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希特勒那麼BT還這么多女人喜歡
其實客觀的說,希特勒當政期間在德國國內是很得人心的 可以說是全國的一種瘋狂崇拜,他對國民的欺騙非常成功,他的言論尤其是為德國爭取生存空間的說法很受歡迎,可以說是適應了民心吧,甚至可以說他是個很有魅力的男人,至於很多女人喜歡,掃描原因都有的,他的權勢無人可比,演說的煽動性很強,這樣當然很容易得到女人喜歡啦
記得採納啊
⑵ 二戰時期,德國民眾為何狂熱追捧希特勒
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黨利用經濟危機造成的混亂局勢,積極擴張勢力。為了騙取民眾的支持,他向所有人許諾,要保證工人的福利,減少稅收,發放貸款,讓失業的工人有工作和麵包等等
⑶ 二戰時德國女的為何那麼擁護希特勒
德國女也是德國人,德國人為什麼擁護希特勒呢?
第一、讓他們有工作
第二、讓德國一雪一戰之恥
第三、德國稱雄世界,民族榮譽感大增
第四、經濟大發展
第五、「認為自己的血統一流」
第六、德國的民族性使然
、、、、
還有希特勒政權下婦女更有地位了
⑷ 有些人為何會崇拜希特勒
雖然希特勒已經不在,但關於他的很多故事,至今都在流傳,作為一個有名的歷史人物,被人們稱為戰爭惡魔,一手發動了二戰,給整個人類都帶來了災難,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真的難以想像戰爭的殘忍。
作為這么一個惡人,奇怪的是在當時,依舊有很多人崇拜希特勒,甚至現在都有人崇拜他,他發動的二戰,帶來的後果至今還在,德國至今還沒有還清,當初二戰時期欠下的債務,日本也沒有軍隊,不過日本屬於自己作死。
我們言歸正傳,這么一位可怕的惡魔,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崇拜他,首先就是因為,當初德國的經濟一蹶不振,很多人甚至吃不上飽飯,是希特勒來了積極發展經濟,使得德國的發展,一躍到歐洲的前沿。
還有另外一個因素,是希特勒的自製力,他控制自己堅決不沾任何不健康的東西,一個就是酒,據希特勒的貼身秘書說,他本人非常厭惡喝酒,他曾經多次說過,酒精是有害的,他希望別人,能夠認同他的這個想法。
男性喜歡的東西,似乎希特勒都拒絕,抽煙有害身體健康,抽煙多了之後,肺部會變成黑色,這個大家也都知道,希特勒本人也非常討厭抽煙,相對於喝酒來說,他對於抽煙更加厭惡。
他曾經說過,消滅一個敵人很好的辦法,就是送他們香煙抽,希特勒有一個情婦叫做愛娃,這個情婦也是陪伴了他一生的女子,在他們臨終之前,愛娃才有了名分,希特勒曾經就說過,要是看到愛娃暗地裡抽煙,就會馬上斷絕和愛娃的關系。
最後一點,那就是希特勒是個素食主義者,他不吃肉,並且他這樣的生活方式,可不只是說說而已,很多男性同胞,都說自己不喝酒不抽煙,可實際上總會是沾上這么一樣,喝酒也總是會有的。
但是希特勒不同,他有極高的自製能力,說不抽煙不喝酒,就堅決不會這樣做,並且這樣的習慣,能一直保持下去,可見他的能力。
德國依靠希特勒發展了起來,所以很多人對他都相當崇拜,希特勒是當時德國女性心中的男神,除了他極其高的自製能力,他在政治上也有卓越的才能,如果他好好發展的說,說不定能名留青史,可惜他野心太大, 發動了二戰,給人類帶來了災難。
⑸ 希特勒洗腦有多可怕,320名德國女軍官同做一事
眾所周知,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可是現在的國際形勢越來越讓人捉摸不透,美國身為世界警察到處揮舞大棒對他國內政肆無忌憚的指責和干涉,導致了當今世界越來越趨於動亂。例如就在不久美國一手製造中東世界的「阿拉伯之春」,藉助時機一手除掉了在利比亞長期執政的政治強人卡扎菲。
我們知道在1945年5月份的時候,蘇聯攻入了德國的首都柏林。當時負責在迫臨打掃戰場的沃羅熱伊金少校,無意中來到了希特勒最後的藏身之所帝國大廈。好奇心的驅使讓沃羅熱伊金少校想要進去看看,這個被希特勒鍾愛的帝國大廈究竟有何神秘之處?
進去之後看到的情景讓沃羅熱伊金少校終身難忘,打開地下室的大門,一股難以忍受的惡臭立刻就撲鼻而來,裡面全都是身著上校以及將軍服飾的死屍橫七豎八的躺在一起。在他們的身邊還四處亂扔著很多額白蘭地酒瓶,似乎是爛醉之後服了氯化鉀而亡,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些同希特勒一同赴死的人當中,居然有多達320位如花似玉的德國納粹女軍官。
⑹ 希特勒為什麼會被德國人追隨
因為他給了一戰戰敗後的德國人希望!
當時的德國人深受法國人和一些戰勝國歧視,不但割地賠款,而且軍事力量和經濟工業等各個方面都被條約限制!
所以當小鬍子跳出來以他瘋狂的個人魅力和極端的觀點挑起了德國人的狂熱,並一點一點從英法手中奪回一些利益後,德國人追隨他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⑺ 二戰時期,德國人為什麼對希特勒如此狂熱
希特勒是二戰時期著名的領導人,是二戰的主要發起者,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最後的自殺之謎更是為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但他的執政生涯犯下了許多大錯誤,像屠殺猶太人,發動侵略戰爭為世界帶來災難等,像這樣一個被認為是二戰罪魁禍首之一的人卻能得到當時德國人的狂熱追隨呢?
希特勒整飭國內的三把火在短短七年之內將德國重新帶回世界強國行列,作為帶領國家實現復興的強力領袖,德國人無不將希特勒看作救世主,對其的尊崇到了極盡狂熱的狀態,當然這與希特勒的人格魅力、廣播媒體對希特勒形象的塑造和希特勒超強的演說“洗腦”能力也有很大關系,刨除希特勒所犯罪行不談,作為一個政治家國家領袖希特勒無疑是堪稱優秀的。
⑻ 為什麼二戰時的德國人如此迷戀崇拜納粹和希特勒
1914年,在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維持了四年之久的世界性大戰,共有三十多個個國家,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作為戰爭的雙方,協約國和同盟國都不是非正義戰爭,雙方損失巨大,特別是作為戰敗方的德國,一度將其打入到萬丈深淵。
戰後的《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割讓13.5%的領土,損失12.5%的人口,喪失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丟失了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並對德國制定了嚴厲的軍事制裁。同時,高達1139.5億金馬克的賠款,期限是59年,因金融危機、二戰等影響,這筆賠款被延遲到2010年還清了最後的賠款。
原本德國發動一戰時想趁機重新瓜分世界,掠奪更多的海外殖民地,可是,事與願違,德國不但沒能將觸手伸到更多地方去,反而,成為了別人的待宰羔羊。一戰後,在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下,德國的工業生產水平倒退了20年,國力陡降,新生的,魏瑪政府,難以應付國內國外尖銳的矛盾,政治動盪,經濟低迷,墜入了萬丈深淵。
而在這樣的局勢下,法西斯主義抬頭,納粹勢力在德國迅速擴張開來,並於1933年取得了政權,以此來重振德國。
那麼,為何納粹會在德國迅速發展壯大?德國為何要走向法西斯?
很多人疑惑:為何一戰後納粹會在德國迅速崛起?在推翻君主制後,德國為何會走向法西斯?
第一、德國以普魯士人為主,利於增強國家凝聚力和認同感,普魯士精神利於軍國主義的滋生發展。
一個國家,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強大的民族 凝聚力才能發展經濟、振新國家。1871年,德意志實現了大一統,而德國又是一個以日耳曼人為絕對主體的國家,普魯士精神深入民心,以民族情感為紐帶,增強了國家凝聚力和認同感。這為軍國主義的滋生成長提供了前提。
說到普魯士精神,不得不說一下普魯士,其前身是條頓騎士團。普魯士有「不是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個有國家的軍隊」之稱,是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和戰爭的策源地。正是靠著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普魯士先後在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取得勝利,並最終促成了德意志的統一。自此,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在德國生長蔓延開來。
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德國第一次走向共和體制,魏瑪共和國誕生。但是,魏瑪政府是對對西方強國政體的效仿,在帝制瓦解之後,魏瑪政府只是摸著石頭過河,想靠新政體來挽救德國。只是,它畢竟是舶來品,沒有多少根基,也沒有從德國本身國情出發,對經濟的發展起不到明顯效果,也無法有效壓制社會動盪。另外,一戰後,法國重奪歐陸霸權,因不完全滿意《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制裁,和對法國的賠償,難免會將德國視為眼中釘。在強大的外部壓力下,魏瑪政府無力反抗,只能認慫。魏瑪政府無法帶領德國走向振興,激發了民憤民怨。
於是,通過極端國家民族主義來增強國家凝聚力,依仗新興的納粹黨,來帶領德國走向振興成為了德國民眾的選擇。
第二、一戰後,德國受到嚴厲制裁,生存空間遭壓縮,在內部矛盾和外部威脅下,納粹主義受到民眾的追捧。
一戰後,德國慘遭協約國的壓制,特別是來自法國,一度欲斷德國振興之路。領土、殖民地喪失,巨額賠款,使得德國背上了沉重的枷鎖。一戰本身是非正義的戰爭,而協約國對德國的制裁本身就嚴重失衡,這必然會導致德國民眾的怨憤,對於普魯士精神而言,這種恥辱必定會尋機報復。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在嚴重的內部矛盾和民族危機的雙重壓力之下,普魯士人走向極端,大爆發的可能性就會越高。正是利用了這樣的民族心理,使得法西斯主義迅速抬頭。
一方面,納粹主義,高度強調極端中央集權,強調民族和國家凌駕於所有人之上。利於發動底層民眾,在國家民族的情結下,一致對外。
另一方面,納粹黨所宣揚的種族優越論,主張回歸德意志民族的傳統,找回德意志民族的尊嚴,對於德國民眾而言,就像一顆強心丸,很合飽受經濟危機,渴望民族富強,能過上好日子的基層民眾的心意。而這種種族優越感與備受欺凌的猶太人相比,顯得更加的高等。
第三、經濟危機成為了納粹上台的契機。
1929年,起源於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波及到英法德日等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經濟大蕭條時代。
一戰後的德國,國力跌倒谷底,在大蕭條之前,還處在恢復期內。1923—1928年,德國靠向美國借的200億馬克貸款,來發展本國工業生產。可是,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後,這筆貸款也隨即被收回。本身就很單薄的德國,在冰天雪地里,又被人拿走了外套,其窘迫程度不言而喻。在這場大蕭條中,德國工業生產直線下降,煤炭、鋼鐵、機器製造業等下降迅猛,失業人數也從1929年9月的130萬,上升到1932年2月的800萬。國家和民眾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階級矛盾越演越烈。這已大大超出了魏瑪共和國的能力范圍。
面對動盪不安的社會,只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整合集中資源,才能重振國家、拉升經濟,有效壓制內部矛盾和抵禦外敵。而共和制的政府顯得無力,就算民眾有很多的自由和權利,但連飯都沒得吃,溫飽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自由和權利就算一場白日夢。本著務實的態度,德國民眾更願意先將麵包握在手裡。
怎樣才有足夠的麵包呢?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希特勒的納粹黨所宣揚的極端集權治理模式非,得到了民眾廣泛的支持。而登上政治舞台中心的希特勒,最終並不是開的空頭支票,而是將承諾付之於實際的。比如,為失業者、復員軍人和無家可歸者建立「食物施捨所」,提供住房,發放衣服和食品。德國民眾也開始對納粹黨越來越有信心。
希特勒上台後,僅用了三年的時間,納粹德國創造了「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一度成為全球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
對於德國民眾來說,納粹黨是為國民貢獻的政黨,希特勒猶如神一般的存在,得到萬眾擁戴。
⑼ 為什麼有些女孩子崇拜希特勒
德國人為什麼擁戴希特勒
您現在的位置: 中華復興網 >> 文章中心 >> 歷史人文 >> 文章正文
文摘周報:現代德國文明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訴諸理性。但在上世紀30-40年代,整個德意志民族都捲入了納粹的戰爭,導致了德國和人類文明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
「以追求強國為起點,以落得虛弱兼分裂的國家而終結」,再一次地證明了這樣一個真理:一個大國如果任由民族主義情緒泛濫,一味地激發民族仇恨心理,卻又缺乏民主和保護自由抗爭的機制,這一定會導致本國甚至是全世界的浩劫。
■德國民眾的「強國夢」與納粹政府
從19世紀起,德意志經濟社會發展明顯落後於英、法等國,這刺激出德國人對國家強大的期盼和「落後就要挨打」的焦慮,由此逐漸形成了德意志必須強大的民族共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凡爾塞和約》的規定,戰敗的德國被解除了軍備,民族屈辱、經濟蕭條、社會混亂交互作用,讓驕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實現「強國夢」。而希特勒的納粹黨,敏感地把握住了這種國民心態,適時提出了「修改《凡爾塞和約》、收回失去的領土,把相信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聯想起來,團結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宗旨,並允諾要盡快改變戰後軍工企業停產造成的大量工人失業以及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在當時的不少德國人看來,簡直就是使德國擺脫困境的良方。1928年後的幾次選舉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把納粹黨視為解決德國社會主要問題、實現德意志民族強盛的希望。納粹黨在1932年的選舉中大勝,希特勒由此獲得了組閣大權。
取得執政地位後的希特勒和納粹黨,用國家(民族)社會主義將國家再魔法化,第三帝國吞噬了市民社會,實現了國家與社會的合一,在「決斷論」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全權主義的國家。這在當時的德國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反對。在上上下下充斥著民族主義狂熱的時候,通過建立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以迅速實現德國的復興,很輕易地就成為了德國人最大的共識。有了這樣的共識,納粹宣傳的所謂「德國民族共同體」的概念一下子就俘獲了民眾的心,為了國家經濟發展、一圓「強國夢」,以犧牲思想自由和個人政治意識為代價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為如此,納粹的消滅異己思想、反猶太人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復興民族主義的旗下被德國人容忍。
■希特勒的「三把火」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失業現象。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台後,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築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朴,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更不鬧緋聞,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
但已被迷惑了的德國人忘了,希特勒雖然不喜歡在個人生活上揮霍納稅人的錢財,但他從來不怕多流納稅人的血。在《我的奮斗》一書,希特勒早就透露過他的長遠擴張計劃,引導德國走向戰爭是他必然的選擇。而後的事態發展證明,那是一條德國的通往毀滅之路。
中華復興網 http://www.1840cn.com
⑽ 二戰期間德國人為什麼瘋狂追隨希特勒
因為一戰德國是戰敗國,德國賠款,人民受到極大壓抑,希特勒的出現給當時的德國人帶來前所未有的希望,調動了德國人民情緒,不管希特勒的思想是左還是右,希特勒他做到了,這點必須承認他的能力,如果他不過於極端,他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領導人,在世界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