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坦克師與裝甲師的區別是什麼
坦克師在裝備上以坦克為絕對主力,配備少量步兵部隊和其它兵種;在戰術上主要用於在主要突擊方向遂行進攻作戰.
裝甲師在裝備上坦克和步兵戰車比例協調,其它兵種裝備較齊全;在戰術上攻守能力平衡,用途更加多元化.
蘇軍坦克師中坦步比例為3:1,是地道的坦克師;而美第1裝甲師坦步比例為僅3:2,因此叫裝甲師較合理.
『貳』 機械化步兵師 坦克師 裝甲師有什麼區別
坦克師:
坦克師是以坦克作為主要作戰兵器的師,裝備大量的坦克和一定數量的步、炮、工等部隊,這種稱法是從蘇軍沿襲下來的。
作戰部隊主力通常配置為:2個坦克團+1個機步團+1個自行火炮團+1個防空團
裝甲師;
裝甲師則是以裝甲車輛為主要作戰兵器的師,與坦克師的區別在於加大了步、炮、工以及陸航的比例,使師的突擊力量更多的表現為多兵種合成突擊,而不再局限於坦克。
機械化師:
機械化師(機械化步兵師)是指以履帶式車輛作為主要機動手段的步兵部隊。
作戰部隊主力通常配置為:2個機步團+1個坦克團+1個自行火炮團+1個防空團
(2)德國裝甲師和坦克師哪個厲害擴展閱讀:
坦克師:
坦克師又稱裝甲師,軍隊主要由坦克、裝甲車等現代化武器,是師的一種。
坦克師編制:
一般而言,北約國家的這種單位會被稱為裝甲師,從50年代開始多採取師旅制(裝甲師下屬3-4個旅);而蘇聯-華約國家的此類單位則名為坦克師,從50年代開始則採用師團制(坦克師下屬5-6個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坦克師在歷史上共有過13個,分為坦克師和簡編坦克師兩種建制形式,師團制,下屬團的數量隨時間和編制形式不同而可能為3、4、5、6、7個;
這些坦克師從70年代起開始縮編,到1998年統一改革為裝甲師,現在除裝甲6師以外已均改編為裝甲旅。
坦克師的歷史:
1915年9月6日第一輛坦克問世,它是由英國的富斯特公司製造的,取名「小遊民·最早的坦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軍為了突破對方的機槍火力點、塹壕、鐵絲網組成的防禦陣地,迫切需要一種將火力、機動、防護三結合的新型進攻性武器。
1915年,英國利用內燃機、履帶、武器和裝甲技術,製造出了世界第一輛坦克--"小遊民" 坦克。
參加的大戰役;
1940年,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指揮德國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裝甲師)採取「黃色作戰計劃(或稱黃色方案,發起時間是在1940年的5月10日)」,進攻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
機械化步兵師:
機械化步兵主要乘坐機械化步兵戰斗車,簡稱步兵戰車。機械化步兵則主要使用車載武器,如火炮、反坦克和防空導彈、車載迫擊炮、榴彈發射器等,單兵武器則是次要的。
機械化步兵則主要採取同車載電台、步坦協電台等。相對而言,機械化步兵與坦克協同時的組織指揮比較復雜。對於步兵來說,現階段機械化步兵是其最高發展階段。
戰斗方式:
摩托化步兵通常是機動到對方小口徑火炮的射程外,一般為3 至5 公里外,下車後進入進攻出發陣地,汽車此時隱蔽,在炮兵火力支援的炮火支援階段(一般為30到50分鍾時間)。
爾後邊運動,邊由連戰斗隊形展開成排戰斗隊形,最後展開成組戰斗隊形,在距離敵機槍有效射程的距離邊緣(一般為400 至600 米),展開成沖擊戰斗隊形,高速沖擊敵防禦前沿,實施最後突破。
機械化步兵在上述距離外,在行進間稍加整頓,通常採取坦克在前,步戰車在後的協同動作方式,實現「邊沖邊打」的要求,必要時,也可採取步兵下車支援坦克戰斗,徒步支援坦克沖擊的協同動作方式,完成沖擊突破任務。
機械化步兵除徒步戰斗外,一般根據地形和敵情等情況,通常採取乘坐戰斗方式。地形不利於機械化步兵與坦克實施高速沖擊時,則採用徒步戰斗。
目前,美軍機械化步兵下車的距離為100 到150米,也就是美軍機械化步兵在行進間與坦克高速沖擊至對方防禦陣地前沿100 多米的距離時(已跨越對方前沿前地雷場),機械化步兵才下車,爾後高速沖擊突破對方前沿。
『叄』 二戰德國最強的裝甲師和山地師分別是哪個
最強裝甲師與最強山地師分別為130裝甲教導師(李爾裝甲師)和高加索山鷹第一山地步兵師。
最強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130裝甲教導師是德國在戰爭後期組建的實力最強的裝甲師,與大德意志師一道是國防軍裝甲師中編有虎式坦克的部隊。在東線、諾曼底、阿登森林、萊茵河畔與魯爾工業區都留下過他們的身影,盡管沒有產生過出類拔萃的裝甲王牌,但卻幾乎在每次戰役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許多中文資料中經常出現諸如「李爾裝甲師」等稱呼,其實它就是裝甲教導師(130.Panzer-Lehr-Division),全稱為「國防軍130裝甲教導師」。「李爾」二字即Lehr的譯音,它在德文中是「教導」的意思。「李爾裝甲教導師」的說法屬於多此一舉,而有些資料中出現的「李爾師」的叫法則完全是錯誤的。
最強山地師:
「高加索山鷹」第一山地步兵師
第一山地步兵師於1938年4月9日組建,其基礎是最初的山地步兵旅。這個旅是德國武裝力量在1935年重建時唯一的山地部隊。這支山地部隊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義大利和奧地利的山地部隊。一戰結束後,由於山地部隊良好的戰績,魏瑪共和**留了一小部分山地部隊的骨幹力量,而他們將成為未來山地部隊的核心。到1935年,以這些骨幹人員為基礎組建了山地步兵旅,轄有第98、99、100三個山地步兵團和第79山地炮兵團。1938年4月,又在旅的基礎上擴編為第一山地步兵師。
部分資料來自http://ke..com/link?url=k7eWd_h8BMFUSobUlYn79LT7Sc-e-_XLNUxcLAUs46tnc3Btngy-cK
二戰德國http://tieba..com/f?ie=utf-8&kw=二戰德國&fr=search
『肆』 二戰德裝甲師vs我國現代裝甲師
廢話,當然是現在的中國厲害。差了近70年哪還有什麼比。中國現在能打敗二戰時任何一個國家
『伍』 現在德國聯邦國防軍第一裝甲師厲害嗎他們以前軍歌很有氣勢啊
還是相當不錯的,按照北約的內部評價,德國軍隊的戰鬥力在北約中首屈一指
幾次銀杯賽上奪魁就說明問題了
『陸』 弱弱的問 二戰德國的裝甲師對上我國現代的裝甲師
顯然是我國現在的裝甲師更強。二戰時期,德國人的裝甲使用理念在當時超過英法,尤其以古德里安最為出眾。他們集中裝甲力量再配合強大的空軍進行閃電戰,但是使用的炮火與武器還是停留在六十年前。盟軍開始被德國擊敗只是因為在當時看來德國裝甲師確實比盟軍的厲害。當我們把目光轉回現代時,你會發現它的優勢已經盪然無存。無論是現代坦克導彈的射程,還是現在對敵方裝甲力量的精確定位,還是現代坦克裝備的武器的威力,都已遠遠超過當時的德國裝甲師。如果時空轉移,就憑我國的裝甲師,保證可以將德軍打得落花流水!
『柒』 請問二戰時德國最厲害的裝甲師是哪個
從編制、裝備人員、作戰序列排名等等來說,最強的應該是國防軍第130裝甲教導師,也被音譯為 李爾裝甲師,別號「絕對防線」。
1943年末,裝甲大王古德里安建議將來自不同的裝甲兵學院的學員及技術人員的零散組織合並,使其成為一支精銳的裝甲部隊,這為日後裝甲教導師的成立打下了基礎。1944年1月10日,國防軍130裝甲師在法國的南希-凡爾登地區成立。因該師的成員主要來源是各裝甲兵學校的學員、教官以及一些對新式武器進行測試、示範的技術人員,故被稱為裝甲教導師。
由此可見其人員和裝備之新銳。
黨衛軍方面,黨衛軍第一裝甲師是黨衛軍序列中編制、裝備最強的。跟教導師比起來也查不到哪去。
不過這兩個師因為作戰序列太靠前,基本都是被指派到最艱苦的戰場環境中承擔最最艱難的任務,特別是裝甲教導師,正式成師後,基本都是在盟軍的飛機狂轟濫炸下作戰。所以這兩個師雖然從編制上來說最強,但實際戰績反而不如其他幾個王牌裝甲師。
論戰績,一般認為最活躍的是黨衛軍第二「帝國」裝甲師。當然黨衛軍第一、第三、第五裝甲師,國防軍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130裝甲師,戰績也不差。戰績這個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捌』 二戰德國裝甲師和蘇聯坦克師編制和戰鬥力比較
德國裝甲師配備的豹式,一輛平均可以報銷5輛左右的T34,50輛左右的BT6或T26。一輛虎式,基本本上虐掉10輛以上的T34不成問題,對付斯大林是1:1.5,而且德軍裝甲部隊全面配備無線電,更勝一籌,所以在二戰中,幾輛II或III型坦克擊毀一片蘇軍坦克是常有的事,防禦戰德軍沒有多大優勢,一輪炮火之後,基本剩不下什麼了,如果進攻的話,一兩個重坦小隊就可以扭轉戰局(在阿拉曼,曾經有兩輛虎式撕開英軍防線的傳奇故事)。
編制上,蘇軍一個裝甲集團軍可以有近1000輛坦克,3000輛卡車,而德軍相對要少一些。戰斗後期。隨著不斷的消耗,補給不足,制空權喪失等眾多原因,德國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裝甲集團作戰,(最後一次裝甲編隊出現在阿登反擊戰,德國共集結了1500輛坦克)。
基本上,在同一單位的情況下,德軍完勝蘇軍,但由於蘇聯共生產了近70000輛T34,區區6000輛豹式和1500輛虎式是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