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喜歡看二戰影片,特別是美國和德國打的影片。我想請問德國軍銜,是怎樣區分那黨衛軍和國防軍的軍銜不
軍銜是一樣的,軍銜等級略有不同,只是稱呼的時候加上軍種,例如:黨衛軍霍夫曼少校,陸軍加來爾中尉,空軍元帥加林等等.
到1945年戰敗前,德國武裝部隊的軍銜區分為陸軍、空軍、海軍、武裝黨衛隊和憲兵,黨衛隊銜級單獨設置。其中陸軍軍銜中另設總參勤務軍銜,在海軍中又分為海上部隊軍銜、海岸部隊軍銜。同時軍政官、技術官、女軍人另設有專門的級別(軍銜)稱謂。為便於讀者對各種軍銜、銜稱作橫向比較,筆者在每一稱號後均附編號,以「元首」為始,其他類推。
一、陸軍軍銜:
最高統帥——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1);
元帥——陸軍元帥(3);
將官——大將(4)、兵種上將(5)(分步兵、騎兵、炮兵、裝甲兵、裝甲擲彈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種)、中將(6)、少將(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級上士(15)、二級上士(16)、中士(18);
軍士——一級下士(19)、二級下士(20);
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滿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以上共8等22級。(另有一說:1944年增設大尉軍銜,未證實。)
總參勤務軍官軍銜設:總參勤務上校(9)、總參勤務中校(10)、總參勤務少校(11)、總參勤務上尉(12)等2等4級。總參勤務軍官的待遇、晉升等方面均優於同級別的軍官。據當時德國將軍的回憶,一個總參勤務上校可以監督、參與集團軍群級部隊的作戰指揮,頗有點「欽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謀施陶芬貝格,在任後備軍參謀長時就被改授總參勤務上校軍銜。
二、空軍軍銜:
元帥——帝國元帥(2)、空軍元帥(3);
將官——空軍大將(4)、兵種上將(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術兵、航空通信兵、空軍等6種,其中「空軍上將」只授予非空軍出身而從其他軍種、部隊或地方調入的人員)、空軍中將(6)、空軍少將(7);
校官——空軍上校(9)、空軍中校(10)、空軍少校(11);
尉官——空軍上尉(12)、空軍中尉(13)、空軍少尉(14);
士官——空軍一級上士(15)、空軍二級上士(16)、空軍中士(18);
軍士——空軍一級下士(19)、空軍二級下士(20)、空軍上等兵(22);
兵——空軍一等兵(23)、空軍二等兵(24)、空軍三等兵(25)、空軍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級。飛行勤務軍銜設飛行勤務上校至飛行勤務二級下士,共4等11級。
三、海軍海上軍銜:
元帥——海軍元帥(3);
將官——海軍大將(4)、海軍上將(5)、海軍中將(6)、海軍少將(7)、海軍准將(8);
校官——海軍上校(9)、海軍中校(10)、海軍少校(11);
尉官——海軍上尉(12)、海軍中尉(13)、海軍少尉(14);
士官——海軍一級上士(15)、海軍二級上士(16)、海軍一級中士(17)、海軍二級中士(18);
軍士——海軍一級下士(19)、海軍二級下士(20)、一級上等水兵(21)、二級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級。
四、海軍海岸軍銜:
將官——海岸少將(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級上士(15)、海岸二級上士(16)、海岸一級中士(17)、海岸二級中士(18);
軍士——海岸一級下士(19)、海岸二級下士(20)、海岸一級上等兵(21)、海岸二級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級。
五、武裝黨衛隊軍銜:
將官——黨衛軍大將(4)、黨衛軍上將(5)、黨衛軍中將(6)、黨衛軍少將(7);
校官——黨衛軍准將8)、黨衛軍上校(9)、黨衛軍中校(10)、黨衛軍少校(11);
尉官——黨衛軍上尉(12)、黨衛軍中尉(13)、黨衛軍少尉(14);
士官——黨衛軍一級上士(15)、黨衛軍二級上士(16)、黨衛軍中士(18);
軍士——黨衛軍一級下士(19)、黨衛軍二級下士(20);
兵——黨衛軍一等兵(23)、黨衛軍二等兵(24)、三等兵(25)、黨衛軍上等列兵(26)、黨衛軍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級。
六、憲兵軍銜:
將官——憲兵少將(7);
校官——憲兵上校(9)、憲兵中校 (10)、憲兵少校(11);
尉官——憲兵上尉(1 2)、憲兵中尉(13)、憲兵少尉(14);
警長——憲兵高級警長(15)、憲兵一級警長(16)、憲兵二級警長(18)、憲兵三級警長(19) 、憲兵候補警長(20);
警士——憲兵一級警士(23)、憲兵二級警士(24)、憲兵三級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級,海軍、空軍的憲兵軍銜與陸軍相同,在軍銜稱號前冠以「海軍」、「空軍」。武裝黨衛隊憲兵軍官的軍銜多出「黨衛軍憲兵准將(黨衛隊區隊長,8)」一級,憲兵士兵的軍銜稱號與普通武裝黨衛隊士兵相同,但冠以「憲兵」。
七、黨衛隊銜級:
領袖——黨衛隊帝國領袖(3);
高級長官——黨衛隊最高指揮(4)、黨衛隊總指揮(5)、黨衛隊地區總隊長(6);
上級長官——黨衛隊旅隊長(7)、黨衛隊區隊長(8)、黨衛隊旗隊長(9);
中級長官——黨衛隊一級突擊隊大隊長(10)、黨衛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長(11);
初級長官——黨衛隊一級突擊隊中隊長(12)、黨衛隊二級突擊隊中隊長(13)、黨衛隊三級突擊隊中隊長(14);
高級士官——黨衛隊突擊隊小隊長(15)、黨衛隊一級小隊長(16)、黨衛隊二級小隊長(18);
初級士官——黨衛隊三級小隊長(19)、黨衛隊三級小隊副(20);
正式隊員——黨衛隊組長(24)、黨衛隊突擊隊隊員(25)、黨衛隊隊員(26);
預備隊員——黨衛隊候補隊員(27)、黨衛隊學員(28)。
以上共9等22級。
八、軍政官專指軍隊中在後方單位、各級司令部、機關、院校中從事工程、技術、教育、新聞、通信、軍醫、獸醫、軍械、軍需、軍法、行政等勤務的軍人(野戰部隊中的此類勤務由軍官、技術官、士官擔負),其級別分:
特級軍政官——特級軍政官(7);
高級軍政官——一級軍政官(9)、二級軍政官(10)、三級軍政官(11);
中級軍政官——四級軍政官(12)、五級軍政官(13)、六級軍政官(14);
初級軍政官——七級軍政官(15)、八級軍政官(16)、九級軍政官(18,在海軍中相當於17)、十級軍政官(海軍單設,相當於18);
候補軍政官——候補軍政官(20)。
以上共5等12級。
九、技術官是指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有一定的專業技術技能、未接受過軍內外正規專業技術培訓的士官、軍士,其級別、職務僅在本單位有效。技術官的服役年齡戰前規定為不超過35歲,開戰後放鬆了規定,這也是我們經常在有關二戰的影視、歷史資料中看到「德軍輩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陸軍中分為:
上級技術官——正營級技術官(11)、副營級技術官(12)、正連級技術官(13)、副連級技術官(14);
下級技術官——正排級技術官(15)、副排級技術官(16)、正班級技術官(18)、副班級技術官(19);
候補技術官——候補技術官(20)。
以上共3等9級。
十、女軍人在當時的德國武裝部隊中數量不多,主要從事後勤輔助性工作。戰爭初期,她們著軍便服,只佩帶帽徽、軍種胸標和兵種色帶。到1943年前後,開始給女軍人授予軍銜、配帶軍銜標志,並利用德語的詞性變化專門使用「女性軍銜稱號」。在德國空軍中為女軍人設有如下軍銜稱謂:女空軍少校(11)、女空軍上尉(12)、女空軍中尉(13)、女空軍少尉(14);女空軍中士(18)、女空軍一級下士(19)、女空軍二級下士(20)、女空軍一等兵(23)、女空軍二等兵(24)、女空軍三等兵(25)等。(在黨衛隊系統中倒是一直實行「男女平等」——因為按照希姆萊之流的觀點:入選黨衛隊的人都是日耳曼民族的「精英」!早在1933年就為女隊員設計了女性服裝,並授予黨衛隊銜級、佩帶黨衛隊銜級標志,但稱謂上仍使用「詞性變化」,如黨衛隊女三級小隊長等——筆者注。)
2. 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的軍銜分別是什麼
英國
陸軍軍銜分9等22級,
元帥:陸軍元帥;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准將:准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
士官:團士官長、營士官長、連士官長;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列兵: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海軍軍銜分9等21級,
元帥:海軍元帥;
將官: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
准將:海軍一級准將、海軍二級准將;
校官:海軍上校、海軍中校、海軍少校;
尉官:海軍上尉、海軍中尉;
准尉:海軍一級准尉、海軍二級准尉;
士官:海軍艦隊軍士長、海軍軍士長;
軍士:海軍上士、海軍中士、海軍下士;
列兵:一等水兵、二等水兵、新水兵。
另有海軍候補軍官(相當於其他國家的海軍少尉、海軍軍校學員二級,不是軍銜,但有級別標志。
空軍軍銜分9等20級,
元帥:空軍元帥;
將官:空軍上將、空軍中將、空軍少將;
准將:空軍准將;
校官:空軍上校、空軍中校、空軍少校;
尉官:空軍上尉、空軍中尉、空軍少尉;
准尉:空軍一級准尉、空軍二級准尉;
士官:空軍軍士長;
軍士:空軍上士、空軍中士、空軍下士;
列兵:空軍一等兵、空軍二等兵、空軍新兵。
海軍陸戰隊軍銜分8等20級,
將官:陸戰隊上將、陸戰隊中將、陸戰隊少將;
准將:陸戰隊准將;
校官:陸戰隊上校、陸戰隊中校、陸戰隊少校;
尉官:陸戰隊上尉、陸戰隊中尉、陸戰隊少尉;
准尉:陸戰隊一級准尉、陸戰隊二級准尉;
士官:陸戰隊一級軍士長、陸戰隊二級軍士長;
軍士:陸戰隊上士、陸戰隊中士、陸戰隊下士;
列兵:陸戰隊一等兵、陸戰隊二等兵、陸戰隊新兵。
當時的陸軍軍銜標志分軍官肩章和士兵(包括准尉、士官)臂章兩種。
元帥:皇冠、月桂枝環繞的交叉權杖;
上將:皇冠、四角星、交叉的權杖和戰刀;
中將:皇冠、交叉的權杖和戰刀;
少將:四角星、交叉的權杖和戰刀;
准將:皇冠和三顆四角星(1918年以前的軍銜標志是交叉的權杖和戰刀);
上校:皇冠和二顆四角星;
中校:皇冠和一顆四角星;
少校:皇冠;
上尉:三顆四角星;
中尉:二顆四角星;
少尉:一顆四角星;
一級准尉:月桂枝環繞的皇冠;
二級准尉:皇冠;
團士官長:月桂枝環繞的英國國徽;
營士官長:英國國徽和飄帶(表明營的榮譽稱號);
連士官長:英國國徽;
上士:皇冠和三條角線(角向下);
中士:三條角線;
下士:二條角線;
一等兵:一條角線;
二等兵:無軍銜標志(佩戴帽徽、兵種符號、部隊臂章等識別標志);
新兵:無識別標志。
3. 德軍上校和准將軍銜怎麼區別
這問題涵蓋的范圍太大了,從軍史上來說首先聲明:二戰期間德國國防軍沒有準將軍銜!其將官只分為一級上將(大將)、兵種上將(共八個兵種)、中將和少將,當然了,上面還有陸軍元帥和戈胖子的「帝國元帥」軍銜,這是比較清楚的。
在黨衛隊內部軍銜標識中,區分准將和上校的方法很簡單,上校(旗隊長)的領章是一片大的橡數葉,而准將(區隊長)則為一大一小兩片橡樹葉。再以上就是旅隊長(少將)三片橡樹葉、地區總隊長(中將)三片橡樹葉綴一顆星、副總指揮(上將)三片橡樹葉綴兩顆星、總指揮(一級上將或大將)三片橡樹葉綴三顆星。
二戰德軍軍銜標識設計的比較「缺德」,它領章和肩牌上星的數量,比我們傳統認知少了一顆。比如少尉肩牌無星、中尉肩牌一星、少校肩牌無星、中校肩牌一星,所以武裝黨衛軍上校的野戰軍服上,肩牌就是兩顆星。雖然准將肩牌也是兩顆星,但是上校(旗隊長)肩章的滾邊是黃色的,而准將(區隊長)肩章的滾邊是紅色的。
(施季利茨劇照)
另外,如果所穿制服不適合佩戴肩章,黨衛軍軍官們還可以在制服衣袖上使用一種黑底綠色橫條標志,高級軍官則是位於橡樹葉圖案中的橫條。其中武裝黨衛軍上校是兩片葉子三道條,准將則是兩片葉子四道條,所以從領章、肩章以及標志上,還是比較容易區分這兩檔軍銜的。比如《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的施季利茨、《橋》裡面的霍夫曼,這都是武裝黨衛軍上校(旗隊長),而施季利茨的上級舒倫堡則是旅隊長(少將)。
要注意武裝黨衛軍上校及以上軍官左右領章是對稱的銜級章,而中校以下官兵的符號是「雙銀色閃電」,其他的「黨衛志願師」、「武裝黨衛師」的中校以下官兵的符號則是各師的「師徽」。隸屬普通(下屬)黨衛隊中,「蓋世太保」中級長官以下人員右領章是空板,「骷髏部隊」(不是骷髏師啊,而是專門的集中營看守部隊)的右領章是令人不寒而慄的「骷髏頭」。
4. 納粹德國軍銜的標志
德軍制服上的領章能分為元帥和將官、校官和尉官、高級軍士、低級軍士和士兵四種。肩章分為士兵、軍士、尉官、校官、將官、元帥六種,除了士兵和低級軍士的軍銜不能由肩章區分之外。高級軍士、校官、尉官和將官的軍銜能以肩章上星的數量區分。士兵的軍銜以左上臂上的袖章來區分。
5. 現代德國軍隊的軍銜
德國的軍銜,沒有「准尉」的軍銜,只有形義准將軍銜;德國聯邦國防軍的軍士級別可分七級,可分低級士官(兩個級別)和高級士官(五個級別)兩個類別;高級士官中比作中士、上士和軍士長這三級是軍銜晉升中的幾個關鍵點;軍士級別的後備軍官另有專門的軍銜名稱:後備軍官下士、後備軍官中士等;採用「後備」卻未採用「候補」,因為德國的後備軍官和後備士官都是後備期內的軍銜名稱,後備期結束後即可授予新的軍銜,不必一定要「候」在那裡待「補」;軍銜譯名:將官、海軍將官、上將、中將軍醫等。曾出現的軍銜:大將、元帥、帝國元帥。
6. 納粹軍銜的介紹
納粹軍銜是納粹軍隊的軍銜區分。到1945年戰敗前,德國武裝部隊的軍銜區分為陸軍、空軍、海軍、武裝黨衛隊和憲兵,黨衛隊銜級單獨設置。其中陸軍軍銜中另設總參勤務軍銜,在海軍中又分為海上部隊軍銜、海岸部隊軍銜。同時軍政官、技術官、女軍人另設有專門的級別(軍銜)稱謂。為便於讀者對各種軍銜、銜稱作橫向比較,每一稱號後均附編號,以「元首」為始,其他類推。
7.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銜如何劃分的
沒有希特勒,就不會造就隆美爾,古德里安,曼斯坦因。。。保盧斯上將晉升元帥獲得元帥權杖時說道,「我更願意獲得新的裝甲師的到來」!可見日耳曼軍人並不像傳說中那樣貪圖虛榮!希特勒也從沒有給自己配發任何勛章。
8. 軍銜如何區分
我軍軍官銜級的設置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共設三等十級:
將官三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四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級:上尉、中尉、少尉。
我軍新軍銜制與其他幾種軍銜類型相比:
比"東方型"軍銜少元帥、大將、大尉等銜,多大校,比前蘇聯少三級,比其他國家少一至二級;
比"西方型"軍銜少元帥、准將,多大校,上將以下軍銜等級一樣多;比"東亞型"軍銜多大校一級。
應該說,比較而言,我國新軍銜制在軍銜設置上,更接近傳統的"西方型"軍銜,至少軍銜等級一樣 多。所不同的是"西方型"軍銜有元帥和准將,我軍軍銜制在相應的位置上是一級上將和大校(1994年取消了一級上將,而西方國家的元帥平時基本不用)。我軍平時最高軍銜為上將,這一點和大多數國家一樣,我軍的大校和朝鮮一樣主要是為師職幹部設的。由於我軍師職幹部數量太多,如果大部分授少將,將官數量過多;如大部分授上校,則顯得偏低;如設准將軍銜,將官數量更多,因此設置大校銜。這樣,我軍的編制軍銜就比較特殊,尉官對應連、排軍官,這一點與其他幾種類型軍銜制樣;而將官對應軍以上軍官,校官對應師、團、營軍官,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尉官(一杠)
一杠一星:少尉
一杠二星:中尉
一杠三星:上尉
·校官(兩杠)
兩杠一星是:少校
兩杠二星是:中校
兩杠三星是:上校
兩杠四星是:大校
·將軍
沒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葉,直接加上金星。
一顆金星:少將
二顆金星:中將
三顆金星:上將
一、士兵軍銜肩章版面底色:陸軍為棕綠色,海軍為黑色,空軍為天藍色。
士兵有兩級,列兵(現役第一年的義務兵)和上等兵(現役第二年的義務兵)。
二、士官分為一級士官、二級士官、三級士官、四級士官、五級士官、六級士官。其中一級、二級士官為初級士官,三級、四級士官為中級士官,五級、六級士官為高級士官。士官軍銜在肩章版面上綴以象徵符號和折杠。象徵符號、折杠的繁簡分別表示士官軍銜高、中、初三等和級別。三道粗折杠為六級士官軍銜;兩道粗折杠加一道細折杠為五級士官軍銜;兩道粗折杠為四級士官軍銜;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細折杠為三級
士官軍銜;一道粗折杠為二級士官軍銜;一道細折杠為一級士官軍銜。士官軍銜肩
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軟肩章。
三、兵的軍銜在肩章版面上綴以折杠,無象徵符號。兩道折杠為上等兵軍銜;一道折杠為列兵軍銜。兵的軍銜肩章為套式軟肩章。
軍銜產生於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軍銜一詞最早出現於1578年的法文當中,意為「等級的台階,不同頭銜的階梯或職銜的等級」。我國古代從春秋時期就陸續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的稱號,這比西歐國家早了十幾個世紀。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制,與西歐軍銜體制職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獨立,兩者沒有承襲關系。1894年,清朝政府決定依照西歐國家軍隊編練新軍。到1904年建立了新軍的階位、品級,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55實行軍銜制,1966年被取消。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新兵役法規定,恢復實行軍銜制。1988年7月1日,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批准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斷了23年之後,我軍又開始實行新的軍銜制度。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實行軍銜制。各國對軍銜等級的設置,大都採用西歐式軍銜體制。
大元帥 大元帥源於拉丁文「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早大元帥是作為榮譽稱號授予本國或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家成員和國務活動家。 1569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將大元帥稱號授予其弟昂茹公爵。以後,世界各國被授予大元帥軍銜的共約30人。1719年俄國陸軍條令正式規定:大元帥為俄軍最高軍銜。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後,1945年6月22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蘇聯大元帥軍銜,次日將這一軍銜授予斯大林。
元帥 元帥一詞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馬」和「僕人」。據說,最早的時候,元帥是宮廷里管理皇帝馬廄的官。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國家,它是職務名稱,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的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到16世紀,元帥一詞在法國表示最高軍銜,在16世紀下半葉先後授於立有卓著戰功的18名將領以元帥軍銜。現在,元帥銜仍是一些國家的最高軍銜。
將軍 將軍源於拉丁文「總的」、「主要的」。將軍作為軍銜,最先出現在 16世紀的法國。在德國,15世紀人們就用該詞稱呼騎士集團的首領,到16世紀才作為軍銜使用。隨著戰爭規模和軍隊編制的擴大,將軍遂分為若乾等,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准將一般指揮旅,少將指揮師,中將指揮軍,上將指揮集團軍。現在,除少、中、上將銜為世界多數國家所設以外,西方國家一般還設有準將銜。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還設有大將銜。美國在戰時還設有五星上將銜。此銜前蘇聯認為相當於大將,而西方國家則將其同別國的元帥劃為一級。
大校 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級銜稱,始設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此銜。還有的國家稱上校為大校,如現在越南和舊日軍的校官,均分為3等,第一等稱大校,實際是上校。現在世界上設大校銜的只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
上校 上校一詞源於義大利「(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1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見於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軍官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中一般均設有上校銜。除朝鮮和中國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的一級銜稱,一般是團長的編制軍銜。
中校 在17世紀的俄國,中校最初為副團長的職稱,後來成為副團長的銜稱。1713年開始,彼得一世在俄國海軍中設海軍中校銜,對應的職務為二級軍艦艦長。1935年前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級,到1939年才補充設置中校銜。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中多數均設此銜,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
少校 少校一詞源於拉丁文「職位較高的」、「年長的」。400年以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術語傳入德國,開始只作為一定職務的稱呼。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用於軍銜稱謂。18世紀至19世紀,俄國軍隊一度將少校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銜級。現在各國軍銜中均設有少校銜,一般為營長的編制軍銜。
大尉 大尉源於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這個稱號最早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當時一度高於元帥。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連長開始稱為大尉,軍區長官則稱總大尉。目前世界上設有大尉軍銜的有10來個國家。舊日軍尉官中的最高一級銜亦稱大尉,但它不設上尉,故作為上尉看待。現在西方國家亦將前蘇聯等國的大尉譯為上尉,在軍銜對照表裡,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
上尉 上尉一詞源於拉丁文「首領」。早期的連由一個上尉指揮,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詞。該詞由「頭」和「人」兩片語成,即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這在過去一般是首領和司令官的稱呼。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有此銜,一般作為連長的編制軍銜。
中尉 中尉一詞源於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的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軍將擔任副隊長的人稱為中尉。到15世紀末,中尉成為副連長的代稱。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國等國的陸海空軍軍銜。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設有此銜,一般與副連長職務相對應,也有的國家將中尉規定為排長的編制軍銜。
少尉 在古代,法國稱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權的軍官為少尉。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定為法軍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在德國,少尉一詞是1500年前後由法語「代表」一詞演變而來。開始,人們用該詞稱呼某軍事長官的代表和其他公務人員,約18世紀以後,則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尉這一銜級,但也有少數國家例外。如波蘭尉官的最低軍銜是中尉;羅馬尼亞的少尉銜是專為女軍官所設,男軍官的尉官最低一級軍銜為中尉。
准尉 准尉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軍首次將「旗手」稱為准尉。旗手通常是從最勇敢、健壯,並經過戰斗考驗的軍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規軍時,於1712年正式設准尉軍銜。目前世界絕大多數軍隊都設有準尉軍銜,多數作為軍士與軍官之間的過渡,但也有少數國家將准尉列入軍官或軍士范圍。中國於1909年在清軍中設置此銜,時稱「額外軍官」。現在許多國家都很重視准尉的作用,將其分為若乾等,最多的達6等,以解決他們合理報酬和待遇問題。
軍士 軍士一詞源自拉丁語「職員」,常用於軍事人員。法國首先於15世紀把軍士作為軍銜,授於業務熟練的有經驗的士兵。後來這一銜稱傳入德國。1716 年彼得一世將其移植到俄軍,其地位介於班長和司務長之間,使用70多年後,於 1789年廢除。
上士 上士是由德文「野戰」和「差役」兩片語合而成。「差役」一詞是由動詞「不停地運動」演變而來,表示那些為主人跑腿的人。在僱傭軍中,差役是中隊最高長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間人,負責溝通上下聯系。差役分為野戰差役和普通差役兩種。野戰差役由上級指定,而普通差役每月從士兵中推選。
中士 中士源於拉丁語「服務者」。它作為軍銜稱謂,最初於15世紀在法軍中設置,後來在德國和英國軍隊中出現。1716年俄國正規軍中開始增設此銜。以後中士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採用,成為軍隊初級指揮人員的一級銜稱。
下士 下士來源於義大利語「班長」。在俄國1647年的軍隊條令《步兵習武概則與謀略》中,首次提到下士這個稱號,1722年列入《官級表》的第17級。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幟」和「貴族子弟」兩片語合而成。過去貴族為把自己的子弟培養為軍官,從小就將他們送入軍隊。由於他們出生豪門,在軍隊中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權利,即掌旗,因此被稱為「掌旗的貴族子弟」。1806年普軍被拿破崙打敗後廢除了這一稱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定為軍銜中的一級稱號。
上等兵 上等兵一詞源於法語。法軍曾規定,騎士如在戰斗中失去馬匹,則暫歸步兵指揮,執行步兵勤務,但仍保留他們的騎士稱號和薪餉,並免於干粗活。後來把這些免於干粗活的騎士叫上等兵。17世紀初,德國將上等兵作為一級軍銜設置於連隊。上等兵從有經驗而可靠的士兵中選出,負責執行哨兵派班、押解俘虜等較重的任務,有時班長缺勤時,還可代理班長。
二等兵 二等兵一詞是由德語「自由」和「解脫」兩詞演變而來,即「被解脫者」之意。在17世紀的僱傭軍中,一些年紀較大的可靠士兵被免除低級、繁重的勤務,二等兵便是對這些略享優待的士兵的稱呼。1859年,在普魯士炮兵中還曾出現過一等兵的銜稱,位於上等兵與二等兵之間。在二戰中,德國士兵的服役年限長達12年之久,因此,士兵中便需要增加等級層次,於是又增設了三等兵銜,使士兵的軍銜增加到了4等。
列兵 1722午1月24日彼得一世頒布的《官級表》在俄軍中首次設置此銜。前蘇聯紅軍1935年實行軍銜制時,始設「紅軍戰士」銜,1940年11月2日改設列兵軍銜,為士兵銜中的最低一等。20世紀50年代中國軍隊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有此銜。
9. 二戰期間德國黨衛隊的軍銜體系是什麼是如何劃分的
德國黨衛隊軍銜基本自成一體,有的可以和陸海空軍相對應,但有的不行。而且其名稱特殊。其實國外軍現在翻譯成漢語時,不一定要對應為「上中少」「將校尉」,可以在簡潔的基礎上直譯,只要大家明白其在軍銜的「等」與「級」上相應位置就可以了。直譯反而更能說明該國軍隊銜級制度的內涵。黨衛隊軍銜尤其如此。
下表中有三欄,其中有我翻譯的一欄和原文直譯的一欄,後者供大家參考。兩欄中空缺的就是與另外一欄相同。大家同樣可以根據等與級的關系確定其與普通軍銜的對應位置。德語中O、A、U上加橫置的∶為長音,鑒於打不出來,所以分別以字母組合OE、AE和UE代替。還需要說明的事,「黨衛隊全國領袖」只有希姆來一人享有。而在黨衛隊的武裝力量(「黨衛軍」,Waffen SS,即作戰部隊)中,將官的軍銜類似普通部隊,其稱呼不同於普通黨衛隊機構中的將官,故而將官各級稱呼均有兩種。
1.將 Reichfuerer-SS 黨衛隊全國總隊長
黨衛隊帝國領袖)
SS-Oberstgruppenfuerer和 黨衛隊一級總隊長 黨衛隊集群最高級領袖
Generaloberst der W-SS 黨衛軍大將
SS-Obergruppenfuerer和 黨衛隊二級總隊長 黨衛隊集群高級領袖
General der W-SS 黨衛軍上將
SS-Gruppenfuerer和 黨衛隊總隊長 黨衛隊集群領袖
Generalleutnant der W-SS 黨衛軍中將
SS-Brigadefuerer和 黨衛隊旅隊長 黨衛隊旅隊領袖
Generalmajor der W-SS 黨衛軍少將
2.校 SS-Standartenfuerer 黨衛隊旗隊長
SS-Obersturmbannfuerer 黨衛隊一級突擊隊 黨衛隊突擊隊高級禁令
大隊長 首領
SS-Sturmbannfuerer 黨衛隊二級突擊隊 黨衛隊突擊隊禁令首領
大隊長
3.尉 SS-Hauptsturmfuerer 黨衛隊突擊隊大隊長 黨衛隊突擊隊高級首領
SS-Obersturmfuerer 黨衛隊突擊隊中隊長 黨衛隊突擊隊上級首領
SS-Untersturmfuerer 黨衛隊突擊隊小隊長 黨衛隊突擊隊下級首領
以上為軍官(Offiziere)
4.軍士 (Unteroffiziere mit Portepee)
SS-Sturmscharmfuerer 黨衛隊突擊隊分隊長
SS-Hauptscharfuerer 黨衛隊區隊大隊長 黨衛隊區高級首領
SS-Oberscharfuerer 黨委隊區隊中隊長 黨衛隊區上級首領
5.准軍士 (Unteroffiziere ohne Portepee)
SS-Standartenjunker 黨衛隊旗手 黨衛隊旗幟貴族
SS-Unterscharfuerer 黨衛隊區隊小隊長 黨衛隊區下級領袖
6.士兵(Mannschaften)
SS-Stabsrottenfuerer 黨衛隊指揮隊長 黨衛隊指揮杖隊長
SS-Rottenfuerer 黨衛隊隊長
SS-Sturmmann 黨衛隊突擊隊員
SS-Oberschuetze 黨衛隊上等兵 黨衛隊高級射手
SS-Schuetze 黨衛隊列兵 黨衛隊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