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在二戰的關鍵時刻為什麼沒有選擇聯手日本兩線夾擊蘇聯
今天我們要繼續和各位尊敬的讀者一起探討第2次世界大戰的往事。讓我們在識海泛舟,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珍惜和平。我們知道,在二戰期間,德國日本還有他們的對頭蘇聯,可以說是代表著兩大陣營的主力國,他們之間的對決也是直接決定著這場大戰爭最後的結局成敗。那麼一些喜歡深入探討的歷史愛好者,可能在心中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何德國和日本這兩個戰時關系頗佳的國家,沒有聯手一同對抗蘇聯的危險呢?今天我們就是來淺析一二。
我們如果從今天“馬後炮”的角度分析:戰術層面上,希特勒對於當時的日蘇之戰袖手旁觀是有待商榷的,假如他能夠不要一心只想保存實力,而和日本早一點聯手對抗這個強大的敵人,也許這個強敵的發展勢頭就不會如此的迅猛,最終壯大成為擊潰自己的主力軍。當然,法西斯國家最終的失敗不是因為“戰術”,而是在於“邪惡”。所謂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希特拉治下的納粹德國覆滅是大勢。
⑵ 二戰時日本和德國結盟後,為何又不配合德軍夾擊蘇聯
因為當時的日本,根本是有心無力,而德國也沒有期望日本的配合。
1936年11月,德日兩國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也向世界宣布德日兩國正式結為同盟。不過即使為同盟,兩個國家的野心和訴求也是不一樣的,這讓兩個國家之間的合作出現很大的分歧。
但是日本當時的戰略目標東南亞就不一樣了,東南亞離日本很近,後續也方便管理,還有著廣袤的土地,眾多的資源,包括石油,橡膠各種礦產等,如果佔領東南亞,對日本來說,好處就太多了,所以他們也不會去幫助德國進軍蘇聯,蘇聯的雖然地廣,但是很大一塊的西伯利亞根本就是不毛之地,自己的資源也不是很豐富,而且離日本也遠,從能獲得的利益來講,明顯是東南亞更符合日軍的訴求。
而德國自己呢,德國閃擊波蘭開始,一直都是閃電戰的戰術,無往不利,攻打蘇聯之前,也是信心滿滿,再加上德國自己也並不認為日本是一個可靠的盟友,所以德國自己也沒有尋求日本的幫助,而是以為憑借自己的軍事力量就可以完成對蘇聯的侵略,沒有必要多一個來摘桃子人。
⑶ 二戰時期德國與日本為什麼不聯手攻擊蘇聯
為什麼不和德國一起打蘇聯,原因很簡單,因為德日之間一點也不鐵桿(說到鐵桿盟友,不論各種仆從國的話,德國其實一個也沒有,包括義大利也是各種貌合神離),日本對於法西斯或納粹主義的接受度並不算高(當時在亞洲最欽慕納粹的是常公~~~所以小鬍子當時和南京政府關系各種好),其實和蘇聯當時而言也沒有什麼戰略沖突(只有在蒙古問題上有沖突,蘇聯對中日戰爭的態度則非常曖昧,比美國曖昧得多,在美國禁運之前,和日本真正有戰略沖突的西方大國只有英國),所謂南下北上之爭,去好好Google一下那段歷史就知道了,不把蘇聯作為優先的作戰對手其實是貫穿整個日本作戰思路的,這一點沒啥沖突,所謂南進北進,其實更多是日本內部的一場政治斗爭(和明治初期的征韓論之爭很相似,其實當時兩方爭奪的真正焦點並不是打不打朝鮮帝國,而是誰應該在新政治體系裡當大佬)。而且,真正的南進與北進之爭發生在德軍在蘇聯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之後,其實和諾門坎也關系不大,而且當時的爭論焦點不是南進還是北進,而是南進成功之後,是掉轉槍頭北攻蘇聯(前提是德軍已經或快取得決定性勝利了,日本軍部內部當時對這點其實保有疑問)呢,還是繼續西進列印度,甚至打中亞),南下東南亞、並且盡快結束中國大陸作戰是日軍最優先的作戰目標,這點在當時的日本軍部是沒有爭議的,因為最優先的對手和戰略目標都在這條線(ABCD)。
其實說到底,西方國家而言,日本立意一定要滅掉的只有英國的亞洲勢力,對美國的戰略思路始終是以戰求和(當然,珍珠港之後有高層提出要打到華盛頓,但那隻是日本二戰時期各種腦熱言論之一,一直到中途島,日本打太平洋戰爭的思路始終是以一場決戰迫使美國人以對日本較有利的條件上談判桌。當時包括德國在內,大家都很明白,美國如果真放開了打,誰也沒把握將其完全擊敗。)
之所以有這種現象,是因為二戰的時候日本和德國的戰略目完全不同,德國的目標是征服世界,它的軍事行為中意識形態驅動的成分很大,日本其實始終以征服亞洲為主,是傳統的民族爭霸思路,從日俄戰爭起,追求的就是趕走西方人,建立一個自己獨霸的亞洲,因此對於歐洲戰場主要以觀望為主,和蘇聯始終維持著外交關系。因此對於德國而言,從來就沒有把日本當成生死攸關的盟友(小鬍子從始至終看不上這幫東方矮子),可惜它在意識形態上的頭號盟友義大利實在是太不給力了。但說到底,全球對抗這個概念其實也是到了美蘇冷戰才正式誕生的,之前雖然有兩次大戰,但主戰場的核心利益都很明確,依然是民族國家之戰,要求日德一開始就策劃世界之戰其實並不現實,尤其是對兩個將民族主義置於意識形態核心的國家而言更是如此。到了美蘇爭霸的年代,民族主義完全讓位給新的普適意識形態,它們所結成的聯盟和產生的戰略就不是兩次大戰雙方所能比擬的了,所以始終打不起來。
⑷ 二戰時期日本為何不和德國聯手進攻蘇聯
諾門坎戰役,不知道你聽過沒有?這場戰役其實就是日本為了實施北進計劃而間接配合德國攻擊蘇聯的一次嘗試。可惜戰役的結果以日本的慘敗而告終。從此日本再也不敢北攻蘇聯而專心南下戰略進攻中國及東南亞,對蘇聯採取了守勢,在中國東北北部及西部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著名的虎頭要塞就是其中之一。諾門坎戰役,不知道你聽過沒有?這場戰役其實就是日本為了實施北進計劃而間接配合德國攻擊蘇聯的一次嘗試。可惜戰役的結果以日本的慘敗而告終。從此日本再也不敢北攻蘇聯而專心南下戰略進攻中國及東南亞,對蘇聯採取了守勢,在中國東北北部及西部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著名的虎頭要塞就是其中之一。
⑸ 為什麼二戰日本不和德國一起打
1、日本當時實在是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實踐北進的計劃了,陸軍主力都被牽制在中國和太平洋方向。
2、小日本和德國之間缺少配合中,也沒有具體的計劃,更何況前面小日本吃虧,後面蘇聯重兵在守著。
⑹ 二戰時期德國與日本為什麼不聯手攻擊蘇聯
世界上總有過兩次世界大戰,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少人都有一個疑慮,覺得為什麼德國和日本沒有聯手攻打蘇聯?背後是否有什麼深厚的原因?
雖說戰爭已經過去了,但是了解歷史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認識問題,如今大家都渴望和平,歷史的教訓要好好汲取,掌握多點知識總是有幫助的。
⑺ 二戰時期德國與日本為什麼不聯手攻擊蘇聯
這個問題日本軍部當然考慮過,並且進行過很激烈的討論。於是在1939年對蘇聯進行了試探性的進攻。但是蘇聯統帥朱可夫親臨前線,調集五萬多兵力,一舉擊潰、殲滅日軍關東軍兩個師團。這就是諾門坎戰役從此,日軍恐懼於蘇軍強大力量,故訂立和約,進而開始了全面的東南亞太平洋戰爭。 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它戰役,諾門罕是一場不為經傳的戰事。但是它對二次大戰的局勢發展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戰事發生前,日本東京當局仍為「北進」及「南進」的策略而爭論。北進計劃是以陸軍向蘇聯西伯利亞發動攻勢,目標是進攻至貝加爾湖一帶。而南進計劃則是以海軍為主,奪取東南亞資源(特別是荷屬印度尼西亞的石油)。諾門罕戰役的失敗,說明蘇聯紅軍的實力對日本陸軍來說仍然是相當強大。在一定程度上,諾門罕戰役導致日本改為傾向採用南進的戰略目標,最終引致兩年後日本偷襲珍珠港、向美國宣戰和最後的戰敗。
⑻ 二戰中,日本為什麼沒有與德國聯手夾擊蘇聯
1937年全面侵華,至1939.5諾門坎事件,日軍主力均在關內侵華,所以在1939.5-1939.9的諾門坎事件中只有一個二流師團23師團參戰,結果沒有佔到便宜,但是蘇軍也沒有對日軍形成壓倒性優勢,所以退一步說,日本還存在侵略蘇聯的本錢,然而之後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轉移了日本的視線,南進派開始占上風,1940年侵安南,從此一發不可收拾。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日軍正准備南進因此無暇顧及遠東,而正是由於這點加上佐爾格的情報,遠東蘇軍才可放心抽調兵力參加莫斯科保衛戰,所以遠東蘇日軍不過一直是心照不宣,不敢打第一槍以影響本國的第一戰略罷了。
再到 1945年,結果就知道了,經過二戰錘煉的蘇軍對已經被抽調的差不多的關東軍幾乎是摧枯拉朽。
但是日本在二戰中始終具有攻略重慶,遠東至貝加爾湖,澳洲的實力,只是因為目標較大,陸軍兵力難以分配最後不了了之罷了,比如日軍攻打重慶及四川計劃兵力高達16個師團,這對日本陸軍來說根本承擔不起。
手打
⑼ 爲什麽二戰日本不和德國聯手呢拜託各位了 3Q
沒有向蘇聯動武的必要:西伯利亞荒原對日本毫無吸引力。(海參崴除外)日軍之所以在東北和蒙古與蘇聯對峙,原因在於日本害怕蘇聯南下威脅他的在華利益。而蘇聯現在正與德國開戰,不可能有實力南下打擊日軍。 2 南面有更大的利益:東南亞豐富的戰略資源對於日本這一小國而言異常重要。而且英美對日本逐漸開始進行資源封鎖,使日本獨霸東亞的意圖更加強烈。 3 海軍意見:日本內部北上派主要是陸軍,而南下派則是海軍。而在日本,海軍的地位比陸軍高,所以其意見更被重視。 4 遏止美國:美國雖然中立,但是其利益決定了與日本的敵對位置。必須乘美國尚未進入狀態是徹底將其逐出亞洲。 5 關東軍實力不濟:諾門坎戰役給日本陸軍上了生動的一課。朱可夫將軍讓日本人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現代戰爭。在蘇德戰爭爆發的1941年,蘇聯從亞洲調了大批部隊到西線,但令日軍驚訝的是在東北與其對峙的蘇軍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而在坦克以及飛機數量上,蘇聯更佔有絕對優勢。在這種態勢下,一旦開戰,日軍將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6 德國並不需要日本幫助:蘇德開戰前三個月的態勢極其明了,蘇軍一潰千里,德軍長驅直入。沒有必要讓日本人來插一腳。而到德國需要幫助的時候,日本已經身餡太平洋戰場而不能自拔了
⑽ 日本為何不與德國夾攻蘇聯,反而招惹美國
日本與德國的關系並不是太過親密,進攻蘇聯並不符合日本人的利益,所以他們不願意和德國人配合,加入當時日本出兵蘇聯,二戰格局真的會因此而改變,但是最後的贏家一定不會是日本,各懷鬼胎的人在一起合作就是這樣,誰也不知道隊友會做出什麼事情。
假如日本人不去打美國,而去打蘇聯,蘇聯很有可能敗亡,但是日本人也會被打的一蹶不振,二戰就成了希特勒一個人的舞台,不過他最終也不會去的勝利,快速擴張只會把自己撐死,有限擴展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