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孩子擁有的哪些能力,正是中國孩子所欠缺的
相信一提到德國這個國家,很多人在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嚴謹、認真」這些詞語,因為德國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生產的產品質量精良、科學技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守時專注等作風。
德國這個僅僅只有8300萬人口的國家,卻獲得了世界上近一半的諾貝爾獎,像那些公眾人物:歌德、巴赫、貝多芬、尼采、高斯都是來自於德國,這也不得不讓很多人都感到疑惑:為什麼德國會有這么多的優異人才呢?
② 德國父母是怎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會動手也不屑動手
一位華人朋友買了漂亮的新別墅,我們去幫忙搬家。這位建築工程師朋友用來拆卸傢具的工具只有極袖珍的小螺絲刀和小鉗子。我笑:「這就像兒童玩具,在德國,有了房子得置備像樣的工具才行。」朋友理直氣壯地說:「我又不是工人!」是的,我們都是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傳統觀念熏陶下長大的,何況他博士畢業。才高八斗的中國知識分子是不會動手也不屑動手的。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德國,男人都是工人!我的德國老公也是工程師,他帶到華人朋友家的工具箱分三層抽屜,整齊地放著38把各種型號的螺絲刀、20把各式鉗子,還有小儀表、量尺、各種膠帶線筆等,真讓朋友夫婦看傻眼了。而這只是便攜工具箱,他在家裡的工具庫里還有20台鋸鑽刨切磨等各種用途的電動機器,掛滿牆的各類大小型工具,幾十盒不同型號的釘子等。可以說,那是個小型車間。我們家房間裝修都是他自己動手。德國男人在外從事各種職業,回到家共同的愛好就是鼓搗動手。他們普遍愛逛建材商場,喜歡買各種工具,喜歡自行設計動手裝修房子,給孩子做木馬搖椅木板拉車,樂此不疲。我感覺,中國留學生和移民來德後的種種不適應,主要跟他們的動手能力、獨立生活能力欠佳有關。通過這20年的觀察,我認為,德國人的獨立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並非天生,而是來自德國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培養。
「狠心」的德國父母摔打出獨立不依賴的孩子
德國人的育兒觀念和做法與我們差異巨大。孩子從出生就獨自睡覺。晚上給寶寶吃飽奶換好尿布,父母就會關燈離開,養成孩子按時獨立睡覺的習慣。有一次去德國人家做客,他們家8個月大的小女兒看到來了這么多人很興奮,到了睡覺時間,女主人將孩子抱回房間喂好奶安置妥當後,就關上門回到客廳與客人聊天。孩子不肯睡覺,嚎啕大哭驚天動地的。朋友夫婦就像沒聽見一樣,照舊談笑風生。直到孩子哭累睡著了,這個媽媽都沒進房看一下。這是我第一次領教德國父母的「狠心」。西方孩子走路摔倒父母不扶不抱,等孩子自己站起來,在中國已經不是新聞。在德國,旁人是不能插手親子矛盾的,我有深刻教訓。剛來德國時我所住公寓樓4樓住著一對年輕夫婦,他們有個4歲的女兒,金發碧眼,洋娃娃一般。小女孩經常獨自在樓下封閉的後花園里玩兒。一天,媽媽在樓上叫她,女孩玩累了想讓媽媽抱上去,坐在一樓台階上使勁哭。娘倆僵持了30多分鍾。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彎下腰問她怎麼了,小女孩立刻就緊緊摟住我脖子不鬆手。我將洋娃娃抱上樓,本以為年輕媽媽會感謝我,不料她用暴怒的聲音說了謝謝就關上大門。我的尷尬今天還揮之不去。小孩子吃飯常不專心,邊吃邊玩,德國父母的做法是結束就收走盤碗,沒吃飽就餓一頓,絕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端著碗追著哄著喂。在德國極少看到幾歲的孩子哭鬧不休耍脾氣的。孩子的獨立不依賴,就這樣給摔打出來了。
不論大小,自己動手整理書包、賺零花錢
德國幼兒園的教室里都有櫥櫃,上面放有瓶裝礦泉水和杯子,孩子們想喝水隨時自己倒,杯子自己洗。幼兒園混齡制,小孩子的杯子由大孩子幫助洗。放學前,孩子們會自覺將玩具收拾好,將水杯擺進廚櫃。
他們的小學教育特別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帶領小學生們為朋友為父母製作生日卡節日禮物。德國有個傳統的兒童節日馬丁節,過節的重要方式是晚上兒童舉著燈籠跟著騎士馬丁大遊行。
每年馬丁節前,老師都會和全班同學一起製作紙燈籠,那一周的課程內容就是設計樣式尋找材料並製作出漂亮結實的燈籠。馬丁節夜晚的大遊行,簡直就是各個班級獨一無二的自製燈籠大展示。
德國孩子有自己的儲蓄罐,裡面的零花錢是他們做家務活替父母擦車為鄰居花園剪草等勞動掙來的。我兒子8歲開始洗全家的盤碗,洗得很認真很乾凈也很有成就感。他知道零花錢不是白給的,要靠自己掙。
有一次德國房東來我們家,正碰上他踩著小板凳在水池邊洗碗,房東大大地贊賞他一番,孩子好得意。他15歲那年我們家買了土地建新房,建築公司的整個建造過程他都目睹甚至參與了,看圖紙選材料,很長見識。大學假期他去建築工地打工已然得心應手。
德國小學教學還包括集體郊遊、野外宿營、大自然探險、足球比賽等等,經歷了好動童年期所神往的各種戶外野趣,他們鍛煉得更加獨立堅強。我兒子10歲時獨自乘飛機往返中國,我們沒有辦託管業務,只是託付給在機場臨時認識的一位中國留學生。兒子絲毫不膽怯,不但與留學生混成了哥們兒,還要求空姐帶著參觀了整個飛機及駕駛艙,一路開心不已。
體育課是身體發育時期的小學生很重要的學習內容。學生除了書包外還必備有體育包,整理裝好運動服和運動鞋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家長不會幫忙。孩子們還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加入當地各種民間體育協會,參加訓練和體育賽事。他們會將這些體育愛好堅持終身。
度過了4年輕鬆快樂的小學時光,孩子們已積累了一定的體能和眼界,進入中學後開始在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上逐漸加速。每周一次的工藝課,他們學會了製作較復雜的杯子陶盆及各種造型的藝術品。所以,他們掙零花錢的方式更加多樣化,比如給低年級學生做家教,照看鄰家小孩。這些工作我兒子和他的同學都做過。
德國教育還有兩點特別之處:從小學到大學,沒有班長沒有班幹部,每個班級只有個學生代言人,職責是將同學的意見向老師或校方提交。學生代言人由學生選舉產生,沒有老師或校方參與。
從小學到大學,考試成績屬於個人隱私,老師不得公開不許排名,更不能以考試成績將學生分出優劣等級。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是德國教育的重要責任。所以,他們比較能互相尊重,多具有不攀比不巴結、不嫉妒不歧視、真實坦誠的個人品質。
德國的教育宗旨是使學生成為能獨立思考的有創新能力的人
邁進以「寬進嚴出」著稱的德國大學,艱難辛苦的治學之路才剛開始。沒有班級沒有輔導員,從聯系學校選擇專業報到注冊尋找住房,到選擇課程復習考試,再到半年工作實習,各種社會實踐,畢業論文實驗課題,全靠學生自行安排籌劃。
德國大學生已經具備了這些自我管理能力。而這些,卻是剛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所欠缺的。一位留學生朋友告訴我,小組上實驗課時,德國同學思路清晰,操作有序,而她基本是茫然地看著,等著抄實驗結果。但她能拼考試。
德國教授極其嚴謹,考試不及格絕不手下留情。越是精英大學,要求越嚴格,越是理工科,創新越重要。在一路不斷淘汰中,闖過一門門嚴格的考試最終拿到學位證書的畢業生,以真才實學走進「德國製造」工程師隊伍。他們認真嚴謹,以製造出質量過硬的大到重型工程機械小到生活廚房用具為己任,回到家裡他們樂於親自動手美化生活。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在回答中國網民有關德國教育的問題時說:「德國的教育宗旨是使學生成為能獨立思考的有創新能力的人。」德國工程師,就是這樣煉成的!
③ 德國的家庭教養規則是什麼
1、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中國有句俗話,「在父母眼中,你永遠是個孩子」,於是小時候,父母會大包大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讓我們成為小公主、小皇帝;長大了依舊對我們噓寒問暖,動不動就支援我們,活生生逼著很多人成了啃老族。
5、不要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很多父母脾氣很差,甚至是有動手的習慣,孩子犯錯以後,動不動就是男女混合雙打,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在孩子的內心埋下暴力的種子,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暴躁、極端,影響孩子的未來。遵守規矩是一個孩子必須學會的技能,如果我們從小不讓孩子遵守規則,養成了不好的習慣,那麼很容易讓孩子走上歪路,那時候追悔莫及也就晚了!
④ 德國父母育兒,是如何教出硬漢式暖男兒子的
隨著孩子們的逐漸長大,相信很多家長也會和我有一樣的看法,發現男孩和女孩在同年齡段的需求是大不相同的,對待人和事物的看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女兒外向,嘴很甜,兒子溫和,但不喜歡討好人。
所以很多家庭女兒會更受爸媽的關注,導致兒子討厭妹妹,會故意惹怒她,用這么方式來爭奪爸爸媽媽的注意力。
16. 給孩子更多團體生活的經歷,一定要讓他參加一個團隊的體育項目,比如籃球、足球,有機會體會到集體的榮譽和擁有紛爭的能力。
⑤ 德國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德國是印發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歷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並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一、愛護動物。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幼兒園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喂養,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並與它們游戲,有條件的還需作好「飼養記錄」;正式入學後,孩子們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篇章關於被教師推薦為範文的壁報發表。此外,小學生們還熱衷於利用自己積累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里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第二、善待生命。柏林一個13歲的男孩為一隻小鳥醫治創傷,後來又將其放回大自然。小作者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這一充滿愛心的過程,此文榮獲了該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賽」的一等獎。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則會受到各種教育:輕則受到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懲罰。如果仍然不思悔改,就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療,因為在大人們看來,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傾向。第三、憐貧惜弱。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者比比皆是。法蘭克福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趕走,全家人對此事極為重視,並且鄭重其事地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認真又耐心細致地啟發孩子:流浪者盡管穿著邋遢。但同樣享有人的尊嚴。這位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第四、寬容待人。波恩一位7歲的小女孩雪麗,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感到大丟面子,因而試圖報復以泄心頭之恨。但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主動和梅芙談心,才了解到梅芙由於自己喂養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才「出言不遜」。於是,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夥伴的友誼更深厚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時,德國人還十分重視「反面教材」的作用。對這些中小學校園里出現的恃強欺弱的所謂「小霸王」,校方持旗幟鮮明的反對態度。據悉,經兩次記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立即果斷地予以開除,送交「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對於影視節目中頻頻出現的暴力鏡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十分注意引導孩子以「批評」的眼光來審視。德國製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德國人並不贊成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別是男孩)與玩具槍炮坦克為伴,因為如幼時經常用玩具「模擬殺人」,難免會對其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孩子是世界的未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理所應當,尤其是在德國這個過度彰顯這一教育理念,讓人倍感欣慰。
⑥ 德國高倍佳為你講解青少年長高要注意什麼
青少年是身體生長的關鍵時刻,在這個時期了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對於青少年 來說是有很多事情要注意的,不然就會對您的身高造成影響,下面我們就請德國 青少年長高的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1:合理飲食,專家說飲食對於身體生長非常重要,青少年正是正身 體的時候千萬不要出現不吃飯的現象,很多青少年都沒有吃早餐的習慣,這是很 嚴重的錯誤,早餐一定要吃,不吃早餐不但影響增高而且還對胃有極大的傷害, 所以早餐必須得吃。 注意事項2:合理安排休息時間,老人常說「小孩是在睡覺中長大的」這句話 在今天的科學中被驗證了,科學表明睡覺後的時間是小孩生長最快的時間,由此 表明睡眠對青少年生長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經常熬夜會嚴重影響身體發育的。 注意事項 3:合理運動,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也是促進生長的必備條件之一, 青少年應該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運動時間和運動項目,打籃球、羽毛球、跳高、 跳繩、游泳等等都是非常好的選擇,但是只選擇運動項目而不積極參加那也是沒 有的,不但要積極參加而且還有堅持,不要練兩天休三天,那樣是沒用的。 注意事項4:保持良好的心情,心情與身體狀況是有直接關系的,天天有個好 心情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青少年應該對任何事情都要擺正心態,不要煩躁不要著 急不要生悶氣,遇見不順心的事情就要找正確的方式發泄出來。
⑦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么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窗口。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政府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這種多軌、多類型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⑧ 德國媽媽如何教育孩子
1.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a、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b、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c、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其實,歐洲有關國家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2.德國麻麻說了: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3.德國的「辣媽」:殘酷教育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某學者為了深入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殘酷教育」,走進了幼稚園。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干涉。
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也有隻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發電。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活泛性。」
⑨ 德國人堪稱是世界上最遵守交通規則的民族,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德國人在遵守交通規則上,他們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因為他們對規則的遵守真的是給我一種強迫症的感覺,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我覺得主要就是有三點。
1、德國有嚴格的交通管制制度。在德國,有一套非常嚴格的交通管制制度,並且對於違反這個規則的人懲罰是非常重的,所以,在這個交通管制制度的約束下,沒有人願意以身試法去不遵守交通規則,而且在德國,駕照非常難考,並且花費也很高,萬一因為不遵守規則導致自己證沒了,那就很難受了,不僅賠錢還丟證。
綜上,德國確實是目前世界上最遵守交通規則的國家,我覺得造成這樣的原因除了因為德國有嚴格的法律條文規定以外,還有德國家長對孩子規則意識的教誨,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了下來,形成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獨特的德國文化。
⑩ 德國人做個搖籃,竟能隨孩子長大!這是什麼黑科技
對於孩子來說,搖籃是他們的天堂,只要躺在搖籃上,隨著搖籃晃動,就會感覺非常的快樂。
而德國就發明了一個搖籃,可以陪伴孩子成長,但這個搖籃也不僅僅只能陪伴孩子的孩童時期,當孩子長大之後,搖籃還可以化身為搖椅和翻轉木馬,供孩子玩樂。下面我就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款搖籃的框架結構。
搖籃是有兩個大圓環和一塊類似於躺椅的木板組成,兩個大圓環中間有三根圓柱體的支架,以方便固定住圓環的旋轉周期。把搖籃當成搖籃,只需要將大圓環倒扣運行,然後在圓柱的支架上放上一些玩具,小孩子躺在木板上就可以被玩具逗樂。
發明創造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非常的重要,而奇思妙想對於一個獨立的個體而言,也是同樣重要的。國家只有尊重個人的奇思妙想,維護個人的創作意識和版權,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把腦海中的想法做出為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