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放棄德國崛起

英國為什麼放棄德國崛起

發布時間:2022-07-01 18:56:22

Ⅰ 一戰後英國如何處置德國英國堅持這種主張的原因

主張適當的削弱德國,使其脫離於與英國爭霸的行列,但反對法國主張的徹底削弱德國,英國向來主張大陸均勢,反對一國在歐洲大陸鶴立雞群,戰後法國異軍突起,英國為了遏製法國,需要德國對法國進行一定的制約,以維持歐洲的實力平衡,這也是日後德國能在英國的暗中縱容下迅速軍事崛起的重要原因,英國堅持這一主張的原因就是其傳統的大陸均勢政策

Ⅱ 二戰前的英法遠強於德國,為何卻不敢制止納粹的崛起和擴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德國遭受了經濟崩潰、嚴厲的軍事制裁、領土割讓、巨額賠償、國力大幅下降和經濟崩潰。後來,它受到了經濟危機的打擊。失業率達到新高,社會階級沖突加劇,全國充斥著「衰落」這個詞為何不制止是因為人民的反戰情緒嚴重和國力受損。

第三,英法把恢復經濟發展放在首位,軍事變革步伐緩慢。納粹掌權後,在極端集權下,他們實行了國家軍事化。國民經濟也被納入戰爭軌道。經濟也在短時間內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英法是民主機制,當權者必須考慮人民的反戰情緒。然而,如果一個人想為戰爭做准備,龐大的軍費開支仍然必須被消滅,這肯定會加劇社會沖突。然而,民主機制在決策甚至執行方面的效率遠不如中央集權下的德國。


Ⅲ 一戰後英國為何接受德國崛起而壓製法國稱霸

至今英國人心中最大的創傷是一戰而非二戰。然而一戰結束後,英國對戰場上敵人德國的態度遠比對盟友法國寬厚。英國歷史學家羅伯特·博伊斯在他的新書中宣稱,一戰里損失慘重的英國能在情感上能迅速地接受德國重新崛起,而壓製法國稱霸,更多原因是出於歐洲不同人種之間的復雜爭斗。歐洲佔主導地位的為三大人種:以法國為代表的拉丁人種,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斯拉夫人種,以及以英德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種。羅伯特·博伊斯在新書中提到,英國和德國屬於同一種族,大部分英國人認為一戰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他們之所以與德國作戰,是因為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執行軍國主義擴張政策,脫離了盎格魯-撒克遜的民主政治路線。一戰結束後,德國成立民主政府,在英國人看來,戰爭使德國重新回到了盎格魯-撒克遜的大家族。因此在賠款問題上,英國傾向於袒護德國。賠款是一戰之後最復雜、影響最深遠的問題。巴黎和會上各國就賠款的問題明爭暗鬥,其中英法唱主角。當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一戰後的議會選舉中,公開表示要求德國賠償戰爭的全部損失。勞合·喬治的同僚更是宣稱:「如果自由黨能夠再次當政,那麼德國將要賠償我們為戰爭付出的每一便士。我們要像擠壓檸檬一樣,擠出德國的最後一滴財富。我擔心的不是我們的政府能否對德國執行強硬的政策,而是德國是否有足夠的財富來賠償我們的損失。」1919年初,英國提出德國應支付總共250億英鎊的賠款要求。然而這種誇張的賠款要求只是英國的策略。在法國提出對德國的領土要求和賠款要求後,勞合·喬治很快改變態度,指責法國對德國的不合理要求將會使德國投向布爾什維克主義。接下來的幾年中,勞合·喬治在公開場合多次宣稱,一戰是法國為1870年德法戰爭復仇所挑起的。他和大部分英國人認為,英國是被迫加入一戰的。法國是英國的協約國夥伴,英國需要給予法國一定的支持。但英國人同時也認為,法國是他們天然的敵人,是一個同英國完全不同的種族。另一方面,德國雖然因為「德皇威廉的愚蠢」和他在擴張上的野心犯了錯,卻是英國天然的兄弟。一戰中英國有100萬人犧牲,英國的精英階層認為是法國將英國拖入了戰爭,他們認為是法國的拉丁人,為實現法國復仇的願望,收復法國在1870年德法戰爭中失去的領土,稱霸歐洲大陸,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用拉丁人的自私、狡猾和不道德的品質」,將英國拖入了同自己兄弟的戰爭之中,為法國的國家利益服務。法國在一戰後希望肢解德國,使德國失去任何復興的機會,但英國反對任何肢解德國的做法,甚至反對任何嚴厲懲罰德國的措施。英國人在一戰後不願意相信英國和德國之間還會進行任何戰爭,因此英國反對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激進行為。在英國人看來,德國有最具活力的種族,而拉丁人和斯拉夫人則是麻煩的製造者。羅伯特·博伊斯認為,法國在賠款問題上的激進行為同樣可以用人種進行解釋,尤其是對魯爾區的軍事佔領,可以說是人種沖突的體現。德國在1922年沒有按時提交賠款,美國和英國對此採取了寬容的態度,法國在尋求英國和美國支持失敗之後,得出了「盎格魯人無法滿足法國在大陸的利益要求」的結論。法國採取激進的軍事佔領德國魯爾區的決定。魯爾危機發生以後,英美兩國都傾向於偏袒德國,法國在高昂的佔領成本的壓力下和外交孤立的形勢中,撤出了魯爾區,喪失了一戰之後暫時取得的歐洲大陸的主導權。羅伯特·博伊斯的結論是,歐洲三大人種中,不同的種族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理念。文化上的同源性,使得英國在指責德國的同時,更注重抑製法國在歐洲大陸稱霸。傳統觀點認為,這是英國「大陸均衡」政策的實施。但羅伯特·博伊斯認為,從德法兩國的實力對比和國內資源來看,法國有天然的競爭劣勢,法國缺乏工業發展必需的能源,工業基礎在戰爭中被摧毀,國庫空虛只能依靠外國資本,因此法國不具備稱霸歐洲的實力。反觀德國,作為西歐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具備在歐洲取得優勢地位的資源。因而僅用「大陸均衡」政策,無法解釋為何英國在一戰後,尤其是魯爾危機之後,執行偏向德國的政策。(杜河禾)

Ⅳ 英國為什麼逐漸放棄殖民地

英國放棄殖民地的原因:

一、英屬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英國在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世紀初,世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英國殖民者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激烈抗爭,英國的殖民統治日趨瓦解。

二、經濟危機的影響

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無力繼續經營殖民統治。

三、兩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英國實力

在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英國本土時雖然英軍奮力抵抗將德軍擊退,但德國空軍之後持續不斷的轟炸倫敦等英國主要城市也給英國經濟造成不小的打擊,納粹德國在1940年至1945年間佔領了英國皇家屬地海峽群島。

至1945年德國投降前英國的戰爭物資基本全部依賴加拿大和美國,造成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對美依賴度增加。世界大戰造成英國國力衰退,各自治領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決策權,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柯廷(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

四、二戰後世界去殖民化運動興起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英國從此失去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但也因此導致印巴關系長期緊張。印度獨立後世界范圍內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國開始瓦解。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以色列建國。還有眾多原英國殖民地國家相繼獨立。

(4)英國為什麼放棄德國崛起擴展閱讀

現今英國的發展狀況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國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

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截至2014年8月,英國服務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2012年英服務貿易總額3058.5億英鎊,約合4863億美元。

截至2014年8月英國旅遊業收入居世界第五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從業人員約270萬,占就業人口的9.1%。2012年來英遊客達3108萬人次,收入達186億英鎊,約合295億美元。

Ⅳ 大英帝國今天日薄西山,可在他強大的時候怎麼眼睜睜的看著德國崛起最後二戰把英國拖垮

歷史很難說重來的,站在後人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犯了很多錯誤,可以以上帝的角度各種評判他們,而在當時陷於客觀環境和歷史認知的情況,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而一戰二戰的復雜程度不去翻閱大量歷史檔案是很難想像的。比如當時一戰後美國的角色就非常令人尋味。一戰德國在遭受重大挫敗後,美國納爾遜總統跳出來搞了個戰敗國紳士協定,表面看德國遭受了重大打擊,可仔細看就可以發現德國受的損失都在國外,國內的生產基本反倒得到了很大的保留。而其它國家,基本都殘廢了,比如奧斯曼帝國直接瓦解,法國本土遭受重創雖勝猶敗,二戰其實是一戰的衍生。而英國歷來的國策就是不讓歐洲大陸統一或者誕生一個威脅到英國的強國,這樣一來,英國的選擇其實已經很小很明顯了。

Ⅵ 在第二次電氣革命時期,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為何沒有能阻止德國迅速崛起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起國是德國,而且由於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電機,隨後一些與電機有關的發明,都推動了德國的崛起。此外,德國對教育的重視,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

另外,德國非常重視教育的發展,比起英國只為少數精英提供教育的做法,德國開設職業技術學校就明顯要明智的多。大批量有手藝的工人參與到勞動中,當然會大幅度提升生產力。綜合各方面因素,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崛起。

Ⅶ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為何選擇跟德國開戰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無非就是利益之爭,英國這么做肯定也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這絕對是沒錯的。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百年前的歐洲,在當時的歐洲大陸,稱得上是強國的只有英法俄德四個國家,但是由於俄國離得比較遠,而且實力不濟,所以實際上是以英法德三個國家為主,他們之間時而是朋友,時而是敵人,關系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

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後,德國率先發動了戰爭,開始了搶地盤的行動,而這種行動勢必會影響到英國的利益,因為英國是一個靠殖民地維護強大地位的國家。

我們都知道,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從這個綽號可以看出,英國的地盤有多大,但即使擁有這么大的地盤,在各方面的實力依然和德國相差無幾,假如德國再發展了海外殖民地,那嗎英國的日子肯定就不好過了,所以為了遏制德國的崛起,英國不得不加入戰爭。

Ⅷ 一戰後德國崛起,英國為什麼只能採取妥協和綏靖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英國花費了巨額資金。而作為戰勝國,雖然獲得了一部分原屬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但這些國家就是現在也還是很窮的,非但不能給英國創造更多的價值,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維持,加重了負擔。

那時的英國是相當的牛氣,土地面積擴張了330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人口更是高達4.5億。也就是說,在當時每4個人中就有一位是大英帝國的子民,達到了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張伯倫一個人綏靖,而是整個國家綏靖。作為“事後諸葛亮”似的去評論一段歷史,也許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更需要的是對當時的客觀狀況,以及風土民情等因素綜合考量,既然事情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

就當時的狀況,英國民眾會支持和換上丘吉爾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Ⅸ 崛起之路道阻且長,為何說英國是當前德國最大的敵人

因為英國曾經多次阻礙德國的發展,並且英國也在扮演著離岸操盤手的角色。一旦德國的經濟取得非常大的發展的話,英國一定會聯合其他的國家來限制德國的發展。並且英國曾經在歷史上多次進行過這樣的行為。所以也使得英國看起來和歐洲國家顯得格格不入。再加上這次英國選擇了脫歐,也成為了德國進一步擴大自己影響力的最佳契機。

再加上現在德國的經濟發展非常的迅速,已經成為了歐洲地區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這也就代表著德國必須在歐盟以及北約的框架內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Ⅹ 英國王室放棄德意志邦國漢若威王室身份,你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嗎

英國王室的祖先來自於德意志選帝侯韋爾夫家族,1714年嗣位法使得英國王室繼承了英國與漢諾威兩個國家的王位。

漢諾威國王喬治一世是個地道的德國人,前往英國之後成為了一個不會說英語的英國國王,乾脆放權,英國內閣制度也因此迅速崛起成熟。


這也就是在民族國家的構建過程中,英國王室必須要放棄漢諾威的最核心理由。

與英國為什麼放棄德國崛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