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在歷史上的疆域變化
1918—1937年德國疆域圖
1、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2、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3、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即西上西里西亞,波茲南,西普魯士);但澤劃歸波蘭。
4、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奧伊彭、馬爾梅迪和毛來斯納。)。
6、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7、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梅梅爾(默默爾)1252年由條頓騎士團建立。1422年確立了普魯士省與立陶宛之間的邊界,梅梅爾被包含在普魯士的范圍裡面,一直到1919年這條邊界都未曾變動過。巴黎和會中簽署了協議,德國放棄梅梅爾,交予協約國主要國家處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佔領。不過搞笑的是,1939年希特勒要求立陶宛歸還該地區,立陶宛居然同意了。
8、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9、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德意志第三帝國版圖
現在德國地圖
1、西部,德法有爭議的阿爾薩斯和渃林兩個州讓給法國
2、北部,石勒蘇益格州讓給丹麥
3、東部,西里西亞州全部,勃蘭登堡州部分地區以及奧得河流域,但澤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領土讓給波蘭
3、東普魯士被蘇聯強占,即現在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4、南部工業基地波希米亞,獨立為現在的捷克等地。
總計,德國共損失了40%以上的領土。從龐大的德意志帝國淪為地理上的小國。
今天的德國只有35.6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連挪威、日本都不如,但這是兩次大戰割地賠款的結果。從歷史地圖上看,一戰前夕的德國比今日德國要大上50%左右(包括阿爾薩斯和洛林),二戰前夕(吞並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之前)也比現在大。現在那些地方基本都給波蘭了,包括普魯士、西里西亞的大片領土。一戰前德國面積540858平方公里 ~
② 古代德意志包括現在哪些國家
德國,義大利,智邦
③ 德國歷史簡介
德國歷史: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 。
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簡稱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 ,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④ 古代德國是哪個國家
法蘭克王國
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德意志是第一個戰勝羅馬帝國的民族。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
⑤ 德國有哪些歷史文化古城值得一去
Görlitz / Sachsen
格爾利茨/薩克森州
文藝復興、哥特式、巴洛克和青春藝術風格——在德國東部的這座城市,遊客可進行一場貫穿近幾個世紀的建築之旅。Untermarkt廣場附近矗立著許多特別華麗的貴族府邸,obermarkt廣場周圍建造奢華的市民建築物也令人印象深刻。在格爾利茨還拍攝過電影《環游世界80天》和《朗讀者》哦!
⑥ 德國從古至今的歷史簡介,用時間線串聯,最好清楚一點,不用太細致
史前時期
日耳曼尼亞(綠色區域)及羅馬帝國(紅色區域)地圖
考古證據表明,在現今德國國境內,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從此推測,約50萬年前開始,人類就陸續移居於此。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德意志立國時期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統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講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日耳曼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薩克森王朝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神聖羅馬帝國
主條目: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東法蘭克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⑦ 德國古代歷史
史前時期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德意志立國時期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⑧ 德國歷史上有哪些殖民地
歷史
16世紀,奧格斯堡的銀行世家安東·韋爾瑟 (Anton Welser)和巴爾托洛梅斯·韋爾瑟 (Bartholomeus Welser) (韋爾瑟家族)就嘗試在今委內瑞拉的地方建立殖民地。1528至56年,德意志人在委內瑞拉領土有一些特權 (詳見德意志開拓美洲)。1685年10月5日,勃蘭登堡得到今茅利塔尼亞海岸上的阿爾金島 (Arguin Island),並在1701年成為普魯士的殖民地,但在1721年3月7日為法國所奪。
17世紀,一些德意志邦國也短暫擁有過殖民地。勃蘭登堡 (亦即普魯士王國)的勃蘭登堡-非洲公司 (Branderburgisch-Africanische Kompagnie) 得到阿爾金島、普魯士黃金海岸 (後來並入荷蘭黃金海岸,在今迦納)和聖湯瑪斯島 (Saint Thomas;今屬美屬維爾京群島)。波羅的海德意志人領導的庫爾蘭 (Courland)公國也在多巴哥島和聖安德魯島 (今甘比亞詹姆斯島)建立殖民地。然而,所有德意志邦國都未能與西歐的海洋強國競爭。同樣地,哈布斯堡王朝當時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省份——只有它在南尼德蘭經營的Ostender-Kompanie 在印度短暫擁有科羅曼德爾海岸 (Coromandel Coast) 和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1719-32年),後來因法國反對而放棄領地。
德國只是在1871年由大陸國家普魯士王國統一,故此她比西方的國家更遲走上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的道路 (所謂「太陽下的位置」)。1870年前,德意志邦國保持獨立政治體制和目標;而德國統一前後的外交政策,包括奧托·馮·俾斯麥的政策,都集中於解決「德國問題」,純粹追求德國在歐洲的利益。另外,德意志人的海外貿易其實源遠流長,早在漢薩同盟時期開始;德意志人也有移民傳統:東至俄羅斯和羅馬尼亞;西至北美洲;德意志北部的商人和傳教士,也有興趣到海外發展事業。
19世紀末,很多德國人都認為,爭取殖民地可以顯示國力,又夢想建立公海艦隊——那最終願望成真,並令英國感到受威脅。
由於德國太遲加入爭取殖民地的行列,她面對的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被其他歐洲強國瓜分;在一些地區,甚至已經開始去殖民化,例如美洲諸國。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都加速美洲國家獨立。
1904年,德屬西南非洲 (今納米比亞)的赫雷羅人 (Herero)起義,被德軍打敗。德軍其後發動種族滅絕,殺害了數萬名當地的赫雷羅人和納馬人 (Nama;舊稱Namaqua)。
一戰期間 (1914-18年),同盟國解散德國的殖民帝國,並重新分配領土,依據包括戰後簽署的凡爾賽條約。
根據巴黎和會定下的條約,日本得到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法國得到多哥和喀麥隆;比利時得到部分德屬東非;而英國則得到德屬新幾內亞、納米比亞、部分德屬東非和薩摩亞。英國得到的領土,很多都並入英聯邦成員的領地,並成為它們獨立後的領土。
德國殖民地
德國正式擁有過主權的地方包括:
太平洋
西薩摩亞:1899-1914年
德屬新幾內亞 (Deutsch-Neuguinea),包括威廉皇帝領地 (Kaiser-Wilhelms-Land) 和鄰近海島:1884-1914年;其政區還包括:
加羅林群島 (Karolinen):1889-1914年
馬里亞納群島 (Marianen):1889-1914年
德屬東非 (Deutsch-Ostafrika):
後來的坦噶尼喀 (Tanganjika),今天屬於坦尚尼亞
盧安達和蒲隆地 (Ruanda-Urundi):1885-1917年
維圖 (Witu):1885-90年,在今肯亞
德屬西非 (Deutsch-Westafrika)包括:
喀麥隆 (Kamerun):1884-1914年
多哥 (Togoland):1884-1914年
德屬西南非洲 (Deutsch-Südwestafrika),今納米比亞:1883-1915年
德國也在中國擁有土地利益:
膠州灣 (Kiautschou)保護領地,包括租借地青島 (Tsingtau):1897-1914年 (原本租借99年)
山東勢力范圍
黃河 (Gelber Fluss) 流域勢力范圍
⑨ 德國有哪些名勝古跡
一、勃蘭登堡門,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牆的一道城門,因通往勃萊登堡而得名。現在保存的勃萊登堡門是一座古典復興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
二、無憂宮(Sanssouci Palace)是18世紀德意志王宮和園林,位於德國波茨坦市北郊,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法國凡爾賽宮所建。宮名取自法文的「無憂」或「莫愁」。整個王宮及園林面積為90公頃 ,因建於一個沙丘上,故又稱「沙丘上的宮殿」。無憂宮是18世紀德國建築藝術的精華,全部建築工程延續時間達50年之久。雖經戰爭,但從未遭受炮火的轟擊,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
三、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位於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志性建築物。
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國第二(僅次於烏爾姆市的烏爾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論規模,它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偉與細膩於一身,它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築中最完美的典範。它始建於1248年,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至今仍修繕工程不斷。
四、新天鵝堡(英語:New Swan Stone Castle、德語: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鵝石城堡,是19世紀晚期的建築,位於德國巴伐利亞西南方,鄰近年代較早的高天鵝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稱舊天鵝堡),距離菲森(Fussen)鎮約4公里,離德國與奧地利邊界不遠。
五、柏林牆(德語:Berliner Mauer;英語:Berlin Wall;俄語:Берлинская стена),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含首都東柏林)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勃蘭登堡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憂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隆大教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天鵝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柏林牆
⑩ 古代德國的內容簡介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德國作為一個地理單元在歷史上曾經幾經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末,當時德國分裂為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The Gelman Demokratik Republik, GDR)、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lal Republik of Gelmany, FRG)兩個國家。並於1990年10月3日再次統一。 3.2.古代歷史 據推測,日耳曼部落的進化發生在青銅時代或者最晚是鐵器時代。公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以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接觸。除了史料記載的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以及考古發現外,科學家對早期日耳曼人歷史知之甚少。在奧古斯都的統治時代,羅馬帝國軍隊開始入侵德意志地區,日耳曼部落在抵抗過程中逐步掌握了與羅馬軍隊相類似的戰斗戰術。公元9年,舍羅斯克人首領阿米紐斯(Arminius)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瓦盧斯所領導的羅馬軍團,位於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區才得以獨立於羅馬帝國之外。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萊茵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據了如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3世紀,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薩克森人和弗里斯蘭人等。 嚴格意義上的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德意志是第一個戰勝羅馬帝國的民族。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 3.3.近代歷史 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德國)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是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阿道夫·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德意志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突然襲擊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20多億人口被捲入其中,9000多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概況:日耳曼人(German)是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紀起,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大約在公元前半個世紀,大部分日耳曼人開始 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地區稱為「日耳曼尼亞」。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大帝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成為法蘭克大帝國。大帝國中有許多講德語的日爾曼部落,這些日爾曼部落人所講的方言被稱為「德意志」。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蘭克帝國隨即分崩離析,在瓜分各種遺產的過程中,形成了東、西兩個王國。這兩個王國的政治分界線大致就與德語和法語之間的語言界限相當。講法語的西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成今天的法國,而講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的居民在此後的長期生活中也逐漸產生了一種「同屬一國」的感覺,他們不但用「德意志」來稱呼自己的語言和人民,還用它來命名自己的國家。 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得意志帝國轉變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德國10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歷過三個帝國和一個共和國。1、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第一位德意志國王。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2、第二帝國是指1871-1918的德意志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於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鐵血宰相貝斯邁功不可沒,第一次統一德國。3、第一共和國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第二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由於共和國憲法是在魏瑪城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因此這個共和國又稱為魏瑪共和國。4、第三帝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帶領納粹黨上台執政,魏瑪共和國結束。第三帝國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第三帝國宣告完結。德國為美、英、法、蘇分區佔領。 1949年5月,在美、英、法合並的西佔區通過《基本法》,宣布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同年1O月,蘇聯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 1990年7月實行了貨幣統一,1990年10月3日實現了政治統一,即國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