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怎麼發展得那麼好

德國怎麼發展得那麼好

發布時間:2022-07-01 12:39:45

1. 德國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德國西佔區分別由英、美、法三國主持。三占區中,美國的實力最為雄厚,它的佔領政策因而舉足輕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影響了英法的對德政策。隨著戰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美國統治集團逐漸將前蘇聯視為其控制歐洲和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和對手,為鞏固在歐洲的地位,美國對德政策轉向扶植德國。1947年1月1日,美英聯合佔領區(簡稱雙占區)成立,這為整個西佔區的經濟恢復和經濟改革開辟了道路。

同時,企業失去活力,生產無從發展,市面一片蕭條,貨幣體系已經名存實亡,加之,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這種形勢的發展和人心所向為西佔區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輿論基礎。1947年,佔領當局任命路德維希·艾哈德為雙占區的「貨幣與信貸特別委員會」主席,具體負責籌劃貨幣改革的措施,這標志經濟改革的時機成熟了。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即是艾哈德針對德國的病症所開的處方。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包括五大要素,即: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場競爭制度。在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中,私有制是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佔主體地位,國家干預調節只是一種輔助形式。必要的國家干預調節措施必須始終保持與市場一致的原則。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通過社會保險制度和救濟制度來實現。共同決定製度,通過立法手段保障工人在企業中的共同決定權力,即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決策。收入再分配措施。國家通過稅收等手段對市場的初級分配進行再分配,以防止社會過度的兩極分化,保障社會低下階層的基本生活需要。

1948年6月進行了貨幣改革,把經濟活動的組織、調整交給了市場,為治理通貨膨脹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為建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起點。

幣制改革和隨後的稅收改革、取消配給和放開價格改革及加強國家干預與社會經濟秩序的改革,在短期內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很快扭轉了西佔區經濟混亂局面。從1948年起,德國經濟進入恢復和發展階段。

1949年,阿登納組成聯邦德國的首屆政府。繼續推行已初見成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即是在靈活適應市場行情的基礎上,採用一種綜合性經濟政策的有機手段有計劃地刺激經濟。

與此同時,聯邦德國還實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經濟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由於這些措施的推行,聯邦德國在1951年就完成了經濟的恢復,實現了國民經濟從戰時體制轉移到「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軌道上來的過渡,為往後經濟迅速、順利的發展打下了比較牢固的基礎。

2.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二戰時,作為法西斯的德國可以說是被炸得滿目蒼夷。整個人都充滿了垃圾,有人說清理柏林的垃圾至少需要20年。不過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用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迅速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國家。那為何德國能夠如此迅速崛起呢,德國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政府清除了國內法西斯主義的分子





首先德國政府推動歐洲統一建設,緩解法國的矛盾,並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徹底打通整個歐洲,而且德國對於科技和教育,大力的投入並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

3. 德國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那為什麼經濟發展的如此好

德國是一個老牌工業強國,發展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現在德國經濟這么好,主要是因為工業發展積累了幾百年的底子培養出的人的整體知識水平以及民族的嚴謹求實的品格。
歷史上德國並不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當時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時代,德國魯爾區的重要性不亞於現在的中東國家的油田。德國經濟的騰飛與魯爾區的礦產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4. 德國為什麼這么強大

德國2戰結束後和日本一樣都受到了美國的支持,發展迅速,加上本國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強(我認為這是德國發展迅速的根本原因,德國人真的是素質高,敢做敢為,戰敗了不氣餒,勇於承認錯誤,勞動人民的勤勞使德國迅速從戰敗陰影中走了出來)。德國煤炭,鋼鐵工業基礎好,德國人抓住自己的優勢,一直領先於世界,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汽車。德國為什麼這么強,原因就是德國人勤勞。

5. 德國人每天只工作4小時,GDP卻穩居「歐洲第一」,是怎麼做到的

說到工作時間,最有名的當屬馬雲的996,什麼是996呢?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每周工作時間高達:12*6=72小時,一周7天,相當於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長度在10個小時以上;而這不是最誇張的,本月初西貝的創始人及董事長賈國龍在其微博上說到:西貝是一家715+白加黑+夜總會的公司,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個小時,白天+晚上,夜裡還總開會,同時也是靠著這種715的精神,才讓西貝有了這么一點成就。

總結

任何事物都是有對比的,全球也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對上班時間、加班時間不敏感;其他地區如果也執行996工作制度,可能連工人都招不到。另外,別看德國人平均一天工作還不到4小時,但如果與歐洲其他國家、與非洲、與拉美相比,德國人的工作時間並不算短,屬於正常水平,特別是德國的自動化效率遠遠高於大部分其他國家,這也是德國人一天僅工作不到4個小時,但GDP總量卻可以穩居歐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原因。

6. 德國發展的為什麼那麼快

現代德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並兩次給世界帶來了戰爭的災難。盡管德國發展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失敗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對德國人始終能夠在經濟方面保持異乎尋常的活力,學者們普遍持一種贊賞的態度。德國人在基礎理論,重工業,化學,精密儀器,以及軍事武器製造方面的成就,都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德國人為什麼能夠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期內,無論在何種體制下,都能始終保持自己的經濟活力?筆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幾個影響德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或許能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 一,以農業為依託的發展 工業化以前的德意志以農業為主,且處於分裂狀態——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確對德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壞的阻礙作用,但這種作用在德國統一後便轉化為推動工業化的巨大動力,德國社會中所有要求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佔領了德國的政治舞台。其資本投資率在1850年前後估計只有5%,在1850-1860年間則增長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70年代則為12.5%。 不過,與英國相比,德國沒有因為工業的發展而犧牲其農業。一旦如美國這樣的國家其農產品開始威脅德國農業的基礎──穀物市場時,德國政府便使用關稅等方法對農業進行援助。雖然這種保護是由於物價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費用上漲才使用的,但它卻使德國的農業能夠在迅速工業化的時代從新的農業發展中獲益,並能穩步地發展。在德意志帝國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穀物和馬鈴薯的產量幾乎增加了一倍。產量的增加部分地來自耕地面積的增加,但主要還是其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的結果。根據統計,1878-79年間的產量與1901-1910年間10年間的平均年產量進行比較,平均每公頃小麥的產量從1.35噸提高到1.86噸,黑麥從1.06噸提高到1.63噸,土豆從7.11噸提高到13.51噸。 盡管農業部門在不斷地吸收新技術以利於農業部門的現代化,但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村人口流失問題依然產生了。如同其他工業化社會一樣,農村生活逐漸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一場離開土地的大逃亡開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不斷上升,這種變化的原因十分簡單:城市需要勞動力,工資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自然嚮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環境。下表顯示了這種人口變化的趨勢: 各部門就業人口變化表; 年代1882 1907 1925 1939 1950 1964 就業人口百分比 農業和林業 42.2 33.9 30.3 25.0 24.6 11.4 工業和手工業 35.6 39.9 42.3 40.8 42.7 48.3 商業、交通和服務業 22.2 26.2 27.4 34.2 32.7 40.3 當然,西方學者尚無法得出十分精確的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從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工業和農業已經交換了它們在德國經濟生活中的相對地位──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而農業日益下降成為一個國民經濟中的小夥伴。 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容克將自己的土地作為自己的財產並不斷地擴大,但他們不再將土地租給農民,而是僱傭自由勞動力做工,這使得很多新技術有可能被應用,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德國的農產品產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從1820年至1875年,小麥和黑麥的產量翻了一倍。 同時,德國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下表可以看出這種變化: 德國經濟結構圖:1850-1913。 各行業在國內生產所佔的份額(馬克) 各行業所僱傭的從業人口 1850/4 1870/4 1910/3 1849/58 1878/9 1910/13 農業45.2 37.9 23.4 54.6 49.1 35.1 工礦業 21.4 31.7 44.6 25.2 29.1 37.9 運輸0.7 2.1 6.4 1.1 2.0 3.6 服務30.0 25.0 20.5 19.1 19.8 23.6 住房2.9 3.3 5.1 總計9.6百萬 15.7百萬 45.6百萬 15.1百萬 19.4百萬 30.2百萬 德國工業中的傳統行會勢力強大,真正的職業自由在1869年後才開始出現,而德國的傳統行會和手工匠的地位並未被替代,結果形成了德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另一個特點,即「雙重經濟」的特點。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與產業技術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 因此,德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農村未受到如同英國圈地運動那樣的沖擊,農業人口是逐步地離開土地,加入城市的就業大軍的。同時,城市的工業構成也十分復雜,並非單一的現代工業經濟。這種逐步演化,多種性質行業並存的現象,盡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保持了社會在轉型時期的基本穩定,有利於德國人將自己傳統的精細作風融進新的行業中。 二,以鐵路建設為龍頭的工業化進程 德國現代工業的基礎逐漸形成後,從19世紀中期起,產生了一批大公司,它們是德國現代工業的標志,盡管德國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極快,其形成過程與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卻沒有什麼不同。最初都是從紡織部門開始,因為僱傭了大量的勞動力,毛織業也慢慢採取了現代的模式,但其對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軌影響不大,主要是棉織業和絲織業在機械化的進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業盡管落後,但也堅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現的大公司所取代。

7. 為什麼二戰後德國發展那麼快

兩個基本點(最重要):

1,二戰後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德國活了過來。馬歇爾計劃性輸血,是德國可以進行規劃性和大規模戰後重建的基本要素。要知道,德國在45年是徹底被打成白痴了,工業體系全毀。發動戰爭所造成的國際債務,貨幣體系崩潰。這種境遇下,如果給德國人單干,神都恢復不起來。。而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不僅僅是對於德國的物資援助,財政借款,還有工業基礎材料等等外貿的讓利,以及用強大的戰後美元信譽給德國的債務陪綁。並且通過「援歐」時期的統一協議,把整個歐洲重建統一起來。
2,社會市場經濟體製作為基礎保障。這本質也是馬歇爾計劃在德國援助中,計劃輸出的一種「秩序」,而德國在這個秩序基礎上,開始進行復甦。二戰結束後建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重點在於確保市場的自由競爭以及市場的有序發展,而國家也作為參與者加入其中,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框架之內發展經濟。而正好馬歇爾計劃所引起的,歐洲趨於「統一重建」所產生的龐大市場容量,以及美元資本對於德國在外部的陪綁,此時建立社會市場經濟,正好內外無縫連接,產生極大的發展動力。
兩個基本保障:
1,人才儲備和教育體制重建。
重新建立起技術培養為主的職業教育和技術研發為主的綜合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以「需求」導向,進行人才選拔和人才培養。
2,科技政策的傾斜,極度擴大財政支出中的科技產業投入。政府主導產業化科技,鼓勵工業企業和研究部門合作,高度市場化需求,政府用稅收等政策進行配合(聽起來耳熟不?我朝也是這么乾的),後期轉向大公司主導科技產業。

四項基本原則(對外):
戰後德國的外交處境很尷尬,四處被仇視,必須改善這種困境。
1,對內肅清「納粹元素」,摒棄絕大部分納粹時代決策方式,在內政上否定納粹歷史,並主動嚴打納粹殘留。擺出一個「新德國」的姿態。
2,外交上,放低姿態,將自己定格為「罪人」,用「贖罪」的態度,對待周邊國家,尤其是對於歐洲大陸上的小國,盡力彌補。
3,放棄戰前所有的德國利益,這個政策一直延續到兩德統一,把歷史結點定格在「新的德國」,外交上轉為保守,緊跟美國老大哥的步伐,聽從老大哥安排,保證跟隨但可置身事外。。
4,積極解決「法德矛盾」,這是歐洲大陸上最需要解決的「大國矛盾」,法德關系緩和是德國無論經濟還是地緣上都需求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以法德牽頭,進行歐洲一體化的一些合作設想。在後期,想藉此脫離「完全服從美國」的局面,有自己的話語權。。

把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1,產業恢復:19世紀末,德國快速的工業成長,除了有爆發性的技術革命外,在具體措施上幹了兩件事情:山寨和仿冒英國產品做積累和規模化發展基礎工業再圖其他。。
戰後的德國也乾的這些事情,英美在50年代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已經開始對周邊國家進行工業品輸出了,那麼德國最初進行歐洲大陸外貿的工業品,依然是仿照英法產品而來,通過工藝升級和成本控制,壓低產品售價,對大陸市場進行競爭。。這種仿冒在格申克龍的定義中就變成了後發優勢。後發優勢名義上是藉助已有科技然後促進科技進步,本質上就是仿冒和抄襲已有的科技成果,然後形成產業群進而消化創新成自己的品牌
其次,規模化基礎工業發展,尤其是政府牽頭的幾個工業區,進行規模化,質量化的基礎工業品生產,不到十年就在歐洲大陸市場的基礎工業品的品質上佔了絕對的上風,而基礎工業品的發展,和外貿的成功,也推進了德國工藝技術的改進。
2,產業升級:
在依靠基礎工業品和產品的外貿,有了經濟基礎以後,開始謀劃產業升級。
首先是,工藝技術的升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煤炭和鋼鐵製造業非常興旺,到了60年代末企業就思考如何的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核心工藝」和「核心產品」,尤其是當時德國處以中小企業圍繞基礎工業為經濟主導的環境下,這種產業升級很有性價比。例如鋼鐵大王克虜伯不再做鋼鐵的初級生產,而要做精細加工,其中無縫鋼管非常厲害,後來沒有哪個國家無縫鋼管的質量是超過克虜伯的(當然他後來還是悲劇了,而後重組)。再有中小企業,每個企業至少有一項核心技術或產品,
其次是,應用技術的升級。聯邦德國對科技的資助激增到所有公共開支的5%。在政府的巨額支持下,大量的應用技術研究機構開始繁榮,而工業界對於更高級產品的需求,也促進了工業部門在研究方面的參與。屬於先由政府牽頭,再有市場導向。。

8.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經濟和軍事實力會飛速發展

因為當時的德國並不放棄,選擇了快速發展。其他國家為了讓德國還債,還得反過去幫助德國發展,所以德國的發展不慢反快。

一戰後西方變得平靜,大量美國資本流向德國。當時德國人成功搞來了美國的巨額貸款和投資,而英法兩國也需要德國給錢給自己用,所以英法兩國還得倒過來幫助德國發展,德國經濟很快就得到了重建。其實一戰對英法兩國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們在戰爭後實力也得到了削弱,因此對戰爭非常害怕,所以後來他們也不想爆發戰爭,就選擇讓德國順其自然的發展。

9. 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能快速崛起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能快速崛起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

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

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10. 為什麼德國能夠在二戰時期橫掃歐洲實力怎麼發展起來的

二戰時期德國能夠擁有橫掃歐洲的實力,一方面是由於德國的工業基礎雄厚,另一方面是由於德國採用了先進的作戰方式。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後,德國的總體工業實力領先於歐洲的其他老牌工業強國,僅次於同時期的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限制發展軍事實力,但是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實力仍然十分的強大,這也是德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軍事實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閱讀全文

與德國怎麼發展得那麼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