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不用鐵軌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不用鐵軌

發布時間:2022-07-10 02:11:40

❶ 二戰時德國進攻蘇聯是必敗嗎

二戰時期德國發起了對蘇聯的進攻,希望能夠將蘇聯全部佔領,獲得了充足的資源之後再對英國進行進攻,畢竟德國的海軍潛艇部隊非常強,但是水面艦艇部隊並不強大。但是二戰時期德國進攻蘇聯實際上是必敗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蘇聯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不適合德國軍隊進行閃擊戰。其次就是蘇聯的工業水平其實也非常強大,和德國軍隊基本上持平,所以對蘇聯進行進攻的時候打消耗戰是不明智的。最後就是蘇聯的氣候因素了,雖然說對於蘇德雙方來說,嚴寒都是不利條件,但是作為世代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俄羅斯人來說,對氣候的適應能力更強。

最後就是蘇聯的氣候因素了,雖然說對於蘇德雙方來說,嚴寒都是不利條件,但是作為世代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俄羅斯人來說,對氣候的適應能力更強。而且從兩支軍隊的軍裝上就可以看出來,雖然蘇聯士兵的冬裝看起來非常臃腫,但是保暖效果非常好。

❷ 有誰知道二戰德國鐵路,一般鐵軌的長度是多少

鐵軌單根長度一般是12.5米或25米,德國絕大多數軌道的寬度是1,435毫米 (4英尺8 1⁄2英寸)的標准軌距。
另外在二戰時期還有一種寬軌(Breitspurbahn)概念:3,000毫米 (9英尺10 1⁄8英寸 )
這是由阿道夫·希特勒提出的概念,以使「大德意志」城市間可以在3米寬的軌道上運行雙層客車,但隨著戰敗這個寬軌並沒有實現。

❸ 差點改變歷史:二戰德國造出這門世界最大超重炮敗在哪

機動性

Wehrmacht在目標范圍內設置了一個有效的射擊場地,並將武器運送到克里米亞25件軍列的碎片。大約3,800人花了四個星期准備這個網站,包括挖掘一個26英尺的隧道,以保護武器之間的射擊。

武器需要250人的士兵和工程師。組裝它需要1,250名工程師,科學家和警衛三天在特製的雙軌道上工作。軍隊得到這種武器,可以每天大約14次開火。大約300次射擊後,巨大的桶需要更換,這意味著另一批從克虜伯的工廠回到德國。

重型古斯塔夫在塞瓦斯托波爾共發射了48枚火炮,主要是在蘇聯堡壘。它從來沒有再次開火。在鋼鐵,勞動力和財富供應有限的戰爭中,柏林炸毀了超過1000噸的鋼鐵,數千工時和數百萬的帝國標記,只有48枚火炮。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技術奇跡,但是一個軍事愚蠢。在未來的歲月里,火箭,原子武器和重型轟炸機將提供與Gustav相同的功能,具有更大的移動性,射程和射擊率。

現在他們已經過時,因為自由漫遊的輪式和跟蹤車輛的效率提高。但火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繼續作為戰術平台。但是在爭取後勤支配的斗爭中,鐵路仍然發揮重要作用。即使今天在重型起重飛機的時代,火車向烏克蘭的俄羅斯軍隊和阿富汗的北約部隊提供武器。鐵軌可能不再攜帶大規模的戰爭武器,但它們仍然發揮著重要的後勤作用。

❹ 二戰德國有什麼防線

1.齊格菲防線(納粹德國)
齊格菲防線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構築的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築壘體系。該項目由德國著名的建築工程組織——托德機構負責,德國人稱之為「西牆」或「齊格菲陣地」,其他國家多稱之為「齊格菲防線」。構築齊格菲防線的目的是為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為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防線工程是1936
年德國佔領萊茵蘭之後開始構築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線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著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全長達630千米。
防線由障礙地帶、主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三部分組成,縱深35~75千米。障礙地帶主要是地雷場、刺鐵絲網、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龍牙」(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系統。主防禦地帶的最前緣位於障礙地帶後方數十至數百米處,配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裝甲的機槍、火炮工事以及指揮所、觀察所、人員掩蔽部、車輛洞庫、彈葯庫、物資庫等。後方陣地位於主防禦地帶後方數千米至數十千米處,主要是預備隊人員掩蔽部、預備隊車輛洞庫以及戰備物資庫,在法德交界地段還配屬有170-305mm要塞化遠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後被撤出,用於英吉利海峽群島的要塞)。
與馬其諾防線相比,齊格菲防線的特點是大部分工事較小,結構較簡單,但數量多達11860個,遠超馬其諾防線。該防線使用混凝土931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4倍;使用鋼鐵35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3倍。
該防線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於防禦重型炮彈的裝甲鋼板,這主要是由於德國當時鋼的緊缺造成的。同時,很多戰爭後期的大型火炮無法安裝在較小的炮座上(只能適應戰爭初期的小口徑火炮),無疑進一步削弱了該防線的防禦作用。
1939年9月德軍在東面閃擊波蘭時,共有46個步兵師(包含預備隊)依託該防線防禦法軍,但法軍沒有進攻。該防線與對面的馬其諾防線,共同促成了德法雙方開戰後長達8個月時間的著名「靜坐戰」。
1940年西線戰役獲勝後,齊格菲防線上的許多火炮和可移動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壘上,使這條防線變得有些有名無實,到了1944年,才由部隊充實起來。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達了改造防線的命令,以便應對更強的火力打擊,主要工程預計由德國國家勞工組織(RAD)的14到16歲的孩子進行,一些當地人也被拉來參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於盟軍巨大的空軍優勢,這些努力都失敗了。
齊格菲防線的宣傳意義幾乎和它的戰略意義一樣大,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都被宣稱為一條堅固的防線,一直影響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對它的時候,無論是德國人還是盟軍,都發現這條防線的大部分設計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戰場形勢了,盡管它起到了阻滯盟軍的作用,但顯然不像德國人聲稱的那樣堅不可摧。
2.大西洋壁壘:(納粹德國)
大西洋壁壘(德語:Atlantikwall)又稱大西洋鐵壁或大西洋長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納粹德國用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該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由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之後由隆美爾所強化,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大力提倡,稱之為不倒防線。
此防線的前身自1940年7月開始建造,當時德國並未想過建設規模如此巨大的防禦工事,僅在法國沿海的加萊—濱海布洛涅一帶製造4座重型海軍炮台,該建設工程由托特組織負責。在法國戰役打敗盟軍後,為防止英國突擊隊的騷擾和登陸,逐第建造。巴巴羅薩作戰開始後,為將更多兵力投入蘇德戰爭中,必須降低西線守軍兵力,而有了後來的大西洋壁壘。在1942年3月23日40號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壘,周圍的防禦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陸軍元帥隆美爾受命負責監督大西洋壁壘的建造,隆美爾便加緊建造進度和提高防禦工事的靈活性,將其防禦力大幅提升。
一開始時有不錯表現,數次打敗自由法國的轟炸和英軍入侵等小型登陸行動,但後來由美國、英國、自由法國、加拿大和荷蘭流亡政府聯合策劃的大型登陸行動—諾曼地登陸時卻失敗,間接令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現在各地多處仍保留當年的德軍反登陸障礙物。
德國在大西洋長城中的防禦設施有數種碉堡、火炮陣地(還有許多偽裝成海邊別墅的炮台)、數百萬枚不同種類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著名的人員殺傷雷S型地雷與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緩登陸速度的障礙物:如鐵絲網、由鋼條焊接而成的捷克刺蝟、空心三角錐的惡魔方塊、以及專對裝甲車輛的反坦克壕、「龍牙」型障礙物,灘上的木樁上有些具備地雷和能劃破登陸艇的刀片,隆美爾認為盟軍在進行登陸作戰時會以大量傘兵空降輔助,因此在海岸灘頭距離稍遠的林地與草地垂直插上木樁與鐵軌,此工事被稱為「隆美爾蘆荀」,其他還有將低窪地區引進水以形成人工沼澤,用以溺斃敵軍。除了基本的反登陸外,大西洋壁壘也要為鄧尼茲的潛艇港口提供防禦力量。

❺ 斯大林格勒戰役時,蘇聯前線運物資,為啥要把火車頭安火車後面

在蘇德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德國掌握了完全的制空權,當時的蘇聯軍隊,只能冒著德國轟炸機的掃射的轟炸,堅強的和敵人作戰。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的時候,德國已經占據了極大地優勢,開始不斷地騰出手來襲擊蘇聯的補給線。

這個方法只是讓德軍在短期內摸不著頭腦,隨著德國飛行員發現這個問題,在投彈的時候也就開始攻擊後面的車頭部位,這個方法也就不會奏效了。不過隨著後來蘇聯生產機器的運作,德國在空中的優勢也逐漸的喪失,到了斯大林格勒戰爭後期,蘇聯反而掌握了主動權,打的德國節節敗退。

❻ 二戰時期德軍鐵路軌道的軌距是多少

二戰時德國軌道的寬度是1,435毫米 (4英尺8 1⁄2英寸)的標准軌距。另外在二戰時期還有一種寬軌(Breitspurbahn)概念:3,000毫米 (9英尺10 1⁄8英寸 )這是由阿道夫·希特勒提出的概念,以使「大德意志」城市間可以在3米寬的軌道上運行雙層客車

❼ 二戰時期德國已經製造出導彈為什麼不用

德國有火箭,而且像導彈一樣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是德國的v2火箭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於a系列火箭研究,由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後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系列火箭經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鍾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v2工程的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以容納自控、導航系統和戰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前德國共製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於襲擊英國和荷蘭。
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並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8月17日災難,納粹將v2工廠遷到德國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個過程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
1944年6月13日(諾曼底登陸後六天)v1開始攻擊倫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麼。在諾曼底前線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向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佔領安特衛普港後,納粹向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
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並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頭重1噸。v2採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閱讀全文

與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不用鐵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