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鼓勵生育,生一個孩子會被獎勵60萬,為什麼當地人卻不想生
因為德國是高收入、高福利國家,年輕人不用考慮「養兒防老。在他們的價值觀里,並不想因為孩子錯過自己的精彩生活,更喜歡夫妻兩個人無憂無慮的悠閑時光。
德國的社會福利太過於完善,使得當地的德國人沒有後顧之憂,也就覺得沒有生孩子的必要。說白了,現在的年輕人活得很自我、很自私,不願意因為生孩子降低生活質量。
基於以上原因,德國的丁克家族特別多,在高收入高福利的前提下,有享不盡的生活樂趣,德國人自然不願意因為孩子而錯過精彩的生活。
② 德國拿走一半諾貝爾獎的國家,到底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說起德國教育,可謂有口皆碑,人口僅為世界總數1.1%的德國,卻獲得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很多專家學者更是對德國的幼兒教育交口稱贊,認可德國教育中尊重兒童發展規律、強調生存技能、自我表達的教育理念。至於8200萬的德國人為什麼能摘取一半的諾貝爾獎?
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其實,這些教育重點不僅僅是德國人的專利,歐洲其他國家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③ 德國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德國是印發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歷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並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一、愛護動物。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幼兒園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喂養,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並與它們游戲,有條件的還需作好「飼養記錄」;正式入學後,孩子們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篇章關於被教師推薦為範文的壁報發表。此外,小學生們還熱衷於利用自己積累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里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第二、善待生命。柏林一個13歲的男孩為一隻小鳥醫治創傷,後來又將其放回大自然。小作者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這一充滿愛心的過程,此文榮獲了該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賽」的一等獎。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則會受到各種教育:輕則受到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懲罰。如果仍然不思悔改,就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療,因為在大人們看來,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傾向。第三、憐貧惜弱。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者比比皆是。法蘭克福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趕走,全家人對此事極為重視,並且鄭重其事地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認真又耐心細致地啟發孩子:流浪者盡管穿著邋遢。但同樣享有人的尊嚴。這位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第四、寬容待人。波恩一位7歲的小女孩雪麗,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感到大丟面子,因而試圖報復以泄心頭之恨。但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主動和梅芙談心,才了解到梅芙由於自己喂養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才「出言不遜」。於是,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夥伴的友誼更深厚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時,德國人還十分重視「反面教材」的作用。對這些中小學校園里出現的恃強欺弱的所謂「小霸王」,校方持旗幟鮮明的反對態度。據悉,經兩次記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立即果斷地予以開除,送交「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對於影視節目中頻頻出現的暴力鏡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十分注意引導孩子以「批評」的眼光來審視。德國製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德國人並不贊成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別是男孩)與玩具槍炮坦克為伴,因為如幼時經常用玩具「模擬殺人」,難免會對其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孩子是世界的未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理所應當,尤其是在德國這個過度彰顯這一教育理念,讓人倍感欣慰。
④ 德國在幼兒教育方面遠遠出色,那麼這些德國家長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中國,只要孩子進入學校,面對的就是整整齊齊的課桌、成摞的厚重書本,和排得滿滿當當的課程表。可即便如此,大多數家長還會在課余及校外時間為孩子安排大量課程。這擠壓了孩子的放鬆時間,也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相較而言,作為全世界產生最多科學家和科創人才,包攬了一半諾貝爾獎的國家,德國在幼兒教育方面遠遠出色。
那麼這些德國家長又是如何做的呢?
自然教育法則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在孩子的探索中給予充分的自由度,找到孩子的敏感之地,讓他自己在舒適區找到感興趣的科學探索的方向與方式,這比大人生硬的將知識灌進孩子大腦中強得多。
⑤ 二戰德國戰敗後,被「生命之泉」培養的孩子最後結局如何
這些孩子最後都被寄養在軍官家裡,並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在生命之泉計劃中,產生了非常多的嬰兒這些嬰兒多數是被寄養在德國軍官的家裡,但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誰,親生父親是誰,雖然德國專家認為他們是純中的雅利安人,但是事實上並不是。
可以說這些培養的嬰兒在當時受到待遇都非常好,他們吃的東西用的東西都是非常好,都被寄養在上流社會的家庭中。他們擁有最好的教育他們吃的東西也非常好,就是為了以後成為軍人以後,有更強大的戰鬥力。
⑥ 德國的教育體系如何
風靡全球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但留給了我們很深刻的思考,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德國教育的快樂天性教育。德國教育學家支持兒童學前教育。他們認為,兒童到7歲之前的教育極為重要。但是不同於中國的學前班,德國學前教育的重點在於創造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孩子能力。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那麼到底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呢?
一位旅居德國的媽媽告訴我們,她兒子在幼兒園里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個是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使用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另外一個是語言能力的培養,但主要通過游戲的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諸如傳話游戲、角色扮演之類的游戲卓有成效。
充滿趣味的情景藝術教室利用環境、情感、藝術等因素來調動寶寶無意識的心裡活動,以協調有意識的心裡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掘人的生理和心裡潛能,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拓展思維空間。
為2-6歲的孩子量身定製情景劇場與混齡語言開發場景,BBunion獨家引入韓國PDM情景藝術課程將認知、品德、藝術與探索完美融合在課程體驗過程中,在游戲中鍛煉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提高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水平。在BBunion,孩子們永遠會在課程體驗中「發現」知識獲得知識,原本無聊的概念性學習變得令人充滿期待。下一堂課,又有什麼樣的驚喜在等著我呢?
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BBunion汲取國際前沿幼兒教育實踐精髓,按照適齡發展原則,引進全球超39個國家1000多種品牌教具,源自德國、韓國、西班牙、英國、奧地利、荷蘭、法國、瑞士、美國等各地品牌教研團隊的成效,並結合BBunion專業課程體系,解鎖每個孩子的無限潛能。
BBunion全新概念店的設計理念完整的詮釋了我們對孩子的愛與責任,我們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讓孩子出生後不能錯過的一堂課。諾貝爾獎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BBunion立志培養創造世界的人。
⑦ 德國教育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們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專業,重視孩子的特質,承認孩子的不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定位相比。但實際上我們更多的還是按照社會上所謂的「成功」「成才」標准去培養孩子,什麼專業吃香掙錢多,就讓孩子學什麼,什麼特長可能會對升學有加分有幫助,就逼著孩子去學,這種現象比較普遍。
同國內的孩子相比,德國的孩子要輕松得多,快樂得多,這跟民族傳統和歷史背景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在德國他們比較注重順其自然,100個孩子中有一個出類拔萃的就很滿足了。
如果孩子沒練好琴,家長就會直接告訴老師:"同孩子聊聊天就可以了,孩子這周沒練琴。"這樣家長很輕松,孩子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可以說甚至有些是很懶惰的。
而國內的孩子就完全不同了,中國的孩子都很聰明,也很勤奮,家長也很配合老師,很重視孩子的一舉一動,自古到今那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一直潛意識地存在著,為了給孩子的前程鋪路,有些家長就強制性地讓自己的孩子學這個學那個,不管孩子的興趣怎樣,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這樣家長和孩子的壓力都很大。所以讓孩子學鋼琴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興趣,以培養興趣為出發點,讓他們覺得鋼琴是朋友而不是敵人,這樣孩子坐在琴邊就不會眼困,不會煩躁,就不會只盯著時鍾而是真正地樂在其中了。
可以說,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發掘孩子的創造力、發揮想像力,是德國鋼琴啟蒙教育最顯著突出的特點之一。
⑧ 世界最缺孩子的國家德國,生一個孩子獎勵60萬,為何當地人卻不想生
生一個孩子國家獎勵6萬歐元,這6萬歐對中國人來講是筆「巨款」,是生幾個孩子也沒有的待遇。但是對於德國人來講,6萬歐並不足矣對生活產生實質影響,故對促進生育起到的作用並不是很大。
⑨ 看看德國人怎樣教育孩子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占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1.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 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盡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 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2.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⑩ 德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他們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能太輕易地獲得一切,以至在他們沒有「界限」的概念,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他們的頭腦中缺乏清醒的分寸。 在這方面,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也對此予以確認。例如面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位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熱愛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制。德國的孩子在學校里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准則。如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臨放棄早餐、或是遲到的選擇;忘了將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便意味著得繼續穿臟衣服;人人都有記事本。 一、「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呵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范,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系,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練。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復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成為無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二、「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里希先生的建議是,「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斗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干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嚮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先對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都彌漫著怨憤的氣息。」 他們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幾次起床太晚,但隨之賽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懲罰便糾正了他的錯誤,她告訴菲力克斯,自己不能開車送他去學校,「我很遺憾,但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選擇,是放棄你的早餐,還是想遲到。」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准則。 三、很遺憾,你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無論是父親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母親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還是老師和社會其他階層的高度職業道德感,這些都令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並把恪守信條、盡心盡責當作一種榮譽。德國的法律上還有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義,「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晚了半個小時,母親對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認為在生活細節上尤其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庭教育對此採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讓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儲蓄存摺,在鍛煉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懂得了勤儉。 茨格拉夫人承認,「有時候作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於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這只能意味著他還要繼續穿臟衣服;而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只能作出很『遺憾』的決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 在德國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國稱作是記事本的社會,人們在作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也許有的人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過枯燥呆板,可能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國人卻認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更關繫到對待生活的嚴肅態度。 德國人認為與時間形成的散亂的關系反映出其自身的雜亂無序的狀態,所以很早就會鍛煉孩子過一種有計劃的生活,孩子學習分配他的零花錢、支配他的時間,完成他的學習任務,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其間形成一種井然有序的關系。而他們認定,筆記本有助於孩子更加准時、守秩序、愛清潔和准確,同時能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採取一種鑒別的態度。 孩子在周密地設計自己時間,同時也就開始了對其自身的周密設計。由此可見德國人幫助孩子確立面對生活的理智觀念,並非是要把他們限制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要讓他們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