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後日本與德國經濟發展的原因有什麼不同之處
日本主要是靠越戰 美國人的大批訂單 十分有效的地帶動了日本經濟的騰飛
而德國呢 東德處於蘇聯魔爪的打壓 很蕭條 但是西德收到美英法的大力扶持 甚至有相當的直接援助 所以進入50年代就開始迅速發展了
Ⅱ 德國日本兩國經濟名列世界前茅,幾十年來為何至今無法超越美國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說過“本世紀,美國將繼續領導全球一百年”;這不是奧巴馬口出狂言,而是美國確實有這個實力,就全球眼下而言,短期內沒有任何一國可以超越美國這個超級大國!
此外,人口數量和能源也決定一個國家綜合起來強弱。
也許很多人會講,日本擁有人口數量超過一億,德國總人數數量也超過8000萬,對此美國3億人口數量,差距也不是很多,但兩者之間還是有幾倍差距,人口數量也決定創造力多少,自然對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有一定影響。
資源被稱為“現代工業血液”,對現在工業有至關重要作用,美國雖然是個能源消耗大國,但美國本土自身相對來講,不缺乏資源,而且美國長期從海外進口能源,本土資源多年來很少開發。
對比,日本是一個典型島國,各種資源都需要依賴海外進口,德國資源來講,相對日本是豐富,但德國石油方面,一直是石油貧乏國,這一點從二戰就可以證明!
美國成為如今超級大國,除了他自身得天獨厚地理優勢,廣袤國土和強大工業生產潛力外,和美國自身默默無聞一百多年積累也有關,就全球而言,短期內尚無他國可以超越美國。
Ⅲ 同為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為什麼德國與日本現狀如此不同
這個很好解釋,德國從根源上來說依舊是白人勢力,希特勒法西斯政權被顛覆之後,德國迅速被西方白人體系接納了過去,國內發展也就沒了阻礙,也就融入了美國主導的西方大勢力中,形象自然很快被洗刷,日本從源頭上來說依舊游離於白人世界之外,國土依舊狹小,資源少,困擾日本的生存壓力仍然存在,這就使得日本的軍國擴張主義仍有存在的土壤,從戰後日本經濟的擴張中就能看到這一點,這樣一來,周邊國家也就會對日本依舊保持警惕,而以美國為首的白人勢力也只是把日本當成炮灰和馬前卒,當日本經濟強盛了還能順手割點肉回家燉湯,臭名昭著也就不足為奇了。
Ⅳ 二戰前日本經濟遠不如德國,為何二戰後反而是德國經濟不如日本了
一是德國在二戰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東德和西德),國家的分裂,加之當時又處於冷戰的「前線」,這些都嚴重限制了德國經濟的恢復;
二是德國在二戰後支付了巨額的戰爭賠款,而日本的賠款則要少得多;
三是美國的支持。對於地處歐洲的德國,雖然美國在二戰後實施的馬歇爾計劃對於恢復其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德國畢竟是二戰的軸心國,加之馬歇爾計劃的(歐洲)受援國有很多,所以德國接受援助的份額也就相對較少了。而遠在東亞的日本,由於美國在二戰後對其是「一家獨占」,加之美國又非常看重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意將其打造成遏制中、蘇等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方橋頭堡」),所以對其援助自然「不遺餘力」。這也使得日本在二戰後經濟迅速恢復的主要原因!
Ⅳ 德國和日本在戰後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不同點
相同點:都接受了美國的扶持(歐洲為馬歇爾計劃,即歐洲復興計劃,日本則是在冷戰期間,美國從日本大量購進軍火,而刺激日本經濟飛速發展,同時美國也處於戰略需求而扶持日本,並且免除了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的部分懲罰) 不同點:西歐各國結成了「經濟聯盟」,最初是法國與德國帶頭組成歐洲共同體,後來再歐共體的基礎上,逐漸發展為歐洲聯盟,也就是現在的歐盟,西歐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擺脫了美國的扶持,最終歐盟也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經濟組織,而日本由於歷史原因,最終仍然是依靠美國的扶持,但是也已經漸漸的減少了對美國的依賴,通過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國民素質,也同樣達到了經濟騰飛的目標
Ⅵ 歷史德國和日本在戰後飛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異同點
1,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和軍國思維,社會形勢穩定
2,實行非軍事化,集中進行經濟建設
3,來自美國的大量援助
4 政府切實可行的政策,對經濟宏觀調控
5,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
6,兩國人民普遍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日本:發展外向型經濟,美國在越戰的軍事定貨,大力發展教育,發展吸收高新技術產業
Ⅶ 為何二戰後,德國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如日本
二戰以後,美國發動朝鮮戰爭。當時太平洋地區只有日本能夠充當戰爭的後勤基地。這樣在美國的扶持下,日本的民用產品迅速恢復元氣。鋼鐵、機械、電子產品迅速發展。在政治上基本上是自民黨一黨掌權,政局比較穩定。而德國仍然處於東西對立的前沿,國家分為東西兩國。即使發生戰爭也有英、法等國做後勤,沒有扶持德國的必要。因此德國沒有大發展的機遇。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的發展程度不如日本也成為必然。
Ⅷ 德國與日本發展的異同
相同點,本土戰爭造成了國家的完全毀滅與重建,都損失了所有的海外利益,受到外國勢力的佔領,雖然看似主權還在,但是都是虛幻的。發展方面,受到意識形態冷戰的影響,美蘇爭霸,德國和日本都成為重要的戰略位置,被美國和北約用以牽制蘇聯,從而得道歐美國家的支援,而且2個國家戰前工業水平在歐亞都是先進水平,德國的賓士公司和日本的三菱重工都是代表企業,在國外和國內政策的支持下重新振作起來。都是以重工業帶動其他行業發展起來的。
不同點,日本受到美國影響較大,德國受到英法及北約影響大,日本沒有被分割佔領,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國家完整性。日本的經濟恢復是以購買專利後,由國有重工業企業為主力生產加工和製造,在電子方面有長足的發展,再加上亞洲國家普遍落後,日本的出口行業比較好,並且完全脫離了戰爭影響。德國被分割佔領,國家失去統一,科學家和設備被美蘇大量帶走,國家被完全摧毀,2種制度為一身,發展艱難,但是憑借日耳曼民族堅強的毅力和重工業基礎,成為歐洲的工業加工基地,從加工輸出開始重新崛起重工業。
Ⅸ 德國、日本是經濟、工業大國,為何它們的GDP十餘年間徘徊不前
主要是因為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的經濟和工業已經到了極限,想要往上發展很難。
因為日本那麼小的地方就有將近一億多人,人口密度可想而知有多高。而在日本的資源也只能養那麼多人,多了的話,國民的生活水平就會有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