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上不限速
作為答題的我,現在剛剛報名了駕照考試,並且還沒有去考科一,但是我們都應該知道,現在我們中國的所有高速公路都是有一個最低速度和一個最高速度的,也就是說咱們的車只能夠在這一段速度內進行行駛,如果是高於或者低於,都是違反交通法律法規的,被處以一定的懲罰,但是,與我們中國不同的是,德國的高速公路可以說是不限速的,也就是說你能夠開到多快都可以,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第三個的話,就是車輛的多少了,相較於我們中國車輛眾多來說,德國的車輛人均是不多的,所以對於大陸的來說是比較少的,這樣的話也是有利於行車,更不容易發生什麼樣的交通事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出現這樣現象的原因是在於,德國它的基礎建設以及車輛都是比較好的,再加上它的車輛比較稀少,所以就會出台這樣的規定。
2. 同樣都是瀝青鋪路,為何中國的馬路年年補,日本的馬路年年新
漫漫人生之路,我們總要經歷不同的過程與選擇。曾經的我們拼盡了全力,不論成功還是失敗,人生的財富終究被我們攥在手裡。做出決定之時,如果我們無法理解對錯,便只顧一往無前。時間,就是我們最好的答案。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便捷的交通是發展經濟的前提條件,而不論世界上的哪一個國家,修建公路都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用同樣的材料鋪路,為什麼中國的馬路需要一年修補一次,而日本的公路卻一年比一年新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速推行的公路修建必然有著些許的瑕和漏洞,因此中國與時間賽跑而修建而成的公路總會出現破損。為了保障中國公路的平坦性,我國會在固定的長時間對這些破損進行修補。
追本溯源
目前中國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進程,同時也處在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之中。因為道路是所有發展的前提,所以在公路修建完成之後,其他的工作才紛紛開始啟動。中國已經將道路修好,卻需要在地下埋上管道,因此只能在道路上挖開一個洞。如果公路的建設對下水道等城市的排水措施造成一定的干擾,我們也只能依靠破壞道路來搶修。
在鋪設道路的過程中,中國與日本都採用的是瀝青這一種材料。中國與日本兩國的道路卻呈現著不一樣的風景,中國的道路看起來斑斑駁駁,深淺不一,就像破舊衣服上的補丁,然而日本的道路卻十分和諧,甚至一年比一年新。
其實中國道路上的補丁都是後期工程操作留下的痕跡,中國的工人為了在地下埋設備不得不破壞道路。在工程完成之後,他們又在被破壞的地方重新填補新的瀝青,如此便造成了中國的公路顏色深淺不一的情況。
在很多人看來,中國的公路一年補一次,而日本的公路卻一年比一年新,因此他們便開始對日本盲目崇拜,對日本的所有東西都競相追捧。然而這些瘋狂追求日本技術、文化的人卻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切入點:中國的公路之所以一年補一次,是因為中國各方面的發展的需要,而日本為什麼公路一年比一年新,那是因為他們對公路的使用次數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本的發展已經停滯不前,沒有什麼重大的突破。
立場差異
德國的油紙包事件曾經給了人們重大的啟示。在青島的人們修建下水道的時候,工人們發現一個普通的零件損壞,工作人員遍尋而不得,於是十分急切。當他們向德國人員求助的時候,對方卻十分鎮定,原來,德國人在當初修建的時候已經料想到了這樣的情況,於是他們便在下水道中放置了一個用油紙包的零件。工作人員取出零件的時候,它依舊完好無損。
德國人做事嚴謹而認真,日本人做事也並不馬虎。於是人們紛紛譴責中國的工人們並沒有嚴謹的工作態度,他們大肆批判中國的行事作風,卻站在日本的立場上為日本人搖旗吶喊。那些崇拜日本文化的人瘋狂追求日本的動漫,卻對日益進步的國漫大加詆毀;那些崇拜日本製造的人瘋狂搶購,殊不知那些所謂的日本產品也是中國製造。
時代總是在發展進步,我們並不否認日本的嚴謹做事態度,同樣我們也並不能崇洋媚外,喪失對中國的信心。目前的中國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強大的壓力之下,各個方面都會有所疏漏,面對改革時期的中國陣痛,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用包容的心態去原諒。中國的發展是人民的發展,中國的進步也是14億人民的進步。
泱泱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我們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曾經攜手度過難關。我們曾經有著讓別人望而卻步的工匠精神,我們曾經讓人們嘖嘖稱奇。暫時的困難打不倒我們,中華民族還是那個自信的民族,我們始終相信,14億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必能再創輝煌!
3. 想問一下大家對德國的印象~
首先德國留給世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敢於承認過去的罪行,現在的德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德國人也是愛好和平的人們。但德國值得人們稱頌的地方不止於此,我曾經看到過許多有關德國的文章,德國是發達國家,但是經濟增長卻十分緩慢,在德國你看不到像香港一樣的快節奏生活,德國人永遠是有條不紊,一邊工作一邊享受生活的,假如你隨便問一個德國國人,為什麼在經濟增濟增長如此緩慢的情況下還能這么悠然自得他也許會說: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我很快樂,為什麼一定要犧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去埋頭工作呢。 這是德國人的生活觀,沒必要像拚命三郎,懂得知足常樂,可是德國人工作的時候又一點也不馬虎,假如用過德國產的用品的人應該很清楚,德國的東西做工考究,精緻耐用,質量向來上層,有人說德國人死板,因為他們連煮雞蛋都要用計時器,廚房會布置得像化學實驗室,因為滴管量杯等計量工具一應俱全。他們做飯不是憑經驗憑感覺而是憑工具。
假如一個電話亭上貼著女士使用的標簽,那麼德國男士就一定不會使用它,即使男士使用的電話亭已經爆滿,而那個女士使用的空無一人。 許多處於德國人接觸的人覺得他們簡直與輔導了不可想像的程度,但是我想說的是德國人遠不是他們以為的這樣無趣。
曾經德國為某國建造公園,是那個國家我實在記不清了,我只記得德國人堅持使用最好的大理石來鋪路,因此耗費了不少資金,熱的政府不滿,他們認為用廉價些的材料就好。此後他們自己過得設計師又設計了一個公園,耗資少且漂亮。於是這個國家的人更認為德國人的堅持可笑了。 但是沒想到新的公園因為路面材料不好,易損壞,使用一段時間就需要修整。十年後新公園因為不斷的修整耗資早已超出德國人建的公園,而德國人建的公園十年從未翻新過卻堅實如故。這時人們才明白德國人的堅持的道理。類似的事情中國上海在請德國人建設地鐵時也深有體會。德國人設計的地鐵在安全,節電,舒適等方面考慮周到。而也是在上海人自己設計建造了第二個地鐵才體會到德國人的設計之傑出。
在我眼裡,德國就是這么有魅力的一個國家,我不是崇洋媚外,我依然熱愛中國,但是德國的好就像好酒越品越有滋味,與德國人打交道越久就越輕松愉快。 德國人給人的總體感覺是細心周到嚴謹有品位會生活,該工作時不馬虎,該休息時會享受,但同時也時刻考慮著不影響他人。
在我心裡最喜歡的外國國家有兩個,一是紐西蘭因為它的天然美麗,二就是是德國,因為它的國格魅力。
也許你認為我把德國說得太好了,可我只是說我真心想說的話,我只想回答我想回答的問題,我是真的很喜歡德國這個國家。
希望你也會喜歡它
4. 古代交通設施和管理是怎麼樣的
悠悠古棧道,凄凄十里亭
行進在四川的山間,說不定您會走上這么樣的一條路:蜿蜒於群山峻嶺間,道路以木為支撐懸於山崖側面,上頂青天,下臨深淵,使人時時擔心會不會一腳踩空掉下去。這種路就是棧道。
在戰國和秦漢時期,我們的先輩就修建了許多條棧道,多在今天的川、陝、甘、滇境內,據估計總長度達5000餘里。這些古棧道,是由人從山上吊下來,一錘錘地在崖壁上鑿出一個個深孔,插進木桿鋪上木板,覆上泥土而修成,或是乾脆地鑿出一條隧道或半隧道供人通行,還有一種樣式就是如泰山「十八盤」那樣的梯子崖。這些棧道對於窮鄉僻壤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代還盛行館驛制度。這種制度大概是從秦代而起,內容也就是在官道上十里設一亭,三十里設驛。驛站的作用主要是給路人改換馬匹和提供食宿。到西漢時期,設亭道路延續總長竟達到了10萬里。唐代是古代道路發展的極盛時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四通八達的道路網,清代以北京為中心的「官馬大路」分成東北路、東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幹線,其總長有4000餘華里。這樣的道路長度,在古代堪稱世界之最。
古代西方的路
在古代希臘,修路和行車有許多禁忌。希臘人認為,有森林、泉水等風景優美的地方是仙人的幽居,凡人不能打擾,要築路則未免要破壞自然環境而觸犯仙人。因而他們修的路很少,與其說是摘交通運輸的大道,還不如說是通向廟堂的林蔭道,因而,雙輪馬車不得不在曲折的山間小道上行駛。
波斯(今伊朗)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波斯帝國。在大流士皇帝的統治下,波斯修築了許多驛道,從首都蘇薩到各省區都有驛道相通,其中最長的是從蘇薩到一個名叫小亞以弗所的城市,這條路被稱為御道,全長2400公里,每20公里就設一驛站。波斯人修的驛道與中國人不同,不是為了方便旅行、通郵或各地進行的物資交流,而是出於軍事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因為當時波斯是一個尚武、積極向外侵略的國家,軍隊調動頻繁,因而也就需要運送糧食裝備,在政府所在地和邊防前哨間傳達命令和遞送情況。御道的修築,方便了波斯帝國的侵略擴張,在公元前514年左右,大流士佔領了歐洲的一部分地區,波斯成為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羅馬人在公路建設上有很大成就,他們建立了完整的公路系統,在羅馬帝國的全盛時期羅馬人在各地修了大約5萬英里很好的公路。羅馬人沒有像希臘人那樣迷信,而是用技術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排干沼澤,將貫通全國的公路修得經久耐用。調動的軍馬、騎馬的信使、雙輪馬車和滿載貨物的四輪馬車,無論在什麼氣候、什麼季節中都能安全通過。
西方高明的築路技術
羅馬的築路工程師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將一些大石頭打碎,鋪成路基,再在上面蓋上碎石和沙子。若沒有現成的石料,就用礫石和泥灰。在沼澤地帶,他們就打樁,用木料築起堤道。大多數的公路邊都和現在一樣,有整齊的鑲邊石,而在城裡街道的兩邊都有高起的人行道,在經常下暴雨的地區,路修得中間凸起竟然還能夠排水。
不過,由於羅馬帝國的衰亡,歐洲的道路受損嚴重,在中世紀的前半期,整個歐洲大陸沒有修過一條新的公路。但島國英吉利倒是例外,一個瞎子梅特卡夫最先修公路,他像羅馬人一樣,用石料打地基,上面鋪幾層碎石或碎瓦夯實。靠這個辦法,30年中他竟然修了180英里長的很好的公路。不過這種公路有個毛病,就是沒有鋪路面。後來他的同胞特爾福特用雙層的片石作路基,將小石子填在空隙里,上面鋪上7英寸厚的碎石,最後再鋪上一層砂礫夯實作路面,這種路面強度很高,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試驗,將現代10噸重的壓路機在這種古道上來回地壓,路面和路基竟然完好無損。這種鋪路的技術可見十分高明,現在一些農村修機耕路用的還是這種方法。
靈渠:灕江與湘江的握手
古代的人們不僅修建了許多的馬路,而且也修了許多運河。靈渠就是我國最早的一條運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揮師南下,派50萬秦軍南征嶺南的百越。百越人頑強抵抗,造成軍事上的長期對峙,秦軍的糧餉轉運出現了很大困難。秦始皇於是便命令史祿率領士卒開山鑿渠,支分湘水,連通了灕江。靈渠的貫通,使秦軍進攻沒有後顧之憂,終於征服了百越,並在嶺南設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進行治理。秦始皇的一統天下也有靈渠的一份功勞呢!
靈渠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一鋤一鍬開出來的。靈渠艱巨而復雜的工程,精巧而奇特的設計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靈渠的許多經驗,在現代還被廣泛應用。靈渠只有30餘公里長,但它聯接湘江和灕江,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秦代以來,直至清代,靈渠一直是嶺南地區與中國水路交通運輸的大動脈。內地和嶺南的人員交流、物資往來,主要都依靠靈渠。因此,靈渠對於促進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合、維護國家的統一起過重大的貢獻。在今天,如果去靈渠旅遊,還能看到供奉史祿等四位對靈渠有重大貢獻的人物的「四賢祠」,就修在靈渠邊上,表達了人們對他們深深的崇敬之情。
大運河:讓長江黃河同時搏動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水利工程。這條大運河北起北京,最南端為杭州,途中經歷了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五省市,貫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近4000里。
大運河自開鑿以來,大概經歷了2500餘年的歷史。有稽可查的文獻表明,大運河的開鑿是始於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著名的吳王夫差為了問鼎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叉,開鑿了運河的一支——邗溝,並疏通了蘇州到揚州的「古故水道」。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
最大的一次施工是在隋朝開始的。當時中國富庶之地處在蘇杭地區,糧食、絲織品,一些奢侈品都在這個地方生產。為了促進經濟流通,隋煬帝605年下令開通濟渠,608年又開永濟渠,610年,繼續開江南運河,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餘公里的大運河。
運河在修建後,逐漸成為南北漕運的要道,宋代為組織運輸,專門設立了轉運使和發運使,管理全國運河以及漕運。隨著運河通航條件的改善和管理的有序化,運河航運發展起來。航運興旺又促進商業繁榮,運河兩岸出現了許多名城,蘇州、杭州、無錫、揚州等城市就是那時興起來的。
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和洪水等緣故,大運河在歷代多次維修,在1855年,黃河在河南決口,在山東大清河流人渤海,至此,運河斷了水源。清末和民國時期曾幾度倡議修河,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到新中國建立後對運河進行修復,運河中又開始航運,並能起到灌溉和排澇等作用。古老的大運河終於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中國瑰寶——石拱橋
中國是橋的國度,特別是在江南水鄉,水網密布,隨處都可見各式各樣的拱橋,這些拱橋並不像現代修築的橋那樣,用鋼筋混凝土整體結構,而是將許許多多的石頭用灰泥拼接而成,每一塊石頭的力都用得恰到好處而使橋不會垮掉。這些橋不用鋼筋混凝土,卻也能安然如山,經過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
這種拱橋最著名的是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這座橋是隋代的李春在公元607年左右修建的,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座單孔圓弧石拱橋,也是現存最古老的大跨徑石拱橋,全長有50多米,而且它的四個小拱修建得十分有新意,既能減輕橋的重量,也能減輕洪水對橋的擠壓。橋的外型十分美觀,橋望石上雕有花卉和獸頭圖案,橋欄桿上刻有龍獸浮雕,姿態維妙維肖。趙州橋的建成使得河兩岸交通暢通無阻,因而有詩贊美:「坦平箭直千人過,驛使馳驅萬國通。」
中國古代的名橋還有洛陽橋、寶帶橋等,不過更有名的是蘆溝橋。蘆溝橋建於金代,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夜色中的明珠——航燈
我們都見過港灣的航燈,它的主要作用是為夜裡航行的船指引方向的。希臘人在公元前5世紀就知道用它來指示港口。最著名的古代燈塔是埃及亞歷山大城的法老修建的,它立在一個小島的末端,用白色的大理石修成,有許多層,十分美麗壯觀。世界上有一個古代的奇觀——羅德巨像,也是一座燈塔,這座巨像人們普遍認為是太陽神的像,橫跨在羅德港的人口。
所有的早期燈塔(包括羅馬人建的燈塔)都是用石料或毛石建成的塔。它的主要作用是以光亮來引導船的行駛、安全入港或避免擱淺觸礁。一到黃昏,專門有守塔人在塔尖上的一個容量里燃燒木炭或煤炭,後來改用油燈或汽燈照明。這種燈塔在我國海港也常見。我國宋元時代的泉州是個國際性的海港城市,有許多船隻停泊,泉州港口的六和塔就是燈塔,如今已成了珍貴的歷史文物。
燈塔到18世紀才有一些改進,如英國的埃迪斯通燈塔,最初是木結構,後來改成橡木和鐵結構,最後於1759年改成混凝土結構,用蠟燭作為光源,後面用簡單的金屬鏡反射蠟燭光。這種鐵結構或混凝土結構的燈塔,在現在的美國西海岸的一些地方還能看到。
1780年,一個叫阿岡德的人發明了一種適用於燈塔的燃油裝置,但是這種裝置到19世紀末就被廢棄了,因為用乙炔氣體更好。1822年有人製造一種透鏡,能將光束集中起來再投射出去,這種鏡子被用到燈塔上改進了燈塔的照明。這種復合透鏡直到現在還在被使用。
浮標:航行的路碑
據考證,浮標是在11世紀前後開始在歐洲應用的。早在1066年,浮標就用來給維塞爾河的船隻導航,而且在17世紀之前,在德國和波羅海沿岸已經廣泛地使用了。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最先想出一種辦法給可以通過航行的水道的船隻導航,這種方法是用特殊顏色和形狀的浮標,指揮船隻向右轉或向左轉。
最初使用的浮標是用鐵線箍起來的木桶或木筒。1845年,出現了最初的鐵制浮標。這是一個鉚接的桶形的鐵結構,桶形,高8英尺。現在世界上通用的仍是鐵的或軟鋼作的浮標。
在浮標上使用燈以前是使用聲信號。這種浮標通常是在浮標的頂上系一個鈴;浮標在水上浮動便會帶動鈴發出聲音。19世紀末葉,美國的一個發明家發明了浮標自動員哨。波濤的起伏將空氣壓人固定在浮標底部的一個管子里,浮標的起伏運動又使一個活塞在一個圓筒里運動。這種運動促使空氣從底部的管子里通向裝在浮標頂部的一個哨子,這樣便產生時斷時續的哨子聲,吸引航海者的注意,以修訂航向。浮標現在還十分常見,在許多河邊,仍能看到圓錐形的塗上鮮艷顏色的東西,那就是浮標。
古代的交通管理
中國秦朝時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強調「車同軌,書同文」,給車、路修造定下了統一的規則,並且大修車馬大道,統一道路寬度,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在中國以後的歷史中,館驛制度興起,亭驛的長官都由政府任命,直接歸屬政府領導。亭驛工作人員拿政府的薪俸,按政府的意旨辦理交通、郵傳等事物。
道路管理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定,不過。由於中國的等級制度十分森嚴,所以也形成了一定的道路交通規則。官員在大街上過,各色民眾要迴避,皇帝公然出宮要戒嚴。舊時街道往往很窄,官員們迎面而過的話,誰的官大誰先過,職位低的先在一邊呆著。不認得的官員,往往看轎子的抬人數,抬轎的人越多就越有優先權。沒有規矩,卻也能井然有序。
西方國家也有這種尊卑制度,不過一般說來沒有這么嚴格。只有當君主出來時,才會出現戒嚴和迴避的情況。
官匪一家:西歐的海航管理
歐洲人的航海活動自古頻繁,中世紀時代是航海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在十字軍興起的中期,地中海的一些港口每年組織兩次大規模的商隊開到東方去,其中一次是在耶酥復活節前後,另一次是在夏季聖約翰節日(6月24日),啟程日期可以因事而小有變更。不過,歐洲對航海業的管理水平體現在對港口的管理上。中世紀時期的港口管理,專門有法律進行規范。這些規范中有很好的港口章程,規定了適當的停泊辦法和其他安全措施,對於違反法律的人進行懲罰。除用法律管理外,英王亨利八世在1514年還正式建立了半官方的英國海員協會三一社,對船舶和海員進行管理。
北歐的海盜舉世聞名。9~10世紀,海上行劫是所有北歐民族的一種職業,這些海盜有的是些烏合之眾,有的是有組織的幫派,其中有的受本國政府收買為政府幹殺人放火的事。在政府的縱恿和唆使下,他們被用來作為反對敵對國家的手段。12、13世紀時,義大利的一些公國這樣做過。英國國王也曾派海盜襲擊法國人,損害北海和波羅的海上的競爭對手。許多國家竟荒唐地給海盜船發布「敵船捕拿許可證」,給海盜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13世紀波羅的海出名的大海盜阿爾夫是個貴族。有一次,屬於德國商人的30隻小艇曾巡邏海面來搜捕他。阿爾夫只得灰溜溜地逃回老家去,在那裡,國王又把他提升一級爵位,並將他保護起來,並贊許他的「愛國行為」。這件事成為西歐航海史上一個天大的笑話。
5. 為什麼一戰前德皇統治的德國比英國法國發展得快得多呢制度的原因,還是人種的原因
一戰前的德國比英法發展快 既不是制度也不是人種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的
首先一戰之前,日耳曼地區分裂成為多個小國。在眾多小國中出現了倆大巨頭,奧地利和普魯士。這倆都有寰吞宇宙,一統天下之志。最後普魯士統一了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德國。
在中學歷史課本中,我們知道歐洲在一戰之前是沒有那麼多小國的。所以德國的建立,直接把自己的水平綜合國力提升到大國的檔次。一部分是當時國家確實沒有那麼多,一部分是因為德國統一自身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時代。
在工業革命的時代,一個人口超過5千萬的大國,如果政令統一,政府效率高,那麼很容易就把自己打造成新興的發達國家。例如德國、日本。
因為這倆國家剛剛統一(日本是大奉還政,結束了200多個大名的分裂),國家基建需要大量投入,工業需要大量建設。這樣政府就會推動建設基礎設施、工業設備、工廠、學校等。這樣不僅國家會出現大量就業機會,而且政府會宏觀干預,讓經濟更好發展。這種國家的GDP增長速度也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無法比擬的。 因為英法已經經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沒有大量的工程設備等基礎建設。
而且德國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二,科技上不斷吸收復制山寨其他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科技來進行補充自己。(像不像我國)因為已經有英法的科技來給德國鋪路,所以德國只需要拿來主義即可。
當時的世界格局就是有個世界第一的英國 有個新興挑戰老大的德國老二 還有個跟老二有仇的老三法國 這三個國家就是老大拉著老三 擠兌老二 同時 老大一直保持整體綜合是大於老二+老三 這樣能一枝獨秀
今天世界上也是有個一枝獨秀的老大 有個飛速發展的老二 老二的發展比老大老三快 有個跟老二有世仇的老三 老大拉著老三時時的擠兌老二 同時老三加上老二 還是沒有老大強
這是歷史的必然性 無非就是誰是老二 誰是老大 老三而已
就像冷戰時期 也是有老大老二老三 無非就是後來老二解體了
6. 德國為什麼一定要發動二戰,默默發展實力不好嗎
第1次世界大戰的慘敗德國損失了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所有殖民地,還有10%的人口,1/8的國土,另外還得承擔1320億的戰爭賠款,而且他海軍的艦艇數量限制在了36艘,不能擁有主力的戰艦潛艇,軍校,空軍,都不能建立,軍用飛機,坦克還有重型火炮都不能擁有,那麼德國為什麼還要發動戰爭呢?
希特勒上台總理之後的一切措施其實都是為他的野心鋪路,比如進口一些軍隊上用到的物資,鋼鐵,軍火燃料和化學品,而等他進一步把國家權力握在手中,成為最高元首的時候,他恢復了義務兵制度,組建了國防軍,國防預算增加了100多倍,空軍也將是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空軍,在武器生產方面,總量比英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加起來還多。
7. 德國人怎麼蓋房子
德國用模塊建房子模式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案例了,那就是海容建築節能模塊建房子,模塊本身相當於內置模板跟雙層保溫層,插好模塊,擺放好鋼筋之後澆灌混凝土,牆體部分就完成了,地基可以用磚混,也可以用我們的模塊建房工藝,頂板有專用的頂板模塊,也可以起尖頂。三層一澆築,房子安全系數高,性能好。雙層保溫(隔熱),冬暖夏涼,防潮,防火,耐鹽鹼,抗震,施工簡單。
8. 進了家德國外企,直接領導是德國人,之前有點基礎,怎麼混下去啊
長混外企的過來人講兩句吧,以你目前的狀況,必須惡補德語了,越快越好,相信我,再沒有比聽到母語更愉快的事兒了,你的頭肯定喜歡你用德語跟他交流。
沒辦法去上課,就在業余時間充電嘍,試試卡西歐E-E500,查詢特方便,最主要是郎氏德漢雙解、新德漢、現代漢德都有收入,能夠迅速、有效地幫助德語翻譯,還收錄了各種實用會話,很適合你在工作時溝通。
9. 德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是怎麼生活的,吃的什麼喝的什麼
歐洲人吃什麼穿什麼呢?今天的我們,尤其是前幾年,因為歐美經濟發達,所以代表著先進的標志,各種生活習慣都往歐美人身上靠,吃西餐,穿西式禮服,感覺其實也一般而且還很貴,前幾年吃一頓西餐肯定是要比中餐貴很多的,這幾年隨著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西餐還便宜了一些。筠蛋倒是對西餐感覺一般,我還是喜歡經濟實惠的中國小吃,我想如果真的來一場美食較量,中國菜估計只派出四川代表隊就可以完勝,因為西方的餐飲文化實在是和經濟斷層太大了。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德國人喝啤酒的習慣還是沒有摒棄。在德國啤酒好像是一種儀式性的習俗,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在啤酒館進行,很多輕松的事情也可以在啤酒館慢慢消遣。德國的酒館常常人滿為患,他們站著喝下一紮一紮的啤酒,就著腌漬酸菜或者豬火腿作為下酒菜。估計這味道。。我覺得不行。當然,柏林也有高檔餐廳招待那些上層社會的有錢人,裡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奇饌佳餚,義大利的蘆筍,法國的芥蘭、波蘭的鵝肉……但那和普通人就沒有多大關系了。普通人奢侈一點,可以在小酒館上一些豬蹄髈,還有豌豆或者四季豆,有時候只有一盆渾濁的菜湯,盆底垂頭喪氣地沉著幾片肥肉。有一本小說講到了當時一個年輕的女秘書多麗絲,她的夢想是吃上一份蘿卜牛腿排,再配上一些蘋果丁,當然只是想想罷了……
不過和吃的對比起來,對於女秘書來說,穿的似乎更加重要。還是多麗絲,她寧願放棄夢寐以求的牛排,給自己買一頂最新的時尚的帽子。和今天瘋狂的筠蛋一樣,當時的女孩對奢侈的衣服和化妝品沒有任何抵抗力,漂亮的女秘書喜歡穿一件橙紅色的連衣裙,裙子上有花點,戴一雙麂皮手套,毛皮大衣是偷來的不過也很美麗,腳上是蜥蜴皮鞋。更奢侈一點的女性,會身穿經洗的巴黎絲襯衣,上面有手工刺綉的花紋,真絲的睡衣,還有鴕鳥皮的鞋子。當然,這樣的衣服只有身份高一點或者像多麗絲這樣傍上情人的女秘書可以穿得上,大部分普通工人都是穿著制服,顏色灰暗,質量平平。工業文明影響之下城市的花樣很少,鄉村倒是相比較之下保存了很多地方特色,女子有綉花上衣,花邊裙子,絲綢披肩,不過年輕人很少穿,也就是在紀念性的節日場合之下能看到這樣的服飾了。
吃的不是那麼重要的時候,打扮和衣服就是最絞盡腦汁的事情。看著琳琅滿目的商品挑出來自己最喜歡的那麼一件(一車),真是美好生活的最大標志。說到這里,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雙十一購物車里都有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