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思想家為什麼叫歐洲

德國思想家為什麼叫歐洲

發布時間:2022-06-27 08:12:08

㈠ 德國詩人思想家是什麼歷史事件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結果歌德名列第7位。

㈡ 德國被稱為什麼 為什麼有這種稱謂

考古發現證明, 德國和亞洲, 歐洲許多國家一樣, 有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
據推測,日耳曼部落的進化發生在青銅時代或者最晚是鐵器時代。公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以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接觸。除了史料記載的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以及考古發現外,科學家對早期日耳曼人歷史知之甚少。
在奧古斯都的統治時代,羅馬帝國軍隊開始入侵德意志地區,日耳曼部落在抵抗過程中逐步掌握了與羅馬軍隊相類似的戰斗戰術。公元9年,舍羅斯克人首領阿米紐斯(Arminius)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瓦盧斯所領導的羅馬軍團,位於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區才得以獨立於羅馬帝國之外。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萊茵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據了如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3世紀,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薩克森人和弗里斯蘭人等。

民族大遷徙和法蘭克王國(300年-843年)
376年,匈奴人對日耳曼的一支西哥特人發動襲擊。西哥特人在得到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後,以「同盟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帝國控制的土地,是為民族大遷徙的開始。此後日耳曼多個部落陸續跟進,並在今天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的短命國家。由於不堪忍受壓迫,476年,日耳曼人與部分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了羅馬帝國。
5世紀末,克洛維一世建立法蘭克王國,日耳曼人進入法蘭克時代。法蘭克王國延續了數個世紀,經歷了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的統治時期,法蘭克王國幾乎占據了整個西歐地區。由於領地內各地區間缺乏文化和經濟的聯系,封建割據勢力強大,王國在查理曼大帝死後陷入一片混戰。

神聖羅馬帝國(843年-1806年)可以視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成西、中、東三個部分,其中萊茵河以西的西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萊茵河以東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也是其後神聖羅馬帝國和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端的起源。
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開創德意志國家,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開始[9]。王國由洛林、薩克森、弗蘭肯、士瓦本、圖林根和巴伐利亞多個公國組成。962年,王國國王奧托一世由羅馬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在弗蘭肯王朝統治期間(1024年-1125年),義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聖羅馬帝國,但主教敘任權之爭使皇帝的權力被削弱。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統治期間(1138年-1254年),帝國勢力進一步擴張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北部地區的城鎮因漢薩同盟而繁榮發展。
1356年金璽詔書頒布,規定帝國皇帝由七位選帝侯選舉產生,選帝侯則來自帝國內最具勢力的公國統治者和地方大主教。這一規定成為帝國的基本國體,直至其滅亡。從15世紀初起,帝國皇帝幾乎被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占據。
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了質問羅馬天主教的《九十五條論綱》,由此引發了宗教改革。宗教戰爭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戰爭使德意志領地遭受破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結束了德意志地區的宗教戰爭,但也使帝國實際上分成了眾多的獨立公國。從1740年開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戰爭占據了18世紀的德意志歷史。1806年,在拿破崙戰爭中,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被迫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徹底瓦解。

萊茵邦聯(1806年-1813年)
1806年7月12日,通過簽署萊茵聯邦條約(德語:Rheinbundakte),16個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斯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而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聯邦。聯邦在法蘭克福設兩院制議會,推選拿破崙為保護人,並由拿破崙支配聯邦的外交和軍事;協議同時規定,在發生戰爭時,聯邦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在接著的數年,有再多23個邦國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夠統治帝國剩下的領土奧地利。德意志地區內只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荷爾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有加入邦聯,而且不計算並入法國的萊茵河西岸和艾爾福特。
根據條約,聯邦平常由一個憲法權力的組織管理,但聯邦各邦國都擁有獨立的主權。
聯邦亦是一個軍事同盟:各邦國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助戰。作為回報,這些邦國的統治者將被給予較高地位:巴登、黑森、克萊韋和伯爾升為大公國,而符騰堡和巴伐利亞則升為王國。其他邦國亦可以與其他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合並而得到擴展。
1806年普魯士敗於法國後,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國都加入邦聯。1808年邦聯達到最大的版圖,包括三個王國、13個公國、17個侯國、及漢堡、呂貝克和不萊梅三個漢薩同盟城市。
1810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區被迅速合並到法蘭西第一帝國,以便監控對英國的禁運,令封鎖英國的大陸封鎖能夠順利推行。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崙在萊比錫戰役中被打敗,撤退到萊茵河西岸,失去保護的聯盟內各邦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聯盟正式解體。

復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
隨著拿破崙·波拿巴戰爭失敗,1814年召開了維也納會議,一個由39個主權國家組成的鬆散聯盟---德意志邦聯成立。由於不滿意復辟,德意志人民興起了追求統一和自由的自由主義運動,但隨後被邦聯議會主席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策劃的措施所鎮壓。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極大促進了德意志國家的經濟統一。由於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在德意志人民特別是年輕知識份子中迅速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用來代表此次運動的黑色、紅色和金色後來也成為了德國國旗的顏色。
受1848年歐洲革命和法國建立共和國的影響,德意志知識份子和平民也發動了革命。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緩和群眾的反抗情緒,同意制定憲法和成立議會,使運動暫時得以平息。1862年,威廉一世與議會斗爭日益激烈並引發了軍事變革,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成功贏得了1864年普丹戰爭和1866年普奧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聯之外。

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可以視作德意志第二帝國
隨著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利,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統治新的帝國,首都柏林。帝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國家,稱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國開始在歐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在統一德意志後的最初時期內,帝國皇帝威廉一世採取的外交政策是通過建立同盟以鞏固德意志強國地位、孤立法國和避免戰爭。但是在威廉二世統治期間,帝國又採取了新帝國主義政策,導致與鄰國關系緊張。原先有帝國參加的聯盟不復存在,而新的聯盟又將帝國排斥在外。與此同時,法國卻通過《英法協約》與英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並鞏固了與俄羅斯帝國的聯系。除了與奧匈帝國保持接觸,德意志帝國日益孤立。
德意志的帝國主義走出國內,與其它歐洲列強一道瓜分非洲。柏林會議後,德意志帝國獲得了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多哥和喀麥隆在內的非洲多塊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並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作為被協約國戰勝的同盟國的成員,德意志帝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1918年11月,德國革命爆發,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6月,德意志帝國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此次談判與以往的戰後和談不同,作為戰敗國的德意志帝國被排除以外。由於條約被認為過於苛刻且令德國蒙羞,促進了納粹主義的興起。

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
1918年11月德國革命成功後,魏瑪共和國成立。1919年8月11日,《威瑪憲法》經德國總統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簽字生效。1918年,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創立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德國工人黨成立,後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第一次是1920年代初因《凡爾賽和約》所訂下的巨額賠款造成的。雖然20年代中期經濟迅速復甦,但是經濟大蕭條再次令共和國遭受打擊,一蹶不振。同時,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人們逐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還要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傳說,即宣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原因,並把革命黨人、社民黨、共產黨人甚至猶太人定義為「十一月罪犯」,藉此打擊共和制度。而左派的共產黨也反對共和國的資本主義統治,希望以議會共產主義取而代之。
革命過後,德國選民漸漸傾向支持反對民主的政黨,無論是右翼的德國國家人民黨、納粹黨或是左派的共產黨。大蕭條以後,政局兩極化明顯。193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得到37.2%和33.0%的議席,而共產黨則在第二次選舉中得到17%的議席。因此,共和國後期的議會中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社民黨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也愈來愈少。
1930年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黨如納粹黨使用准軍事化部隊威嚇選民,並藉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取民意。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黨,經常借用魏瑪憲法第48條允許聯邦大總統以緊急法令統治國家,令民主制度漸漸崩潰。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失敗後,別無選擇的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右翼部屬建議下,於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新一任德國總理。

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年-1945年)又被稱為納粹德國、希特勒德國、法西斯德國等
1933年2月27日,國會縱火案發生,隨後頒發的緊急法令將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取消。1933年的《授權法案》賦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權。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投票反對,而德國共產黨由於其國會議員被殺或被捕,已無法表達反對意見。在一系列行動和法案之後,德國成為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萊茵蘭非武裝區,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被證明是不恰當的。1938年後,希特勒在膨脹主義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為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於1939年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兩天後法國和英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很快就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1941年,德國開始了大屠殺,有組織地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約25萬德國籍傷殘人士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與蘇聯的條約,打開東方戰線並入侵蘇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德國對美國宣戰。雖然一開始德軍快速深入蘇聯境內,但隨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整個戰爭的局面。1945年5月8日,在紅軍佔領柏林後,德國投降。

分裂(1945年-1990年,民主德國——東德,聯邦德國——西德)和重新統一(聯邦德國至今)
戰爭使近千萬德國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國土喪失,約1500萬名德國人被驅逐,多個大城市被炸毀。戰後德國領土和柏林全市被盟軍劃分為四個軍事佔領區。1949年5月23日美國、英國及法國佔領區(包含西柏林)合並,成立以波恩為首都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或「聯邦德國」);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於波恩的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包含東柏林)則單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或「民主德國」),設立首都即為東柏林。
西德遵循自由主義,是個議會民主制共和國,施行「社會市場經濟」,與美國、英國和法國聯盟。西德從1950年代初開始經歷了長期的經濟成長,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8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創始國之一。東德於1955年與蘇聯結盟,施行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並迅速成為華沙公約組織中最富有、最現代化的國家,但其國民依然嚮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和經濟繁榮。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而於1961年建造的柏林牆被認為是冷戰的標志。1970年代,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的東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德之間的緊張關系。
由於日益增多的東德人取道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東歐劇變的發生,東德於1989年11月9日下令開放柏林牆。這一舉動加速了東德的變革,最終促成了1990年10月3日的兩德統一。根據兩德協議,合並後的東、西柏林再次成為新國家的首都。

㈢ 為什麼德國那麼多哲學家,思想家

這個和中國近代出現一大批文豪和革命家,軍事家理由差不多。當然更像的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政治環境。在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後德國300餘年處於分裂當中,日耳曼民族四分五裂,公國林立。亂世出英豪,亂世能夠更好的引發讓人的思考,思考怎麼穩定社會。四分五裂的情況下每個公國都想統一整個日耳曼,那樣必須招納人才,想要人才集中,寬松的思想環境的寬松,這種情況下大思想家很容易出現。
2、經濟。整個德國經濟一直處於歐洲頂端,從他可以和傳統霸主法國發生那麼久的普法戰爭可以看出,哲學這種東西需要在閑暇時間思考。
3、民族習性,說道好學我們第一個想起大和民族,說道聰明第一個想到猶太民族,開玩笑的說一句說道開掛說道戰斗我相信大家也知道印度人和俄羅斯人,總所周知日耳曼民族是嚴謹的,哲學和思想正是需要這種嚴謹的態度

㈣ 德國為什麼出了那麼多思想家哲學家

一、1、德國在沒有統一之前,一直都是動亂,三百多個諸侯國打來打去,而在戰亂時期人們最容易思考。延續千餘年的思考是多麼深厚的思想沉澱;2、善思考,嚴謹;3、在德國人的思維里,有更多的文化色彩,而不是英美的經驗主義,在德國的音樂、哲學、文學里略見一斑。德國藝術家不屑於創造繪畫這樣看得見的具象化的作品,而更願意創作音樂這樣流動的抽象化的作品,德國執著於文化,英法則更創造文明;4、古代的哲學思想用語主要是拉丁語、古希臘語,到了十八世紀為了傳播哲學思想,漸漸開始採用通俗語言,德語的嚴謹程度最接近古希臘語,發展較完善。

二、這和德國人的嚴謹、尚學以及尊重權威是分不開的。
要成為思想家,就要做學問,而且是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做學問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智慧,而是必須有一個「巨人的肩膀」——成熟的教育體制,尚學的社會風氣,對學術權威的尊重及信賴,以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任何偉人的成功都有歷史的必然性,德國能孕育出眾多偉大的思想家,絕對不是偶然的。而現在中國缺乏的,正是那些滋養百花盛開的土壤。從漢代的尊崇儒學開始,中國學術就一直處在一種霸權的陰影下,當然很難孕育出偉大的思想家。

三、地理的因素。德國位於中歐,天氣寒冷,有效的減少了戶外活動,導致德國人喜歡呆在家裡。德國人天性沉默、嚴肅,所以在家就靠看書和思考打發時間。這些有益的腦力活動,促進了德國人思辨能力的發展,寒冷的天氣有助於思維的活躍,這為哲學奠定了基礎。
經濟的因素。德國的主體是普魯士,而普魯士的經濟在中歐是非常發達的(最後統一德國的就是普魯士)。哲學是一種閑暇的享受,只有有閑暇時間的人才有精力去思考哲學。多數德國哲學家家境殷實,衣食無憂,所以能夠有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為了生存去學一門技術(德國的學徒制很完善,終身性的)。這也是一個基礎。
當然,上述因素只是表,而非體。錢學森先生在臨終前曾有一問:「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大師?」因為大師不會孤零的出現,大師的出現是有背景的。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又是德國人)說過一個世界歷史的軸心期,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人類的文明集中大爆炸,發出耀眼的光芒。其實,這可以用「國家不幸詩家幸」來概之。在哲學蓬勃發展的時候,多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這才是根本原因。
德國一直處在四分五裂之中,直到1871年才實現國家的統一。在分裂期時期,總有勢力想成就偉業,統一國家,這必然需要招延人才(所謂禮賢下士),所以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社會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就會增強。這就為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和營養。中國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魏晉的玄學等等,都是絕好的例子。
經濟學講求供需,哲學亦是如此。只有社會有需要,才會有供給。德國社會的分裂,使得國家遭受不少的恥辱,所以他們需要一些理論來為自己指明道路,看到國家的希望(這就是為什麼納粹哲學在一戰後橫行德國的原因)。所以為了解答人們的疑惑,為了國家的統一和改造,哲學理論不斷出現。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不是單個因素所能決定的。當這所有的因素(我舉的因素可能不完整)匯集在一起時,事情的發生也就成了必然。這或許就是答案。

四、總的來說是因為日耳曼民族不夠統一所致,因此即使有許多的較小的專制地區,但一直到「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俾斯麥(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統一德國以前,德國一直是四分五裂的。這種情況便造就了德國人憂國憂民,同時可以在較寬松的國情下自由想像,要知道,一個比較小的地區,就算專制,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束縛人民的。

㈤ 為什麼大思想家都出自歐洲

這個,中國也有大思想家啊。先秦的老子、孔子、孟子、墨子、韓非子……後來的朱熹、王陽明等……
不過中國與外界交流少,所以中國的思想沒有得到廣泛傳播。

㈥ 德國思想家

幫你整理了N久,終於出來了,列表而已。希望對你有用。

文藝復興時期:十五世紀初—十六世紀末

尼古拉(庫薩的)(Nicolaus Cusanus,1401-1464,文藝復興時期德意志哲學家,樞機主教,泛神論者)
彭波那齊(Pietro Pomponazzi,1462-1524或1525,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人文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十六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創始人)
閔采爾(Thomas Münzer,約1490-1525,1524-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的領袖,德意志農民和城市平民的宗教改革家)
伯麥(Jakob Böhme,1575-1624,文藝復興時期德意志神秘主義哲學家)

近代哲學時期:十七世紀初—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現代哲學時期: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至今

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國自然科學家、數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
沃爾弗(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德國哲學家,沃爾弗哲學體系的擁護者)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
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文藝理論家、劇作家)
雅科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1819,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德國文藝理論家、哲學家,狂飆運動(十八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德國資產階級文學運動)理論指導者)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
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
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
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國詩人、政論家、思想家)
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
施蒂納(Max Stirner,1806-1856,卡斯巴×施米特(Kaspar Schmidt)的筆名,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之一,唯我論者,無政府主義的前驅者)
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1808-1871,德國早期工人運動活動家,空想共產主義者)
施特勞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1808-187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之一,以對基督教的批判而著名)
鮑威爾(Bruno Bauer,1809-1882,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青年黑格爾派的主要代表)
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自稱其哲學為「目的論的唯心主義」)
格律恩(Karl Grün,1817-1887,德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
福格特(Karl Vogt,1817-1895,德國博物學家,庸俗唯物主義者,自稱其哲學為「生理學人本主義」)
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馬克思的戰友)
畢希納(Ludwig Büchner,1824-1899,德國醫生,庸俗唯物主義代表之一)
拉薩爾(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德國工人運動中機會主義派別的首領)
宇伯威格(Friedrich Überweg,1826-1871,德國哲學家,以著有《哲學史概論》一書而出名)
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早期的新康德主義者)
約瑟夫·狄慈根(Joseph Dietzgen,1828-1888,德國社會主義著作家和哲學家,製革工人)
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國心理學家、哲學家,構造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
狄爾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最初屬於新康德主義,後轉向生命哲學)
杜林(Karl Eugen Dühring,1833-1921,德國哲學家、庸俗經濟學家)
舒佩(Wilhelm Schuppe,1836-1913,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內在論的創始人)
李普曼(Otto Liebmann,1840-1912,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早期的新康德主義者,最早提出「回到康德那裡去」口號)
倍倍爾(August Bebel,1840-1913,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創始者和領導者之一,車工出身,第一國際成員)
柯亨(Hermann Cohen,1842-1918,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康德主義馬堡學派的創始人)
哈特曼(Eart Hartmann,1842-190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1843-1896,德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經驗批判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
梅林(Franz Mehring,1846-1919,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領袖之一,政論家、歷史學家)
布拉德萊(Francis Herbert Bradley,1846-1924,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者)
倭鏗(Rudolf Eucken,1846-192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康德主義弗賴堡學派的創始人)
毛特納(Fritz Mauthner,1849-1923,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語言哲學的代表,出生於波希米亞)
伯恩施坦(Eart Bernstein,1850-1932,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右派首領,修正主義的代表人物)
舒貝特-索爾登(Richard Schubert-Soldern,1852-1935,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內在論的代表之一)
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938,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首領之一)
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現代現象學的創始人)
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生命哲學和現代非理性主義的主要代表)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實用主義者)
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數學家)
彼得楚爾特(Josef Petzoldt,1862-1929,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經驗批判主義者)
李凱爾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康德主義弗賴堡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杜里舒(Hans Driesch,1867-1941,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生物學家,新活力論者)
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史學家)
施利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唯心主義哲學家,生於德國,曾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任教,維也納學派領導者,邏輯實證論創始人之一) 雅斯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希特勒統治時期曾任大學校長、教授等職,擁護納粹主義)

㈦ 德國三大哲學家分別是誰

德國的三大哲學家:康德、黑格爾、馬克思

附德國主要哲學家:1康德Immanuel Kant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
2馬克思
3尼采 Friedrich W. Nietzsche
4黑格爾Lvilhelm Friedrich Hegel
5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6萊布尼茨
7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存在主義哲學 技術哲學的創始人
8雅斯培爾斯=卡爾-雅斯貝斯=雅斯貝爾斯=雅斯貝爾 Karl Jaspers !!!!!!教育問題 存在主義哲學
9維特根施坦 !!! 分析哲學
10哈貝馬斯=哈貝瑪斯 Habermas !!!!!法蘭克福學派
11阿多爾諾=阿多諾 Theodor W. Adorno !!!!!法蘭克福學派 哲學家、音樂理論家、社會學家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德國哲學家之一
12謝林!!!!! 精神哲學
13胡塞爾 !!!!!!創立現象學
14狄爾泰 Wilhelm Dilthey !!!詮釋學
15費希特 Johann G. Fichte !!!!! 行動

16卡西爾=恩斯特·卡西爾=卡西勤 符號形式哲學 名著《人論》!!!!
17伽達默爾 !!!! 節日
18馬爾庫塞 !!! 法蘭克福學派
19華特.班雅明=本傑明=本雅明=沃爾特·本傑明 Walter Benjamin !!! 文化/藝術作品
20費爾巴哈!!!
21鮑姆嘉=亞歷山大·鮑姆嘉滕=鮑姆加登=鮑姆伽通!! 哲學家、教育家 美學之父
22斯賓格勒=斯本格勒=施賓格勒 《西方的沒落》!! 哲學家、史學家
23萊辛=勒辛!! 提出教育上亦有和諧原則
24約瑟夫.狄茲根=約瑟·狄慈根!! 《論邏輯書簡》
25威爾什=沃夫岡·韋爾施! "審美人"
26霍克海默爾=霍克海默 M. Max Horkheimer !法蘭克福學派創始人之一
27彼得?斯勞特戴克 !!Peter Sloterdijk 在德國公眾的眼中,是目前僅次於哈貝馬斯的德國哲學家
28西美爾=息默爾=齊美爾 Simmel !!
29施普蘭格=斯普蘭格=!!!將社會的價值總結為六大類
30馬克斯-舍勒 !!!
31文德爾班!!
32恩斯特·布洛赫!
33施萊爾馬赫=施萊艾爾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 ! 詮釋學 哲學家和神學家
34塞巴斯蒂安.弗蘭克!

卡爾·克勞斯
弗雷格 分析哲學的先驅
阿芬那留斯 Avenarius 經驗批判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布倫塔諾(1838~1917)Brentano,Franz 哲學家,心理學家 意動心理學的創始人
卡爾納普
邁因策爾 Klaus Mainzer 哲學家、系統科學家
諾瓦利斯
鮑威爾(1809~1882)Bauer,Bruno
亨利希·奧伯斯
愛克哈特 Eckhart,Meister Johannes 神秘主義哲學家,神學家
曼海姆 (1893-1947)哲學家和社會學家 創知識社會學
沃爾夫 《理性心理學》 提出本體論這一概念
拉察魯斯 創民族心理學
納特爾
魯道爾夫·歐肯 得諾貝爾獎 人生哲學
赫爾德
包爾生 《倫理學原理》
魯道夫斯坦納 Rudolf Steiner 創Anthroposophy(人智學)
席勒 提出美育概念
保爾遜
岡斯·蘭科
伊曼紐爾
歐根·卡爾·杜林
馬克斯·韋伯

哲學家兼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
馮特(W.wundt) 哲學家,生理學,心理學家 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
弗洛姆 哲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 《愛的藝術》!!
赫爾巴特 He'erbate 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 !!!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

㈧ 為什麼近代歐洲的大哲學家很多都是德國的

因為德意志長期封建割據,各國君主都希望有思想來幫助國家強大,鼓勵思想家發展,就像我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所以近代德國出了很多大哲學家,特別是黑格爾。

閱讀全文

與德國思想家為什麼叫歐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