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進攻西歐的軍事部署是怎樣的
據不完全統計,德國進攻西歐的日期前後推遲了29次之多。
根據新的方案,德軍沿德荷、德比、德盧和德法邊界依次展開B、A、C集團軍群,並由第2和第3航空隊擔任空中支援,另以海軍一部配合行動。
由費•馮•博克大將指揮的B集團軍群,轄第18和第6集團軍,集結在北海—亞琛一線。任務是進攻荷蘭和比利時,以積極行動牽制聯軍主力,爾後與A集團軍群協同殲滅該敵。
A集團軍群編成內有第4、第12和第16集團軍,1個裝甲集群,由格•馮•龍德施泰特大將指揮,准備在從雷特根(亞琛以南)至德國、盧森堡和法國三國邊界接壤處之間寬170公里的地帶實施主要突擊。
威•里•馮•勒布大將指揮的C集團軍群編成內有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任務是防守從法盧邊界至巴塞爾的350公里地段。應以積極的偵察行動和在法耳次地區佯動,迷惑法軍統帥部,以便在馬奇諾防線和萊茵河一帶牽制盡可能多的法國師,並掩護突擊集團的左翼。
德國陸軍司令部還將51個師留作預備隊,預定用於主攻方向,以不斷加強那裡的突擊力量。
第2、第3航空隊的任務是奪取制空權,破壞敵軍的指揮,直接支援進攻的部隊。在陸軍進攻前20分鍾內,航空隊應以約1/3的兵力轟炸對方靠近前線的機場、指揮部、通信中心和交通樞紐。進攻開始時,應全力支援地面部隊,首先是主攻方向上的裝甲部隊的進攻。
海軍的任務是,直接或間接地支援陸軍的進攻,在荷蘭和比利時的沿海水域佈雷,佔領西弗里西亞群島,並在北海、英吉利海峽進行破交戰。
⑵ 現在德國的軍事力量。核彈力量怎麼樣,在世界排第幾
差不多在第五.
陸軍:陸軍擁有23.9萬人,目前德國陸軍擁有6個聯合軍區指揮部及其部隊,
1個獨立軍區指揮部,
1個獨立師指揮部,
1個專門的師指揮部,
21個戰斗旅,
1個航空機械化旅,
27個專區防務指揮部
4個戰時加強旅。
陸軍指揮系統中,總司令部以下設陸軍局和陸軍支援指揮部。
還有5個旅被指定為危機反應部隊:
第31空降旅、
第37輕步兵旅、
1個空運機動旅、
第21裝甲旅
第12裝甲旅抽調的人員組建的1個裝甲步兵旅。
空軍:擁有7.69萬人,
部署10個作戰飛機聯隊、
6個地對空導彈連、
3個運輸機聯隊、
2個雷達控制部隊
2個信號團.
原有200架F-4戰機、
240架龍卷風式空優戰機
150架阿爾發噴射教練攻擊機,
加上東、西合並後,大部份東德舊式的米格機已淘汰,只保留24架空優的MiG-29。
德國海軍有100架龍卷風式空優戰機,不過全部都屬岸基式戰機,其任務負責對德國艦隊作空中支持任務,也和英、西聯合開發「歐洲聯合戰機」EFA將引進200架左右,其總計也在600架以上。
海軍:擁有2.77萬人包括
15艘護衛艦、
15艘反潛快艇(取代143和143A型快速攻擊艦只)、
6艘潛艇、
20艘掃雷艦、
10架海上巡邏飛機、
一個海上戰斗轟炸機聯隊。該聯隊包括46架「旋風」式戰斗機、38架直升機和10艘主要補給船.
⑶ 求德國的資料
德國基本資料
名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
人口:約8,119萬,居民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數丹麥人和吉普賽人。有750萬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9%,通用德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首府:柏林,約人口330萬。
總統:約翰內斯·勞為德國現任總統,總理為施羅德。
簡況: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北臨北海和波羅的海,處於涼爽的溫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西部和西北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一年四季如春,而東部和東南部則大陸性氣候較明顯。德國境內主要河流有萊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和多瑙河。礦物資源較貧乏,在工業原料和能源方面主要依靠進口,僅煤和鉀鹽比較豐富。
德國於10世紀形成封建國家。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1945年法西斯德國敗降後,美、英、法及原蘇聯根據波茨坦協定,分區佔領德國。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1949年5月23日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並於1972年10月11日同我國建交。1949年10月7日,在原蘇聯佔領區內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年10月27日與我國建交。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
政治:
聯邦德國實行三權分立,國家權力由立法、行政和司法各自獨立的機構來行使,通過互相監督和限制來調節權力,保護個人自由。
【憲法】規定總統是國家元首,由聯邦大會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以連任一次。總統有權向聯邦議院提議總理人選,經議會選舉後任命。聯邦各部部長、聯邦法官、高級聯邦官員先由總理建議再由總統任免。總統有權簽署和頒布法律,但是法令、命令須經聯邦總理或有關部長簽署後才能生效。
【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每4年選舉一次,任務是立法、選舉聯邦總理和監督政府。聯邦參議院是16個聯邦州的代表機構,參與聯邦的立法與行政,其議員由各州政府成員或其全權代表組成。
【司法機構】由五部分組成,即:普通法院(包括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行政法院、財政法院、勞工法院、社會福利法院。
經濟:
德國重工業占重要地位,輕工業也極為現代化。褐煤開采量位居世界前列。機械製造是工業的核心部門,主要產品有機床、電機、重型機械、汽車、光學儀器等。電子工業和化學工業位居世界前列。農業生產高度現代化,畜牧業在農業中佔主導地位,牲畜主要有豬、羊、牛等。主要農作物有甜菜、葡萄、油菜、小麥、黑麥、花卉、馬鈴薯等。交通運輸業發達,公路、鐵路、航空、管道、內河、海運組成了便捷的綜合運輸網路。對外貿易是經濟的重要支柱,主要貿易對象是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和美國等。
⑷ 關於德國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 of Germany)
首都:柏林
面積:35.7萬平方千米
人口:8231萬(2006年)
民族:德意志民族占人口總數的90%以上,少數民族有丹麥人、荷蘭人、吉卜賽人、義大利人、希臘人和奧地利人等。
語言:通用德語
貨幣:歐元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是東西歐往來的必經通道,又是南北歐交流的陸上捷徑,獨具歐洲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素有「歐洲的心臟」之稱。它北瀕北海和波羅的海,南靠阿爾卑斯山脈,陸疆與9個國家交界。它們是丹麥、波蘭、捷克、瑞士、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另外還隔北海與英國相望。北海的北弗里西亞群島、東弗里西亞群島、黑爾戈蘭島和迪訥島,波羅的海的費馬恩島也都是德國領土。地形南高北低,分為5個地形區:北部的北海沿岸多沙丘和沼澤,波羅的海沿岸沙地、岩石各半,沙嘴、潟湖眾多;北德平原:中德山地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楚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埃姆斯河和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默湖、維爾姆湖等。德國礦產以煤為主。居世界前列。森林覆蓋面積1.61億畝,佔全國面積的30.7%。德國屬溫帶氣候,但西北部為海洋性氣候。往東、南逐步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年降水量為400~1000毫米。
柏林
柏林是德國的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之一。位於德國東部,施普雷河注入哈弗爾河的河口處。面積889平方千米,市內地勢平坦。柏林作為藝術和戲劇城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有著名的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柏林歌劇院、森林舞台,還有擁有2.5萬個座位的露天劇場。柏林還是歐洲主要的會議和博覽會城市之一,有建於1861~1869年的絳色市政廳。還有擁有800年歷史的聖母教堂、歷史悠久的洪堡大學等名勝古跡。柏林是歐洲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河港,交通十分便利。
慕尼黑
慕尼黑是德國的第三大城市,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麓前沿地帶的中部,多瑙河的支流從城邊流過,歷來是南歐通往中歐和北歐的交通要道。慕尼黑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德國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被稱為德國非公開的首都。慕尼黑也以美術和藝術城著稱。全市有43座陳列館、博物館和美術館。慕尼黑的工業也很發達,主要有電子電器、光學儀器、汽車製造、啤酒釀造、軍事工業等。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它獲得了巴伐利亞矽谷的稱號。慕尼黑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當然還是啤酒,慕尼黑啤酒品質優良,口感醇正,蜚聲世界。而這里每年一度的啤酒節也以其獨特的形式和盛大的場面吸引著全世界的遊客,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馬爾蒂啤酒館。
漢堡
漢堡是德國最大的港口城市,歐洲第四大港。位於易北河、阿爾卑斯河與比勒河三河匯合處。12世紀的時候這里就有一個貿易中心。漢堡的交通非常發達,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漢堡的工商業很發達,主要有造船、石油煉制、冶金、機械、化學、食品、橡膠等工業部門。漢堡是德國最重要的外貿中心。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機構達2000家以上。漢堡是北德的文化中心,市內有始建於1678年的州立歌劇院以及德國話劇院、塔萊亞劇場和6座博物館。
「金融城」: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是黑森州最大的城市。位於中部萊茵河的支流美因河畔,海拔103米,是德國的歷史名城,德國金融資本的大本營。也是國際上重要的金融中心和歐洲大陸最大的航空港。德國的國家銀行、德意志聯邦銀行、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和商業銀行的總部。以及近150家德國銀行和110家外國銀行的總部;都設在法蘭克福,有銀行城之稱。其中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和商業銀行是德國的三大銀行,它們以法蘭克福為基地,操縱著德國的經濟命脈。這里還有1879年初建、1950年重建的股票交易所和唯一的黃金市場,控制著歐洲市場黃金價格的漲落。因此金融中心是該城最重要的職能。另外,法蘭克福早在760年前就已發展展覽業。現在是國際展覽業中心之一,展覽會大廈高257米,是歐洲最高的辦公室。
魏瑪
魏瑪代表著古典文化的傳統,被人們贊譽為德國的雅典。許多世紀以來。這個城市是藝術、文化和政治領域創新思潮的發祥地。安徒生曾說過。魏瑪不是一座有公園的城市,而一座有城市的公園。在魏瑪,歌德、席勒、弗朗茨·里斯特和尼采等名人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1919年德國國民議會在魏瑪制定了第一部共和憲法,民族劇院就是通過該憲法的會場。人們把這個憲法稱為魏瑪憲法。依憲成立的共和國為魏瑪共和國。14年後,希特勒上台,扼殺了魏瑪共和國。希特勒時期是魏瑪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在這個文化古城西北8千米的布痕瓦爾德設立了臭名昭著的集中營,五六萬人在那裡喪生。現在這個集中營遺址已辟為控訴法西斯罪行的紀念館。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又名聖彼得大教堂。位於德國北萊茵一威斯特法倫州,是德國最大的教堂。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後幾經重修和擴建。教堂採用哥特式建築手法,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築藝術的典範之作。整個教堂由磨光的石塊砌成,佔地8000平方米,包括正廳、多個禮拜堂和眾多塔樓。大教堂還是一座藝術的寶庫,內收藏著雕塑、壁畫、手工藝品等大量的藝術珍品,其中以15世紀早期科隆畫派畫家斯蒂芬·洛赫納的壁畫最為著名。
柏林牆
柏林牆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圍繞西柏林建造的界牆。於1961年8月13日動工興建,後經過多次改建,是二戰後柏林歷史的見證。柏林牆是一條窄長的帶狀禁區,由12千米長的水泥牆和137千米長的鐵絲網組成,包括253個岸望台、270個警犬樁、136個碉堡。另外,還建了很長的鐵柵欄、自動射擊系統和巡邏道,具有一觸即發出信號的報警作用。柏林牆還設有7個過境通道,其中有一個專為盟軍、外交官和外國記者使用。波茨坦廣場和勃蘭登堡門一帶是柏林牆最壯觀的兩個地段。柏林牆於1989年被推倒。兩德統一後,又在原來的位置重建一堵象徵性的柏林牆。如今的柏林牆只有70米,但保留了原來柏林牆的舊貌,人們通過參觀可以重新憶起那段歷史。
多瑙河
多瑙河是歐洲第二大河,被人贊美為「藍色的多瑙河」。發源於德國西南部,自西向東流經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烏克蘭,在羅馬尼亞的蘇利納附近注入黑海。它流經9個國家,是世界上幹流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全長2850千米,流域面積81.7萬平方千米。上游流經崎嶇的山區。河道狹窄,中遊河谷較寬。河道曲折。
⑸ 介紹下德國的現狀文化經濟地理
德國
國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國慶日:10月3日(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日)
納粹受害者紀念日: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納粹德國設在波蘭境內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日,1996年1月3日確定)
德國紀念反納粹起義60周年 「燭光鏈」連接和平的心願 德國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民主日 :5月7日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自上而下由黑、紅、黃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三色旗的來歷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後來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1918年德意志帝國跨台後,魏瑪共和國也採用黑、紅、黃三色旗為國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依然採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採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別。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旗。三色國旗可在機場、賓館、宴會和其他場合懸掛。聯邦政府機構和駐外使館等懸掛帶有黑鷹圖案的國旗。
國徽:為金黃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頭紅爪紅嘴、雙翼展開的黑鷹,黑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
國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詞是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於1841年撰寫的,曲調由約瑟夫·海頓(1732年—1809年)譜寫。1922年,魏瑪共和國第一任帝國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將「德意志之歌」升格為國歌。1952年,在聯邦總統豪伊斯和聯邦總理阿登納之間的一次通信中,這首歌重新被承認為國歌。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和聯邦總理科爾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確認了」德意志之歌」對統一的德國的傳統意義。
國花:矢車菊,又名藍芙蓉、荔枝菊、翠藍,屬於菊科。經過德國人多年的培育,這種「原野上的小花」已經有淺藍、藍紫、深藍、深紫、雪青、淡紅、玫瑰紅、白等多種顏色。頭狀花序生在纖細莖稈的頂端,彷彿一位雋秀的少女,向著「生命之光」——太陽,祈禱幸福和歡樂。矢車菊是德國的名花,德國人用她象徵日耳曼民族愛國、樂觀、頑強、儉朴的特徵,並認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譽為「國花」。
國鳥:白鸛,一種著名的觀賞珍禽。在歐洲,自古以來白鸛就被認為是「帶來幸福的鳥」,是吉祥的象徵,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是專門來拜訪交好運的人的。白鸛被選為國鳥後,不少德國家庭特地在煙囪上築造了平台,供它們造巢用。
國石:琥珀
國家政要:聯邦總統霍斯特·克勒(Horst Koehler),2004年5月當選,7月任職;聯邦議院議長沃爾夫岡·蒂爾澤(Wolfgang Thierse),1998年10月26日當選;聯邦總理安格拉·默克爾 (Angela Merkel) ,2005年11月就職。
自然地理: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為357020. 22平方公里(1999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人口:8237萬(2001年底),主要是德意志人,還有少數丹麥人、吉卜賽人和索布族人。有750萬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9%。通用德語。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
首都: 柏林 (Berlin) ,人口:338.7萬(2001年9月),年平均氣溫約8.6℃。
德國統一的象徵: 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林市區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
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地區三級,共有16個州,14808個地區。16個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柏林、勃蘭登堡、不來梅、漢堡、黑森、梅克倫堡-前波莫瑞、下薩克森、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萊茵蘭-法耳茨、薩爾、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特、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圖林根。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是市州。
簡史: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間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牆」開放。
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政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於1949年5月生效。1956年、1968年曾作過較大修改。1990年8月兩德「統一條約」對《基本法》某些條款又作了適應性修訂,10月3日起適用於全德國。《基本法》規定,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聯邦議院選舉通常每四年舉行一次,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擁有組閣權。德國實行兩票制選舉制度。根據德國《選舉法》規定,凡年滿18周歲的具有德國國籍的公民都有選舉權,每位選民擁有兩張選票。第一票用於選出選民所在選區的議員候選人,並根據簡單多數原則,由獲得選票最多的人當選。選民的第二票用於選舉政黨。各黨獲得第二票的多少將決定其在聯邦議院中擁有席位的比例,對該黨能否上台執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參加聯邦議院的各黨議員分別組成議會黨團。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立法和對聯邦的行政管理施加影響,維護各州的利益。按各州人口比例由各州政府指派3~6名州政府成員組成參議院,共69席。議長由各州州長輪流擔任,任期1年,總統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代行總統職務。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部長若幹人組成,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聯邦財政法院(負責財政案件)、聯邦勞工法院(審理勞工案件)、聯邦社會法院(審理社會福利糾紛)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各級法院設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幹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德國的政黨有:德國社會民主黨、綠黨、基民盟、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民主社會主義黨、德國共產黨、共和黨等.
經濟: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軍事:1956年1月正式建立聯邦國防軍。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聯邦安全委員會,主席為聯邦總理。軍隊和平時期由國防部長領導,戰時由聯邦總理任軍隊最高統帥。聯邦國防軍總監為軍隊最高指揮官。國防政策的最高目標是確保德國的和平、自由和獨立,並規定聯邦國防軍是一支純粹防禦性軍隊,實施必要的安全預防措施,不掌握和謀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建軍重點是:組織快速反應部隊,制定新軍備規劃,壓縮部隊規模,裁減武器裝備。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為10個月(從2002年1月1日起縮短為9個月)。
文化教育: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代表。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貝托爾特·布萊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爾和貢特·格拉斯分別於1972年和199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德國有3000多座博物館,收藏內容十分豐富。此外,每年都舉行各種藝術節、博覽會和影展等。法蘭克福和萊比錫是德國圖書出版業中心。德國圖書出版量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占第二位。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如貝多芬、巴赫、門德爾松、瓦格納等。柏林愛樂樂團更是享譽世界。教堂、宮殿和古堡德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著名大學有科隆大學、慕尼黑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海德堡大學等。德國人時間觀念比較強,無論是在商務上還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國人注重准時。德國人重視商業信譽,一般不輕易更換合作夥伴。德國的教育和文化藝術事業由聯邦和各州共同負責,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教育規劃和職業教育,並通過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協調全國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進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權歸屬於各州。全國性的文化藝術活動由聯邦政府予以資助。對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負責協調。大、中、小學和職業教育發達,實行12年制的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全免,教科書等學慣用品部分減免。小學學制4-6年,中學學制5-9年。高等學校享有一定自主權,原則上實行自由入學,對部分學科採取名額限制。職業教育實行「雙元制」,即職業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中的實踐相結合,成人教育和業余教育普及。教師為終身公職人員,必須受過高等教育。
新聞出版:新聞出版事業十分發達,報刊種類繁多。1999年出版的日報有367種,1620個地方版和地區版,由380個出版社和135家編輯部出版發行,總發行量約為2500萬份,人均報紙擁有量佔世界第四位,僅次於日、英和瑞士;雜志1600多種,總發行量約1. 4億份;各種專業刊物8000多種。1994年德國有新聞出版企業2661家,從業人員26. 3萬。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1999年第二季度達451萬份。其它全國性大報有:《南德意志報》、《法蘭克福匯報》、《時代》周報、《世界報》。最大的地方性報紙是《西德意志匯報》,發行量113萬份。時事政治性周刊《明鏡》發行量103. 9萬份,《明星》畫報107. 8萬份。大報業托拉斯施普林格報業集團壟斷了全國報紙出版量的1/5。通訊社有:(1)德意志新聞社,1949年成立,為私營股份有限公司,下設報紙、廣播和電視新聞200多個部門,屬於世界大通訊社之一。總社在漢堡,圖片新聞編輯總部在法蘭克福。在波恩設有一個聯邦分社,在國內其它50多個城市設有分社或編輯部,在80多個國家派駐記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國大眾傳媒的主要消息來源。德新社通過衛星、電傳等通訊手段用德語、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每天發稿,內容包括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在德國日報中的採用率達99%。(2)德意志電訊社:1971年成立,總社在波恩,主要向國內報紙提供新聞稿,對外只用德文向瑞士、盧森堡發消息,德統一後,該社與前民德的德通社合並。此外還有一些專業性通訊社:福音教新聞社、體育新聞社、聯合經濟新聞社等。全國主要廣播電台有:(1)德國廣播電台,由聯邦政府和州廣播電台出資興辦,主要負責對國內廣播;(2)德國之聲電台,1960年成立,總部設在科隆,由聯邦出資興辦,用包括中文在內的31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此外還有11家州電台。全國主要電視台:(1)德國電視一台(ARD),由各州電台、德國廣播電台和德國之聲電台組成德國廣播協會,共同經營,播放全國性的「第一套節目」及地方性的「第三套節目」;(2)德國電視二台(ZDF),是德國最大的電視台,1961年由各州共同組建,總部設在美因茲,播放「第二套節目」。另外一些衛星電視節目如德國電視台的「1 PLUS」和私營電視台如「SAT 1」、「RTL」、「PRO 7」也擁有大量觀眾。
名勝: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 林市區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公元1753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築共有14座城門的柏 林城,因此門坐西朝東,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國王家族的發祥地勃蘭登命名。初時此門僅為一座用兩根巨大的石柱支撐的簡陋石門。1788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統一德意志帝國,為表慶祝,遂重建此門。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並於1791年竣工。重建後的城門高20米,寬65.6米,進深11米,門內有5條通道,中間的通道最寬。據史書記載,中間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僅允許皇族成員行走。門內各通道之間用巨大的砂岩條石隔開,條石的兩端各飾6根高達14米、底部直徑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為使此門更輝煌壯麗,當時德國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又為此門頂端設計了一套青銅裝飾雕像:四匹飛馳的駿馬拉著一輛雙輪戰車,戰車上站著一位背插雙翅的女神,她一手執杖一手提轡,一隻展翅欲飛的普魯士飛鷹鷲立在女神手執的飾有月桂花環的權杖上。在各通道內側的石壁上鑲嵌著沙多創作的20幅描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跡的大理石浮雕畫。30幅反映古希臘和平神話「和平征戰」的大理石浮雕裝飾在城門正面的石門楣上。此門建成之後曾被命名為「和平之門」,戰車上的女神被稱為「和平女神」。
無憂宮(Sans Souci Palace)位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部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宮名取自法文原意「無憂」(或「莫愁」)。無憂宮及其周圍的園林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時期仿照法國凡爾賽宮的建築式樣建造的。整個園林佔地290公頃,座落在一座沙丘上,故也有「沙丘上的宮殿」之稱。無憂宮全部建築工程前後延續了約50年之久,為德國建築藝術的精華。無憂宮前是平行的弓形6級台階,兩側由翠綠叢林烘托。宮殿前的大噴泉 是用圓形花瓣石雕組成,四周用「火」、「水」、「土」、「空氣」4個圓形花壇陪襯,花壇內塑有神像,尤以維納斯像和水星神像造形最為精美、生動。據說,整個宮內有1000多座以希臘神話人物為題材的石刻雕像。正殿中部為半圓球形頂,兩翼為長條錐脊建築。殿正中為圓廳,門廊面對一座大噴泉。瑰麗的首相廳的天花板裝潢極富想像力,四壁鑲金,光彩奪目。室內多用壁畫和明鏡裝飾,輝煌璀璨。宮的東側有珍藏124幅名畫的畫廓,多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荷蘭畫家的名作。在無憂宮的花園內有一座六角涼亭,被稱為中國茶亭。茶亭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傘狀圓形屋頂、上蓋碧瓦、黃金圓柱落地支撐的建築結構。亭內桌椅完全仿造東方式樣製造。亭前矗立著一隻中國式香鼎。據說當年普魯士國王常在此品茶消遣。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位於德國科隆市中心的萊茵河畔。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廳高43.35米,頂柱高109米,中央是兩座與門牆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這兩座157.38米的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蒼穹。整座建築物全部由磨光石塊砌成,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在大教堂的四周林立著無數座小尖塔,整個大教堂呈黑色,在全市所有的建築中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