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導彈是怎麼發明出來的。他是前身是什麼。(不是我國的古董火箭)
世界上第一枚導彈是德國的V2導彈,它的前身是V1火箭,V2是由德國火箭專家維爾納.馮.布勞恩為首的小組在波羅的海港口佩內明德研製的A系列遠程火箭的一種,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鍾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並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8月17日災難,納粹將V2工廠遷到德國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個過程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
1944年6月13日(諾曼底登陸後六天)V1開始攻擊倫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麼。在諾曼底前線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向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佔領安特衛普港後,納粹向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
V2一共生產了10000餘枚,用於實戰發射約5000枚。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並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Ⅱ 德國Hs293空艦導彈的研製過程是怎麼樣的
Hs-293出現之時,世界上尚無「導彈」一詞,當時,德國將其稱之為「空中魚雷」。該型導彈於1939年由亨舍爾公司開始研製,項目主持人是赫伯特稟?瓦格納博士為首的研究團隊。
項目由改裝普通航空炸彈開始,將SC-500型普通航空炸彈裝上輕質合金的彈翼和尾翼,1940年5月,製成了Hs-293V2滑翔炸彈。
1940年7月,在Hs-293V2炸彈及其載機上分別安裝無線電指令接收和發射系統,使炸彈具有機動攻擊能力。1940年9月,進而成功研製出Hs-293V3可控滑翔炸彈。同年12月,又將液體火箭發動機加掛在Hs293V3腹下,克服了航程短的弱點,試製成Hs293A0。
1940年12月17日,Hs293A0在佩內明德試飛成功。1943年7月,該彈在安裝了最新研製成功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後試驗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實戰化的空艦導彈Hs293A1。
1943年盟軍進入義大利後在福賈機場繳獲了完整的Hs-293導彈,並迅速研製出了無線電干擾機,分發到艦隊中,導致Hs-293A系列的攻擊成功率大大下降。針對這一情況,亨舍爾告訴又研製出的Hs-293B,採用了有線制導方式,彈體尾部的線筒中有長達12千米的導線,並用FuG-207「多特蒙德」型發信機和FuG-237「杜伊斯堡」型接收機,替換了先前的「基爾」III/FuG-230b收發系統。
德國空軍認為只有在超過70%的攻擊行動中受到干擾才有必要將無線制導型更換為有線制導型。由於這種情況並未出現,因此Hs-293B沒有投入生產。
此外還製造了一小部分Hs-293C,用於攻擊艦船的水線以下部分,等於是採用基本型彈體的Hs-294。在投入生產前,該型被改稱為Hs-293A2,准備用來替換基本型。
Hs-293D是一種劃時代的設計,在彈首加裝了電視攝像頭,用無線電將圖像傳回載機,使轟炸機組可以在惡劣天氣下進行攻擊。這種導彈的特徵是安裝在尾部用於視頻傳輸的八木天線和彈首的攝像機整流罩,1944年8月進行了首次成功的實驗,使用「Seedorf」3型和「Tonne」4a型制導裝置。據德方稱製造數量為255枚,並擊中過一艘英軍戰艦。不過由於電視制導系統可靠性不佳,該型號最後被取消。
Hs-293E是試驗型號,使用擾流板代替傳統的操縱面控制機構。這種操縱機構被用在Hs-293A2的最終型上,不過沒有投入實用。
使用無尾三角翼的Hs-293F於1943年後期取消了開發。帶有末段引導頭用於俯沖轟炸的Hs-293G則從未通過實驗階段。
Hs-293H是在Hs-293A基礎上改制的空空導彈,用於攻擊轟炸機編隊,裝備兩部HWK-109-542或斯密丁109-513火箭引擎,配備聲學近炸引信和新型制導系統,總重980公斤,戰斗部300公斤。該彈製造了8枚原型。
Hs-293I配備了更大的戰斗部,但是從未投產。Hs-293V6是專門用於噴氣式飛機的型號,計劃使用Ar-234作為載機,但是由於噴氣機數量嚴重不足,只停留在設計階段。
Hs-293的新穎和復雜造成了居高不下的設備故障率和產品不合格率。按照德方統計,第40轟炸航空團的啞彈率為28%,第100轟炸航空團為25%;攻擊成功率方面,第40轟炸航空團為31%,第100轟炸航空團為55%。
Ⅲ 世界上第一個導彈是哪個國家哪個人研製的
你好,關於你的疑問,
可以確認的是,世界上第一枚導彈是由德國科學家在二戰期間研製出來的。
Ⅳ 德國V-2彈道導彈的研發歷史是怎樣的
德國V-2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研製的地地彈道導彈。德文全稱Vergeltungswaffe-2,意為「報復性武器─2」,其目的在於從歐洲大陸直接准確地打擊英國本土目標,它是火箭技術進入一個新時期的標志。
1925年,德國人率先在奧比爾公司生產競賽用汽車上試驗了火箭推進器。盡管試驗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成果,但德國科學家並未因此放棄新的探索。反而更著手設計飛向同溫層高空的探空火箭。
1927年,以奧地利數學家赫爾曼?奧伯特為首的一批德國科學家與工程師成立了民間的德國宇宙航行協會,這是全世界第一個航天科技研究協會。
1929年,奧伯特與他的助手們開始研發液態火箭推進器。1932年後德國陸軍開始想到了液態燃料火箭作為長程攻擊武器的可能性,並派遣對火箭研發有興趣的瓦爾德?多恩伯格上尉負責籌組相關事宜,瓦爾德招募了當時為經濟狀況煩惱的沃納?馮?布勞恩為首的火箭研究小組進入德國陸軍兵器局,開始進行液態火箭推進器的試驗,同年,德軍在柏林南郊的庫斯麥多夫靶場建立了火箭試驗場。
從1933至1941年的8年期間,多恩伯格與馮?布勞恩的研發團隊不斷進行火箭研發,第一代的A-1重150千克,直徑0.3米,長1.4米,採用酒精與液態氧推進劑,但推力只有3000kgf。由於設計不合理,因此A-1火箭試驗失敗。
1934年12月19日及20日,馮布朗的研究團隊成功發射兩枚重500公斤,安裝陀螺儀並以液態氧及乙醇為動力來源的A2火箭,發射地點位於德荷邊界的柏克姆島,此次測試兩枚火箭以2.2公里及3.5公里的射程掉落北海,A2火箭開發案到1936年結束。
由於A-2火箭得到了滿意的成果,於是德軍更近一步著手研究第二代的A-3與A4火箭開發計劃,其中A4火箭的預定目標為射程175公里、最大射高80公里、酬載量1噸的大型火箭,由於實驗規模已經大到舊試驗場無法提供足夠測試空間,因此德國選擇了東部奧德河的出海口處的一個名叫佩內敏德的漁村,興建新的火箭試驗基地。
除了液態火箭以外,德國空軍也在此地開始研發FI-103無人駕駛飛行器的研究工作(FI-103即後來的V1火箭),代號FZG-78。1942年FI-103研發成功後,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親自將此種新式兵器命名為「V1火箭」。V指的是德文的Vergeltungswaffewaffe(復仇武器)一詞縮寫,他意味著德國要用這種新兵器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雪恥,並向戰勝國復仇。
A-3火箭重達750kg,直徑0.7m,長6.5m,推力增大到14700kgf,然即使A-3火箭試驗成功,但A-3火箭的射程距離仍舊未達當時研究團隊的期待。接著一種新型態的A-4火箭設計方案開始提出並接受試驗。在1937年得到了德國陸軍的支持,撥款了2000萬馬克作為A-4火箭研發經費。
A-5火箭則是A-3火箭的改良版,A-4火箭在吸取A-5火箭的研發經驗與資料後,在1942年正式研發成功。隨即量產製造,1944年9月正式命名「V2火箭」,並在9月8日的倫敦攻擊揚名於世。
V2可負載1000千克的高能炸葯彈頭並射向300千米遠的目標。
V2採用一體式液態火箭(彈體彈頭不分開),全長約14米,直徑約1.7米,離陸時質量12800~13000千克,離陸時推力27000千克力,最大飛行高度約為100千米左右,最大飛行速度4.8馬赫。
推進方式:以乙醇(酒精)與液態氧當作燃料,兩種燃料則會以一定比例通過管線引入燃燒室點火推進。管線特別設置在燃燒室壁旁,目的在於冷卻降溫,以免發生燃燒室過熱甚至融化的狀況。
在V2火箭的尾端,亦安置了被稱為燃氣舵的金屬板,主要是為了改變氣流,誘導火箭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也可以用來改變火箭前進的路線。
導引方式則是傳統的慣性導引:當火箭點火後,液態燃料推進器將會把V2推送到一定高度與速度,待燃料燒完之後,導彈大多會在拋物線的頂點(80~100千米)。接著便會受慣性沿著拋物線繼續射向目標。然而這也意味著命中準度常會因氣流、天候不佳等因素而大減;雖然後期的V2引用了電波導引方式,然而誤差亦高達公里計。
由於彈道導彈在終端速度極快(約4馬赫以上的超音速),遠超過當時同盟國空防的反應所需時速,因此防不勝防。基本上當時英軍只能靠聲音與雷達約略測量預估彈道後,在導彈尚未擊中目標前,以高射炮發射高爆彈葯射擊彈道企圖攔截之。另外,在二戰中V2也廣泛採用迷彩塗裝,以避免遭到空軍辨識空襲,在二戰末期更全面採用橄欖綠作為迷彩。不過在試驗中,V2則是用黑白相間的塗裝作為辨識。
從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的短短十個月間,德軍共發射了15000枚V1導彈與3000枚V2導彈,共造成英國31000人喪生。V型彈道導彈的出現,亦拉開了新式作戰的序幕,V2的出現意味著各種新興彈道導道的戰略、戰術運用。在歷史上,美蘇兩大強國亦在彈道導彈著力深厚,並發展了各式彈道導彈,以及冷戰鐵幕的相互對立型態。
Ⅳ 導彈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導彈是德國在二戰末期發明的。當時德國發明了V--1,V--2火箭,第一種反艦導彈、第一種防空導彈。
V-1導彈是德國在二戰末研製的飛航式導彈。是世界上最早出現並在戰爭中使用的導彈(1944年6月),是世界上第一種飛航式導彈。
德國V-2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1944年9月投入實戰。
世界上最早的反艦導彈是德國於二戰末期研製的Hs-292反艦導彈,在1944年末投入實戰並擊沉多艘盟軍艦船。
Ⅵ 第一顆導彈是哪個國家研製出來的在什麼時間
1942年10月13日德國研製出了世界第一顆導彈。
1933年,當時是二戰前期,德國為了在戰爭中取得優勢,著手組建了一個火箭研製組,該火箭研製組由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和沃納·馮·布勞恩領導。這兩人都是德國著名的火箭專家。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1895年出生於德國,長期為納粹戰爭服務,專門從事殺傷性武器的研發。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他佔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可以說他改變了世界戰爭史。
火箭試驗失敗後,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和韋納·馮·布勞恩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們總結失敗的經驗,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發,經過了一次次失敗,最終在1942年10月13日,他們成功研發了A-4火箭,並且試驗成功,A-4火箭是以彈道式火箭為基礎研發出來的。A-4火箭研製成功後,被命名為V-2導彈,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顆導彈。
Ⅶ 導彈是怎麼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導彈——V-2導彈,是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WernherVonBraun)的傑作。
1942年1月,裝填有新式火箭推進劑的A-4火箭進行試飛試驗。它的速度接近每秒2公里,最大飛行高度可達96公里。為了保證命中精確度,布勞恩給它安上了「眼睛」,將彈體自動引導到預定目標上的自動控制設備。這種新式武器被稱為「V-2」。
1942年10月3日,V-2導彈進行第一次試飛。導彈發射後,一瞬間就升到了96公里的高空,然後轉彎,在與地面平行方向飛了190公里,在離預定目標4公里處爆炸。試驗雖獲得成功,但由於V-2導彈的制導並不很精確,命中率低,因此在1944年6月襲擊英國倫敦時,也沒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Ⅷ 導彈是怎樣發明的
最早的真正的導彈是在二戰是德國人發明的,首先用於轟炸倫敦,令當時的英軍相當恐懼。。雖然當時的精度還不是很高。取名V1!!!!
Ⅸ 世界上第一枚導彈是誰發明的
德國的馮布勞恩設計的V1和v2導彈,當時這型導彈的設計是在二戰的時候,而在二戰末期這款導彈才被定型並批量生產了為數不多的幾枚,為了挽回戰局,德對英的城市使用了一些,但由於當時的科技較弱,這些導彈沒有良好的制導裝置而使打擊精度很差,大部分要打市區的導彈最後都打在了郊區,所以對英國人的殺傷並不多,最後,德戰敗,而那些導彈和設計圖紙之類的東西都被老美弄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