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納粹德國閃電計劃
盟軍知道這個計劃後,把德國在北歐的重水工廠炸了,剩下的重水也在運輸中被盟軍摧毀了,德國的計劃從此胎死腹中
這個寫的比較詳細了http://blog.huanqiu.com/?uid-30739-action-viewspace-itemid-43233
Ⅱ 德國閃電戰的戰略重點和戰術特點是什麼
閃擊戰三個重要要素
1奇襲
2集中
3速度
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的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
閃電戰就是奇襲、快襲集中加在一起,將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
閃電戰理論是古德里安創造的,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0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3萬餘人。從而以一種成功的全新的戰術被銘刻到了世界軍事史上。
剝開閃擊戰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閃擊戰,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理論,閃爍著跨越歷史時空的啟迪。
以盡可能短的時間「折疊」空間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爭取時間和奪取空間是軍事對抗的重要內容。在時間上先敵一步,可以得先機之利。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僅3個星期即在蘇聯境內推進縱深達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適時」;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點;
(3)欺騙活動;
(4)新的坦克「戰術」。
(5)陸軍擁有優勢空中支援
德軍閃擊戰應用軍事科技的新的優勢,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以及飛機的空中火力和縱深機降、傘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現代「撞城錘」。由於時空關系的改變創造的新的作戰理論,產生了時人難以想像的作戰效能。
以盡可能快的機動獲得最大限度的沖擊力
《孫子兵法》進攻戰的一個重要思路是——以極快的速度突襲敵軍。書中寫道:「進而不可御者,速也。」並對快速產生的沖擊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沖擊力,而機動力和沖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沖擊力也就越大。二戰初的閃擊戰依靠裝甲集團高速度、大縱深的突襲,產生的沖擊力在軍事史上堪稱空前的。
將精神之力轉化為戰鬥力
在閃擊戰理論中,精神對作戰的勝利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從西方的克勞塞維茨到東方的毛澤東,許多傑出的軍事家都十分關注作戰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其二為震懾。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作戰計劃之一名為「震懾」行動,其實在閃擊戰的設計中,「震懾」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戰時德國發起閃擊戰時其坦克數遠不如英法聯軍,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戰爭」,然而「窮人」打敗了富人。在西線閃擊戰中,法軍大批部隊被震懾住,喪失了作戰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50萬。
Ⅲ 二戰時,蘇聯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是不是真的存在
我覺得大雷雨計劃存在,但是實施不了。
但是,大雷雨計劃僅來自手稿。充其量,只有一個孤兒證書,不能證明任何東西。此外,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軍的失敗使斯大林充分實現了蘇維埃戰鬥力的水平。基本上不可能席捲整個歐洲一半,更不用說應對經驗豐富的戰鬥力了。轟炸德國的對手至少不是在1941年。像大雷雨這樣的計劃直到至少1943年蘇聯軍隊重建軍官時才得以實施。
Ⅳ 莫斯科戰役前,蘇軍已經死傷幾百萬了,為什麼後來還能對德軍反攻
莫斯科戰役,指的就是德軍對蘇聯採取的一系列打擊行動以及後來蘇聯的反守為攻的一場保衛戰爭。雖說它是一場戰爭,但他的歷史跨度很長,從1941年10月一直到第二年的1月,打了整整四個月的時間。
最初的蘇聯軍隊對抗德國的「閃電計劃」可以說是十分的吃力,德軍的推進速度之快、戰線覆蓋之長完全超出了蘇軍軍事指揮高層的意料。大批德軍深入蘇聯腹地,切斷了蘇聯紅軍的聯系,被包了餃子,莫斯科岌岌可危。
接下來便是蘇聯全線的推進,先後解放了羅加切沃、伊斯特拉、克林、加里寧、沃洛科拉姆斯克等德佔區。
直到莫斯科戰爭結束,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政府才認識到原來計劃的愚蠢,轉而實行持久戰的軍事戰略。
Ⅳ 閃電行動是怎樣的
這個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英國的一間地下作戰室里,邱吉爾對6名特種突擊隊員說:「先生們,英國的命運和盟軍的勝利將取決於你們的行動。我和我的內閣成員們等著你們的好消息。」
隨著第二戰場的開辟,盟軍節節勝利,納粹德軍已不可能再有反敗為勝的希望。但是希特勒並不甘心,集中大量的物力、財力,任用一批科學家,加緊研製V—2火箭和有巨大殺傷破壞力的原子彈,企圖依靠這些新式武器挽回敗局。而這時候,英美兩國對原子彈的研製還剛剛開始。一旦希特勒的原子武器首先研製成功並使用於戰場,戰局的發展將從根本上扭轉。為了阻止納粹德國原子彈的研製,英軍總參謀部制訂了一項大膽的突擊行動計劃,派遣一支「哥曼德」突擊隊深入德佔區,摧毀德國人賴以製造原子彈的原料基地。
如果製作原子彈,就必須有一種叫重水的原料。當時世界上能夠提煉重水的工廠只有一家,那就是挪威的諾爾克斯電氣化工廠。德軍佔領挪威後,希特勒命令這家工廠大量生產重水,用船運往德國,從而加速了原子裂變的試驗進程。
因此這次「哥曼德」突擊隊的任務是:空降潛入諾爾克斯地區,炸毀電氣化工廠的重水提煉車間。潛伏在挪威的英國特工和抵抗運動成員將與他們接頭,提供重水車間的有關情報。
雖然已是初春,諾爾克斯城仍然是一派殘冬的景象。
晚飯時分剛過,街上就不見行人了。唯有座落在市中心的一家大旅館里燈火輝煌,人聲沸揚。原來,德國佔領軍第2集團軍司令馬格·威力中將,奉希特勒旨意正設宴款待原子彈研製科學家和重水提取技術專家。
在宴會上,人們都興高采烈地交談著,一邊享受美味的食品。旅館的數名女招待周旋在幾位主賓中間。其中一位名叫格瑪的姑娘盯上了重水提取專家哈利·默德,頻頻勸酒,待宴會結束時,默德先生已喝得醉醺醺了。他用一隻胳膊攬著格瑪,鑽進旅館門口等候著的一輛轎車里。
1943年2月14日午夜,一架遠程轟炸機在近萬米的高空,迎著閃爍的星輝向挪威方向飛去。在飛機上載的就是剛剛接受完任務的特種部隊人員。
他們全部進行了化裝,有2人化裝為德國士兵(其中一個是隊長威廉·卡里);有2人化裝成挪威的工人;有2人化裝成挪威的學生。他們隨身帶有無聲手槍、定時炸彈、攀登器材等特殊武器裝備。
威廉·卡里少校,26歲,一副沉著冷靜的面孔。他曾被派往美國特種作戰學校訓練,參加美國的「魔鬼旅」,出沒於挪威、德國進行偷襲、破壞;1941年回國後又參加「特別空勤團」訓練,之後被編入「哥曼德」部隊。先後又參加過11次偷襲、追襲、破壞作戰,成為「哥曼德」中有名的全能隊員。
坐在卡里身後的是肖姆·季卡,21歲,看上去比隊長還壯。他1940年6月從海軍陸戰隊選入剛剛建立的克拉克中校率領的「哥曼德」襲擊部隊,經過近3年的特種訓練,不僅掌握了較高的爆破、格鬥技術,而且具有飛檐走壁的本領,能沿著磚牆角爬上五層高的樓房,能跳過幾米寬的深溝,能縱躍到2米多高的物體上。
工人打扮的彌勒·霍姆爾,27歲,1942年剛從「特空團」選入「哥曼德」。他生在一個祖祖輩輩打獵的家庭,10歲時就玩獵槍,11歲時就能在百步外打死一隻麻雀。他是隊員中的神槍手。
最後邊坐著一位身高1米68的漂亮小夥子,他叫列奇·雅斯,19歲,1942年從陸軍偵察團選入「哥曼德」部隊。他的特長是慣使飛刀。
「001,001,距一號地區還有300公里!」耳機里傳來飛行員的聲音。一號地區——距諾爾克斯30公里的斯庫利凱湖——就要到了。隊長卡里立即下令:「注意,准備傘降!」
5分鍾後,天空出現了六個黑點,徐徐向斯庫利凱湖面的冰層上降落下來。著陸後,隊員們很快聚攏到隊長周圍,取出地圖和指南針,迅速判明了准確方位。他們掩藏好降落傘,便向預定方向出發了。
剛一上岸,他們就碰到了一片冰雪封閉的原始森林。這片森林在圖上標示:寬約40公里,縱深25公里。在森林內,地面是齊膝深的積雪,樹上掛滿了一串串比胳膊還粗的冰錐,多數距地面只有二、三尺,有的冰尖一直插到雪裡。兩名隊員手持斧錘在前開路,遇到冰錐較稀疏之處,他們就沿冰錐縫鑽過去;遇到冰錐較密難以擠過去時,就用斧錘打碎冰尖,從下面爬著前行。天快亮的時候,他們才走過四分之三的路程。大家停下來休息了一會兒,忽然覺得奇冷難耐。隊長馬上意識到不能停頓,便命令繼續前進。
過了一會他們走出了森林,眼前又遇到了一道長約幾十公里、高約300米的冰牆。他們迅速取出冰釘、繩索、撓爪繩,將所有繩子連接起來,然後將撓爪固定在繩端,再將一枚小火箭綁在撓爪上,瞄準方向,固定好,點了火。只聽「嗵!」的一聲,火箭帶著撓爪繩向冰牆頂部飛去,在頂部落地,隨著撓爪尖下滑,慢慢扎到冰里,越扎越深。3名隊員一齊上去拉了拉,證實撓爪扎緊了。隊長下令:「上!」隊員們兩人一批,藉助冰釘,很快爬上了冰牆。
爬過冰牆,眼前出現一道山樑。他們很容易地爬上了山頂。山下面是一抹平川,用望遠鏡可以看到10公里外的諾爾克斯城。
這天晚上,諾爾克斯城劇院里正上演歌舞節目。一個年輕姑娘來到一張空位坐下,把一塊白手帕塞到了身邊一位「青年學生」的手裡……
這時,特種隊員在一個秘密的地下室里,他們將一塊特殊的手帕浸在水裡,不一會手帕上出現了幾行字跡和一幅地圖。
這個重水工廠位於城西8公里達麥山窪里。「重水」提煉車間設在達麥山下的工事中,車間與地面工廠有500米地道連接。納粹德軍總共有一個加強連。提煉車間需要鋸末,每周六運進一卡車。
平面圖標的是重水提取車間的布局:電纜管道從地面工廠沿地道通向車間。車間右側是水槽,左側是各路水管,中間是大型「重水」提煉機,正面是操控台,4個角各有一名德軍監護。
2月17日7時,上班的人流通向電氣化工廠。每個人進廠的時候,都必須經過一關嚴格的檢查。
一輛德軍汽車拉著滿滿一車鋸末,由諾爾克斯城駛向通往達麥的山路。正當行至一拐彎處時,前面閃出兩名德國兵擺手示意停車,卡車停下了。兩名德兵上前站在車踏板上向駕駛室說:「請捎個……」「腳」字還未出口,子彈便穿過司機和帶車軍官的胸膛。
天快黑了,工人都下班了。這時拉鋸末的車才緩緩駛來,到廠門口時,守門衛兵擺手示意停車。卡車停下了,門衛邊走邊說:
「怎麼現在才來?」
「汽車出毛病了,不然早就到了。」
司機把車門玻璃搖下一條縫,回答。衛兵朝駕駛室里望瞭望,揮揮手放行了。
卡車順利地進了門並直向地道口駛去。
「嗨!鋸末不是往那邊卸嗎?車來這兒幹啥?」地道口的兩個衛兵喝道。
「今天讓我們直接卸到了地道口」帶車軍官回答著。
只兩句話的工夫,車就到了地道口。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帶車軍官在駕駛室內手向外一伸:「噗!噗!」兩槍。兩名警衛應聲而倒。
這時,從車上的鋸末包里,鑽出4個人,他們沖進地道內。
地道口又換上了兩名「衛兵」。
4名隊員沖到二道門前40米。兩名衛兵正在交談著什麼,忽然發現有人進來,便喊道:「你們不是下班了嗎?幹嘛又回來了?」
「我們忘記了點東西,回來取!」說著便只有二、三十米了,只見一名隊員雙手一抬,兩名衛兵應聲倒下。
他們出其不意地連斃地道內三層衛兵和提煉車間的4名監護員。但第4名監護員被擊斃時反應敏捷,在中彈倒下的同時,右腳踩上了警報開關。立刻,刺耳的警鈴響起。隊長卡里立即命令:「快,安放炸彈!」隊員們很快在大型提純器、操作台、冰槽上安放了高爆定時炸彈。
德軍加強連被一陣刺耳的警報聲驚醒後,一個個很快穿上衣服,取出武器,不到兩分鍾,就全部集合在外面,並迅速向地道口沖來。工廠門口的兩名門衛與前來換崗的兩名門衛在交接的時候,被警報聲驚呆了,不知廠內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立即搶佔了門口兩個地堡,卡住了工廠出口。
特種隊員將定時炸彈安放好後,迅速撤出地道,跳上拉鋸末的卡車,向門口急駛。當距門口還有40餘米的時候,突然從地堡里飛出兩顆手雷,只聽「轟!轟!」兩聲,將卡車前輪炸毀,隨即從左右兩個地堡中噴出兩條火舌。隊長卡里和「司機」差點被手雷炸中,他們迅速跳出駕駛室,滾到車後,與車上跳下的4名隊員,採取滾進戰術動作,迅速避開兩個地堡的火力,閃到一座二層樓北口。
這時,加強連已沖到距他們只有50米的地方。他們以手雷、手槍開始反擊和抵抗。但終歸還是被150餘名敵人逼到樓里,在樓梯上與樓下重兵展開激戰,12把短槍霎時撂倒了三四十名敵人。
「卡里,子彈快沒有了!」一名隊員向隊長焦急地說。
「快向上撤!」隊長卡里迅速命令。他們知道,上了二層樓,就有辦法逃生了。因為東邊還有接連的5座樓,樓與樓間隔只有1.5米。
而德國的指揮官好像看穿了他們的意圖,立刻按下了二樓的火爆器按鈕。頓時,二樓上火焰一片。
「卡里,二樓起火!」一名隊員報告。
「拉下面罩,快!」隊長果斷地說。
只見隊員們迅速從帽子上拉下防火罩,將脖子、臉面、腦後罩了個嚴嚴實實,兩隻眼上隔著兩個鏡片。他們迅速穿過火海,通過二樓窗檯,躍到另一座樓上。他們穿的衣服和面罩是自動降溫服,自動降溫服可經得大火3—5秒的熏烤。
樓下的德軍猖狂地笑道:「哈哈哈,他們插翅也難逃出火海!」
「報,報告,他們逃出一號樓,向二號樓方向逃去!」一名德軍報告。
「什麼?難道他們是鐵打的?追!」
德軍指揮官命令道。
隊員們躍到第二座樓頂,又向第三座、第四座樓頂跳躍。當准備向第五座樓頂跳躍時,突然發現第五座樓頂上有四五個德國兵正爬上來。說時遲那時快,只聽「嗖!嗖!嗖!嗖!」四把飛刀飛去,立刻,從樓上跌下四名德國兵。
隊員們以極快的速度躍到第六座樓頂,樓東側便是工廠的圍牆,圍牆距樓1.2米,圍牆頂距樓2米,距地面2米。隊員們一個個從樓上跳至圍牆上,又從圍牆上跳到地面。迅速向達麥山方向撤去。他們剛剛跑出來100米左右,從工廠門口駛出兩輛摩托向他們追來。
「啊!給我們送交通工具來了!」一名隊員說。
特種隊員立刻匍匐在地,待摩托駛至四五十米時,只聽「噗!噗!噗!……」六聲微小的響聲,六名德軍全被擊中,摩托車歪倒在路兩旁的草地里。這時,只覺得腳底下一陣劇烈的顫抖,緊接著從地下傳來一連串沉悶的爆炸聲。
「卡里,成功啦!成功啦!」一名隊員舉著雙手激動地喊著。
不久,隨著盟軍的不斷勝利,法西斯就被打敗了。
Ⅵ 德國的閃電戰術是誰發明的
很多人談論二戰德軍的閃擊戰的時候,往往和坦克聯系在一起,似乎是機械化戰爭理論的出現和發展導致了「閃電戰」理論的形成,然而,實際上閃電戰的出現早於任何機械化戰爭理論,現代意義上的閃擊戰,是在20世紀初,由德國軍事家馮。施利芬提出的。「閃擊戰」的德文為,它是由―――閃電和――-戰爭兩個片語合而成,是形容行動猶如閃電一樣迅速,給敵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擊。其實質是利用攻擊的突然性、兵力兵器優勢等因素,從戰爭剛開始時就給敵戰略第一梯隊(掩護部隊)以決定性殺傷,然後向敵國腹地迅猛進攻。在敵人動員和使用其軍事和經濟潛力之前,將其粉碎。
德軍根據此理論,在一戰前就制定了大名鼎鼎的「施立芬計劃」。盡管大多人對這個計劃已經耳熟能詳,但是為了介紹德軍步兵戰術的發展對閃擊戰的影響,還是對這個計劃略做回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施立芬計劃,在戰時出動5個集團軍穿過比利時,5支大軍齊頭並進,其右翼進攻速度要快,左翼速度比較慢,這樣當右翼包圍巴黎的時候,左翼部隊就可以對試圖救援的法軍主力以逸待勞。而預計法軍主力在開戰後將全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在這里僅僅有第六和第七兩個集團軍,施立芬的目的是利用右翼的快速戰略迂迴,就像一閃旋轉門一樣把法軍主力消滅在野戰中。
因此,在行動中,德軍作戰的核心思想是包圍戰,既不斷向敵軍側翼迂迴,遇到不易攻擊的目標便繞過。這樣可以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攪亂敵軍的防禦體系。在這一階段,騎兵是德皇威廉二世最給予厚望的部隊,因為在普法戰爭中,騎兵的迂迴作戰就為殲滅法軍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德皇很希望能把那次戰爭簡單的重演。
但是,此時的歐洲畢竟不同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新式火炮和機槍的大量應用導致進攻方面對的阻力大為增加,而此時德國仍習慣用增強進攻兵力的密度提高進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運河戰役中,德軍士兵在協約國軍隊的機槍和訓練有素的英軍步兵射擊下屍積如山,很多英國戰地記者對德軍士兵的印象就是他們是機器人,在戰場上毫無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對於德國來說,如此慘重的傷亡使得他們稱此次戰役為:無辜者的大屠殺(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
事實上,德軍士兵的戰術素養很高,只不過對於那些作為旋轉門門板的士兵,除了向前沖擊毫無選擇,對於資源匱乏的德國而言,停下就代表著坐以待斃。而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同法軍主力周旋的第六軍和第七軍的戰士,卻表現了很大的靈活性。他們不斷派出連排級別的小部隊向敵軍側翼滲透,並且通過這種滲透襲擾敵軍的進攻節奏。下面的一個小戰例就很能說明問題。
1914年8曰20日,一個法軍步兵連參加了對阿爾薩斯的一個山脊的攻擊。進攻路線是一個曲線,在法軍向進攻發起線前進的時候,德軍小部隊利用樹木的掩護,向兩側滲透。當法軍跨過曲線的底端。德軍的交叉火力就開火了,此時一個法軍排長命令手下人以散兵線向山頂沖鋒。由於越向山頂接近,隊形越密集,法軍的傷亡也越來越大,更多的法軍士兵也就暴露在德軍火力下。
根據平時的訓練,法軍開始蹲姿進行還擊。但是在短短幾分鍾後,法軍的凝聚力就盪然無存。他們發現敵人的火力來自四面八方,因此不少人認為保命成了更實際的問題,因此一些士兵開始不聽命令後退,隨後變成了全線潰退。那個年輕的連長很快發現只有他一個人在交叉火力中。在戰斗結束後,他沮喪地對自己說:「1870年又開始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盡管德軍左翼拖住了法軍主力,但右翼的進攻還是被遏制了,雙方開始了塹壕對峙。在那個時代,勤奮的防守者很容易取得上風。由於日復一日地增強防禦體系。一戰西線的塹壕體系往往達到3條主壕之多。在第一道主壕之前,還包括掩體,碉堡,等火力支撐點。更外則是鐵絲網,鹿砦和chevaux aux frises(好像是法軍特有的障礙物)。數百門大炮和機槍組成的火力形成了數公里縱深的「無人區」,而且隨著更多機槍火炮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無人區日復一日變得幾乎不可能突破。
2 德軍步兵戰術思想的變化
在最血腥的塹壕戰--凡爾登戰役結束後,德軍內部開始反思以前對堅固塹壕體系的突破造成的傷亡太大。首先,部隊在突破無人區的時候,要遭受敵人非常密集的火力,而既便到達敵軍塹壕,筋疲力盡的部隊還要同敵人進行白刃戰,就算部隊很幸運地攻佔了敵人的陣地,一旦後繼部隊未能跟進,則前方部隊很難有自主作戰的能力,很容易被敵軍預備隊趕出所佔陣地。另一方面,步炮的協同也有很大問題,之前的炮火准備,是在嚴格按照時間表和作戰計劃實施的,(二戰蘇軍也還是如此)一旦步兵進攻節奏跟不上時間表,炮火的准備很難對步兵提供有效的掩護。
針對這些缺點,德軍改進了它的步兵裝備。這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裝備是火焰噴射器的出現,在1915年冬季,德軍的單兵裝備還基本是步槍和刺刀。這種武器在塹壕戰中顯得笨重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噴射器則可以讓小部隊獲得相當的面殺傷手段,在打掃戰壕的時候,使守方很容易處於不利地位。另一種新式武器是克虜伯開發的37MM炮,這種炮很輕便,突擊部隊可以利用它近距對付敵軍的火力點。
戰術的改進首先是來自炮兵,炮兵彈幕徐進射擊的發明,使得敵軍不容易向被進攻的陣地投入增援兵力。其次是迫擊炮大量應用,直射火力打擊不到的塹壕變得不再安全。
以上這些對「突擊群戰術」奠定了基礎,不過,最終這種創新還是來源於實戰中的下級軍官。在Argonne 和 Vosges(凡爾登戰役結束後的戰斗)的戰斗,對 Rohr上尉的戰術思想影響很大,後來此人提出了滲透戰術的原則,並得到了德軍高層的重視,當然很多下級軍官都在考慮類似的戰術,其中比較有名的是124步兵團的埃爾溫,隆美爾中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突擊群戰術」又稱「滲透戰術」(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系,為正面的攻擊創造條件。
根據這個思想,在進攻發起前,先經過密集的炮火覆蓋,接著在彈幕徐進的掩護下,德國派出數支精良的小分隊,即所謂「強擊部隊{Stormtroopers)」或者有人譯為「突擊部隊」或者「風暴部隊」的。這些部隊在突破無人區的時候可以交替掩護,並繞過敵軍火力支撐點,迅速通過敵軍防禦部隊的間歇突破到敵軍縱深,切斷敵軍通訊。而後大部隊才發起攻擊。
由於在這種戰術中,強擊部隊要突破敵軍防線並在缺乏支援的情況下作戰,因此他們的裝備和戰術都與之前的德軍步兵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強擊部隊里有前進控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電話(用無線電的很少)同本方炮兵進行密切聯絡,不再按照既定時間表而是實際需要為強擊部隊提供炮火支援,當然電話的作用距離是很有限的,因此他們更多的是使用信號彈和信號火箭指示目標。此外,強擊部隊除了戰斗部隊和協調官以外,還有工兵,基本的後勤醫療單位,以及通訊部隊。實質上他們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隊。
其次,強擊部隊的武器已經不在是一律的步槍加刺刀了。
他們裝備了手榴彈,手槍,短刀,還有尖形鏟。如果是軍士,還有輕重機槍,一個榴彈發射器,一個輕迫擊炮,一具火焰噴射器。此時,強擊部隊的體制也變成了分隊,分隊的士兵基本裝備不再是步槍而是伯克曼MP-18沖鋒槍,一個分隊就擁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堅持獨立作戰。
Ⅶ 關於二戰德國閃電戰的簡介!!!!
二戰德軍閃電戰戰術簡介
古德里安,德軍裝甲兵總監,與隆美爾元帥. 曼斯泰因元帥並列為二戰德國三大軍事天才.也是提出並將閃電戰發揮到極至的裝甲兵將軍.他認為:在新的大戰中,裝甲集群應該成為一種首要的打擊力量.創辦獨立的裝甲兵團,使其在強大的空軍和摩托化步兵的支援下,快速穿過敵人防線,以提高部隊在戰場上的機動性,並在包圍敵軍時,俘獲大量軍用物資.閃電戰的目的在於滲透敵人防線,然後進行包夾,最後將敵軍盡殲或局部殲滅.它的致勝因素是奇襲.運動速度.來自地面與空中的震撼行動以及攻擊部隊擁有的主控權.在這個戰術下,所有指揮官都必須將他們的創新精神發揮到極點.比如,一個德國裝甲師正朝著敵人推進.走在最前面的是偵察部隊,其主要任務是尋找敵軍陣地.這些偵察部隊在主要幹道上以裝甲車執行任務,在支線與小路上則以摩托車巡邏隊執勤.隨他們一起行動的有炮兵前進觀測官與空軍前進空中管制官,可以迅速召來地面與空中的火力支援,在發現敵軍並把敵情回報之後,偵察部隊要設法避開敵軍主陣地,盡可能快速朝前推進,以維持整個部隊前進的沖力.他們隨時與部隊指揮官的無線電通訊.部隊指揮官負責控制推進的速度,決定整個部隊是應該避過偵察部隊發現的敵軍陣地,還是攻擊這個陣地.指揮官的位置也在整個部隊的極前方,緊緊跟在前鋒的後面.如果,決定攻擊,他就可以通過無線電下達命令,攻擊部隊將立即脫離進軍路線,盡快集中,一盡可能強大的打擊力量集中打擊敵線一段狹窄的面.
攻擊的打擊重心,顯然就是指揮官心目中發動攻擊的最佳地點,而他要竭力集中兵力,務必使攻擊部隊以壓倒性兵力擊破這一點-正如古德里安所說:"要打就狠狠打垮他們,不痛不癢的幾下輕拍是不行的!".
這種先發制人的攻擊的目的在於把敵線打穿一個洞,一旦目的達到,裝甲師的另一支部隊就要迅速通過這個洞,避開敵軍主陣地,向前推進.這些就是閃電戰的空間與缺口戰術,目的是讓裝甲部隊深入敵線後方,以控制敵人的通訊線.同時,緊隨在完成突破的主力部隊後方的,是一些或許以機械化步兵為主的助攻部隊.他們的任務是掃盪任何敵軍的孤立殘部,並實施對缺口附近敵軍的側翼攻擊,確保敵線上這處已經處於打通的缺口的安全.這種攻擊的目的在於使這處缺口永久暢通.同時,進擊的矛頭仍然繼續推進.以近可能的包夾更多的德軍.對敵線滲透越快,越深,對敵人造成的恐懼和混亂也就越大.要旨在於強化勝利戰果.避開可能失敗的行動,放棄沒有把握的攻擊.把兵力抽調出來用於戰場上其他可能造出更大成果的地方.
這樣的作戰行動有很多必要條件,集體合作精神.良好的指揮與管制.精密的時間配合與不間斷的無線電通訊,同時在可能的狀況下,還要把握出奇制勝的機會.這種戰術不主張大舉調集兵力,不主張在發動攻擊前先實施冗長的炮轟,也不主張長時間的調兵譴將做攻擊准備,因為這些作法會使敵人獲得准備防禦事宜的時間.閃電戰講究以壓倒性兵力,事先毫無預警地突然攻擊一處狹窄正面的敵人陣地,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威勢頃刻間將敵陣地擊為粉碎.
Ⅷ 施里芬計劃與二戰時期德軍使用的閃擊戰戰略有什麼聯系
「施利芬計劃」的基本戰略思想,以三個字來概括,就是「時間差」。閃擊戰,由古德里安創建的戰爭模式。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閃擊戰三個重要要素:奇襲、集中、速度。兩者在速度上要求較高,但聯系並不深
Ⅸ 詳細解釋分析下二戰時德國的閃電戰
優勢:閃電戰主要是用大量的飛機和坦克進行對地方的致命打擊,爭取第一次攻擊就徹底擊敗對方!並且能給敵人產生震懾力量!是一種攻擊速度快而且威力強的方法!缺點:閃電戰的每一步都是進攻,就很少注重防禦!比如說,如果你之顧著給前面敵人的打擊,沒有估計一些偽裝的火力和後面來的增援部隊,即使你能打掉從後面的增援部隊你都要死很多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