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二戰前德國和蘇聯關系非常好,為什麼後來引發了蘇德戰爭,打的你死我活
雖然德國最後敗於蘇聯,但是在蘇德戰爭的前期德國的戰果非常巨大,不僅大量的殲滅蘇聯軍隊,還俘虜了非常多的蘇軍,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蘇聯的叛軍,所謂叛軍就是投降後為德國效力的蘇軍,這些人的數量遠比想像中要多,人數有百萬之巨。
這些降卒中從高級將領到普通的民兵都有,高級將領方面有像弗拉索夫這樣的名將,值得一提的是弗拉索夫在戰爭初期是蘇聯方面抵抗德國的得力干將,他在基輔和莫斯科戰役中屢屢擔當先鋒,其所率部隊作戰勇猛,多次受到斯大林的嘉獎,只不過這員悍將在投降後沒多久就選擇倒戈,無疑讓人大跌眼鏡。
弗拉索夫
然而弗拉索夫在投降德國後在布拉格再次背叛了德軍,重回蘇聯陣營,讓他的一生頗具爭議。只不過相比弗拉索夫這樣的高級軍官,普通的士兵一旦選擇投誠敵軍,那麼基本就沒有回頭路可走,因為回頭路上只有督戰員和軍法處無情的槍口。所以投誠德軍的上百萬變節蘇軍少有走回頭路之人。
蘇聯士兵之所以無路可走,和蘇聯軍中的嚴令也有關系,當時軍令如山,只要上了戰場一律不許後退,部隊中配有督戰人員,但凡逃跑的士兵一律就地槍決。這一規定在戰爭前期顯得非常殘酷,因為方式蘇軍裝備尚未齊整,很多士兵甚至沒有槍就上了戰場。獲得武器的唯一途徑是等有槍的同袍倒下,再撿起他們的槍。這樣的情況使得蘇軍的隊伍在戰場上非常被動,士兵們面臨的情況是往前也是死,往後也是死,甚至是逃跑士兵的家屬都會被牽連,這樣的心態下造成了蘇軍之中很多士兵索性投降求生,畢竟被俘活下來的希望更大。
被俘蘇軍
投降和投敵是兩碼事,很多蘇軍投降後拒絕成為德軍的附庸,雖然被德軍折磨,但還是拒絕為德軍效力。當時在蘇德戰役之中被俘虜的蘇軍人數非常龐大,累計達到了446萬之巨。而令人不解的是這其中非常多的蘇軍在投降後竟然調轉了槍頭,將槍口對向了自己的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別無選擇。因為當時蘇聯對於叛國者毫不留情,被俘的人即使能回到國內,伴隨他們的往往是無窮的猜忌,剩餘的人生面臨著不停的拷問和審訊。而在戰場上更不必說,光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陣前當場執行與法庭審判後執行的處決案例共計13500件,蘇聯對自己的戰士就像對敵人一樣絕不手軟,其中包括未經許可撤退,自傷,逃亡(開小差),投敵一律從嚴對待,大量的處決發生在身邊,當時蘇聯軍中人心惶惶,再加上很多人是普通的農戶來參軍,根本沒有經過訓練,對於戰爭根本沒有概念,部隊的規矩也不甚了解,匆忙的被趕上前線,有的連槍都不大會使。
第一,德國和蘇聯本就是一對宿敵,雙方積怨頗深。德國人和蘇聯人不管在民族還是宗教上都截然不同,雙方在爭奪歐洲霸權的問題上更是勢如水火,長期處於敵對中,一戰中德國和俄國在東線打的你死我活。一戰後由於德國戰敗遭到不公平待遇,蘇聯由於革命遭到西方歧視,因此為了共同利益兩國走到了一起。但有句名言說得好,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共同的利益。德國人和蘇聯人雖然暫時走到一起,但兩國要稱霸歐亞大陸勢必會有一戰,德國人和蘇聯人都有進攻對方的計劃,只是德國人先下手為強而已。
第二,德國是世界頂級工業強國,工業和經濟非常發達。但德國是個小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非常匱乏,特別是石油資源嚴重依賴進口。由於英法對德國搞石油封鎖,德國人的石油來源單一,主要來自羅馬尼亞,德國對羅馬尼亞石油的依賴達到了94%。可以說,羅馬尼亞的油田維系著德國的經濟和工業命脈。而1940年蘇聯人試圖染指羅馬尼亞的油田,因此遭到了德國人憤怒和恐慌。德國人用強有力的手段回擊了蘇聯人,德國支持羅馬尼亞成立了反蘇的獨裁政府,還派駐軍隊防備蘇聯,德國人在羅馬尼亞油田部署的重型防空炮簡直連只蒼蠅都飛不進去,德國人在羅馬尼亞境內的軍事設施也主要指向蘇聯。德國人對蘇聯人充滿了警惕和嚴重的敵意。德國人盡管挫敗了蘇聯的企圖保住了羅馬尼亞的油田,但羅馬尼亞的石油生產仍然無法滿足德國日益增長的工業需要,德國專家警告當局:德國的石油將在1941年10月耗盡。由於德國無法打破英法的能源封鎖,因此只能將目標轉移到蘇聯的高加索油田,蘇聯的高加索油田是世界第二大油田,是亞歐大陸唯一能滿足德國需求的油田,就這樣蘇德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第三,1940年,歐洲形勢突變,德國人風卷殘雲般的席捲歐洲大陸,實力暴漲的同時也解除了後顧之憂,並完成了對蘇聯在東線的戰略包圍。在德國人入侵英國失敗後,德國人很快將目標轉移到了東方,蘇聯人成為了德國人新的目標。
第四,1939年蘇聯人入侵芬蘭遭到失敗,蘇聯人在蘇芬戰爭中的無能讓德國人看到了蘇聯人的虛弱。1941年5月1日為震懾德國人,蘇聯人在莫斯科紅場進行了盛大的閱兵,但蘇聯人氣勢宏大的閱兵不僅沒有嚇住德國反而讓德國人看透了蘇聯的虛實,德國人認為蘇聯人不堪一擊,認為德國人能很輕松的幹掉被大清洗搞的虛弱不堪的蘇聯軍隊。
2. 蘇聯為什麼原諒德國
蘇聯之所以原諒德國,是因為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每個國家都是百廢待興,因此蘇聯也無暇顧及德國只有在自己的經濟建設建起來之後才會更好一些,所以只能原諒德國
3. 一戰後德國為什麼要和蘇聯搞好關系
為了彼此的利益。蘇聯需要打破西方的技術封鎖,德國需要蘇聯幫助恢復經濟擺脫經濟危機。
4. 德國入侵蘇聯,當地民眾為什麼從歡迎到憎恨
二戰初期,德國在波蘭5天消滅其主力,一個月滅國;在法國10天勝負就已知曉,42天逼其投降。如此之快地完成對幾十萬人的包圍和殲滅,在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這就是德國上下推崇的“閃擊戰”。但在蘇聯卻不靈了,這是為什麼?
首先,閃擊戰超出了發揮效力的范圍。戰爭初期,德軍一口氣深入蘇聯縱深800至1000公里,已經是了不起的戰果,佔領了相當於3個法國的國土面積。這時,閃擊戰的弱點暴露無遺,燃料、彈葯和零配件的不足,制約著部隊推進的速度。
當然,德國入侵蘇聯的失敗原因還有很多。不管怎麼說,閃擊戰的戰術效果很好,也有致命的缺陷;蘇聯的冬天,加上泥濘的路,以及短視的政治眼光,是德國在入侵的那一刻,就已註定失敗的主要原因。
大家認為還有其他原因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5. 二戰蘇聯為什麼這么蠢,讓德國坐大,差點讓蘇
1、德國的「閃電戰」,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
2、蘇聯在德國襲擊之前,由於斯大林在國內實施了大規模的清洗活動,而這次清洗對蘇聯軍隊的大清洗是致命的,30年代的5位蘇聯元帥中有3位被處決,16名集團軍司令員、副司令員中被處決了15個。67名軍長中的60位執行死刑,199名師長中被處決了136個。4名中央級的海軍將領、6名海軍上將全部被殺,15名海軍中將死了9個。17名集團軍政委、25名軍政委無一倖免、全部被殺。國防工業也沒有逃脫,6名科學院院士、17名總設計師、12名科學博士、200多名科學家被逮捕,蘇聯的國防工業幾乎陷入了停頓
3、蘇聯的盲目自信,在戰爭未爆發之前,蘇聯一直相信德國目前不會入侵偉大的蘇聯,還一直相信德國會遵守與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造成日後蘇德對波蘭的侵略,蘇聯為了應對來自西線的可能的戰爭威脅、爭取備戰的時間,於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間,以保衛「西部邊界安全」為目的,在東歐建立的戰爭防備緩沖帶。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對波蘭實施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隨後蘇聯紅軍也入侵波蘭第二共和國,同年9月17日,蘇聯紅軍和納粹德國國防軍在布列斯特會師,9月25日,蘇德兩軍舉行聯合閱兵式,標志著兩國對波蘭的瓜分佔領。《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蘇聯加緊建立「東方戰線」,通過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蘇芬戰爭,蘇聯取得芬蘭部分領土,並獲得漢科半島的租借權。而因為如此導致蘇聯在那時候只知道佔領他國領土,而完全忽視了德國的存在。
6.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為什麼要討好德國
1941年春,“巴巴羅薩計劃”已基本准備完畢,300多萬大軍按照出發路線,先後陸續秘密集結到位。然而,巴爾乾地區的戰事,一下子打亂了德軍的步驟,並且達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因為義大利軍隊在希臘被打得落花流水。
原來,“墨老大”眼看法國就要戰敗,慌忙出動54萬人的部隊准備趁火打劫,不料被18萬人的法軍阻擋了一周,不能前進一步。讓“墨老大”倍感羞辱的是,義大利只獲得了佔領的幾百平方米的法國領土,也就夠在法國建一個大宅院。
1941年6月22日,德軍190個師分三路突然發起了進攻,蘇聯統帥為了自己的固執和隱忍付出了慘痛代價。他對德國態度的180度大轉變,與其說是固執的自以為是,倒不如說是對蘇軍實力的不自信,以及對德國的害怕。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7. 蘇聯那麼強大,蘇聯為什麼擋不住德國的進攻呢
1、情報很多,矛盾重重。
其實,蘇聯斯大林在四月下旬就得到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情報了,但斯大林不相信那是真的。而且,蘇聯的情報口子來了很多情報,矛盾之處很多,這讓斯大林做了判斷,「德國進攻蘇聯」那不是真的。
一個領導人做了錯誤的判斷,危機來臨時,損失就大了去了。
當德國發動三路大軍進攻蘇聯時,蘇聯沒做什麼准備工作,開始倉促應戰。
一個慌慌張張,倉促應戰的軍隊,能打勝仗才是奇跡。
這事,斯大林等人該承擔責任。
2、「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讓蘇聯沒有重視德國。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兩個國家分頭並進,瓜分了波蘭。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英法是盟友,而蘇德也就此抱成了團。
在一般的判斷下,如果德國向蘇聯開戰,那就是完全孤立了,英法蘇就會集體和德國對戰了。不得不佩服小鬍子的勇氣,為了利益,為了永久的未來,兵行險著,撕碎「蘇德互不侵犯協議」,開始了進攻蘇聯的腳步。
但是,在德國單方面撕毀協議前,斯大林的判斷是,德國不會撕毀協議,不會進攻蘇聯。「互不侵犯協議」的存在,麻痹了斯大林等人,這也是蘇聯判斷德國不會開炮的原因。
但,協議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遇到希特勒這樣的,只能說蘇聯人想得太簡單了。
因為,蘇聯基本上沒有做什麼准備工作,這就導致了德國的迅速推進。
德國的優勢太大,導致前期對蘇勢如破竹1、明斯克戰役
德國各集團軍分三路攻向蘇聯,在明斯克,德國人正面突擊,兩翼合圍,差點就讓紅軍全軍覆沒,蘇聯將軍巴甫洛夫一看情況不對,撤出明斯克,城市拱手讓人。
這戰役,德國是馮博克元帥,而對手是政客出身的巴甫洛夫,兩人能力高下立判。
明斯克戰役,蘇聯陣亡約30萬人,俘虜了50萬人,可謂慘敗。而不久,斯大林直接下命令槍斃了巴甫洛夫等人。
2、斯摩棱斯克戰役
這是繼明斯克戰役後的另一場大戰役,是德國軍隊的繼續東進。
在馮博克的統籌下,在古德里安等人的努力下,德國歷經兩個月左右,拿下了斯摩棱斯克戰役。蘇聯人陣亡了21萬人,被俘虜了31萬人。看得出來,德國人確實銳不可擋。
3、基輔戰役。
這場戰役非常有名,這是一場巨大的包圍戰,當德國人對基輔的紅軍即將形成包圍態勢時,當時的總參謀長朱可夫主張放棄基輔,而是保存有生實力,在莫斯科和德國對戰。
但倔強的斯大林並沒有聽從這個主張,而是繼續堅持對抗。
最後,德國殲滅蘇聯紅軍20萬左右,俘虜66萬人,僅有15000人逃出了包圍圈,包括了赫魯曉夫等人。
基輔戰役,是德國策略的巨大成功,讓蘇聯人震撼不已,這是德國在蘇德戰爭中一場最輝煌的勝利。
所以,縱觀蘇德戰爭的早期戰役,德國人的策略很成功,導致蘇聯人找不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