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視劇《我愛我家》的外景是在哪裡拍的
電視劇《我愛我家》的外景是在西便門國務院大院拍的。
《我愛我家》是中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出品的家庭情景喜劇,由英達執導,梁左編劇,宋丹丹、文興宇、楊立新、梁天、關凌主演。
該劇講述了90年代北京一個六口之家以及他們的鄰里、親朋各色人等構成的社會橫斷面,反映了社會上的各種類型的人物性格,展示了一幅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絢麗斑斕的生活畫卷。該劇於1993年首播40集,1994年續播80集。
(1)德國李濟深後人在哪裡擴展閱讀
《我愛我家》主要角色:
1,傅明
原名賈敬賢,離休的老局長,總露出一股子習慣性的官腔。雖離休在家,但總是閑不住,想要「老有所為」一番,雖說在家中年紀最高,「資格」最老。但是比起家中的晚輩,已經無法跟隨時代的腳步。不過,在家庭觀念極重的賈家一族中,是十足十的「核心人物」與「住家主席」。
2,和平
鼓書藝人,文藝工作者,曲藝說唱團工作,賈志國的妻子。身上充滿了舊式藝人那股子左右逢源的習氣,也常常鬧出不少笑話,不過,卻也不失為一個孝敬公公,愛護家人,關心街坊鄰里的熱心人,雖上有公公,但實際上很多大事都要和平拍板決定。
㈡ 李四光的資料
http://ke..com/view/2128.htm
㈢ 袁崇煥的墓在哪裡
袁崇煥墓和祠,位於北京市崇文區東花市斜街,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是廣東義園舊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為袁崇煥平反昭雪,後人為紀念袁崇煥,先後修建了祠和墓。祠有正房五間,前廊兩端及室內牆壁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葉恭綽敬題「明代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袁崇煥手書「聽雨」石刻保存完好,嵌於牆上。祠堂後為袁崇煥墓,葬著袁崇煥的頭顱。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墳側小丘為佘義士之墓。1952年曾對袁崇煥祠和墓。「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1984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祠、墓的保護范圍東北、東南、西北至保護建築及其延長線,西南至東花市斜街。1992修復祠和墓。2002年袁崇煥祠、墓改建成袁崇煥紀念館。(袁崇煥(1584~1630),初為福建邵武知縣,後官至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天啟元年(1621)授福建邵武知縣。二年入京朝覲,被提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崇禎元年(1628)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二年皇太極率軍取道喜峰口入關,袁聞訊自遼東支援,十二月,設伏於廣梁門外的袁崇煥部為後金軍擊敗,被迫移至城東南。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庄舍被敵騎蹂躪殆盡。崇禎帝因此於十二月初將袁逮捕入獄,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於三年八月磔(zhé)刑(凌遲,分割肢體)處死於西市,棄屍於市。民間傳說其部下佘姓義士深夜竊走頭顱,葬於廣渠門內廣東義園。)
2006年05月25日,袁崇煥墓和祠作為明至民國時期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㈣ 李濟深共有幾個子女
11個。
妻子:周月卿、雙秀清、梁秀蓮。
兒子:李沛文、李沛金、李沛鈺、李沛瓊、李沛瑤、李沛鈐。
女兒:李筱薇、李筱蓮、李筱桐、李筱菊、李筱松。
(4)德國李濟深後人在哪裡擴展閱讀:
李濟深早年畢業於北京陸軍大學。曾留學日本。歷任粵軍第一師參謀長、師長,西江善後督辦、黃埔軍校教練部主任。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北伐戰爭期間,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廣東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總指揮,留守廣州。
1927年曾參與蔣介石的反共活動。1933年聯合十九路軍蔡廷鍇等在福建組織反蔣抗日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一致抗日的號召,反對國民黨政府反共政策。
1948年就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
㈤ 求北伐戰爭中第四軍(軍長李濟深)第12師(代師長張發奎)第36團團長黃琪祥生平簡介
黃琪翔(1898~1970) ,字御行,廣東梅縣(今屬梅州)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著名愛國將領,政治活動家,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之一。
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曾留學德國。1922年大革命時期回廣東追隨孫中山,歷任粵軍團長、師長、軍長。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30年參加鄧演達創辦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933年11月,參加「福建事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委員、軍委會委員、參謀團主任。失敗後由香港移居德國,後回國任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總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七集團軍副總司令、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等職。抗戰勝利後任駐德國軍事代表團團長。1948年赴香港脫離國民黨,參加愛國民主運動。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國防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期間遭到殘酷迫害,1970年12月10日凌晨因心肌梗塞病逝於北京,終年七十二歲,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1980年平反昭雪。
㈥ 薛岳有後人嗎
薛岳是何許人也?知道的人可能並不多,我也只是知道他是國民黨時期的高級將領之一,參加過與共產黨的內戰,也打過抗日戰爭,具體事跡如何並不清楚。倒是我的同事研究過抗戰歷史,對此有一定認識,告訴我薛岳是抗日名將,也是中國的抗日戰爭中,指揮軍隊消滅日軍最多的高級將領。
我後來查了一下網路,得到一些簡單資料:
薛岳,又名仰岳,1896年生於廣東省樂昌縣。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擔任孫中山警衛團的營長。後在國民革命軍李濟深第4軍任師長。1935年任貴陽綏靖主任,一度代理黔省主席。抗戰開始後,薛岳主動請纓殺敵,率部參加了「八一三」上海抗戰。1939年代理第9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指揮兩湖和江西部分地區對日作戰。
廣州、武漢相繼陷落後,粵漢間的湖南成為日本侵略者攻擊的主要目標。日軍在兩次攻佔長沙均未得逞的情況下,於1941年12月23日,又以第40師團主力發動了第三次對長沙的進攻。薛岳總結前兩次會戰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一套利用湘北復雜地形,與敵後退決戰的「天爐戰法」。敵軍先乘大雨和夜色突破了我軍前沿陣地,渡過新牆河,撲向汨羅江北,並與沿粵漢線南下的日軍第3師團會合後,很快攻至汨羅江南岸,進入我軍預設之決戰區域。薛岳向所部官兵下達手令:「第三次長沙會戰,關系國家存亡。岳抱必死決心、必勝信念。」他要求「各集團軍總司令,軍、師長,務必確實掌握部隊,親往前線指揮,適時捕捉戰機,殲滅敵軍」。日軍第3師團在飛機支援下向長沙東南阿彌嶺等中方陣地發起了進攻。薛岳下令第10軍李玉堂布下巷戰陣勢,守衛長沙市區。雙方在長沙東南郊展開激戰,拚死爭奪,幾乎所有據點都反復易手。敵軍的攻勢受挫。為了加強長沙防守和反擊力量,薛岳又調第77師進入長沙預備作戰。與此同時,他部署外圍的中國各軍由遠處向長沙逼近。當敵軍看到被中國內外線兵團包圍的危險准備撤退時,薛岳即命令各部隊從不同方向對敵軍展開圍追堵截。日軍且戰且退,損失慘重。薛岳指揮中國軍隊利用湘北山丘河流交錯縱橫的復雜地形,繼續以各種方式追擊,使敵處處挨打。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大捷。整個戰役共殲滅日軍5萬多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抗戰勝利後,薛岳被委任為徐州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同年底任海南島防衛總司令。1950年5月去往台灣。1998年5月3日去世。
總體說來,不論內戰的話,薛岳可以稱的上是「民族功臣、抗日英雄」。
讀完這段事跡,我對薛岳充滿了崇敬之情,我的同事更是如此。於是便想拜訪他的女兒,和peter說了我們的意思。但是對方傳話過來,現在不方便,主要原因是薛岳的一個女婿(不是這個女兒的丈夫)叫郭台生的,捲入了一起所謂的「中國間諜案」,還沒有結案。聞聽此消息,我們也只得作罷,再等機會了。
上周日,我和同事比較清閑,就去了peter的教會觀禮,參與他們的禮拜。他幫我們聯系了薛敬國,也就是薛岳的女兒。近日,上述間諜案已經結案。不巧的是,薛女士感冒了,說話很費勁,不方便見客,見面的日期只好又往後拖。
周一,peter打電話說薛女士願意周二下午見我們,我們都很高興,昨天下午下班後就出發了。
薛女士的家在距離我們辦公室20多公里的另外一個城市,座落在一座小山上,風景如畫。准時按響了她家的門鈴,是她開的門。細細看來,薛女士看起來也就60左右,身材瘦削,一看就是家教良好、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
大家落座後,相互做了自我介紹,我們談了對薛女士父親生平的了解以及崇敬之情,薛女士的話匣子也就由此打開。她告訴我們在她記憶和心目中的父親形象,也告訴我們很多在一般的資料中看不到的往事。
薛岳將軍從小對孩子的管教就很嚴格,經常教育他們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能貪」,這個「不貪」不僅體現在不貪財,同時也是要求孩子們珍惜碗中的糧食。因此她的兄弟姐妹們至今在吃飯的時候都不敢留下剩菜剩飯,而是量力而吃,吃則務盡。同時,薛將軍又是一個慈父。聽薛女士說,如果父親在家,早上一定會為她打好洗臉水,擠好牙膏。要知道,這可是指揮幾十萬大軍的將軍啊!
我們告訴薛女士,大陸現在對國民黨以及其軍隊的評價已經大大區別於幾十年前,對其在抗戰中的表現大部分是正面評價,已經有很多小說、紀實文學以及電影、電視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回顧。薛女士表示明白這一點,並且告訴我們,她去過大陸很多次,收集了很多關於她父親的資料,其中90%都是贊揚的。而在國民黨主政了幾十年的台灣卻正好相反,一是資料缺乏,二是對她父親的評價反而不是那麼高,也很少提高她父親在抗戰中的表現。我們不禁有些奇怪。薛女士告訴我們,薛岳將軍不是黃埔軍校出身,並不是很得蔣介石的信任,蔣只是在需要他帶兵打仗的時候才想起他,打完之後就又撇在一旁。但是他對此毫無怨言,之所以將名字從薛仰岳改為薛岳,其中就包含了精忠報國的意思。
從薛女士的言談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有著一顆很強烈的愛國心,十分關心祖國的發展,對從大陸來的人也是熱情接待。在她當大學教授的時候,那還是80年代後期,家裡就先後接待過多批從北大、清華來的訪問學者,並且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次知道我們要來拜訪她,她還事先訂了新鮮蛋糕來招待我們,令我們十分感動。她的先生是一位商人,在美國、台灣以及大陸都有分公司,同樣十分愛國。四川大地震的消息一傳出來,就立即趕往災區參與救援行動,至今還在四川。
我很慶幸,又了解了一段歷史,又認識了一位有著強烈愛國心的中國人。
㈦ 李濟深的地位特殊在哪裡
李濟深是位愛國的民主革命者,是位很有影響的人物。他雖然走過許多曲折的道路,但終於隨著中國人民革命的潮流走上了革命道路,逐步由同共產黨合作發展到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因為李濟深的地位特殊,如能到北平,將大大提高共產黨政府的形象。許多國民黨政府高級官員可能會出於李濟深的緣故而遺棄國民黨政府。那還是在1947年2月8日,李濟深去了香港。當時在香港的民主黨派領導人中,李濟深是最有影響力的。中共中央與李濟深有著密切的聯系,香港當局與他也常有往來,美國方面同他接觸也很頻繁。
㈧ 袁崇煥將軍到底葬在哪裡
袁崇煥墓和祠袁崇煥墓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崇文區東花市斜街(北京龍潭公園)。原是廣東義園舊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為袁崇煥平反昭雪,後人為紀念袁崇煥,先後修建了祠和墓。祠有正房五間,前廊兩端及室內牆壁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葉恭綽敬題「明代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袁崇煥手書「聽雨」石刻保存完好,嵌於牆上。祠堂後為袁崇煥墓,葬著袁崇煥的頭顱。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墳側小丘為佘義士之墓。1952年曾對袁崇煥祠和墓。「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1984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祠、墓的保護范圍東北、東南、西北至保護建築及其延長線,西南至東花市斜街。1992修復祠和墓。2002年袁崇煥祠、墓改建成袁崇煥紀念館。(袁崇煥(1584~1630),初為福建邵武知縣,後官至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天啟元年(1621)授福建邵武知縣。二年入京朝覲,被提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崇禎元年(1628)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二年皇太極率軍取道喜峰口入關,袁聞訊自遼東支援,十二月,設伏於廣梁門外的袁崇煥部為後金軍擊敗,被迫移至城東南。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庄舍被敵騎蹂躪殆盡。崇禎帝因此於十二月初將袁逮捕入獄,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於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體)處死於西市,棄屍於市。民間傳說其部下佘姓義士深夜竊走頭顱,葬於廣渠門內廣東義園。)2006年05月25日,袁崇煥墓和祠作為明至民國時期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㈨ 中紀委督辦李濟深丶馬伯平、周海青三位老人項目模板:
拉大旗作虎皮!
李濟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字任潮,原名李濟琛。廣西梧州市龍圩區人。
都逝世半個世紀了,哪裡會有什麼基金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