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一戰德國是怎麼挑起戰爭的

一戰德國是怎麼挑起戰爭的

發布時間:2022-07-03 14:04:46

㈠ 德國為什麼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力量

一戰時期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工業產值佔世界15.7%僅次於美國,比法國,俄國,義大利,日本加起來都多,還擁有當時最為龐大的陸軍,海軍為世界第二僅弱與英國,開戰初期德國雙線作戰,對抗英法俄三國聯手勝多敗少,戰爭後期的德國仍然軍事實力強大,但是地理位置不好,被封鎖了海上之後幾乎斷絕了資源,民眾生活不下去爆發內亂德國才宣布投降

㈡ 為什麼一戰,二戰的都是由德國挑起的

這個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總結其共同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壟斷國家,但由於世界市場和原料地基本被老牌強國所瓜分完畢,導致其不得不憑擴軍備戰來拓展其階級利益(二)德國本身是靠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保留了大量軍國主義傳統,從而使得容客地主階級和軍事貴族階級相勾結於一起(三)日耳曼民族有一種天然的英雄情節,且在民族主義的煽動下,極容易被統治階級所利用(四)受地緣戰略的影響,受到傳統國家的打壓,復仇心裡濃厚(五)自身的工業經濟基礎較雄厚,其戰時經濟經得起一定周期的消耗(六)國際環境的變動,具有共同利益親德集團的力量日益強大且走向國際聯合,而抑德集團卻內部矛盾錯綜復雜,短期內無法形成一個整體

㈢ 德國為什麼發動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㈣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一戰

德國發動一戰的原因是為了打破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英國依靠殖民地系統,取得了對世界秩序地掌控。與德國相比,英國的本土也可以被稱作小國,但是因為有著空前的廣袤的殖民地,在殖民地上有著英國資本主義的各種原料,殖民地的原料和人口將英國這個小國拖成了世界第一強國,曾經強大的日不落帝國。

19世紀下半葉德國實現統一後,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在工業化進程中,德國開始走在英國前面,國力大增,與英國形成激烈競爭。在海外殖民活動中,作為後來者的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英國也展開激烈角逐。德國要想擴大殖民勢力范圍,必須爭奪海上霸權。

(4)一戰德國是怎麼挑起戰爭的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總體上講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霸戰,從更深層次看是私有制佔主體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演變的產物。幾個世紀來西方列強大力推行海外殖民擴張,遵循的是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一戰正是這種叢林規則發展到極致的產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也就是帝國主義階段的產物,是西方國家長期殖民擴張和爭霸的必然結果。在世界近代歷史上,西方列強大肆進行殖民擴張,競相掠奪弱小國家和地區,瓜分勢力范圍,構建殖民帝國。

㈤ 德國挑起一戰和二戰的目的

一戰的目的是為了爭奪其他歐洲列強瓜分的殖民地 因為德國在歐洲列國中發展崛起的比較晚 等著德國雄起的時候 世界的格局已經都定下來了所以德國不甘心 要與其他歐洲諸如法國 英國等爭奪他們在殖民地的利益所以要發動戰爭改變 但是最終失敗 簽訂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這也就為二戰的發動埋下了伏筆 二戰德國的目的是由於一戰德國的戰敗 德國不甘心 有受到了其他列強的打壓 這使得好勝心的日耳曼人不能接受 所以在戰爭販子希特勒的蠱惑下 要發起又一輪的戰爭 來復仇

㈥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誰挑起的

挑起世界大戰的是帝國主義。
一戰是奧匈帝國挑起的。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二戰時日耳曼挑起的。1939年9月1日,日耳曼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㈦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哪個國家挑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塞爾維亞、奧匈帝國和德國挑起的。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同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7)一戰德國是怎麼挑起戰爭的擴展閱讀:

戰爭結果

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十四條和平宣言》,德、奧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大戰歷時4年,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員3000萬,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另一方面,戰爭促進了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覺醒。

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國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㈧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誰挑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奧匈帝國挑起。薩拉熱窩事件(Sarajevo Assassination)於1914年6月28日在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這一天是塞爾維亞的國恥日(1386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爾維亞。6月28日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所以塞爾維亞從此把6月28日稱為「國恥日」)。

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斯尼亞青年學生)槍殺。這次事件導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戰爭爆發各國的態度:

奧塞戰爭迅速爆發,俄法兩國站在塞爾維亞方面,立即進行戰爭總動員。7月31日,德國向俄國和法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它們停止總動員,遭到斷然拒絕。德國於7月31日向俄國宣戰,8月3日對法國宣戰。

8月2日,德國總參謀部為了實行施里芬計劃,向比利時送交最後通牒,要求允許德軍借道比利時對法軍作戰,並限在24小時內答復。700萬人口的比利時勇敢地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並向英國求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薩拉熱窩事件

㈨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哪個國家挑起的呢

嚴格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戰序幕是從德國進攻比利時開始的。為什麼德國要進攻這么一個撮爾小國?說起來,還要提到一項命運多舛的進攻計劃,即「施利芬計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施利芬計劃」可稱得上是閃電戰的前身。

之所以要如此迅速,還是考慮到俄國老舊原始的鐵路系統若完成軍事動員會需要6—8周。所以,德國在東線只需放10個師。可以看到,施利芬計劃的成功與否完全在於敵人完全按照計劃內的步驟。即法國要將主要兵力投入到洛林和阿爾薩斯的圍攻,德國順利通過比利時本土,俄國不能提前進攻。可是,戰爭爆發後,以上三種情況都超出了施利芬計劃原來的估算。德軍在開進比利時的途中,遭到比利時軍隊的頑強抵抗;俄國提前發動了進攻,這使得德軍不得不調出用來進攻巴黎的德軍部隊。更要命的是,施利芬的繼承人小毛奇擅自將施利芬計劃改動,加強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防守方向、削弱了擔任進攻的右翼部隊,從而使法軍不夠深入得以及時回援主戰場,最終導致了馬恩河會戰的失利。「必有一戰時,切莫削弱我的右翼」,施利芬的這一遺囑最終隨著德國的落幕而成為軍事史上的名言。

㈩ 為什麼一戰和二戰都是德國引起的,當時的德國政治,軍事是怎樣

第一次時間大戰結束後,德國成為戰敗國,被解除武裝。然而,不過20年的時間,德國又一次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軍事力量。如果考慮到在次期間它還經歷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社會動盪的話,那麼這一切幾乎是不可思議的。總有些人認為是希特勒的鐵碗政策和猶太人的血淚成就了第三帝國,但是那鐵與血的背後有更多的人物和事件把德國推上窮兵黷武的不歸路。

第一章:《凡爾賽和約》,一份為期20年的休戰書
1918年11月11日,血腥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德國作為戰敗國將喪失13%的領土,賠償32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外加每年5億美元的利息;出口產品被徵收26%的額外費用,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陸軍只能保留10萬人,海軍主力戰艦不得超過6艘,不得擁有潛艇、飛機、坦克或重炮等攻擊性武器。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曾宣稱「搜遍德國人的口袋也要把錢找出來」,但私下裡,他承認:「我們所起草的文件(和約)將為20年後的戰爭埋下伏筆。當你們把這樣的條件強加在德國人民的身上,這只能導致德國人要麼不遵守條約,要麼發動戰爭。」英國外相柯曾(Lord Curzon)持相同的看法,他說:「這不會帶來和平,這只是一份為期20年的休戰書。」

美國總統威爾遜看到這份協議後,也皺著眉說:「如果我是德國人,我想我絕不會簽署這份協議。」

問題不在於政治家們是否都意識到了問題的本質,問題在於他們背後的「師爺們」才是真正的決策者。陪同威爾遜來到巴黎的銀行家有:首席金融顧問保羅·沃伯格、摩根和他的律師弗蘭克、摩根公司的高級合夥人托馬斯·萊蒙、戰時工業委員會主席巴魯、杜勒斯兄弟(一個是後來的CIA的頭頭,一個是艾森豪威爾的國務卿)。英國首相的身後是菲利普·沙遜爵士(Sir Philip Sassoon),他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嫡系子孫。法國總理克萊蒙梭的高參是喬治斯·曼德爾(Georges Mandel),他的真名是傑洛波·羅斯柴爾德(Jeroboam Rothschild)。德國的代表團首席代表就是保羅的大哥麥克斯·沃伯格。當國際銀行家們齊集巴黎的時候,後來的「以色列之父」艾德蒙·羅斯柴爾德男爵作為東道主提供了熱情的接待,他將美國代表團的頭面人物安排在自己在巴黎的豪華庄園里。

巴黎和會其實是一場國際銀行家們的狂歡節,在大發戰爭橫財之後,他們隨手播下了下一場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一般認為雖然一戰西線戰事絕大部分發生在法國,法國因此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克萊蒙梭的政策仍過分激進,對德國過分苛刻。而且條約是勝利者強加於失敗者的和平,是對德國的一種羞辱。時至今日史學界對此仍有不同觀點。
凱恩斯在其著作《和平的經濟後果》中說,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將戰勝了德國的法國比作與在布匿戰爭中戰勝了迦太基並將其徹底摧毀的羅馬帝國。後來法國經濟學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給凱恩斯的公開信中發表了他的不同觀點,並指出凱恩斯的戰後預言並未成真,如凱恩斯預言歐洲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9年的產量較1913年增加了10%,凱恩斯預言德國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7年德國的鋼和鐵產量較1913年分別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數據包括了戰後德國割讓的領土。又如凱恩斯預言戰後德國國內儲蓄不會超過20億馬克而實際上1925年的數字是64億,1927年76億。凱恩斯預言德國在條約生效30年內無法支付高於20億馬克的賠款,曼托索稱在1933至1939年間德國在重整軍備上花費了7倍於此數的金錢。
近來又有一種觀點稱德國在條約中獲益匪淺,如史學家格哈德·溫伯格在其著作《手邊的戰爭》中提到,由俾斯麥一手建立的德國政治體系不但未被摧毀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國避免了戰後被戰勝國大規模軍管(特別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形勢對比)。

現在回顧一下,在1919年時德國其實取得了較五年前戰爭爆發時更有利的戰略態勢,尤其是德國的東方,原來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不斷膨脹且親法的俄羅斯帝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外交上孤立,內部紛爭不斷且捲入內戰的蘇維埃俄國。在南方,德國的前盟友奧匈帝國分裂為數個弱小的共和國,對德國的再次崛起已經無法構成威脅了。

英國軍事史學家科熱里·巴尼特聲稱,與德國所期待的一旦贏得戰爭後他們強加於協約國的和平條約相比,凡爾賽條約實際上是相當仁慈的。對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俄國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業,90%的煤產地以及50億馬克的戰爭賠償。巴尼特同樣認為德國在簽訂條約後的戰略態勢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國東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國作用的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消失,而且德國和新生的俄國之間有波蘭作為緩沖。在西方只有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人口都不如德國的法國和比利時。巴尼特還認為英法兩國應通過一種徹底摧毀俾斯麥一手創立的統一的德國並使其重新分裂為多個較弱小的政治實體的方式實現歐洲大陸的永久和平,只有這樣做才能徹底解決德國給歐洲帶來的麻煩,但英國並未達成自己參戰的目的。

如果不以現代的戰略或經濟角度思考問題,凡爾賽條約在德國人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隨後在納粹黨的培育下生根發芽,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開始明目張膽的踐踏條約並贏得國內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學家丹·洛林說,凡爾賽條約的連鎖反應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章:軍國主義的復興
「任何和平條約,任何敵人不能從我們身上奪走的東西是:堅強的信念。當命運再次召喚德國人民武裝起來的時候-這一天終將到來-它將看到勇士而非懦夫緊緊握住忠誠的武器。只要有鋼鐵般的意志,使用什麼武器都無所謂。」漢斯、馮、西克特少將寫下上述鏗鏘之語後不到一年,便接受了一項棘手的任務,鑄造那些「鋼鐵般的雙手和意志。」1920年6月,卡普政變發生3個月後,他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統率10萬新陸軍,盡管「國防軍」這個字在德文中不僅包括陸軍,還包括海軍,但是海軍有自己的領導。

54歲的西克特是現代普魯士將軍的典範。他身材瘦削筆挺,左眼夾一隻單片眼鏡,無論是個人背景還是外貌都體現了經典的德國軍事傳統。西克特平時沉默不語,難以琢磨,偶爾開口,則出言簡潔,語調諷刺,因而有「斯芬克司」之稱。西克特就任後便著手「減輕凡爾賽條約的流毒」。他不但要克服條約規定的種種限制,還要安撫因政府批准條約激起的分裂思想和憤怒情緒。同時,還需要把殘留在國防軍內的「自由團」余部訓練成正規軍。西克特堅持主張國防軍必須超然政治之外。他禁止軍人加入政黨,禁止政治意向鮮明的報紙在軍營發行,甚至終止憲法賦予現役軍人在議會中的投票權。西克特從上任伊始就想方設法規避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他讓軍隊辦公室行使總參謀部的職能,給它的各種機構冠以虛名,巧妙的保留了總參謀部。比如,參謀部情報局在統計局和福利辦公室的名義下開展工作(狐狸插話:這點和民國時期的中統何其相識)。和約要求取消軍事院校,西克特便在軍隊中開設一項「特別訓練課程」起到軍事院校的作用。
此外,西克特默許建立一支大大超過凡爾賽和約數量限制的國家警察武裝,作為陸軍的後備軍。久經沙場的軍官穿上警服,給數以千計的入伍者施加軍事訓練。他們許多人象步兵一樣裝備步槍、機關槍,甚至裝甲車。二戰中,德國警察中受過特殊訓練的一些人將陸軍師和集團軍。
西克特認為,規模小素質高的陸軍應該採取機動戰略。他在1921年寫道:「據我看,未來的戰爭在於調動人數少但素質甚高的機動部隊,若配以飛機,則作戰效果更高。」他對速度和機動性的重視是德國閃電戰的萌芽。在強調機動性的同時,西克特把國防軍建設成為日後大規模擴軍備戰的骨幹力量。他創造性的提出:「領導者的隊伍」,意在表明每個成員都有一聲令下即可擔任更高職位,肩負更大職責的能力。因此,在戰時動員中,少校和上校可以升為將軍,得力的軍士可以升中尉。和約沒有限制軍士數量,多達4萬的軍士和下士——將近每兩名士兵中有一個——准備加入軍官行列。

閱讀全文

與一戰德國是怎麼挑起戰爭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