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有什麼區別二者戰鬥力誰更強大呢
黨衛軍和國防軍是德國的兩個不同的武裝,一個是國家正規軍,一個是納粹的私人武裝力量,從軍隊層面看,黨衛軍並不是德國的正規軍。
國防軍會把自己擺在一個非常高的姿態,把自己描繪成白蓮花騎士,乾乾凈凈一塵不染,實際上,國防軍犯下的罪行遠比黨衛軍多。
❷ 德國的帝國師,骷髏師,阿道夫希特勒師PK日本的6個甲種師團,誰厲害
你所列舉的三個師都是納粹德國裝備最好、士氣最高的黨衛隊師啊!如果要對比的話,需要進行全面的分析,呵呵!1:輕武器裝備:當時這三個德國師的裝備是德國陸軍中最好的,一個標准作戰單位中,由K98步槍、MP38沖鋒槍及MG42機槍構成了較為全面的中遠程火力覆蓋的能力(戰爭中前期),並且以團為單位配置狙擊手,由此可以看出德國軍隊武器的自動化程度較高,瞬間火力較強。日本軍隊一個標准作戰單位中,是以三零步槍、三八(有坂步槍)及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構成(戰爭中前期),狙擊手以師團為單位配置,所以對比之下,德國軍隊在輕武器這一項上佔有優勢。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德國MG42機槍是優秀的通用式機槍,裝載兩腳架就是輕機槍,裝配75發彈鼓,裝載三角架就是重機槍,裝配300發彈鏈,該槍結構簡單,1200~1500發/分鍾的射速,槍管過熱可隨時更換;而十一年式6.5mm輕機槍(歪把子)是30發彈斗供彈,就是用6個5發彈夾並排供彈,並且需要用槍體上方的油壺不停的對子彈供油,否則彈殼無法正常退殼,雖然從設計上來說,該槍只要彈葯供彈和油壺供油可以不停頓的持續,就可以一直進行射擊,但實際上因為操作的繁瑣,該槍的實際射速很難超過150發/分鍾,並且因為該槍的槍管是固定式的,所以該槍在實戰運用中,無法更換槍管,不可能保證高強度及持續的火力。從這些也可以看出,當時日本部隊在輕火力上無法於德國軍隊相比。2:師屬重武器裝備。簡單的說,普通德軍步兵營級作戰單位中,下轄3個步兵連和一個重裝步兵連,步兵連三排九班制,重武器為12挺輕機槍。2挺重機槍和3門50毫米迫擊炮;重裝步兵連由一個山炮排(裝備18型75毫米山炮),1個工兵派和1個通信排組成。而普通德軍步兵團級作戰單位中,都有團屬反坦克連,裝備Pak35/35型37毫米反坦克炮計12門(戰爭前期)。上升到普通德軍步兵師級作戰單位中,都有炮兵團編制,下轄4個炮兵營,其中,第1,2營裝備75毫米榴彈炮,第3,4營裝備105毫米榴彈炮(戰爭前期)。這是戰爭前期普通輕裝德國步兵師重武器的基本配置。 日本步兵師團編制中,包含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他部隊。其中,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總編制為28500人(馱馬制連隊)。
從上述可以對比,德國普通步兵師所攜帶的重火力單純論數量,比日軍多(每個步兵連至少有三門迫擊炮),論口徑也比日軍大,論火炮支援及時性和有效性,德軍也占優(日軍火炮部隊獨立編制,接受師團直接指揮,而德軍連級單位就開始配備連屬迫擊炮)。所以,可以相信,當時日本部隊在師級重火力上也遜色於德國軍隊。3:坦克及裝甲車輛。這個我就不做對比了,沒必要,日本的鉚接坦克實在和德國的三、四號坦克沒有可比性,不說了。4:戰斗慾望及戰斗信念。在這一項上,兩只軍隊應該是旗鼓相當,黨衛軍的戰斗狂熱在二戰時是出名的,而日本軍隊就是另一支出名的軍隊,所以在這一項上,兩者打平。5:專業戰斗素養。日本軍隊因為受人口基數等等綜合原因,它的戰斗訓練是相當嚴酷的,特別是戰爭初期的日本常備師團,絕對是訓練有素的精英;而德國陸軍絕對是當時最精銳的士兵,但你問的是黨衛軍,戰爭初期,黨衛軍的士兵全部選拔於納粹黨最忠誠、最勇敢的黨 員,論對信仰的狂熱,他們無可爭辯,論對敵人的殘酷,他們無可爭辯,,論勇敢,他們無可爭辯,但論專業戰斗素養,他們實在不是十分的優秀,這從各黨衛軍的戰績可以清晰的看出來,他們取得了驕人的的戰績,但他們的傷亡永遠是最高了,而且,黨衛軍作戰基本沒有俘虜,特別是戰爭前期及後期,這種情況尤為明顯,所以,在這一項上,日軍占優。6:作戰人數。日軍常備師團配屬人員一般25000人到28000人,而德軍步兵師人數一般為17200人。綜合上訴所有,可以相信,如果交戰,德國人將取得最終勝利,但也將耗盡有生力量,畢竟交戰雙方人數將近差了一半不到。
❸ 二戰時德國哪些國防軍很強
德國國防軍第7裝甲師,精銳王牌部隊
波蘭1939
第7裝甲師前身為第2輕裝甲師。於1938年10月10日在圖林根的格拉組建,隸屬於第9軍區。
1939年9月1日,該師首次出現在波蘭戰場上。第2、3輕裝甲師組成第15摩托化軍,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第10集團軍。師指揮官斯圖姆中將。此時該師的第66裝甲營擁有可用坦克62輛,主要裝備I型、Ⅱ型坦克,另外還有少量Ⅲ型和Ⅳ型坦克。
進攻從西里西亞的霍耐科開始,目標凱爾斯和拉當。部隊幾乎未受損失就於9月9日佔領了拉當。以此為起點,第2輕裝師繼續向華沙以西地區和更遠的莫德林推進,從南麵包圍了華沙,戰斗於1939年9月27日結束。隨後,該師於1939年10月1日接到命令返回原駐地,並於10月中旬抵達圖林根。根據波蘭戰役的經驗,第1-4輕裝師改編為正規裝甲師,編號:6-9。1939年10月18日第2輕裝甲師正式更名為第7裝甲師。
法國戰役第一階段
不僅僅是番號改變了,該師也按照裝甲師的編制進行了徹底改編。第66裝甲營被加強,組建了第25裝甲團,下轄3個裝甲營。第6、7步兵團也被改編為第6、7機械化步兵團,並歸第7機械化步兵旅指揮。
1940年2月12日,埃爾溫·隆美爾少將從斯圖姆手中接過了第7裝甲師指揮權。這期間,PzKw38(t)坦克代替了大多數的老舊坦克,特別是Ⅰ型坦克。38(t)坦克性能遠優於原來的Ⅰ型和Ⅱ型坦克,火力與Ⅲ型相當,但是火炮射程更遠。入侵法國前夕,一個摩托化重炮連(裝備150mm自行火炮)被加強到第7裝甲師。這次改編使該師的坦克作戰能力顯著提高,編制的坦克數量達到180輛左右。
1940年5月10日,入侵法國和低地國家的「黃色方案」開始實施。第7裝甲師再一次隸屬於第15摩托化軍,這次和第5裝甲師一起受A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指揮。第7裝甲師作為攻擊主力,將強行通過阿登地區,越過芒斯,出現在盟軍主力後側,切斷敵軍通往英吉利海峽的道路,並將其分割。
1940年5月10日清晨,該師的坦克部隊出發准備在第納特通過芒斯,越過德-比邊境向阿登前進。5月12日抵達芒斯,並花費了兩天時間鞏固橋頭堡。
隨後,隆美爾開始了一場向英吉利海峽進軍的賽跑。這場「賽跑」指揮的相當精彩。只發生過一個小小的意外:英軍於5月21日在阿拉斯發起了反攻。這在德軍中引起了極大的恐慌,因為德軍第42反坦克營的37mm反坦克炮無法擊穿英軍步兵坦克的厚重裝甲。只得以88mm高炮來對付。這是88mm高炮第一次被用來對地射擊,結果效果顯著,英軍坦克紛紛被摧毀。——這招,在之後的北非戰役中隆美爾也經常用起——隆美爾一直沖在他軍隊的第一個,在指揮官鼓舞下,第7師奮勇前進。在5月30日完成了對敦刻爾克盟軍的合圍。隨後,該部撤出前線,短暫休整至1940年6月5日。這時,戰役的第2階段開始了。
法國戰役第二階段
在法國戰役的第二階段,第7裝甲師和第5裝甲師一起隸屬於第4集團軍第15裝甲軍。目標是佔領索姆,以避免更多的盟軍通過海峽逃走。這個區域上橫擋著魏剛防線,由法國第10軍防守。第5、7兩個裝甲師在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並由此分割了法國第9和第10集團軍。以第7裝甲師為先導,第15裝甲軍快速推進。6月7日該師進抵佛戈斯-萊斯-奧克斯,於次日抵達柔恩,完成了合圍。該城於6月10被佔領。
6月12日,第7裝甲師佔領聖·萬勒瑞。法國第9集團軍和英軍第5山地師的一部分被合圍,46000人投降。隨後,該師繼續推進,於6月19日進抵瑟堡。雖然部隊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推進,但最後還是沒能阻止少量英軍從此撤走。經短暫休息,第7裝甲師再次向南挺進,一路之上未遇有組織的抵抗。穿過科唐坦和布列塔尼,該部於安塞尼斯渡過盧瓦爾河。到6月25日停戰時第7裝甲師已經打到法國西南部。
是役,該師僅有2624人陣亡、受傷和失蹤,損失坦克42輛,獲得「魔鬼師」的稱號。停戰後,第7裝甲師駐扎波爾多,可是僅僅4天後,就被調往查特斯,在那兒待到7月24日,隨後又駐扎巴黎以西,為海獅計劃做准備。不過12月中旬,再次調回波爾多,在那一直駐扎到1941年2月14日。隨後,前往波恩-拜德 哥德斯堡。在這一期間,隆美爾少將被提升為非洲軍團指揮官,馮·方克少將接任師長。
從6月6日到10日,第7裝甲師被火車運到了東普魯士,積極為進攻蘇聯做准備。此時,該部齊裝滿員,全部裝備38(t)、Ⅳ號坦克,機械化步兵第6團也部分裝備了半履帶車,機動能力顯著提高。
巴巴羅薩1941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開始,第7裝甲師隸屬於中央集團軍群-第3裝甲集群-第39裝甲軍,從東普魯士發起攻擊,第2天,該師試圖由奧利他渡過聶曼河時,爆發了一場與蘇軍第5坦克師的激戰。蘇軍被全殲,但第7裝甲師也損失了半數坦克。,進攻繼續,維爾納於6月25日被佔領,以此為基地,第39裝甲軍轉向東南的明斯克。6月28日該城被第3裝甲集群和第二裝甲集群從東、南兩面攻佔,次日,3個俄國軍被合圍殲滅。於是第7裝甲師橫卧於明斯克以東通往莫斯科的大路。7月5日,合圍圈中最後28000名蘇軍投降。第2、3裝甲集群迅速開始下一個包圍戰,這次的目標:斯莫棱斯克。第7裝甲師此時仍是一馬當先,殺在第39裝甲軍的最前面,因為該部已於3天前就開始了作戰行動。7月3日,該師通過貝瑞西娜,幾天後抵達散諾,在此遇到頑強的抵抗。7月10日大多數的第39裝甲軍部隊通過了Düna,佔領了維帖布斯克,並在該城南部警戒,此時,蘇軍的防禦以暫時被打破了,德軍再次把目標轉到了斯莫棱斯克。
在白俄羅斯成土飛揚的大道上前進了5天後,第7裝甲師抵達了加澤沃附近的斯莫棱斯克-莫斯科大道。,第2、3裝甲集群抵達斯莫棱斯克,包圍了3 個俄國軍。但是,此時只有裝甲部隊在維持著包圍圈,步兵部隊還在150公里以外。蘇軍組織了好幾個新的軍試圖解圍。激烈的戰斗從7月18日一直打到8月7日,包圍圈中的最後一支部隊才投降。這是德國人的又一次戰術勝利,但是第7裝甲師也受到了很大的消耗。雖然勝利了,可是德國人對莫斯科方向的進攻卻停止了,而轉向列寧格勒和基輔。中央集團軍群轉入防禦。第7裝甲師損失了40%的坦克,最後只能由一個步兵師接防,而該部撤到前線後面休整。
在8月的休整期間,第7裝甲師像「消防隊」一樣,經常幫助前線的步兵師對付蘇軍的反攻。總算,在9月的頭兩周,還算清靜。9月19日一個新的任務到來了,准備參加對莫斯科的最後攻擊:「台風」行動。這次行動中,第7裝甲師和第6裝甲師、第14摩托化步兵師被編入了第3裝甲集團軍第LVI裝甲軍。10月2日進攻開始,24小時內,兩個裝甲師就渡過了第聶伯河,第4天,抵達維加斯馬,與從南面而來的第4裝甲集團軍第10裝甲師取得聯系,4個俄國軍被合圍,第7裝甲師第3次切斷了通往莫斯科的道路。13天後,蘇軍投降,但是10月7日,一個新的,更危險的敵人出現了——淤泥。所有的行動立刻慢了下來,所有的人和裝備也陷入了泥水中,幾乎到處如此。
10 月22日至11月8日第7師被調離前線,前維亞濟馬以北地區。到了11月中旬,開始冰凍道路才又重新暢通,對莫斯科的進攻也開始加速。第7裝甲師開始攻擊兩支蘇軍的接合部,並擊敗第30 高加索騎兵師。於11月23日佔領克林。4天後,捷克洛馬附近控制莫斯科-伏爾加運河的橋頭堡被建立起來。不過氣溫此時已漸漸降到零下30攝氏度。12月5日,德軍徹底疲憊了,進攻停止。第7裝甲師此時距莫斯科大約70公里,德軍進攻失敗了,蘇軍補充後,開始了反擊。
第一次防禦:1941/42冬、1942春
第3裝甲集團軍遭到蘇軍打擊,但第7裝甲師未受攻擊。由於疲憊和損失,第7師於12月6日後撤。最後沿利馬建立了第1道防線,可是,此時的第7裝甲師像大多數師一樣,不過是一個戰斗群規模:僅有千餘步兵和少量坦克。為擋住蘇軍,該師苦戰至1942年3月。援兵終於到達,包括40輛坦克。這個月底,該師和第1裝甲師在瑞參夫周邊作戰,之後在4月初,調往維亞濟馬,接替第246步兵師圍困傑洛伊,5月2日勝利。之後部隊脫離第9集團軍,調回法國休整補充。在俄國的第一年中該師損失9200人,其中2100戰死。
在法國的休整1942
在法國諾埃特-帕瑟內地區休整期間。第7師的每個裝甲團減少到2個營,但是全部裝備Ⅲ號、Ⅳ號坦克。第6裝甲擲彈兵團第2營,也全部裝備半履帶車。8月,該師抵達安格斯-喬勒特,9月1日,做好戰斗准備。1942年11月8日,盟軍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希特勒立即命令佔領維西法國。第7裝甲師在費爾博裝甲軍指揮下於11月27日開始向地中海進軍,攻至土倫,試圖俘獲法國艦隊,但法艦搶先自沉。12月中旬,該部進抵地中海沿岸。這時,東線的德軍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被圍,第7裝甲師於1942年12月22日運往俄國。
返回東線1942/43冬
經過漫長的路途,1月1日至5日第7裝甲師抵達俄國南部頓河流域地區,6日前往佛徹斯太特東北,與蘇軍第3近衛軍的一支部隊遭遇。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該師還是於1月20日後撤了,並堅守在伏羅希洛夫格勒和斯拉萬斯克附近,連日激戰。至2月15日,該師離開防線重組,並轉隸於第1裝甲集團軍第3裝甲軍。此時蘇軍開始了冬季攻勢的最後部分,目標是全殲南方集團軍群。
月18日,第7裝甲師向北面的埃斯瓊進攻,以打通和5.SS裝甲擲彈兵師和第11裝甲師的聯系。部隊雖遭重大損失,但仍於2月28日佔領埃斯瓊,經激戰,該師於4月6日從前線後撤,接受補充,最大的補充是第78炮兵團得到了Wespe和Hummel自行火炮。此時,中央和南方集團軍群開始准備夏季攻勢。該師也於5月初抵達哈爾科夫以南。
庫爾斯克1943
1943年夏,德軍夏季攻勢發起,准備於1943年7月5日發起「堡壘」行動。南方集團軍群的主攻力量是下轄兩個裝甲軍的第4裝甲集團軍。肯夫集群由兩個集團軍和第三裝甲軍組成,該軍下轄第6、7、19裝甲師和168步兵師。第7裝甲師集結在頓河東岸。貝爾戈羅德以北地區,計劃渡過頓河攻佔多羅格波士諾,蘇軍近衛第7軍正頑強堅守於此地區。戰斗開始後,第7裝甲師是第3裝甲軍內唯一取得進展的部隊。當步兵首先發起進攻時,25裝甲團也在一次坦克大戰中突破了T-34的防守,現在第6裝甲師11裝甲團,隨第7裝甲師共同前進,這兩支部隊不斷獲得勝利。但是,到第3天。即使第7師取得了這些勝利,但第3裝甲軍仍不能突破蘇軍防線,隨後該軍轉向北面進攻,第7師擔任側翼支持。6天後,進攻繼續,在第6裝甲師與敵激戰後,第7師再次沖到了前面,占據多納茨 。不過這已經太遲了,蘇軍已經獲得了突出部的全面勝利,此時,盟軍在西西里登陸,堡壘行動終止。
在南方的休整1943/44
現在蘇軍已經准備好對哈爾科夫的進攻了,第7裝甲師作為第48裝甲軍的一部分,8月5日進攻了坡洛斯,6日在格瑞沃若防守。8月7-8日退到斯拉夫格洛達-坡爾勤諾葉娃,隨後8月10日與第11裝甲師在貝爾卡以北發起了一次成功的反擊。在之後的14天內,該師防守在阿奇特卡以北,但是8月25日,城市陷落。師長馮·方克調走,天才指揮官馮·曼托福爾少將接任。
然而,退卻仍是不可避免,在波爾塔瓦防禦戰後,第7裝甲師在克瑞曼徹撤過了第聶伯河,在切爾卡瑟東南集結,但是缺編一個裝甲營,因為該營被運至法國,裝備豹式坦克,此時蘇軍暫時被擋在了第聶伯河東岸。9月27日,蘇軍於基輔以西的皮爾雅斯拉夫附近建立橋頭堡,第7 裝甲師與其他不對試圖擊退蘇軍的渡河行動,但是到10月初,攻擊停止為止,橋頭堡雖然被大大縮小了,但是仍然沒有被拔除,不過畢竟阻止住了蘇軍的突破。不久之後,該師又被調到了基輔以北的奧瓊泰施橋頭堡守衛,並打破了敵軍包圍斯克瓊納比爾的企圖。在接下來的10月4號到24號這些日子,第7師就一直防守於此,直到轉為集團軍預備隊,才撤到基輔以西小憩。
不過11月3日,蘇軍再次以壓倒性優勢兵力向奧瓊泰施橋頭堡發起了進攻,突擊目標指向基輔、夏特邁爾、闊洛斯特,第7 裝甲師立即發起反擊,但是卻無能為力,僅僅能阻止蘇軍在基輔以西的埃爾彭河附近獲得立足點。1943年11月6日蘇軍第38軍攻佔基輔,次日,法斯特夫失守。此時,德軍將所有可以集中的裝甲師包括第7 師統統編入第48裝甲軍,計劃在11月15日到12月23日之間發起一系列反突擊。,在這個行動中,第7師將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11月15日,反突擊按計劃執行,第7裝甲師與第一裝甲師從法斯特夫以東發起進攻,分別於17、18日夜進入夏托邁爾,兩天後,攻擊部隊向西直撲伯拉斯洛夫,大批蘇軍被合圍,強大的部隊從西向東從夏特邁爾到拉德米歇爾碾過蘇軍防線,第7 師擔負著掩護北翼的任務。在快速的進攻中,該部進攻、追擊、消滅一氣呵成,在馬林附近大敗蘇軍,使第1 裝甲師和黨衛隊元首旗隊師順利到達拉德米歇爾,到12月15日,該師已經在馬林附近的阿爾斯卡和北岸築起了堅固的橋頭堡陣地,這個陣地的建成是梅萊尼包圍戰的兩個起點之一。到12月23日,戰斗結束的短短一個月中,第7 裝甲師,特別是第25裝甲團因戰果輝煌,受到了統帥部的嘉獎。24日,蘇軍發起聖誕節攻勢,第7師再次被命令防守夏托邁爾,不過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嚴重的交通堵塞,使該部根本無法部署,被迫後撤。到1月中旬,該部退到了伯第斯徹夫和夏普托夫卡之間,奧斯特若普爾之間的地方,這一段的防線直到月底才好不容易匆匆建立起來。1月26日,馮·曼托福爾少將離任,舒爾茨少將繼任,但是僅僅兩天後這位第7裝甲師之魂、鑽石雙劍橡葉騎士勛章獲得者就在他的第178次戰斗行動中陣亡了,繼任者是卡爾茂斯將軍。2月2日,該師接到命令,火速奔赴洛夫諾以西地區,阻擊蘇軍,兩周後再次轉移至盧茲克以北執行阻擊任務。
蘇軍的下一個目標是塔努伯爾,三月初第7師調制茲伯拉茲(塔努伯爾西北15公里),位於第4裝甲集團軍右翼。3月7日至21日,該部成功的協同第68步兵師、元首旗隊師塔努伯爾以東戰線上的缺口,但是21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開始了猛烈的進攻,幾乎全殲了第68步兵師,第7師被向東南壓縮,於是被配屬給了第1裝甲集團軍,該集團軍此時已有許多部隊被分割包圍在著名的卡曼茲-波多利斯克和赫爾伯兩大包圍圈中。第7裝甲師作為突圍前鋒,向塔努伯爾發起了進攻,戰斗從3月28日一直持續到4月15日,最後,總算與黨衛軍第2裝甲軍的16裝甲師會師。一系列的惡戰之後,第7師疲憊不堪的撤了下來,作為預備隊駐扎在伯扎克斯以北休整,並於4月21日撤至斯坦尼斯拉夫。4天後,該部向南越過克爾巴阡山脈,轉歸匈牙利第7 集團軍指揮,在此平靜的休整至7月1日援兵的到來。
前往北方1944
1944年6月21日,蘇聯紅軍發起了它的最大規模的夏季攻勢「巴格拉季昂」,中央集團軍群遭受重創,一周之內,3個軍幾乎被全殲,損失了24個德國師,並在防線上留下了一個幾百公里寬的缺口,蘇軍正由這個口子飛速湧入,於是從其他前線和部隊調來的德軍撲向白俄羅斯,試圖堵上這個豁口,第7裝甲師也被火車從倫堡(現烏克蘭利沃夫)運至戰線後方30公里的里達,當7月5日,該部的第一個單位到達後,就立即被派往霍爾斯扎尼歸屬第4集團軍第39裝甲軍,實際上此時的第4集團軍以被包圍並殲滅在明斯克以東,所以該裝甲軍兩翼都未於友鄰取得聯系,因此第7 和第5裝甲師歲竭力抵抗,但為了避免被包圍仍然隨裝甲軍步步後撤,到7月9日,總算與其他部隊取得了聯系,並渡過聶曼河抵達1941年6月戰斗過的奧利塔附近,7月12日到24日部隊在東岸建起橋頭堡,並隸屬於第3裝甲集團軍。該軍的北翼此時已與北方集團軍群16集團軍徹底失去了聯系,因此在這些部隊間有著一個巨大的口子,第7師派駐於此,就是為了以備不測,並被寄望能夠封閉缺口。
第7師受命攻擊龐哲維奇,但是部隊卻無法按規定集結,因為計劃中的進攻出發地域已被蘇軍佔領,要發起進攻就的重新奪取這些地方,而奪回這些地方後,估計部隊已無繼續進攻的能力,因此命令只得被撤銷。從7月28日到8月1日,第7師繼續步步後退,退過了渡比薩河,並在拉賽恩與蘇軍展開激戰直至8月15日
這些最後的戰斗中25裝甲團2營都沒有參加,因為它被留在奧利塔後面,直到8月18日才歸隊。幸運的是第1營已於7月18日歸隊,並換裝了「豹」式坦克,而此時第2營仍使用四號坦克。
7月30日,蘇軍機械化旅抵達里加灣,切斷了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的聯系,陸軍司令部立即制訂計劃准備重建兩軍的聯系,幾個裝甲師開始在庫蘭集結,准備攻擊米陶,第16集團軍的兩個裝甲軍39和40裝甲軍也被派執行這個拯救計劃,第7裝甲師作為第40裝甲軍的南翼參戰,向斯闊倫方向進攻,8月15日向科勒穆發起進攻,以奪取總攻集結地域,次日開始總攻。整個行動持續到8月27日,並且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兩個集團軍群恢復了聯系,蘇軍則從海上撤走了,不過在此戰中,第7師僅僅前進了10-15公里,因為他們遇到了蘇軍近衛第2和近衛第5坦克軍的頑強阻擊。
此戰過後,兩支德軍再次轉入防禦,蘇軍也繼續尋找割裂北方集團軍群的機會,德軍於是搶先發起進攻,這次第7裝甲師和另兩個裝甲師與其他兩支部隊擔任突擊的主力,此次從9月16日持續到21日的行動,改善了16集團軍的防禦狀況,並打亂了蘇軍的戰役企圖,不過兩星期後,10月5日蘇軍還是發起了進攻,這次是向西攻,並且於5天後進抵波羅的海,最終切斷了北方集團軍群。第7裝甲師也於1944年10月10日和第三裝甲集團軍殘部一起被分割在美梅爾周圍地區。並與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第58步兵師並肩戰斗。戰至10月22日第7裝甲師僅剩團級規模,被迫後撤海運至皮洛,後開往東普魯士埃瑞斯訓練場休整
最後一戰1945
在紅軍開始新的進攻前,第7裝甲師被作為第2集團軍預備隊,駐扎於琴查諾夫。在蘇軍進攻的第一天,第7師試圖發起一次反突擊,但是蘇軍太強大了,反突擊幾乎未產生任何影響 ,之後又與大德意志師和18裝甲擲彈兵師發起多次反攻,雖然擋不住蘇軍,但是還是掩護一部分部隊撤至埃爾並。盡管第7裝甲師曾發起救援行動,但是這最後的一座城市還是於2月9日失守,這部分戰線也隨之安靜了將近一個月,不過此時的第2集團軍業已被徹底切斷。整個第2集團軍包括第7 裝甲師,被慢慢的向但澤附近的海濱地區壓縮。
第7裝甲軍包括第7裝甲師被逼向戈滕哈芬,並最後撤往奧古斯霍夫特半島,並在這兒丟棄剩餘坦克後於1945年4月5-6日海運至海拉半島。10 天後,該師(實際上只剩下個名字了)。10天後又被撤至斯維穆德,並呆到4月18/19號左右,又被用火車運至瓦潤-潘茲林,隸屬於第3裝甲集團軍,實際上已無任何戰鬥力,1945年5月3日第7裝甲師向美英軍隊投降。
主要編制:
1940年
第25裝甲團
第7步兵旅
第37裝甲偵察營
第78炮兵團
第42反坦克營
第83通信營
第58工兵營
師屬後勤部隊
1943年
第25裝甲團
第6裝甲擲彈兵團
第7裝甲擲彈兵團
第42反坦克營
第7偵察營
第78 裝甲炮兵營
第296高炮營
第58裝甲工兵營
第83通信營
第58摩托化營
師屬後勤單位
❹ 一個軍,能打贏十個日本甲級師團,德國在二戰時有多強
德國的第六集團軍曾經是德國在二戰時期的驕傲,這支軍隊十分精銳,聚集了很多優秀的將士,雖然他們在斯大林格勒的戰場上全軍覆沒無一生還。但是他們在歐洲戰場上被稱為整個歐洲陸軍的王者,具有獨當一面所向披靡的能力。
和蘇聯相打的結果都是如此,早在之前就和蘇軍有過交手的第六軍團部分聯隊,都能將蘇軍打到步步後退,更就不用提日軍的甲級師團和第六軍團相對的局面了。一旦兩軍相遇,德軍必勝無疑。
當然這些都是推理猜測的方式得出來的結果,反思軍隊的編制中,第六軍團人數過於龐大,有沒有充分的後勤資源來養這批軍隊,這么多人需要使用到的先進武器,以及如何對三十萬人進行良好的管理,都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相比之下能夠獨立進退的日軍甲級師團也有自己輕便小巧的優勢。在面對大型戰役上,日本的甲級師團也有四兩撥千斤的先例,所以兩軍對峙也必將經歷一番苦戰。
❺ 二戰時期,德國陸軍第11集團軍的戰鬥力強大嗎
戰鬥力還行吧,
1、能在蘇·德戰場,並混到1945年,至少沒被蘇聯人包了餃子。
2、該集團軍有曼斯·坦因這樣的大牛人。
3、該集團分3個部分,前部分為11集團軍,中部分升級為頓河·集團軍群,再後來番號恢復。直至被消滅。
德·國第十一集團軍
1940年底組建。1941年至1942年,在蘇·德戰場南部作戰,實施塞瓦·斯托波爾圍困戰。塞瓦斯·托波爾戰役期間,該部下轄德·國第三十軍、第四十九山地軍和第五十四軍,除此之外還指揮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轄一個山地軍和一個騎兵軍)。1942年8月,改赴蘇德戰場北部作戰。1942年11月,該集團軍總司令部改編為德國頓·河·集團軍群。1945年4月,在魯·爾合圍戰役之後,第十一集團軍番號恢復,但很快就被盟軍擊潰。歷任集團軍總司令為里特爾·馮·朔·貝特、埃里希·馮·曼·斯·坦·因和費利斯·施·泰·納。
❻ 德國黨衛軍最厲害的是黨衛軍第二裝甲師么
黨衛隊第一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衛隊」裝甲師(LSSAH)是德國法西斯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它是德國NC的一支王牌中的王牌部隊,也是最早組建的武裝黨衛隊部隊之一,其前身是約瑟夫(塞普)迪特里希領導的柏林黨衛隊總部衛隊。
德國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是黨衛軍中第一個成為師級規模的部隊。但當黨衛軍「阿道夫·希特勒親衛隊」團擴編為師級建制,「帝國」師不得不屈居於老二的位置,該師參加了白色方案-入侵波蘭,黃色方案-入侵法國及低地國家,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台風行動-莫斯科戰役,堡壘行動-庫爾斯克戰役,守望萊茵行動-突出部戰役,春醒行動-維也納戰役等著名的戰役,黨衛軍「帝國」裝甲師是二戰中武裝黨衛隊表現最出眾的王牌部隊。
❼ 二戰中德國海軍和空軍誰更厲害,或者說誰對德國的貢獻大
空軍吧,畢竟德國的海軍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基本上都是存在艦隊,唯有潛艇部隊成績不錯,但是狼群戰術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還是不行,海軍水面艦隊偶有神來之筆(比如PQ-17),但是大多數時候還是萎靡的。
空軍厲害啊!王牌多,戰斗機性能也很優秀,閃電戰時期空軍的掩護也是功不可沒!只不過空軍腿短的問題直到戰爭末期依舊沒有解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❽ 二戰期間,德國的黨衛軍和國防軍誰的人數多,實力哪個強整體上誰更精銳
希望樓主注意一個問題,武裝黨衛軍雖然很有名,但是要注意,史料中立下戰功的往往都是那幾只部隊,比如黨衛軍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十二裝甲師。但是要知道,黨衛軍一共組建了38個師,而剩下的大多部隊戰鬥力並不強。事實上黨衛軍中從第一到第十二師都是比較精銳的,戰鬥力強,但是從黨衛軍第十三志願擲彈兵師開始,戰鬥力就比較慘淡了。國防軍是德國武裝力量的主力,因此國防軍壟斷了德國的大部分病源,導致了黨衛軍無兵可招的局面,尤其是戰爭初期,希特勒比較信任國防軍,直到希特勒對國防軍逐漸失去信任,黨衛軍的病源才逐漸多起來,但那時的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這就是為什麼黨衛軍中總是有很多非德國人,比如維京裝甲師,希姆萊在無兵可招的情況下才去招外國人,還有在警察中招募兵源的黨衛軍第四裝甲師,都是黨衛軍的無奈之舉。從人數上講,國防軍的人數肯定要多於黨衛軍,至少在1944年以前,加入黨衛軍的要求一般都要高,而且前面說道了,國防軍壟斷了兵源。即使在戰爭末期黨衛軍的比例大幅提高,也沒能在人數上超過國防軍。
至於戰鬥力,總體上講,武裝黨衛軍中作為主要參戰部隊的師(特點是組建時間早,基本由德意志人或者是志願加入黨衛軍的外國人組成)都是戰鬥力很強的,戰鬥力要高於大多數國防軍部隊,是德國軍隊的精銳。組建時間較晚的黨衛軍師,或者是由德國佔領區外國人組成的師戰鬥力較弱,比不上大多國防軍部隊。國防軍也有部分精銳比如著名的赫爾曼戈林師,第130裝甲教導師,大德意志師可以與黨衛軍的帝國師,希特勒警衛旗師,骷髏師,維京師相匹敵。
❾ 巔峰狀態的德國非洲集團軍和日本第十軍誰強
問題是個好問題,可惜出現個致命的錯誤,拿來比較的應該是侵華日軍野戰主力第十一軍,因為第十軍只是個曇花一現的番號,也是南京大屠殺的參與部隊,但是在1938年2月即被取消了番號,所屬部隊分撥給了第二軍和第十一軍,抗戰史研究需要加強。
(陸軍元帥隆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