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近現代是怎樣崛起的科技方面的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貳』 二戰期間為什麼德國比其它國家的科技先進那麼多
主要原因是一戰後各國意識形態的問題,一戰時主要戰術是壕溝戰,戰爭結束後,英法滿足於現狀並沒有進行軍事革新,法國甚至以為壕溝戰就是戰爭的最終表現形式並建立了馬其諾防線。
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經濟崩潰,希魔就此崛起,並通過工業強國這一理念來解決失業和經濟危機。
坦克則進入了德國的視線,德國將領開始研究起坦克戰術,同時也對坦克提出了更高要求,刺激了德國工業,兩都相輔相承之下,德國的科技進步神速。
而這也是二戰開始後,原一戰戰勝國迅速變為戰敗國的原因。他們的意識都停留在壕溝戰那種原始戰術上,被閃電戰這種穿插式戰術擊敗。
歸根結底,德國的科技之所以強於別國,一是因為德國奮發自強,二是其他國家固步自封滿足現狀。
另外:
1. 發達的經濟,雄厚的科技基礎。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2. 國家十分重視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有廣大殖民地。即使不發展科技也照樣能在殖民地賺取很多錢,客觀上限制了它們的進步。
3. 嚴謹的作風,勤勞的天性,追求卓越的精神。德國人偏愛生產高檔且很貴的東西,比如賓士寶馬和虎王坦克。
4. 德國智商普遍比較高,據研究,德國人智商約107,東亞國家106,而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只有90—100左右。
5.高效有為的政府。無論是威廉時代還是希特勒時代。領導集團都十分注重與時俱進。敢於大膽引入新的科技新的思想。
6. 在戰爭在准備上十分充分,在新武器的研製上不遺餘力。
7. 尊重個人研究成果,德國很早就實行了專利保護法。
8. 德國自然人才輩出,但要說在美國和蘇聯的核心科學家都是德國的就未免過於誇張了。
(2)德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科技發達的擴展閱讀
其實德國在二戰中的科技尤其是軍事科技如此先進一點都不讓人意外。首先,德國在工業革命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很發達了。比許多國家都先開始工業革命。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優勢,進行了海外擴張,積累大量的原始資本。
再者,德國人在工業革命以後,重視教育的發展。在海外積累的資本,有很大的一部分都用來發展本國的教育事業,為德國培養出各式各樣的人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的教育水平已經領先於大部分國家。國家十分重視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
『叄』 二戰時期的德國都有哪些高超技術
二戰時候德國科技確實很發達,當時美國、蘇聯、德國的軍事實力排名 德國排名第一,依次為德國、美國、蘇聯,二戰結束之後就是美國強。據說二戰德國一天能造20輛坦克,每個月大約600輛。
航天方面
提到德軍的航天飛行方面,不得不提馮布勞恩,他被譽為現代航天之父,發明了V-1,V-2火箭,戰敗後投奔美國,1969年將第一艘載人飛船「阿波羅11號」送上了月球。確實是妖人,22歲一畢業就帶隊,毫不含糊,而且僅用了10年就搞出了完全可用的運載火箭(他那時候和從0開始也差不多),而同期其他國家還停留在科研的程度。他的同事,包括死在試驗場的一堆人,也都是大師水準,像低溫上面級之父埃里克當初就是東線的炮手,死前被救回佩內明德搞科研了。德國航天和其他國家的區別,打個比方吧,類似老工程師和大學生之間的區別,一邊是身經百戰,一邊是毫無經驗。戰後德國科學家實際上起到了師傅帶徒弟的作用。當時的所有構想,無論是奇葩的還是可用的,德國人都交過學費了,後來者可以少走彎路。
當時納粹德國的確有在研究飛碟與時間機器,這聽起來很科幻,不過都還尚在構思設想階段,要知道在大勢已去的時候,希特勒甚至派遣了探險隊遠赴西藏找到能夠摧毀世界的神器。
陸地方面
德國陸軍的裝備不僅先進,而且工業設計非常漂亮,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收藏與參觀用,而不是實戰。比如坦克,很多人認為德軍的虎式和豹式是二戰時期最先進的坦克,但是對比於蘇聯的T-34和斯大林坦克,其實德式坦克真不先進。德式坦克使用垂直裝甲,炮彈的殺傷力全靠厚重的裝甲來吸收,而蘇式坦克都採用傾斜裝甲,炮彈打中後傾斜的角度可以抵消一部分沖擊力,所以蘇式坦克裝甲不如德式的厚,但防護能力相等甚至更好,這點在斯大林坦克上體現的更明顯,擁有122mm口徑艦炮的斯大林坦克和擁有88mm口徑高射炮的虎王坦克都可以一炮擊毀對方,但虎式坦克平均裝甲厚達200mm左右,重60噸以上,而斯大林坦克僅重44噸,越野時速卻是虎王的兩倍左右。其次德式坦克採用後驅底盤設計,而蘇式坦克是全驅底盤,經過蘇聯戰場的證明,全驅底盤對戰場適應性更好,尤其是受反坦克武器的影響更小。當時德式坦克均是燒汽油的,而蘇式坦克是燒柴油的,柴油坦克被擊中後更不容易起火,而且冬季寒冷條件下啟動會快很多。再加上德式武器機械復雜,生產成本和維護成本都高的嚇人,這其實說明德國坦克設計能力不足,因為真正好用的武器不僅是單挑強,也必須是易於大量裝備而且簡單可靠的。經過二戰的多次證明,後來蘇式坦克設計思路成為了戰後坦克設計的主導思想,而德式坦克除了選美和比武之外是無法在實戰中與蘇聯坦克抗衡的。虎王坦克可以一挑五、一挑十,但蘇聯的坦克是拖拉機廠都可以製造的,幾十輛換一輛也不虧。
海軍方面
與坦克相同境遇的還有德國海軍,且不說德國統帥部思想怪異,戈林元帥竟然認為航母應該歸空軍指揮,德軍在大型水面艦艇的設計思路上仍沉浸在巨艦大炮的時代,唯一比日本人聰明的就是認識到潛艇的作用是打擊補給線而不是打海戰,但是直到戰爭結束才只有一艘未完工的齊柏林伯爵號航母,只能說德國海軍不論造出多麼大的戰列艦,在整體理念上跟英美的差距實在是大。戰爭初期所有巨大而昂貴的建造計劃消耗了大量貴重的原材料,嚴重影響了陸軍和空軍的發展和運行。加上希特勒本人對潛艇感興趣並不重視海軍,脾斯麥、提彼茨這種排水量兩倍於英國皇家海軍旗艦的戰列艦再先進也是落後的,日本還有武藏與大和號這種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列艦,但是有什麼用呢?
德國當時的軍事和科技的確很發達,但真正用在實戰上的似乎只有航空和坦克的一些方面,只能說是幫美蘇試錯了,很多完全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當時德國人都做了。德國的航天先進性無可置疑,主要是馮布萊恩本人,V2導彈發動機完全可以算是一個里程碑,與蘇聯和美國前輩徹底拉開了5到10年差距,不光先進,而且特別成熟,完全可以滿足第一代航天器的需要。德國只是迫於戰爭形勢把一些還在實驗階段的武器過早的用於戰爭了。
『肆』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德國發展科技的背景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德國發展科技的背景:
1、德國經過王朝戰爭,完成了國家統一.統一的國內市場和穩定的政治局面有利於經濟發展
2、普法戰爭中德國得到了法國的賠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得自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望採納~
『伍』 德國是什麼時候開始強大的
德意志統一
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軍事和外交斗爭,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魯士為主體的統一。
世界大戰
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同盟國打擊下,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
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對波蘭展開入侵,後協同蘇軍迅速佔領波蘭全境,英國及法國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展開。隨著戰爭進行,德國及其盟國迅速控制歐洲大陸及北非,但迫使英國投降或停戰的計劃未能成功。1941年6月22日,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入侵蘇聯。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使德國向美國宣戰。德國於1942年6月28日—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19日的藍色行動遭受失敗而由東線戰場撤退。德國的盟國義大利於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國須防禦義大利戰線。諾曼底戰役後增加了西線戰場,同盟國軍隊進一步進入德國領土。1945年4月16日—4月30日/5月2日的柏林戰役於4月25日紅軍攻入柏林城,4月30日紅軍完全佔領柏林城區,當天下午希特勒自殺,當時柏林城防區司令打算向蘇軍進攻柏林部隊的統帥做出有條件的投降,但因蘇軍進攻柏林的部隊的統帥拒絕投降未果,最終幾經交涉和斗爭之後於5月2日在紅軍佔領柏林之後對蘇軍統帥無條件投降,5月8日,德國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兩德統一
1 9 8 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台;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1990年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1990年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陸』 德國經歷過一戰,等到二戰時軍事科技水平發展為什麼那麼高
德國經歷一戰後,在二戰中仍然表現除了強大的戰鬥力和先進的科技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一戰並未傷及德國根本
一戰並沒有打到德國腹地,德國的科技文化實力受影響不大,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很大部分的被保留下來,所以只要有一個穩定的內部環境中就可以快速的發展。
4、四年計劃
依靠強大的經濟做後盾,戈林提出了德國軍事工業發展最猛的「四年計劃」,介於此,德國開始了科技與工業相結合,大力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並先後吞並奧地利等原奧匈帝國的地盤,以此來儲備大量的軍用物資。
一戰後到二戰前這段時間內,各大戰勝國各懷鬼胎,相互提防,才給了德國如此大的發展空間,在二戰時才有強悍的戰鬥力。
『柒』 德國是怎樣在1898年趕上並超過歐洲兩個老牌國家
德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四分五裂,最終普魯士統一德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通過不懈努力,經濟學家李斯特提出的通過經濟統一實現政治統一的方式得以實施,關稅同盟的建立使貿易壁壘被打破,德意志經濟快速發展。德國所採取的由經濟統一從而促成國家的政治統一的道路也是迫於歷史條件的制約。而正是通過經濟上的統一,才使得德國經濟迅速的崛起,稱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從而為政治上的統一提供了前提和物質基礎。鐵血宰相俾斯麥則在歐洲列強環飼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備後,最終以三場對外的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他遵循歐洲大國的均衡原則,為德國帶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空間。
德國經濟之所以可以迅速的發展,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在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就是教育。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德國就開始為本國的青少年提供免費的義務教育。即使在德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國家也絲毫沒有減少對教育的投入。德國要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上的損失。德國政府對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而對學術科研活動從不幹預。正是在這種良好的教育氛圍中,德國的科技實力一躍跨入世界頂尖水平,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德國的智力資源使其率先進入到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國萌發。
強大的科技實力,發達的工業以及從俾斯麥時代延續而來的龐大的軍隊,使德國成為一個侵略性極強的國家,最終導致軍國主義思想泛濫。
『捌』 二戰的時候德國的科技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一,德國雖然面積小,人口少,資源有限,也作為一戰的戰敗國,科技能夠在二戰期間迅速的發展起來,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工業化完成早,工業基礎雄厚,科研技術領先,製造業和生產能力強大(但不是最強大,生產製造最強的是希望國)
2,獨裁統治,國力恢復迅速。元首個人能力強大,狠抓經濟,秘密發展軍事全國的戰斗意志空前強大和信仰一致,軍民一心
3,戰前准備充分,戰術理念先進
4,英法和蘇聯等國的前期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的做大,整合了歐洲的大部分資源,以戰養戰。
科技上:二戰期間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並不影響到自身科技的發展,德國和中國不同,當年中國是個極度傳統封閉的國家,無無法快速接收到新外來新科技,但是德國就不同了,處在歐洲,與各國科技同步並不難做到,畢竟這些科技在一戰時德國就已經擁有,進化它並不困難。軍事上的科技,做得最出色的莫過於坦克的設計,各國的對坦克並不是十分重視,只知道大量造,但是德國卻考慮到了坦克的安全性。於是將坦克垂直的前沿裝甲,改裝成45%斜角,這樣做的意義就在於,正面打來的炮彈很容易被45%斜角的裝甲彈走,而同強度的垂直裝甲,則會被炮彈很乾脆的穿透。 原理是一個力作用於於力平行的平面上時,威力最大,而作用於斜面上時,則會產生折射。
二,二戰期間德國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
1,政治上:法西斯專政,結束了的一戰後混亂的局面,加強了對國家的控制,平息了各界的動亂,讓德國經過穩定的發展環境里,為國家經濟軍事的發展做足了保障。
利用了英國傳統的大陸政策(保持各方勢力均勻,不允許霸主),已經英美的同情,逐漸將德國的國際地位恢復到戰前水平,並且借機收回洛林,已經萊茵地區,甚至佔領捷克。
2,經濟上:戰後得到美國大量的貸款,用於國家的恢復;當然遇到了經濟危機,所以德國的經濟恢復,並沒有恢復到哪裡去。所以德國的經濟相對於其他歐洲強國來說,是落後的,但是德國的工人為國家貢獻很大,他們當時每天在工廠里工作10多個小時,到最後只拿點保障生活的錢,幾是這么急追快趕,使得德國的工業慢慢和各國平起平坐,甚至趕超。
3,軍事上:凡爾賽條約雖然規定了德國不允許擁有空軍,不允許建造戰艦,陸軍規模不能超過10萬,但是希特勒巧妙的運用了外交手段:英國仍希望德國起到牽製法國的作用,所以一定程度的默許了德國加強軍備,並且最終同意了德國駐軍萊茵地區。法國在戰後漸漸被英國牽著鼻子走,並且在戰後資本經濟飛快的發展,法國(也包括英國等)不願意承擔發動戰爭的責任(也不願意放棄追逐利益去抵制德國),於是被迫接受英國對德國曖昧的態度。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蘇聯的成立,各國的共產勢力十分強大,英法希望德國也能站到他們的反蘇陣線上,加之法西斯上台的政策也是反蘇聯,所以豬狗是一家。
德國的軍事最經典,二戰前,雖然德國的陸軍規模不能超過10萬,但是德國暗中訓練有60萬「黑軍」。他們平時是圍觀群眾,戰時就變成正規軍。幾年反復,規模達到二百萬
以上。 德國的戰術是當時最先進的,可以說是第5代戰爭的鼻祖,美國現在依然在沿用。戰事初期,飛機先對敵人的通訊戰,飛機場,道路,屯兵點等重要軍事目標發起定點轟炸,將敵人各部通訊打斷,再集結坦克群,分兵幾路沖鋒撕開對方防線,步兵跟在後面搞破壞,當這幾路坦克群在敵後方集結時,集結點內就是一大批被保包圍的敗軍,任由德軍屠殺,而至於被坦克甩在後面的敵軍,由於戰線崩潰,首尾不能相顧,又不能互相聯系獲取敵情,打得十分被動,最終難逃被德國二線部隊剿滅的厄運。 而歐洲各國還在陶醉一戰時的陣地戰,機動性不強,應變能力自然也不強,所以紛紛被德國打得丟盔棄甲。
『玖』 德國20世紀20年代的科學發展史
20世紀20年代德國依靠巨額外債更新了工業設備,重新成為第二工業強國。但是德國的經濟復甦是嚴重依賴於美國的,自從1924年執行道威斯計劃開始,德國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德國經濟的短暫繁榮是依靠美國的短期貸款,並以此來支付其他國家的戰爭賠款。這種對美國資本的嚴重依賴,成為了德國經濟不穩固的主要原因。一旦美國經濟「傷風」,德國的經濟就會「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