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與德國人的感情問題,求指點
從理論上看、你們這個只適合戀愛。那你就告訴他你喜歡他、然後雙方戀愛就好了啊。至於以後順其自然。你要做的就是、在戀愛的時候自己要明確、你跟他只是戀愛、不要以談婚論嫁的要求去要求他。就這樣。
❷ 與德國人交流要注意點什麼
一、注意事項:
1、遵約守時。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
2、注重整潔。德國人講究清潔和整齊,隨地亂扔紙屑或隨地吐痰均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
3、講求秩序。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喜歡大聲喧鬧。
4、注意交往禮儀。雙方握手時,應友好注視對方,以示尊重,勿東張西望。與陌生人、長者及關系一般的人交往時,通常用尊稱「您」;對私交較深、關系密切者,如同窗好友、共事多年關系不錯的同事,往往用友稱「你」。
二、主要禁忌
1、德國人在用餐時禁忌:吃魚用的刀叉不得用來吃肉或乳酪;若同時飲用啤酒與葡萄酒,宜先飲啤酒,後飲葡萄酒,否則被視為有損健康;食盤中不宜堆積過多的食物;不得用餐巾扇風;喝湯或進食時忌發出聲響;忌在咀嚼食物時與旁人講話。
2、在德國,不宜隨意以玫瑰或薔薇送人,前者表示求愛,後者專用於悼亡。
3、德國人視數字「13」與「星期五」為不吉利。
4、德國人對於四個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際場合進行交叉談話,也比較反感。因為這兩種作法,都被他們看作是不禮貌的行為。
5、與德國人交談時,不宜涉及納粹、宗教與黨派之爭。德國法律禁止使用和傳播各種納粹標識和行為、符號。
三、特別提示
1、德國人禮儀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尊重女性,這表現在一系列「女士優先」的禮儀習慣上,如男士有義務幫女士穿、脫外衣;為女士開門並拉住門,請女士先行;下車時,男士也應主動為同行的女士開車門、並攙扶其下車等等。
2、向德國朋友贈送禮物應注意:如是商店裡買來的東西,務須撕去禮品上的價格標簽;無論送什麼東西,均應經過精心包裝;如遇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生日、訂婚、結婚紀念日等),最好附信或名片表示祝賀;如收到德國朋友贈送的禮物,應當面打開並表示感謝。
(2)德國人如何培養親人的感情擴展閱讀
德國國家概況
【面積】357376平方公里,居歐盟第四。
【重要節日】新年:1月1日;復活節: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周日(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五一國際勞動節:5月1日;德國統一日(國慶節):10月3日;聖誕節:12月25日。
【自然地理】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毗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陸地邊界全長3757公里,海岸線長2389公里。位於北緯47-55度之間的北溫帶,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1月-5~1℃,7月14~19℃。
【簡史】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建立魏瑪共和國。
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被美、英、法、蘇四國佔領。1949年5月23日西部頒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90年10月3日,德國實現統一。
❸ 德國人怎樣培養出嚴謹,誠信,責任感,注重家庭的孩子
1: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2:去德國朋友家做客的中國人如能送給女主人一件富有民族風格的小紀念品,那定會受到主人由衷的贊賞。如果只是順便看望,那就不必帶什麼禮物了,最多給小孩子帶點兒小玩意兒。3:德國生活小事忌諱多,守紀律講整潔,守時間喜清靜,待人誠懇注重禮儀,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4:德國是220V,50hz插座:圓型供電情形:供電良好,買買轉換頭的話可以買幾個接線板,然後接上轉換頭,或者直接在德國買個插頭換上去就行。德國大概1歐左右一個。各大電子商店都有買,網購也可以,見Conrad.de,那裡有賣。5:德國人與荷蘭人可以的
❹ 德國人的生活習慣
網上搜搜就有啦。
德國人的精細,讓大大咧咧的中國人不太容易與他們親近,沒關系,您注意以下幾十個生活習慣就不會讓您覺得德國人不可思議了,克服了心裡問題,也就自然了。
1)中國人曬衣物,通常是掛滿戶外陽台,臨空而飄,猶如彩旗高高飄揚,手法高調,張揚.德國人曬衣物卻是在地下室,若天氣好的話,則曬在自家花園里.
(2)中國人曬衣服用衣架撐著,德國人則用小夾子夾在繩子上,而且衣服和褲子都是倒著曬的.
(3)中國的窗戶向外開或是左右開,德國的窗戶向里開.
(4)中國人家庭夏天沒空調不行,睡涼席,吹風扇,悶熱蚊子多.德國人家庭不裝空調,夏天中午熱一陣,晚上還要蓋被子,不悶不熱蚊子少.
(5)中國人騎自行車愛怎麼騎就怎麼騎,帶人載物,管它有燈沒燈,只要自己不摔交就OK.德國人騎自行車有專門自行車道,夜間得亮起自行車燈,假如騎遠途的還帶上頭盔,穿上自行車服,就象一個專業賽車族.
(6)中國加油站有專門的工人為車主加油.德國的加油站車主就得自己動手加油.
(7)中國的地攤可以討價還價,喊價上天還價下地,復雜但其樂無窮.鍛煉人腦.德國的地攤沒人討價還價,明碼銷售,簡單,不用動腦.
(8)中國人幹活靠眼力.德國人幹活靠工具.
(9)中國人累了蹲地上.德國人累了坐地上(因為街道干凈)
(10)中國的周末街上熱鬧非凡.德國的周末街上冷冷清清,死氣沉沉.
(11)中國的汽車在路上多按喇叭.德國的汽車在路上很少按喇叭(在歐洲車主按喇叭等同罵人,是不禮貌的行為).
(12)中國人開車大多是搶道,,搶紅燈,搶車位,搶空間.什麼次路讓主路,拐彎讓直行,汽車讓行人,都是瞎扯.德國人開車習慣把步行者當作重要角色,在路上行使的各種車輛各行其道,遵守秩序是德國人認真,嚴謹的一種表現.
(13)德國人大夏天愛燒烤,烤肉,烤香腸,烤玉米,烤辣椒,每到周末家家戶戶在花園里,烤得"烏煙漲氣",炭烤得肉上的油吱啦吱啦的冒.中國人大夏天愛吃清補涼,綠豆湯,苦丁茶,龜令膏,小米粥.
(14)德國人做菜少不了牛油和黃油.中國人做菜少不了鹽和醬油.
(15)德國的雞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中國的三黃雞又嫩又鮮,吃了讓人回味.
(16)德國的雞旦殼薄,無腥,質嫩,個大,(德國人喜歡水煮雞旦7成熟加鹽加胡椒粉拌著吃)中國的雞旦殼厚,個小,有腥味.
(17)德國人吃生番茄愛撒點鹽和胡椒粉.中國人吃生番茄愛撒白糖.
(18)德國人吃完美食,遺留在手上的還要舔手指.中國人把遺留在手上的美味,趕快用紙擦,用水洗
(19)德國的小孩是先吃早飯後刷牙.中國的小孩是先刷牙再吃早飯.
(20)德國人吃冰淇淋愛伸舌頭添個圓滑.中國人吃冰淇淋不伸舌頭用牙齒咬.
(21)中國人吃面喝湯的聲音嚇德國人一跳.德國人擰鼻涕清鼻子的聲音嚇中國人一跳.
(22)中國女人做月子,吃好休息好,整整一個月不出門.德國女人不知月子是啥東東,生完小孩一周後又去游泳,又去散步吹吹風.
(23)德國人愛點蠟燭.中國人愛掛燈籠.
(24)德國人的枕頭都是80x80cm正方形.中國人的枕頭都是長方形.
(25)德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薄,人與狗之間的感情特別深厚.中國人親情友情濃厚,富有人情味.
(26)德國人與家人朋友吃飯買單AA制(平攤分帳),中國人與家人朋友吃飯搶著買單.
(27)德國人同事,朋友,熟人分得清清楚楚.中國人喜歡稱兄道弟,相識即是朋友.
❺ 如何和親人保持很好的感情
和親人保持很好的感情就要經常聯系,經常走動,要是不走動,親戚都比不上鄰居親。
❻ 德國人的風俗習慣及禁忌
在德國和荷蘭的一線城市之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這2個國家英語普及還是很高的。德國的電壓220V/50Hz,插座和插頭形式和中國不一樣,用的是兩項圓柱項插頭,需要轉換插頭。
(6)德國人如何培養親人的感情擴展閱讀——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❼ 德國人的風情
走近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無所知,到時免不了會鬧出笑話,或者給自己帶來不便。所謂 入鄉隨俗 ,就是這個道理。但怎麼才能 隨 得好呢?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德國人擇偶方式
今天,德國的男女青年有各種機會進行接觸,他們或經親友、同學、同事介紹,或在舞會、旅行等文娛活動中相識,然後經過一番交往的戀愛過程,最終決定結為夫婦。他們享有充分的戀愛自由,這一點同西方現代國家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在擇偶方面,德國有一些有趣的風俗。
1.橡樹月老
在德國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有一棵遠近聞名的老橡樹,人們稱它"橡樹月老"。關於這棵老橡樹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與敵人遭遇中遇險,被一位美麗的姑娘救起,王子與姑娘一見傾心,結成良緣。為報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種下了這棵橡樹。後人羨慕王子的奇遇,紛紛到此觀賞,並希望巧識意中人。還真有一些男女通過橡樹傳遞情波,並在樹下舉行了婚禮。久而久之,老橡樹充當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的橡樹"的情書被郵遞員投進老橡樹的樹洞中。這些信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拆閱,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過閱讀來信,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聯系,約期相會。據說通過橡樹月老已使五千多對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現在老橡樹的故事越傳越遠,以致其他國家的年輕人為尋找配偶也把情書投寄給這位橡樹月老,這種情書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藝定終身
在柏林西南有個小鎮叫希喬貝克,這里的入幾百年來都非常熱衷於國際象棋活動,並且到了痴迷的程度,連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設計成棋盤圖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裝了一個棋盤來表示風向。人們一早起來,就可以看到用棋盤夾著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員。這里的人從小學習下象棋,學校里設有"棋課",以輔導孩子們從小學習下棋。正是由於這一棋俗的緣故,姑娘們在選擇配偶時,小夥子棋藝的高低成為一個主要條件,一個小夥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須先同姑娘的父親對奔一盤。如果小夥子贏了,會受到姑娘全家的熱情款待,至於婚事也就十拿九穩了;如果小夥子輸了,那麼對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藝長進以後再說了。
3.白樺樹寄深情
在德國波恩,小夥子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是通過贈送白撣樹這一富有詩意的形式來實現的。每逢春暖花開的季節,小夥子要砍伐一株嫩葉滿枝的小白樺樹在4月30日或5月1日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陽台或庭院中,借翠綠的小樹來表達自己深深的愛意。每到這一季節,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陽台都可以看到綠油油的小白柳樹。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會同時放著好幾棵白樺樹。遇此情況,姑娘自會喜不自禁,而送白樺樹的小夥子們則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迴音,不能操之過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迴音,小夥子就可再贈送給姑娘一枚寶石戒指,姑娘以親吻表示謝意並接受這枚求愛戒指。過一段時間,當雙方深信彼此間情投意合時,便互贈銀戒指,表示訂婚。到結婚時再互贈金戒指,表示雙方的愛情像金子般純潔。
4.電影擇偶
在德國,婚姻管理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年輕人解決婚姻問題,其中有一種方法是以拍電影廣告的形式幫助一些"待字閨中"的姑娘解決婚姻大事。姑娘們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現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調、縫紉、清潔房間等家政方面的特長。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過攝影師和導演技巧高超的處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愛、非常完美的姑娘。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組成的"寂寞的心協會"去放映,單身男子可從影片中選擇自己可心的配偶。美麗的電影往往能給人們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許多人在與真人相見後,會覺得並不像電影中的人物那麼理想。
出生
德國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終是世界最低的,戰後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在這樣一個低出生率的國家,一個家庭的添丁進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實早在婦女懷孕之時,她便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保護,有許多風俗習慣都是為了保護孕婦的身體健康及胎兒的茁壯成長。在德國符滕堡地區的農村,孕婦是倍受敬重的貴客,她可以進入別人家的果園摘果品嘗,可到鄰家就席用餐。那裡的人認為孕婦的光臨象徵著新生和豐收。此外,還有這樣一些習俗:孕婦晚上不可出門,怕黑夜裡的巫婆鬼怪傷及胎兒;孕婦不能看醜陋的東西,怕嬰兒日後長得難看;孕婦不能走十字門、不能從晾衣繩下穿行,否則會造成難產、傷害胎兒。這些風俗雖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從中也可看出人們對孕婦的關心。 在以基督教為主的德國,新生兒出生前,父母已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約定時間,由牧師或神甫為孩子施洗。
(一)教父和教母
在德國,新生兒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會在親友中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於教父教母與孩子的一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嬰兒的父母在選擇時是很審慎的。孩子的父母在為孩子選擇教父教母時不一定要選一對夫婦,但他們要由正直可靠、行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聲較好的人擔任。當然首先要取得他們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請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信任,是一種榮譽,而樂意承擔這份責任。 認教父教母的原意是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幫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責任已不僅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們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後就有多位長輩關心他的成長,在他有困難時給予照顧,萬一在孩子未成年時父母雙雙早逝,那麼教父教母還要擔負起撫養他成人的義務。
(二)新生兒洗禮
洗禮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時舉行的一個重要儀式。基督教認為:人生而有罪,須經過洗禮除去污垢,變得純潔,方能被接受為基督教的人,日後才有資格進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嬰兒,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後接受"施洗者約翰"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國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嬰兒時由家長抱到教堂受洗的。 嬰兒正式起名與洗禮同時進行,所以洗禮也叫"命名禮"。嬰兒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後,即發請帖邀請親友參加,一般只請至親近友,人數不會太多。 施洗禮時,嬰兒由教母抱著站在教堂內聖壇前的"聖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圍攏過來,由牧師或神甫宣讀《聖經》中的有關章節,口誦規定的禮文,並接過孩子,用手蘸聖水滴在孩子頭上,口稱:"我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給你施洗。"然後,再說幾句願孩子長大後要博愛人類、侍奉上帝之類的話,洗禮遂告完畢。 洗禮之後自然是要慶祝一番,嬰兒的父母要舉行一次午宴或茶會,邀請施禮的牧師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親朋好友參加。被邀請者要給孩子帶一些禮物,如玩具、衣服、兒童畫冊等等。教父教母的禮物照例要貴重些。在巴伐利亞地區,在洗禮日那天,教父不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還要把迷迭香放在嬰兒的搖籃里。據這說這種香氣濃郁的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一份愛心。同時,他還會在教子尿布或枕頭下塞點兒錢,作為孩子日後操辦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書和筆,希望孩子聰明勤奮。如今,時髦的禮物是送男孩一個小巧玲瓏的銀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條項鏈或一隻銀制咖啡杯,上面刻著孩子的姓名和洗禮日期。 在巴伐利亞農村,孩子的洗禮聚餐有個習慣,那就是餐後餐桌上要有剩餘的麵包,飯後要給賓客包裝點兒吃的東西帶走。給男客帶點兒香腸、烈酒,給女客帶點兒糕點、糖果,對教父則更是要厚禮相贈,以此來表示生活富裕、綽綽有餘。 在德國,洗禮用的蠟燭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對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義。據說點燃洗禮燭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國的一些農村,至今仍虔誠地遵循著這一古老的習俗。 在德國婦女生孩子可獲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雙方各休假六個月,共同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
德國喪葬習俗
婚喪嫁娶是人生旅途中的大事,一個人一生可不嫁不娶,獨身終生,但萬物之中,有生就有死,這是無法避免的。人與塵世告別是痛苦的,人死了就要辦喪事,這是天下皆然的風俗,為了讓死者能安詳地離去,各國民問都有種種習俗。
(一)臨終慰藉
在德國萊茵河地區,至今仍遵循著一個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喝臨終酒。人在臨終之時,必須喝一口陳年老酒。據說這種酒是聖酒,可喚醒死者亡靈,驅散圍繞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臨終者得到安寧。 人在臨終前,家人會將洗禮燭、聖餐燭、聖光燭點燃,並同時點燃一支紅色大蠟燭,把它們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燭光為亡靈祝福;二是為亡靈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國的民間傳說中,鏡子被視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隱蔽的場所,妖魔利用鏡子的反照能力,擾得人不得安寧。因此,人在臨終前要將鏡子用布蒙住,以使亡靈能安詳地解脫塵世罪孽,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在德國南部山區,人在3臨終時,家人要打開窗戶,揭開樓頂磚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死者敞開一條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通道,因為他們相信人在脫離凡塵之後,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人們通過這些臨終慰藉,使亡者能安詳地離去。
(二)葬禮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葬禮一般都在教堂舉行。家裡如有人去世,先要與教堂商定舉喪日期,並要用適當的方式通知親友。此外,屍體要用清水洗凈,他們認為水有著無限的神力。它能凈化人的軀體、凈化人的心靈和靈魂,並能祛邪鎮妖。人降臨塵世要洗禮,離開塵世也要洗屍,洗刷塵世間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舉行葬禮的這一天,親朋好友手持鮮花或花圈陸續來到教堂。首先由牧師或神甫主持追思禮拜,參加葬禮者按事先的安排唱聖詩贊詩、奏哀樂、禱告、宣讀由喪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禮只是整個葬禮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是在墓地舉行,只有死者的家屬、近親和親密的朋友參加,-般好友在參加完教堂葬禮後即可離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國,葬禮多以土葬為主,親朋目送靈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們圍繞在墓穴周圍,為死者禱告,願他安息、靈魂升入天堂。 應邀參加親友家的葬禮,惟一可送的禮物就是鮮花。可送成束的鮮花,也可送用鮮花做成的花圈(德國人不用紙花做花圈)。在鮮花的飾帶上要寫上死者、弔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別了"之類的題詞。
在德國(以至整個西方國家)出席葬禮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盡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無花圖案的領帶,如果沒有黑衣服就穿顏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鮮麗的服裝。同時,在葬禮上要保持肅穆、安靜,切不可大聲談笑,否則就被視為對喪家的不尊重,也顯得自己缺乏教養。整個葬禮自始至終都沉浸在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中,沒有捶胸頓足、嚎陶痛哭的場面。除了小聲的抽泣聲,多數人都在沉思默禱,默默地為死者送行。 與人們肅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裝相反,德目的墓地是萬紫千紅、鮮花盛開的。墓地四周是鬱郁蔥蔥的樹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蒼松翠柏。在和暖的季節,百花齊放,鮮花既代表了人們對死者的追思,也是對生者的慰藉。每當想起死者,人們會到墓地去掃墓、獻花,靜靜地呆上一會兒,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葬禮舉行後,喪家還有一個喪期。雖然近些年對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麼嚴格,但作為一名新寡的婦女在丈夫剛死之後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頻繁應酬,難免不招來非議。一般要求新寡的婦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顏色為主,除小型聚會外不要參加舞會、宴會及場面熱鬧的大型應酬,親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請她參加喜慶的聚會,以一段寧靜的生活度過喪期。對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婦嚴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時期內穿著要規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際。
德國的交際禮儀
(一)初次相識
德國人之間初次見面,如果需要第三者的介紹,作為介紹人要注意:不能不論男女長幼、地位高低而隨便把一人介紹給另一人,一般的習慣是從老者和女士開始。向老年人引見年輕人,向女士引見男士,向地位高的人引見地位低的人。雙方握手時,要友好地注視對方,以表示尊重對方,如果這時把眼光移向別處,東張西望,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初相識的雙方在自報姓名時,要注意聽清和記住對方的姓名,以免發生忘記和叫錯名字的尷尬局面。在許多人相互介紹時,要做到盡量簡潔,避免拖泥帶水。 由於德語語言自身的特點,在與德國人交往中還會遇到一個是用尊稱還是用友稱的問題。一般與陌生人、長者以及關系一般的人交往,通常用尊稱"您";而對私交較深、關系密切者,如同窗好友、共事多年關系不錯的同事,往往用友稱"你"來稱呼對方。交換稱謂的主動權通常在女士和長者手中。稱謂的變換,標志著兩者之間關系的遠近親疏。對此必須熟練掌握和運用,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地與德國人交往。
(二)遵約守時
西方人一般都講究遵守時間,德語中有一句話"准時就是帝王的禮貌"。德國人邀請客人,往往提前一周發邀請信或打電話通知被邀請者。如果是打電話,被邀請者可以馬上口頭作出答復;如果是書面邀請,也可通過電話口頭答復。但不管接受與否,回復應盡可能早一點兒,以便主人作準備,遲遲不回復會使主人不知所措。如果不能赴約,應客氣地說明理由。既不赴約,又不說明理由是很不禮貌的。在德國,官方或半官方的邀請信,注往還註明衣著要求,這並非多此一舉,因為誰也不想在此穿戴莊重的場合,由於穿戴不符而出自己的洋相。接受邀請之後如中途有變不能如約前往,應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由於臨時的原因,遲到10分鍾以上,也應提前打電話通知一聲,因為在德國私人宴請的場合,等候遲到客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客人遲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 電影院中的遲到,人們可以習以為常,但對於音樂會的遲到,則是令人討厭的。這時遲到者最好等到一幕或一個樂章結束後再入座。如等不急,需慢慢走到座位上,千萬別走錯排數,並且要對站起來讓路的人輕說"謝謝"。 赴約赴宴,如遇交通高峰期,一定要提早出門,以免遲到。遲到固不禮貌,但早到人家,也欠考慮。德國人如遇正式邀請,往往提前出門,如果到達時間早,便開車轉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到時再進主人家。
(三)付小費
在西方國家,給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付小費已成為習慣,小費已成為服務員的重要收入來源。給小費不但是對其服務的一種酬勞,同時也是對別人勞動的尊重。因此,它也屬於禮貌范圍之內的事。 那麼,對哪些人應付小費呢?飯店招待、門房、女服務員、房間清潔工、旅館中的行李搬運員、火車站和機場上的行李搬運員、輪船招待、卧鋪車廂乘務員、酒吧調酒師、理發師、出租汽車司機、加油站工人、廁所服務生、擦皮鞋者、導游、旅遊車司機、摩托遊艇司機、領座小姐和停車場看守等。經驗證明,付適當的小費可提高你在度假場所、餐館中的舒適程度。同時,通過小費也表達了你對服務員熱情周到服務的感謝。 小費不等同於服務費,服務費是顧客所付的附加費,一般為消費的10%一15%,它列在帳單的末尾。一般如果帳單上已列出了15%的服務費,那就不用再付小費,如果服務費只收10%,顧客要另加5%的小費。當然,如果你對這里的服務十分滿意,可以把錢湊個整數,或單獨把硬幣放在桌上或侍者的盤中。誰幫了我的忙,我就給他2-5馬克的小費,這已成為一種規矩。提早把幾馬克的小費塞到賓館房間清潔女工的手裡,可保證你房間的整潔舒適。早一點兒把小費塞給出租太陽傘和躺椅的人,可保證你及時租到這兩種東西。多付幾馬克的小費,可使你得到熱情周到的服務,其實這是很實惠的。千萬不可小看小費,這也是你禮貌是否周全的標志。
(四)如何送禮
朋友之間交往、遇有婚喪喜慶、做客赴宴、送往迎來、逢年過節、慰問病人等等,自要送些禮品,這是人之常情。德國人不習慣送重禮,所送禮物多為價錢不貴、但有紀念意義的物品,以此來表示慰問、致賀或感謝之情。去友人家赴宴,客人帶上點兒小禮物,俗話說禮輕情意重,一束鮮花、一盒巧克力糖果或一瓶酒足已。當然,去德國朋友家做客的中國人如能送給女主人一件富有民族風格的小紀念品,那定會受到主人由衷的贊賞。如果只是順便看望,那就不必帶什麼禮物了,最多給小孩子帶點兒小玩意兒。如果是業務的聚會,雙方往來都是公事,只要按時應邀出席,不必另有表示。 在德國,如遇朋友喬遷或新婚,你可以事先同受禮者開誠布公地談談送些什麼禮物好。有的德國新婚夫婦會把自己所需的日常用品列一份清單,送禮的朋友可在此單上劃上自己送的東西,這樣既可使新婚夫婦得到實惠,又令饋贈者高興。 對送報員、清潔工、看門人或照顧病人的護士,德國人一般也會送些禮品,感謝他們的辛勤勞動,不過對他們送錢更為實惠。你可把一張鈔票裝在信封里或直接塞到他們手中,同時對他們的勞動表示感謝。
德國生活小事忌諱多
在德國,忌諱「13」。要是13日碰巧又是個星期五,人們會特別小心謹慎。此外,德國人祝賀生日的習慣也不同於中國人。在中國,友人生日臨近,你方便時,送他生日禮物並祝他生日快樂,他一定會為你的關心及熱情而感激不盡。但如果這事發生在德國,則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這是因為按德國的習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賀。
在原聯邦德國,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政治面目甚至個人收入都是隱私,相識或共事多年而不知對方底細是司空見慣的事。另外,別人買到一樣東西,即使喜歡,也不要問價格。遇到別人生病,除傷風感冒或外傷等常見的病外,不要問及病因及病情,否則會招來好窺視別人秘密之嫌。訪友時,切不可搞「突然襲擊式」的登門拜訪,都要事先約定。
原民主德國居民樓的煙囪都比較大,因此,城市中有一種專門從事清掃煙囪的工人。人們相信,誰要是出門在半路遇見煙囪清掃工,誰一整天就會順利;如果有人在和煙囪清掃工擦肩而過時在他身上摸一下,他這一天就會交好運。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過去德國人的房子都比較簡陋,爐灶、煙道都比較簡單,很容易引來火災,有煙囪工人清掃就會避免這類災難。這種習慣延續至今。
德國旅店男女隨意同居
德國人對性的態度極為開放,無論走到哪裡,都無法避免有人要與你探討性問題的可爭議之處,如果你表現出一絲尷尬,就會被人視作心理有障礙。德國的色情業也遍布各個城市。漢堡紅燈區的妓女們身著三點式扭動著腰身出現在櫥窗里,其開放程度簡直可以與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相媲美。德國人常常嘲笑美國人在性問題上放不開,說美國人把好萊塢的三級片以及性自由的觀念輸出給全世界,卻不能容忍自己的總統在性問題上的不檢點。而在德國,這一切不過是平常之事。當你走到大街上或打開電視機,動不動就會有赤裸裸的畫面映入眼簾,真令人覺得有些驚異:這還是以嚴謹、保守著稱的德國人嗎?
德國人在十三四歲就開始接受性生理教育了。校園、商店裡到處都是免費的避孕物品。有調查顯示,18歲的中學生中,90%以上有過性行為。在德國人的觀念中,所謂「貞操觀」、「處女膜情結」,乃是對女性性權利的壓抑,早已被歷史唾棄。
在德國人眼中,性權益也是人權之一,神聖不可侵犯。德國人因性生活不合而離婚的人很多,離婚率高達40%以上。同居和獨身是大部分現代德國人的選擇。同居者經濟獨立,彼此以感情維系。有的同居幾十年,到老才結為夫妻。而結婚的年輕人中,大多數也有多年的同居史。獨身者在事實上也有不固定的同居對象,維持性夥伴關系。
家庭內部,夫妻之間是非常重視性生活質量的:孩子一般要早早哄睡;晚餐得精心准備;餐桌上燭光閃爍;音響里傳出輕柔的樂曲;夫妻彼此用眼神、用語言、用親密舉動為共度良宵精心鋪墊。如果丈夫違背妻子意願,粗暴行事,有可能被指控犯「婚內強奸罪」。
在德國旅店,男女同宿一室非常自然,無需出示結婚證件。無論是旅行團還是大學里的實習隊在外住宿都是兩人一屋,自由搭伴,不分男女。即使兩個熟悉的異性搭伴同住,也常常是互不侵犯,西線無戰事。
德國的裸體日光浴非常有名。到了夏天,在露天游泳場、沙灘上經常可以看到一群群仰卧或俯卧著的享受裸體日光浴的人們。曾經有個來自國內的女同胞斗膽走進裸體人群,想親身體驗一番日光浴的滋味。可她一進去又膽怯了,狠了幾次心都不好意思解開她那身黑衣裙,萬般無奈,只好著裝躺下。沒過兩分鍾,她就自知沒趣地逃離了。事後她說,她成了那天沙灘上白花花的人群中惟一的一個黑色怪物。其實,在專心致志日光浴的裸體人群中,人人閉目養神,沒人看你,完全是你自己心虛,放不開。
對於性開放,德國人自有他們的解釋。他們說,德國人的個性是凡事務實認真,對性也一樣。性既然是人的自然屬性,就無需迴避,這樣反而見怪不怪了。德國的性犯罪率相對較低就能說明問題。德國人說:「性忌諱那已經是我們三四十年前的老黃歷了,沒有當年亞當、夏娃赤身裸體在伊甸園里偷吃禁果,哪有我們這些上帝的子民?」
❽ 如何培養家人之間的感情
無論是朋友還是親戚都需要常常走動才能增進之間的親密度
說得現實點,還需要你或者你家有能夠幫助他們的能力,有他們能夠利用的實力。 不過直系的親人(姨母、伯伯之類)更好溝通。有時候也要看他們的性格所然!
多回家看看、給父母買點禮物、做點飯菜給父母吃、做的好不好吃不重要、但是那份心意父母能看到、
和家人說說心裡話..溝通溝通
經常與家人在一起聚會呀,跟親人聊聊天,說說話,尤其是爸媽。
主動和他們溝通交流,和他們什麼都可以說,放開自己心裡就行了,
家裡人最希望的就是孩子有主見,善於與人溝通。對任何事都有自己的見解。寒假多陪陪家人玩一下,幫家裡人做一下家務。ok
❾ 德國人有什麼禮儀了解一下德國人的禮儀
國原屬法蘭克王國,於公元919年創立了德意志國家和王權。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35.6545萬平方公里,人口7950萬,其中德意志人佔95%左右,另有少量丹麥人,索布族人和400多萬外國移民。德語為國語。 白鸛早已成了德國人心目中的國鳥.
服飾禮儀
德國人不喜歡服裝的花哨,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潔,穿西裝一定要系領帶。在赴宴或到劇院看文藝演出時,男士經常穿深色禮服,女士則穿長裙,並略施粉黛。在東部地區,已婚者都帶上金質戒指。
儀態禮儀
德國人對工作一絲不苟,在社交場合也舉止莊重,講究風度。德國婦女的特點是素,這不光是體現在穿著打扮上,也體現在言談舉止上。與德國人相處時,幾乎見不到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因為他們把這些動作視為對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養的表現。
相見禮儀
德國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在與客人打交道時,總樂於對方稱呼他們的頭銜,但他們並不喜歡聽恭維話。對剛相識者不宜直呼其名。
餐飲禮儀
德國人在宴會上和用餐時,注重以右為上的傳統和女士優先的原則。德國人舉辦大型宴會時,一般是在兩周前發出請帖,並註明宴會的目的,時間和地點。一生宴會則是在八至十天前發出。他們用餐講究餐具的質量和齊備。宴請賓客時,桌上擺滿酒杯盤子等。他們有個習俗,那就是吃魚的刀叉不能用來吃別的。
喜喪禮儀
贈送求愛樹是德國的一項獨特習俗。波恩小夥子如果看上一位姑娘,就會在4.30或5.1這一天,送姑娘一株小白樺樹,以表愛慕之情。德國的節日眾多,而且各具特色,如持續時間較長的狂歡節,每10年舉行一次的耶酥受難戲劇節。
商務禮儀
德國人對工作嚴肅認真,思考總是深刻敏銳。 德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因此,一旦約定時間,遲到或過早抵達都被視為不懂禮貌。他們在談判時態度明朗,談生意時一般使用商業名片。德國不但貨物品質好,服務質量也屬上乘。
旅遊禮儀
德國人有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不隨便停車,更不會闖紅燈。在列車上,大多有禁煙或可抽煙的標志。每年5-10月是旅遊的旺季,首都柏林,現政治中心波恩,歷史文化和經濟名城漢堡、萊比錫等以其優美的風光迎送五洲四海的的賓朋。
主要禁忌
德國有50%的人信奉基督教,有45%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少數人信奉東正教和猶太教,他們忌諱13和星期五。他們忌諱在公共場合竊竊私語,不喜歡他人過問自已私事。
(1 )社交禮儀
德國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往往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紀律嚴明,法制觀念極強。
第二,講究信譽,重視時間觀念。
第三,極端自尊,非常尊重傳統。
第四,待人熱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須指出的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節非常重視。與德國人握手時,有必要特別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握手時務必要坦然地注視對方,二是握手的時間宜稍長一些,晃動的次數宜稍多一些,握手時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
重視稱呼,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對德國人稱呼不當,通常會令對方大為不快。
一般情況下,切勿直呼德國人的名字。稱其全稱,或僅稱其姓,則大都可行。
與德國人交談時,切勿疏忽對「您」與「你」這兩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熟人、朋友、同齡者,方可以「您」相稱。在德國,稱「您」表示尊重,稱「你」則表示地位平等、關系密切。
(2 )服飾禮儀
德國人在穿著打扮上的總體風格,是莊重、樸素、整潔。
在一般情況之下,德國人的衣著較為簡朴。男士大多愛穿西裝、夾克,並喜歡戴呢帽。婦女們則大多愛穿翻領長衫和色彩、圖案淡雅的長裙。
德國人在正式場合露面時,必須要穿戴的整整齊齊,衣著一般多為深色。
在商務交往中,他們講究男士穿三件套西裝,女士穿裙式服裝。
德國人對發型較為重視。在德國,男士不宜剃光頭免得被人當作「新納粹」分子。德國少女的發式多為短發或披肩發,燙發的婦女大半都是已婚者。
(3 )餐飲禮儀
德國人是十分講究飲食的。
在肉類方面,德國人最愛吃豬肉,其次才能輪到牛肉。以豬肉製成的各種香腸,令德國人百吃不厭。
德國人一般胃口較大,喜食油膩之物,所以德國的胖人極多。
在飲料方面,德國人最欣賞的是啤酒。
德國人在用餐時,有以下幾條特殊的規矩。
其一,吃魚用的刀叉不得用來吃肉或乳酪。
其二,若同時飲用啤酒與葡萄酒,宜先飲啤酒,後飲葡萄酒,否則被視為有損健康。
其三,食盤中不宜堆積過多的食物。
其四,不得用餐巾扇風。
其五,忌吃核桃。
4 )習俗禁忌
德國人在所有花卉之中,對矢車菊最為推崇,並且選定其為國花。在德國,不宜隨意以玫瑰或薔薇送人,前者表示求愛,後者則專用於悼亡。
白鸛是德國的國鳥。
德國人對黑色、灰色比較喜歡。
對於「13」與「星期五」,德國人極度厭惡。他們對於四個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際場合進行交叉談話,也比較反感。因為這兩種作法,都被他們看作是不禮貌的。
德國人認定,在路上碰到了煙囪清掃工,便預示著一天要交好運。
在德國,星期天商店一律停業休息。在這一天逛街,自然難有收獲。
向德國人贈送禮品時,不宜選擇刀、劍、剪、餐刀和餐叉。以褐色、白色、黑色的包裝紙和綵帶包裝、捆紮禮品,也是不允許的。
與德國人交談時,不宜涉及納粹、宗教與黨派之爭。在公共場合竊竊私語,德國人認為是十分無禮的。
❿ 德國人的感情、親情、以及朋友之間的友誼與中國有哪些不同
在中國,親情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感情。朋友之前的感情如果到達一定的程度,也是可以很深厚的。但是對於德國來說的話,可能他們往往看中的更多的是西方的一些禮儀。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你們不說德國人不重視感情。但是往往就是這種感情,讓他們彼此之間更加的信任。
德國人和我們一樣都是人,也會有自己的感情,可能表達的方式和我們不太相似,但是人之間的感情是不能用這種表現來衡量的。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自己做的事情大多數都是對的。不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肯定是從很久之前就存在的。也不要有太大的壓力。畢竟我們就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不用擔心其他國家的為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