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不佔領捷克後就停手
德國想要侵佔更多的領土,捷克只是一個開始。
攻佔捷克只是德國邁出侵略步伐的第一步,同時也要藉此機會觀察一下大國們的態度。在這次的攻佔中,最佳戲精德國完美的展示了什麼叫做即使錢包空虛也要裝出土豪的氣勢壓倒別人,讓對方產生恐懼的心理,這樣就已經成功一大半了。而事實也確實如此,英美大國遠遠的瞥了一眼德國的架勢就決定採取裝作看不見的態度,任由其發展。在嘗到了甜頭之後的德國覺得侵佔簡直不要太容易哦,於是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將侵略的步子繼續邁了下去。
2.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馬上攻下整個歐洲,突然停手
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還是沒有攻下整個歐洲的機會的。所以說它突然停手,是並沒有什麼根據的。他的幾次停手其實都是因為進攻受阻。比如在法國的時候,差點要把英國和法國聯軍趕下海下海就突然停止進攻,導致英國進行了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這其實是因為法國軍隊英勇抵抗,雖然法國軍隊的戰鬥力不足,沒有辦法擊敗德軍,但是足夠給德軍製造一點麻煩,讓他們的進攻受阻。加上德國也比較害怕如果強行進攻會遭到英國海軍重炮的轟炸,所以也沒有盡快拿下敦刻爾克把英法聯軍包餃子。
這里要說的是:希特勒先期的西線行為不外可看出二個作用,即:英國在幫助法國反德,這里打痛你一下,以示警告:俺希特勒回過頭來還是要與你英國決一雌雄的。二,這要提到:斯大林曾與德國簽有《互不侵犯》的條約;這本就是希特勒的疑兵之計,是用於麻脾蘇軍的。那麼,騷擾英國為什麼不是欺騙蘇俄存在有同等意義的作用呢?因此,小編認為:提問的問題:納粹沒有可能很快攻下西方,一,軍事力量德英不在同一的水準上。二,納粹即便攻下英國後,又如何來維持政權呢?民計呢?物資呢?這就是希特勒放棄英國而攻打蘇聯的初衷和原因!
3. 二戰德國失敗後美國英國俄羅斯為什麼不一直佔領德國
如果沒有美國,蘇聯人就會佔領整個德國。
而美國,他需要的根本不是殖民地,人家玩的是資本輸出的高端活
4. 德軍佔領西歐後,為什麼不停下來發展呢
因為德國擁有的人才無法發揮他們作用、美蘇等國家對德國實施貿易禁運等等原因,加上德國非常清楚自己面臨什麼問題是沒有辦法發展,只有拿下蘇聯的石油,德國才有辦法解決目前的困境,所以德國才沒有選擇停下來發展。
03、德國看上了蘇聯境內的油田
德國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哪裡,也非常明白,要是現在自己停下來,不單單自己本國的經濟會崩潰,佔領國也好不到哪裡,因此德國把目光放在蘇聯這里。巧的是蘇聯擁有油田,德國只要把蘇聯吃下來,那麼德國現在面臨的問題都會解決,所以這也是德國不停下來發展的原因之一。
5. 德國佔領波蘭後為何停止向東進攻
因為當時希特勒也不想雙線作戰,誰都知道,雙線作戰死路一條。
可是希特勒失算了,英國一直沒有淪陷,他還是陷入了雙線作戰的噩夢
6. 為什麼二戰期間德國沒有全面佔領法國呢
為什麼二戰期間德國沒有全面佔領法國?這個問題確實也很值得討論,為什麼德國在法國戰役已經全勝的情況下還沒有全面佔領法國,而是讓法國政府在維希繼續維持,還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呢?其實什麼事情的發生可以說都是有原因的,維希法國的建立也不例外,它能夠建立並存在也是有它的價值,而且甚至可以說有它的實力所在的。
德國為什麼要佔領法國北部?
其實納粹之所以允許法國人在南部建立維希政權,根本目的還是要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納粹為什麼要親自佔領法國北部。當然納粹本身對領土的貪婪是一個根本因素,但除此之外,納粹要佔領法國北部還是有具體的戰略目的的,也就是要防止英國通過英吉利海峽反攻歐洲大陸。因為在1940年6月法國被擊敗之後,雖然在歐洲大陸的英軍遭受到慘重損失,被迫全部撤回英國本土,但因為英國的海軍實力當時仍然稱霸歐洲,所以英軍在敦刻爾克進行的撤退行動非常成功,總共有33.8萬英法軍隊成功撤回英國本土,這一比例占當時被圍困英法軍隊的85%。
(貝當很早就強烈反共,是希特勒喜歡的法國政要)
所以其實法國在二戰中雖然好像是投降了,維希政權好像也是德國人建立的傀儡政權,但在實際上卻並非完全如此。在法國戰役末期出來為法國收拾殘局的貝當與德國達成的協議並非是法國無條件投降,而是法國與德國停戰,法國政府根據停戰協議的條款有序地從巴黎遷到了法國南部,而德國之所以允許法國在陸上戰事全面失敗之後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政權,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在惦記法國的艦隊,所以這也是維希政權得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也是它的「實力」所在。
7. 當年德國佔領捷克後,為什麼還不停手
因為一旦德國停手了就會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
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必將爆發,作為對美國的叛亂戰爭,對英法的復仇戰爭以及對蘇聯的生存戰爭,德國註定會前進並取得成功。因此,有理由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然後停止,因為這會像高速突然剎車一樣,註定是一場汽車死亡的悲劇。因此,德國在吞並捷克之後無法停手,因為這不可避免地導致提前死亡。
8. 德軍距敦刻爾克16公里停止不前,其目的是什麼
1940年5月14日,馬斯河防線的失守,讓英、法聯軍感到形勢十分嚴峻,英國迅速增派了10個戰斗機中隊,試圖阻止德軍前進的腳步,但被德軍高炮部隊擊落了幾百架後,再也不敢白天行動了,戰區的制空權牢牢地掌握在德軍手裡。
而法國陸軍更是驚慌失措,沒有還手之力。古德里安認為,應該趁對手慌亂之際,不能有絲毫猶豫,更不能停止前進;否則,前期取得的優勢將盪然無存。他命令部隊按照「鐮割計劃」,即刻向英吉利海峽推進,盡快完成對聯軍主力的包圍。
總而言之,由於德國元首的瞎指揮,從戰術角度看,讓德軍的進攻未能完美「收關」,留下了很大「遺憾」;從戰略角度說,撤回的有生力量堅定了英國抗戰到底的決心,拖延了德國入侵蘇聯的時間。「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意義,就在於此。
如果英國沒有這33.5萬人,會選擇和談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9. 二戰時,如果滅亡法國後德軍停止戰爭,德國能保住已佔的地方嗎
從1939年9月德國百萬大軍突然閃擊波蘭,並迅速將其滅亡,第2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此後,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大軍的兵鋒震驚了全世界。
波蘭滅亡之後,德國先是閃擊北歐,接連佔領了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小國,隨後,又故伎重施,納粹德國軍隊繞過馬奇諾防線,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迅速覆滅了老牌兒列強——法國。
希特勒
無論是老牌強國法國,還是小強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早已獨立數百年的時間,無論是民族意識還是國家意識都已十分完備,再加上這些國家祖上也曾闊過,民族意識強烈的各國國民,不可能輕易的接受德國的統治。
更何況,納粹德國的種族主義理論,勢必將這些被征服地區的民族置於德國人地位之下。但凡有可能,相信任何一個民族也不想甘願成為二等民族,此起彼伏的反抗,也是必將成為德國整合歐洲大陸的最大內部障礙。
更何況,希特勒從起家的一刻起,無論是經濟奇跡還是無往不利的閃擊戰,其本質都是外向侵略型的軍國主義。一旦納粹德國停止侵略的腳步,其龐大的軍備和軍工生產都將無處安放,國內的經濟奇跡也將因此破滅。
頂峰時期德國佔領區
因此,即使希特勒想,他也根本無法停止對外侵略的腳步,否則他的不敗神話和統治根基就將因此破滅。因此,無論是德國本身的原因,還是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亦或是外部強大的英國、美國和蘇聯的堅決反對,在覆滅法國之後,納粹德國根本不可能停下戰爭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