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人愛因斯坦為什麼轉投美國科學事業建設
因為美國比德國的科研水平高,而且待遇也比德國好,所以他轉投了美國
❷ 德國的特點是什麼
德國人的民族性格特點
實在、勤奮、准時、節儉、做事一板一眼
表現:
①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德種下我的葡萄樹」。這句話充分顯示了德國人的埋頭苦幹、不肯苟且的精神。
②德國的國徽是一隻尖嘴利爪的鷹,鷹的特性是勇猛。德國的公園、車站以及其他公共場所用以裝飾的銅像,多半是獅子、馬和肌肉結實的男人,很少用女性作宣傳的。這都是德國民族性格的寫照。
③德國人講求踏實,萬事都從誠實可靠著眼,拿他們的房屋建築為例,雖然在式樣上並不美觀,但朴實無華,整齊大方。每一種材料,如玻璃、鎖、鉸鏈、搭鈕、開關、燈罩、窗簾、衣架等等,縱然是極微末的,也都堅牢穩固,毫不馬虎。在德國,任何一座建築、一件傢具、一項設備,似乎都為百年大計打算。
③德國式嚴格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也決定了他們和散漫作風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國教師對德國進行長期觀察後,在他的調查報告中對美德兒童作了這樣的比較:在一個雨過天晴、陽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國小姑娘會被明媚的陽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會兒再讀書;而一位德國小姑娘則會在做完作業之後,再出去玩。先工作,後娛樂,這就是德國教育。人們只有在辛勤勞動之後,才有權力享受生活。
④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
⑤德國人的遵紀守法。有一個笑話:在半夜12時開車,看見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只有德國人。這一方面說明德國人在遵紀守法方面具有很強的自覺性,同時也說明德國是一個執法嚴格的國家。
❸ 德國是個怎樣奇特的民族
作為一個擁有八千多萬人口的德意志民族,其性格也是不可能一致的。德國人有的深沉、內向、穩重,有的開朗、豪爽、風趣……但多年來受到德國文化的不斷熏陶塑造,使德國人養成了一些較為共同的特點。
(一)講究秩序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講究秩序的民族。在德國大到空間、土地、建築物,小到家庭主婦外出購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條。維持秩序的標志牌和禁令牌隨處可見,事無巨細都有明文規定。如商店的營業時間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店員早7時左右上班,擦拭門窗、整理貨物,8時開門營業,中午不休息直到下午6時關門。從星期六下午2時起,各商店停止營業,星期天關門休息。這一營業時間各商店都要嚴格遵守,不得超時營業。
在德國有著嚴格的交通法規,路上各種各樣的路標清晰醒目。有人說,對於一個外國人,只要識得各種交通標志牌,不用張口說一句德語,即可游遍德國各個城市。這些標志牌已成為維護德國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德國的公共交通以守時著稱,居民只需在家查准時刻表,按時到站上車,不需提前到站候車。汽車即便提前到達,也會等到正點發車。
(二)原則性強
德國人辦事認真仔細,責任心極強,對工作不能有一點兒敷衍塞責,如果出現馬虎失職,是講不得半點情面的。他們有一樣東西總是隨身攜帶的,那就是記事本。德國人凡事都記錄在本上,他們的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伸手掏記事本,一個習慣用語就是:請稍候,讓我看看記事本。記事本人人都有,大到公司經理,小到中學生、家庭主婦,人手一本。
在德國辦事務必提前預約,方可成行。德國人做事必先制訂計劃,就是家庭主婦外出購物也都是先列張購物單。和德國人初交,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顯得呆板而沉重。尤其在公共社交場合,德國人顯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長幽默。他們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謹慎小心,一切按規矩和制度行事。德國人十分喜愛歡樂場面,也利用一切機會舉行娛樂活動,但此時還是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缺少真正的放鬆。德國有句俗話"公務是公務,燒酒歸燒酒",私下煙酒不分的朋友,辦起公事來卻公私分明,不講一點兒私情。德國人工作起來一絲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機器,嚴格而冷峻。
(三)勤勞整潔
德國人勤奮工作、埋頭苦乾的精神不僅體現在受雇於人的職員身上,就是高級官員和大企業家也不例外。德國式嚴格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也決定了他們和散漫作風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國教師對德國進行長期觀察後,在他的調查報告中對美德兒童作了這樣的比較:在一個雨過天晴、陽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國小姑娘會被明媚的陽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會兒再讀書;而一位德國小姑娘則會在做完作業之後,再出去玩。先工作,後娛樂,這就是德國教育。平時馬路上難得看到閑人,就是娛樂場所,平日也都是冷清清的,只有到了周末,公園、戲院、博物館、郊外、名勝場所,才擠滿遊客。人們只有在辛勤勞動之後,才有權力享受生活。德國人具有勤勞整潔的生活習慣,一般人家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塵不染。德國的家庭主婦非常愛干凈,她們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後,便換上工作服,開始一天最有意義的工作:清潔宅院。她們會跪在地上,將每一個旮旯角落都擦洗一新,即使請清潔工和花匠幫忙,主婦們也往往跟班勞動,直干到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方心滿意足。每一個德國主婦的最大願望就是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美觀、清潔的家,所以,走在德國的鄉村、城鎮,美麗的花園小別墅隨處可見。德國人非常看重房子,有世界上最多的城堡,據說目前仍有14000個。
(四)遵紀守法
有一個笑話:在半夜12時開車,看見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只有德國人。這一方面說明德國人在遵紀守法方面具有很強的自覺性,同時也說明德國是一個執法嚴格的國家。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人們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歷史淵源的。在德國,歷次改革或革命可以說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從俾斯麥以"鐵血政策"統一德意志到獨裁者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集權和獨裁導致下層百姓普遍存在著一種"順從精神"或稱"臣僕意識"。他們甚至開玩笑說,就是因為他們太守規矩,所以連希特勒這樣的大魔頭的話都聽,誰讓希特勒是國家元首呢。還有一則笑話說,世界上最令人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聘了一個德國人當廚師。因為德國廚師會用電子秤計算精確到克的作料烹飪出世界上最難吃的飯菜。這當然是在調侃德國人,說明他們刻板、不善於變通,既沒有法國人的浪漫,又沒有中國人的口腹之慾,因此,他們是世界上活得挺累的一群人。在歐洲生活久了的人都說,德國人是歐洲最老實的民族。其實,德國人也是充滿了藝術細胞和浪漫氣質的,不同的是,法國人善於誇張地表現自己的一切成就,而德國人則喜歡藏而不露,也就是「潤物細無聲」。
戰後德國在西方大國的推動下,民主意識得到了加強。人們主動參與政治生活,自由發表個人見解,那種順從的臣僕意識雖已被擺脫,但長期歷史沿襲下的一些心理仍存在於德國人的性格與意識中。在企業里,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一切按規章辦事,缺少靈活性和主動性;職工們以服從為天職,而領導者就以是否服從命令、遵紀守法作為衡量職工好壞的標准。這也是形成德國人拘泥、呆板性格的原因之一。德國人受地形、氣候的影響,各個地區的人們在性格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北德人就比較開放,特別是漢堡人地處港口城市,見多識廣,但也有些排外,對外地人或外國人顯得不那麼熱情好客。相反,南德人,特別是巴伐利亞人地處內陸山區,思想較為保守,但為人朴質、熱情、樂於助人。
(五)遵約守時
西方人一般都講究遵守時間,德語中有一句話"准時就是帝王的禮貌"。德國人邀請客人,往往提前一周發邀請信或打電話通知被邀請者。如果是打電話,被邀請者可以馬上口頭作出答復;如果是書面邀請,也可通過電話口頭答復。但不管接受與否,回復應盡可能早一點兒,以便主人作準備,遲遲不回復會使主人不知所措。接受邀請之後如中途有變不能如約前往,應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由於臨時的原因,遲到10分鍾以上,也應提前打電話通知一聲,因為在德國私人宴請的場合,等候遲到客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赴約赴宴,如遇交通高峰期,一定要提早出門,以免遲到,但早到人家,也欠考慮。德國人如遇正式邀請,往往提前出門,如果到達時間早,便開車轉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到時再進主人家。
例:上流社會的約會
上周某天,我們應邀到一個德國最大船舶公司總裁家裡去晚宴。請柬上寫著,晚宴時間為晚上7點15分。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是7點或7點半。最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主人要看7點鍾的新聞節目,其次是,請客人務必准時。
當晚7點10分,我們就已經提前到達主人的郊外別墅了,只見大門外停著幾部漂亮的轎車,裡面坐著人,還有車陸續不斷地到來。為什麼都不下車啊?哦!客人不敢提前入內。准7點15分,所有車門都打開了,男男女女一個個穿得時髦筆挺,但毫無珠光寶氣,說明主人所結交的朋友都有品味。我們是第一對進去的,主人夫婦還在花園里,聽到鈴聲才來到大門口迎接,客人魚貫而入。在五分鍾之內,竟然所有的客人都已到齊,比開國典禮還准時。令我驚訝的是,除我們倆以外,大部分都是主人幾十年的老朋友。這么老的朋友還需要提前兩個月下請帖,豈不太過分了。不!這就是德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禮節,要有多冷就多冷。
(六)不尚虛文
德國人講求踏實,萬事都從誠實可靠著眼,拿他們的房屋建築為例,雖然在式樣上並不美觀,但朴實無華,整齊大方。每一種材料,如玻璃、鎖、鉸鏈、開關、燈罩、窗簾、衣架等等,縱然是極微末的,也都堅牢穩固,毫不馬虎。他們寧可失之笨重,極不願敷衍潦草。在德國,任何一座建築、一件傢具、一項設備,似乎都為百年大計打算,講究內在質量。因戰爭而破壞的東西,修復的時候都要恢復原樣,這並不是為守舊,而是表示德國的東西堅牢可靠、不易損壞的優點。就如同德國人辦事一樣注重腳踏實地、絕不誇誇其談。
在待人接物方面,他們嚴肅拘謹,但態度誠實可靠。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不相識的德國人要想和他聊天,談笑風生,似乎不大可能,但你如果向他問路,那麼他便會不厭其煩地來幫助你,他自己不知道,會替你去請教別人,或者陪你走上一大段路,非讓你弄明白不可。有一個德國汽車司機,因把僱主送錯了地方,發現後就立即開回去,向僱主道歉,並重新把他送到要去的地方,而且免收後一段路程的車資。
國外流行的自助餐,也是德國人所發明的。在德國,那種自助餐小店特別多,顧客自己拿盤,拿叉;有些店根本不備刀叉碗盤,給你一張紙,就用紙裹著食品吃,或者用竹簽串著吃,沒有人來侍候你,收費也特別便宜。
德國人的旅遊方法也與別國的旅遊者不同。例如美國人,他們每到一個大都市,乘車周遊一次,就向旅館要一張「標貼」粘在皮箱外面,第二天即去另一都市。就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地跑上十幾個城市,回到家裡指著皮箱上貼滿的標簽誇耀說:「我已環遊了世界。」但德國人則不同,德國人的旅行是選擇一個目的地,或為深山,或在海濱,然後帶著帳篷和干糧跑到那裡,住上幾天,靜靜地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在當地博物館里,「泡」上幾天,研究考察一番。他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旅行。
例:一張德國餐廳的罰單
06年我們有機會德國考察,到達港口城市漢堡之時,我們習慣先去餐館,公派的駐地同事免不了要為我們接風洗塵。走進餐館,我們一行穿過桌多人少的中餐館大廳,心裡犯疑惑:這樣冷清清的場面,飯店能開下去嗎?更可笑的是一對用餐情侶的桌子上,只擺有一個碟子,裡面只放著兩種菜,兩罐啤酒,如此簡單,是否影響他們的甜蜜聚會?如果是男士買單,是否太小氣,他不怕女友跑掉嗎?另外一桌是幾位白人老太太在悠閑地用餐,每道菜上桌後,服務生很快給她們分掉,然後被她們吃光。
我們不再過多注意她們,而是盼著自己的大餐快點上來。駐地的同事看到大家飢餓的樣子,就多點了些菜,大家也不推讓,大有「宰」駐地同事的意思。餐館客人不多,上菜很快,我們的桌子很快被碟碗堆滿,看來,今天我們是這里的大富豪了。狼吞虎咽之後,想到後面還有活動,就不再戀酒菜,這一餐很快就結束了。結果還有三分之一沒有吃掉,剩在桌面上。結完賬,個個剔著牙,歪歪扭扭地出了餐館大門。
出門沒走幾步,餐館里有人在叫我們。不知是怎麼回事:是否誰的東西落下了?我們都好奇,回頭去看看。原來是那幾個白人老太太,在和飯店老闆嘰哩呱啦說著什麼,好像是針對我們的。看到我們都圍來了,老太太改說英文,我們就都能聽懂了,她在說我們剩的菜太多,太浪費了。我們覺得好笑,這老太太多管閑事!「我們花錢吃飯買單,剩多少,關你老太太什麼事?」有個同事當時站出來,想和老太太練練口語。聽到同事這樣一說,老太太更生氣了,為首的老太太立馬掏出手機,撥打著什麼電話。一會兒,一個穿制服的人開車來了,稱是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人員。問完情況後,這位工作人員居然拿出罰單,開出50馬克的罰款。這下我們都不吭氣了,同事的臉不知道扭到哪裡去了,也不敢再練口語了。駐地的同事只好拿出50馬克,並一再說:「對不起!」這位工作人員收下馬克,鄭重地對我們說:「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我們臉都紅了。但我們在心裡卻都認同這句話。一個富有的國家裡,人們還有這種意識。我們得好好反思:我們是個資源不是很豐富的國家,而且人口眾多,平時請客吃飯,剩下的總是很多,主人怕客人吃不好丟面子,擔心被客人看成小氣鬼,就點很多的菜,反正都有剩,你不會怪我不大方吧。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改變我們的一些習慣了,並且還要樹立「大社會」的意識,再也不能「窮大方」了。那天,駐地的同事把罰單復印後,給每人一張做紀念,我們都願意接受並決心保存著。還有人要回去後再復印一些送給別人,自己的一張就貼在家裡的牆壁上,以便時常提醒自己
(七)絕對遵守條條框框
德國的法律和官方規定如麻,有的還是19世紀留下來的。有一個笑話說,德國人是靠法律活著的,如果沒有法律,他們就不知道如何活下去。在中國,每個人都有一種自律,現在國家有了法律,人們卻不知道如何工作。中國人都會自圓其說,到頭來都圓到一起,交通再亂,也能圓出一個邏輯來。而德國的馬路,如果紅綠燈失靈了,行人可以在馬路前一直等下去,等到修好了再過馬路。
例:令人哭笑不得的調查
姐夫的母親剛過一百周歲,姐夫組織了盛大的慶祝晚會,當晚他還宣讀了德國總統和漢堡市長寫給她的祝賀信。這並不意味著她有什麼功勛或者私人友誼,而是因為在德國,百歲老人已是人瑞,政府已經掌握了全德百歲老人的名單,由專人負責,到時會寄賀信給他們。這雖是輕而易舉的事,但說明對人的一種重視和尊重,與會者都很動情。
可是,可笑的事情發生了。姐夫的母親住在一個豪華的養老院,某晚她不小心從床上滾了下來,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姐夫在床邊加了一個窄木條。百歲生日過後,國家負責社會福利的官員下來關心人瑞,忽然發現這窄木條,認為這是侵犯人權和人身自由,就和百歲老人進行三小時長談。
我們都知道,她年邁有時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認識了,可是這官員回去寫了一份幾頁關於侵犯人權的報告書,准備起訴姐夫,還又派來了福利醫生檢查因這窄木條對百歲病人造成的「精神和肉體折磨」,結果又寫了七頁。姐姐姐夫為此感到哭笑不得。
一個朋友解釋說,這是可以理解的。在當前經濟情況不好的情況下,三小時談話,七頁報告,加上兩頁上訴書,都是勞務。他們都是吃國家飯的,總得有所作為。這樣吃國家飯到各地沒事找事乾的人,東德比西德還要多,怪不得國家的行政經費怎麼減也減不下去。
(八)性情固執(認真)
德國人性情固執是世界有名的。在德國常常發生汽車對撞事故。這決不是因為沒有看見迎面開來的汽車,而是雙方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正確而互不相讓所造成,他們簡直頑固到了玩命的程度。不過德國人干起工作來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也是驚人的。例如在光學儀器廠做工的職工,為磨光鏡片,可以干到死而不悔的程度。另外廠長也多能根據職工的技術付給高工資。這是德國所以能培養出優秀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的原因所在。德國的產品也頗能反映這種德國人的氣質。他們進行生產時,絕對沒有那種大概或差不多的馬虎做法,一定要使產品達到其性能的極限。德國產品中最出色的是汽車、精密儀器、照相機,刃具和鋼筆等。這些產品是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的。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這句話充分顯示了德國人的埋頭苦幹、不肯苟且的精神。
❹ 德國人都做了一些什麼「臭名昭著」的實驗呢
說到德國納粹的邪惡試驗,不得不提一批人,那就是納粹軍隊中的醫官。在生活中醫生就是天使的象徵,幫助人們驅除病痛,而納粹醫官不同,他們是來自地獄的魔鬼。
冰凍實驗
德軍入侵蘇聯後,由於天氣極寒遲遲沒有打敗蘇聯。於是德國的科學家開始模擬德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嚴寒環境,試圖找出破解的方法。
感染上之後,德國人會持續觀察他們的情況,身體一發生改變,立即進行活體解剖,觀察器官的變化。數千俘虜就這樣慘死在手術台上。
“雙胞胎”人體實驗
納粹科學家還熱衷於利用雙胞胎進行實驗,以研究雙胞胎之間的細微差別。他們會先解刨一個孩子,觀察他的孿生兄弟身體是否會出現異樣。
如果是德國納粹時期的話,1943-1944雙胞胎實驗。1942-1943骨骼,肌肉和神經移植實驗。1942顱腦損傷實驗。1944結核實驗。1941低溫實驗。1939-1945芥子氣實驗。1942-1943磺胺類葯物實驗。1944海水實驗。1941-1945絕育實驗。1943毒葯實驗。1943-1944燃燒彈實驗。1942高海拔實驗。
德國納粹人體實驗嚴重違背了人類生命倫理的知情同意原則、生命價值原則、有利無傷原則,造成了大量實驗對象的死亡。納粹人體實驗得出了很多所謂的“科學數據”,現代醫學研究不能採用。這些數據和結果能不能採用,關鍵問題在於廓清科學需要與倫理原則的理論基礎,深掘這些數據和極端功利主義之間的內在關系。殘暴的德國納粹人體實驗嚴重違背了人類的倫理原則,導致了大量無辜生命傷害與死亡,任何強詞奪理的狡辯都是緣木求魚,毫無意義的。納粹醫生和醫學家必須為其暴行承擔應有的道德責任。隨著歲月的流逝,德國納粹人體實驗的丑惡行徑已經淹沒在無情的歷史洪流之中,但它給現在和將來留下的不僅僅是這些極有爭議的數據應用和道德責任問題,更多的是在科學技術發展成為時代進步標志的今天,在諸如此類以極其不道德的技術手段獲得的數據面前,當倫理原則與道德良心受到劇烈的撞擊,要求直面回答技術與人誰更具有合目的性時,人類自身該如何抉擇。
❺ 愛因斯坦 倫琴 西門子 尼采 還有很多學術上的 奠基人 都是德國人。為什麼是因為德國人的習慣種...
自身良好的學術環境。獲得諾貝爾獎的六百多人有五分之一的是猶太血統,是德國人。
❻ 德國學術界和民間是如何評價愛因斯坦的
無論是德國的學術界還是民間,都傾向於避諱無視愛因斯坦的存在。當然官方還是要做做樣子,以愛因斯坦為榮雲雲。這個就像是10月3日的德國國慶節,德國一律稱之為holiday,避諱國慶節,因為10月3日是東西德合並的日子,而東西德分裂是德國民族的傷心事。最直觀的證據就是,德國的科學院叫做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還有亥姆霍茲研究所,德國科學最高大獎叫萊布尼茨獎,德國的青年基金叫洪堡學者獎學金,德國以科學家命名的學校,研究所多的很,偏偏沒有以愛因斯坦命名的。首要原因是愛因斯坦年紀輕輕就拋棄德國國籍,加入瑞士籍;其次是愛因斯坦是猶太人,德國人向來以日耳曼人血統優秀自居,當時的大德國和小德國之爭,最後還是選擇了沒有奧匈帝國的小德國也有血統的原因;再次就是愛因斯坦在二戰期間做了一些不利於德國的事。以楊振寧先生為例,當年楊先生拋棄中國國籍,楊老的父親難道沒有發聲明要斷絕父子關系嗎?具體原因情況不討論,這不正是表明起碼有一些人對放棄自己祖國國籍的人(哪怕是諾獎獲得者)是很批判的嗎?對德國而言,愛因斯坦在這方面做的比楊老要差太多了,晚年遺囑把自己的手稿什麼的全部捐獻給以色列,跟德國沒一丁丁點兒關系。德國人估計肺都氣炸了,現在不敢否定二戰後的新秩序,也不敢帶上反猶反人權的帽子,也不過是腹黑下,表面上推一下愛因斯坦,絕不給任何實質上的認可,就是這樣。PS: 不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且德國近年來的美國化趨勢特別明顯,歐盟一體化也帶來不少文化沖擊,年輕人都開始過英美文化的節日,甚至有些人慶祝感恩節。愛因斯坦畢竟還是人類科學史上最耀眼的幾顆明星之一,隨著時間推移,其在德國人心中的地位應該會逐步提高起來。
❼ 德國公立大學是怎麼做到學術自由的
德國是現代大學的發源地。我記得歷史最悠久的應該是海德堡大學,有超過六百年的歷史。所以波恩大學的200年校慶在中國或許會引來一片驚嘆,但是在德國,這算是一個「年輕」的大學。但是校長說:波恩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一樣,都是在1810-1820期間建立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大學。從這個角度講,說母校是當前最古老的現代化大學,亦不為過。
為什麼要把歐洲大學的歷史在1810-1820劃斷,作為一個分水嶺呢?
因為在這之前的歐洲教育,有兩個體系。一方面,教會壟斷著教育權,他們的神學院,其主要目的是傳播一種思想(基督教教義),當然也意味著扼殺別的思想;這有點兒類似於中國皇帝的翰林院,雖然也是學術機構,但是他們的主要職能是網路天下英才,服務於社會管理。另外一方面,市民階層需要一些實用的技術,比如醫學商學數學等等,於是民間自發辦起一些不受教會控制的大學。比如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建立於1087年,至今差不多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了;還有諸如布拉格、維也納、和海德堡大學等等,都屬於這一類。
到了十九世紀,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德國,慢慢形成。當時,在歐洲范圍內,德國這個地理區域是相當落後的,和義大利、法國這些先進國家根本沒法比。這有點兒像中國版圖內的東北。直到清朝末年,東北地區仍然是地廣人稀。德國那時候比清朝時候的東北更加落後,當時在現在德國版圖內仍然存在著很多獨立的小國家,彼此征戰,好比春秋戰國。其中最大的一個叫普魯士王國。1806年普魯士敗於拿破崙,被迫簽訂《提爾西特和約》,割地賠款,稍微像樣一點的哈勒大學也被法國佔領。
窮則思變,敗了才會想到卧薪嘗膽,奮起直追。為了獲得生存空間,和法國英國這些先進國家競爭,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決心重整旗鼓。他對逃出來的教授們說:「這個國家必須通過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國防大臣沙恩霍斯特也說:「普魯士要想取得軍事和政治組織結構上的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首先有在教育與科學上的世界領先地位。」這時教育家洪堡出任內政部教育文化司司長。他認為:「大學是一種最高手段,通過它,普魯士才能為自己贏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從而取得真正的啟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領先地位。」
1810年柏林大學誕生,1818年波恩大學建校。這些新式學校和原來的大學完全不同。
首先,普魯士國家取代教會成為大學的財政提供者。通俗地講,這是國立大學,而不是教會大學,也不是私立大學。這個原則被德國人一直堅持到了21世紀。兩百年來,德國大學增長迅速,現在全德國有超過一百所大學,和英國美國不同,德國的大學全部都是國立的。而且保證對全世界的學生敞開大門免費服務(這個情況正在緩慢地改變),所以我去念書的時候,十分驚訝:怎麼中國都已經開始灌輸教育收費理念了,德國大學居然還是免費的,而且對外國人都免費!國家撥款,保證了大學的運轉,也是學術自由的生存前提。教授不必為了五斗米發愁,也不必屈從於市場需求或者教會思想。國家撥款,也保證了落後國家的大學能夠獲得充足的資源去彎道超車。
其次,國家不幹預大學管理和學術研究。俗話說,吃人家的嘴短。一旦政府握緊錢袋子,大學教授就會從仰市場或者教會的鼻息轉變為仰政府的鼻息,一樣不能促進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作為現代大學的創始人,洪堡先生清楚地知道學術自由的重要性。所以他和德國皇帝議定:新版大學必須是教授自治的大學。大學自我決定教學科研等內部事務。大學校長由教授們輪流坐莊,教授有任意的開課權,工資由國家支付,享受社會中上層的生活待遇。同時實行嚴格的退休制度,不管是誰,到了65歲,都得讓位。企業家資助教授的研究課題,經教授與校長聯名簽字,就可到稅務局申請減稅。
由此看出,現代大學的基本要義是兩個:第一,政府給錢;第二,政府不管事。這個和一般企業管理相悖的重要原則才是奠定現代大學的基礎。如果政府不給錢,大學生存不下去;如果政府給了錢還要管事,那麼它就成為羅馬教廷的翻版,仍然不可能激發科學的進步。只有給錢而不管事,才是激發科學創造的唯一一條道路。
這是一個非常不讓人放心的制度設計。從一般意義上的組織管理看,給錢而不管事,那麼必然會面對一個效率缺失的狀態。對於中國人來講,我們記憶中的大鍋飯不就是這樣的一種制度嗎?說句實在話,這的確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制度,也可以想像:能夠在當時設計出這樣的制度是需要怎麼樣的智慧和勇氣。
社會需要有人去面對未知發問,探索未知是不可控的,所以科學家不是工程師。我們平時熟悉的管理模式和制度,都是針對已知世界的,難以簡單地照搬到大學管理中。也許有人會說:企業家同樣面對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市場風險,我們不是設計了市場競爭機制來獎優罰劣嗎?比爾蓋茨、巴菲特都是成功的代表,市場獎勵他們世界首位的財富。但是你仔細想想,企業家所面對的市場風險相較於科學家面對的整個未知世界,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比爾蓋茨的windows設計也不過是電腦技術的一種運用而已,即便如此,市場已經給予了如此大規模的獎勵,讓他做了世界首富。如果牛頓、愛因斯坦都需要產權保護來獲得經濟回報的話,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整個世界奉獻給他們呢?所以,用市場化的方法對純粹公共物品的科學創造進行經濟獎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一旦給科學創造以壟斷權力,就像是微軟、英特爾一樣收取專利費,也不利於整個人類迅速地傳播和利用科學原理。
由此,現代的大學制度其實是轉換了一個激勵機制:不是用物質化的東西去獎勵科學家,而是用崇高的社會地位去獎勵他們。讓他們成為自由人,享受中上等的物質生活,衣食無憂(但絕不是奢侈豪華!),同時要求他們開放所得到研究成果給整個社會共享。而什麼樣的人才能夠成為這樣的教授科學家呢?只能由已經是教授科學家的同行來評定。這就是最最重要的「大學自治」原則。
柏林大學的出現,成為現代化大學誕生的標志。此後,這種模式被德意志三十多個邦國競相效仿,發展趨勢如雨後春筍。它們都是綜合性大學,與工科或實用學科的專門學院有嚴格區別。大學成了對世界進行新解釋的中心,人文科學擺脫了神學的束縛,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的新體系也確立了真正的獨立地位。教授們不再像神學院時代那樣,只能在一種思想體系中思考。研究不為人知的東西,發現新規律,增長人類的新知識,成了最高的存在形式。只有作為優秀的研究者,才能成為大學教師;照本宣科,拾人牙慧,只能下課。大學成為研究者的共同體。
科學與教育的崛起,有力地推動了普魯士王國的現代化進程。1870年普法戰爭再次爆發,這次法國大敗。排除了法國干擾,德意志各邦完成統一,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其雕像,如今矗立在波恩南部五十公里的「德國之角」。在普法戰爭前,德國已經居於世界科學領先地位。這里出現的科學家可謂群星燦爛,如數學家高斯、物理學家赫茨、洛倫茲、普朗克、愛因斯坦、化學家李比錫、奧斯瓦爾德、哈維爾,這個名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而美國雖然在20世紀初時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在科學、教育方面,只是德國的學生。在這方面,中國也是德國的學生。蔡元培就曾幾度留學德國。他主政北京大學,倡導兼容並包、思想自由、教授治校,主張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都受益於德國,甚至他女兒取名威廉,都可見他從德國受到的影響。
❽ 於丹解釋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之多的原因,有什麼道理嗎
於丹所說的沒有什麼道理。談及於丹,這可是當今最炙手可熱的“國學大師”。她作為廈門大學教授,在數年前的“百家講壇”央視節目中一炮而紅,出版了無數的作品,諸如《於丹講論語》、《於丹講國學》,都是名利雙收,風頭無兩。近期,沉寂多時的於丹再次在微博上“放炮”,這次她更是鬧出了“軒然大波”:她指出了德國教育的先進,認為這才是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非常多的根本原因。
作為一位研究傳統文化的“國學網紅”,於丹如此頻繁的對體制開炮,很難說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用意,是不是和那位“作家方方”相差不遠呢?不過她這篇文章,其實沒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