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糧食安全怎麼樣

德國糧食安全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7-04 00:17:43

❶ 糧食安全與經營課程的學習感悟體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正生產著一對新的矛盾:一方面,人們的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消費層次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文明、科學的需要越來越高;而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對人們的消費生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明顯。綠色消費這一新的消費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提了出來,已成為人類的共識。21世紀將是一個綠色經濟的世紀,綠色消費的世紀。中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發展綠色消費與綠色產業,將是我們今後的長期任務。綠色消費為什麼很重要?如何培育綠色消費環境,發展綠色產業、綠色產品?如何建立綠色消費體系?這是本章要分析的主要問題。

第一節綠色消費是當代消費發展的大趨勢

1.綠色消費的內涵

綠色,是充滿希望的顏色,它代表生命,代表健康與活力,代表人類生活與大自然的與諧,有益於身體健康,環境優美。所謂綠色消費,就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與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與消費方式的統稱。具體講,綠色消費應包含健康安全、節能、環保、可持續性等要點。

2.綠色消費的產生

綠色消費的產生,要從人類經濟發展的問題談起。人類的經濟的發展,本質上就是與地球大自然系統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類不斷地從自然取得物質資料,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爾後又不斷將廢物排放到自然,經過自然的「凈化」作用,重新轉化為自然物質。人類出現以來,就是不斷地從自然獲取物質資料,逐漸積累,終於達到了今天巨大的物質文明。沒有自然資源,人類社會經濟、文明的發展是不可思議的。

但是,自然資源並不無限的。人類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必須建立在平衡的基礎上。一方面,人類向自然取得物質資料,要以自然的再生產能力為前提,而自然界許多資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對於這些資源,就不能過快地將其耗盡;另一方面,人類將排出物返還自然,要以自然的「凈化」能力為限,否則,就只能是對環境的污染。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這種不平衡就不斷地出現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到資本主義大工業與城市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時曾經指出:大工業「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恆的自然條件。」[1]如今,這種情況果然嚴重地擺在人們面前,使人在不能不考慮自己的行為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

人們終於開始覺醒,「綠色」觀念逐步形成。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RachelCarson)經過4年時間,調查了使用化學殺蟲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後,出版了《寂靜的春天》(SilentSpring)一書。在這本書中,卡遜闡述了農葯對環境的污染,用生態學的原理分析了這些化學殺蟲劑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危害,指出人類用自己製造的毒葯來提高農業產量,無異於飲鴆止渴,人類應該走「另外的路」。1968年3月,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W.S.高達在國際開發年會上發表了「綠色革命-成就與擔憂」的演講,首先提出了「綠色革命」的概念。從此,「綠色」一詞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面前。1971年,加拿大工程師戴維·麥克塔格特發起成立了綠色與平組織。1972年羅馬俱樂部提出「成長的極限」,報告提醒世人重視資源的有限性與地球環境破壞問題。以後,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人類應該將自己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協調起來,尋求生態、能源、人口三者協調、健康發展,與大自然與諧共處,建立一個環境優美的「綠色文明」。「綠色消費」就是在這一「綠色運動」中提出來的。

3.綠色消費正日益成為人們追求的新時尚

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第一屆世界首腦會議,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這是實現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的一個藍圖。《21世紀議程》提出了一項全面的行動綱領,要求在全球、國家與地方三級以統一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處理環境發展問題。會議還發布了《關於環境與發展的里約宣言》,具體界定國家權利與義務的原則。《21世紀議程》將環境、經濟與社會關注事項納入一個統一的政策框架,具有劃時代意義。《21世紀議程》提出了可持續消費的范疇。聯合國環境署在1994年發表了《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報告,對可持續消費作了如下界定:「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與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與污染物最小,從而不危及後代的需要。」可見,綠色消費已經包含在可持續消費的范疇之內了。

近二、三十年來,綠色消費迅速成為各國人們所追求的新時尚。據有關民意測驗統計,77%的美國人表示,企業與產品的綠色形象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慾望;94%的德國消費者在超市購物時,會考慮環保問題;在瑞典85%的消費者願意為環境清潔而付較高的價格;加拿大80%的消費者寧願多付10%的錢購買對環境有益的產品。日本消費者更勝一籌,對普通的飲用水與空氣都有以「綠色」為選擇標准。「綠色革命」的浪潮一浪高一浪,綠色商品大量涌現。綠色服裝、綠色用品在很多國家已很風行。瑞士早在1994年就推出「環保服裝」,西班牙時裝設計中心早就推出「生態時裝」,美國早已有「綠色電腦」,法國早已開發出「環保電視機」。綠色傢具、生態化的化妝品,也走入世界市場;各種綠色汽車正在駛入高速公路;使用木料或新的生態建築材料建成的綠色住房,也都已出現。總之,綠色消費已滲透到人們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生活消費中越來越占據重要的地位。

第二節培育綠色消費環境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綠色消費的問題,首先是個環境問題。環境好了,污染根除了,自然也就容易實現綠色消費了。

1.綠色消費環境的定義

綠色消費環境,就是指沒有人為破壞,沒有污染,與人類的生產與生活與諧一致,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與生活環境,具體表現在大氣、水質、土壤、植被、生物等各個方面,適合人類生產與生活的發展。就自然環境來說,本來就是「綠色」的,今天的環境問題,完全是由人類不適當的行為造成的,因此,綠色消費環境的建立,與其說是「建立」,不如說是恢復被破壞了的生態平衡,恢復植被,疏通河流,消除污染,將山變綠,水變藍。

按照環境的范圍,消費環境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全球宏觀消費環境;城市、集鎮、社區中觀消費環境;家庭住宅微觀消費環境。這三個層次的環境的污染所產生的機制除了相同點之外,又各自有不同的特點,因此,要建立綠色消費環境,每個層次都有自己不同的側重點。

第一,從地球的全局來看,即從宏觀來看,主要表現在大氣、水、氣候等總體環境方面所受到的影響,因此,宏觀層面綠色消費環境的建立,就是人類要通過改變自己的生產與消費模式,遵循客觀規律的要求,逐漸減少對地球環境的負面影響,使氣候反常、自然災害增多等方面的問題逐步緩解,使環境污染的問題逐步得到改善。

第二,從中觀的層次來看,城市、集鎮、社區的綠色消費環境的培育,主要是消除區域內的污染,給人們一個清潔衛生的居住環境條件,提高人們工作、生活的環境質量。

第三,從微觀的層次來看,即從人們的住宅條件來看,就是要建立綠色住宅,使居民身體更加健康,家庭更加幸福美滿。

2.綠色消費環境培育原則——5R原則

(1)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ce)

地球的資源及其污染容量是有限的,必須把消費方式限制在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因此,必須節制消費,以降低消耗,減少廢料的排放以減少污染。其中最為緊要的是:

節約用水。地球表面的70%是被水覆蓋著的,約有14000億立方米的水量,但是,其中有96.5%是海水。剩下的雖是淡水,但其中一半以上是冰,江河湖泊等可直接利用的水資源,僅占整個水量的極少部分。水是珍貴的資源,不能浪費。其次,還要減少廢水排放。應當加強廢水管理,工業廢水、城市污水,都應及時處理,防止直接排入自然水體。除了水,空氣污染也應重視,要減少廢氣排放。大氣所受的污染,主要來源於燃燒煤所產生的煙塵,汽車、機動車尾氣等。,應當採取治理措施,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汽車,不得製造、銷售或者進口。

(2)綠色消費,環保選購(Re-evaluate)

每一個消費者都要帶著環保的眼光去評價與選購商品,審視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會不會給環境造成污染。消費者用自己手中的「貨幣選票」,看哪種產品符合環保要求,就選購哪種產品,哪種產品不符合環保要求,就不買它,同時也動員別人不買它,這樣它就會逐漸被淘汰,或被迫轉產為符合環保要求的綠色產品。這樣引導生產者與銷售者正確的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3)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use)

為了節約資源與減少污染,應當多使用耐用品,提倡對物品進行多次利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次性用品風靡一時,什麼「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包裝袋」、「一次牙刷」、「一次性餐具」等。一次性用品給人們帶來了短暫的便利,卻給生態環境帶來了高昂的代價。在發達國家,曾風靡一時的「一次性使用」風潮正在成為歷史。許多人出門自備可重復使用的購物袋,以拒絕濫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製品;許多大旅店已不再提供一次性牙刷,以鼓勵客人自備牙刷用以減少「一次性使用」給環境所造成的災難。我國應當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發揚中華民族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珍惜資源。

(4)垃圾分類,循環回收(Recycle)

垃圾是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必然產物。人類每天都在製造垃圾,垃圾中混雜著各種有害物質。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垃圾產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垃圾處理的任務也越來越重。現有的辦法是拉去填埋,但這種方法侵佔土地、污染環境,不是長久之策。而將垃圾分類,循環回收,則可以變廢為寶,既減少環境污染,又增加了經濟資源。

(5)救助物種,保護自然(Rescue)

在地球上,生態是一個大系統,各種動物、植物互相依存,形成無形的生物鏈。任何一個物種的滅絕,都會影響到整個生物鏈的平衡。人是地球最高等的動物,但實質上也不過是生物鏈中的一鏈,人類的生存要依賴於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人類應當愛護樹木,愛護野生動物,要將被破壞了的生態環境重新建立起來。

3.建設綠色消費環境的途徑

(1)完善環保的法律、法規建設,科學制定環保的政策、規劃;

(2)生產者必須樹立環保意識,努力做到綠色生產;

(3)消費者必須強化環保意識,努力做到綠色消費;

(4)創建綠色消費文化,弘揚綠色文明。

第三節開拓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產業

發展綠色產業,開拓綠色產品是綠色消費的物質基礎。為了推進綠色消費,就必須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綠色產業基礎,生產豐富的綠色產品供人們消費。

1.綠色產品、綠色產業的定義

(1)什麼是綠色產品。

「綠色產品」是指在生產過程中與產品自身沒有或較少對環境污染的產品,以及比傳統的競爭產品更符合保護生態環境或社會環境要求的產品及服務。綠色產品的范圍極廣,有食品、洗滌用品、機動車、照明、家電、服裝、建築材料、化妝品、染料等無污染、無危害、可循環使用的各種產品。在綠色產品中,最受關注的是綠色食品。綠色食品生產實施「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通過產前環節的環境監測與原料檢測;產中環節具體生產、加工操作規程的落實,以及產後環節產品質量、衛生指標、包裝、保鮮、運輸、儲藏、銷售控制,確保綠色食品質量,並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技術含量。真正的綠色食品,要有綠色食品標志。

國際上綠色食品或與之相類似的食品在英語國家多稱有機食品(OrganicFood),在芬蘭、瑞典等非英語國家稱生態食品,在日本稱自然食品。從科學的范疇來說,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是兩個級別不同的「綠色」概念。有機食品是比綠色食品更高層次的「綠色食品」,是指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規范生產加工、並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製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除有機食品外,還有有機化妝品、紡織品、林產品、生物農葯、有機肥料等,他們被統稱為有機產品。

從1996年開始,上面所說的兩種綠色食品區分為A級與AA級,其中AA級綠色食品完全與國際接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有機食品,各項標准均達到或嚴於國際同類食品。AA級綠色食品系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地,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查符合特定標准,並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A級綠色食品系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地,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查符合特定標准,並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

需要指出的是,綠色食品與天然食品是不同的。對「綠色食品」國家有嚴格的生產標准,「純天然」的,並不一定是「綠色」的,也不一定是最佳的。

(2)綠色產品的生產

綠色產品的生產,有著嚴格的技術要求。就是要根據綠色標准要求,進行生產,從設計階段開始,就要從「綠色」著手進行:第一個環節是設計。綠色產品要求產品質量優、環境行為優。第二個環節是生產過程。要求實現無廢少廢、綜合利用與採用清潔生產工藝。第三個環節是產品本身的品質。比一般產品更體現以人為本、提高舒適度與健康保護及環境保護程度。第四個環節是廢棄物便於處置。如對產品的可降解性提出要求,塑料、潤滑油、洗滌液等產品,可降解就是質量指標之一;再如,各企業對自己生產產品的回收、回用及有效處置都應建立系統,一次性餐具、各類包裝、報廢汽車及計算機零件的回收及處置則成為考核指標。

至於有機產品的生產,要求就更嚴格了。根據有機產品加工與貿易的基本要求,有機產品的生產,必須根據以下五個環節進行:原料必需是來自已經獲得有機認證的產品與野生(天然)產品;已獲得有機認證的原料在最終產品中所佔的比例不得少於95%;只允許使用天然的調料、色素與香料等輔助原料與《OFDC有機認證標准中允許使用的物質》,不允許使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劑;有機產品在生產、加工、貯存與運輸的過程中應避免污染;加工、貿易全過程必需有完整的檔案記錄,包括相應的票據。

(3)綠色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遵循自然規律與生態學原理,按照國際標准化產品技術規范的要求,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技術,協調好生產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具有健康安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特徵,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

廣義的綠色產業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全部;狹義的綠色產業包括:糧食作物、畜牧、水產、果品、食品深加工、飲料、食品包裝、無公害農業生產資料與人類其他生活用品等。為了更加突出綠色產品來源於最佳生態環境,又稱「綠色產業工程」。「綠色產業工程」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產業,而是一項融科研、環保、農業、林業、水利、食品加工、食品包裝及有關行業為一體的宏大系統工程,屬於高科技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2.綠色產品認證的意義

(1)有利於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增強客戶信心,擴大市場份額;

(2)通過了認證無異於獲得了國際貿易「通行證」,有利於消除國際貿易壁壘;

(3)獲得認證的產品可以大大提高產品競爭力;

(4)獲得了認證的產品可以節省第二方審核的精力與費用,能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能更好地促進國際間的經濟合作與技術交流。

3.如何發展綠色產業

(1)樹立綠色意識;

(2)建立綠色產品生產基地;

(3)加強綠色產品的開發;

(4)創立綠色品牌;

(5)提高綠色產品出口創匯能力。

❷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隊伙食被人稱道,德軍吃得到底有多好

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他們的伙食可以說是相當不錯,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出色的軍隊後勤保障。因為他們會給予半斤的餅干,一罐午餐肉,一罐蔬菜,25克的咖啡還有主食,麵包以及肉類。這也是德國人的身體以及營養,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高和保障,這比當時的德國老百姓的生活,條件要好得多。

當然德國軍隊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也給很多國家的老百姓帶來了非常大的危害,但是隨著第2次世界大戰時間的發展,也使得德國軍隊慢慢的衰落,所以後勤保障也漸漸的變得非常糟糕,第2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德國軍隊的伙食供給根本保證不了。

❸ 世界糧食產量這么高,為什麼糧食還上漲

世界糧食產量雖然高,但物難以盡其用。

浪費嚴重,糧食分配不均,加上經濟不景氣,導致糧食持續上漲。

希望能夠幫到您,望採納!

❹ 世界十大糧食進口國

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定義主要包括大米、小麥和玉米三大類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數據顯示全世界10主要水稻種植國依次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越南、泰國、緬甸、菲律賓、巴西和日本其雖國和印度世界上大產稻國因印兩國人口眾多絕大部分大米都用於國內消耗因此只有少部分用於進行國際貿易世界上前三位大米出口國依次泰國、越南和美國主要大米進口國包括孟加拉國、菲律賓、巴西、非洲各國和些波斯灣國家 十大小麥生產國依次國、印度、美國、俄羅斯、法國、加拿大、德國、烏克蘭、澳大利亞和巴基斯坦國和印度生產小麥基本用於國內需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世界上主要小麥出口國出口對象主要發展國家 玉米生產方面美國玉米產量佔了世界總產量近半(42.5%)依次國、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印度、法國、印度尼西亞玉米主要出口國美國、阿根廷與國。

❺ 全球每年浪費食物高達16億噸嗎

確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高達16億噸,其中可食用部分達到13億噸。如果將社會,環境和經濟影響全部計算在內,那麼聯合國估計,食物浪費每年的成本高達2.5萬億美元。在大量浪費的同時,全球還有8.2億人面臨飢餓,大致相當於9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挨餓。

根據國際救濟機構Mercy Corps的統計,每年約有900萬人死於飢餓。這超過了因為艾滋病,瘧疾和結核病死亡人數的總和。

(5)德國糧食安全怎麼樣擴展閱讀:

有效地解決食物浪費

食物的浪費可能發生在生產、供應和消費的各個環節,所以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從我們普通人的角度上來講,減少終端的浪費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在美國,有超過一半的浪費發生在家庭內,每年平均每個家庭僅僅是扔掉的食物價值就達到1500美元,目前,美國已制定全國減少食物浪費的目標,希望在2030年以前,將食物浪費減少50%。

❻ 世界糧食能自給的國家有哪些

世界糧儲只夠吃57天 糧食危機陰影籠罩全球 本報駐美、印特派記者 馬小寧 陳繼輝 駐加、德特約記者 陶短房 青木 英國媒體近日報道了「世界糧食庫存儲備已減少到歷史最低的57天」,這一消息讓很多人腦子里有一種「自己家突然變得空了」的感覺。 人類已經無法擺脫「高油價」的困擾,現在又面對「高糧價」的挑戰。對人類來說,油貴了,可以少開車或不開車,而肚子總挨餓卻是致命的。世界糧食問題不僅重要、復雜,也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和不均衡性。正像歐美國家有那麼多大胖子但非洲還有人在挨餓一樣,世界上也有糧食生產充足、忙著出口的,也有要靠國際救援的國家。發達國家還提出了使用生物能源的概念,但代價是:按美國目前的技術水平,1英畝農田所產玉米只能提煉875加侖燃料乙醇,一輛北美最普通的家用吉普加滿一箱油上下班只能開幾天,卻需耗用200公斤玉米,相當於非洲窮國布吉納法索一個成年男子一年的口糧。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聽到這樣的對比,人們在擔心:全球糧食安全形勢究竟如何?人類該如何應對?冷戰後已鬧了5次糧荒英國《衛報》近日報道,世界糧食庫存儲備只有57天,和1962年歷史最高水平81天相比下跌30%。與此相應的是糧價和食品價格的飆升,這對貧困國家來說,簡直就是場災難。在布吉納法索,一個圓麵包的價格已由2005年4月的25西非法郎升至120西非法郎(1美元約合505西非法郎);在象牙海岸,一公斤牛肉的價格在短短幾天內從1300西非法郎攀升到1800西非法郎。提到糧食危機的根源,很多人第一感覺是:因為全球變暖帶來的乾旱和洪水等自然災害增多,還有土地沙漠化嚴重導致耕地減少。俄羅斯《晨報》今年9月一篇題為《全球恐慌:地球面臨飢餓威脅》的文章已經提醒世界說,異常天氣正在頻繁影響農業生產,加拿大、澳大利亞、烏克蘭等產糧國的收成今年都減少了。實際上,世界糧食問題並不是這么簡單就能說清楚的。有專家認為,低儲備和高消耗的碰撞,是導致糧荒頻發和糧價高企的禍根。整個冷戰期間,全球大規模糧食危機僅發生一次,而冷戰後卻已發生5次便是最有力的證明。二戰結束以來,全球糧食產量增速遠高於人口增速,但糧荒仍不時威脅世界糧食安全,關鍵在於人均糧食消耗的瘋狂增長:據統計,在過去45年裡,世界糧食消耗從每天230萬噸增加至每天560萬噸,增幅達149%。冷戰期間,敵對陣營各國為確保糧食安全,大量囤積儲備糧。上世紀60年代末,歐美主要國家糧食儲備可供其國民消耗80.9天,美國更高達103天。冷戰後,各國普遍認為保持大規模糧食儲備不經濟、無必要,導致糧食儲備的直線下降,並最終出現如《衛報》所言「糧食儲備危機」。全球糧食生產「貧富不均」事實上,這種「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的。全球糧食產量很不平衡,糧食安全真正受到致命威脅的,是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為代表的窮國。長期以來,2億左右非洲貧民依靠外來糧食供應維生。在糧食產量上,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居壟斷地位,僅美國一國,糧食年出口量所佔全球份額常年穩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麥更高達60%。世界糧食庫存急劇下降的消息並沒有引起普通美國民眾的注意。在華盛頓一家大型倉儲批發超市裡,《環球時報》記者問一位買雞蛋的女顧客,她感覺價格漲了一些,但說不清漲了多少。當記者告訴她美國農業部的預計是雞肉零售價格比去年上漲10%、雞蛋上漲21%,牛奶上漲14%時,她顯然感到很吃驚,畢竟糧食安全危機離美國人遠了點。美國專業人士對世界糧食儲備大量減少的反應是「危機已經開始」。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6�1布朗博士曾長期任美國農業部高級顧問,目前還是中國社科院的名譽教授。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當今世界正面臨一場日益逼近的糧食危機,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危機。歷史上歷次糧食危機的罪魁禍首都是氣候異常導致的各種自然災害,這次危機產生的原因則是多重的,包括灌溉水源的匱乏,糧食作物用於燃料生產以及人口增長、需求上升等。這些因素結合起來使危機更加復雜化,因為即使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也無力改變水資源及人口的現狀,實現自動調整。他預言世界穀物的價格走勢,就像石油價格由低到高的發展一樣,正處於上升期的開始。「將糧食作物轉化為燃料是對人類的犯罪」,這樣的聲音超過了美國倡導的「發展生物能源」、建立「乙醇歐佩克」的聲音。美國本身就是世界頭號能耗大戶,已有分析人士擔心,生物能源的普及,將讓美國人再次忘記節約,汽車等能源消耗品「和人爭糧」會使全球糧食危機雪上加霜。布朗博士也認為,美國用於乙醇燃料生產的玉米等農作物的比例日益升高,是導致世界糧食價格扭曲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出口國和乙醇燃料生產國,但布朗說,在全球糧食危機面前,「即使美國也不能倖免,因為美國經濟與世界高度融合,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此外,糧食危機也將可能引發許多貧困的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動盪。布朗最後說,如果把世界糧食形勢比成一輛汽車,美國以其在世界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坐在了「司機的位置上」,美國有責任讓世界糧食之車保持平穩,而不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對石油的依賴,卻釀成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全球糧食恐慌。印度在糧食生產上跌了跟頭很多專家也提到,農業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美國現有耕地面積1.9億公頃,由於生產效率高,農產品過剩,長期採取部分土地休耕制度,一旦需要可很快復耕,且目前多數土地每年僅一熟,而其氣候條件完全可一年兩熟,可見國際「糧荒」和糧價上漲其實仍處在可控的局面,而控制手柄就掌握在美澳等國,尤其是美國手中,一旦它們決定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或提高糧食戰略儲備量,危機就會緩解。但人類不可能把解決糧食危機的希望完全寄託在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身上。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印度目前是一個由糧食「出口國」衰落為「進口國」的反面教材。印度在糧食生產上走的彎路,值得很多國家來吸取教訓。由於優越的氣候及地理條件,再加上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印度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一直維持了糧食自給自足的狀態,但是自2005年開始,印度的糧食安全問題開始逐步顯現,糧食的產量也開始無法滿足國內人口的日常所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印度政府於2006年7月首次從「小麥出口國」變成了「小麥進口國」,進口了300多萬噸小麥以緩解國內的糧食危機。2007年,印度又連續第二年從國際市場進口了小麥。印度農業委員會的一個官員告訴記者,辛格政府已經認識到糧食生產低迷「已經嚴重威脅到印度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糧食安全甚至比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安全對印度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重要」。印度出現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自新世紀以來對糧食安全問題漠不關心。在過去幾年裡,印度經濟連續維持了8%以上的年增長速度,但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每年只維持在3%左右的增長,農民因生活貧困而被迫自殺的事例屢見不鮮。盡管印度市場上尚未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但麵粉、食用油等產品的價格輪番上漲卻是不爭的事實。去年,一小桶色拉油是72盧比,現在漲到了85盧比(1美元約合39盧比)。麵粉的價格據記者觀察,也上漲了20%。解決糧食危機要靠各國聯手一些印度學者在談到糧食問題時還提到,事實上,就印度而言,美國每年都在不遺餘力地向印度推銷其農產品,而印度為了保護自身農業和農民的利益,拒絕大量進口美國的農產品,力圖實現糧食自給。對此,印度經濟增長學院的辛格教授認為,解決整個國際社會的糧食安全問題需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努力,在農業生產、種子培育、化學肥料等各個領域,西方發達國家都有著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雙方共同合作才能讓更多的國家從糧食危機中解脫出來,這也是整個人類所面臨的共同任務。德國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專家威斯曼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全球糧食安全出了問題,發達國家應負責任,它們追求短期利益的做法加劇了世界「糧荒」,如為了給歐洲汽車生產生物燃料,結果大量的熱帶雨林被砍伐。近日,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一篇文章呼籲說,聯合國應該制定一份「糧食基本法」,以應對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197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決定從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糧農組織創建紀念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文章說,今年的「世界糧食日」,人們原本有理由舉行隆重的慶典,因為一個好消息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有充足的資源,人們已掌握了足夠的知識,滿足地球上60多億人口的健康飲食需求;但壞消息卻是:人們沒有這樣做。今年的「世界糧食日」把「每個人都擁有獲得足夠食物的權利」定為主題。該組織總幹事雅克�6�1迪烏夫在「世界糧食日」說:「我們的星球有足夠的糧食為所有人提供充足食物,但今晚仍有8.54億男人、女人和兒童空著肚子睡覺。」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就顯得更加重要。在應對糧食危機問題上,中國是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不僅想辦法不斷提高自身糧食安全水平,還把幫助其他國家發展農業當成「援外」的重點。從中國今年「世界糧食日」的宣傳活動中人們得知,中國農業部迄今已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框架下,向亞非等國派出援外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近900名,並計劃在未來5年內派出援外人員3000名。

❼ 德國的糧食貿易的現狀,及對其他國家在糧食貿易上的態度,和對轉基因食品的看法(要有例子說明)

正好前幾天做演講時注意過。參考著看看吧!

德國農業發達,是歐盟三大農產品主產國之一。目前德國共有耕地1190萬公頃,農場平均規模36公頃,德國農業從業人口占社會從業人口的2.1%,農業GDP佔全國GDP的0.77%。從20世紀60年代起,德國依靠科技進步和機械化發展,糧食單產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總量持續上升,從60年代初的1726萬噸提高到2006年的4347萬噸。從1990年開始,該國從一個糧食進口國轉變為歐洲重要的糧食出口國,主要出口品種是小麥、大麥和黑麥,2005年糧食凈出口562萬噸。

德國糧食政策的基礎是歐共體共同農業政策。德國首先必須遵循歐盟的政策和法律,在此前提下,聯邦及各州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歐盟農業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保證糧食安全,即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得到和買得起所需要的食品。韓國糧食政策旨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保證糧食穩定安全供應,努力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糧食結構調整。

德國採取的最重要的手段都是政府的高額補貼,依靠補貼促進糧食生產,既有產量補貼又有農民收入補貼。同時,糧食安全由單純依靠國內市場轉為依靠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
德國儲備糧有兩種:一種是國家儲備糧,為發生自然災害、戰爭等時用;一種是歐盟干預糧,農民以干預價格出售給農業部儲備局。德國沒有大量的儲備糧,這是因為曾經存在大量的生產過剩,所以對糧食的供給滿足需求有信心。2006年,德國糧食總供給量為6400萬噸,總消費量為4200萬噸。

德國對儲備糧採取招標形式進行。對於國家儲備糧,供應者和儲備者都是通過招標進行確定的;對於歐盟干預糧,農業部對儲備者進行公開招標,糧食所有權屬於歐盟,聯邦政府執行歐盟的政策。按最低收購價收購的糧食由私營倉儲企業承擔保管責任,具體程序是:首先,每年由私營企業提出申請,政府對申請企業的財務狀況、設施條件、管理能力以及倉儲商對其設施的控制能力等進行審核並進行現場核查;其次,政府與獲得批準的私人企業簽訂倉儲合同,確定儲存費用補貼;第三,運用高科技手段對倉儲進行監控。穗國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規則,促進管理手段現代化,基本實現糧食出入庫、質量檢驗檢疫、裝卸等業務環節的全過程機械化、自動化和電子化,降低了監督的成本。

歐盟採用進口限制。高質量的小麥、玉米和高粱等,採用的進口關稅是干預價格的155%與進口價之間的差價;低質量的小麥、大麥和玉米等,採用的是配額管理,其中,小麥配額290萬噸,稅率每噸12歐元;大麥30萬噸,每噸16歐元;玉米,242萬噸,零關稅。

德國有關法律規定:消費者可以知道牲畜在被屠宰前是否用轉基因飼料喂養;蛋、奶、肉製品必須標明是否是(間接)轉基因食品。
德國允許進口大量轉基因食品,但是在德國允許種植的轉基因植物只有一種MON810玉米。全球轉基因植物的種類很多,目前種植的主要品種有玉米、油菜籽、棉花和大豆。80%的轉基因產品不是直接上了消費者的餐桌,而是作為飼料喂養牲畜。因為自從歐盟禁止給牲畜喂屠宰廢料和肉骨粉之後,歐洲農民就用價格低廉的轉基因大豆作為飼料。消費者如果想避免食用轉基因食品,就要少吃葷食,如肉、蛋和奶製品。其餘20%的轉基因植物中大部分是棉花,用於生產T恤衫和牛仔褲。目前,在德國的超市買到轉基因的西紅柿或者土豆是不大可能的。

❽ 對糧食安全的看法

近期國內對轉基因糧食安全的爭論熱鬧非常,支持和反對老百姓吃轉基因糧食的人各抒己見,本人通過觀察發現支持和反對老百姓吃轉基因糧食的雙方都拿美國說事,都說美國的轉基因糧食安全怎麼怎麼樣,唯獨沒有中國自己的科研機構給出的轉基因糧食安全與否的說法。美國人吃轉基因糧食安全,並不能說明中國人吃轉基因糧食也安全,中國人必須有自己的轉基因糧食安全評估標准。

每年國家的農村工作會議都提國家的糧食安全,都強調國家的土地紅線,因為這是關系國家穩定發展的大事。冷兵器時代兩軍相爭最厲害的手段是什麼?斷糧道!現代戰爭兩國相爭最管用的手段是斷石油、斷糧食!不管人類進化到什麼地步糧食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糧食人類就不能生存。

以我的知識水平看國家糧食安全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一是土地安全,要有足夠的土地、足夠合格的土地種出足夠的糧食。合格的土地也非常重要,如果土地都被污染了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二是種子安全,這一點經常被某些專家忽視,我認為中國的土地必須種植中國自己的糧食種子,否則就有可能發生糧食安全問題。假設中國的土地種植的都是外國的種子,哪怕有百分之幾的土地絕收,也要引起社會動亂。這不是危言聳聽,據媒體報導今年已有進口種子造成農民土地絕收的事件發生。三是食品安全,生產出的糧食、加工食品不能危害人的健康,不能影響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四是人口安全,人不能無限制的生育,要以土地的生產能力限制世界的總人口。否則將引發嚴重的糧食安全事件。

本人不反對轉基因研究,真心希望中國的轉基因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國人的飯碗里應裝著中國人自己的糧食,再具體一點說就是中國人的飯碗里應裝著中國人自己能控制的種子種植出的糧食,進口糧食只是一種補充。

(轉自新浪博主閃電)

閱讀全文

與德國糧食安全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