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七十年前的軍事力量遠超美國,為什麼現在這么弱
首先,德國七十年前軍事力量遠超美國就是錯誤的。德國的軍力從未超越過美國(除了美國剛建國的混亂時期)。
德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美國的土地遠遠比德國要多。領土大小限制了發展的寬度,德國的工業技術雖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突飛猛進,但美國也沒落下,最終產生了美國第一德國第二的局面。美國雖然常備軍事實力並不強大,但一旦進入戰爭狀態,能夠生產大量的武備。相比,德國常備軍隊龐大,生產軍備的實力也強勁,但畢竟不如美國。
一戰戰敗之後,德國經歷了十五年的經濟蕭條,經濟一落千丈,不僅無法維持軍隊,連債都還不起。這並不僅是德國的問題,整個歐洲因為戰爭摧殘都一蹶不振,美國則依靠一戰軍火費趁勢雄起。美國雖然也經歷了經濟大蕭條,畢竟基礎還是強勁的。二戰前希特勒一開始使用成功的政策,恢復了國家經濟並使國家成為戰爭機器,一時間軍事實力強大。然而,面對蘇聯的希特勒小瞧了對手,這註定了他的失敗。與此同時,美國在進入戰爭狀態後瘋狂製造軍備,在西線中途島戰役擊潰日本後碾壓推進,在東線甚至還能支援英國登錄法國、義大利,完全確保了盟軍的必勝。這足見美國軍事實力的強勁,即使是納粹德國也無法匹敵。
二戰後東西德分治時期,西德只發展高科技軍事,而不考慮量的問題;東德則完全進入了蘇聯的模式,成了蘇聯中一個並不大的新工業產地。這導致德國軍事一直處在畸形發展狀態,直到東西德合並才結束,目前的德國依然是走尖端路線,軍事武裝質量世界一流,而數量則不要求。相比,美國為了與蘇聯競爭,維持了龐大的軍隊,其軍力能夠保證對世界任何一個地區的作戰,直到目前都是世界第一。美國的強勁經濟實力也足以支撐有質有量的軍隊。
現在的德國弱的原因,正是上面所言的兩次戰爭失敗,以及東西德分治的混亂情況所致。就德國的實力而言,現在依然在歐洲領先,屬於不折不扣的強國(只是受限於領土,不可能成為頂尖強國)。
B. 曾經威震全球的德國軍隊,為什麼現在卻徹底淪為廢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國力跌至谷底,歐洲一片廢墟,世界政治結構重組,美蘇強勢崛起。藉助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德國大力發展經濟,逐步復甦,形成並領導歐洲共同體擴大其在歐洲乃至世界的影響力,那是因為德國受到了嚴厲的制裁無心在發展軍事。
第三就是二戰後,世界政治的中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和蘇聯。在擁有超強軍事力量的美國和蘇聯面前,德國只能通過軟實力再次主導歐洲格局。兩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歐洲的整體實力。前世界霸主英國依靠美國的支持實現復興。作為一個二流國家,它已經被戰爭摧毀了。前歐洲霸主德國遭受嚴厲制裁,領土被四國瓜分,大部分軍事基地和工廠被毀,軍事政治也被美國高度控制,國家陷入深淵。
C. 為什麼曾經橫掃歐洲的德國,現在卻對軍事完全喪失興趣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德國在上世紀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戰爭,從普法戰爭開始到二戰結束的70多年時間里,德國在歐洲所向披靡,打遍歐洲無敵手。
一戰前夕,德國靠發展軍工產業,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陸軍的擁有者;二戰前,德國在納粹黨的帶領下建立了戰時經濟體制,重點發展軍工技術,而且還坐擁克虜伯和斯柯達兩大兵工廠,其軍工產業足以傲世整個歐洲。
為什麼這么說?要知道,克虜伯軍工廠是20世紀前期的世界第一大兵工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已經威名赫赫;而斯柯達兵工廠是世界第二大兵工廠,以生產火炮和各類型的槍械出名。1939年年初,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隨後接管了這座軍工廠。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工業,德國才獲得了逐鹿天下的實力。
然而,隨著二戰的結束,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美蘇兩強崛起,德國在衰落的同時,也逐漸喪失了發展軍事工業的慾望和能力,轉而通過大力發展經濟、組建歐洲共同體等方式,將發揮主導作用的方式隱藏在歐洲的集體行動中,以「歐洲」的名義和渠道投放自身影響力,在國際上貫徹自己的意志和主張。
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德國為何會放棄發展軍事?難道德國民眾的徹底反思,使得他們看清了發展軍事進而引發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破壞性和殘酷性,從此對軍事深惡痛絕?
這種主觀層面的分析顯然不符合事實,要不然德國在一戰中吃虧後,也不會主動挑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了。更何況,從迴避歷史問題到真正全面反思納粹歷史,德國在反省的道路上也經歷了諸多波折。
熟悉雲石君之前系列文章的朋友也許會指出,二戰結束後,德國元氣大傷,德國(西德)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領土被四國劃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權。這種境遇下,德國拿什麼來發展軍事工業?
不得不承認,美國對德國的軍事接管和鉗制是德國無法發展軍事的一大主因,但也僅僅是外部因素。我們都知道,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本文中,雲石君試著從內因入手,來挖一挖德國不願發展軍事的深層原因。
首先,在美蘇兩強冷戰對峙的背景下,德國再怎麼發展軍事,也無法抵抗蘇聯,何況有美國撐腰,自保無虞。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強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對峙。很不幸,由於地緣關系的相對接近,使得德國在地緣上不得不直面蘇東集團,並且由於國土面積不大,完全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南部都被歐洲國家包圍,處於四戰之地,這一點和中國戰國時代的魏國與韓國的地緣政治格局頗為類似。
人類進入二十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規模戰爭的傷害水平之深,已經遠非德國這種體量的國家可以承受。分裂後的西德一旦有想通過發展軍事做大做強稱霸歐洲的意念,必將面臨其東西兩面傳統歐洲強國(尤其是強大的蘇聯)的聯合打擊。而隨著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戰爭形態,畢竟核武器的破壞性太大,這是西德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自身軍事力量強勢與否已經沒有意義(反正都打不過蘇聯,狹小的更無法承受核彈――德國的人口密集度在歐洲大國中排名第一),而且德國的軍事復甦還會加劇東西方緊張,增大淪為炮灰的風險。既然註定不是蘇聯的對手,而且有美國這個歐洲的太上皇在背後撐腰,自保完全沒有問題,德國索性放棄了軍事復甦的念頭,避免刺激周邊國家敏感的神經,更願意用和平方式充當東西方緩和的橋梁,以一個溫和的贖罪者的形象示人,這樣既節省了軍費,更可以避免自己淪為冷戰變熱戰的炮灰,何樂而不為?
其次,戰後歐洲政治格局發生了大洗牌,靠武力征服已不太現實,德國要領導歐洲,只能通過軟實力吸引大家主動接受自己領導。
從政治方面來講,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傳統的歐洲列強普遍衰落。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在二戰結束後出現斷崖式衰落,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在全球勢力急劇收縮,從世界霸主變成了二流國家,逐漸淪為美國的小跟班;德國在戰後也受到了嚴厲制裁,國土淪為廢墟,大部分軍事基地、軍工廠被摧毀,軍事政治被美國接管,國運可謂是一落千丈。
隨著全球政治格局大洗牌,歐洲不再是世界政治經濟的中心,反而成了新崛起的兩大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爭霸的前沿陣地。貧病交加的現狀讓歐洲各國第一次真正認識到,為了讓歐洲從戰後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中解脫出來,歐洲必須整合各國資源,完成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然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歐洲新的政治格局表明,德國已經不可能靠軍事實力來整合歐洲的政治秩序,畢竟今時不同往日,通過發展軍事來征服別人這種簡單粗暴的玩法已成為過去時。要想做歐洲的主宰者,只能換種溫和的玩法,建立一種政治上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的新型關系,而德國通過發展軍事、進而發動世界大戰這個歷史因素,明顯構成了讓其他國家認可的阻礙,很難和周邊鄰國建立政治互信。這就使得德國只能放棄武力,通過經濟發展提升自身軟實力,用利益誘惑人家接受自己的領導,進而完成歐洲一體化整合。
從經濟方面講,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促進了生產力的空前提高和生產社會化的迅速發展,和平和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在國際政治兩極化的格局下,歐洲各國實力普遍都差不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力發展本國經濟上。德國作為歐洲的中樞,在這種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下也不能逆潮流而動,只能適應大趨勢,與鄰國加強經貿合作來提振本國經濟。
再次,經歷了二戰的殘酷洗禮和美國對德國的改造,使得德國社會整體思想認識發生了根本改變,反戰成為民眾的共識。
二戰前夕,德國在納粹黨領導下出現的「經濟奇跡」,民眾對納粹黨歡欣鼓舞並感恩戴德,唯希特勒馬首是瞻。殊不知,正是這種戰時經濟體制將德國拖入了戰爭的深淵中,讓民眾遭受了巨大的苦難。
經歷了二戰的殘酷洗禮,德國元氣大傷,國內民生凋敝,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國內工業體系全面崩潰。雖然德國後來獲得了美國馬歇爾計劃的輸血援助,但這種明顯帶有政治附加條件的援助和控制是德國人無法接受的。
這也正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雖然納粹黨早已灰飛煙滅,但德國民眾必須為他們自己的瘋狂行為買單。通過軍事霸權掠奪資源固然爽,但天上不會掉餡餅,民眾必須承受由此帶來的代價。在這種戰後的深刻反省中,德國民眾真正認清了戰爭的殘酷性,對任何涉及軍事和戰爭的苗頭都極為敏感,反戰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
這種共識也影響了德國整合領導歐洲的思路。德國在完成國家統一後,一躍成為歐洲強國,在霸權主義的思維習慣下,德國通過大力發展軍工產業,夢想著通過武力來征服各國稱霸歐洲,而結果卻是國土被分割,軍事政治被閹割。在這種背景下,德國要想整合歐洲,只能順應民意,通過和平崛起的方式融進歐洲區域經濟廣泛合作的大潮中,實現德國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
基於這種考量,德國索性摒棄了軍事力量,與法國這個宿敵聯起手來,組建了歐洲六國煤鋼聯合體,在吸納了更多歐洲國家加入後,升格為包括經濟、外交和安全合作的歐洲聯盟。而德國憑借著自身的工業實力,逐步領導歐盟事務,成為歐盟的扛把子。
然而,隨著國際政治格局的不斷變化,目前國際形勢依然動盪不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在歐洲及其邊緣地區,由於存在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和宗教矛盾及領土糾紛,發生地區性危機和沖突的可能性增加,局部沖突呈上升勢頭;原蘇聯地區的動亂以及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仍對德國構成「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各地區爆發局部戰爭和沖突的可能性有增無減,使德國面臨著難以預測的「危險」。而美國大搞貿易保護主義讓德國很不爽,雙方齟齬逐漸加深,德國顯然已經意識到,完全依賴美國的時代已經結束,是時候自力更生了。
D. 二戰時美國為什麼要跟德國打,而不是支持德國削弱蘇聯
二戰開始後,德軍以“閃電戰”橫掃歐洲大陸。法國用馬奇諾線作戰,只派小股部隊在德法邊境作戰,而英國隔著一條海峽,不太注意反法西斯。英國和法國為他們的粗心付出了代價。德國把歐洲各地清理干凈之後,終於把手伸向了法國。作為一個強大的法國舊帝國,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德軍擊敗,最後不得不用英國船撤退到敦刻爾克。美國對世界軍事力量的影響是當今世界不可忽視的力量。作為當今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和軍事大國,美國的軍事實力及其發展與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息息相關。從1775年4月19日建軍到2020年,美軍經歷了245年的發展,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給美軍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總結:單經濟、後勤上看,德國與美國就沒法比。戰爭很大程度上打的就是經濟,一個銅板難倒英雄好漢,沒有錢,是打不了仗的。美國與蘇聯一樣,戰略縱深、經濟支撐厚度太強大了,德軍最終都是要失敗的。
E. 美國為何限制歐洲軍事發展… 尤其是戰斗民族德國的軍事發展
德國當年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威力眾所周知!不限制哪天人家翅膀硬了,不把他愁死啊?利用人家的用錢利用啊!看看美國這幾年局部戰爭花了多少錢?要扶持也得國會同意啊!你信新聞里的嗎?看看人家的裝備,人家的人員素質絕對不是新聞里說的那樣!不可能差!德國那個名族的潛力是不可小覷的!再者說現在很多美國人民都反戰、厭戰!誰都有誰的小算盤!不是你我所能考慮到的!胡亂說了點,莫要見笑!呵呵呵、、、、
F. 二戰時,德國那麼強大,為什麼美國不支持德國
美國的野心向來都是很大的,而且他不希望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實力超過他,二戰的時候德國就已經發展得十分強大了而且是德國先挑起的戰爭。對於這樣的德國全世界都感覺到了危機,美國當時也肯定知道,這么強大且蠻橫的德國肯定會遭到全世界的反對,而且美國也是有私心的,德國實在是太強大了,美國也感覺到了危機,他當然不會選擇支持德國助它更強大,而是站到全世界大多數人這邊。這樣的話既能打壓德國,還能從中獲得不少好處。
二戰後期,德國即使是處於劣勢武器的數量也是巨大的,德國的軍事力量也是十分的強大的,還有非常先進的技術和作戰方法,最為出名的就是閃電戰了,還有很多戰術都打的別的國家無力還擊。
G. 二戰時期,美國為何沒有站在軍事實力更強的德國一方
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第2次世界大戰,交戰的雙方分為了兩派。而具體到歐洲戰場,分別是以德國為首的法西斯,和以蘇聯、英國為首的盟國。在遠在大洋之外的美國參戰之前,德國在歐洲戰場上取得了極為明顯的優勢地位。
二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
退一萬步講,即使當時的美國統治階層真的集體昏了頭,選擇站在德國一邊,那麼,當德國成為世界老大之後,美國充其量不過是德國的小弟而已。
更何況,從希特勒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在希特勒自己劃定的人種等級之中,美國人的地位並不算多高,即使美國支持德國,在德國取得世界霸權之後,“人種並不高明”的美國是否能夠獨善其身,仍是未知數。
一邊的選擇是支持蘇聯、英國等國擊敗法西斯國家,一躍成為世界老大,另一邊的選擇,最好的結果也不過當德國的小弟,如何選擇,自然一目瞭然。
H. 德國既然想成為一個大國,為何美軍要撤出,德國反而不樂意
美國在德國駐軍,德國的主權是不完整的,這確實也有損德國尊嚴。對於美軍去留的問題,德國超過三分之二的民眾支持美軍全部撤走。
特朗普本來就是拿撤軍嚇唬德國人,沒想到德國根本就不買帳,這下子特朗普就很尷尬了。保護費沒要到,德國和美國關系還惡化了,特朗普想要的政績一點都沒撈到,對於大選連任真的是非常不利呀
美軍如果從德國完全撤走,從長遠來看,有利於德國乃至歐洲的發展。不過,讓美國放棄歐洲顯然是不可能的,而控制住德國在某種程度上看就是控制住了歐洲。因此,特朗普嚇唬德國也只是威脅撤出少部分軍隊,大部分駐德美軍仍然會留在那裡,而且撤出的那部分軍隊也將重新部署在歐洲其他國家,比如波蘭。
一個真正主權完整的國家是不會允許有外國駐軍存在的,而美軍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全部從德國撤軍。作為一個有實力的國家,德國卻受制於美國,自己沒有能力趕走美軍,這是令德國人最郁悶的地方。因此,德國不是不樂意美軍撤走,而是對於美軍賴著不走很不樂意。
I. 德國的軍力怎麼樣是不是也被美國限制
德國是除了美、俄之外的世界第三大軍工出口國,雖然中國說第三是自己,但是世界100大軍工企業,沒有中國的。
雖然常備軍只有20萬,但都是長官級別,就是沒有士兵,最低級的都是隊長。有人說過德國可以在48小時內擴軍到600萬,因為常用軍備應有盡有,而且都是世界頂尖的,德國的軍事科技甚至超過俄羅斯,而且不次於美國。一個可以生產處賓士、寶馬、保時捷、西門子的國家,重工業和科技絕對世界一流。
德國的海空比較弱,如果單論陸軍的話,我覺得應該是除了美國之外的世界第二強。因為德國的重工業實在太發達了,德國控制著世界80%的機械流水線市場、60%的高精密機械部件和50%的發動機。以德國人的戰術素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也不敢保證能穩贏德國。
二戰英國飛行員擊落15架飛機就可以賜予「皇家飛行員」稱號。德國頭號飛行員擊落敵軍飛機352架,不擊落個100架飛機,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德國空軍,轟炸坦克300輛,狙擊敵方士兵200人·····,德國人他就會打仗,也沒法估計德國的軍力。1944年希特勒打的什麼都沒有了,幾百萬盟軍圍攻柏林,德軍還組織反攻擒獲盟軍士兵2萬多人。英國女記者帶著哭腔問麥克阿瑟,「咱們老爺們就這么慫么,這都打不過人家。」麥克阿瑟無奈的說:「我們是為了生存而戰爭,德國人是為了戰爭而生存。」二戰東線蘇聯每犧牲一個德國士兵,就要犧牲7個蘇聯紅軍,西線每犧牲1個德國士兵,就要犧牲2.5個盟軍士兵。拋開德軍的軍事天才不說,美軍一戰的總司令潘西就是日耳曼人,二戰的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也是個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就是上帝的長矛,就是為了戰爭而生,德軍的實力沒法估計,又出一個軍事天才,就是力挽狂瀾。跟德國人打仗,作死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