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為什麼是聯盟民主國家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有什麼區別
德國是聯邦制的國家,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部長若幹人組成,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
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存在君主卻不掌握實權,國家元首是議會領袖
❷ 德意志怎麼聯盟的
德意志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德國第一個設計組織,1907年成立,是德國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石。它在理論與實踐上都為20世紀20年代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創始人有德國著名外交家、藝術教育改革家和設計理論家穆特休斯、現代設計先驅貝倫斯、著名設計師威爾德等人。其基地設在德累斯頓郊區赫拉勞。
德國在19世紀末期的工業水平迅速趕上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法國,居於歐洲第一位。德國在上升期不僅要求進一步工業化,而且希望成為工業時代的領袖。為了使後起的德國商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抗衡,企業家、藝術家和技術人員組成了全國性的組織──德意志製造聯盟,目的在於提高工業製品的質量以求達到國際水平。
其宗旨是通過藝術、工業和手工藝的結合,提高德國設計水平,設計出優良產品。同盟認為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業設計師是社會的公僕,而不是以自我表現為目的的藝術家,在肯定機械化生產的前提下,把批量生產和產品標准化作為設計的基本要求。它努力向社會各界推廣工業設計思想,介紹先進設計成果,促進各界領導人支持設計的發展,以推進德國經濟和民族文化素養的提高。它表明德國在工業設計方面已進入一個新階段,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同盟中的設計師在實踐中不斷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1912-1919年,同盟出版的年鑒先後介紹了貝倫斯為德國電器聯營公司設計的廠房及其一系列產品:格羅佩烏斯為同盟設計的行政與辦公大樓、幕牆式的法格斯鞋楦廠房、陶特為科隆大展設計的玻璃宮;紐曼的商業化汽車設計等,都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尤其是對1914年科隆大展的展品介紹,更令人耳目一新。年鑒還及時向人們展示國際工業技術發展新動態,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創的裝配流水線。年鑒還發表不同觀點的理論文章,讓人們在爭論中求得真理。1914年,同盟內部發生了設計界理論權威穆特休斯和著名設計師威爾德關於標准化問題的論戰,前者以有力的論證說明:現代工業設計必須建立在大工業文明的基礎上,而批量生產的機械產品必然要採取標准化的生產方式,在此前提下才能談及風格和趣味問題。這次論戰是現代工業設計史上第一次具有國際影響的論戰,是德國工業同盟所有活動中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其活動中斷。但它所確立的設計理論和原則,為德國和世界的現代主義設計奠定了基礎。
有用的話記得採納*^_^*
❸ 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有什麼區別
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簡稱BUND,是德國一個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非營利組織。有近40萬名會員與支持者,是德國最大的環保團體之一。如同德國聯邦體制,聯盟也分為16個邦分會組織,以及超過2000個區域的地方團體,其分別在自身關心的環境議題上努力。
此聯盟於1975年7月20日由多名環保人士成立,原先的名稱為德國自然與環境保護聯盟,直至1977年更改為現今的名稱。由於其屬於國際地球之友的德國夥伴組織,因此在其標志下亦有地球之友作為附屬名稱。
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目前從事的議題有:法律、水資源、廢棄物、森林、能源、旅遊、交通、景觀與基因改造等不同的議題。
❹ 請問,德意志工業聯盟的意義
德意志工業聯盟簡稱「DWB」,由在英國接受了威廉ž莫里斯思想的德國普魯斯貿易局建築委員赫曼ž穆特修斯(Hermannmuthesius)於1907年在德國倡議成立,其成員包括了製造商、建築家和工藝家。德意志工業聯盟把工業革命和民主革命所改變的社會,當作不可避免的現實來客觀接受,並利用機械技術開發滿足需要的設計品。
德意志工業聯盟成立後出版設計年鑒,開展設計活動,參與企業設計,舉辦設計展覽,尤其具有意義的是他們有關設計的標准化和個人藝術性的討論。持這兩種觀念的代表分別是穆特修斯和亨利ž凡ž德ž威爾德,在1914年的DWB年會上,穆特修斯極力強調產品的標准化,主張「DWB的一切活動都應朝著標准化來進行」,而亨利ž凡ž德ž威爾德則認為藝術家本質上是個人主義者,不可能用標准化來抑制他們的創造性,若只考慮銷售就不會有優良品質的製作。這兩種觀念典型的代表了工業化發展期人們對現代設計的認識。當然,隨著工業的發展,穆特修斯的觀點大獲全勝,標准化已成為今日工業產品設計的准則。
德意志工業聯盟的中心人物和設計實踐者是彼得ž貝倫斯(Peter Bahrens),他受聘為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的設計人員和顧問,為該公司設計了廠房、電器、標志、海報及產品說明書等,他的設計極好的詮釋了現代設計的理念,成為工業設計史上第一個工業設計師。
❺ 「德國社會黨」聯盟是如何形成的
1921年初夏,希特勒離開巴伐利亞到柏林,想同北德一些民族主義政黨和組織建立聯系,使納粹黨組織向全德國發展。納粹黨委員會的其他成員認為限制和削弱希特勒權力的機會到了。經過協商,他們准備把納粹黨與南部德國一些具有相同立場和思想主張的團體結盟,特別是同「德國社會黨」聯盟,利用其雄心勃勃的領袖來對抗希特勒,從而降低希特勒的地位。
❻ 二戰時德國、日本、義大利組成的聯盟叫什麼名字
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於5月25日宣布廢除三國公約。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軸心國集團滅亡。
❼ 德國執政聯盟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它
執政聯盟就是由政議會多數的黨派組成的執政同盟。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各黨派在議會取得議會過半的席位,只能尋求同盟,然後協調產生新的總理人選,以及內閣成員。
❽ 二戰中的德國與那幾個國家聯合
軸心國成員 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捷克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變後被德國控制,成為德國的附屬國)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烏斯塔沙傀儡政權)
軸心國成員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成員國需要加以區分。作為軸心國成立標志的三國公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而反共產國際協定則是一個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合作條約,在其成員遭到第三國攻擊、或攻擊第三國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其他成員國不需要對其宣戰。法律意義上的軸心國成員只包括上述8國(南斯拉夫在加入後兩天退出)。但是歷史學家通常將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也算作軸心國成員,雖然事實上這些國家並未加入三國公約。
❾ 德國在1907年成立的「德國設計家聯盟」主張什麼
進入20世紀後,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得到了很大發展。1907年,德國成立了「德國設計家聯盟」,他們提出了「結合藝術家、技師、專家和贊助者的力量,通過藝術、工業和工藝的合作方式,謀求產品的改善,創出結合時代的風格」的理念。雖然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該組織的活動被迫中斷,但它開創了世界設計藝術的活躍局面,奠定了從工藝美術到現代設計的理論基礎,使現代設計在世界發達國家中逐步發展起來。
❿ 德意志聯盟的發展過程
中世紀的德意志,號稱是一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但其實是300多個大小邦國和1000多個騎士領組成的混合體。其中最強大的奧地利公國同時兼任「皇帝」,但這皇帝只是個虛名,諸侯都不聽他的。帝國內部經常陷入混戰,後來普魯士崛起,成為第二大強國。普奧之間在18世紀中後期進行了爭雄戰爭。
18世紀初,法國拿破崙崛起,打敗奧地利和普魯士,消滅了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邦國不是成為拿破崙的附庸,就是直接被拿破崙吞並。但此舉也大大摧毀了德意志的割據勢力。1815年歐洲各國打敗拿破崙後,德意志變成30多個邦國的聯盟,其中最強大的依然是普奧兩國。
到了19世紀中後期,以普魯士為主導,經過三場戰爭,把奧地利踢出去,合並其餘邦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也就是今天德國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