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乾旱第三年是什麼原因

德國乾旱第三年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2022-07-10 02:28:57

Ⅰ 引起旱災的原因是什麼

旱災就是指因氣候酷熱、缺少降雨或不正常的乾旱而形成的氣象災害。一般是指因土壤水分不足,農作物水分失衡而減產或歉收,從而引發糧食問題,甚至會導致飢荒。同時,旱災亦可令人類及動物因缺乏足夠的飲用水而致死。旱災過後還會招致一些災害發生,如旱災過後極易發生蝗災,造成社會更嚴重的飢荒,甚至會導致社會動盪。

旱災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地殼板塊滑移漂移所到處,這樣會導致地表水分滲透流失、喪失水分;水土流失,植樹被破壞;天文潮汛期所致;水利工程缺乏或者水利基礎設施脆弱,沒有涵養水源;天氣沒有遵循相應的洪澇和乾旱汛期規律所到處,我們所做的就是應在洪澇時蓄水涵養,乾旱期時就能取水調水,人為地促進水資源的動態平衡。

旱災的直接表現就是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要,造成農作物較大幅度的減產或絕產。旱災是普遍性的自然災害,不僅農業受災,嚴重的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在我國,通常將農作物因缺水而影響正常生長的現象稱為受旱,如果因受旱而造成減產三成以上則稱為成災,把一些常發生的旱區稱為易旱地區。

氣候是導致旱災發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我國,人們通常所說的乾旱地區就是指年降水量不足250mm的地區,而半乾旱地區則是指年降水量為250~500mm的地區。世界上乾旱地區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25%,而又多集中於撒哈拉沙漠邊緣,中東和西亞,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國的西北部。這些地區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發量大,農業主要依靠山區融雪或者上游地區來水,如果融雪量或來水量減少,就會造成乾旱。而對於世界上的半乾旱地區也佔到了全球陸地面積的30%。半乾旱地區多分布於非洲的北部,歐洲的南部,西南亞、北美洲的中部以及我國的北方地區等。這些半乾旱地區的普遍特點就是降雨較少,且分布還不均勻,所以極易導致季節性乾旱、常年乾旱甚至的連續乾旱的發生。

由於我國受季風氣候影響較為廣泛,在很大程度上,降雨量受到海陸分布及地形等因素影響,且在區域間、季節間和多年間分布很不均衡,因此無論是旱災發生的時期還是程度都有著明顯的地區分布特點。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說。黃淮海地區經常出現春夏連旱,甚至春夏秋連旱,是全國受旱面積最大的區域。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是伏旱和伏秋連旱,有的年份雖在梅雨季節,還會因梅雨期縮短或少雨而形成乾旱。而在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及東北地區的西部常年受到旱災的影響。對於西南地區,春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大,四川的東部則經常出現伏秋旱,就連降雨較多的華南地區也時有旱災發生。可見我國受旱災的影響是極為廣泛的,幾乎遍及全國。

Ⅱ 德國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德國人對於氣候變化的關注,源於當地受氣候變化影響,造成乾旱,森林火災,暴雨等極端天氣頻頻發生,這些極端天氣發生的概率往往要高於大家所關注新冠疫情帶給當地人們的影響。所以當地的人們對於環境氣候變化的關注要高於其他擔心的事情。在今年的7月,德國迎來了歷史性的洪澇災害,造成了百餘人死亡,這也使當地民眾越來越開始反思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而導致的自然環境氣候變化越來越惡劣的主要原因,加上近期全球油價,天然氣價格暴漲等因素,更加能夠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十分的嚴重。

Ⅲ 乾旱形成原因

造成乾旱的原因既與氣象等自然因素有關,也與人類活動及應對乾旱的能力有關。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氣象原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偏少等氣象條件是造成乾旱與旱災的主要因素。

(2)地形地貌原因:地形地貌條件是造成區域旱災的重要原因。

(3)水源條件與抗旱能力不足:旱災與因水利工程設施不足帶來的水源條件差也有很大關系,例如水利工程設施如水庫、水井等不。)

(4)人口因素:由於人口持續增長和當地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生活和生產用水不斷增加,造成一些地區水資源過度開發,超出當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乾旱發生時也往往加重旱災。

(5)水資源有效利用率低:由於西南地區平常年份降水較多、不太缺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率與國內常年缺水地區相比有明顯差距,也對應對乾旱不利。

(3)德國乾旱第三年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乾旱對作物危害程度與其發生的季節、作物的種類、品種、生育期有關。春季於早影響春播,或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斷壟,並影響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長。7-8月份的伏旱,在中國北方,影響玉米、高梁、水稻的正常生長,造成棉花的蕾鈴脫落。

在南方,影響早、中稻的正常灌漿和晚稻你移栽成活。秋旱影響秋作物的產量及越冬作物的播種。伏旱和秋旱都會使土壤的底墒不足而加劇翌年的春旱。

作物對乾旱的抵抗能力稱為抗旱性,不同作物的抗旱性不同,水稻的抗旱性最差,遇乾旱無灌溉的條件時減產嚴重,陸稻其次,大麥、小麥、黑麥、燕麥、花生等作物抗旱性中等,糜子、高梁、胡蔵、粟、馬鈴薯、甘薯、綠豆等作物抗旱性較強。

作物對不同類型乾旱的反應是不同的,例如一些豆科作物根系發達,抗土壤乾旱的能力強,但不能忍受大氣乾旱,玉米抗大氣乾旱能力強而不能忍受土壤乾旱。

我國發生乾旱最嚴重的地區是甘肅中部、寧夏南部、山西和陝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中西部以及河北省壩上地區等。防禦乾旱主要靠發展水利灌溉事業、植樹造林、改革農業結構、改進耕作制度以及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等。

Ⅳ 酷暑大旱如何重創德國農業

自5月以來持續出現的異常高溫乾旱天氣已嚴重影響到德國農業今年的各項收成。德國農業部長克勒克納8月1日表示,將根據8月底發布的年度農業收成報告決定出台何種程度的救助措施。

7月31日,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舉行會議後發布的文告中坦言,過去三周內,熱浪已導致德國農業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

針對當前局面,德國農民聯合會主席約阿希姆・魯克維德呼籲政府從速向農民採取援助措施。他所在的聯合會呼籲政府提供多達10億歐元的緊急援助。

而對於上述訴求,德國聯邦政府當天在聲明中回應稱,水災或旱災的救濟原則上是各個聯邦州的職責,聯邦政府僅當出現「全國范圍」後果時才能破例出手,且救濟金額必須是政府負擔得起的合理數額。

農業部長克勒克納1日表示,她要等到8月底的准確數據出爐後,方能判斷應採取多大規模的救濟措施。

在此之前,德國聯邦政府曾於2003年為旱災提供救濟。當時,聯邦和地方政府各出資50%,用於援助陷入生存危機的農業企業,其中德國聯邦政府共提供了約4000萬歐元。

Ⅳ 1975的歐洲旱災是怎樣的

1975~1976年,西歐和中歐地區先後出現降水嚴重不足,發生大旱災,長期的持續少雨乾旱及高溫給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損失,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由於天氣乾熱,林火四起,嚴重危及生命與財產。據不完全統計,1975~1976年間,農業損失達幾十億美元。

1975~1976年,在西歐和中歐地區先後出現降水嚴重不足,發生大旱災。1975年初,西歐和中歐地區降水比常年同期短缺,形成乾旱,如波蘭和德國,2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15~35%;匈牙利的大部分地區1~2月降水總量不足15毫米,比常年同期低25%。1975年夏季的降水類型多變,大部分地區極端少雨乾旱,如愛爾蘭1975年3~8月出現近百年以來最乾旱的時期,6月和7月的土壤水分短缺達100毫米以上。英國許多地區,2~8月也是這個世紀以來最乾的時期;德國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6月份的區域平均降雨量只有13毫米,僅相當於常年平均的21%;瑞典南部的夏季也出現最乾旱的記錄;比利時的於克勒,1975年10月份降水奇缺,出現自1833年以來的最小值。1976年,西歐和南歐地區的乾旱比1975年更甚,西自英國和法國至歐洲中部,北起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至義大利北部的廣大地區,2~7月的降水量,均低於常年平均值,有些地區的生長季雨量只有常年的40%,創近200年來的最低記錄。

在西歐和中歐地區,1975~1976年的大旱使許多國家創持續少雨的記錄,如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乾旱最為嚴重,連續16個月缺雨,為自1727年有觀測記錄以來未曾出現過的;蘇格蘭在108年中只有1955年和1976年發生過夏季乾旱;比利時1976年2~8月持續少雨,為1921年以來最嚴重的缺雨期,布魯塞爾的3~8月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乾的時期;丹麥1976年6~8月底為自1874年開始有記錄以來最乾的時期;法國北部,1976年6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少10%,是自1870年以來沒有出現過的;前民主德國1976年2~8月的全國雨量只有常年同期雨量的70%;前聯邦德國,1976年6月的雨量為自1891年以來同期的最低值,不少地區持續乾旱39天,是以前從沒有出現過的現象,8月則為本世紀以來最乾燥的月份;荷蘭,1976年2~8月為近125年以來同期的最旱時期,全國平均降水量為185毫米,而常年同期降水量為401毫米;瑞士,1975年12月至1976年6月全國平均降水量只及常年同期的55%,是自1870年以來從沒有出現過的;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2月、6月和7月最為乾旱,夏季發生連續33天的乾旱,創造歷史的最長記錄;挪威東南部地區,旱情十分嚴重,1976年3~9月的降雨量為自1874年有觀測記錄以來同期的最小值;瑞典,1976年2~9月的月平均降水比常年低30%,8月份的降水只及常年的1/3。1976年,西歐和中歐地區的夏季出現熱浪,更加重了乾旱災害的影響。1976年6月23日至7月7日,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上升到30℃以上;英國有些地區甚至超過32℃;比利時、德國、法國、荷蘭的夏季氣溫接近或超過自1826年以來的最高值;英國中部,夏季平均溫度出現近300多年以來的最高記錄,法國的巴黎,持續在30℃以上的日數為自1873年以來的最大值;前聯邦德國的西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區,5月8~10日,氣溫高達30~32℃,創近百年來的最高記錄。

西歐和中歐地區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長期持續少雨乾旱及高溫給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農業損失達幾十億美元。乾旱使供水緊張,水力發電不足,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困難和損失。乾熱天氣易發生森林火災,嚴重危及生命與財產。英國,1976年6月初土壤嚴重缺水,導致穀物和奶類嚴重減產,森林及灌木區的火災頻繁;1976年,丹麥的乾旱使農作物的損失達4~5億美元;法國北部的乾旱,使畜牧業和谷類生產損失嚴重,牧場大范圍失火;前民主德國由於乾熱天氣,林火四起,供水十分困難;前聯邦德國,1976年由於乾旱造成的損失估計達10億馬克;瑞士1975年和1976年的乾旱,使馬鈴薯的生產遭到嚴重損失。

1975~1976年西歐及中歐由於降水嚴重不足而發生的特大旱災,農業損失達幾十億美元,同時也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困難和損失。

乾旱的影響和災害涉及面極廣,涉及到經濟、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各個方面。乾旱除了直接造成經濟損失外,更嚴重的是可使河水斷流、水庫枯竭、濕地乾枯等。這種現象如連續多年,加上人類活動的作用,則會導致水資源持續減少,荒漠化的土地不斷擴大,以致土地資源退化並持續減少,其消極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在人類歷史上,自古以來乾旱就侵入到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在長期的抗旱斗爭中,人們認識到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會進一步防止或減輕乾旱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閱讀全文

與德國乾旱第三年是什麼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