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現在在和誰打仗的相關資料為什麼要打仗
昨夜小寐,忽疑君到,卻是琉璃火,未央天。
2. 二戰中德國對戰哪幾個國家,日本對戰哪幾個國家
德國前期主要對戰法國,英國。
敦刻爾克之後就剩英國,後來蘇德開戰,再後來才有西線戰場,美國加入
日本一開始佔領朝鮮,然後蠶食中國,同時打下東南亞,後來才有美國的事情
日本打的不是全亞……因為要考慮到當時的汪精衛
德國打的也不是全歐……北歐國家很多都是主動投靠德國的……二戰早期蘇聯和德國還是一夥的……兩家開心的瓜分了波蘭……二戰早期美國和日本也是一片和平景象,日本在九一八之後被國聯制裁,還是美國救了日本一把……
總而言之就是對戰關系其實挺亂的……
實力指數?這是什麼東西?誰定的?按什麼公式來計算?
3. 德國納粹黨同時和幾個國家打仗詳細點 謝謝
與前蘇聯,英國,法國,美國等這些主要國家進行了戰爭,後因為同時作戰,戰事吃緊,最後失敗了
4. 現在世界都有哪些國家在打仗
戰爭常見地,在韓劇中經常出現的烏克蘭、中東。
【烏克蘭】
近年來,烏克蘭為了加入北約,甘願成為北約對抗俄羅斯的「急先鋒」,甚至不考慮對方的軍事實力,直接向俄出兵,導致俄烏關系急劇惡化。更讓外界想不到的是,在美國的威逼利誘下,烏克蘭甚至將核武器銷毀,但美國承諾的經濟援助與相應賠償沒了下文,至此,烏克蘭失去翻身的機會,一度淪為三流國家,對於烏克蘭的落魄,外界認為,該國拿著一手好牌,最後卻打得稀爛。
其實,供應情況並不令人滿意,某些最嚴重的困難——例如,紡織品的供應——在1944年晚秋發生了。然而,已經作出的決定是要採取許多取消管制的措施。屬於共同儲備體制的大多數食物以及其他某些異常大宗的商品和「為數不多」的——其實是為數可觀的——幾種供應非常短缺的貨物仍由中東補給中心直接管制。至於其他商品中東補給中心一律取消管制,聽憑中東各政府根據它們的願望去決定保留進口許可制度中的哪些部分——事實上,大多數政府都把這些許可權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它們都把這些許可權看作是實行經濟管制的無上法寶。
財政問題的重要性現在開始居於關鍵性的地位。戰爭期間,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都已積累起大宗的,有些甚至是巨額的英鎊結余,而美元收入則根據協定都被英鎊區美元總庫吸收。現在它們堅決要求,將這些結余予以解凍並分配大量美元定額。而英國財政部卻連這些要求的十分之一都無力滿足。
5. 二戰歐洲戰爭德國佔領了多少個歐洲國家、
32個,分別是:
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南斯拉夫、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克蘭、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
二戰時,德國作為歐洲第二軍事強國,軍事裝備,軍隊人數遠遠超過歐洲其他國家,希特勒上台後,更是大力推動德國軍事化進程,為了發展軍事。
在希特勒帶領下走向了侵略擴張的道路。由於德國強大的軍工能力以及德軍無人能及的作戰能力,德軍在歐洲戰場勢如破竹。
(5)德國現在與哪個國家在打仗擴展閱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鼓舞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高潮。首先,在亞洲的東部,中國、越南、朝鮮革命的勝利,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運動擴展到中東、北非 。
5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以來,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在非洲,到80年代初除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外,非洲國家幾乎都取得獨立。拉丁美洲戰後民族運動也在深入發展,其中1959年的古巴革命勝利,影響尤為重要。60年代以來, 亞非拉總共有104個民族獨立國家,其中新獨立國家達69個。
這一系列斗爭的勝利摧毀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結束了幾百年的殖民統治,深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民族獨立國家的普遍出現為發展中國家走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礎 。
6. 現在有哪些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
北約&阿富汗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10月7日起對阿富汗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同時標志世界反恐戰爭的開始。與阿富汗作戰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以及英國、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約國家,哈薩克、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為美軍提供了後勤支援並在戰後派遣軍隊駐扎阿富汗(駐阿韓軍在2007年發生韓國人質被綁架事件後撤離阿富汗)。
當美國總統布希向世界宣布美軍要在阿富汗打一場樣式很特殊的反恐怖戰爭,以徹底消滅製造九一一事件的幕後黑手及其同盟者塔利班武裝之時,有眼光的戰略家們都認為美國無疑會贏得這場戰爭。但是自10月7日美軍開打以後,特別是反塔聯盟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使世人愈感到始料不及,戰爭一次又一次地出現戲劇性變化,許多分析家們的預測都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然而,戰爭打到今天這個樣子,許多人都在提出問題:為什麼這次阿富汗戰爭沒有出現10年前阿富汗游擊隊抗擊蘇軍時的情景?曾經把反塔聯盟趕得到處跑的塔利班怎麼被反塔聯盟打得無招架之力?美軍地面特種部隊為什麼在戰爭中沒有大的作為?和奧馬爾在大劫中表現如何等等。
美國的戰爭目標是否已實現?
應該說,戰爭打到今天,這些問題似可作點小結了。從現在看,美國在阿富汗打的反恐怖戰爭已近尾聲,那麼美軍打得怎麼樣?是否達成了戰爭目的?這是現在要作出評估的事情。通常一場戰爭是否結束,是由戰爭的主導方,及戰爭勝利者的意志和戰爭目標是否實現所決定的。戰爭目標的制定是由國家最高統帥和最高決策層明確的,也就是這場阿富汗戰爭應由美國總統布希和他的戰爭班子確定。九一一事件之後,布希就確定了動用幾萬美軍,消滅奧薩馬及其恐怖組織和打擊庇護它的塔利班武裝這個戰爭目標。
從布希決策發展過程看,頭一個戰爭目標——消滅,是堅定不移的,而打擊奧馬爾和塔利班武裝則是有條件的,也就是根據當時奧馬爾的態度再確定美軍是否連他一起鏟除。然而,從戰前的某一時刻開始,美國就意識到要消滅其恐怖組織,就必須先摧毀塔利班武裝。這在確定戰爭目標的時候,就成了實現戰爭決心的一個前提性問題。即戰爭爆發後,推翻塔利班武裝也就成了美國的另一個戰爭目標。
必須指出的是,美國起先只有「消滅」這個戰爭目標,而軍事打擊塔利班是附加的。軍事上忌諱同時開辟兩條戰線和打兩場戰爭,在制定戰爭目標時也是應盡量防止同時確定兩個戰爭目標。因為,後者與前者在某種程度上有類似的地方。美國為什麼會同時確定這兩個戰爭目標呢?是因為就在阿富汗,美國可將塔利班與卡伊達捆在一起打,幾乎成為一個目標打。美國明知不早打擊恐怖組織,以後就很難圍捕在其他國家的成員,為何美國不在阿富汗以外打擊恐怖組織及其附生國,原因就在這里。實際上,戰爭的發展不像美國決策層所設想的那樣艱難,附帶摧毀塔利班武裝的目標卻先實現了,而消滅恐怖組織的目標尚缺一環。那麼現在離戰爭目標還有多遠,應該說為期不遠了。因為奧薩馬的行蹤已經有了線索,搜捕圈也正在縮小,消滅他只是個時間問題。也許明天,或者以後的某個時間。
總之,美國軍隊已經接近實現這場阿富汗戰爭的目標。戰爭目標的實現就意味著戰爭的結束,消滅了恐怖組織成員,戰爭就算是結束了。至於失去政權和武裝的奧馬爾,美國雖也不會放過他,但讓美軍和這種不具國際影響力的人物打一場興師動眾的戰爭,就顯得不那麼急迫了。
是誰把握住了戰爭的關節點?
戰爭雙方的武力對抗,通常是有那麼幾個點支撐著,其中有對戰爭起轉折作用的「關節點」,還有對戰爭勝負起決定作用的「頂點」。在世界戰爭史上,那些雙方對抗實力相當的戰爭,其戰爭發展過程通常都要經過一些關鍵的戰役或戰斗(即理論上的「關節點」),再經過一個對戰爭起決定作用的戰役或戰斗(即「戰爭頂點」),才分出勝負高低來。
然而,到目前為止,阿富汗戰爭是一場沒有多少「賣點」的戰爭。從軍事上講,其原因是戰爭沒有出現頂點,沒有那種雙方殊死對抗的場面和過程,也沒有很明顯的戰爭關節點。
對於打了兩個來月的戰爭,這樣講似乎簡單了一點。其實,關節點在戰爭中曾隱約地出現過,而戰爭的頂點因雙方軍力和軍心對比反差太大,從沒有出現過。從歷史上看,誰把握住了戰爭的關節點,誰就能控制戰爭的走勢,誰就能為贏得戰爭頂點創造條件。
在這場戰爭中能看出眉目的關節點,是馬扎里沙里夫、昆都士及坎大哈三次戰斗。從塔利班最初的強硬態度到後來幾萬人的武裝沒有打出幾場戰役來,這種戰爭表現實在令世人費解。初步看,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有這樣幾點:一是美軍的空中打擊是非常有效的。美軍的程序式打法,先消滅塔利班極少的防空力量,然後摧毀具有戰略價值的軍事和經濟目標,最後再行戰術轟炸,打擊前線的塔利班守軍。一些簡易的野戰工事無論如何也無法防護美軍的強大空中打擊,一支類似民兵武裝要打只有正規部隊才能打的防禦作戰,無疑是勉為其難了。
二是幾個關節點沒有把握好。在馬扎里沙里夫、昆都和坎大哈這幾個點的堅守與放棄的問題上,能看出塔利班領導層的猶豫和意見不統一,致使指揮和戰斗都亂了章法。比如,一開始塔利班宣稱要和美國人打游擊戰,可是在戰爭中自己打的卻是城市防禦戰;在堅守幾個大城市時,塔利班都說要堅守到底,但往往是戰斗還沒怎麼打,就主動放棄了。
這些都說明,塔利班沒有找到與美國這樣的對手作戰的正確方法,沒有意識到在阿富汗這種特殊的地形打城市防禦戰意味著什麼,更沒有認識到在沒有做好充分戰爭准備的情況下,斷然下戰爭的決心就意味著失敗。按理說,馬扎里沙里夫是應打一個較大的戰役的,因為其戰略價值要比昆都和喀布爾大,而塔利班因承受不了美軍的轟炸,就逃之夭夭,拱手讓給了反塔聯盟。
2001年阿富汗戰爭的新認識:劉周在「關於總體戰思維與高科技戰爭的一些思考」一文中認為:塔利班可以有更好的打法,以轉變自己的弱勢地位。美軍對弱國部隊固有的輕視以及美軍以往打勝仗的經歷,加之美軍是在大規模空襲以後開始發動的地面攻擊,所以很容易使其一部或數部輕敵冒進。因此,塔利班完全可以利用此點而作有利的戰略退卻,並選擇有利地形相機全殲其冒進之一二小股部隊。這一點無論從戰略上和戰術上來講都是不難做到的。但是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從心理上給美軍方面以有效的震懾,從而使美軍以後的地面行動遲緩起來,美軍的地面進攻將受到有效的遲滯。這種情況下,只要能繼續靈活地發揮地利和指揮上的優勢,則完全有可能從根本上遲滯美軍的地面進攻,整個戰場形勢就將為之改觀。因為阿富汗不像南斯拉夫,沒有多少可供轟炸的地面實施,單憑空襲結束戰爭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完全有可能將美國拖入一場持久戰的泥潭。《孫子·作戰篇第二》講:『……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所以,塔利班方面將有可能出現謀求政治解決爭端的有利時機,也就是說塔利班政權完全有可能做到不亡不敗的結局。」但是,事實上塔利班政權採取了完全相反的打法,從一開始的堅守北方重鎮起,一直是節節抵抗,節節敗退,最後發展到全面潰退。先是「防禦中的保守主義」,後是「撤退中的逃跑主義」,始終未能利用自己的局部優勢,改變戰場形勢,而是一味的以己之短應敵之長,所犯的皆是兵家大忌。所以,美軍能迅速打跨「塔利班政權」,軍事實力的懸殊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實際上還在於塔利班領導人軍事指揮上的失誤和沒有有效使用「人民支持」以發揮總體戰的威力。
美國聯軍&伊拉克
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美國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動的全面戰爭,共有4國參與作戰,有評論認為其可視為第二次海灣戰爭,但具體分析可發現其不可稱為「海灣二戰」。而最後美國尚未發現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表示,8月底美國部隊在伊拉克的作戰行動將如約結束。駐伊美軍8月31日結束作戰任務。美國從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戰斗部隊,歷經7年零5個月。
7. 世界大戰是哪個國家打哪個國家
1、歐洲方面
為德國和義大利與幾乎所有歐洲國家交戰,屬於大西洋戰區,主要國家有英國、法國(在二戰前期淪陷)、蘇聯,後期美國參戰,通過諾曼底登陸美英聯軍開始反擊德國,後期義大利投降,在蘇聯和美英聯軍的東西夾擊中,德國被攻佔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
2、亞洲方面
為日本侵略中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屬於太平洋戰區,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戰,在歐洲戰場結束後,蘇聯調集軍隊進攻日本在中國和朝鮮的軍隊,美國在廣島、長琦投下原子彈後幾天,日本投降。
戰爭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徹底打破了歐洲主導下的以國際聯盟為代表的舊的國際秩序結構,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蘇、英、中、法五大國為主導的、世界各國廣泛參與的新的國際秩序結構。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聯合國的創始者將維持世界和平,尊重基本人權和自決原則,加強國際友好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文化和福利發展作為根本宗旨並寫進《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憲章》第一次把維護和平與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聯合國創始者的深刻的戰略思考。
8. 現在德國如果和波蘭開戰,那個國家勝算比較大謝謝
德國是沒有軍隊的,只有防禦部隊,所以德國肯定不會主動挑起戰爭的,看波蘭,似乎軍事力量並不強大,所以理論上如果波蘭入侵德國肯定會失敗,德國入侵波蘭也會失敗。
這些都只是假設,而且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德國的防禦部隊武器先進,訓練也非常完善,但是數量非常少。波蘭的情況不太清楚,但總體作戰能力不強(這是傳統),所以他絕對不會隨便入侵他國。
9. 德國二戰都有哪個國家在打仗
二戰對立雙方有兩個陣線:以德日意為代表的法西斯陣線;以美蘇英中為代表的反法西斯陣線。
參加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7國,前三國是這一陣線的核心。
參加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47國。
按照國際會議的協議,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和地區。丹麥、阿根廷、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蘇聯加盟共和國)因為是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所以也成為反法西斯陣線的一員。
此外,還有3個國家是宣了戰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10日對日本宣戰、阿爾巴尼亞(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對英國宣戰、暹羅(今泰國)的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與日本簽訂攻守同盟,並於1942年1月對英、美宣戰。
所以,共有先後61個國家和地區的17億人口(佔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0.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戰爭
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發生過3次戰爭,具體如下:
1.普法戰爭,普法國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德國)和法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德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2,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德國屬於同盟國一方,法國屬於協約國一方,戰爭中德法的一部分以德國入侵為開端,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部隊,但卻很難移動戰線,成為純粹的消耗戰.最終德國戰爭資源消耗殆盡,基爾港的海軍官兵不願出海送死而發動政變,並迅速蔓延至德國全境,導致德國一方的同盟國失敗.德國因戰敗喪失了13%的領土和12%的人口,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瓦解,軍隊被嚴重削減。這一切也逐漸埋下了德國復仇的種子。
3,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希特勒上台後充分調動了德國人復仇的心理,使德國機戰車迅速開動,德國屬於軸心國一方,法國屬於同盟國一方.其中的德法部分以德國入侵法國為開端,戰爭經歷了僅僅六周,就以法國投降告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瓦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成立了維希法國。而流亡海外的戴高樂將軍則好找法國抵抗,成立自由法國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國一方的軸心國的失敗告終,隨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瓦解,被東(蘇聯)西(美國)方劃分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