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外錢幣鑒定
墨西哥鷹洋的輔幣分幣 無法兌換 值一百塊左右
❷ 1922年德國馬克一萬面值的整箱多少張
像10000大面額馬克紙幣是魏瑪共和國早期通貨膨脹年代發行的,存世量比較大,前些年品相上好的價格不過50元左右,現在也高不了多少。
❸ 請問這是什麼錢
這是德國1922年通貨膨脹時期發行的10000馬克紙幣,早已停止流通。這錢郵幣卡市場上有賣,好品二三十元左右一張,全新的60來元一張。圖上這張品相不好,價值約10元。
❹ 為什麼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閱讀魏瑪時代
西格弗里德?克拉考爾是20世紀德國作家、社會學家、文化批評家和電影理論家,他早年在《法蘭克福報》任記者、評論員,與阿多諾、本雅明、布洛赫等德國左翼知識分子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33年納粹上台後,作為猶太人的克拉考爾被迫流亡巴黎,後於1941年輾轉到達紐約。移居美國後,他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工作,主要從事電影史和電影理論的研究。
克拉考爾是最早一批被介紹進中國的電影理論家,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人和電影學者所面對的最急迫的問題,是如何在電影和人們的日常經驗重新建立關聯,克拉考爾的左翼立場和現實關懷,使他成為了最符合當時意識形態和政治正確的西方電影理論家。他的兩本電影研究著作,《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和《電影的本性》都是移居美國之後用英文寫作的,前者從魏瑪時期的德國電影中追溯納粹的萌芽,後者則將電影這一藝術形式視作對被工具理性奴役的西方世界的精神救贖。兩本書都在美國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也讓人們對他二戰前的作品發生了興趣,於是在1963年,他出版了一本自選文集,《大眾裝飾》,其中選取了十幾篇他在魏瑪時期(也就是他在《法蘭克福報》任職期間)的作品,這本書在他去世後成為了建築、歷史、文化研究等領域的重要文獻,而它的名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繼續去挖掘和重新發現克拉考爾的其他早期作品。
日前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雇員們:來自最新德國》和《偵探小說:哲學論文》兩本書,都是克拉考爾在上世紀20年代完成的作品。《雇員們》寫就於1929年,那時克拉考爾就職於《法蘭克福報》柏林站,他用了十周的時間,對柏林大小企業雇員們的生存空間、工作環境、習性癖好、思維方式和語言風格進行了調查,他與雇員、工會代表和企業主交談,走進辦公室、職業介紹所和電影院觀察,甚至研究廠報、廣告和私人通信,他的方法非常類似於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或社會學的「參與式觀察」,但他本人拒斥任何學派或機構的局外人立場,也讓他與調查對象之間保持了距離。
他將這次在家門口完成的調查稱作一次「遠征」,因為在他看來,這一系列在《法蘭克福報》上連載的文章涉足了一個「未知的領域」,其驚險程度不亞於一場銀幕上的非洲之旅。因為「在尋訪雇員的同時,它駛入了現代大都市的內部」,比起電影里令人嘖嘖稱其的原始部落,這里的生活在眾目睽睽下展開,卻並不為人所知,正如愛倫?坡小說里寫到的「女王陛下的信」,沒有人留意它,正因為它就在檯面上。
早在19世紀末,「新興中產階級「的概念就已經在德國形成,它將雇員們視為國家和社會的中流砥柱,扮演著抵禦動盪的緩沖器角色。1911年頒布的《雇員保障法》明確了雇員的待遇及其優於工人階級的地位,然而好景不長,被戰爭和通貨膨脹洗劫了財產的中間市民階層很快又陷入了經濟合理化改革的漩渦,在這場改革中,他們大規模地喪失了區別於工人階級的幾乎所有優勢:相對的獨立性、升遷機會和職位保障,在物質條件上,他們也逐漸與工人趨同了。
於是,我們在克拉考爾的調查中看到,中產階級想要在意識形態和身份認同上與工人階級劃清界限的努力越發頑固而絕望――克拉考爾展現了這個「中產階級概念和感受之家」的外觀是如何依靠「教育」、「文化」、「職業」等話語得以維系,但與此同時,家園早已坍塌。在他看來,這些雇員們是精神上的無家可歸者,只能暫時躲入文化工業為他們提供的避難所。1929年的克拉考爾還無從得知,這些中產階級會成為納粹黨和希特勒的支持者,然而他在他們頭上看到的「恐怖的光暈」,使他比其他人更早預見到某種政治災難即將降臨。也正因為此,這本書的副標題暗示,這是一份「來自最新德國」的報道,它見證了魏瑪共和國的末路,和一個「新的德國」的危險萌芽(1933年希特勒上台,僅維持了短短14年的魏瑪共和國正式宣告破產)。
而《偵探小說》的寫作比《雇員們》更早,它於1922年至1925年間完成,但卻在克拉考爾去世之後五年才在他的遺物中被發現。在這本書中,他讓一種「在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看來只是無關文學的粗製濫造」的文學類型――偵探小說獲得了一番形而上學的闡釋,同時,他也在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學現象上試驗了各種形而上學的范疇。這種藉由一類文藝作品展開形而上學或歷史哲學探討的方法,來自盧卡奇的《小說理論》,克拉考爾曾評價它為同時代最重要的哲學成果之一,同時,《偵探小說》與本雅明1928年的論文《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相似。不同的是,克拉考爾選擇了更加通俗,甚至是不入流的文學類型,在他看來,這些充滿了奇技淫巧的追凶故事就像是一幅變形畫,映射出了人們精神世界中某種不可迴避的景觀。
自埃德加?愛倫?坡1841年的短篇小說《毛格街血案》(The Murder in the Rue Morgue,也譯作「摩格街謀殺案」)以來,歐洲陸續出現了一批偵探小說作家,柯南?道爾(福爾摩斯系列)、埃米爾?加伯黎奧(《紅色命案》)、加斯頓?勒魯(《歌劇院魅影》)等都在其列。在克拉考爾看來,這些作家的作品向「全盤理性化的文明社會」「執起一面變形鏡」,社會可以在其中辨認出自己的「胡作非為」,而解謎的過程則構成了「對以理性、自治為基礎的哲學體系的審美譬喻」:案件的偵破總是始於單薄的證據和破碎的事實,這些事實被除去了語境,剝奪了原初的關聯,成為了孤立的客觀材料,而偵探要做的,就是在這些偶然事件之間用理性重構關聯。因此,偵探小說的張力也許並非源於事件本身的力量和面對罪惡時的戰栗,而是真相可能始終未被識破。
推理究竟是還原了真相,還是徹底虛構了真相?這是偵探小說的張力,對應到現實,一戰後的歐洲知識分子們也面臨著類似的惶恐:理性從神壇上跌落,人們究竟該如何重新搭建自我與世界之間的橋梁?
《雇員們》和《偵探小說》的譯者黎靜將克拉考爾形容為「魏瑪時期的接收器」,魏瑪時期是德國歷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和屈辱的凡爾賽條約,催生了德國第一個民主政權――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一戰結束到1933年納粹上台之間短短的十四年間,魏瑪共和國經歷了通貨膨脹、政教沖突、種族歧視、性別與代際矛盾、暴力與恐怖主義等重重危機,同時也孕育了一個藝術、文化和思想的高峰,它既是通向納粹和大屠殺的毀滅之路,也是無數像克拉考爾這樣的人為了一個更人道、更民主、更有創造力的社會而奮斗的歷程。魏瑪共和國所面對的許多問題,在今天的世界依然存在,而魏瑪時期的知識分子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也對今天的世界依然有效,這是在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閱讀克拉考爾的原因。
在《雇員們》和《偵探小說》兩本書出版之際,北大出版社聯合北大博雅講壇舉辦了「思想的跨界者――克拉考爾」研討會,在會上,北大外國語學院德語系副教授胡蔚談到了克拉考爾以及那一代一戰後的德國知識分子身上的「救贖焦慮」以及他們為突破這種焦慮所做的嘗試。經北京大學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公眾號id:booksandfun)刊出胡蔚的發言節選,以饗讀者。
胡蔚:如何在廢墟上重建生命的意義是克拉考爾這代德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命題
克拉考爾生於1889年,本雅明生於1893年,布萊希特生於1898年,而比他們稍微年長一點的托馬斯?曼和里爾克是1875年出生,茨威格是1881年出生,他們這一代19世紀的80後、90後是有一些共性的。他們都在相當年輕的時候經歷了一戰,這使得他們身上普遍存在一種救贖的焦慮,他們各種各樣行為的動機,似乎都是源於這種救贖的焦慮。
史學界有一個觀點,認為一戰爆發得十分偶然,戰爭雙方的理由都很牽強,或者說是為了打仗而打仗。1914年的德國,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非常想要向世界展示它的力量,所以我們看到各種戰爭宣傳畫色彩艷麗,徵兵廣告充滿鼓動性,整個市民社會都好像看到了一個他們所不熟悉卻又無限嚮往的新世界的曙光,家家戶戶把年輕的男孩送去當兵,這些男孩戴著個軟布帽子就上戰場了,根本不知道戰爭意味著什麼,等到他們經歷了血腥、殘酷程度遠遠超出他們想像的、被稱為「絞肉機」的戰爭,回歸到戰後的日常生活,你會發現,這一代人都被打垮了,從身體到精神都徹底崩潰,他們憧憬的新世界突然變成人間地獄。當時柏林的街頭,隨處可見斷臂或是瞎眼的士兵,這種心理的反差、幻滅的情緒,對應到形而上學的討論就是,當所有意義都失去,當所有關聯都是去,怎樣去重新救贖,怎樣在廢墟上重新建構生活的意義、生命的意義。這就變成了這一代80後、90後共同的話題,這既是現實問題,也是哲學話題。
一戰結束,德意志第二帝國終結,艾伯特等一批民主黨人於1919年在一個叫做魏瑪的德國東部小城召開了國民議會,制定了一部共和制憲法,這就是德國人走向共和的道路,因此1919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前的這段時期,被稱為魏瑪共和國時期。為什麼要去魏瑪召開議會?因為魏瑪對於德國人來說這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神高地,是人道主義的象徵――魏瑪是歌德和席勒之城。十八世紀下半葉,當時魏瑪公國開明的公侯重視文化藝術的發展,將歌德、席勒、維蘭德、赫爾德等知識分子邀請到魏瑪公國擔任公職,因此在1800年前後,形成了以歌德、席勒為代表的魏瑪古典文學,這是德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高峰,魏瑪小城也因為這段歷史而成為了德國文化的象徵。
一戰結束後的前五年,魏瑪共和國還沒有從戰爭中恢復過來,通貨膨脹、餓殍遍野。伯格曼的電影中有一個很經典的鏡頭,記錄了一匹還拉著車的馬餓斃在慕尼黑街頭,一位婦人當場就把這個馬開腸破肚,將馬肉賣給路邊的行人。從1925年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前,魏瑪共和國有一個五年左右的穩定期,這就是現在文化史上通常所說的1920年代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魏瑪的文學藝術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
首先,從藝術風格上看,出現了新客觀主義(Neue Sachlichkeit),新客觀主義是對戰前注重情緒表達的表現主義的一個反動,它解剖、展示現實世界,不再美化,不再情緒渲染,而是把破敗丑惡、冰冷、道德敗壞的城市生活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很典型的文學例子是德布林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描述了一個刑滿釋放的小人物在柏林都市裡的經歷,從一個邊緣人的視角對光怪陸離的柏林都市進行了記錄。
其次,當時的新媒體――電影的表達方式也影響了傳統的小說、戲劇體裁,比如《柏林,亞歷山大廣場》使用了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將一些新聞報道、天氣預報、電影廣告雜糅拼貼在一起,情節鬆散、意識流;布萊希特描寫倫敦黑社會的《三毛錢歌劇》也是一個經典的魏瑪時代戲劇作品。
再次,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病理學的研究成果也進入了文學創作中,對文學創作方式產生了十分重大、深遠影響。總之,魏瑪共和國時期是一個文化藝術生活非常多元、活躍的時期,各種文學流派、各種政治立場的人物都很活躍,既有先鋒派的作家,也有傳統的作家,既有左翼作家,也有保守主義的作家,大家都有一席之地。隨著報業的發展,評論家在魏瑪共和國文化生活中的影響也變得舉足輕重,茨威格的自傳《昨日的世界》里就曾經提到文藝副刊的評論家對於維也納文化生活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回到克拉考爾,他的身份很難歸類,也拒絕被歸類,用德國人的話說,他坐在了「所有的椅子中間」。這也決定了他的一生始終處於局外人、邊緣人的位置,在政治上也是如此,游離於各個派別之外,無論是與「法蘭克福學派」,還是德國的馬克思主義團體,他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從潛意識心理分析的角度,這也可能與他猶太小市民階級的家庭出身有關。同時,他也熱衷於研究邊緣人群、灰色地帶,比如「雇員階層」,再比如作為消遣文學、不登傳統經典文學大雅之堂的「偵探小說」。
我覺得在克拉考爾多重身份中,最合適的一個身份,就是一個批評家(Kritiker),這里的批評家是廣義的批評家,不是某個領域的評論家。德國文學中的這個傳統是從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萊辛開始的,萊辛涉及的領域有戲劇評論、文學評論、政治學、教育學和神學等等;在浪漫主義時期,這一傳統又由弗?施萊格爾等人發揚光大。早期浪漫主義提出,文學是「漸進的總匯詩」,也就是說,真正的文學應該是包容萬象的,永遠在形成的過程中,是斷片,只有用浪漫反諷來消解有限與無限的分裂。克拉考爾和本雅明都繼承了德國的批評傳統,他們並不是要評論某個作家,或者要推出一個作品,他們在各種領域里發表看法,但是背後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更為深層的形而上的思考。
克拉考爾一生開拓了很多「未知領域」,這些領域相互之間似乎沒有關聯,比如他一會兒關注「偵探小說」,一會兒又去做城市雇員的一個人類學田野報告,過幾年又開始研究電影。他很多的創新、開拓,其實都來源於他的焦慮,或者說這是一代人的焦慮。盧卡奇的《小說理論》(1920)曾經影響過克拉考爾,在這本書中,他將他們所處的新時代診斷為「被神所棄的世界」,新時代的人是「先驗的無家可歸者」。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本雅明,和左翼陣營的盧卡奇、布萊希特,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病裡面的人,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回應這個廢墟時代,尋找救贖的可能。克拉考爾找到的可能是,如「拾荒者」般捕捉龐大理論體系縫隙中微光照見的浮塵,那些無法用概念歸納的、不易察覺的、轉瞬即逝、碎片式的日常經驗。這也是受到了胡塞爾和齊美爾的影響,「從一個最小的偏門里也可以登堂入室,直接抵達人類本質的核心」。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里。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❺ 想請大家幫忙鑒定下這張紙幣有多少收藏價值(附圖)
是德國馬克,
魏瑪共和國時期的。
哥特字體的德文不太容易看懂,正面是帝國銀行的意思。ReichsBankNote則是德國銀行紙幣的意思。
1923年版的10萬馬克,在我國較多見。此前的德國因一戰失敗而導致馬克貶值,1923年至1924年,又爆發了德法間的「魯爾」戰爭,馬克的惡性通貨膨脹已經到達了無法控制的地步,為歷史上世界上通漲最嚴重的國家,當時馬克最大面值到了100萬億馬克。(這個記錄已經在前幾年被辛巴威打破)
由於惡性通漲,德國物價一天一個價地飛漲,百姓不願用馬克交易,反而使用其他國家幣值穩定的貨幣,於是,大量這時期的馬克被換成外匯,馬克就流入了其他國家,很多被洋人騙中國人換,流入中國的自然不在少數,所以,至今市場上供應量還是不少,導致市價不太高。不過遇到真感興趣的人也願意花幾十元買。
❻ 有一張500萬元的馬克,能換多少人民幣
5 000 000德國馬克=23 674 242.4242人民幣元,網路上貨幣兌換查的
❼ 觀察一下德國的國旗,看看它的顏色和圖案有什麼含義
德國國旗長方形,長寬之比為:5:3。旗面自上而下由黑、紅、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黑紅金為德意志民族所喜愛的顏色。
黑、紅、金三色旗最早出現於19世紀早期,開始正式被使用是在1848年德國革命。短命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1848–1850)提議使用三色旗為民主化德國聯邦的旗幟。一戰之後建立的魏瑪共和國也使用三色旗為德國國旗。二戰後的東西德都將三色旗作為自己的國旗,直到1959年東德在三色旗上加上國徽前這兩個國家的旗幟是完全相同的。從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黑、紅、金三色旗再次成為德國國旗。
德國國旗也並非總是使用黑、紅、金三色作為其基色。1866年的普奧戰爭之後,普魯士王國領導的北德意志邦聯採用黑、白、紅三色旗為聯邦旗。黑-白-紅三色旗後來也成為1871年德意志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旗,並一直使用到1918年一戰結束。1933年開始納粹德國也曾短期的使用過黑、白、紅三色旗。
三基色黑、紅、金和黑、白、紅在德國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常常獲得不同的解釋。現在黑、紅、金代表二戰後的共和民主政體體制,現在的德國聯邦和自由的聯合體:不僅僅是德國的自由,還包含了德國人民的民主自由
❽ 我給老師寫封信
愛的老師:
你好!
感恩的心,感謝有您!
是誰似輕燕捎來春的氣息?是您,滿載一身清輝的您!
是誰在荊棘的荒野里開墾?是您,一直筆耕不輟的您!
是誰像柔風細柳,撫慰一顆顆懵懂的心?是您,可親可敬的老師!
您有如海廣闊的胸懷,您有天下父母的博愛,您有世界最珍貴的財富——知識。
或許您就是智慧的化身,是文化的使者,滿懷高度的責任與貢獻,降臨人世來傳播文化的精髓,輸送思想的養料。
曾記得在月光皎潔的夜晚,漫步您的窗前,屋內是您那徘徊的身影。您苦苦地思索著,只為一個個難題。那整齊的書桌上是盞睏倦的燈,發出吱吱的微響。風兒不經意翻開您的教案,映在窗上是行行密密麻麻的字。
這就是您在教學路上留下的印記;這就是您在揮劃未來藍圖的神聖的每一筆;這就是您在無私奉獻的鐵據!
漫漫的求學路,每一次都記載著您給予的感動;曲折的人生路,每一步都有您真心的叮嚀和呵護。您用知識的全部澆灌一顆顆含苞待放的心,您用畢生的愛,溫暖一顆顆曾經冷落寂寞的心 ;您用天下最美的語言,將一個個心結打開,您用美麗的彩虹橫跨我們彼此的心田。
在您的幫助下,一顆顆童心日益成熟,仰天長望,有著騰飛的慾望;臨淵俯魚,有著遨遊的夢想。您給予我們奮斗前進的動力,您的諄諄教誨,您的知識精髓在我們內心深處築起財富的雕塑。
您就是如此偉大,您培育了一個個精英,時代俊傑。您用自任的渺小塑造偉大,您用自覺的平凡點綴美麗;您用彎曲的脊背創造神話。
流水匆匆,秋風吹落您年輕的容顏;歲月無情,夏月曬彎您健朗的脊背;冬雪 皎皎,覆蓋了您那黑發。但您「教書育人」的精神依舊抖擻煥發,不減當年。
斗轉星移,世道萬變;但不變的是那份閃著金光的師生情,那顆飽含復雜感情的感恩之心。
那是恩,是教育之恩,是啟蒙之恩,是滴水當以湧泉相報的師恩。
它是情,是師生之情,亦是朋友情,也是那「非授之以肌膚,但傳之以智慧」的「父母情」。
這是一份經得起時間考驗,承受得住空間局限的恩情。
即使在黑夜,也永遠忘不了在黑夜中摸索的手;即使是在人生騰達、立群峰以俯瞰天下的神聖時刻,也忘不了您在落淚時送來的片片春語;即使在為學業不順而苦惱之日,也忘不了您那希冀的目光、鼓勵的微笑。
您的每一次問候,每一次幫助,每一次關懷,都深深銘刻在我們的記憶里。
即使是暴雨來襲,即使是黃沙捲起,也帶不走那顆感恩的心,那份真誠的、肅穆的敬意!
老師您是否看到那搖上樹梢的月兒,它帶著我的一片感恩之心和我最真摯的祝福:願您天天有鮮花相伴,夜夜有星辰共隨,也願您在人生的大道上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此致
敬禮!
您的學生
第二篇
老師,您好嗎?很想您,但請相信:無論我們身在何方都不會忘記您——我最親愛的老師!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臟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滴滴汗水誠滋桃李芳天下
多想再一次注視您的目光,多想再一次傾聽您的講課,衷心道聲謝謝,用我所有的真誠。
人生旅程上您為我點燃希望的光芒,豐富我的心靈增添我的智慧謝謝您!老師。
恩師!你因我們而老,我們因你而傲!這深情的稱呼:「恩師!」是我們真誠的謝語。
秋風落葉輕拂過宛如當年您敦厚的手慈祥的話給我最溫柔的撫慰最誠摯的教化。祝福您親愛的老師...
1、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臟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滴滴汗水誠滋桃李芳天下
2、您是一棵挺拔的樹,曾結過成熟的果實,歲月在您的身上鐫刻下蒼老的年輪,您的身旁卻崛起一片森林鬱郁蔥蔥。
3、流星的明亮和短暫,帶給我們最美好的祝願和希望,而它卻劃過天空永遠消失在那兒......
4、鮮花、掌聲、祝詞表達了學生的心願:老師您辛苦了!學生祝您:天天「九.十」,永遠快樂!
5、敬愛的老師,並不是只在今天才想起您,而是今天特別想念您!
6、送個簡訊祝福你,深深表達我心意。桃李天下漫花雨,幸福常在您心底!
7、雖然過了這么多年,可是我對老師您的敬仰依然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
8、老師您好是您的吐沫撒遍了廣大莘莘學子,您的辛勞培養了新一代天之驕子,祝您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9、不說不表示不惦念,不見不表示不牽掛,不是嗎?
10、獻給敬愛的老師我們搜尋那些美麗耐人的回憶也默默遙遠地祝福您永遠健康快樂
11、有了你,我的一生才精彩!!謝謝你!我的老師!
12、老老實實育人,世(師)世代代受敬,寧(您)願白了雙鬢,好讓小樹成材。
13、老師—感念的季節風吹過我的眼眸雨落在心中幾番幕起又幕落忍不住又憶起童年往事悄悄問候您
14、長大了,我就成了你。我會把你作為我工作路上的航燈。在我們共同的節日來臨之即,祝你們步步高!!!!
15、老師,您好嗎?很想您,但請相信:無論我們身在何方都不會忘記您——我最親愛的老師!
16、當我已經能自由翱翔,老師,您可知道,您是我雙翼下振翅的風。
17、最慘滲透的是老師的心期待精心培育的花朵盛開又怕盛開中的花朵凋零
18、學生眼中的您:婚前比婚後親;課下比課上活;校長比學生熟;假期比開學忙。
19、如果沒有您,就沒有我的今天——深深的謝謝您!
❾ 1922年面值一萬德國馬克什麼價值
這種大面額馬克紙幣是魏瑪共和國早期通貨膨脹年代發行的,存世量比較大,前些年品相上好的價格不過40元左右,現在也高不了多少。網上有些售價開到了300元左右,有點虛高了。
❿ 魏瑪的地理位置
魏瑪位於圖林根州府以東20公里,人口6萬,是座風景優美、古色古香的城市。它依偎在埃特斯山的懷抱中,清澈的伊爾姆河水從身邊靜靜的流過,掩映在樹木花叢中的中世紀建築物,以及富有田園詩風味的公園,還有矗立在公園和街頭的雕像,都給魏瑪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曾說過,魏瑪不是一座有公園的城市,而一座有城市的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