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德和西德的分界線,關於柏林牆的來歷是什麼
柏林牆(德語:Berliner Mauer英語:Berlin Wall)是冷戰期間民主德國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全封閉的邊防系統,以將其與聯邦德國管轄的西柏林市分割開來。
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67.8公里,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民主德國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德居民逃往西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納粹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
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相繼成立。兩個德國的分裂對峙持續了41年。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成為東西方兩大陣營交鋒的最前沿,各為其主,各不相讓。柏林牆的出現,成為冷戰的符號和象徵。
(1)德國西牆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政府開始沿著西柏林的邊界修建柏林牆。先是完全封鎖西柏林的邊界,民主德國軍隊和工人開始破壞道路使車輛無法正常通行,並安裝帶刺的鐵絲網和圍牆。柏林西側外圍共修築156公里,其中柏林市區43公里。
鐵絲網在修建時相對法定民主德國領土稍向內側,以確保能夠射殺已翻越柏林牆的東德人。8月17日後,開始放置混凝土構件,邊界被修建成真正的牆。在修建期間,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和工人階級戰斗隊得到授權,可以射擊任何試圖穿越的人。
之後又安裝了圍欄、雷區和其他障礙,從而清理出一個巨大的無人區來分辨逃亡者。到1961年11月20日,柏林牆基本建成。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得以實現。
東德領土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並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從此覆蓋德國全境,德國統一成一個國家。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和北約的成員國。
㈡ 二戰德國的齊格菲防線是如何被攻破的
每當提到防線突破戰,人們總會首先想到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實際上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防線突破戰並非人們熟知的馬其諾防線,而是1944年9月至1945年2月被盟軍攻破的德國「齊格菲」防線.後者無論從防線本身的工事規模,戰役雙方投入的兵力數量以及戰役結果所帶來的戰略意義都要遠遠勝過前者.巧合的是兩次戰役中德軍都是當之無愧的主角,然其命運卻截然相反一一曾成功攻破法軍馬其諾防線的德軍,卻在其本國境內的.齊格菲"防線攻防戰中輸了個一敗塗地!雖說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德軍的失敗乃是歷史必然,但從軍事角度看,作戰上接二連三的諸多失誤乃是其迅速潰敗的重要原因.失誤一:構造的失衡"齊格菲"防線是二戰前德國在其西部邊境構築的永備築壘體系,也稱"西線屏障"或"齊格菲陣地".其建立目的是為防衛德國西線邊界,並以之作為向西進攻的出發基地."齊格菲"之名源於德國民間史詩《尼貝龍根之歌》中的英雄王子——傳說他曾經殺死巨龍,以龍血沐浴全身,而後可刀槍不入.德國以之命名防線,取其"堅不可摧"之意.防線工程於1936年3月開始構築,至1939年8月基本建成.德國政府先後共投入10萬工程兵部隊,約35萬勞工,工程總耗資高達35億馬克."齊格菲防線"中設置的"龍牙"障礙物.齊格菲"防線全長約630千米(馬其諾防線全長390千米),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累沃起,沿著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至德國,瑞士邊界結束,共劃分為北,中,南3個防區.其中,中防區最為牢固,最大縱深達到75千米(馬其諾防線最大縱深15千米).防線共構築有各類永備築城工事14000個(馬其諾防線永備工事5800個),平均每千米正面上的工事數量達到22個(馬其諾防線每千米為15個).防線內部還構築有較完備的道路網,以便於軍隊實施機動.看上去,.齊格菲"防線猶如銅牆鐵壁,固若金湯.然事實並非如此一一如此龐大的防線下,隱藏著許多致命弱點.首先,防線許多地段未構築斜切陣地,一旦對方機械化裝備突入陣地,便可肆無忌憚地.橫沖直撞",這在日後的實戰中即得到了證明.其次,缺少能進行環形反坦克防禦的支撐點和抵抗樞紐,對突入戰地的坦克缺乏有效抵禦手段和能力.再次,防線中大量小型工事並不堅固且偽裝極差,極易被炮火識別並摧毀.第四,部分工事在構建的時候設計不盡合理,其隱蔽措施嚴重束縛了武器威力和機動能力的發揮..失誤二:指揮用人的失當.在一場戰斗或是戰役中,指揮員作用至關重要.此次戰役德軍之所以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希特勒用人失當.先看參戰方盟軍部隊幾員大將:善於布陣造勢的布萊德雷,這位"戰術大師"坐鎮中帳,運籌帷幄,在戰役中表現出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全方位的大局觀;善打大規模進攻戰的蒙哥馬利,北非戰場使這位元帥一戰成名,此次戰役中同樣戰功顯赫,防線突破口的選擇和"手榴彈行動"都由其一手包辦;善於攻堅的.鐵血"將軍巴頓,這位酷愛馬術的美軍四星上將,天生有著駕御機動"坐騎"——坦克的能力,戰場上素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盟軍指揮官可謂人才濟濟.反觀德軍一方,時任西線總司令的是倫德斯泰特,此人素以用兵謹慎,作戰思想保守而著稱.二戰期間就曾多次因抵制希特勒作戰命令而被後者解除職務.出任西線總司令一職後倫德斯泰特本性不改,始終堅決避敵,退讓的防守策略,致使德軍戰場形勢始終處於被動局面.可以說無論從前線指揮官的數量,還是經驗來講,德軍都完全處於下風.失誤三:作戰方針的失誤布萊德雷和巴頓.蒙哥馬利在一起戰役中,德軍作戰方針缺乏針對性.可能是受到接連幾次戰役失利的影響,希特勒收斂了很多.此次是命令部下一味死守原地,展積極防禦.前線指揮機關指示精神,採取了構壘防線,:,放棄進攻的被動做法.1940年的法軍在馬其頓錯誤,4年後的德軍在"齊線蹈其覆轍!"在"齊格菲"對萊茵河上魯登道夫鐵橋的體現了德軍防禦的機械,情形是,盟軍已攻克科隆,涅米根到德國本土科隆之間多英里的區域,形成了首尾呼應;此時盟軍要想繼續向必須經過魯登道夫鐵橋.況且,德軍已經沒有能力守住,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炸毀盟軍的推進步伐,為後續部贏得時間.但德軍指揮官卻多的精力放到了堅守"陣地"到美第7裝甲師開上鐵橋時,,再想炸橋為時已晚,只地看著美軍的裝甲部隊轟鳴的眼前駛過.:突破地點的選擇對於進攻一方來說.既要便於進攻,又要便於後撤,這樣一個"平衡點"很難找到,因為防禦者總是比進熟悉地形,防禦者不會輕易留下可乘之機.但戰鬥打響不一樣了,動態的戰場上總縱即逝的戰機,這就要求進攻一方的指揮員具備捕捉戰機的能力以及相當的勇氣和魄力,此次戰役中盟軍將領蒙哥馬利恰恰就是這樣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官.1945年2月7日,隨著科爾馬戰斗的勝利,美軍第1集團軍左翼繼續向北部進攻,在魯爾水壩與德軍展開了激烈對抗.無奈之下德軍只好打開水壩造成河水泛濫,美軍第9集團軍因此被迫推遲進攻2個星期.此時德軍集團軍司令馮·布拉斯維茨和希特勒本人都認為盟軍不可能穿過一邊是洪水,一邊是德國森林的沼澤地.但事實上德國人大錯特錯——盟軍恰恰選擇了這個地點作為突破口,2月8日上午10點半,經擴編的英軍第30集團軍在靠近德國,荷蘭邊界的馬斯河和沃爾河之間僅7英里的戰線上發起了進攻,第一輪波次就投入5個師,打了德軍一個措手不及.當天晚上防線就被撕開了一個缺口,數千名德軍被俘.此次"偷襲"的成功同時也宣告了"齊格菲"防線崩潰的開始.失誤五:空戰對峙的失敗.飛機在二戰時期對於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當時高炮技術不成熟,飛機居高臨下的優勢非常突出一一受當時技術水平的影響,飛機轟炸准確率其實並不高,但由於參戰雙方都是利用大規模軍團作戰,目標面積很大,這使得轟炸的效果仍然會很明顯.此次戰役中兩次關鍵性戰斗,盟軍都是先通過空中轟炸,打亂德軍防線作戰部署,而後發突破"齊格菲"陣地的.
這並不完全是防線本身和指揮官的問題,畢竟齊格飛防線還是成功阻擋了盟軍4個月之久,以「世界上沒有永遠堅固的防線這句話」做依據來看,齊格飛防線還是成功的,畢竟當時的德軍已近不是11943年前的德軍,甚至不如諾曼底戰役及法國戰役期間的實力,1945年2月,德軍在西線最後的精銳也被消耗在阿登地區,這其中包括大量精銳的裝甲部隊,飛機以及火炮,再趕上蘇軍在東線發動了維斯瓦河至奧德河一線的全面攻勢,西線有實力的部隊都被調去了東線,留在西線齊格飛防線背後的德軍只剩下一個空架子的B集團軍群,部隊里充斥著平民組成的國民軍,老弱病殘已經不是稀奇事,坦克都被調去了東線,飛機也因為缺少油料和飛行員而不能作戰,甚至連彈葯都很匱乏,別看德軍背後是魯爾工業區,但是由於盟軍的轟炸,工業區已經基本不復存在了,他們面對的是兵精糧足的百萬盟軍部隊,這種局面無論是倫德斯泰特還是莫德爾,都已經無能為力了,防線修的再堅固,沒有人守在上面,那充其量只是一堆建築而已。這就是德軍兩線作戰最終的苦果
㈢ 希伯萊人為什麼把「哭牆」稱為「西牆」
希伯萊人更多地把「哭牆」稱為「西牆」,因為它們位於原猶太第二聖殿的西側。他們相信,提多摧毀猶太聖殿後,這堵大牆是聖殿惟一殘留下來的部分。
㈣ 二戰德國有什麼防線
1.齊格菲防線(納粹德國)
齊格菲防線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構築的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築壘體系。該項目由德國著名的建築工程組織——托德機構負責,德國人稱之為「西牆」或「齊格菲陣地」,其他國家多稱之為「齊格菲防線」。構築齊格菲防線的目的是為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為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防線工程是1936
年德國佔領萊茵蘭之後開始構築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線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著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全長達630千米。
防線由障礙地帶、主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三部分組成,縱深35~75千米。障礙地帶主要是地雷場、刺鐵絲網、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龍牙」(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系統。主防禦地帶的最前緣位於障礙地帶後方數十至數百米處,配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裝甲的機槍、火炮工事以及指揮所、觀察所、人員掩蔽部、車輛洞庫、彈葯庫、物資庫等。後方陣地位於主防禦地帶後方數千米至數十千米處,主要是預備隊人員掩蔽部、預備隊車輛洞庫以及戰備物資庫,在法德交界地段還配屬有170-305mm要塞化遠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後被撤出,用於英吉利海峽群島的要塞)。
與馬其諾防線相比,齊格菲防線的特點是大部分工事較小,結構較簡單,但數量多達11860個,遠超馬其諾防線。該防線使用混凝土931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4倍;使用鋼鐵35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3倍。
該防線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於防禦重型炮彈的裝甲鋼板,這主要是由於德國當時鋼的緊缺造成的。同時,很多戰爭後期的大型火炮無法安裝在較小的炮座上(只能適應戰爭初期的小口徑火炮),無疑進一步削弱了該防線的防禦作用。
1939年9月德軍在東面閃擊波蘭時,共有46個步兵師(包含預備隊)依託該防線防禦法軍,但法軍沒有進攻。該防線與對面的馬其諾防線,共同促成了德法雙方開戰後長達8個月時間的著名「靜坐戰」。
1940年西線戰役獲勝後,齊格菲防線上的許多火炮和可移動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壘上,使這條防線變得有些有名無實,到了1944年,才由部隊充實起來。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達了改造防線的命令,以便應對更強的火力打擊,主要工程預計由德國國家勞工組織(RAD)的14到16歲的孩子進行,一些當地人也被拉來參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於盟軍巨大的空軍優勢,這些努力都失敗了。
齊格菲防線的宣傳意義幾乎和它的戰略意義一樣大,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都被宣稱為一條堅固的防線,一直影響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對它的時候,無論是德國人還是盟軍,都發現這條防線的大部分設計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戰場形勢了,盡管它起到了阻滯盟軍的作用,但顯然不像德國人聲稱的那樣堅不可摧。
2.大西洋壁壘:(納粹德國)
大西洋壁壘(德語:Atlantikwall)又稱大西洋鐵壁或大西洋長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納粹德國用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該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由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之後由隆美爾所強化,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大力提倡,稱之為不倒防線。
此防線的前身自1940年7月開始建造,當時德國並未想過建設規模如此巨大的防禦工事,僅在法國沿海的加萊—濱海布洛涅一帶製造4座重型海軍炮台,該建設工程由托特組織負責。在法國戰役打敗盟軍後,為防止英國突擊隊的騷擾和登陸,逐第建造。巴巴羅薩作戰開始後,為將更多兵力投入蘇德戰爭中,必須降低西線守軍兵力,而有了後來的大西洋壁壘。在1942年3月23日40號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壘,周圍的防禦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陸軍元帥隆美爾受命負責監督大西洋壁壘的建造,隆美爾便加緊建造進度和提高防禦工事的靈活性,將其防禦力大幅提升。
一開始時有不錯表現,數次打敗自由法國的轟炸和英軍入侵等小型登陸行動,但後來由美國、英國、自由法國、加拿大和荷蘭流亡政府聯合策劃的大型登陸行動—諾曼地登陸時卻失敗,間接令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現在各地多處仍保留當年的德軍反登陸障礙物。
德國在大西洋長城中的防禦設施有數種碉堡、火炮陣地(還有許多偽裝成海邊別墅的炮台)、數百萬枚不同種類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著名的人員殺傷雷S型地雷與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緩登陸速度的障礙物:如鐵絲網、由鋼條焊接而成的捷克刺蝟、空心三角錐的惡魔方塊、以及專對裝甲車輛的反坦克壕、「龍牙」型障礙物,灘上的木樁上有些具備地雷和能劃破登陸艇的刀片,隆美爾認為盟軍在進行登陸作戰時會以大量傘兵空降輔助,因此在海岸灘頭距離稍遠的林地與草地垂直插上木樁與鐵軌,此工事被稱為「隆美爾蘆荀」,其他還有將低窪地區引進水以形成人工沼澤,用以溺斃敵軍。除了基本的反登陸外,大西洋壁壘也要為鄧尼茲的潛艇港口提供防禦力量。
㈤ 二戰德國最後一道防線是什麼叫什麼名字 最後一道防線、、、
你問的應該是德法邊境的防線,名字叫齊格菲防線,他是德國抵禦盟軍進入德國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它之後,德軍並未構築任何可以稱謂防線的抵抗體系
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構築的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築壘體系。該項目由德國著名的建築工程組織——托德機構負責,德國人稱之為「西牆」或「齊格菲陣地」,其他國家多稱之為「齊格菲防線」。構築齊格菲防線的目的是為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為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防線工程是1936年德國佔領萊茵蘭之後開始構築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線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著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全長達630千米。防線由障礙地帶、主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三部分組成,縱深35~75千米。障礙地帶主要是地雷場、刺鐵絲網、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龍牙」(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系統。主防禦地帶的最前緣位於障礙地帶後方數十至數百米處,配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裝甲的機槍、火炮工事以及指揮所、觀察所、人員掩蔽部、車輛洞庫、彈葯庫、物資庫等。後方陣地位於主防禦地帶後方數千米至數十千米處,主要是預備隊人員掩蔽部、預備隊車輛洞庫以及戰備物資庫,在法德交界地段還配屬有170-305mm要塞化遠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後被撤出,用於英吉利海峽群島的要塞)。
1939年9月德軍在東面閃擊波蘭時,共有46個步兵師(包含預備隊)依託該防線防禦法軍,但法軍沒有進攻。該防線與對面的馬其諾防線,共同促成了德法雙方開戰後長達8個月時間的著名「靜坐戰」。
1940年西線戰役獲勝後,齊格菲防線上的許多火炮和可移動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壘上,使這條防線變得有些有名無實,到了1944年,才由部隊充實起來。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達了改造防線的命令,以便應對更強的火力打擊,主要工程預計由德國國家勞工組織(RAD)的14到16歲的孩子進行,一些當地人也被拉來參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於盟軍巨大的空軍優勢,這些努力都失敗了。
1944年9月,英、美盟軍從西線向德國本土進攻時,德軍依託這一防線阻擋了盟軍的行動。12月美軍以飽和轟炸和炮擊支援試圖突破,但沒有成功。直到1945年2月盟軍重新發動進攻時,該防線終被突破。自此,該防線一共阻滯了盟軍5個月時間。
㈥ 歷史問題
是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the Maginot Line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軍方開始研究如何防禦德國和義大利入侵。一九三0年,上台伊始的法國國防部長馬其諾,將由其前任綜合了法國福熙、貝當和曉夫勒三位元帥爭論多年的防禦計劃交由議會討論,獲得90%以上的多數通過,並在此後的十年中在法德和法意邊境建造了一系列防禦工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邊境、北至北海之濱的法比邊境,全長約700公里,由一組組相互獨立的築壘式防禦工事群構成。每一組工事包括一個主體工事和一些觀察哨所,相互間以電話聯系。主體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揮部、炮塔、發電設備、修理設備、醫院、食堂、宿舍等各類設施,工事外面則密布金屬柱、鐵絲網,號稱固若金湯。工事內糧食和燃料的儲存一般可堅持三個月。為體現這一工事的防禦性質,工事內火炮的射程一般不超過10公里,即保證炮彈不落在邊境之外的它國之域。如有戰事,各觀察哨所可用潛望鏡觀察敵情,隨時將情況用電話報告指揮部,而炮塔內的炮兵則在三米厚的水泥工事內根據指揮部的命令開炮。馬其諾防線全線共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長達100公里,道路和鐵路總長450公里。該防線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耗混凝土約150萬立方米,耗鋼鐵量達15萬噸,工程總造價近50億法郎(1940年數),相當於當時全法國一年的財政預算。由於該防禦系統十分堅固,二戰期間死於馬其諾防線工事內的士兵為數極少。但是,這個登峰造極的防禦工事並沒能在二戰中擋住德國法西斯裝甲化、摩托化的部隊。1940年5月,德軍攀越阿登山區,經比利時繞過馬其諾防線,很快佔領了法國全境。被神話般信奉的馬其諾防線最終成了無用的擺設和對戰敗者的諷刺,並在日後成為法國著名的旅遊景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總共造成法軍近500萬人的死傷,戰後,慘痛的教訓使法國民眾陷入一種極端的情緒中,那就是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敵人的再次侵略。在這種背景下,一條長約700公里,耗資近50億法郎的軍事防線建成了。這就是以當時法國戰爭部長安德烈·馬其諾的名字命名的聞名於世的馬其諾防線。但就是這樣一條曾經號稱「固若金湯」的鋼鐵防線卻成了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馬其諾防線始建於1929年,建成於1936年。由北往南,依山傍河,長達700多公里,這一構想,恐怕只有中國的萬里長城可與之相比了。馬其諾防線工程之浩大簡直超乎想像,共建有大型要塞工事44個,開挖地下坑道100公里,大小碉堡則有1533個之多。工程總土方量為1200萬立方米。來自法國殖民地的大量勞工日夜勞作,從1929年到1935年,總共用了6年時間才將工程的主體部分基本完成。工程總造價高達50億法郎,相當於當時法國一年的財政預算總額。
此外,馬其諾防線技術之先進也令人嘆為觀止。工事內部,指揮部、宿舍、食堂、炮塔、彈葯房、修理廠、醫院甚至專門的牙醫診所,應有盡有。最能體現馬其諾防線技術水平的,恐怕就是它的炮火指揮系統了。伸出地面重達好幾噸的活動炮塔,可以上下自由升降和進行360度旋轉。而這些,在一架龐大的機械設備的幫助下,只需一名女士手工就可輕易完成。戰時,炮塔升出地面,可以向來自任何方向的敵人射擊。平時,則可以將炮塔降到與地面齊平,不注意根本不會發現這里潛藏著一門大炮。敵人進攻時,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觀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潛望鏡觀察敵情,並向工事內部的炮兵指揮部報告。指揮部則將敵情位置加以分析,隨後通過一套機械傳輸系統將數據傳達到炮塔指揮所,再由指揮所根據指揮部的指令調整火炮角度,向敵人實施准確打擊。這一連串的動作只需短短的幾分鍾就可完成。要塞工事內部都建有窄軌小火車,可以將彈葯補給及時運送到各個作戰點。要塞內部儲存的彈葯、糧食以及發電燃油可以保證士兵堅守3個月而無需出洞一步。為避免長時間在陰暗潮濕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體格下降,建設者們還在要塞內部裝上暖氣系統,以保證洞穴的乾燥和恆溫。每一個要塞里都建有一個大廳,平時用來放電影、演話劇。一旦遇上戰事長時間無法出去,士兵們則可以到這里接受由高功率燈泡強光模擬的「陽光」照射。
可笑恐怕就在於,這樣一個龐大、先進而又史無前例的防禦工事居然不廢一槍一炮就被德軍輕易攻破。1940年5月,德軍機械化部隊突襲比利時,翻越阿登山區,侵入法國,直接插到馬其諾防線的背後,同時兵臨巴黎城下。而此時,固守在馬其諾防線的法國士兵居然沒有向首都方向抽調一兵一卒,還在頑強地等待著敵人的正面進攻,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之後隨著國際形勢的和緩,被拆毀。
馬其諾防線另一面
不爭的事實是馬其諾防線沒能擋住德國人的侵略,六周之內,法國軍事力量就分崩離析了。但是馬其諾防線本身卻穩如泰山,德國人對它的交鋒進攻失敗了。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沒有一尊大炮在戰斗中被敵人的炮火壓制住。當防線最後交付給敵人時,它完好如初。
隨著法國政府的投降,6月份簽定了停戰協定。正規的戰斗停止了。但是馬其諾防線的駐軍不願相信這一點,他們仍然渴望戰斗,並且仍然可以投入戰斗。防線的大型地下工事一直堅守到7月1日,那天法國軍隊總司令的命令直接下達到馬其諾防線。馬其諾防線的守衛部隊列隊走出工事,走向監獄。現在,德國士兵可以進入傳奇般的要塞了,可以像在農村集市上瞪著驚奇眼睛的鄉下佬一樣四處觀看他們的敵人為他們准備的所有招術了。
在戰爭後期,德國人也偶爾把防線當做倉庫、訓練基地和戰地醫院來使用。在阿登戰役中,防線也曾一度被用來抗擊美國軍隊。戰後,法國軍隊收回防線,但是,在現代戰爭中這座防線已毫無使用價值。法國士兵把那些大鐵門哐當哐當地鎖上,帶著鄙夷不屑的神情走開了。
時至今日,在法國的政界和軍界,一提到馬其諾防線,言談話語中仍然流露出既驕傲又窘迫的情緒。沒人知道該怎樣處理這道防線。它不會自己消失。但是,它又太大太重,無法拆除。當然,值得提到的還有全世界對它熱情不減的痴迷。今天,與法國一詞相聯系的事物,除了埃菲爾鐵塔,便是馬其諾防線了。
馬其諾防線聯誼會**克洛德·達姆通過幾年談判,已經從政府那裡獲得了一座大型地下工事的使用權。他對這座破敗的大型地下工事進行了修整,准備發展旅遊業。他的理由是:防線已經成為法國民族的遺產,必須對外開放。這個組織在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有一些分支機構,如今,至少已有六座大型地下工事對遊人開放了。
多年來,法國政府已經賣掉了許多小型工事和碉堡,或直接把地堡出讓給土地耕作受到妨礙的農民。而那些大型地下工事作為民用實在太大了。盡管一起對這些建築進行沒有條理的商業開發——這里建一個迪廳,那裡來一個蘑菇場——這樣的企業還是維持不了幾個月,這是因為當初的軍事設計初衷很難轉變為商用的緣故。據說,已經有一些私人住宅建在了一些當初可供30名戰士駐守的地堡上。如果沒有別的用意,至少它可以保證這些庄園的主人們享有世界上最好的、防盜能力最強的酒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一些馬其諾防線建築的興高采烈的擁有者是德國人。
㈦ 當初有關德國的那堵牆是怎麼回事呢
環繞西柏林的一道圍牆。東德政府根據人民議院1961年8月12日通過的法令,於8月12~13日夜間修築。目的是制止東德居民包括熟練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為鐵蒺藜圍成的路障,後改築成兩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線的觀察塔樓上設置警衛。1970年,雖然東西德之間關系有所改善,東德政府還是把柏林牆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 1980年,圍牆、電網和堡壘總長達1369千米。除築牆外還嚴格限制西柏林與東德之間的人口流動。後根據東、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簽署的協議,限制略有放寬。1989年下半年,東歐各國政局劇變。民主德國在向德國西部移民浪潮的沖擊下,於同年 11 月9日,將存在28年零3個月的柏林牆推倒,促進了德國的統一。
在歐洲土地上,尚有過一道修築最為堅固但又最為短命的長城——這便是德國境內的「柏林牆」。柏林牆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水泥牆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又都為水泥所築,可稱得上是歐亞大陸上的兩條「姊妹牆」。
柏林牆(Berliner Mauer),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牆,目的是隔離西德(含東德的首都西柏林)和西德(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柏林牆的建立,是德國歷史上難以抹去的一道傷疤,這個民族那時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再次分裂。
背景
柏林牆一段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抵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㈧ 「東德」「西德」「柏林牆」是怎麼回事
柏林牆
在歐洲土地上,尚有過一道修築最為堅固但又最為短命的長城--這便是德國境內的「柏林牆」。柏林牆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水泥牆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又都為水泥所築,可稱得上是歐亞大陸上的兩條「姊妹牆」。
柏林牆(Berliner Mauer),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牆,目的是隔離東德(含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和西柏林,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
背景
柏林牆一段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抵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歷史
柏林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牆有超過155公里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線: 302座瞭望台
第一層防線: 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牆,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線: 鋼制拒馬
第三層防線: 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 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 鐵絲網
第六層防線: 碉堡(共22個)
第七層防線: 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隻警犬)
第八層防線: 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 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 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 武裝警衛(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 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 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 第二道水泥牆,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 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羅納德·里根訪問西柏林時,在勃蘭登堡門的柏林牆前發表演說:「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推倒這堵牆!」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在勃蘭登堡門發表演說,建議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拆掉柏林牆。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此事件也成為「柏林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爾後被拆除。柏林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終結的開始,也是東西柏林和東西德統一的標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圍牆的遺跡以作為紀念和歷史見證,不斷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德國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大國際事件,是雅爾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及其各自所領導的國家集團對峙的直接後果。1949年5月10日,德國西部統治機構經西方佔領國當局的同意,宣布將該地區成立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恩為首都,並於23日正式通過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8月中旬,舉行了聯邦議院的選舉,9月又召開了聯邦議院及聯邦參議院聯席會議,自由民主黨人西奧多-休斯當選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統。9月15日組成了以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康拉德-阿登納為聯邦總理的聯邦政府。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屆聯邦政府宣告正式成立。次日,美英法三個佔領區宣布合並。
在這一過程前後,德國的蘇占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早在1945年10月,蘇聯佔領當局就己將其權力移交給德國東部各級地方政權機構。1946年,德國共產黨與德國東部的社會民主黨合並,正式組成德國統一社會黨。統一社會黨在德國東部政權機構中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國人民委員會舉行第9次會議,通過由統一社會黨制定的《民主德國全國陣線宣言》,提出德國人民爭取祖國統一的綱領,要求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日,人民委員會還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成立「臨時人民議院」,並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決議委託奧托-格羅提渥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幾天之後,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德國東部全部行政權力正式移交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自從德國分裂以後,雖然重新統一德國一直是東、西德乃至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由於受到整個國際形勢尤其是歐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約,關於重新統一德國問題一直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80年代末,隨著美、蘇關系的緩和和歐洲政治形勢的變化,德國統一問題再度成為各國輿論關注的焦點,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預言,德國將在10年內實現統一。法國總統密特朗說,德國統一將是本世紀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國統一進程的發展之快則大大地超出人們的預料。
1987年,昂納克作為東德領導人首次訪問波恩,揭開了兩國關系中新的一頁。
1987年9月,匈牙利開放了它與奧地利邊界,在此後的幾個月內,先後有50多萬東德人從奧地利進入西德,西德承認這些東德人是它的公民,接著民主德國接二連三地發生全國規模的遊行示威,黨和國家領導人發生重大改組;11月9日,東德開放柏林牆以及同西德的邊界,西方人士認為,民德發生的這些事件,是德國「事實上重新統一的預兆。」
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兩個德國統一的10點計劃,在東、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響,美國國務院當天立即表示支持科爾的建議,發言人塔特懷勒說:「科爾總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對德國統一的最深切的願望……,這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爭取的目標」。
東德總理莫德羅斯斷然拒絕科爾的計劃,但建議建立一個鬆散的聯邦,東德政府認為:科爾的計劃幾乎沒有注意到兩個德國的主權和獨立,如果採用「聯邦」一詞,人們就懂得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羅訪蘇兩天後提出了一項歷史性的兩德統一方案,根據其方案,在統一的德國保持「軍事中立」的前提下,東西德首先簽訂條約,建立把經濟、貨幣和運輸系統統一起來的聯邦。此後兩國建立議會委員會等聯合機構。第三步則是將兩國主權交給已建立的權力機構,最後通過選舉,召開統一的議會會議,制定統一的憲法和決定統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聯邦形式統一德國,首都設在柏林。
莫德羅的統一方案大大促進了德國統一的進程,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科爾發表聲明「堅決拒絕德國中文化的概念」。認為新的德國採取中立政策是危險的,統一的德國應留在西方聯盟內,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軍事化。
美國則強調,必須在德國繼續同北約結盟並不斷加強同歐洲共同體的聯系的條件下實現統一,統一的德國仍應是北約的正式成員,法國也反對德國保持中立。
英國對統一的德國深有戒心,撒切爾夫人強調:「德國的統一不能影響歐洲的邊界和安全。
蘇聯則強調:一個統一的德國留在北約組織內是不能接受的,戈爾巴喬夫還發出警告說,統一後的德國必須尊重歐洲的邊界,任何破壞軍事——戰略均勢的行動都是蘇聯所不能接受的。
波蘭總理馬佐維耶茨基強調,西德應「最終和無條件地承認奧德——尼斯河是波蘭西部邊界,並強烈要求參加關於德國統一的談判過程。
鑒於德國曾是兩次大戰的策源地這一事實,統一後的德國是否會對歐洲各國再次構成威脅,自然是東、西歐國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也成了德國統一進程中的一個主要症結,但在某種意義上說,蘇聯對德國統一所持的態度則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德國統一問題受各種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因素所制約,但統一的列車已經起動,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德國將在歐洲重新出現,似乎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1990年7月1日,兩德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第一個國家條約生效後,7月6日,兩德又開始就實現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並於8月23日鑒署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德「統一條約」,又稱政治條約,或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德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於德國統一已大勢所趨,而蘇聯國內的政治形式卻相當嚴峻,為了減少統一後的德國對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損害,同時為得到德國的經濟援助,並盡可能為自己在歐洲新格局中爭取一個較為主動的地位,蘇聯由過去反對統一的德國歸屬北約轉而改為採取順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爾訪蘇時,雙方就德國統一問題最終達成協議,雙方宣布統一後的德國將享有「充分的主權」,「它有權獨立地決定屬於哪個聯盟」,協議內容還包括統一後的德國的疆域,3至4年內蘇軍撤出民主德國地區;美、英、法軍隊在此期間留在西柏林,未來德軍最高限額為37萬人;未來德國不得製造、擁有和支配原子、化學和生物武器等。由於統一後德國聯盟歸屬問題得到解決,消除了德國統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礙,9月20日,在莫斯科召開的「2+4」外長最後一輪會議上簽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其後兩個德國在10月3日實現了統一,這一天,在整個德國,特別在被重新定為首都的柏林,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至此困繞歐洲40多年的德國問題獲得最終解決,這標志著以德國分裂為特徵的歐洲戰後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結束,而以德國統一為起點的歐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開始。
㈨ 列舉幾個世界著名作戰防線
興登堡防線(The Hindenburg Line)
在1916年8月索姆河戰役中的最後階段,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與埃里希·魯登道夫將軍接管了德國的軍事的指揮權,隨後,他們作出了建造興登堡防線的決定。由於興登堡防線修築於德國前線的突出位置,德國若將兵力撤回至工事中,德軍的戰線將得以縮短。由於防線的修築,德軍的戰線縮短了50公里(30英里),從而確保德軍從此釋放出13個師的儲備軍事力量。
馬奇諾防線 (Maginot Line)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份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克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齊格菲防線 (Siegfried Line)
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構築的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築壘體系。該項目由德國著名的建築工程組織——托德機構負責,德國人稱之為「西牆」或「齊格菲陣地」,其他國家多稱之為「齊格菲防線」。構築齊格菲防線的目的是為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為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
巴列夫防線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後,以色列為了長期佔領西奈半島而修築的防線。這條防線構築在蘇伊士運河東岸,長170千米,縱深7千米,以沙堤為基礎,加高至20多米。沿線構築了20多個據點,每個據點由3-4座碉堡組成一個碉堡群,周圍設有鐵絲網,並埋有地雷,還配備機槍、火炮、坦克,結築成一個強大的火力網。1973年10月6日,埃軍集中高壓水龍攻擊沙陣「 泥陣」,順利開辟出了60多條通道。接著,埃軍後續部隊沿著開辟的通道,發起猛攻。以軍根本無力抵抗,節節敗退。
㈩ 齊格菲防線被誰攻破的
齊格菲防線 Siegfried Line
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構築的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築壘體系。該項目由德國著名的建築工程組織——托德機構負責,德國人稱之為「西牆」或「齊格菲陣地」,其他國家多稱之為「齊格菲防線」。構築齊格菲防線的目的是為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為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防線工程是1936年德國佔領萊茵蘭之後開始構築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線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著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全長達630千米。防線由障礙地帶、主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三部分組成,縱深35~75千米。障礙地帶主要是地雷場、刺鐵絲網、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龍牙」(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系統。主防禦地帶的最前緣位於障礙地帶後方數十至數百米處,配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裝甲的機槍、火炮工事以及指揮所、觀察所、人員掩蔽部、車輛洞庫、彈葯庫、物資庫等。後方陣地位於主防禦地帶後方數千米至數十千米處,主要是預備隊人員掩蔽部、預備隊車輛洞庫以及戰備物資庫,在法德交界地段還配屬有170-305mm要塞化遠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後被撤出,用於英吉利海峽群島的要塞)。
與馬其諾防線相比,齊格菲防線的特點是大部分工事較小,結構較簡單,但數量多達11860個,遠超馬其諾防線。該防線使用混凝土931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4倍;使用鋼鐵35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3倍。1939年9月德軍在東面閃擊波蘭時,共有46個步兵師(包含預備隊)依託該防線防禦法軍,但法軍沒有進攻。該防線與對面的馬其諾防線,共同促成了德法雙方開戰後長達8個月時間的著名「靜坐戰」。1944年9月,英、美盟軍從西線向德國本土進攻時,德軍依託這一防線阻擋了盟軍的行動。12月美軍以飽和轟炸和炮擊支援試圖突破,但沒有成功。直到1945年2月盟軍重新發動進攻時,該防線終被突破。自此,該防線一共阻滯了盟軍5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