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多少位德國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有5個。
1,特奧多爾·茅姆森TheodorMommsen(1817-1903)19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創作了恢弘的著作《羅馬史》。
2,德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魯道夫·奧依肯RudolfEucken(1846-1926)19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在無數作品中代表著理想的世界觀。
3.保羅·海澤PaulHeyse(1830-1914)191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滲透著理想主義的,完美的藝術。
4,蓋爾哈特·豪普特里GerhartHauptmann(1862-1946)19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在戲劇創作領域具有豐富而多方面的影響。
5,卡爾·弗里德里希·喬治·施皮特勒CarlFriedrichGeorgSpitteler(1845-1924)191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創作了史詩《奧林匹克的春天》。托馬斯·曼ThomasMann(1875-1955)192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創作了宏篇巨著《布登勃洛克一家》。
⑵ 德國拿走了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他們的教育理念有多先進
最近,有很多家長私信我,想要學習一下德國的教育方法,於是我在網路上收集了很多資料,接下來分享給大家。我們都知道德國是一個僅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但是他們諾貝爾獎獲得人數超過了200人,是我們中國的十幾倍了,根據調查,德國拿走了世界上將近一半的諾貝爾獎。
為什麼德國會出現這么多優秀的人才?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引起,而後德國的經濟依然只進不退?這所有的答案都藏在德國的教育中!
在德國的教育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德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日,就像是給自己的家過了一個生日一樣,在這一天家長會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比如郊遊、野餐、玩耍等等,在整個過程中,德國的家長除了陪孩子玩之外,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規則,教會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所以,德國6歲的孩子基本上具備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了,完全不會依靠家長。
3、學前教育內容,培養專注力和邏輯思維
你會發現德國的學前教育,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好好學習知識的,為了給小學做准備,幼兒園的老師們會給孩子上靜坐的課程。
除此之外,幼兒園還會安排學前課程,而這些課程不是讓孩子學習知識,而是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和邏輯能力,就像是找不同的游戲一樣,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從中鍛煉這些能力。
⑶ 德國為什麼可以教育出半數諾貝爾獎得主
全國上下僅8200萬人,卻包攬了全球一半的諾貝爾獎,這個神奇的國家就是德國。說起德國相信不少人能感覺到它的神奇之處,1945年戰敗之後,德國受到了美國和蘇聯的瘋狂掠奪,各種武器裝備、機械設備、專業人才均被洗劫一空,更為嚴重的是德國還被瓜分為兩個國家。國內一窮二白,領土分裂,而即使是在這樣的窘境之下,德國依然實現了翻身。
熟悉德國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德國經濟的復甦和美國之後的馬歇爾計劃有很大關系,美國拿出上百億美金無償贈與歐洲各國,為歐洲經濟打了一支強心劑,德國這才再次復甦。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德國從一窮二白再次搶回了全球第三歐洲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1987年。德國聯邦總理科爾在總結德國經濟發達的原因時,強調指出,德國人的文化素質和發達的職業教育是經濟復興的兩條重要原因。
由於繪本需要家長和孩子的雙向配合,繪本的學習中不僅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離,更可以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這使得德國的教育在世界上非常聞名,包攬半數諾貝爾獎和德國的這種教育方式有著非常大的關系。
⑷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占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1.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 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 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么簡單。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鑒借。 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盡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 2.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 喔 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交給我。」他的人生字典里沒有責任的劃分區域,他有力拔山兮的氣概。整個交往過程,我發現,呂超是這樣一個人:他從不抱怨。 認識他久了,發現圈內人對他評價極高。他既務實,人緣也好,既有做大的決心,也不吝嗇與他人分享蛋糕。我當時就一個感覺,這個年輕人,未來無限美好。他的一個簡訊,我留到今天:要做事,不僅要能屈能伸,還要任勞任怨。 我最近在裝修,我對裝修師傅也是贊不絕口。他是我的一個醫生朋友介紹給我的,對他的評價是:耐折騰 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就花很長時間跟我溝通我喜歡什麼樣的風格。 他隔三差五會帶我到建材城去選購我喜歡的料,同時在我的預算和我的喜好之間尋找平衡點。 我訂了客衛的牆磚和地轉,這是我自己選的。等我看到半壁江山的時候,我竟然後悔了。我說,這不是我想要的!他竟然比我還平靜。問我,你想要什麼? 我想想,覺得不好意思,說,算了, 我認賬,我能忍受。 他對我說:「別。難得裝修一次,要用好多年,別湊合。你不喜歡,沒關系,我們改。」 我嫌麻煩。他說,滿意是最高標准,只要滿意,不怕麻煩。 最終,他既沒讓我多花錢,又實現了讓我滿意的雙贏局面。 另一個細節是,我跟唐師傅說,我要做電視機的背景牆。他推薦我幾種牆紙,我都不中意,我最終請了學美術的同學替我手繪,價格還不貴。當我打開電腦想唐師傅展示我的凡·高「星空」背景牆的時候,他立刻掏出硬碟要拷貝,且跟我說,這個創意好,以後我要用到其他客戶家裡去。他的辭海里,沒有憤怒不滿和責怪,只有提高,再提高,學習,再學習。 我跟唐師傅說:「我相信,你的未來會做得很大。你現在才三十歲,是個只帶二三十個工人的小老闆,未來,你還會有大公司的。你根本不用擔心自己未來買不起房子,因為你進步的速度會高於房價上漲的速度。」 這句話,其實最早是呂超跟我說的。 他說,你不要擔心你買不起房子,你進步的速度要高於房價上漲的速度。果然,此話之後的大半年,我就有自己的家了。
⑸ 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這是為什麼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件值得了不起的成就。
在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家長們眼中,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就應該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也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那麼,德國人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是孩子自信心最初的最重要的來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抓著那些一點一滴的小事來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孩子剛學洗衣服,盡管洗得不幹凈,也要對他說:「你真棒!」;孩子上次考試是59分,這次考了60分,也應該為孩子這1分的進步而感到高興……一點一滴的肯定,最終將累積成孩子強大的自信心。
⑹ 德國得了多少次諾貝爾獎!
在20世紀初期,約1/3的諾貝爾獎頒給了德國科學家,他們的革新給世界帶來了改變———相對論、核裂變、結核桿菌以及倫琴射線的發現等。
在迄今為止的76位德國諾貝爾獎得主中,65人以自然科學和醫學成就而獲獎,除了企業和高校,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弗勞恩霍夫學會和亥姆霍茲聯合會等機構都站在研究前沿。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6-06/10/content_1142771.htm
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德國科學家http://www.cnstreet.net/bencandy.php?id=1915
⑺ 8千萬德國人卻承包了全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智商高低是否跟區域有關聯
其實我們會發現智商的高低,確實和區域有一定關系,也確實和區域之間的人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正是因為如此,智商高低確實和區域有一定的關聯,但並不是根本的。而且德國人天生喜愛學習,樂於思考,所以這就決定了這個民族確實適合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來考慮問題。
3,不得不說是德國文化確實也讓人羨慕,而且德國人普遍喜愛閱讀,這就導致大多數人樂於思考。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德國人確實智商比較高,也正是因為如此,普遍喜愛閱讀,樂於鑽研。正是這種精神導致大多數德國人,在科研領域取得了輝煌成績,這就導致大多數德國後裔承包了全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
其實對我們來說,智商高低和區域卻有一定的聯系,這也是因為一些人的基因確實相對較高,所以這就導致先天性智商有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智商高低很大程度也趨於後天的學習。德國人確實喜歡閱讀,樂於鑽研,這就導致大多數德國人也會在科學領域有很大的成就。
⑻ 德國人為什麼拿諾貝爾獎的那麼多。
現在也沒有那麼多了吧。大部分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德國人都是上個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很多猶太教的學者(比如最有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都從德國移民到美國去了。
教育的結果
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歐洲人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也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對於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經過漫長的探索和改進,德國提出千萬不要把幼兒園變成學校的理念。如何運用這4000個小時,是幼兒園面臨的一個問題,孩子們要快樂地成長,要學會游戲,要學會和小夥伴相處。在德國很少有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因為在幼兒園里,輕松自在又有很多小朋友,為什麼不願去呢。
⑼ 為什麼德國人承包了一半的諾貝爾獎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沒用!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
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⑽ 為什麼德國總是包攬一半的諾貝爾獎
德國那裡的猶太人比較多,猶太人都是相當聰明的,他們在各項技術上都是非常有成就的,所以他們那裡的諾貝爾得獎者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