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如何畫線

德國人如何畫線

發布時間:2022-07-04 09:58:09

『壹』 he is german.german這個詞畫上橫線有劃線部分提問該怎麼說

What natianality is he?
German的意思是德國人,也叫德意志人。
德國和奧地利的主體民族。主要特徵多為身材高大,金發碧眼,其他多數分布在瑞士、美國等國。多屬歐羅巴人種阿爾卑斯類型,部分屬北歐類型。使用德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分高地德語和低地德語,南北方言差別較大。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並有一套獨特的花體字母(哥特體,德語稱Fraktur)。書面語言以高地德語為標准。多數人信仰基督新教,少部分人信仰天主教。
德意志人系古代日耳曼人的直系後裔,但在不同歷史時期混入了不同的異族成分。德意志民族成分中主要包括以下日耳曼部落 : 在德國中部和南部有蘇維匯人、赫蒙杜里人、查蒂人和阿勒曼尼人;在北部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條頓人、金布里人和弗里斯人;在西部有法蘭克人。
約8450萬人(1978),主要分布在德國(7400萬,占該國人口的91%)。其餘1000多萬人分布在美國(450萬)、俄羅斯(190萬)、加拿大(120萬)和巴西(70萬)等國。多屬歐羅巴人種北歐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使用德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分高地德語和低地德語,南北方言差別較大。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並有一套獨特的花體字母(哥特體,德語稱Fraktur)。 書面語言以高地德語為標准。多信基督教新教,部分信天主教。
德意志人系古代日耳曼人的直系後裔,但在不同歷史時期混入了不同的異族成分。同時,日耳曼人由於在民族大遷移中廣泛擴散,在不同地區與不同民族發生混合,從而又以不同比例和不同身分參與其他新興民族的形成。德意志民族成分中主要包括以下日耳曼部落:在德國中部和南部有蘇維匯人、赫蒙杜里人、查蒂人和阿勒曼尼人;在北部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條頓人、 金布里人和弗里斯人;在西部有法蘭克人。 早在公元初期,這些日耳曼部落便與當地原居民發生混合:在西部和西南部混入的是克爾特人,在南部混入的是雷託人。「德意志」 一詞,古時德文寫作Teutsch,系由Teuton(條頓)一詞演變而來。這一族稱正好在這一時期出現,說明東法蘭克人已開始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識。但是,由於德國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國內小邦多達300個,諸侯專權,經濟分散,地方觀念強烈,民族意識的發展受到阻礙。直到19世紀後半葉始完成民族統一。然而,至今在德意志民族內部仍保存著明顯的地方性差異,根據方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特點,還可以區分出巴伐利亞人、梅克倫堡人、薩克森人和黑森人等。
德意志人自10世紀初葉,便開始進入封建社會。16世紀爆發宗教改革運動和農民戰爭,對羅馬教廷和地方封建勢力展開沖擊,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1866年,普魯士戰勝奧地利,遂在德意志各邦中躍居霸主地位;1871年取得普法戰爭勝利後,統一各邦,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德意志帝國。此後不久,德意志帝國便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並於1914年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戰敗,帝國崩潰。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進攻波蘭,發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戰敗投降。戰後被蘇、美、英、法4國分區佔領。蘇聯佔領區於1949年10月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美、英、法3國佔領區於1949年5月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90年兩德重新統一。
母音字母組合er在單字里發捲舌長母音/ɝ/的音,發音時,舌端離開下齒,並盡量向上齒齦後部捲起來,舌中部隆起,舌位接近半高,是三個中母音中舌位最高的一個,牙床接近半合,雙唇略扁平,向左右兩邊拉開些,呈微笑狀,這個音出現在字首、字中和字尾位置,如:
term 學期
fern 蕨類
herb 葯草
clerk 職員
servant 僕人
verb 動詞
herd 一群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貳』 德國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代表人物是哪些人各有什麼成就及特點

格呂內瓦爾德,德國畫家。現存作品最有名的是1510~1515年繪制的伊森海姆祭壇畫,他採用德國中世紀常用的多層屏櫃形式,表現了包括基督誕生、受刑、復活以及聖安東尼故事等6幅宏偉巨構,被認為是德國文藝復興美術中獨放異彩的一大傑作。其他作品還有《聖埃拉斯穆斯和聖莫里斯》和分別藏於巴塞爾、華盛頓、卡爾斯魯厄的三幅比伊森海姆祭壇畫中基督受刑圖較小的同名圖畫。阿爾勃萊希特.丟勒,他歷十年心血寫出的《比例論》,是對世界繪畫理論的傑出貢獻。丟勒的炭筆素描特點是粗擴、雄勁,用線的輕重緩急極有分寸,而且比較洗煉。漢斯·荷爾拜因(1497-1543)《愚昧頌》。荷爾拜因的藝術才華僅傾注於人物肖像,追求的畫品能將人物的瞬間性格與永恆性格區分開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

『叄』 神秘線條是怎麼來的

至今學者們爭論不休:歷史上人類的許多特異成就到底有何用處?

1926年,秘魯考古學家泰羅率領一個研究小組來到南部那斯克鎮附近的一片乾旱高原上進行考察,這個地區曾是那斯克印第安人的故鄉。一天下午,秘魯組員瑟斯丕和美籍組員克羅伯攀上一座山頭,他們居高臨下,忽然看見荒原上有許多縱橫交錯的模糊線條,是在平地上看不出來的。經過考察,發現這些線條是清除了地上的石塊後露出了黃土而形成的。

最初人們認為這些線條是古時候那斯克人的道路。20年代末30年代初,考古學家通過飛機飛行考察,發現荒原上除了線條外,還有許多巨大長方形和幾何圖形,許多種動物的優美線條畫,包括猴子、蜘蛛、蜂鳥、鯨,還有手掌和螺旋形圖案,每個長約1.2~1.83米不等。這樣的線條顯然不是道路。

雖然有的線條長達數公里,但不論它們是越過任何地形,延伸到山頂,其直線偏差每公里不過一、二米。這些線條絕不是藝術品,因為當時那斯克人不可能在高空俯瞰欣賞。這些線條也不是什麼工程傑作,因為1000名印第安人在三周內便可將所有的石頭搬走。至於何以能筆直,那就更簡單了。

學者們最感興趣的不是線條的產生,而是它的用途。1941年,美國考古學家科索克通過許多線條和圖案的研究,認為是製作觀察天象。這種說法引起了德國數學家賴歇的興趣,從1946年開始,她用盡畢生精力,力圖揭開這些線條的奧秘。她和科索克都認為這些線條指向主要星座或太陽,以計算日期,她認為那些圖案代表的是星座,整個復雜的記號網可能是一個巨型日歷。

1968年,美國天文學家霍金斯在英國南部著名的新石器時代遺跡「巨形方石柱」發現類似的天文定線後,便將注意力轉到那斯克線條。他藉助計算機查測每條直線在過去7000年內是不是曾對准過太陽、月亮或是一個主要星座。結果有個名為「大長方形」的圖形在公元610年前後各30年內曾對准昴星團。這日期與現場發現的一根木柱的年代不謀而合。盡管如此,還是不能解開那些線條的奧秘,因此,那些好像有特殊意義的線條只能是巧合的。

1977年,英國的電影製片家莫理森也加入到研究的行列。他認為要找到最終答案,必須弄清那斯克人的風俗和宗教。雖然那斯克人早已消失,但在安第斯山脈的其它地區也有類似的線條,因而他希望居住在那裡的印第安人能夠說明造這些線條的意圖。

莫理森的好奇心又是受到1926年發現這些線條的瑟斯丕的啟發。瑟斯丕早在1939年便認為這些線條是用作宗教的道路,只是沒有找到證據。莫理森在一本西班牙編年史里發現了一點線索,書中記錄了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的印第安人如何從太陽神殿出發,踏上伸向四面八方的各條直線,到沿途安設的神龕去參拜。既然那斯克荒原上的線條穿行於一堆堆石頭之間,那些石堆不就是筆直的神聖路徑連接的神龕嗎!

於是,莫理森前往庫斯科勘查這些神聖的路徑,但痕跡早已湮沒。1977年6月,莫理森終於在玻利維亞的一個艾馬拉人居住的地區,找到了一批不是移去石頭,而是割除灌木形成的線條,它們和那斯克荒原上的線條一樣筆直,一樣不顧任何地勢阻擋的向前伸展。同時,正是這些線條將石頭堆築成的神龕連接了起來,而且許多神龕還築在山頂。

莫理森發現,好幾條連接神龕的路線匯合於一座廟宇。印第安人沿著這些路線前往廟宇,途中不時停下向路邊的神龕參拜。在他們看來,偏離這些路線就會走入妖魔鬼怪的領域。艾馬拉人認為,神龕的位置越高,神靈的威力就越大。由此可知,這里的路徑也和那斯克的一樣不避險阻地直達山頂。

是天文定線還是朝聖之路,那斯克線條之謎迄今尚未完全揭示。目前,那斯克線條正受到保護,以便今後研究,因為每塊沒有翻起的石頭後面都可能隱藏著重要的線索和揭示奧秘的鑰匙。

『肆』 歐洲繪畫史的發展過程

歐洲曾以光輝燦爛的古代繪畫聞名於世,而從19世紀以來,又以色彩繽紛的現代派繪畫驚駭環球。特別是西歐,從馬奈、莫奈、修拉、塞尚、高更、梵高等為代表的印象派出現後,流派日益紛繁,尤其令人矚目。法國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是大家公認的20世紀現代主義繪畫的最早流派,跟它同時出現的有德國以凱爾希納為代表的表現主義。稍晚一點,畢加索為代表的主體主義、義大利卡拉·博喬尼等為代表的未來主義,康定斯基為代表的抽象主義,在瑞士首先出現的達達主義以及阿爾普、克利等人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等,流派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藝術運動的高潮一波接著一波,形成了萬態紛呈的局面。這些流派雖出現於1945年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卻仍然綿綿不絕。首先,這些流派的創始者或骨幹畫家,在當代仍然活躍,並有佳作問世。如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在50年代,還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
畢加索的和平鴿及油畫《朝鮮的屠殺》、《戰爭》、《和平》等作品的反對
侵略戰爭、歌頌和平的內容,在他的創作中具有特殊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還涌現了一批新的繪畫流派,如發端於美國、波及全歐的抽象表
現主義、在奧地利形成的幻想現實主義、萌發於英國的波普藝術、產生於法
國的塔希主義、偶發藝術、觀念藝術、奧普藝術、人體藝術思潮、地景藝術、
新表現主義等等。總之,現代主義繪畫出現了新的發展,後現代主義繪畫更是高潮迭起,傳統的現實主義繪畫也仍有一席之地,出現了多元的新局面。
超現實主義繪畫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達達主義內部分化出來的一個藝術流
派,它吸收了達達主義反傳統的自動性創作的觀念,但揚棄了達達主義那否定一切的偏頗之處,在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影響下,強調偶然的結合,無意識的發現,夢境的真實再現,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揉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超現實的情境,其手法是寫實、象徵和抽象等,20世紀30年代後,超現實主義在經過一段冷寂的時期後,50年代又在歐洲再度興旺起來。這時的代表人物,在法國有福特里埃、杜桑等。杜桑是達達主義的鼓吹者,曾作《帶胡須的蒙娜麗莎》,以表示對眾人崇拜的名畫的蔑視而聞名,這時也成了超現實主義的積極支持者。在義大利有卡臘和基里科。在德國有厄爾萊等人,他們都創作了較好的作品。超現實主義繪畫在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強調優先考慮造型而忽視繪畫內容之風盛行的時候,刻意揭示作品內涵以及復興奇特的異國情調風格等方面,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超現實主義有兩個支系,一支是絕對超現實主義,以不受意識控制的無意識行動為主,其作品雖有某種程度的形象化,但卻接近抽象派的特徵,創作強調偶然機遇或自動行動。代表有西班牙的米羅,他的繪畫除具有幻想的幽默外,那空想的世界相當生動。他筆下的植物、動物,甚至無生命的物體,

都充滿一種勃勃生機,似乎比在生活周圍的真實對象更加真實。其它藝術家還有馬宋、馬塔等人。另一個支系是叫做超級現實主義。這派表現的大多是可以認識的場面或物體,注重細致地描繪事物的細部。但從整體而言,卻又脫開物體的自然結構,以幻想的方式以描繪對象變形,並結合成夢境中的東西,以創造不受理性控制的潛意識的形象。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達利和比利時的馬格里特、德沃爾等人。達利的作品往往表現兇殘的夢幻或奇特的寧靜氣氛,愛用雙重的或隱藏的形象。馬格里特的繪畫世界,充滿了日常瑣事的各種幻境,善於誇大突如其來的精神感覺,創造幻覺想像。
抽象主義繪畫
抽象主義繪畫在歐洲十分盛行。抽象主義或稱抽象藝術,並不是一個有宣言、綱領的社團,而是一種反對模擬自然形態,主張抽象表現的藝術思潮和流派。它的特徵是不描繪具體物象,而通過線條、色彩、塊面、形體、構圖等手段來表現各種情緒,激起觀眾的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抽象藝術有兩類:一是將自然的外形加以簡化、變形,形成極為簡單的、概括的形象。
一是不以自然的外形為基礎的幾何構成。最早的抽象主義繪畫是康定斯基在1910年創作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抽象藝術的代表除康定斯基外,還有荷蘭的蒙德里安。像康定斯基等重視感情表現的抽象藝術叫抒情抽象或熱抽象;而蒙德里安等表現理念的抽象藝術叫理念抽象或冷抽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抽象主義在歐洲不僅盛行,而且還有發展。1952年,法國美術評論家塔皮耶首先用「塔希主義」一詞概括的那些作品就是抽象藝術的新樣式。塔希就是斑污、斑點的意思。而塔希主義就是用偶然的彩色斑點和色塊所形成的繪畫。法國的阿特蘭、布仁、馬蒂卮、阿勒、迪比費等人,就是塔希主義抽象畫派的畫家。這時抽象藝術的成績突出的藝術家英國的戴維、尼科爾森,霍克尼的《強調安靜的畫》、《蛇》等作品,也是抽象主義的作品。60年代後,他轉向寫實風格。1948年,英法美首先在西柏林舉辦了抽象畫展,德國中青年藝術家積極開展了非傳統藝術的探索,打破了法西斯上台後形成的德國藝術與歐美藝術阻隔的牆壁,使德國藝術與歐美藝術接軌,其中特別活躍的沃爾斯、哈通、溫特爾等就是較為出色的抽象藝術的畫家。當代歐洲的抽象繪畫,應該特別提到的是華裔法國畫家趙無極(1921—),1951年他在瑞士看到克利的作品,喚起以中國古代象形文字演變為符號作為藝術構思的意念,又吸取中國畫不求形似的傳統,使其50年代後期的創作獲得新的突破,形成了他別具一格的抒情抽象的風格。
波普藝術及與之有聯系的其它藝術
波普是英語單詞的縮寫,意指流行藝術、通俗藝術。1952年,萌發於英國,後遍及歐美。現代主義藝術避開都市文明的壓力,反對機械化、非人性的消費文化。而波普藝術家則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明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重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1956年,漢密爾頓在「這是明天」的展覽會上,陳列了握著「POP」
字母的網球拍運動員的拼集作品《是什麼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往常,如此豐富多彩?》,被認為是波普藝術的第一件作品。1961年,舉辦的《當代青年藝展》,更表現了波普藝術強大的沖擊力。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保羅齊、蒂爾森、霍克尼、史密斯、瓊斯等。法國的波普藝術家代表應推雷塞。波普藝術雖以英、美兩國為主,但旁支迭出,影響極廣。一般認為:偶發藝術和集合藝術就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波普藝術強調藝術與生活結

合,因此便對人們周圍的事物以及大眾文化寄予關注。集合藝術就是把機械文明和大家消費的廢棄物,收集起來,重新組合,並賦予它一種新的含義的藝術。集合藝術家的作品,常常把現成品,如易拉罐、塑料瓶、機器的廢舊物等結合起來,製成平面或立體形式的、可看、可模的藝術品。將這些在室內、室外環境中布置出來,產生精神上的感受,便又是環境藝術了。將藝術和大自然結合,直接藉助大自然的景觀而不藉助造型藝術的傳統媒介,或者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潤飾,旨在使人注意大自然,使人從中獲得異於平常的審美體驗,便是「大地藝術」了。在歐洲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阿爾曼、謝乍,德國的史維塔斯、爾麥斯特,西班牙的塞爾拉諾、齊吉達,義大利的卡塞拉等人。他們的作品有的是繪畫,有的是雕塑,但許多時候卻很難按傳統的方式劃分類別了。
偶發藝術出現於60年代,它是以表現偶發性事件或不期而致的機遇為手段,重視人的行為過程,揭示人的本能反應的藝術,是拼貼藝術和環境藝術的繼續和發展。拼貼藝術和環境藝術還藉助物質材料,偶發藝術卻強調活動的機遇性,藝術活動在於即興發揮,往往變成無情節的表演,而藝術家的身體也可作表演材料,使其藝術和生活融為一體,所以也稱「表演藝術」。如法國的畫家馬修帶上盔甲進行繪畫表演,並給在畫布上演出起名「中世紀的戰斗」。法國另一位畫家克萊因,他從二樓的窗口爬出,伸展雙臂,平衡身軀,冒著死傷的危險,跳向空中,就是用自己身體創作的「繪畫」作品。1970年,法國還出現了「零社」的藝術組織,到處演出他們的藝術。
觀念藝術是60年代從偶發藝術及環境藝術中逐漸演化出來的藝術。它排除傳統藝術的造型性,認為真正的藝術品並非藝術家創造的那種物質形態的作品,而是概念或觀念的組合。因為觀眾從物質形態作品上所獲得的信息量,不會比從概念及事件的意義中獲得的信息多,這樣,觀念藝術家便以圖表、文字說明、錄相以至自己的身體為媒介,以表現觀念的形成、發展及變異過程,使觀眾通過這些而在自己頭腦里形成、完成藝術品的塑造。代表人物有法國的阿爾芒,荷蘭的布朗,義大利的曼佐尼,英國的阿納特、伯金、克拉克、希利亞德等人。最早的觀念藝術以語言為媒介,後從達達主義藝術家杜桑用小便池製作的《泉》中得到啟發,表現手法便日趨豐富了。如1960年阿爾芒在巴黎辦個人畫展,展品是兩卡車垃圾;布朗展覽的作品是份文字說明,上寫「阿姆斯特丹所有鞋店都舉行我的作品展覽」。
人體藝術是以藝術家本人的身體或別人的身體作為媒介進行創作的藝
術。它是由波普藝術的分支偶發藝術發展而來的。這種藝術不敘述事件,也不表現藝術家的感情,只是那沒有個性的身軀活動的現場記錄而已。觀眾通過觀看錶演過程,去體會藝術家的作品。1961年,法國藝術家克萊因讓兩個女模特,渾身塗滿油彩,在畫布上互相拖拽滾打以製作繪畫作品,這是歐洲人體藝術的序幕。此後,人體藝術在歐洲便風行起來,而且越到後來就越離奇,引起人們的非議。
波普藝術及與之相聯系的集合藝術、偶發藝術、環境藝術、大地藝術、
表演藝術、觀念藝術、人體藝術都屬後現代主義范疇,它們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有時很難界定,因為它們本身便是互相摻雜的,只是由於出現的時間略有不同,或是側重點有點差異,便往往出現不同的名稱。這些藝術,目前還在發展。
新表現主義等藝術

這是20世紀80年代從歐洲興起的一個藝術流派。1980年,它首先在德國出現,並在歐、美藝術界引起較大的震動。新表現主義是在過去表現主義的基礎上,吸收了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的一些手法,如色場繪畫的色場層次組織、最少數派藝術的直接表現法及波普藝術的形象等,運用繪畫語言傳達強烈感情的藝術。其特點是追求自由表現,自由聯想,表現強烈的率直、天真的情緒。實際上,它是對缺乏個性,缺乏感情的某些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的弱點的反撥,是現實主義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代表人物有德國的巴澤利茨,他的作品聯想自由,想像奔放,色彩鮮明,甚至塑造人頭朝下的人物形象,以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彭克的作品以自由幻想的形式,表現強烈的內心活動見長,整個畫面具有稚拙的情趣。波爾克運用波普手法,使繪畫與雕塑融為一體,伊門多夫的作品,在整體上給人的感受是虛幻的,但在細部又注意寫實。新表現主義的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都能反映藝術家的個性。
寫實主義繪畫
歐洲有著寫實主義的傳統,19世紀30至70年代,以法國為中心掀起過強大的現實主義繪畫思潮,代表人物就是法國的庫爾貝。20世紀以來,盡管現代派繪畫日漸成為主潮,但現實主義仍綿延不絕,放出自己的異彩。在英國,代表現實主義或社會現實主義的有布拉特比,史密斯等人。霍克尼起先熱衷於抽象主義,60年代後,他也轉向寫實手法。他常常把光源和光線作為描繪對象,真實而生動地刻劃人物和道具。法國的富熱隆是社會現實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遠在1936年起,他便不斷有表現工農、市民生活和斗爭的作品問世,如油畫《1943年的巴黎街頭》,揭露納粹佔領期間的悲慘生活。
50年代,他在諾爾省煤礦居住一段時間,創作了組畫12幅的《礦鄉》,以深沉嚴峻的筆觸,表現出惡劣環境下工人的痛苦,拼搏和期待。他繼承了庫爾貝等寫實主義畫家的傳統手法,也吸收了現代派的一些技巧,使其作品具有獨特風格。直到70、80年代,他仍有大量作品展示在觀眾的面前,如《地鐵——工作——睡覺》(1978)等。著名畫家熱萊原是抽象主義的巨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創作了寫實的作品。德國在戰後初期,曾出現過描繪戰爭災難、痛恨法西斯罪惡的現實作品,但很快轉向現代派的繪畫。60年代後,現實主義又掀起了復興的熱潮,代表人物有施特克爾、伊門多夫、基費爾等人。格羅斯在戰後的作品中,相當的一部分是以漫畫的形式,揭露專制政權、腐敗道德及戰爭的殘暴、恐怖的內容。迪克斯作品中的現實內容也是明顯的。
當代歐洲的現實主義畫家中,成就突出的還有義大利的古圖索(1912—1987),他在1943—1945年間,就發表素描和速寫集,揭露法西斯納粹佔領期間的罪行。1946年與卡西納里、科爾波拉等11位藝術家簽署宣言,共同發起新藝術陣線,表明其堅持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態度。他的作品總是圍繞人們關心的現實問題取材,表達一種深刻的思想。如《佔領西西里荒地》、《討論會》(1960)、《陶里亞蒂的葬禮》等。
西歐的繪畫流派很龐雜,除上述列舉的外,還有抽象表現主義、新達達主義,新抽象派等等,可以說,當代西方有什麼繪畫流派,歐洲便有什麼流派,很難一一介紹。不過,上述所舉的內容,也足以概括歐洲當代繪畫的基本面貌了。
(2)東歐的繪畫
前蘇聯繪畫有著深厚的傳統,在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現代

繪畫興起於西歐時,蘇俄出現過構成主義的繪畫。抽象派繪畫的創始人康定斯基就是俄國畫家。但是十月革命後,蘇聯批判了形式主義、構成主義等繪畫流派,規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創作方法,從此,在漫長的歲月里,現實主義繪畫便成為蘇聯繪畫的主流,其它繪畫流派,特別是現代主義繪畫幾乎在蘇聯絕跡了。
在當代,前蘇聯繪畫主要是現實主義的繪畫,以60年代為界,可分為兩個時期,前後時期的繪畫有不完全相同的特點。
1941年,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蘇聯進入全民性的衛國戰爭時期,藝術家也毫不例外地投身保衛祖國的斗爭,創作了大量的宣傳畫。
內容大多是反對戰爭、保衛祖國、歌頌英雄、宣傳團結對敵等,充滿了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頑強的戰鬥力。戰後一段時期,這種主題的宣傳畫仍佔有顯著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是伊萬諾夫、普羅科夫等。
伊萬諾夫創作了100多幅宣傳畫,普羅科夫的《爭取和平》(1950)等作品,曾風靡一時。此外,反映蘇聯人民高昂的革命熱情的油畫,特別是軍事題材的油畫,其成就也很突出。代表人物有莫伊謝延科、克里沃諾戈夫、涅普林采夫等等。歷史畫、風俗畫,以謝羅夫的《農民代表訪問列寧》(1950)、
普拉斯托夫的《割草季節》(1945)、女畫家亞布隆斯卡婭的《糧食》(1949)
等作品就有代表性。
1960年以後,前蘇聯繪畫仍以現實主義為主,但在風格、樣式方面出現了新變化。突出的表現是出現了嚴格現實主義繪畫流派和嚴肅風格繪畫。嚴格現實主義繪畫流派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取材,表現普通群眾的生活習俗、精神風貌。代表人物為科爾熱夫、特卡喬夫兄弟等人。嚴肅風格繪畫的代表人物有波普科夫等。在50年代以來,隨著蘇聯經濟的繁榮及民主空氣的淡化,蘇聯畫壇上出現了一種曲意美化,粉飾太平,甚至阿諛諂媚的不良風氣,其作品華麗、浮泛、空洞。這時,「60年代一代人」的畫家涌現畫壇,力矯時弊。因此,他們提倡的嚴格現實主義、嚴格風格都是針對上述不良風氣而發的,具有一種明顯的戰斗性。
70年代,一批藝術家從歐洲文藝復興和俄羅斯民間藝術中汲取經驗,塑造現實和理想結合的形象,形成了新古典主義的繪畫熱潮。如亞布隆斯卡婭的《傍晚,古老的佛羅倫薩》(1973)、《亞麻》(1977),就帶有理想化和浪漫色彩,這正是她對古典藝術產生濃厚興趣,並從中汲取養料,追求古典式嘗試的結晶。
80年代,前蘇聯社會進一步開放,西方現代派繪畫如潮水般湧入,蘇聯藝術家也大批出國訪問、交流,現代派的藝術便在蘇聯畫壇上日益增加,打破了長期以來現實主義繪畫一統江山的局面。
前蘇聯繪畫長期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深刻的特點,同時樣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如油畫、水粉畫、版畫、鑲嵌畫、政治宣傳畫、肖象畫、風景畫、漫畫、插圖畫等等,各個畫種都有舉世矚目的名家和名作。莫伊謝延科的油畫很出名,作品有《勝利》(1972)、《歌》(1980);基布里克、什馬里諾夫、普羅科夫等都是著名版畫家,他們的作品《啊,這就是美國》(1949)、《國際新聞》(1968)等,就聞名於世界。傑伊涅卡的鑲嵌畫也很出色,克里姆林宮會議大廳的畫就是他的代表作。薩里揚以熱衷為知識分子作肖象畫而出名。梅利尼科夫藝術興趣廣泛,他除了以肖象畫擅長外,其歷史畫、風俗畫、風景畫、大壁畫都很有特色,主要作品有《在

和平的田野上》(1950),《告別》(1975)等等,蘇聯許多畫家都是插圖畫的高手,如法沃爾斯基、格拉西莫夫、基布里克,什馬里諾夫在50年代,
為高爾基的《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及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等所作的
插圖,曾轟動畫壇,被認為是傑作。
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家的當代繪畫也是以現實主義為主
導,波蘭的科瓦爾斯基的《無產者》(1948)、匈牙利多馬諾夫斯基的《出鋼前》(1954),都是表現工人題材的作品。庫列塞維奇曾創作了大量組畫,如《華沙,1945》、《革命與和平戰士》(1952)。他是波蘭世界知名的版畫家。保加利亞的季米特洛夫—馬伊斯托拉,長期深入農村,以農村題材的作品見長,作品有《保加利亞姑娘》(1952)等。保加利亞的版畫也很有特色。60至80年代,重視形式上的變化和探索,具有當代造型風格。羅馬尼亞的現實主義油畫的代表為巴巴·雷尼等人。60年代後,民族特色日益濃烈。捷克的繪畫,在1948年,官方提倡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後,曾經活躍的現代主義作品便大量減少。藝術家或揭露納粹的罪行,或表現新的生活,作品的思想傾向日趨強烈。70到80年代,新現實主義繪畫風靡起來,代表人物為依洛德克、費夏雷克等等。這些國家也象前蘇聯一樣,在80年代的末期,繪畫藝術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

『伍』 神秘而精確的納斯卡線是誰畫出來的

「神秘而精確的納斯卡線」究竟是何人在何時所畫,至今仍然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納斯卡線是位於南美洲西部的秘魯納斯卡荒原上的一幅巨型地圖繪畫。它由魚、昆蟲、鳥、動物和人組成,由一條綿延數公里的幾何線勾勒畫出來的。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當保羅博士飛過納斯卡平原的古跡時,他不小心低下了頭,發現了這些像飛機跑道線一樣的地繪。地繪佔地200多平方英里。非乘坐飛機鳥瞰,不然你不會發現。製作方式是鑿剝表層岩層,形成坑道線。每個坑的線寬約為10至20公分,最大長度可達10公尺,這就像一本天書。


納斯卡巨幅畫作的來源和用途是一個難解之謎。目前,一些科學家認為巨幅繪畫是古代印第安人的天文日歷。他們根據陽光照射的方向來決定季節和時辰。其他學者認為這幅巨畫與當時印度人舉行的盛大宗教祭祀活動有關。其他人認為這可能是古代印第安人的道路標志或灌溉系統等等。

『陸』 德國納粹怎麼畫

先用圓規畫個圈,在過圓心作兩條相互垂直的直徑,在把直徑與圓的交點連接,就是個正方形,在把四條邊分成五個等分,中間橫豎的那條塗黑,在根據畫的線連成一個萬字<這手機打不出來>
擴展知識:
德國國徽的淵源可追溯到12世紀曾經統治過普魯士、後成為德國王室的霍亨索倫家族。自古以來,德國人對雄鷹的崇敬都是虔誠而深沉的。早在古羅馬時代,雄鷹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上帝的象徵,它保護著上帝的子孫和信徒不受侵害。上帝把自己比作雄鷹,誰相信它,誰就可以像雄鷹一樣展翅高飛,不斷獲得新的生命活力。同時它又是太陽之鳥,它的銳眼能經受住太陽神的照射。在封建王朝時代,雄鷹是皇權的象徵,帝王們希望以此使皇位永固。以雄鷹入圖,早在九世紀就已經出現。據說,該圖案是由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從羅馬帝國傳入德國的。

『柒』 那個德國專家的故事是什麼原因把線圈減掉,機器就運轉了

這個故事是:畫一道線一美元,知道在哪畫這根線9999美元。

20世紀初,美國福特公司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路上都開著福特公司生產的汽車。客戶的訂單快把福特公司銷售處的辦公室塞滿了。

突然,福特公司一台電機出了毛病,導致車間無法正常運作!

相關的生產工作也被迫停了下來。公司調來大批檢修工人反復檢修,又請了許多專家來察看,可怎麼也找不到問題出在哪兒,更談不上維修了。

福特公司的領導真是火冒三丈,別說停一天,就是停一分鍾,對福特來講也是巨大的經濟損失。

就在這個時候,著名的物理學家、電機專家斯坦門茨出場啦!

這時有人急忙派專人把斯坦門茨請來。

斯坦門茨要了一張席子鋪在電機旁,聚精會神地聽了3天

然後又要了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多時,

最後在電機的一個部位用粉筆劃了一道線,寫下了

「這里的線圈多繞了16圈。」

人們照辦了,令人驚異的是:故障竟然排除了!

生產立刻恢復了!

福特公司經理問斯坦門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門茨說:「不多,只需要1萬美元。」

1萬美元?就只簡簡單單畫了一條線!當時福特公司最著名的薪酬口號就是「月薪5美元」,這在當時是很高的工資待遇,以至於全美國許許多多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和優秀的工程師為了這5美元月薪從各地紛紛涌來。

斯坦門茨看大家迷惑不解,轉身開了個賬單:

畫一條線,1美元;

知道在哪兒畫線,9999美元。

畫一條線,1美元;

知道在哪兒畫線,9999美元。

福特公司經理看了之後,不僅照價付酬,還重金聘用了斯坦門茨。

『捌』 納斯卡線條究竟是怎樣製造的

他們被納斯卡沙漠這些像機場跑道一樣的線條深深地吸引住了,「對於這些奇異的遺跡,我們心裡湧起千百個疑問,突然我們發現夕陽的降落位置幾乎正好位於其中一條長線的尾端!過了一會,我們才想起那一天是6月22日,正是南半球的冬至,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他們說,我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書!

考索克夫婦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學界,考古學家們陸續來到納斯卡高原,他們不僅發現了更多的直線條和弧線圖案,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鄰的山坡上,人們還驚奇地發現了巨大的動物形體,這使得那些圖案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一隻45米長的細腰蜘蛛,一隻大約300米的蜂鳥,一隻108米的卷尾猴,一個巨大的蠟燭台在俯視著大地。到今天,考古學家們共發現了成千上萬這樣的線條,它們有些綿延8公里,還有數十幅圖形,包括18隻鳥。

對於如此眾多、如此巨大的圖案,人們不知道應該做怎樣的解釋,於是,人們就給它們取名為「納斯卡線條」。

那麼,這些神秘線條的主人是誰呢?

猴子圖案的納斯卡線條
1983年,一支義大利的考古隊在納斯卡地區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這些陶器上都裝飾有一些動物圖案。而這些圖案在荒漠上又以更大的規模重復出現。這些圖案的相同使人們相信神秘的線條是古納斯卡人所為。

根據納斯卡制陶風格的不同,考古學家們把納斯卡文明分為5個時期。考古學家在線條所處的地層里,找到了那些陶器,由於處於同一地層,因此納斯卡線條的年代與陶器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而通過對陶器的碳14測定,人們得出了陶器的年代,從而也就間接得出納斯卡線條的製作年代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後300年。

納斯卡平原上最常見的是黃沙和黏土,上面鋪著一層薄薄火山岩和礫石,長期的風吹日曬使它們發黑變暗。在這些所謂天然黑板上畫線條,不過就是古納斯卡人颳去幾厘米的岩石層,讓下面蒼白的泥土顯露出來。如果是在另外一種氣候條件下,也許劇烈的外界侵蝕會在數月內磨蝕掉這些線條,但納斯卡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再加上那裡幾乎沒有強風,因此風蝕也微乎其微。寸草不生的納斯卡高原是如此貧瘠,如此與世隔絕。這些都為納斯卡線條保留至今提供了條件。

然而,納斯卡線條太巨大了,人們在地面上根本無法識別,以至於直到上世紀40年代才被人們從飛機上全部發現。但是,這些線條是在2000年前創造的,那時的人們不可能掌握現代飛行技術,那麼,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況下,古代的納斯卡人又是怎樣設計、製造出這些巨大的直線、弧線以及那些動物圖案來的呢?

德國女數學家瑪利亞·賴歇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納斯卡線條。作為一個數學家,她特別想知道那些納斯卡人在設計和刻畫線條時是否依據了幾何學原理,她發現許多線條爬坡穿谷,綿延很長距離卻能保持筆直,很可能是在木樁間拉線作為畫線的標准,只要三根木樁在目測范圍內保持一條直線,那麼,整條線路就能保持筆直。

上世紀80年代,納斯卡鎮的學生們在賴歇的帶領下,向人們演示了古人是如何製造一條納斯卡線條的:首先用標桿和繩索標出一條筆直的線,然後,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閃光的白沙,反襯著周圍富含鐵礦的岩石,於是,一條線就出現了。也許,這就是納斯卡線條的本來面目吧。

盡管賴歇的實驗形象地驗證了她的假說,但是,有一點,她的實驗無法解釋,那就是,在納斯卡地區不僅有大量的直線條,還有眾多的弧線所組成的圖案,比如,那隻長達100多米的猴子。

今天的那斯卡人仍舊崇拜著水
賴歇窮盡自己的生命來解答納斯卡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期終於找到了她所認為最合適的答案。那些弧線是通過把線的一頭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圓規畫圖一樣在地上旋轉,就能畫出每一條弧線。賴歇的研究還表明,古代納斯卡人會事先在約1.8米的小塊地皮上設計圖案。她在幾片較大圖案的旁邊發現了這些泥土草稿,設計者們在小型草稿上確定弧線、中心點和輻射線的適當比例後,再作適當的放大。

賴歇一生的核心就是那片靜止不動的沙漠和它的居民。逐漸地,這個身著簡朴的棉質衣服、腳穿橡膠拖鞋,瘦削而結實的女性成了秘魯的英雄,納斯卡全鎮慶祝她的生日,並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學校和一條街道。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位老太太在臨終前,依然念念不忘納斯卡的秘密……

盡管賴歇論證詳細,但是,她那些關於巨型線條是如何刻制出來的解釋並未得到普遍接受。賴歇理論中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無法解釋那些不規則圖案是如何製作的?比如那隻巨大的蜘蛛和那個神奇的牧羊人。很顯然,蜘蛛和牧羊人的圖案不是古納斯卡人隨意或者是無意中在廣闊的地面上繪制出來的,而肯定是先有了設計藍圖,然後再製作出來。但是,我們的疑問又一次回到了前面,古納斯卡人是怎樣將圖紙上的樣子放大到1000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土地上的呢?他們又是怎樣在施工過程中保證圖案不至於變形或走樣呢?要知道,人們在地面上是根本無法辨認出這些線條的形狀的!

也許,我們忽略了一個最簡單的假設:那就是古納斯卡人很有可能在地面上人工建立一座宏偉的高台,來監督製造巨大的納斯卡線條!

在納斯卡不遠的地方,矗立著一些金字塔,它們是瑪雅人的傑作,那麼,古納斯卡人是否也建築了金字塔式的指揮塔,用來監督製作巨大的線條呢,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納斯卡高原上的指揮塔逐漸消失,最後,只剩下那些謎一樣的線條呢?

但是,修建如此之高的瞭望台,不僅令人難以想像,更重要的是,建築此高台所需的材料從何而來呢?2000年前的納斯卡地區乾旱少雨,不可能有茂密的樹木生長,高台也就不可能用木頭來製造;而假如用土,那麼,這里地表是以礫石為主,僅有少量的沙土,根本沒有足夠的泥土來修建如此之高的高台;假如用岩石,我們今天為何在納斯卡地區沒有發現取材用的大規模採石場呢?

看來,在地面上建造高台的說法,似乎也是站不住腳的。

巨鳥圖案的納斯卡線條
今天,納斯卡線條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而要想欣賞到線條的全貌,就必須乘坐當地提供的一種輕型飛機。在眾多的遊客當中,不乏對未知事物持有濃厚興趣的探索者。伍的曼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僅是美國佛羅里達航空公司的總裁,還是國際探險協會的會員。

當他乘坐飛機飛過納斯卡上空時,靈光突然出現在他腦中,古代納斯卡人是否乘坐一種飛行器來監督製作出線條的呢?

更多的證據使伍的曼相信自己的結論:納斯卡人在秘魯山區的後代印加人至今還流傳著會飛的物體的傳說,而且,許多納斯卡陶器和織物的殘片上都飾有飛行的圖案,包括氣球風箏和鳥一樣的飛人。

興奮不已的伍的曼開始採用一種實驗性考古方法來證明自己大膽的假設。他決定仿照古納斯卡人製造一個熱氣球,並將其命名為「兀鷲一號」,這是安第斯山一種高飛的巨鳥。為了令人信服,伍的曼清楚,製造兀鷲一號的材料,必須盡可能接近古納斯卡人所用的材料,而氣球的樣式則與納斯卡陶器上的飛行圖案一樣。

1976年11月,26米高的兀鷲一號終於完工。人們在地面上建起一個爐灶,以生產出足夠的熱氣灌入氣球。幾天後的凌晨5點半,伍的曼和一名熱氣球飛行冠軍乘坐它飛上天空,在短短幾秒鍾的時間里,他們在沙漠上迅速攀升了122米。

地面上一陣歡呼,實驗成功了,古代納斯卡人的確可以乘坐熱氣球飛上空中,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令人沮喪,因為氣球只在空中停留了短短的三分鍾,這短短的三分鍾,對於修建龐大的納斯卡線條相比,顯然是遠遠不夠用的。

關於納斯卡線條是如何製造的?人們的探索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在這些神奇的線條後面,可現在它已經流失在時光之中了。
納斯卡線條
納斯卡和朱馬納大草原在利馬以南約四百公里, 位於秘魯海岸的乾旱的草原上, 佔地約四百五十平方公里。 這些線條圖大約刻於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間, 就其數量、自然狀態、大小以及連續性來說, 它們是考古學中最難解開的迷團之一。 有些線條圖描述了活著的動物、植物,想像的形象,還有數公里長的幾何圖形。 這些物品被認為是用於與天文學有關的宗教儀式。

納斯卡線條圖約出現於公元1世紀。在遼闊的荒漠上,有人用網狀線條,蝕刻出巨形飛禽走獸的圖案。

納斯卡線條圖是一種巨形的,鏤刻在納斯卡山谷的潘帕·因哈尼奧荒漠中的一些奇怪的超大圖形。有直線形、幾何圖形,還有飛禽走獸等各種各樣的圖形。在地面上,它們似乎像在暗紅色的砂礫上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徑。只有從高空往下觀望時,這些線條才能呈現各種獸類的巨大圖形。

例如:一隻50米的大蜘蛛;一隻巨大的禿鷹,其翼展竟達120米;一條蜥蜴有180米那麼長;而一隻猴子則有100米高。

這些迷宮般的圖案佔地500平方公里,它們是靠移開堅硬的表層石塊,讓下層黃白色的泥土露出地面而創造出來的。

自1926年人們發現了這些圖案後,眾說紛紜,然而對這些圖案想表示的意圖,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艾爾弗雷德·克魯伯和米吉亞·艾克斯比,這兩個最早注意到這些圖案的人以為,這些是灌溉用的水渠。後來,艾克斯比認為這些小徑與印加帝國的 「神聖之路」相似,那些圓椎形石堆是「聚焦」(即這些線條的聚合相交點),也可能是舉行禮儀活動的場所。

保爾·考蘇克在1941年到達該地時,在夏至那一天,他碰巧觀察到太陽恰好就是從這些紅條中某一條的末端的上空落下去的。這一奇妙的現象他認為,這里是世界最大的天文書。

德國學者瑪麗亞·萊因切在經過30餘年潛心研究之後,提出相同的理論。她解釋道,這些直線與螺線代表星球的運動,而那些動物圖形則代表星座。

在所有的理論中,最出名卻又最牽強附會的要數埃里克·馮丹尼肯在他那本《上帝的戰車》一書中所作的解釋:這些是為外星人來參觀而留下的入口處標記。另一種同樣異想天開的妙說是,古代時,這里的人乘坐在熱氣球上留下這樣的殘跡。這一猜度的依據是,這些圖案在空中才看得清楚,還稱圖案中有許多看上去很可能是當時為使氣球飛離地面時那些燃燒物留下的痕跡。不過,喬奇艾·馮布魯寧又聲稱這是賽跑比賽時留下的軌跡。

考古學家喬斯依·蘭其奧則更直接而簡單地把這一切解釋為地圖,標出的是一些進入重要場所的通道,比如地下水渠等等。對於這些圖案形成的時間的爭論則少多了。

考古學家們最新的估計是出現在公元1世紀前後,這估計比原先的推算更早些。然而,不管是行家還是非專業的分析家都無可置疑地對其魅力感到難以抗據。 為了讓它們能一直保存下去,當今已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例如,參觀者不準步行或驅車前往。在納斯卡北部20公里處,建了一座瞭望塔,專為不宜乘飛機的遊客們,提供斜向觀望其中三個圖案的機會。倘若站在平地上去觀看,那麼這些奇妙的圖案將即刻失去期所有的魅力,因為它們規模之大,式樣之繁多,是難以被覺察的。

納斯卡山谷這塊遼闊的考古沃土,還孕育了一座座卡瓦奇錐形塔。那裡眾多的土磚建築和昆切(用木條,藤,竹等捆綁在一起,外面塗蓋泥土的建築)雖然平淡無奇,但是有幾幢建築物運河不一般,它們也許是公眾聚會進行祭奠活動的場所。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大寺廟。

這是一座有石階的塔狀寺廟,建造在一個斜坡上,隨坡度逐漸增高到20米。廟前及最高處,都有長方形土磚砌成的牆。寺廟底基周圍有用土誇砌的房間,還有一些廣場,其中最大的有45×75米。在納斯卡文化早期(從公元100—800年間),教士佔有一席之地。但是那裡的宗教活動卻鮮為人知。不過,後人能從那裡的陶器以及紡織品上的動物圖案推斷出幾種當時被視為神聖的動物,如:貓科動物。另外,那裡還埋著不同時期的一些墓穴,從有些寞穴中,人們還挖掘出一些當時的納斯上學人所使用過的陶器和吃過的食物。

在秘魯許多博物館里存放著許多展現納斯卡各個時期的文化的陶製品,其中最出名的是存放在利馬的一件精品。早期的陶壺以其現實主義手法之描繪為特點,壺上用多種色彩畫出各種飛禽走獸(禿鷹、美洲駝、蜂鳥等動物)以及莊稼(玉米、辣椒、利馬豆等)。後期的圖案就更抽象了,而陶壺本身則更笨大了。

『玖』 德國生化武器怎麼畫

用圓規、角度尺和鉛筆。
先作直線垂足後直徑2mm圓依次繞中心點作4和6mm的圓,做好的圓3等分作直線,直線長度7mm,再用6mm三等分外圓點畫三個直徑6mm圓,得出三圓後用畫出的三等分外圓交點作直徑4mm圓整圖完成了。
生化武器是指以細菌、病毒、毒素等使人、動物、植物致病或死亡的物質材料製成的武器。

『拾』 馬路的斑馬線是怎樣畫出來的,為什麼那麼的直

現在養護段的工人都是機戒化操作。有一個像手推車一樣的機器地上推著走有下料口。像刷子一樣。所以當然很直了。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如何畫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