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時期加拿大,關押了3萬多德國俘虜,對戰俘做了什麼,為何戰俘都不願回國
然而有一個國家真是把戰俘當上帝伺候了,好吃好喝還可以玩,又不用幹活,要是我我也不走。這個國家就是加拿大。二戰時期,加拿大關押了3萬多德國俘虜。因為德國潛艇開到了加拿大附近,很多俘虜都是海軍,大部分都關押在魁北克。這些俘虜,被稱為最幸福的俘虜。
世界上最幸福的俘虜們,加拿大魁北克
首先住的是庄園別墅,加拿大專門建立一個座巨大的庄園,有山有水有樹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其次,吃的用的,不用幹活加拿大每個月按時送補給;最後還包你玩的開心,大量時間做業余活動,比如踢足球隊,玩音樂,喜歡種花的可以種花。
這些德國俘虜到達加拿大以後,被巨大的幸福感淹沒。很多俘虜都說,被加拿大俘虜是這一生中最幸福的事。很多德國俘虜,到了加拿大後,人都長胖了,再也沒有恐懼和壓迫。這些俘虜說,比起德國的壓抑,軍隊裡面受的罪,和死亡的風險,這里就是天堂。很多德國俘虜,二戰以後不喜歡戰後的德國,懷念加拿大舒適的生活。
不少人後來移民回到了加拿大,後來他們都不認為自己是德國人,而是加拿大人。二戰德國海軍戰績最高的王牌艇長,被俘後關押在加拿大,後來就移民了加拿大。我覺得這就加拿大的高明之處,他們地大人少正缺人呢。得人心者得天下啊,成功的俘獲了俘虜的心。
『貳』 二戰時,對於戰俘各國都有哪些不同的處理方式
出於不正當立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日本,義大利最後都向反法西斯的國家投降。那段時間大概有7000萬人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更是有1.3億的人受到了傷害。但是,有一部分人不是因為戰爭而受到的傷害,或者是喪失的性命,而是不小心成為了俘虜而被折磨到死。那麼我覺得最殘暴的應該是蘇聯,第二是日本,最後就是美國。
那麼美國呢,美國是不會直接動手。所以他把德國的戰斧都送給了德國的死敵法國。因為之前德國侵略過法國,使得法國喪失了大部分的國土。還有就是關在柵欄裡面,讓他們飽受飢餓和折磨。死了之後還會將死者的手腳綁在樹上面公式。
『叄』 二戰時哪個國家對戰俘最好
中國。在對待戰俘這個問題上,中國絕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無論是國民黨政府還是共產黨政府。
其次美國、英國做的也都還不錯。
真正要說狠的是蘇聯和日本,德國都遠遠不如。德國也只是對待蘇聯戰俘以及猶太裔戰俘狠,對待美、英、法等國家的戰俘總的來說還是很遵守國際法的。
『肆』 二戰時英軍為什麼對德軍戰俘那麼好
這一方面不得不說英國人確實是有紳士風度(這是英國佬的傳統~~)。
另一方面,對於西方人來說,如果一個軍人成了對方的俘虜,那麼對於他來說,戰爭就已經結束了。這樣的人跟平民其實沒什麼區別~舉個例子來說,當初英國皇家海軍為了擊沉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當他們把俾斯麥號最終擊沉後,卻還主動救援德艦上的落水倖存者。這種行為跟在戰爭中保護和救援平民沒什麼兩樣~~
而在東方(包括蘇聯),平民和軍人的區別是比較模糊的。尤其是在戰爭環境下,如果對敵方的戰俘好,就等同於重演《農夫與蛇》的故事。因為這樣會讓對方更快的轉化為重新具備戰鬥力,並且對自己產生威脅的人。所以,東方人在對待戰俘的問題上跟西方人是有很大差異的。當然說白了,從根本上說,這也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
『伍』 二戰期間被俘德軍在戰俘營里的待遇如何啊
二戰德國的戰俘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國家對待德國戰俘的待遇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對德軍俘虜最好的是總是以紳士自居的英國,雖然紳士這個說法比較虛偽,但是不得不說英國對待德軍的戰俘做法可以說是整個二戰期間所有國家遵守《日內瓦公約》的典範了。主要原因還是德國和英國沒有什麼真正的仇恨,二戰期間德國並沒有登陸英國的本土,雖然二戰後期德國能了一堆V1 V2的導彈轟炸英國,但是由於是趕工的產物,精度並不高,對英國造成的損失有限,更別炸死多少人了,並且希特勒認為英國人和德國人都是高貴的民族,德軍戰俘營對英國的俘虜也不錯。有一個有意思的事例,當時作為德國海軍象徵俾斯麥戰列艦曾給英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當英軍廢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把它炸沉後,英軍還主動去救援俾斯麥戰列艦上落水的水手。
下面這張圖是被英軍俘虜的德國士兵,昂首闊步,挺胸抬頭,這兩步走的叫一個瀟灑啊。
『陸』 二戰哪個國家的俘虜待遇最好
在1945年2月上旬,落在美軍手中的德軍戰俘的總數大約為30萬人。對於德軍當時的剩餘兵力,美國人心裡是有數的。此刻德軍的所有兵力加在一起大約還有700萬之眾,盡管戰鬥力已大不如前,但只要希特勒拒絕投降,盟軍方面要想吃光這支頑強的軍隊無疑是需要時日和付出的。為此,美、英兩國共同擬定了一套對德軍俘虜的處理方案,准備把俘獲的德軍士兵逐批運送到已被解放的法國北部地區拘押。但是,接下來的戰爭進程發展之快大大超過了盟軍的計劃。在3月份的萊茵河西岸戰役中,大批東撤的德軍因無法跨越萊茵河(河上的橋梁大多被毀)而被美軍俘獲,加上在魯爾包圍圈裡被俘的德軍B集團軍的32萬人,總計57.5萬的德軍士兵成了美軍的戰俘。面對如此多的戰俘,原定的安置計劃在組織工作上遇到了瓶頸。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一聲令下:建立露天大營,就地安置戰俘,於是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萊茵大營」誕生了。
1945年4月,原本要把盟軍趕出德國本土的德軍B集團軍的21個師約43萬人在魯爾地區陷入盟軍的大包圍圈。4月21日,德國陸軍元帥瓦爾特·莫德爾簽署了B集團軍就地解散的命令後自殺,32萬德軍士兵就此成為了盟軍的俘虜。這些俘虜被安置在萊茵河畔的臨時露天戰俘營,「萊茵大營」由此誕生。4月25日,在雷馬根的「萊茵大營」的崗哨位置上一眼望去,密集的戰俘人群浩如煙海。
設置這樣的戰俘營的第一考慮是用萊茵河阻斷戰俘向東逃往德國腹地的去路。其次是充分利用萊茵河流域的寬闊平原,用最省力的方式容納最多的戰俘。後來的戰爭局勢證明,就地安置戰俘的策略是正確的,因為隨後的德軍被俘人員的數字呈爆炸式增長,把這些戰俘及時疏散到法國去已變得很不現實。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後,在曾經號稱「不可戰勝」的德軍中開始顯現樹倒猢猻散的效應。5月2日,首都柏林的守軍全部投降;5月4日,德軍的海軍上將弗利德堡代表在西北地區和英軍作戰的德軍簽署了投降書;5月7日,德軍的約德爾大將在西方盟軍代表面前簽署了德軍的全面投降書;5月8日深夜,不甘落後的蘇軍在柏林又組織了一次德國投降的儀式,由德方的凱特爾元帥、弗利德堡上將和施圖姆夫大將分別代表德國的陸、海、空三軍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在希特勒自殺後的一周時間內,德國的武裝力量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逐一垮塌,從5月9日開始,400多萬德國軍人淪為戰俘。
歐洲戰爭的迅速終結使勝利者感到有些猝不及防。敵手消失之後,盟軍方面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消化那人海一般的戰俘群。昔日的對手已經失去了一切話語權,對日內瓦公約的遵守水平考驗著每一個勝利者的國際道義。在這方面,美國人交出的答卷非常另類。
1945年5月4日,艾森豪威爾在沒有和英軍取得共識的情況下單方面向美軍下令:把在德國境內收押的德國軍人當作「被繳械的敵軍」(DisarmedEnemyForces)而不是「戰爭俘虜」(PrisonerofWar)對待。此命令於8月22日又擴展到在奧地利向美軍繳械的德軍。就這樣,投降的德軍俘虜被美國人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在德國和奧地利以外被俘的德國軍人,他們可以享受日內瓦第二公約規定的戰俘待遇。另一類是被解除了武裝的敵人,對於敵人,美軍當然不必承諾給予「日內瓦待遇」,也完全可以禁止國際紅十字會向這些人提供生活物資,同時有權向國際紅十字會封閉有關這些人所獲待遇的一切信息。
艾森豪威爾
一個匪夷所思的邏輯被美國人創造出來了:對於一支已經無條件投降的軍隊,其士兵在受到關押的情況下仍然是敵人,而不是戰俘。
「萊茵大營」前後建立了37處,在德國投降後被整合成17所大營。這些大營沿德國境內的萊茵河而建,南起布爾-伊格海姆,北至布德利希,其間的河段總長約350公里。其中有兩所大營建在了萊茵河東側。除了這17座大營以外,在萊茵河的支流內卡河畔也建了一座海爾布隆大營。這18座龐大的露天戰俘營差不多容納了全部落入美軍之手的德國人,他們包括:德軍B集團軍在魯爾包圍圈和藻厄蘭地區的被俘者、在美軍第九軍東進易北河過程中的德軍被俘者(他們多數正在執行阻止蘇軍西進的任務,當美軍逼近時,他們及時地選擇向從身後逼上來的美國人繳了槍)、在下薩克森、威斯特法倫、哈勒山區和美軍交戰時的德軍被俘者(我的博士導師就在此列);在德國宣告投降後成建制地向美軍繳械的德軍士兵。此外,被俘的還有一大批沒有軍人身份的人員,其中包括民兵性質的「人民沖鋒隊」隊員、自發抗擊過美軍的平民、政府的文職人員、納粹黨徒、國防軍女助手、醫院工作人員等,林林總總,被關進「萊茵大營」的人數高達500餘萬。按照二戰前夕的8000萬德國人口計算,6%的德國人都被集中到了「萊茵大營」,其絕大多數都是對德國今後命運至關重要的青壯年男子。
這些在艾森豪威爾眼中仍然是「敵人」的戰俘,事實上已完全喪失了與美軍為敵的資格,他們象任人宰割的動物一樣被美軍用卡車從各個受降地點拉到了萊茵河畔,然後象傾倒垃圾一般被「倒」進了一座座「萊茵大營」。每個大營里都有很多用鐵絲網劃分開的巨大方陣,劃分方陣的主要依據是俘虜的身份。孩子兵、傷病員、普通國防軍士兵、國防軍女助手、人民沖鋒隊、黨衛軍、納粹黨徒、外國人等依次分開,每個方陣中的俘虜人數在5千至1萬之間。
概況
掌握大量被繳獲德軍物資的美軍很少向俘虜們發放帳篷,'萊茵大營'里的絕大多數俘虜都只能象圈內的牲口一樣以天為被,以地為床。方陣內的人均佔地面積是3-5平方米,幾場連陰雨之後,大營裡面就變成了一片泥潭。沒有任何勞動工具的戰俘們開始自己動手改善住宿條件,他們利用餐具和罐頭盒做鏟子來挖掘地洞,把食品包裝箱的紙板當作建材,一點一點地摳出了能為自己遮風擋雨的地洞。這些地洞通常在地表以下1.5,米-2米處,洞口寬約半米。缺少支撐的小地洞在夜間下雨時極為危險,經常因滲水而坍塌,導致不少戰俘被活埋在洞里。沒有任何人統計過就這樣死去的人究竟有多少。也沒有人去挖掘出這些死者。在大營最終被美國人的推土機整平後,這些死者便永遠地成為了萊茵河流域土地的一部分。
據統計,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個月時間里,「萊茵大營」中約40%的戰俘是以睡地洞的方式熬過來的,超過50%的人一直睡在露天,只有6%的人得到了帳篷。
德國戰俘
初到「萊茵大營」的德國戰俘根本想不到文明和人道的美軍會在這樣的露天野地里安排他們住宿長達數月,他們甚至連衣帽都不肯脫掉,以為很快就會另有去處。當他們意識到在這里要經受一場生死考驗時,一切自尊和傲慢就必須拋開了。講究干凈和秩序的德國人開始了一種近似於老鼠和豬狗的生活,戰俘營里遍布地洞,污物滿地,瘟疫橫行。
大營里的各個方陣被依次送進了德國俘虜,一個方陣裝滿後,再打開另一個方陣的鐵絲網大門……。美軍對新進方陣的戰俘通常在2-4天內不提供食品和水。誰也說不清美國人究竟意欲何為,但這種做法起到的客觀效果是:在與飢渴抗衡中的俘虜們唯有減少一切活動才能保持體能,他們既沒有體力逃跑,也沒有體力鬧事,更重要的是,一批本來身體已變得虛弱的人會在「萊茵大營」的這一首輪生存考驗中被淘汰掉。
開始提供食品和水以後,戰俘們發現供應量嚴重不足。正常人在不活動時每天需要1200卡路里的熱量供應,勞動的人則需要2000-3000卡路里。而「萊茵大營」里的戰俘們每天只能獲得400-900卡路里熱量的食品。他們獲得的食品主要是美國產的雞蛋粉、奶粉、餅干、巧克力、咖啡,在飲水供應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這樣的食品迅速地吸幹了戰俘的體內水分,許多人出現嚴重的便秘。
大營里沒有洗漱設備,沒有醫療器械,沒有消毒設備,沒有醫療措施,對傷病員的治療和護理主要由戰俘中的醫護人員自己解決。每個方陣內只設有一個簡易的地溝茅廁,很多病弱無力的人因為缺少體力穿越骯臟混亂的人群到達茅廁,常常在棲身之地排便,致使營地的環境日漸惡化,痢疾、傷寒、壞疽、肺炎等疾病開始在各營地蔓延,形成了對瀕死人員的最後一擊。
看守大營的美軍嚴禁戰俘和外界發生任何聯系,附近的居民如果向戰俘提供食品,發現後立遭槍擊。當地的德國管理部門如果向戰俘提供生活物資,發現後立即查辦甚至處決當事人。瑞士紅十字會曾嘗試給「萊茵大營」提供食品、醫葯和生活物資,這些物品在到達之後,又被艾森豪威爾下令運回瑞士。
數據
究竟有多少戰俘死於美軍的「萊茵大營」里呢?戰俘們只能看見身邊的死人,不可能給出350公里長的萊茵河沿岸的全部死者的數目。外部世界(包括各類媒體、地方管理部門和國際紅十字會)也不可能掌握任何統計數字,因為他們根本無法接近戰俘營。唯一掌握總體情況只有美軍。美方公布的「萊茵大營」的全部死亡人數為5000。和500萬的戰俘總人數相比,死亡率為0.1%。這個比例與和平年代的德國人口的死亡率完全一致。接受這個數字的條件是在兩個前提下選擇其一:或者是500萬德國俘虜的生存能力超乎人類的一般水平,或者是美國給予他們的是「日內瓦待遇」。如果兩個前提都不存在,人們就可以確定美國人沒有說真話。
戰俘韋爾納在1998年出版的《布瑞曾海姆戰俘營》一書中說,住在布瑞曾海姆戰俘營附近的居民證實,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個月時間里,他們每天早上都能看到120-180具的屍體被運走。韋爾納據此估算,在他呆過的這座容納了13萬戰俘的大營里約有1.5萬人死亡。死亡率為11.5%。如果加上在陰雨天氣被坍塌地洞活埋的死者,死亡率應在15%。鑒於其它「萊茵大營」的狀況也不可能比布瑞曾海姆戰俘營的待遇更好,韋爾納給出了一個恐怖的算式:500萬人乘以15%,等於75萬戰俘在「萊茵大營」里死亡。
1989年,加拿大記者巴克切發表了一本叫作《有計劃的死亡》的書,在「二戰」歷史研究領域掀起了一陣軒然大波。巴切克在多年查閱各國檔案、文獻和采訪當事人之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在美國人手上死去的,以及後來移交給法國後死去的德國戰俘的總數為80萬到100萬人。其中應由美國人負責的死亡人數約為75萬。這個數字和原戰俘韋爾納的結論不謀而合。巴克切認為,掌握真實數據的是美國,但記錄此類信息的文件或者已被毀掉,或者已被修改,或者至今還處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但是很多歷史學家指出了巴克切的錯誤,例如某個地方很明顯地打多了一個零而使得戰俘的死亡數被乘以十,從而得出了11.5%的數字。
『柒』 二戰時期,世界上哪個國家最優待俘虜
第2次世界大戰是人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災禍,戰火牽扯到了五大洲的民眾,前前後後一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以及20億以上的人口被強行捲入了戰爭,整個戰爭中,軍人和人民大概傷亡人數在7000萬左右,對各個國家造成的損失,大概在5萬多億美。
為了這些戰俘在庄園里為他們建立了很多房子,而且每個月按時給他們送來食物和生活的必需品,戰俘有吃有喝,種種花,聊聊天,打打牌,實在閑的沒事的才開墾種田,當時戰俘們都不跑,因為在這里啊,喝得好吃得好,遠離戰火在,當時過的算是神仙日子,然而這個國家就是加拿大,因為加拿大地廣人稀,缺少建設,二戰過後很多人想念加拿大,甚至有一些人不認為自己是德國人還是加拿大人,移民到了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