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前德國人在中國建了什麼大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甘肅省蘭州市位於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它建於公元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
濟南市區北部濼口黃河鐵路特大橋,是建於1909年7月津浦鐵路上的一座跨河大橋。
B. 為什麼德國要建造馬格德堡水橋
紅線是老路,黃線是建橋之後的路。
易北河在馬格德堡和兩條大運河相交,一條通柏林,一條通萊茵。
易北河的水位比兩條運河都要低,建橋之前,船要從易北河繞進另一條運河,並且要通過兩次水閘。圖上可以看到兩個轉彎都很急,易北河的水位一低,滿載的船就過不去了。經常要費時費力的卸貨重裝。
建橋之後省了一個水閘
C. 大海深不見底,那橫跨大海的橋梁都是怎麼建起來的
首先要明白,現在世界上所有的建築物,如樓房、鐵塔、橋梁等都要打基礎,也就是起支撐作用的結構,只有支撐結構足夠堅固,建築物才不會輕易倒塌,能最大程度保證安全。對於橋梁而言,橋墩的承載力對於橋梁安全至關重要,其選址要經過非常嚴謹的考察,如地形、地質、水位等。而根據這些因素,每個橋墩的建造都會採取不一樣的方法。
方法三:沉井(箱)法。早在1841年,法國工程師特利其爾就提出用氣壓沉箱方法建造橋墩,之後各國也在此基礎上發明了相應的技術,1958年中國就創造出了震動沉箱法。
但由於早期沉箱施工主要是以人工挖土為主,沉箱內高壓、高溫、噪音等危害身體的原因,沉箱法一直很少被使用,直到2007 年,我國自主研發了氣壓沉箱無人化遙控施工系統,才在沉井法受阻時派上用場。
而所謂沉井法,與沉箱法有著異曲同工的地方,簡單來講就是把上下都不封住的管道打進海底,一邊排除泥石一邊下降,一根連著一根,直到預定位置,然後澆築混凝土。這也是現代建橋常用的方法之一。
D. 誰知道關於德國人修橋的那個故事
哪座橋
E. 世界第一大橋是什麼橋哪個國家建設的
數學橋
在靜靜的劍河,有一座古老的木質桁架橋——「數學橋」。這座橋是由詹姆斯·小埃塞克斯根據威廉姆·埃斯里奇的設計而建造的。它展示出現代鋼梁橋的雛形,其橋身相鄰桁架之間均構成11.25度的夾角。在18世紀,這種設計被稱為幾何結構,所以此橋得名「數學橋」。
開放時間最短的橋
2000年世紀之交時,英國泰晤士河的水面上架起了一條耀眼的「銀帶」——千禧橋。簡潔明快的結構、輕巧纖細的造型和連續流暢、充滿活力的美感使其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2000年5月13日千禧橋正式開放。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如潮水般涌來的遊人的腳步使輕盈的「銀帶」開始在水面搖擺,振動。最後千禧橋只開放了二天,英國當局就下達了暫停使用的命令。
自殺者最喜歡的橋
1579年英國探險家弗朗西斯·德萊克發現了一個連接太平洋和舊金山的海峽,這就是後來的「金門」。
金門大橋的設計和建成歷時4年,於1937年投入使用。它橫跨於聖弗朗西斯科灣入口處,把舊金山城與北加利福尼亞連接起來。大橋憑借兩根94厘米粗的鋼纜懸掛著。兩橋塔之間的主跨度為1280米,是世界跨度最長的大橋之一。橋塔高227米,是當時世界最高的橋塔,也因此使其成為自殺者十分青睞的地方。金門大橋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巨型懸索橋。
最恩愛的橋
「伊麗莎白」大橋是以奧地利皇後「茜茜公主」命名的,該橋通體白色。匈牙利人自己形容其猶如「白鷗凌波」,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有—座與其相對應的,始建於1886年,並以茜茜公主的丈夫、當時的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茲·約瑟夫命名的橋。該橋通體綠色,現已被改名為「自由大橋」。橋名雖改,但至今每座橋柱的頂端還赫然鑲嵌著哈布斯堡的王徽。
在二戰期間,「伊麗莎白」大橋曾被德軍炸毀,現在的大橋是1961-1964年間重修的。
最長的雙層橋
花了1.0年工夫,於1998年3月完成的日本明石海峽大橋,位於本州與四國之間。全長3910米。橋的主塔高約333米,相當於東京鐵塔的高度,而兩座支撐纜線的主塔,相距約2000米,使其成為世界上最長的雙層橋,雙向6車道,加勁梁14米,抗震強度按l/50的頻率,承受8.5級強烈地震設計,歷經神戶大地震,至今仍屹立不倒。
最不對稱的橋
德國科隆的塞晤林大橋建於1969年,這座斜拉橋只有一個橋塔,這種不對稱的單橋塔設計是因為兩個橋塔將影響從河上觀看科隆大教堂。
最高的橋
科羅拉多州阿肯色河上的羅伊·喬洽大橋是世界上最高的橋,橋面高出水平面321米。該橋僅用了3個月時間建成,1929年12月通車。
最無奈的橋
作為威尼斯象徵之一的嘆息橋,建於1600年,是一座連接著總督府和旁邊的地牢的,幾乎全封閉的石橋。上部穹窿覆頂,在造型上屬早期巴洛克風格。聽說戀人們在橋下接吻就可以天長地久。
事實上,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後,重罪犯被帶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別俗世了,所以在經過這座密不透氣的橋時,不自主地發出嘆息之聲。該橋因此而得名。
F. 德國奇特的馬格德堡水橋,它究竟是如何建成的
在我們的意識中,橋的作用就是讓行人跟車輛通過的,但是在德國奇特的馬格德堡水橋卻是基於讓船舶通過的理念而設計出來的。這座橋是德國人用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將德國的易北河跟米德蘭運河之間用一條渡槽所連接,渡槽所經過的路線可以直接到達德國的重工業區,可以說是對當地工業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前景不可估量
在當時德國的情況下,修建這座水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他們堅持了一整個世紀,終於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我覺得這座水橋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有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去看看。
G. 鐵路橋梁是怎樣建造的
機車被發明之後,鐵路橋就隨之出現。1830年,機車的發明者喬治•史蒂芬生修建鐵路時,是用石頭和鑄鐵為主要材料修建鐵路橋。英國1846年修建的布列坦尼亞橋,是世界上用熟鐵板鉚接的第一座鐵路箱形梁橋。1847年,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的聖路易斯鋼拱橋。1917年加拿大建成當時跨度最大的鋼橋魁北克橋,主跨549米。1867年英國人發現混凝土具有優良的可塑性和耐壓性,開始建造鋼筋混凝土鐵路拱橋,開始成為取代石灰建造拱橋的理想材料。1915年美國建成一座10孔55米的大型鋼筋混凝土雙線鐵路拱橋。
20世紀以來,建橋工藝不斷發展,新型材料大量出現。1963年德國建造的費馬恩海峽橋,是鋼系桿拱結構,主跨為248.4米;1963年南斯拉夫建造的多瑙河橋,是預應力混凝土拱結構,跨度327米;1977年阿根廷建造的巴拉那河橋,是鋼斜拉橋結構,主跨為330米;1972年德國建造的法蘭克福美因河二號橋,主跨為148.23米;1978年日本在上越新干線上建造的太田川橋,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橋梁,最大跨度為110米。
中國自1876~1949年間,鐵路橋幾乎全是鋼橋。20世紀初修建的京漢鐵路鄭州黃河橋,是中國黃河上的第一座鐵路橋,全長3015米。經過不斷發展,50年代開始主要用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建造鐵路大橋。其中武漢長江大橋是長江第一橋。
H. 德國馬格德堡水橋大橋
馬格德堡水橋-工程建設 馬格德堡水橋 工程師們連通兩條水道的最初構思,早在1919年即已提出,而羅騰湖(Rothensee)升船機及大橋錨碇也於1938年安裝就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設工程被推遲。隨後的冷戰時期,德國分裂,該項目被東德政府無限期地擱置下來。德國重新統一後,隨著道路交通重大工程規劃的編制,水橋再次成為一個優先項目。建造於1997年開始,經過六年時間的建設,耗資5億歐元,巨大的水橋,現在連接柏林的內陸港與萊茵河沿岸港口。為使運輸船舶得以跨越易北河而建設的這龐大的「浴缸」,共耗費了2.4萬噸鋼材和六點八萬立方米混凝土。直到水橋於2003年10月開通運營之前,在米德蘭運河和易北河-哈維爾運河之間運行的船舶不得不繞道12公里,通過易北河羅騰湖船閘(Rothensee Lock)和涅格利普船閘(Niegripp Lock)通行。 馬格德堡水橋-結構特點 馬格德堡水橋 馬格德堡水橋是用來跨越道路、鐵路、河、峽谷或其他障礙而建造的結構。印象中的橋梁不外乎就是讓車輛、火車、行人來穿越的。但在德國,這橋主要是來給船過的,所以有一天過橋時,看到大船跟著一起過時不用太慌張。馬格德堡水橋,位在馬格德堡(Magdeburg)的易北河上,將東部的"米特蘭德運河"( Midland Canal)與西部的「易北-哈威爾運河」( Elbe-Havel Canal)跨越易北河連接起來。由於馬格德堡通過易北河可到達漢堡的海港和南部的德雷斯頓、捷克,讓馬格德堡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水路、鐵路和公路的交通樞紐。 馬格德堡水橋,分別於1919年、1938年都曾有過建造計畫,但因為經歷世界大戰、冷戰一直未能執行。終於在1997年正式開工建造,歷經6年、花費5億歐元,於2003年10月完成了這座918公尺長的大水橋,讓大型船舶可在橋上航行。
馬格德堡水橋使用了24000噸鋼筋、68000kg/立方米水泥量, 水橋除了給船舶航行外,也開放給行人、自行車行走。 馬格德堡水橋的完工讓船隻通過運河縮短到達魯爾區、柏林,疏通東西方向的水陸交通。
I. 花了39億人民幣才修建好的橋梁,後來怎樣了
後來就是這個橋梁,就是沒有多少人從這里走,而且通車的這個通車量並不是很高,花了這么多錢,結果就是弄了一個架子,讓人覺得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