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詳細解釋一下 iso感光度
ISO:感光度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國際標准協定:軟片對光的敏感度;低感光度指ISO 50以下的軟片,中感光度指ISO 100~200,高感光度為ISO 400以上。
用傳統相機時,我們可因應拍攝環境的亮度來選購不同感光度(速度)的底片,例如一般陰天的環境可用iso200,黑暗如舞台,演唱會的環境可用iso400或更高,而數碼相機內也有類似的功能,它借著改變感光晶元里訊號放大器的放大倍數來改變iso值,但當提升iso值時,放大器也會把訊號中的雜訊放大,產生粗微粒的影像。
很久以前膠卷上面都已經有了能讓相機自動識別ISO的觸點,如果使用具有自動識別ISO膠卷功能的相機(裝膠卷的倉盒內有識別ISO的金屬壓條),你不用進行ISO的設置,相機會自動按照膠卷的 ISO數值進行測光,如果沒有這個功能就需要你手動設置,所以有些相機上面具有ISO撥盤。
一般來說ISO100的膠卷價格比較便宜,ISO越高,除了價格越高以外,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成像質量不如低ISO的膠捲成像質量高。但是有時候為了獲得較高的快門速度,也會犧牲畫質去使用高ISO的膠卷。
數碼相機的ISO是一種類似於膠卷感光度的一種指標,實際上,數碼相機的ISO是通過調整感光器件的靈敏度或者合並感光點來實現的,也就是說是通過提升感光器件的光線敏感度或者合並幾個相鄰的感光點來達到提升ISO的目的。
感光器件都有一個反應能力,這個反應能力是固定不變的,提升數碼相機的ISO是通過兩種方式實現的:1、強行提高每個象素點的亮度和對比度;2、使用多個象素點共同完成原來只要一個象素點來完成的任務。
由此可見,數碼相機提升ISO以後對畫質的損失是很大的,尤其感光器件面積較小時,提升ISO簡直就是要命。FZ10或者FZ20的CCD感光面積小的可憐,只有1/2.5英寸,如果提升ISO就是要了它的命了,所以有些單反數碼相機提升ISO幾倍以後仍然能得到很好的畫質,這是因為這些相機的 CCD感光面積相對來說比較大,但是一分錢一分貨,這就不是我們討論的范圍了。
深度剖析數碼相機的ISO感光度
數碼相機的優勢相信在這個年頭已經不用多說了,但是關於數碼相機內部的一些公開的技術對普通數碼愛好者來說仍然是鮮為人知的秘密。稍有經驗的色友就能體會出在日常拍攝中,如果提高ISO感光度的話就能使原本黯淡的環境明亮的躍於LCD上,雖然可愛的廠商為我們准備了從50到400的可調節檔,但真正在使用中很少會有朋友設置在ISO400去拍攝,可是就在普通數碼相機在ISO400下畫質表現不佳的同時,我們卻發現數碼單反即使在高達ISO800的情況下,依然表現出毫發必現的清晰與干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數碼相機到底是怎樣實現隨機可調ISO感光度的呢?本著科技以人為本的理念,飛羽就將這些看似負責的問題用通俗的文字深入淺出的一一作答。
一、膠片時代的ISO概念
ISO是「國際標准化組織」按照膠片對光線的化學反應速度,而制定的膠片感光速度的標准,早在膠片時代我們的攝影生活就默默遵循這一行業標准,購買膠卷時包裝上都會標示ISO 100、ISO 200、ISO400這樣的字樣,此處的ISO數值越大,表示膠卷的感光速度越快,意味著ISO數值高的膠卷,只需要較弱的光線就能使膠卷生成影像,以便在同樣亮度的光線條件下,可以使用較小的光圈或較高的快門速度,即感光度與所需的曝光量成反比。
舉個例子來說,ISO 100的曝光速度比ISO 50快一倍,因為在相同情況下使用ISO 50時曝光1/125秒,如果換用ISO 100的膠卷只要1/250秒。
在解釋數碼設備可隨意調節ISO感光度的原理之前,我們先來進一步了解膠片時代的ISO相關的一些知識,相信對我們理解下文會有幫助。普通膠片相機是怎樣識別不同ISO數值的膠卷的呢?一切秘密都基於DX編碼系統。該系統最早用於圓盤照相機用的圓盤膠卷,後來發展到35mm膠卷系列中,並於1981年率先運用在Kodak彩色膠卷VR 100上,接著日本的Fujifilm、Konica、德國的Agfa和英國的Scotch等較大的膠片公司,也相繼採用了DX編碼系統。
現在國內外生產的彩色膠卷都帶有DX編碼,它業已成為現代膠卷的標志。如圖1所示,DX編碼由膠卷暗盒外殼的矩形方塊編碼組成,總共有12位,每一位分別由銀白色或黑色方塊來表示導通和絕緣,膠片機通過讀取這個編碼來自動判斷目前裝載的是什麼感光速度的膠片。
二、數碼相機的ISO原理
我們在拍攝活動中改變數碼相機的感光速度並不需要更換膠卷,只需調節相機內設ISO值即可,數碼相機是怎樣實現可隨意調節ISO的呢?相信這是令很多數碼愛好者費解的問題,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數碼相機內部影像感測器的信號傳輸原理。
1、CCD的信號傳輸原理
我們都知道當光線透過鏡頭射到CCD上,相應強度的電荷量就會被蓄積在感光電極之下,單位存儲電荷量的多少取決於單位感光單元受到光照的強弱,當我們押下快門釋放開關時,各單位上的影像電信號被傳輸給模數信號處理組件(ADC/CDS),這一切動作都必須受到相機內部影像處理器的脈沖操控,通常被分成相互傳遞型和單一傳遞型兩種傳輸方式。
2、ISO原理的通俗理解
傳統膠卷的感光度是通過改變膠卷的化學成分,來改變它對光線的敏感度,而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是不變的,現在步入正題通俗地說說原理吧。數碼相機普遍採用了電子信號放大增益技術,與ISO數值相對應的是電子信號放大增益值,比如設定在標准值時提供等同ISO100的增益幅度,對應ISO200和400的增益值可通過提高增益幅度實現。那麼增益幅度是怎麼實現的呢?
提供高感光度時自然需要提供相應的增益幅度,在輸出影像信號前都必須做相應的信號放大,因為CCD的輸出電平較低,尤其當環境光線黯淡時,為了使影像發生量變,放大器就按相應的ISO數值加大增益幅度。
此外,在給定的CCD面積內增加像素數會導致保持感光度變得困難。單位像素的面積減小,入射光強減弱,如果為了提高ISO數值,調用更高的增益值將會導致影像質量的惡化。因此可愛的廠商又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即在影像信號讀取時將CCD存儲的原始影像信號相加可相對提升感光度。通過將兩個像素信號相加並傳輸,便可獲得原來兩倍的感光度。但這種工作方式也有其缺陷,只適合較小的影像模式,因為像素數在處理中減半了。
影像業界第三種提供高ISO數值的解決方案是,採用把數個像素點當成1個像素點來進行感光的方式,從而提高感光速度。如圖5所示,比如標準的ISO100是對感光元件的每個像素點感光,要提高到ISO200的感光度,只需要把2個像素點當成1個點來感光,就能獲得原本2倍的感光速度,如果要提高到ISO400的水平,一次類推只要把4個像素點當成1個點來感光,便能獲得4倍的感光速度。與第二種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於是合並像素後感光,而第二種方式則是對感光信號的疊加,故該工作方式對高像素機型較有優勢,但噪點的產生比前兩種來的更為明顯。
三、高ISO帶來的只有噪點
感光度對攝影的影響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速度,更高的感光度能獲得更快的快門速度,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其二是畫質,越低的感光度帶來更細膩的成像質量,而高感光度的畫質則是噪點比較大。
說到這里順便導入一個概念——噪點,主要是指CCD將光線作為接收信號接收並輸出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影像中的粗糙部分。那麼噪點是怎麼產生的呢?首先要明白對於作為電子產品的數碼相機來說,內部的影像感測器在工作中一定受到不同程度的來周邊電路和本身像素間的光電磁干擾,簡而言之就是拍攝出的圖片一定會存在噪點,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看到的只是程度的輕重而已。
對於第一種提供高ISO數值的解決方案來說,在加大增益幅度的同時,噪點信息也被相應放大,故在高ISO畫面中噪點也越發明顯;而第二種方式如上文所述那樣,在獲得高ISO的同時與成像相關的像素數也會成倍縮減,為了保證成像尺寸原本的影像信息會被擴大,噪點就這樣產生了;對於第三種解決方案而言,因為減少了感光像素,所以在白平衡過程中只有進行像素插值才能得到完整的影像。相信這三條解釋並不難理解,對於現在數碼相機中流行的「降噪功能」就是為了消減第三種解決方案帶來的噪點而設計的。
相信經過本文的論述,數碼相機擁有可變ISO感光度已不再是秘密了,雖然高ISO在噪點方面還是令我們有這樣那樣的擔憂,但為了獲得更高的快門速度和更明亮的畫面
Ⅱ 靈敏度是指什麼對什麼敏感程度的特性參數
你這個問題有點太泛泛,最好說出應用領域。涉及參數靈敏度分析的領域很多。從你的題目中看出的,我個人理解的意思,僅供參考:
1.
區分敏感度與靈敏度:敏感度是一種感覺程度,靈敏度是一種反應速度
2.
靈敏度:
2.1靈敏度(sensitivity)在互聯網上:是指網路函數對網路元器件參數的敏感程度。
2.2在物理儀器上:是感測器靜態特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Ⅲ LSBs/°/sec 敏感度是什麼
在感測器晶元里,有一項指標是:輸出數值偏離線性區域最大的數值,單位就是LSB。°/sec是角速度單位。所以這個單位表示的是,測量單位角速度所偏離線性測量區域的大小。
Ⅳ 請問什麼是信息敏感度
車可斯基(Paul.Turkowski)提出來的,他把信息素養定義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3]又於1979年解釋為「人們在解答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4]後來陸續有關於信息素養人的定義的出現,其中比較有權威的是美國國家信息素養論壇在1990年的年度報告中提出的信息素養人的標准:(1)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2)承認准確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決策的基礎;(3)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礎上系統闡述問題;(4)具有識別潛在信息源的能力,能指定成功的檢索策略;(5)能檢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或其他技術;(6)具有評價信息的能力;(7)能為實際應用而對信息進行組織;(8)具有將新信息結合到現存的知識體系中的能力;(9)能採用批判性思維,利用信息並解決問題[3]:從美國這一對信息素養人的要求的標准,前二者可以歸納為信息素養人的信息意識,(3) (4)(5)項為信息素養人的信息知識,(6) (7) (8)(9)項為信息素養人的信息能力,結合教師這一特殊群體.再結合我國教師信息素養的現狀,筆者認為,信息化社會教師的信息素養具體表現為: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知識、信息能力。
(一)教師要有敏銳的信息意識
教師的信息意識是教師對信息的敏感度,特別是對有關教育教學的信息的敏感度,能意識到信息在信息化社會的重大作用,時刻感受到自己對信息的需求,知道什麼樣的信息能促進教學,承認准確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的教學決策的基礎,有迅速有效地發現並把握自己的教學有價值的信息的意識,有把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所教課程的教學當中去的意識。
(二)教師要有高尚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教師在獲取、使用、生成和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應遵循的道德要求。他的信息行為應在不侵犯別人的合法權益、不危害社會、不違反道德規范的情況下發生。具體來說,教師作為信息的吸收者,可能會遇到許多良莠不齊的信息,對於那些有負面影響的信息應堅決加以抵制;做學生的榜樣;作為信息的生成者,教師應選擇那些有用的有正面影響的信息進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學生、也有益於自己的信息;作為信息的傳遞者,應把那些良莠不齊的信息先過濾,再傳遞給學生,以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判斷,學會評價信息的好壞:
(三)教師要有基本的信息知識
信息知識是指教師對信息學理論的理解以及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知識的掌握。教師應具有一般的教育信息理論,掌握教育信息的特點、具體表現形式及傳遞信息的工具的知識。具體表現為:教師掌握不同的信息源在教學的應用的知識,如教材、報刊雜志、錄像錄音、電視、廣播、網路、計算機等;高效地使用諸如投影儀、錄像機、錄音機、計算機等電子教學媒體應用於教學的知識;熟悉圖書館資源的分類知識;掌握信息檢索知識,掌握從網路檢索信息的方法;熟練掌握幾種教學需要的軟體,如漢字輸入技術、Windows、Powerpoint、 Word、Explore、E-mail等等;同時,隨著網路技術和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作為信息檢索必備的知識.教師還需要掌握英語這門語言。
(四)教師要具備熟練的信息能力
教師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師的信息判斷、收集、批判、處理、生成及傳遞能力。教師的信息選擇能力是指教師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里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教師的信息收集能力是指教師根據自身需要通過各種方法收集必要的教學信息的能力。教師的信息批判能力是指教師客觀地了解信息生成過程,並探討信息的信度與效度的能力。教師的信息處理能力是指教師對所獲得的信息(素材)進行加工、變換、控制、合成、保存的能力。教師的信息生成能力是指教師通過對諸多的信息的歸納,抽象出新的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得出新的結論的能力:教師的信息傳遞力是指教師用一種明白易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傳遞教育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教師信息素養結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教師作為信息的吸收者和傳遞者,其信息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和科研成果的好壞。
Ⅳ 靈敏度怎麼計算
靈敏度:在數值上等於輸出一輸入特性曲線的斜率。
靈敏度(Sensitivity)是指某方法對單位濃度或單位量待測物質變化所致的響應量變化程度,它可以用儀器的響應量或其他指示量與對應的待測物質的濃度或量之比來描述。
靈敏度指示器的相對於被測量變化的位移率,靈敏度是衡量物理儀器的一個標志,特別是電學儀器注重儀器靈敏度的提高。通過靈敏度的研究可加深對儀表的構造和原理的理解。
相關信息:
靈敏度分析是研究與分析一個系統的狀態或輸出變化對系統參數或周圍條件變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在最優化方法中經常利用靈敏度分析來研究原始數據不準確或發生變化時最優解的穩定性。通過靈敏度分析還可以決定哪些參數對系統或模型有較大的影響。
因此,靈敏度分析幾乎在所有的運籌學方法以及在對各種方案進行評價時都是很重要的。特別要注意的是,在熱傳遞問題中,一般要考慮熱輻射、熱傳導以及熱對流對溫度場的影響。
Ⅵ 關於敏感度系數的計算計算問題
敏感度系數=評價指標(這里是FNPV)的變化幅度/敏感因素(這里是投資額)的變化幅度
=(55-105)/105/(1000-1200)/1000
=(-47.62%)/(+20%)
=2.381
Ⅶ 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等級可劃分為幾級
等級保護是我們國家的基本網路安全制度、基本國策,也是一套完整和完善的網路安全管理體系。遵循等級保護相關標准開始安全建設是目前企事業單位的普遍要求,也是國家關鍵信息基礎措施保護的基本要求。
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一共分為5級:
① 第一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② 第二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
③ 第三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損害;
④ 第四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損害;
⑤ 第五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國家安全造成特別嚴重損害。
證書案例
Ⅷ 敏感度系數怎麼計算
您好,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敏感度系數
是用評價指標的變化率除以不確定因素的變化率。
計算公式是:
SAF=△A/A
/
△F/F
△A/A
:評價指標的變動比率,如
凈現值
FNPV或
內部收益率
FIRR。
△F/F:不確定因素的變化率,如建設投資、工期等。
SAF>0
表示評價指標與不確定性因素同方向變化;
SAF<0表示評價指標與不確定性因素反方向變化。
︱SAF︱越大,表明評價指標A對於不確定性因素F 越敏感;反之,則不敏感。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如果還有
什麼不明白,可以點擊下方「官方網站」,進行追問!
Ⅸ 德國高速有何特別,為什麼會不限速呢
德國是全球最早開始修建高速公路的國家,而德國的高速公路,大多數情況下竟然是沒有限速的。德國告訴公路為什麼這么牛,可以做到不限速呢?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4、多年的駕車默契
這可以說成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吧,比如要是碰上車速比你快的,就要讓道;如果不是最快的那就不要老占著左車道;要是你馬力不大,超完車後要回到右道上來......就是因為大家都很遵守這個不成文的規定,所以才能保持道路的暢通,發生事故的概率很小。
以上就是德國高速公路牛逼的原因,它雖然不限速,卻也是最安全的高速公路之一;反觀我們國內的高速,隨意停車、逆行、胡亂變道、走應急車道甚至倒車等種種不文明情況都時有發生,也導致我國高速公路事故發生率很高。要想提升高速出行體驗,除了道路設計和管理外,駕駛員的素質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高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Ⅹ 信息系統的安全等級分為幾級
網路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分為五級,一級防護水平最低,最高等保為五級。分別是用戶自主保護級、系統審計保護級、安全標記保護級、結構化保護級和訪問驗證保護級。
第一級(自主保護級)
一般適用於小型私營、個體企業、中小學,鄉鎮所屬信息系統、縣級單位中一般的信息統
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級(指導保護級)
一般適用於縣級其些單位中的重要信息系統;地市級以上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一般的信息系統。例如非涉及工作秘密、商業秘密、敏感信息的辦公系統和管理系統等。
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
第三級(監督保護級)
一般適用於地市級以上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內部重要的信息系統,例如涉及工作秘密、商業秘密、敏感信息的辦公系統和管理系統;跨省或全國聯網運行的用於生產、調度、管理、指揮、作業、控制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統以及這類系統在省、地市的分支系統;中央各部委、省(區、市)門戶網站和重要網站;跨省連接的網路系統等。
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損害。
第四級(強制保護級)
一般適用於國家重要領域、重要部門中的特別重要系統以及核心系統。例如電力、電信、廣電、鐵路、民航、銀行、稅務等重要、部門的生產、調度、指揮等涉及國家安全、國計民生的核心系統。
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損害。
第五級(專控保護級)
一般適用於國家重要領域、重要部門中的極端重要系統。
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國家安全造成特別嚴重損害。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的定級准則和等級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