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具有拆街力量的戰車,德國突擊虎當之無愧,為何留存極少呢
在二次大戰期間,德國有很多非常優秀的武器,今天我們要來講述的就是德國的突擊虎戰車。其實德國的突擊虎戰車是源自於虎式坦克,當時的德國,虎式坦克的底盤是很少用來生產戰車的,突擊虎就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種。突擊虎的誕生是因為德國在攻打斯大林格勒的時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礙斯大林格勒的防護工作做的非常之好,所有的可以進攻的地方都有大量的鋼筋混凝土製作成的堅固防線。此時的德國想要攻擊斯大林格勒,就必須擁有一個可以擊潰這些防線的武器。
再到後來德軍不斷的被擊退,突擊虎戰車也因為自身的缺陷變得越來越少,因為在戰爭過程當中很多時候,士兵不得已拋棄戰車。所以總的來說突擊火戰車雖然火力很猛,但是對於戰爭來說,依然是一個失敗的設計。在戰爭之後這種戰車也是沒有被保存的很好,原型車很罕見了。
⑵ 虎式突擊炮的簡介
「突擊虎」也叫「強虎」,是一種自行重迫擊炮(臼炮),主要用於城市巷戰,設計思想源自於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殘酷巷戰,蘇軍利用斷壁殘垣的地利給予德軍重大殺傷,而普通火力很難有效殺傷其中的目標。
受此教訓,德國急需為參加巷戰的重裝步兵配置足以殺傷結構復雜建築內敵人的火力支援車輛。起初構想為「突擊虎」裝備210毫米榴彈炮,但當時這種火炮並未製造出來。
輔助武器是1挺7.92毫米機槍。其正面裝甲厚度達150毫米,但其他部位裝甲較薄,成為「魚腩」部位。
1943年10月至1944年9月,「突擊虎」共製成了18輛。它以返修後送的「虎」式重型坦克為底盤,戰斗全重65噸,乘員5人。它的最大特徵是裝備一門380mm Stu M RW61 L/5.4臼炮,身管長度僅為5.4倍口徑,這種「矮腳虎」的尊容,在世界自行火炮中是十分罕見的。更絕的是,它的炮管有兩層,可以更換燒蝕重的內層炮管。這是由於迫擊炮的膛壓較低才能行得通的。彈葯基數為14發,彈種為榴彈/火箭彈,炮彈的重量達324千克,補充彈葯是要利用車體後部的吊架,也算是一絕。
1944年8月12日,「突擊虎」式自行火炮被運輸到波蘭參加鎮壓華沙起義的行動,這是它第一次在戰場上亮相。「突擊虎」能用一發火箭彈摧毀任何建築或者其它目標,有報告稱其一發火箭彈徹底擊毀了美軍3輛M4「謝爾曼」式坦克——威力超過了重型轟炸機!「突擊虎」重達65噸,裝備一門380mm StuM RW61 L/5.4臼炮。「突擊虎」式自行火炮雖然威力強大,但出現時間過晚已無法影響戰爭歷程,在整個二戰中一共生產了18輛。
⑶ 突擊虎自行重迫擊炮的自行火炮
同車輛底盤構成一體,自身能夠運動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進出陣地快,多數有裝甲防護,戰場生存力強,有些還可浮渡。自行火炮的使用,更有利於不間斷地實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裝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戰斗協同更加緊密。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統、底盤部分和裝甲車體組成。自行火炮除按炮種分類外,還可按行動裝置的結構形式分為履帶式、輪胎式和半履帶式;按裝甲防護分為全裝甲式(封閉式)、半裝甲式(半封閉式)和敞開式。全裝甲式車體通常是密閉的,具有對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護能力。
第一門自行火炮由法國於1917年發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誕生後不久,法國人為了使笨重的牽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夠在各種地形條件下迅速地思考轉移陣地,在一輛履帶坦克底盤上安裝一門野戰炮,使具有機動越野性能。但這時的自行火炮沒有裝甲防護,只適用於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援。(圖)(現代德國陸軍使用的M109G美製自行榴彈炮—)
世界上第一門具有裝甲防護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國人製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崛起的牽引式反坦克炮在機動性、防護性上都較差。德國認為,只有使這些火炮跑得和敵坦克一樣快,才能有效地與坦克相對抗。另外,由於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徑較小,火力較弱,也需要有一種能夠伴隨坦克行進,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並有一定防護性能的火炮。1939年9月,納粹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大量當時性能比較優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國柏林的阿爾凱特公司把這種炮安裝在T─1型坦克盤上,設計製造了一個背面敞開的箱形裝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轉,但火炮可左右側轉15度。阿爾凱特公司於1939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炮,實戰使用效果良好。後來,德國又發展了T─III、「斐迪南」、「黑獵豹」等火炮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由於自行反坦克炮多用於伴隨坦克進攻和作戰,所以又稱「強擊炮」。繼德國之後,蘇、英、美等國也研製發展了與德國相似的強擊炮。
由於現代自行火炮具有機動性和防護性好、裝有自動裝彈機、射速快等特點,所以在許多發達國家軍隊里,它有逐漸取代牽引式火炮的趨勢
⑷ 德國突擊虎式自行火炮的基本數據有哪些
德國「突擊虎」式自行火炮的基本數據:自重:65000kg;全長:6.28m;車高:2.85m(無起重機);3.45m(有起重機);車寬:3.57m;武器:380mmStuMRW61L/5.4臼炮;1門7.92MG34機槍;主炮口徑:380毫米(14發/門);車體裝甲:25~150毫米;發動機:MaybachHL230P45/12缸/700馬力;路上最大時速:36公里/小時;越野最大時速:12公里/小時;路上最大行程:100公里;越野最大行程:60公里;乘員:5人。
⑸ 突擊虎自行重迫擊炮的介紹
突擊虎」的設計源自1943年8月5日由希特勒本人提出的「562號設備-自行突擊臼炮606/4」,武裝一早即選定為海軍用380毫米反潛臼炮(火箭助推)。古德里安為慎重起見而建議先試制一輛樣車供可行性評定,希特勒口頭上同意但仍內定月產量為10輛。 1943年10月20日,在阿萊斯操練場公開了一輛以虎I坦克底盤為基礎的380毫米自行臼炮鐵制模型。希特勒看後還算滿意,經仔細盤算,於1944年4月19日命令立即准備12套裝有火炮的上部戰斗室,一旦有虎I式返廠修理即著手改裝。工廠拚命趕工還是只造出7門火炮,進度一拖再拖到9月15日才勉強完成1號車,爾後以每天1輛的速度終於在9月21日提交了7輛完成品。希特勒迫切希望它能夠馬上出戰,為此特批每月供應300枚炮彈。
⑹ 德國「強虎」自行突擊炮的特色
「強虎」自行突擊炮多以戰場上損壞後送的「虎」1式重型坦克底盤來改裝。其戰斗全重為65噸,乘員5人,車長6.28米,車寬3.57米。它的最主要特點是,裝1門短而粗的迫擊炮(臼炮)。這種「矮腳虎」式的尊榮,在世界各種的戰車中是極為少見的。
「突擊虎」的設計源於1943年八月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德軍陷入艱苦的巷戰 雖然投入了眾多大口經榴彈炮等壓制性武器 但威力仍然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 希特勒下令研製出了「灰熊」步兵突擊炮但其150mm炮的破壞力仍然無法滿足軍方要求 於是另起爐灶利用虎I底盤研製出了重型突擊炮車「突擊虎」, 德軍下令將原海軍用於反潛的 RW61 380mm重型迫擊炮裝載在虎式坦克底盤上,製造 虎式突擊炮 其主炮有 萊茵 金屬公司製造 車體由 阿而凱特 公司完成改裝 這個計劃從一開始就賦予「突擊虎」可怕的破壞力
突擊虎使用380毫米專用火箭彈,內裝阿瑪托炸葯和TNT炸葯各50%,威力足以完全摧毀建築物
「強虎」的最大特徵就在這門炮上。其型號為RW61型重型迫擊炮(臼炮)。這種炮最初是作為海岸固定陣地用的重型臼炮而研製的,用來發射火箭彈,攻擊敵方的近岸潛艇。後來,移作陸軍使用,在裝車時結構作了一些改進。火炮的口徑為380毫米,管身的倍徑僅為5.4,短而粗的身管堪稱一絕。更絕的是,它有內外兩層身管,內身管可以更換,火葯燃氣可以通過炮口周圍的30多個小孔抽出。
利用高低機和方向機,可使火炮的高低射界達到0~+85度,但左右轉動僅為10度。發射的彈種有兩種:4581型榴彈和4582型破甲彈。但實際上只配備了榴彈,或者叫火箭增程榴彈。由於其身管短,加上發射葯的裝葯量少,即使是增程彈,最大射程也只有4.6千米。不過對於城市巷戰使用來講這個距離也足夠了。由於炮彈重達324千克,自然不能用人工裝填,補充和裝彈,都要藉助於車體後部的吊架,還是挺麻煩的,估計1分鍾也發射不了1發炮彈。彈葯基數為14發。輔助武器為1挺7.92 MG34 機槍,裝在火炮的右側,攜彈600發。
「強虎」的動力—傳動裝置與「虎」1式重型坦克的相同。動力裝置為V型12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700馬力。變速箱有8個前進擋和4個倒檔。行動裝置為交替排列式負重輪,4個在外側,4個在內側。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結構形式的負重輪,是二戰德國戰車的標准樣式,維修很不方便,唯一的優點是增加了行駛的平穩性。懸掛裝置為扭桿式,維修也挺不方便。「強虎」的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120千米;最大越野速度為24千米/小時,最大越野行程85千米。
「強虎」繼承了「虎」1式重型坦克的衣缽,正面裝甲相當的厚,達到150毫米(45度傾角)。在二戰的中後期,想擊穿它的正面裝甲,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但是,它的側面和後部的裝甲只有80毫米,頂部和底部裝甲更只有25毫米,防護較差,這也是整個「虎」式系列戰車的通病。
⑺ 突擊虎式自行火炮的簡介
1944年8月12日,「突擊虎」式自行火炮被運輸到波蘭參加鎮壓華沙起義的行動,這是它第一次在戰場上亮相。「突擊虎」能用一發火箭彈摧毀任何建築或者其它目標,裝備一門380mm Stu M RW61 L/5.4臼炮。「突擊虎」雖然威力強大,但出現時間過晚已無法影響戰爭歷程,在整個二戰中一共生產了18輛。現今尚存2輛完整的「突擊虎」,它們分別在德國的車輛與工藝博物館和俄羅斯的庫賓卡戰車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