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汽車的發明時間是什麼時候
汽車是在1886年由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發明的。
1879年12月31日,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Karl Benz),首次試驗成功一台二沖程試驗性發動機。1883年10月,他創立了「本茨公司和萊茵煤氣發動機廠」。
1885年,他在曼海姆製成了第一輛本茨專利機動車,該車為三輪汽車,採用一台二沖程單缸0.9馬力的汽油機,此車具備了現代汽車的一些基本特點,如火花點火、水冷循環、鋼管車架、鋼板彈簧懸架、後輪驅動前輪轉向和制動手把等。
1886年的1月29日,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為其機動車申請了專利。同年11月,卡爾·本茨的三輪機動車獲得了德意志專利權(專利號:37435a),這就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輛現代汽車。由於上述原因,人們通常都把1886年作為汽車元年。
(1)德國人什麼時候玩四缸擴展閱讀
中國的第一輛自製汽車:
1956年7月13日,吉林省長春市第一汽車製造廠內,嶄新的總裝線裝配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從此中國結束了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14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徐徐駛出裝配線。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也從1956年7月14日開始記錄。
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也是中國生產的第一款卡車,綠皮,汽車的鼻尖上頂著「解放」兩個字,載重4噸。當時賓士在馬路上的汽車,每兩輛就有一輛是解放牌。直至1986年停產,第一代解放創造了1281502輛產量的歷史,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全國汽車產量的一半。
Ⅱ 汽車界革命性事件
世界上第一台自帶動力源的汽車是由法國人Nicolas Joseph Cugnot於1796年發明的蒸汽動力車。
世界上第一台四沖程內燃機由德國人Nikolaus August Otto於1876年發明。
世界上第一台兩沖程內燃機由英國人Dougald Clerk爵士於1876年發明。
世界上第一台能實際使用的機械增壓器由德國人戴姆勒於1885年發明。
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是由德國人戴姆勒和本茨發明的,時間是1886年。
世界上第一台四缸四沖程發動機是由德國人Wilhelm Maybach於1890年發明
世界上第一台渦輪增壓裝置由瑞士人Alfred Büchi於1905年發明
世界上第一台搭載同步齒輪組的變速箱出現在1929年,由美國人Earl Thompson發明。此人後來被凱迪拉克招入旗下。
世界上第一台能夠實際工作的自動變速箱Hydra-Matic(有比這個更早的,但是無法投入實際使用)同樣是由美國人Earl Thompson於1939年發明,並且他把之前的同步齒輪組設計也融合到了這台自動變速箱里。至今為止凱迪拉克的自動變速箱仍然叫這個名字。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流水線作業概念的人是Ransome Eli Olds,而不是我們熟知的亨利福特。亨利福特是改進了Ransome Eli Olds的概念,推出了更成熟的流水線。
世界上第一台在流水線上大規模生產的汽車是福特的T型車,推出市場的時間是1908年。
行車大燈首次出現在1898年。
方向盤首次出現在1899年。
車速表首次出現在1901年。
安裝在儀表盤上的油量表首次出現在1914年。
電動車窗首次出現在1938年。
車載空調首次出現在1938年。
轉向信號燈首次出現在1939年。
鑰匙打火系統首次出現在1949年。
轉向助力首次出現在1951年。
定速巡航首次出現在1957年。
安全氣囊首次出現在1974年。
首次搭載衛星導航的汽車出現在1981年,搭載車輛是本田雅閣(經銷商安裝,非原廠)。
首次達到時速300公里的車子是法拉利F40,時間是1987年。
汽車界的第一次實在是太多了,這里根本寫不完。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單獨聯系我,我知道所有的汽車界的「第一次」的具體時間。
Ⅲ 1896年,德國人製造出第一台以煤氣味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的人是誰
九年級歷史同步上題目可能出錯了,應該是「1876年,德國人___製造出第一台以煤氣為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答案應該是 奧托。
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成了第一台四沖程往復活塞式內燃機(單缸、卧式、以煤氣為燃料、功率大約為2.21KW、180r/min)。在這部發動機上,奧托增加了飛輪,使運轉平穩,把進氣道加長,又改進了氣缸蓋,使混合氣充分形成。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發動機,其熱效率相當於當時蒸汽機的兩倍。奧托把三個關鍵的技術思想:內燃、壓縮燃氣、四沖程融為一體,使這種內燃機具有效率高、體積小、質量輕和功率大等一系列優點。在1878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被譽為「瓦特以來動力機方面最大的成就」。等容燃燒四沖程循環由奧托實現,也被稱為奧托循環。
可參考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101507344.html
Ⅳ 德國有哪些汽車歷史人物
自從本茨製造了第一輛世界公認的汽車後,一百多年過去了,汽車早已度過了他的百歲壽辰,而在這一百多年來,隨著汽車工業的篷勃發展,曾湧出現很多的汽車廠家,也有顯赫一時的,但最終不過是曇花一現。到如今,能夠經歷風風雨雨而最終保存下來,不過三四家、而百年老店,卻僅只賓士公司一家。
我們現在所提到的賓士汽車公司並不是由本茨先生一人創辦的,它是兩大汽車巨人的合作,他們就是汽車發明的鼻祖卡爾·費利特里奇·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1926年這兩大汽車公司合並為一家形成了戴姆勒·本茨公司。此時戴姆勒早已去逝。而本茨也已經是82歲高齡了。然而造化弄人這兩位汽車發明巨匠不知什麼原因,雖然兩人分別在僅距80km的兩座小城內,卻從未見過一次面。成為汽車史上的一大憾事。但他們的繼承人不負眾望,使兩位偉人所開創的事業得以發揚光大,使賓士汽車公司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汽車公司。
1886年,本茨發明的汽油發動機為動力的三輪車被授予專利,與此同時,戴姆勒也發明出了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同年他還取得了船用發動機專利。
1889年,戴姆勒首先為它的汽車安裝上了四檔變速器。
1890年,戴姆勒汽車公司成立(DMG),梅巴赫設計了第一台直列4缸四沖程發動機。
1894年,世界首次從巴黎到魯昂(Rouen)的汽車賽,裝有戴姆勒發動機的汽車取得了勝利。
1895年,世界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開始運營,該車採用賓士與馬力的發動機。
1896年,戴姆勒汽車公司製造成功世界上第一輛貨車。戴姆勒為P&L公司製造了世界首台汽車用4缸發動機。
1897年,世界首家計程車服務公司在斯圖加特將戴姆勒製造的汽車作為計程車,並投入運營。
1901年,戴姆勒汽車公司製造的第一台35馬力的梅賽德斯跑車贏得Nice-La Turbie爬山賽冠軍。
1902年,戴姆勒獲得了「梅賽德斯」法定使用權,並將「梅塞德斯」作為其新的商標。
1903年,賓士汽車公司的第一種裝有對置式,水冷發動機和傳動軸的汽車帕西法爾型汽車製造成功。
1910年,賓士汽車公司開發了第一台4氣門發動機。
1914年,賓士製造了第一台12氣缸250馬力的航空發動機。 1926年,賓士汽車公司和戴姆勒汽車公司,為了避免日益增大的汽車工業中互相排擠兩大汽車巨人終於走到一起創辦了舉世聞名的「梅賽得斯——賓士」汽車公司(Mercedes-Benz)。在這之後,公司堅持以生產軍用產品為方針,決心依靠德意志銀行建立全德統一的汽車工業康采恩。
在希特勒第三帝國時期,公司積極向掌權的國社黨靠攏,並最終成為它的「經濟翅膀」。
1934年「梅賽得斯——賓士」汽車公司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防彈汽車770K,該車是為希特勒特製的高級轎車,車身用4mm厚的鋼板製成,擋風玻璃有50mm厚,輪胎是鋼絲網狀防彈車胎,後排坐墊靠背裝有防彈鋼板,地板也被加厚到4.5mm整車重理超過5噸,它配有一台排量為7655ml的V8發動機,可產生100kw的功率,此車共生產了17輛,大部分都毀於二線,現在僅存3輛成為稀世珍品。
1936年「梅賽得斯——賓士」汽車公司首次將柴油發動機成功地安裝在了轎車上,從而使轎車的使用費用大大降低。
1954年公司在300SL型汽車上率使用了汽油噴射裝置。從而成為了淘汰傳統化油器的新科技
Ⅳ 內燃機是在什麼時候被發明出來的
其實內燃機這個東西是隨著理論和技術的進步逐漸出現的。
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第一階段:固體燃料階段。1670年,荷蘭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惠更斯發明了採用火葯(固體燃料)在氣缸內燃燒膨脹推動活塞做功的機械,即「內燃機」。用火葯作燃料的火葯發動機是現代內燃機原理的萌芽。
第二階段:氣體燃料階段。1801年,法國化學家菲利普.勒本,採用煤干餾得到的煤氣和氫氣作燃料,製成了將煤氣和氫氣與空氣混合後點燃產生膨脹力推動活塞的發動機,這項發明被譽為內燃機發展史上開拓性的一步。
本茨設計的內燃機轉速僅能達到每分鍾250轉,它所能提供的動力輸出也不到1馬力,但是本茨設計的汽車卻有了許多現代特徵,包括由電池驅動的線圈點火裝置以及分流器等。
Ⅵ 最早的發動機
汽車整體技術日新月異,而作為汽車的心臟——發動機技術的進步顯得更受關注。如今介紹一輛汽車的發動機時:可變氣門正時技術,雙頂置凸輪軸技術,缸內直噴技術,VCM汽缸管理技術,渦輪增壓技術,等等都已經運用的相當廣泛;在用料上也是往輕量化的方向發展:全鋁發動機目前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汽車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於是新能源技術,包括柴油機的高壓共軌,燃料電池,混合動力,純電動,生物燃料技術也已經有普及的趨向,但回顧一下發動機的歷史或許更能理解這一百多年來汽車技術所發生的巨大變革。 汽車技術的迅猛發展從我國的汽車教材也能看出端倪:新技術的發展已經讓汽車教材難以跟上步伐!如今大部分汽車教材還是以東風汽車的發動機來作為範例,而東風發動機還是帶化油器的老式發動機,與如今全電子化的發動機簡直就隔了幾個世紀。汽油機之前的摸索階段回到汽車的起步階段,那時的汽車被馬車嘲笑,污染嚴重,但起步的意義卻非同尋常。18世紀中葉,瓦特發明了蒸氣機,此後人們開始設想把蒸汽機裝到車子上載人。法國的居紐(N.J.Cugnot)是第一個將蒸汽機裝到車子上的人。1770年,居紐製作了一輛三輪蒸汽機車。這輛車全長7.23米,時速為3.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輛蒸汽機車。1771年古諾改進了蒸汽汽車,時速可達9.5千米,牽引4-5噸的貨物。 1858年,定居在法國巴黎的里諾發明了煤氣發動機,並於1860年申請了專利。發動機用煤氣和空氣的混合氣體取代往復式蒸汽機的蒸汽,使用電池和感應線圈產生電火花,用電火花將混合氣點燃爆發。這種發動機有氣缸、活塞、連桿、飛輪等。煤氣機是內燃機的初級產品,因為煤氣發動機的壓縮比為零。1867年,德國人奧托(Nicolaus August Otto)受里諾研製煤氣發動機的啟發,對煤氣發動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製作了一台卧式氣壓煤氣發動機,後經過改進,於1878年在法國舉辦的國際展覽會上展出了他製作的樣品。由於該發動機工作效率高,引起了參觀者極大的興趣。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奧托提出了內燃機的四沖程理論,為內燃機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德國人奧姆勒和卡爾·本茨根據奧托發動機的原理,各自研製出具有現代意義的汽油發動機,為汽車的發展鋪平了道路。賓士1號配的是單缸二沖程汽油發動機
1886年被視為汽車的誕生日,那輛賓士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但是其動力單元卻實在「寒酸」:第一輛「三輪賓士」搭載的卧式單缸二沖程汽油發動機,最高時速16KM每小時。這就是第一輛汽車的發動機,那時勇敢卡爾賓士的夫人駕駛這輛賓士1號上坡還需要兒子推車,當然沿途不停的熄火,轉向也不靈,回娘家100公里的路程硬是走了一整天。四沖程發動機的應用四沖程發動機其實早就由德國人奧托研製出來了。但應用的汽車上不得不提戴姆勒,他由於協助奧托研製四沖程發動機的原因而成為了第一個將四沖程發動機裝上汽車的人。顯然,從四沖程到二沖程是個巨大的進步。四沖程發動機的平衡性與燃燒效率都更加好。如今的汽車發動機技術已經基本全部用的是四沖程技術。而在發動機的基本運行方式確定後,卻有人又向傳統發出了挑戰。轉子式發動機
馬自達專用的轉子發動機
1957年,德國人汪克爾發明了轉子活塞發動機,這是汽油發動機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支。轉子發動機的特點是利用內轉子圓外旋輪線和外轉子圓內旋輪線相結合的機構,無曲軸連桿和配氣機構,可將三角活塞運動直接轉換為旋轉運動。它的零件數比往復活塞式汽油少40%,質量輕、體積小、轉速高、功率大。1958年汪克爾將外轉子改為固定轉子為行星運動,製成功率為22.79千瓦、轉速為5500轉/分的新型旋轉活塞發動機。該機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因而引起各國的重視。日本東洋公司(馬自達公司)買下了轉子發動機的樣機,並把轉子發動機裝在汽車上,可以說,轉子發動機生在德國長在日本。如今轉子發動機依然只是馬自達一家公司在用,不知道馬自達這門獨門技術何時能全面開花。 發動機的工作形式確定後,就是發動機技術的完善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多發動機的經典設計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化油器式發動機化油器最早誕生於1892年,由美國人杜里埃發明。隨著技術的演進,化油器功能愈加完備,直到上個世紀中後期,化油器已經分為五部分:主供油系統、起動系統、怠速系統、大負荷加濃系統(省油器)和加速系統。五部分的作用在於:根據發動機在不同情況下的需要,將汽油氣化,並與空氣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可燃混合氣,及時適量進入氣缸。
「古老」的化油器化油器的優點有:能夠將內燃機的油氣比控制在理想的水平上,不論天候、溫度,永遠進行著一成不變的工作。而且化油器的成本低、可靠度高,維修、保養容易。當然化油器也存在許多弱點:比如,在冷車啟動、怠速運轉、急加速或低氣壓環境等,這樣固定的供油方式實際上並無法全面滿足引擎的運轉需求,甚至可能因而產生黑煙、燃燒不全與馬力不足等狀況。因此,2002年起,中國已經明令禁止銷售化油器轎車,此後所有車型都改用電噴發動機。當然目前在馬路上跑的還有化油器式的發動機,隨著時間的推移,化油器式發動機將徹底退出歷史的舞台。電噴發動機電噴提供最早出現於1967年,由德國保時捷公司研製的D型電子噴射裝置,隨後被用在大眾等德系轎車上。這種裝置是以進氣管裡面的壓力做參數,但是它與化油器相比,仍然存在結構復雜,成本高,不穩定的缺點。針對這些缺點,波許公司又開發了一種稱為L型電子控制汽油噴射裝置,它以進氣管內的空氣流量做參數,可以直接按照進氣流量與發動機轉速的關系確定進氣量,據此噴射出相應的汽油。這種裝置由於設計合理,工作可靠,廣泛為歐洲和日本等汽車製造公司所採用,並奠定了今天電子控制燃油噴射裝置的雛形。
電噴發動機目前已經全面普及 目前為止,電噴系統的行車電腦會隨時偵測引擎溫度、進氣流量、轉速變化、震動狀況,並依照實際需求調整供油量與點火時間,因此在動力輸出、燃油經濟與排污表現上可以取得相當不錯的平衡。同時為了增加發動機進氣量,提高燃油效率,發動機從早期的單點噴射,演化至多點噴射,氣門數量從兩個增加至五個。目前最先進的當屬搭載VVT可變氣門技術的電噴發動機。總體而言,電噴供油系統的最大優點就是燃油供給之控制十分精確,讓引擎在任何狀態下都能有正確的空燃比,不僅讓引擎保持運轉順暢,其廢氣也能合乎環保法規的規范。然而,電噴供油系統並不是最科學的。由於內燃機構造的先天限制,電噴噴嘴安裝在氣門旁,只有在氣門打開時才能完成油氣噴射,因此噴射會受到開合周期的影響,產生延遲,因而影響電腦對噴射時間的控制。不過好在這一問題已經被缸內直噴技術解決了。缸內直噴發動機近兩年,當歐美廠商意識到電噴技術的研發已經進入瓶頸期,於是缸內直噴技術成為了各大廠商的主攻方向。目前市場上備受關注的缸內直噴發動機包括:奧迪FSI缸內直噴發動機、凱迪拉克SIDI雙模直噴發動機。與電噴發動機相比,缸內直噴發動機的噴油嘴被移到了汽缸內部,因此缸內油氣的量不會受氣門開合的影響,而是直接由電腦自動決定噴油時機與份量,至於氣門則僅掌管空氣的進入時程,兩者則是在進入到汽缸內才進行混合的動作。由於油、氣的混合空間、時間都相當短暫,因此缸內直噴系統必須依靠高壓將燃油從噴油嘴壓入汽缸,以達到高度霧化的效果,從而更好的進行油氣混合。其中混合油氣的壓縮比越高的發動機,它的動力表現越強大,相應的節能效果越明顯。奧迪3.2升FSI缸內直噴發動機的壓縮比達到了10.3:1;凱迪拉克3.6升SIDI 雙模缸內直噴發動機的壓縮比達到了11.3:1。此外,缸內直噴系統的燃燒室、活塞也大多具有特殊的導流槽,以供油氣在進入燃燒室後能夠產生氣旋渦流,來提高混合油氣的霧化效果與燃燒效率。一般而言,應用了缸內直噴技術的發動機要比同排量的多點噴射發動機的峰值功率提升10%至15%,而峰值扭矩能提升5%至10%。這樣的提升,可謂是一種質變,而單靠增加氣門數量是難以達到這一效果的。發動機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在發動機的工作方式和噴油方式確定後,發動機的進化之路並沒有終止,在發動機技術的完善上一代一代的汽車人在做著不懈的努力。有些完善甚至都沒辦法記錄。很顯然現在的發動機運轉更加平順了,抖動也不是那麼激烈了。燃油經濟性也更好了,馬力更足了。而這些都是依賴於新技術的運用。為了改善進氣就有了:本田的ECVT,豐田的VVT-I,現代的CVVT,通用的DVVT等可變氣門正時技術;為了獲得更好的空燃比,就有了大眾的TFSI分層噴射技術,VIS可變進氣道技術,渦輪增壓中冷技術等等;為了使環境污染最小在排氣管里又增加了氧感測器,三元催化轉化器,以及廢棄在循環技術。目前,由於環境污染的惡劣影響,對汽車尾氣排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老氣的發動機技術淘汰已經成了必然,更多充分利用能源的技術也在不停的研發當中。同時由於全球能源危機的巨大影響,更加節能的新能源技術必將在發動機技術的發展上書寫重重的一筆。汽車發動機最終走向死亡再去看中國汽車政策的鼓勵方向,純電動汽車成了國際政策扶持的焦點,而且配套設施已經在試點城市開始運行,沒有發動機的汽車正在改變我們的百年汽車歷史。中國之外,其他重要汽車廠家也在研製自己的新能源技術,氫動力的研發和純電動車的研發同樣取得了不少突破。21世紀的汽車發展走向是:讓發動機的咆哮退出歷史的舞台。
Ⅶ 休伯特和奧托誰發明了發動機
1872年,戴姆勒設計出四沖程發動機。
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1834-1900),德國工程師和發明家,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
回答者:落落的塵埃 - 助理 二級 12-28 03:32
最早的熱機原理是我國的走馬燈,走馬燈也是渦輪機的萌芽。最初的熱機是火葯內燃機,由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在1680年提出,這種發動機就是利用火葯的爆燃來推動活塞做功的,但是,這種機械只停留在理論上,並沒有搞出來。值得中國人(學機械的)注意的是:往復式活塞內燃機的主要機構都是中國最先發明的!比如:缸體---中國最先製造的大炮於1332年鑄成,往復活塞、曲柄連桿機構、飛輪等都是我國首創。
火葯內燃機雖然沒有搞成功,但是為未來的蒸汽機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1690年,惠更斯的助手佩本設計出了用蒸汽做功的活塞式發動機,這個發動機尚不能用於實際生產,作為工業動力源。
1698年,英國的軍事工程師薩弗里發明了一個使用蒸汽為礦井抽水的機器,它可以抽出地下10米深的水。這台機器實際上就是第一台用於工業生產的蒸汽機。
1711年,紐可門(英國)製造出更好的抽水蒸汽機,其性能有了較大的突破。從1772年起,幾乎全英國的礦井都使用這種蒸汽抽水機。
1768年,英國技工瓦特發明了熱效率更高的近代蒸汽機,因此被人們譽為「蒸汽機的發明人」。
總的來說,蒸汽機是產生於18世紀的英國。但是,蒸汽機存在著體積龐大,熱效率不高的缺陷。
由於19世紀中葉卡諾(法國人)、邁爾(德國)、格羅夫(英國)、焦耳(英國)、克勞修斯(德國)、湯姆生(英國)等人提出並完善了熱力學,同時用鋼鐵製造的精密機械已經開始出現,從而解決了製造精密圓柱體和螺絲等零件的問題,使得內燃機的研製進程大大加快。
1860年,法國人雷諾製造出第一台可以實用的內燃機。這是一台二沖程、無壓縮、電點火的煤氣機。
1862年,法國工程師德羅沙提出等容燃燒的四沖程循環原理,加上這個時候轉爐、平爐煉鋼法已經相繼出現,為內燃機製造提供了可靠的原材料----低碳素鋼。
1872年,德國鍾表匠雷特曼製成了第一台四沖程煤氣內燃機。
1876年,德國人奧托研製成功一台熱效率達到14%的往復式活塞四沖程內燃機,此後,奧托又把內燃機的熱效率提高的20%以上,這種內燃機,就是現在的汽油發動機的雛形。奧托也被稱為「四沖程內燃機發明人」。
1881年,工程師克拉克研製成兩個汽缸的內燃機。此後不久,汽油機正式出現了。
1897年,完全依靠壓縮著火的柴油機出現了,它比汽油機機構跟簡單,燃料更便宜。柴油機熱效率達到26%,它的發明人是德國人狄賽爾。因此,現代汽油發動機也稱為奧托發動機,柴油機稱為狄賽爾發動機。
四沖程內燃機的發明者——德國人奧托(Otto)
--------------------------------------------------------------------------------
奧托(1832—1891)
歲月如流。轉眼間,人類已踏過了又一個新千年的門檻,在嘆息「逝者如斯夫」的同時,人類歷史是如何發展、演化的這一為無數哲人賢士拷問千番的「歷史之謎」似乎愈發顯現出內在的深度和廣度。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千姿百態,然而,人們至少在一點上有著基本的共識,即人類歷史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科技對人類歷史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這一作用是如何成為可能的呢?大多數的人可能會說要靠科學家的發明和創造,而細心的人則還會指出要靠發明創造走上產業化。的確,發明創造的產生及其產業化是科技對人類社會發生重要作用的兩個不可或分的方面。可在人類歷史上,這兩個方面卻很少有人能夠靠個人宋一手完成。但至少有一個人是例外。他不僅以過人的智慧開發出新興的技術——四沖程內燃機,而且以過人的膽識將這一新興技術變成了一項「朝陽產業」,從而使人類歷史的面貌極大地煥然一新。這個人就是奧托。
童年時代
尼古拉·奧古斯特·奧托(NikolausAugustOtto)是德國近代著名機械工程師,四沖程內燃機的發明者和推廣者。1832年6月l4日,奧托出生在德國霍茲豪森鎮的一個工匠家庭里。他的父親是一名製表匠,母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家裡的收入不高,全家過著清苦而祥和
的生活。奧托是家裡6個孩子之中的長子,也許與他的父親是一名製表工匠有關,他從懂事起就對機械很感興趣。小時候,奧托常常一個人躲在角落裡注視著父親工作。一堆大大小小的齒輪,皮帶經過父親的手,就變成了一台台精巧的鍾表,頗讓他感到不可思議,也就是從那時起,小奧托就迷上了機械製造這門玩藝。
正當奧托准備好好學習,以後大幹一番事業時,父親卻因積勞成疾而病倒了,按當時德國的傳統,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作為長子的奧托的肩上。他不得不中斷學業,隻身前往經濟繁榮的科隆,在那裡的一個小工匠鋪安下身來,賺些錢養家糊口,而且一千就是10年。
在科隆的日子裡,他並未因繁忙的工作而放棄對書本的學習。他白天努力地工作,晚上則躲在被子里看有關機械方面的書籍。時間久了,他對於機械製造方面的基礎知識,有了較多且深入的認識和了解,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兒時的興趣。這段艱苦地求學、工作與生活,在他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培養了他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為他日後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854年,就在奧托22歲時,一條對當時被炒得沸沸揚揚的蒸汽機的批評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也就是從這一年起,奧托對蒸汽機的改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蒸汽機製造中的一系列不足,使他立志要發明一種可以取代老式蒸汽機的新型動力設備?從此,奧托走上了一條改變他的命運,也改變了人類歷史命運的不歸之路。
動力工程史上新的一頁
作為一種強大的動力機械,蒸汽機出現在18世紀後半葉。當時它的體積很大,而且還需要配有鍋爐這一令人感到棘手的龐然大物。同時,由於當時製造鍋爐的技術還比較粗糙,鍋爐時有爆炸的危險,加上鍋爐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且需要解決能源燃燒產生的煙氣的排放等等一系列的復雜的問題,因此,人們一方面不得不繼續使用蒸汽機,另一方面更加強烈地希望能有一種小而方便、安全又可靠的動力裝置來取代它。1860年,人們這種希望得到了初步的實現。法國工程師萊諾爾製造了一台以煤氣為燃料的內燃機。這種新型煤氣內燃機造型小巧,比起老式的蒸汽機,它的使用方法簡單而安全,但美中不足的是,由於沒有在內燃機的機箱內對空氣進行必要的壓縮,所以它產生的熱效率並不高。但是,這畢竟走出了老式蒸汽機的模式,開啟了內燃機研製工作的第一步。之後,1862年,法國工程師羅夏提出,內燃機的動力方式應當採取四沖程方式,即在四個行程內完成一個進氣、壓縮、燃燒膨脹和排氣的工作循環,並且取得了這一內燃機設計方式的發明權專利。這可是一個非常富有創意的想法,如果付諸實際運用,將大大地提高內燃機的工作熱能效率,從而彌補萊諾爾內燃機的不足。但是,羅夏只是提出了這樣一個想法,而並沒有真正把這一想法變成現實,造出一台樣機,從而使這種想法在很長的時間里不為人所知,他本人也與成功女神失之交臂。
成功女神所垂青的往往是那些堅忍不拔、努力不懈的人。雖然奧托對羅夏的想法不甚了解,但此前許多人的探索,給在內燃機研製道路上一度彷徨不前的奧托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他在周圍環境和條件都不是很好的情況下,獨自鑽研,反復研究,最終也提出了內燃機動力方式的四沖程思想。由於奧托的這種想法一開始就是以實踐運用為目的的,因此,他的設計思想還要比羅夏的想法詳細而成熟得多。奧托在他的日記中這樣記載道:「一切商業上成功的內燃機,其共同特徵都包含了以下幾方面:1.空氣的壓縮;2.燃料在提高了壓力的空氣中進行燃燒,從而使空氣壓縮,並使空氣的溫度升高;3.已加熱的空氣膨脹到初始壓力,並開始作功;4.排氣,由此完成整個循環過程。」而具體來說,這一原理是這樣的:在煤氣進入氣缸之前,先與空氣混合成一種可燃性的混合氣體,然後進入氣缸,在氣缸內進行
空氣壓縮,使其在這種提高了壓力的空氣中進行燃燒,這樣使氣缸內的溫度升高,而後,膨脹了的空氣逐步減壓到初始狀態時的大氣壓力,並推動氣閥運動,由氣閥運動產生的能量推動機車的運動,最後,氣缸排出所有的氣體。這是對四沖程內燃機原理和特徵的第一次簡
單而清楚的概括,因此,人們把內燃機的四沖程循環親切地簡稱為「奧托循環」。採用這種循環原理的內燃機用蒸汽液體或氣體作燃料,由兩個介於兩等容過程之間的可逆絕熱過程所組成。這種內燃機的負荷調節,即產生能量的多少,通常是藉助控制進入氣缸內的可燃性氣體的數量來完成的,且點火方式也比較特殊,即通過採用外來火焰或電火花的方式來實現點火的,因而點火的時間可以控制。這些構成四沖程循環的最基本特徵,由於把燃料的利用率提高到了最大限度,因此,人們又把它稱之為「理想循環」。
由於以上對內燃機四沖程循環原理的設計詳細,且實際操作性強,因此,奧托在完成了對這一原理的初步設計後,僅僅花費了很少的時間,就設計和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四沖程循環內燃機樣機。這台內燃機,性能可靠,熱效率高,運行噪音小,在燃料消耗等許多方
面都要比萊諾爾式內燃機好出許多。所以,盡管這種最初型號的內燃機在外觀上還存在著一些缺陷,但一經面世,立即贏得了人們對它的高度評價。奧托的內燃機熱效率比以往的四沖程循環發動機的熱效率提高了兩倍(約14%),其熱效率更是萊諾爾式發動機的4倍。可以說,奧托的發動機達到了具有非常實用的價值。
奧托循環是當今世界上所有內燃機設計和製造都必須共同遵循的基本熱力循環方式,它的出現,為後來人類動力工程事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輪船的發明、汽車的製造,乃至飛機的出現,都與此有著莫大的關系。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動力科學史上的一
大創舉。
內燃機技術走向產業化
如果說奧托以他的內燃機發明,掀開了人類動力工程史上新的一頁的話,那麼隨後,他將自己的發明產業化的努力,則為這一頁書寫了更多,更精彩的內容。他與許多取得成功的發明家一樣,在取得初步的成功之後,繼續探索,精益求精,更加用心地考慮怎樣進一步
發展、完善他的發明成果,使這種新款式的內燃機在使用過程中更加有效,更加安全而方便。
他拿出銷售四沖程循環內燃機樣機後積攢下來的錢作資金,擴充了研究用房,添置了許多新型的實驗設備,並邀來了更多的研究能手,開始埋頭於製作更加完善的內燃機的工作當中。從1861年到1864年這短短的3年中,奧托又陸續進行了多種內燃機製造技術的發明,並在德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相繼取得了發明專利。所有的這一切使奧託名聲大噪,不少國家的政府和公司紛紛派代表到奧托的實驗室參觀和學習,一方面向他求教,另一方面與他進行合作意向的洽談。在這種形勢的推動之下,奧托開始考慮把他的實驗室進一步擴充為生產性的單位,將原來定做式。小批量的內燃機製造升級為近代式的工廠化生產。然而,把內燃機產業化的做法,對於此時經驗和資金俱缺的奧托來講,實在是太困難了。躊躇滿志卻又力不從心的他,只好徘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對於理想,他只能期望,而不敢奢望。正在此時,當時德國著名的工業家蘭根伸出了慷慨的援助之手。由他提供大部分的資金,而由奧托提供主要的技術支持,以奧托的名字命名的「奧托商會」於1564年9月正式成立了。由此,奧托走上了內燃機產業化的道路。也從此,四沖程循環內燃機不僅從理論的設計成為了現實,而且從實驗室的模型變成了社會化的產品。
1872年,為了擴大內燃機的生產,奧托又在產業化的道路上邁進一步,繼續與蘭根合作,成立了德意志煤氣內燃機股份有限公司,他就任第一任經理,蘭根為副經理。經營工作佔去了奧托不少的研究時間,使以理論見長的他開初感到頗不適應。他開始大量地招賢納能。隨著德國著名企業管理學家戴姆帶著一大批年輕的工程技術專家加入奧托的公司,情況出現了向好的方面的轉機。奧托更加精神百倍地投入繁忙的管理和研究開發工作當中了。經過多年刻苦緊張的努力,到1875年,奧托的公司終於完成了四沖程內燃機全套設計工作,四沖程內燃機由此變得更加精巧耐用、高效可靠。1877年8月4日,奧托取得了這項劃時代內燃機技術的專利權。同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奧托的四沖程循環內燃機獲得了公認的金獎。人們真實地感到一個動力新時代的來臨!在以後的大約十幾年時間內,這種內燃機幾乎壟斷了全歐洲內燃機市場。有統計資料顯示出,在19世紀60年代,萊諾爾式內燃機的使用量大約只有100台左右,使用范圍有限,而奧托式內燃機則被大量而廣泛地使用著,僅在歐洲大陸就有1000台之多。在以後的10年時間內,依照其方法生產的各式內燃機,竟高達5萬余台,總馬力達20萬匹以上。這在很大意義上奠定了奧托在內燃機行業中的開創者地位。
奧托的努力為他贏得了許多的榮譽。柏林大學為了表彰他在內燃機研製方面的突出貢獻,授予他榮譽工程學博士學位。這大大地彌補了他在年少時讀書不多的遺憾,更加堅定他銳意進取。更加精益求精的信心和決心。奧托沒有陶醉於已有的成就,反而把榮譽鎖進了記憶的最深處,創新的願望變得從來沒有過的強烈。1877年,在製造出四沖程內燃機之後,奧托又努力對內燃機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並且又取得了與此相關的多項專利。這其中包括多膨脹煤氣內燃機,以及為完全排出殘留在汽缸內的氣體而安裝的特殊泵等延用至今天的發明。
1891年1月26日,奧托因突發性心臟病在德國科隆去世,享年59歲。熱愛奧托的科隆市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能贏得這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應該會含笑於九泉吧!
永偵銘記的回憶
奧托走完了他並不長的人生之路。但他留給人們的記憶卻實在是太多了,這當中,他的精神品質是最值得人們銘記的。奧托雖然有著非凡的工程師的頭腦,但他的工作信條並不是以自身的能力為依據。他始終信奉的是:根據科學和人們的需要來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現實的需要,是他一切思考的根本出發點。奧托之所以如此執著地研製內燃機,也就在於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工業革命在歐洲的興起、人們對於動力的渴求。他在晚年曾這樣回憶自己所走過的道路:「別人認為我研製內燃機做出了很了不起的貢獻,但我不這么看,如果我有這樣的貢獻,那也是我腳下的土地所給予的。」從這些謙虛的語言中,我們也就不難領會奧托的為人了。
由於奧托的崇高品質和對人類歷史作出的偉大貢獻,許多企業和個人都要求他去演講,並介紹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經驗及體會:奧托總是非常樂意地答應了下來。在他看來,只要是對人類有好處,而自己又力所能及的,就應當盡力去滿足這種要求-正是出於這種信念,奧托在平時總是不斷向自己提出問題,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解答別人提出的問題,哪怕是在他後來健康受到威脅的時候,他仍堅持不懈地研究著各種對世人有意義的問題。
奧托是繼瓦特之後又一名偉大的動力工程學家。他發明的四沖程循環內燃機,是繼蒸汽機出現之後,人類機械史上,動力工程領域當中的又--巨大貢獻。奧托以他多年的執著追求,別是把他的發明創造產業化的努力,極大地推進了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雖然,在他的事業、生活道路上也充滿了坎坷與艱辛,但他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以世人的幸福為追求目標,實現了對自己、對科學的一次又一次跨越,在當代人類文明的進程當中,在機械行業的飛速發展當中,沒有哪一項成果,進展是能與奧托的名字分開的。是他,開創了人類文明的-一個新時代。
進一步,繼續與蘭根合作,成立了德意志煤氣內燃機股份有限公司,他就任第一任經理,蘭根為副經理。經營工作佔去了奧托不少的研究時間,使以理論見長的他開初感到頗不適應。他開始大量地招賢納能。隨著德國著名企業管理學家戴姆帶著一大批年輕的工程技術專家加入奧托的公司,情況出現了向好的方面的轉機。奧托更加精神百倍地投入繁忙的管理和研究開發工作當中了。經過多年刻苦緊張的努力,到1875年,奧托的公司終於完成了四沖程內燃機全套設計工作,四沖程內燃機由此變得更加精巧耐用、高效可靠。1877年8月4日,奧托取得了這項劃時代內燃機技術的專利權。同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奧托的四沖程循環內燃機獲得了公認的金獎。人們真實地感到一個動力新時代的來臨!在以後的大約十幾年時間內,這種內燃機幾乎壟斷了全歐洲內燃機市場。有統計資料顯示出,在19世紀60年代,萊諾爾式內燃機的使用量大約只有100台左右,使用范圍有限,而奧托式內燃機則被大量而廣泛地使用著,僅在歐洲大陸就有1000台之多。在以後的10年時間內,依照其方法生產的各式內燃機,竟高達5萬余台,總馬力達20萬匹以上。這在很大意義上奠定了奧托在內燃機行業中的開創者地位。
奧托的努力為他贏得了許多的榮譽。柏林大學為了表彰他在內燃機研製方面的突出貢獻,授予他榮譽工程學博士學位。這大大地彌補了他在年少時讀書不多的遺憾,更加堅定他銳意進取。更加精益求精的信心和決心。奧托沒有陶醉於已有的成就,反而把榮譽鎖進了記憶的最深處,創新的願望變得從來沒有過的強烈。1877年,在製造出四沖程內燃機之後,奧托又努力對內燃機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並且又取得了與此相關的多項專利。這其中包括多膨脹煤氣內燃機,以及為完全排出殘留在汽缸內的氣體而安裝的特殊泵等延用至今天的發明。
1891年1月26日,奧托因突發性心臟病在德國科隆去世,享年59歲。熱愛奧托的科隆市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能贏得這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應該會含笑於九泉吧!
永偵銘記的回憶
奧托走完了他並不長的人生之路。但他留給人們的記憶卻實在是太多了,這當中,他的精神品質是最值得人們銘記的。奧托雖然有著非凡的工程師的頭腦,但他的工作信條並不是以自身的能力為依據。他始終信奉的是:根據科學和人們的需要來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現實的需要,是他一切思考的根本出發點。奧托之所以如此執著地研製內燃機,也就在於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工業革命在歐洲的興起、人們對於動力的渴求。他在晚年曾這樣回憶自己所走過的道路:「別人認為我研製內燃機做出了很了不起的貢獻,但我不這么看,如果我有這樣的貢獻,那也是我腳下的土地所給予的。」從這些謙虛的語言中,我們也就不難領會奧托的為人了。
由於奧托的崇高品質和對人類歷史作出的偉大貢獻,許多企業和個人都要求他去演講,並介紹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經驗及體會:奧托總是非常樂意地答應了下來。在他看來,只要是對人類有好處,而自己又力所能及的,就應當盡力去滿足這種要求-正是出於這種信念,奧托在平時總是不斷向自己提出問題,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解答別人提出的問題,哪怕是在他後來健康受到威脅的時候,他仍堅持不懈地研究著各種對世人有意義的問題。
奧托是繼瓦特之後又一名偉大的動力工程學家。他發明的四沖程循環內燃機,是繼蒸汽機出現之後,人類機械史上,動力工程領域當中的又--巨大貢獻。奧托以他多年的執著追求,別是把他的發明創造產業化的努力,極大地推進了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雖然,在他的事業、生活道路上也充滿了坎坷與艱辛,但他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以世人的幸福為追求目標,實現了對自己、對科學的一次又一次跨越,在當代人類文明的進程當中,在機械行業的飛速發展當中,沒有哪一項成果,進展是能與奧托的名字分開的。是他,開創了人類文明的-一個新時代。
進一步,繼續與蘭根合作,成立了德意志煤氣內燃機股份有限公司,他就任第一任經理,蘭根為副經理。經營工作佔去了奧托不少的研究時間,使以理論見長的他開初感到頗不適應。他開始大量地招賢納能。隨著德國著名企業管理學家戴姆帶著一大批年輕的工程技術專家加入奧托的公司,情況出現了向好的方面的轉機。奧托更加精神百倍地投入繁忙的管理和研究開發工作當中了。經過多年刻苦緊張的努力,到1875年,奧托的公司終於完成了四沖程內燃機全套設計工作,四沖程內燃機由此變得更加精巧耐用、高效可靠。1877年8月4日,奧托取得了這項劃時代內燃機技術的專利權。同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奧托的四沖程循環內燃機獲得了公認的金獎。人們真實地感到一個動力新時代的來臨!在以後的大約十幾年時間內,這種內燃機幾乎壟斷了全歐洲內燃機市場。有統計資料顯示出,在19世紀60年代,萊諾爾式內燃機的使用量大約只有100台左右,使用范圍有限,而奧托式內燃機則被大量而廣泛地使用著,僅在歐洲大陸就有1000台之多。在以後的10年時間內,依照其方法生產的各式內燃機,竟高達5萬余台,總馬力達20萬匹以上。這在很大意義上奠定了奧托在內燃機行業中的開創者地位。
奧托的努力為他贏得了許多的榮譽。柏林大學為了表彰他在內燃機研製方面的突出貢獻,授予他榮譽工程學博士學位。這大大地彌補了他在年少時讀書不多的遺憾,更加堅定他銳意進取。更加精益求精的信心和決心。奧托沒有陶醉於已有的成就,反而把榮譽鎖進了記憶的最深處,創新的願望變得從來沒有過的強烈。1877年,在製造出四沖程內燃機之後,奧托又努力對內燃機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並且又取得了與此相關的多項專利。這其中包括多膨脹煤氣內燃機,以及為完全排出殘留在汽缸內的氣體而安裝的特殊泵等延用至今天的發明。
1891年1月26日,奧托因突發性心臟病在德國科隆去世,享年59歲。熱愛奧托的科隆市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能贏得這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應該會含笑於九泉吧!
永偵銘記的回憶
奧托走完了他並不長的人生之路。但他留給人們的記憶卻實在是太多了,這當中,他的精神品質是最值得人們銘記的。奧托雖然有著非凡的工程師的頭腦,但他的工作信條並不是以自身的能力為依據。他始終信奉的是:根據科學和人們的需要來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現實的需要,是他一切思考的根本出發點。奧托之所以如此執著地研製內燃機,也就在於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工業革命在歐洲的興起、人們對於動力的渴求。他在晚年曾這樣回憶自己所走過的道路:「別人認為我研製內燃機做出了很了不起的貢獻,但我不這么看,如果我有這樣的貢獻,那也是我腳下的土地所給予的。」從這些謙虛的語言中,我們也就不難領會奧托的為人了。
由於奧托的崇高品質和對人類歷史作出的偉大貢獻,許多企業和個人都要求他去演講,並介紹他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經驗及體會:奧托總是非常樂意地答應了下來。在他看來,只要是對人類有好處,而自己又力所能及的,就應當盡力去滿足這種要求-正是出於這種信念,奧托在平時總是不斷向自己提出問題,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解答別人提出的問題,哪怕是在他後來健康受到威脅的時候,他仍堅持不懈地研究著各種對世人有意義的問題。
奧托是繼瓦特之後又一名偉大的動力工程學家。他發明的四沖程循環內燃機,是繼蒸汽機出現之後,人類機械史上,動力工程領域當中的又--巨大貢獻。奧托以他多年的執著追求,別是把他的發明創造產業化的努力,極大地推進了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雖然,在他的事業、生活道路上也充滿了坎坷與艱辛,但他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以世人的幸福為追求目標,實現了對自己、對科學的一次又一次跨越,在當代人類文明的進程當中,在機械行業的飛速發展當中,沒有哪一項成果,進展是能與奧托的名字分開的。是他,開創了人類文明的-一個新時代。
Ⅷ 二戰時德軍的摩托車是寶馬嗎
有很多牌子,寶馬是其中一種
二戰期間,納粹德軍裝備了數以萬計的軍用摩托車。摩托車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道路適應性好,越野能力強,並且便於隱蔽,車上還能搭載武器等,因此,它非常適用於偵察、通信/聯絡,搭載武器後還可以用來沖鋒陷陣。在德軍重型挎斗摩托車上通常配置有1挺MG3型機槍,攜帶有50發裝3盒機槍子彈和1個備用輪胎、1個備用槍管以及5升備用燃油、打氣筒、千斤頂及隨車工具等。德軍習慣上將軍用摩托車分為三個等級:0.35升以下的為輕型摩托車; 0.35~0.5升之間的為中型摩托車;0.5升以上的為重型摩托車。
在二戰期間,為德軍研製和生產摩托車的廠家主要有:寶馬(BMW)公司、聰達普(Zundapp)公司、NSU公司和DKW公司,它們研製和生產的摩托車代表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摩托車技術。
東部戰線的「寶馬」R75摩托車
德國國防軍使用過的「寶馬」R12摩托車
「寶馬」 R75摩托車
民用型寶馬R35,軍用型系由此演變而來
寶馬公司生產的主要軍用摩托車有寶馬R12、R35、R71和R75,除了寶馬R35為中型摩托車外,其餘均為重型摩托車。寶馬R35配備14馬力單缸風冷發動機,而其它幾種動力都在22~26馬力之間,配置雙缸風冷發動機,排量0.75升,四速帶倒檔變速箱。寶馬系列摩托車中,以寶馬R75最為著名,該車從1940年一直生產到1944年,排量0.746升,採用26馬力雙缸風冷發動機,四速(帶倒檔)變速箱,最大速度可達95千米/小時。前輪為機械剎車,後輪為液壓助力剎車,懸掛為伸縮套筒式前叉。武器有時是1挺MG 34機槍(安裝在挎斗前方),有時則乾脆是在挎鬥上搭載1門野戰迫擊炮。該車在德軍中裝備有16 000輛之多,它在條件惡劣的北非戰場和蘇德戰場上以良好的可靠性博得了官兵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