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德軍毛瑟K98步槍的精度高么
很高,確實可以做狙擊步槍,而且威力大,穿透性好,但是拉動槍栓的聲音很清脆很響容易暴露自己,射速慢,且彈匣容量低,1943年後生產的毛瑟精度照從前就差些了。
Kar 98k毛瑟步槍,由Gew 98毛瑟步槍改進而來,Kar 98k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步槍。從1935年開始服役,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是納粹德軍的制式步槍。Kar.98k成為二戰期間產量最多的輕武器之一。
歷史沿革
1898年,毛瑟7.92毫米口徑1898年式步槍成為德國陸軍制式步槍,德國陸軍命名為Gewehr 98(簡稱:Gew 98)。從此開始了98系列毛瑟步槍近50年的時間里作為德軍的制式裝備的歷史。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配發給大部分德國步兵,在兩次大戰中證明了它的高可靠性。槍械歷史上的經典之作。世界各國仿造的更是不計其數,大部分手動步槍幾乎都是根據它的閉鎖機構設計改進而來。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Gew 98步槍進行了多次改進,包括在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特許生產長度縮短的多種變型槍。 1924年毛瑟公司推出了一種標准型毛瑟步槍,在Gew 98步槍的基礎上將槍管縮短為600毫米,全槍長度由Gew 98的1.25米縮短為1.11米,採用新的瞄準具,事實上這種標准型步槍采購數量有限,鮮為人知。中國在30年代采購了一批該型步槍,並進行仿造,稱為「中正式步槍」。後來,在Gew 98步槍的改進型Kar 98b(98b雖被稱為卡賓槍,但長度與Gew 98步槍相同)的基礎上,改進的標准型毛瑟步槍被德國郵政部、海關、鐵路局等准軍事組織採用。這種改進的標准型毛瑟步槍與後來定型的Kar 98k式步槍基本相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嚴格限制了德國軍用武器的研製和生產,但是德國人在1920年代以後就秘密地發展軍用武器,Kar.98k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研製的。20世紀1930年代,納粹德國重整軍備,在Kar 98b的基礎上結合標准型毛瑟步槍經過改進的步槍被命名為Karabiner 98k(簡稱:Kar 98k或者98k),被德國國防軍選作為制式步槍,於1935年正式投產。k為「Kurz」的縮寫,德文意為「短」,表示它比98b式卡賓槍縮短了(這就是將其稱為所謂「短卡賓槍」的原因),相對卡賓槍其長度還是過長了。大量原有的Kar 98b和Gew 98步槍被送到工廠改裝成Kar 98k。
結構特點
Kar 98k步槍繼承了98系列毛瑟步槍經典的毛瑟式旋轉後拉槍機,槍機尾部是保險裝置。子彈呈雙排交錯排列的內置式彈倉,使用5發彈夾裝填子彈,子彈通過機匣上方壓入彈倉,也可以單發裝填。採用了下彎式的拉機柄,便於攜行和安裝瞄準鏡,採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門,倒「V」形準星,準星帶有圓形護罩。Kar 98k步槍成為納粹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間使用最廣泛的步槍。是一種可靠而精準的步槍。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之一。
裝備概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所生產的Kar.98k的質量是最好的,隨著戰爭的進程,98k式卡賓槍在加速生產後,生產工藝和質量都下降了。戰爭期間為了滿足軍隊裝備步槍數量的需求,縮減成本,經過了多次簡化生產工藝的設計更改,例如簡化木製槍托,採用層板代替整塊木材,槍托底部在1944年改為罩杯式沖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沖壓件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沖壓鋼板。後期製造的一些步槍,連槍管下方的刺刀座都省略了。1944年當年製造了200多萬支Kar 98k,年產量達到歷史高峰。戰爭後期納粹德國面臨戰敗物資匱乏,一些步槍的製作越發簡陋,質量也每況愈下。Kar 98k步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產量最多的輕武器之一。
Kar 98k步槍射擊精度高,經加裝4倍、6倍光學瞄準鏡後,作為一種優秀的狙擊步槍投入使用。共生產了近13萬支Kar 98k狙擊步槍裝備部隊,還有相當多的精度較好的Kar 98k步槍被挑選出來改造成狙擊步槍。Kar 98k步槍還可以加裝榴彈發射裝置發射槍榴彈。多功能性是Kar 98k步槍服役如此之廣泛的原因之一。
盡管Kar 98k步槍性能優異,但是隨著戰場上的對手裝備半自動步槍(蘇軍SVT-40步槍、美軍M1式加蘭德步槍),德國人認識到這種手動步槍已經過時了,相繼推出了Gew43步槍、StG44突擊步槍,但是它們的出現,無法替代Kar 98k,Kar 98k步槍一直生產到納粹德國戰敗投降。
Kar 98k步槍在戰後被一些國家翻修和繼續使用,Kar 98k作為一種經典的武器,仍然受到槍械愛好者的歡迎,並用於收藏、射擊運動或狩獵。
Karabiner 98k步槍規格
類型:手動步槍 手動,單發
生產期間:1935年-1945年
製造數量:1,450萬支
口徑:7.92毫米
彈葯:7.92×57mm毛瑟步槍彈
彈倉容量:5發,內置錯列式彈倉
槍機:手動,栓式槍機
全長:1107 毫米
槍管長度:600 毫米
重量:3.9 公斤
射速:約15發/分
初速:755 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準具: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門
② 德國毛瑟7.92mm步槍彈有哪些子彈
由於德國對毛瑟7.92mm槍彈多次改進,特別是世界上許多國家仿製和改進,槍彈的特點也各有不同。現有普通彈、穿甲彈、穿甲曳光彈、穿甲燃燒彈等。標準的普通彈頭一般為鉛心、尖頭、流線型被甲結構,彈殼為無凸緣、瓶形。
德國還有其他型號彈,如M1888式槍彈,或稱857,mm槍彈,圓形彈頭,彈頭質量14.64g,彈頭直徑8.1mm,初速640m/s。
smELomg普通彈:彈頭為尖頭、錐底、軟鋼心,彈頭質量11.53g,發射葯量2.85g,初速855m/s。
SmE半穿甲彈:彈頭為尖頭、錐底、軟鋼心,彈頭質量11.5g,發射葯量2.85g,初速855m/s。
SmK穿甲彈:尖頭、平底、鋼心,彈頭質量11.53G,初速798m/s)、
SmK(G)穿甲彈:彈頭為尖頭、平底、碳化鎢心,彈頭質量12.59g,初速911m/s,在100m距離上能穿透19mm厚鋼板。
PmK穿甲燃燒彈:彈頭為尖頭、錐底、鋼心,彈頭質量10.11g,發射葯量2.9g,白磷燃燒劑,初速835m/s。
SmKL穿甲曳光彈:彈頭為尖頭、錐底,彈頭質量10.12g,初速832m/s,曳光距離1000m。
SmKB燃燒試射彈:彈頭為尖頭、錐底,彈頭質量10.82g,初速814m/s。
英國的MK2Z式普通彈:彈頭為尖頭、錐底,彈頭質量12.83g,初速756m/s,槍口動能3666J。
MK2Z(W)式穿甲彈:彈頭為尖頭、錐底,彈頭質量11.53g,初速786m/s,在100m處能穿透11mm厚鋼板。
MK3Z(G)式曳光彈:彈頭為尖頭、平底,曳光距離1000m。
MK2Z(B)式燃燒彈:彈頭為尖頭,錐底,彈頭質量11.66g,初速771m/s。
法國的普通彈:彈頭為尖頭、錐底,彈頭質量12.8g,初速750m/s,槍口動能3600J。
穿甲彈:彈頭為尖頭、平底,鋼心,彈頭質量12g,初速735m/s。
曳光彈:彈頭為尖頭,平底,彈頭質量11.5g,初速735m/s。
③ 整個二戰中.德軍為什麼不用為彈葯不充足煩
其實二戰中德國彈葯並不算充足,從武器和作戰方式的對比就能看出,蘇聯進攻之前都是幾十個基數的炮擊,普遍裝備70發子彈的波波沙沖鋒槍,動不動就是幾十輛喀秋莎地毯式轟炸。坦克大戰數十輛坦克換德軍1輛,這才是土豪
④ 二戰時期,德軍裝備比日軍好,為何日本兵帶的子彈是德軍的2倍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三大軸心國的軍事實力來看,德國從各方面來說無疑都是遠強於日本的,但似乎也有一些例外,這里拿其中的一點來說明,即僅從陸戰步兵分析,日本士兵所攜帶的子彈量是德軍士兵的兩倍,而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戰中德日兩國步兵主要配備的槍械不同以及兩國軍隊軍種的差異。
此外,德軍之所以只攜帶30發子彈,是因為其有專門的彈鼓以及彈葯裝填手,以此來減輕單兵彈葯負荷。而日軍會攜帶兩倍於德軍的子彈,從一定程度上也彌補了後勤補給的不足。事實上,決定單兵子彈負荷量的並不是體力以及裝備優劣,而是軍隊裝備運輸的載重與機動能力,由於工業化的差距何資源的緊張,尤其是後來美國不再向日本輸出戰備資源和石油等,日軍侵華戰爭不得不大規模使用人力運輸。
而德軍閃擊波蘭以及進行“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時,就已經形成了機械化運輸,彈葯補給能力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即使單兵攜帶量少,後勤保障部門也能盡快將彈葯送至戰場,以免因彈葯不足導致戰敗,因此,二戰歐陸戰場上才是真正的“槍林彈雨”,殘酷至極。
當然,不論是日本所在的亞洲戰場還是德國所在的歐洲戰場,其結果都是正義的一方取得勝利,即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軸心國組成的法西斯聯盟最終還是敗給了世界人民共同組成的反法西斯聯盟,1945年的五月,德國投降,三個月後,日本投降,持續了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人們迎來了久違的和平,當然經過這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各國的武器裝備更加的精良和先進,
⑤ 誰知道國外各種9毫米手槍子彈品牌以及其對應的特性介紹例如winchester、lawman、blazer等子彈品牌
子彈牌子太多了。比較常見的是Federal,winchester, lawnman, american eagle, s&b,等等
這一類廠家基本上質量都差不多,特性也差不多,區別不在牌子上,而在品種上。
無論哪個廠家都有這么幾種常見的品種,靶彈,家防全甲彈,家防空尖彈等
靶彈一般是全甲彈,比較便宜,另外彈頭輕,造價低。
家防全甲彈一般有加壓(火葯量大一些),彈頭重。穿透作用好。
家防空尖彈就是開花彈,這個穿透效果差,但是停止作用好,打中目標彈頭就撕裂成一朵花一樣的不規則形狀破壞力很強,但輕型防彈甲就可以防護住。
所以一般專業的建議是彈夾里交替壓入全甲彈和空尖彈
全甲彈沒什麼差異,空尖彈有一些會在中部加入塑料柱加強效果,但也相差不大。
另外一種比較差的品牌,比如wolf等,是鋼殼或者鋁殼彈,這種沒有銅殼彈氣密效果好,但用在手Q上可以接受。
最後就是垃圾牌子的,比如墨西哥一些,還有東歐一些品牌,那是質量低下,比如難以上膛,有的忘記裝葯,裝葯量不穩定,火葯殘留臟,彈頭易斷等等,但只要打出去了,效果還都是差不多的。
⑥ 二戰時德國的7.92×57毫米和美國的7.62×63毫米機槍子彈哪個威力更足、裝葯更多
7.92×57毫米機槍子彈擁有更強一點的穿透力,7.62×63毫米機槍子彈擁有更強的穿透面積,這兩者之間有點類似於關公戰秦瓊一樣的不是很好比較。實在要比的話,因為戰爭時期的穿透力是主要針對於防彈衣,一般的穿透力深度都足以傷害到要害,而穿透面積的不同能造成更大的創口,增加擊中要害的幾率,我認為威力來講是美國的7.62×63毫米子彈的威力更足。
打字很累的,望採納。
⑦ 二戰時期,德軍的裝備要比日軍好,為什麼日軍帶的子彈卻是德軍的兩倍
這個問題需要很多的分析,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講講筆者分析出的原因。首先就是雙方的火力密度是有非常大的差別的。其次就是作戰思想的問題。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對手不同,造成了雙方的差距。
最後就是雙發的對手不同,德國的對手都是工業強國,而日軍的想要攻擊的國家普遍沒有創建出完整的工業體系。所以這也是造成差別的原因。
⑧ 德國的軍工技術應該遠在蘇聯之上啊,蘇聯的武器數量多我還能理解,為什麼最後連質量都超過德國了
你太高估德國的能力了,其實德國也就這點能力,無非是佔了早早開始准備戰爭的優勢而已,一旦美國爆發,德國的實力是遠遠不如盟軍的。比蘇聯的優勢其實也很有限,比如德國的裝甲集群面對蘇聯的裝甲洪流不僅數量上遠遠不夠,而且質量上也不是蘇聯T34的對手。說到空軍,德國的實力短板就體現無疑了。蘇聯戰斗機確實比較垃圾,因為蘇聯實力很有限,但是戰爭大規模消耗的年代,蘇聯人通過完全犧牲發動機壽命的方法來保證其在最多幾十個小時的壽命內可靠穩定而且功率強大,從而完全抵消了德國發動機的優勢,用同樣的方法蘇聯戰斗機犧牲防護和一切可以犧牲的其他東西換得了非常輕巧的機體,因此雖然蘇聯的戰斗機按照美國人的看法都是超級簡陋的設備,壽命超級短,但是卻能在其短暫的壽命內擁有足夠媲美任何德國飛機的性能,而蘇聯飛機的數量確實無限的。
比如FW190就很悲劇,因為德國人能力有限,氣冷發動機的FW190高空性能很差,因此無法像ME109那樣在高空輕松完爆任何蘇聯戰斗機,在常見的中低空格鬥中,相對笨重的FW190面對非常輕巧的蘇聯戰機沒有任何優勢,當然是悲劇了。拉5其實也就是一般的水平,全面超越德國飛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特定的大戰大消耗的背景下,蘇聯人的策略完全可以讓拉5戰勝任何德國戰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