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統一之前,東德與西德的經濟狀況差距很大嗎
很大,本來東德的經濟也是很強勁的,強於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連蘇聯GNP都不如東德),還強於一些資本主義國家(GNP超過英國,是西德的80%),有那麼一句話,八十年代的時候,羅馬尼亞的經濟領先天朝二十年,東德的經濟領先羅馬尼亞二十年,可是東德需要向蘇聯支付大量的錢財(比如駐扎在東德的蘇軍的軍費,全是東德掏腰包),還需要支援一下外國那些社會主義小兄弟(甚至蒙古,朝鮮這樣的和他幾乎沒什麼關系的國家),所以,東德的錢幾乎都讓蘇聯颳走了,最後就導致東德經濟遠遠不如有馬歇爾計劃還不斷有西方財政支持的西德了
『貳』 德國統一後西德被東德拖後腿了
大家說的都對。但只是談西德被拖了後腿是不全面的。
東德在分家前是很富強的一個區域。戰後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影響,企業和民間資本得不到有效的發展。而兩德合並對東德最主要的促進,就是自由市場經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東德的民間資本提供了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生存條件,而不只是那點經濟援助。
德國統一對西德來說是利大於弊的。誠然,需要西德從財政上給予懂得一定程度的支援,但是,和東德提供的如此之大的土地人力資源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相比,那點支出顯得有點微不足道。對許多西德的企業來講,這是一個天賜良緣,它們通過收購重組東德的老工業體系,迅速的佔領東德的市場(如大眾汽車),加上毗鄰捷克荷蘭,更使得工業原材料(如原木等)的供應有所保證。
對於東德來說,也不全是開心的事,雖然西德會提供一些援助,但是,被東德社會主義摧毀的經濟體系卻很難短時間內恢復,加上原國有企業大批的被收購(一部分搞重組,另一部分直接關閉),導致工作崗位數量銳減,失業率大幅提高。比如柏林的失業率已經達到15%。
綜上,合並的後遺症主要出現在東德,在西德並不明顯。 而東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德企業的發展,給他們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以上是個人研究結果,有所紕漏在所難免,各位嘴下留情,謝謝~
『叄』 二戰後誰從德國拿的賠款最多呢
因東德負擔了更多的戰爭賠款,以至有評論稱:「西德人是幸運的,是東德人替希特勒承擔了所有戰爭罪責。」
相比之下,蘇聯在佔領區的拆卸規模,遠大於美、英等國。他們把「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管道設備、鐵軌、電話機和交換機、汽車、室內發電站、有軌電車、機床,乃至整座工廠」。蘇聯官方稱,從蘇占區拆遷企業676家;西方學者算上部分被拆遷的企業,這個數字能達到1367—2033家。統計顯示:德國蘇占區在1946年的生產水平比兩年前下降了75%,生產能力僅相當於1936年的55%。這種結果的出現,1/4是因戰爭破壞,3/4則源於蘇聯的大肆拆卸。民主德國建立後,蘇聯繼續用大大低於市場的價格,從民主德國(東德)獲取化工等工業產品。
『肆』 德國二戰共賠償了多少錢
德國在戰敗後分為東德和西德,由於馬歇爾計劃,西德沒陪多少錢,東德挺慘,好像是付了1000多萬美元【具體多少我也忘了】,他們還得重建柏林,但是東德好像2年沒到還清了錢,並且成為冷戰時期社會主義經濟數一數二的國家。並且德國4大工業區在戰後都分給了西德,東德人民幾乎是白手起家的。
『伍』 德國為了民族統一,付出了巨大代價,都有什麼呢
二戰後,由於德國戰敗,失去了話語權,本土被四大國分區佔領了。如果不是冷戰,美蘇走上對抗,那麼德國是否會建立兩個國家還未可知。
不過還是那句話,由於局勢的變幻莫測,美、英、法三國的佔領區合並了,還建立了西德。隨後,蘇聯在佔領區建立了東德。
而為了讓法國同意,德國甚至放棄了自己多年的貨幣馬克。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德國為了統一,付出了多少代價。
『陸』 東德和西德二戰時的經濟狀況對比.
東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是一個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當於今日民主德國范圍內的東部,工業有一定基礎,工業產值約佔全德國的1/4強。戰爭期間工業設備的45%(其中重工業設備的70~80%),遭到破壞,農業生產還不及戰前水平的一半。戰後德國分裂,機械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嚴重脫離鋼鐵、煤炭等原料基地,國民經濟部門結構極不平衡,統一的國內市場遭到嚴重破壞。建國後,實行基本生產資料國有化,著手土地改革,恢復經濟,1950年工農業生產基本上達到戰前水平。1951年起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30多年來,國民經濟發展較快,1950~1970年國民收入翻了兩番,每年平均增長7.2%。進入70年代後,整個生產從粗放為主的類型向集約化為主的類型轉變,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放慢,但比較穩定。按1980年可比價格計算,1970年國民收入為1174億馬克,1984年增加為2225億馬克,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6%。發展速度高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高於蘇聯和東歐其他國家。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計為7180美元,是東歐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國民經濟部門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工業比重上升,農業比重下降,成為比較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
像其他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民主德國實行計劃經濟(CPE),跟前蘇聯相似,與實行市場經濟或混合經濟的多數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國家建立全面的生產計劃、生產目標、價格,並根據計劃調撥資源。生產方式幾乎完全由國家所擁有。如在1985年,國營企業或集體生產所得產值占國民凈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價格購買產品,由國家提供80%的基本供應費用,從食品到住房價格均固定。
德國統一社會黨管理和控制國家的經濟以及社會的各方面,擁有最高的領導地位。在採納總書記的報告並制定了未來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稿)後,德國統一社會黨開始在國會正式行使它的領導角色。民主德國也存在極少量私營部門,但並非毫無意義。
1985年,約2.8%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私人企業。私營部門包括私有農夫和花匠;獨立工匠、批發商和販商等。個體經濟受「自由職業者」(如藝術家、作家等)的管理。雖然是個體經營,但被政府嚴格調控。1985年在私營經濟中,個體經濟所佔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據民主德國統計,1985年有大約176,800位私有企業家,增量超過1984年。
某些私營部門的運作對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整個社會體系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鼓勵私有經濟,提高私有經濟的主動性成為國家用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民主德國創下了東歐集團中最高的工業產值以及最高的生活水準,在短短41年內曾崛起於世界,躋身於世界十大發達工業國家的行列。但是,民主德國的現代化事業,很大程度上是「依憑」著蘇聯的興盛而興盛,蘇聯的衰退而衰退。
西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德國遭受了最慘重的失敗:大多數城市變成廢墟,1/4的住房被毀壞或重創,經濟和交通癱瘓,生活必需品十分匱乏。 幾百萬人做了俘擄,幾百萬人無家可歸,還有幾百萬人被驅趕出國境。在德軍於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後,盟國美、蘇、英、法根據1944年倫敦會議紀要,將德國分為4個佔領區。4個戰領區的軍事司令官共同組成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掌管德國最高權力。其中西方三國對德國將來社會制度的基本設計是:議會民主、法律保障、公民自由、私有財產和私有經濟,這些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蘇聯則主張用社會主義原則建設德國,在這個模式里國家掌握著起決定作用的生產資料。
東西方之間的分歧是根本性。它導致了四個大國在德國的合作實際於1947年底到1948年初解體。1948年初夏,西方三國就擬議成立一個德國西部國家,1949年5月24日隨著基本法的生效, 標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了。隨後,前蘇聯佔領區也於1949年10月7 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從此,東、西德國作為兩個不同的國家實體,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西德,1948年8月14日舉行的聯邦議會選舉中, 公民把絕對多數票投給支持基本法的各政黨,使基本法事後得以民主合法化。接著成立了聯邦機構(此時尚未獲得完全的主權,最高權力仍歸佔領軍當局。以後佔領制度逐漸消除,到1955年巴黎條約生效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才收回了全部主權,從一個戰敗國變成了西方大國的夥伴,9月15日, 康拉德·阿登納被選為第一任聯邦總理。
阿登納總理的執政,確立了德國發展的西方路線。阿登納認為,聯邦政府成立後進一步的目標就是要為新的德意志國家取得行動自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盡可能廣泛地加入正在形成的西方共同體。他不僅努力靠近西方聯盟體系,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而且任用西德新自由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路德維希·艾哈德充任聯邦經濟部長,從而在組織上保證了西德沿著經濟自由主義的道路前進。
當然,西德的經濟奇跡是由許多因素促成的。如,美國在馬歇爾計劃范圍內給予的經濟援助起了引動作用;聯邦共和國在開始時沒有軍費開支也為經濟發展節約了資本;大批願意辛勤勞動的被驅趕者和逃亡者的湧入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2〕等等, 但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當首推艾哈德博士極力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在戰後西德經濟的恢復階段,美國作為西方盟國的首領就試圖通過佔領和援助等形式來宣傳自由市場經濟的優越性,美國佔領軍司令部也做了大量工作致力於建設美國模式的經濟制度。1947年7日, 美國佔領軍司令部就被告知:美國無意將它自己歷史形成的民主和社會組織形式強加在德國身上,但應「給予德國人民以機會,了解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和優越性」。〔3 〕雖然美軍司令部受命除了確保德國人民「自由作出支持或反對公有制的決定,遵循正常的途徑進行民主治理外」,對德國企業公有制問題「不應進行干預,但輿論導向卻很有傾向性,美軍新聞處於不僅強調西方民主的優越性,而且特別譴責東方的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化的消極影響。」〔4 〕再加上美軍司令部的有意無意的干預和影響,最終把西德引向建立市場經濟的道路上去。
為了密切配合美國建立政治聯邦方案和保證經濟中央集權制,1948年初,作為新自由學派代表人物的艾哈德出任美英雙占區經濟署署長後,便全力推行「社會市場經濟」。
二、新自由學派的基本觀點和政策
「社會市場經濟」無非是新自由學派所主張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型最完美的體現。新自由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市場經濟不僅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而且能為防止喪失政治自由提供最好的保護,因而是一種優越的經濟組織形式。通過建立自由的市場經濟,並且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就可以防止產生專制、國家計劃化、經濟管制以及由於工業卡特爾化而造成的私人壟斷。一般而言,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由「三大支柱」支撐起來的,這就是私有制、自由競爭和社會保險。
首先是私有制。這是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所在。聯邦憲法規定,自由競爭、社會保險只有與私有制結合起來才能夠存在下去。在這一點上,新自由學派和19世紀主張自由放任的自由學派之間並無根本的區別。兩者都堅持私人佔有資本手段,因而主張私人有投資的自主權,在價格、工資、利率等方面有達成協議和簽訂合同的權利,主張私人生產、私人消費以及靠稅收資助的政府都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行事。
其次是在私有制基礎上實行自由競爭。艾哈德博士的名著《來自競爭的繁榮》,書名就已點破競爭的重要作用。全書不僅反映出他對自由競爭的重視和追求,而且記錄著他為實現自由競爭而奮斗的歷程。他說:「競爭是獲得繁榮和保證繁榮最有效的手段。只有通過競爭才能使作為消費者的人們從經濟發展中受到實惠。它保證著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俱來的種種利益,終於歸人們享受。……循著競爭的道路,經濟發展與企業利潤的社會化(指這個名詞的最好意義而言)才能完全實現。此外,為提高生產力的個人刺激將能得到保持。讓所有勞動人民能從提高生產力中得到日益增多的工資,這是通過競爭來有效地促進繁榮這一信念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4〕在談論「德國奇跡」的說法時, 艾哈德認為,西德在過去幾年中發生的一切,「絕不是奇跡,而是全體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他們在自由的原則下,有機會來發揮個人創業的精神和能力。如果德國這個例子對別國有些價值的話,其價值只能是向全世界讓實個人自由和經濟自由所帶來的幸福。」
『柒』 為了東德和西德的統一,德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德國付出了很多的資金。東德國和西德國的統一是非常的不容易的,這個過程充滿著曲折的同時還有西方國家在其中和俄羅斯的博弈。兩個德國之間是不同的陣營的代表,聯合更是兩個兩個陣營的妥協。
在當時英國美國法國都表示如果蘇聯可以同意兩個德國合並的話,那麼兩個德國的合並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對於德國來說只能把希望寄託於蘇聯。在聯合的同時蘇聯也提出了條件。
『捌』 冷戰時期德國的戰爭賠款(包括以前的各種還債)是東德在還錢還是西德在還錢啊
西德,東德的工業設備和原材料等早就被蘇聯人運回了國內,他們自己都不好意思要賠償了。西德則僅僅象徵性地賠了受害者一筆不多不少的錢,第一個是西德當時自己也沒錢,二是西德已經開始全面消除納粹影響,並精神上為之贖罪,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也就沒怎麼賠款。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冷戰爆發,作為鐵幕前沿的德國,無論是東德和西德,背後操縱者們都急需它們迅速成長為對抗性的力量,所以德國總的來說沒怎麼賠款,反而得到大量投資
『玖』 德國二戰賠款,東德給人賠嗎
東德西德都有賠償,但二戰後德國已經成廢墟了,蘇聯把德國的工廠全部搬空,美國已經也從德國挖走了人材和技術。所以只是象徵性的向德國索要一定賠償,不少賠償到後期也都被取消了,蘇聯取消了東德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