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合成氨技術是什麼公司

德國合成氨技術是什麼公司

發布時間:2022-07-10 14:47:13

1. 合成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德國化學家哈伯(F.Haber,1868-1934)從1902年開始研究由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於1908年申請專利,即「循環法」,在此基礎上,他繼續研究,於1909年改進了合成,氨的含量達到6上。這是工業普遍採用的直接合成法。

反應過程中為解決氫氣和氮氣合成轉化率低的問題,將氨產品從合成反應後的氣體中分離出來,未反應氣和新鮮氫氮氣混合重新參與合成反應。

合成氨反應式如下(該反應為可逆反應,等號上反應條件為:「高溫高壓」,下為:「催化劑」):

(1)德國合成氨技術是什麼公司擴展閱讀:

氨的主要用途:

氨的主要用途是氮肥、製冷劑、化工原料。無機方面主要用於制氨水、液氨、氮肥(尿素、碳銨等)、硝酸、銨鹽、純鹼。有機方面廣泛應用於合成纖維、塑料、染料、尿素等。

合成氨工業的特點:

1、農業對化肥的需求是合成氨工業發展的持久推動力。世界人口不斷增長給糧食供應帶來壓力,而施用化學肥料是農業增產的有效途徑。

氨水(即氨的水溶液)和液氨體本身就是一種氮肥;農業上廣泛採用的尿素、硝酸銨、硫酸銨等固體氮肥,和磷酸銨、硝酸磷肥等復合肥料,都是以合成氨加工生產為主。

2、與能源工業關系密切。合成氨生產通常以各種燃料為原料,同時生產過程還需燃料供給能量,因此,合成氨是一種消耗大量能源的化工產品。每噸液氨的理論能耗為 21.28GJ,實際能耗遠比理論能耗多,隨著原料、工廠規模、流程與管理水平不同而有差異。

日產 1000t氨的大型合成氨裝置生產液氨的實際能耗約為理論能耗的兩倍(表2[ 大型氨廠生產合成氨的實際能耗])。

3、工藝復雜、技術密集。氨合成是在高壓高溫和催化劑存在下進行的,為氣固相催化反應過程。由於氨合成催化劑(見無機化工催化劑)很易受硫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和水蒸氣毒害(見催化劑中毒)。

而從各種燃料製取的原料氣中都含有不同數量的這些物質,故在原料氣送往氨合成前,需將有害物質除去。因此合成氨生產總流程長,工藝也比較復雜,根據不同原料及不同的凈化方法而有多種流程(見氨)。

2. 哈伯法合成氨的介紹

氨是最重要的氮肥,是產量最大的化工產品之一,傳統的工業合成氨技術是德國人哈伯( Fritz Haber)在1905年發明的,因此也被稱為哈伯法合成氨。哈伯本人也因此獲得了19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哈伯法合成氨需要20~50MPa的高壓和500℃的高溫,並用鐵作催化劑。氫氣和氮氣在催化劑、高溫、高壓下合成氨,轉化率為 10%-15%。近一個世紀了,全世界都這樣生產氨。

3. 哈柏對合成氨技術的貢獻是什麼

2.哈柏功不可沒

從BASF公司的所在地路易港溯萊茵河而上,有一個地方叫卡爾斯魯厄,此處有一所著名的大學叫卡爾斯魯厄工程學院。該學院的化學教授弗里茨·哈柏,此時也因深受克魯克斯警告的影響,開始致力於氨合成的研究工作。

1902年初,為了研究合成氨理論,哈柏去美國進行科學考察,他專程參觀和訪問了設在尼亞加拉的一座模仿自然界雷雨放電的生產固定氮的工廠。通過參觀,使他對固定氮為氮氧化物和氨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返回德國後,他便一頭鑽進了實驗室,開始了這一劃時代的研究工作。

1904年,維也納的兩位化工企業家——馬古利斯兄弟,意識到這項工作的偉大意義,慕名來到卡爾斯魯厄工程學院,正式與哈柏簽訂了研究氮氫元素合成氨的合同。從此,哈柏與其學生和助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氨合成的試驗研究。

哈柏研究氨的合成理論,是從可逆反應的平衡條件方面入手的。哈柏認為,僅有催化劑的知識是不夠的,需要有對化學反應的新的理解——化學平衡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就是:原料物質一般不會全部成為生成物質,同時,生成物質也會發生逆反應。在一定的反應條件下,即濃度、溫度、壓力之下,這種正逆反應是平衡的。

哈柏認識到,若根據這種思想調整反應條件,從前認為不可能的氨合成也許是可能的。哈柏首先想到,也許高溫會進行這個反應。他按照他的思路開始進行實驗,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當溫度升高到1000℃時,氨的產量才不過是原料體積的0.012%,這還不如低溫度時的產量。但是,降低反應溫度時,反應卻又變得十分緩慢。哈柏認為,為了使化學反應加快,需要有適當的催化劑。

從1904年4月至1905年7月,這一年多時間里,雖然哈柏他們夜以繼日地堅持在實驗室里做著各種枯燥的試驗,但幾乎每次試驗的結果都令人失望。於是,馬古利斯兄弟見無利可圖,便取消了對這個項目的資金支持,這樣,哈柏就陷入了極度窘迫的境地。

與此同時,在柏林大學研究化學平衡理論的瓦爾特·赫爾曼·能斯特教授,也已投入了合成氨理論的研究,他親自製造高壓釜,進行高溫、高壓實驗。經過實驗,他發現哈柏的實驗結果有問題,數字過大,實際上僅0.0032%,還要再小一個數量級,這就證明了哈柏的實驗結果是不可行的。

瓦爾特·赫爾曼·能斯特為了使它的研究能夠實現工業化,請求某個有名的化學公司製造設備,雖然它的壓力並不算太高,但是,這個公司還是難以制出能耐住這樣高溫、高壓的設備,於是,他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打消了實現工業化的念頭,而埋頭於實驗室研究。

哈柏雖然在計算上有錯,但在與能斯特的這場爭論中,弄清了要使產量進一步提高就要對原料氣——氮氣和氫氣施以高壓、降低溫度,並使用催化劑。

能斯特灰心了,哈柏卻沒有灰心,他從瓦爾特·赫爾曼·能斯特終止的地方開始了新的實驗。此時,他不僅已經熟悉這個實驗的理論,而且具備了成功的基礎。

哈柏等人在化學平衡理論的指導下,開始一點一點地、耐心地進行試驗,他們實驗在什麼樣的壓力和溫度下產量能達到百分之幾。他們還下大力氣尋找最佳的催化劑,曾把能夠禁受數百個大氣壓的反應容器鑲嵌在槍彈殼里,用阿烏埃爾社團的瓦斯燈公司提供的鉑、鎢、鈾等稀有金屬,竭力尋找新的催化劑。

哈柏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下,冒著高溫、高壓的危險繼續試驗。正當哈柏的試驗研究屢遭失敗而一籌莫展的關鍵時候,法國科學院院刊上報道了法國化學家採用高溫、高壓合成氨,而使反應器發生爆炸事故的消息。哈柏知道後深受啟發,他果斷地改變了試驗條件,特別是提高了反應壓力,並改進了工藝,終於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進展,合成氨的產量顯著增加了。

1907年,哈柏等人選擇鋨或鈾為催化劑,在約550℃和150至250個大氣壓的不尋常的高壓條件下,成功地得到了8.25%的氨,第一次成功地製取了0.1公斤的合成氨,從而使合成氨有可能邁出實驗室階段。這無疑是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突破。而在此時,能斯特以50個大氣壓、685℃,以鉑粉或細鐵粉、錳做催化劑,卻只取得了產量為0.96%的氨。哈柏的實驗比能斯特的實驗幾乎高出8倍。

這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哈柏和他的助手們,他們預感到合成氨的試驗研究已進入了實用化階段,於是,又加緊對高溫、高壓合成氨工藝的研究。經過艱苦卓絕的試驗研究,他們取得了一系列第一手的實驗數據,大大加快了試驗研究的步伐,不斷取得令人振奮的新進展。

哈柏的科研成果極大地震動了歐洲化學界,化工實業界人士紛紛購買他的合成氨專利,獨具慧眼的德國巴登苯胺純鹼公司捷足先登,搶先付給哈柏2500美元預訂費,並答應購買他以後的全部研究成果。但公司中很多工程師,對鋼制反應容器的赤熱程度表示不安,對如此高壓更感吃驚,因而對它的工業化持有懷疑。他們想起法國所發生的反應器爆炸的消息,擔憂地說:「昨天爆炸的高壓釜只有7個大氣壓。」言外之意,哈柏的高壓實驗條件也可能引起爆炸。

1909年,哈柏又提出了「循環」的新概念。所謂「循環」,就是讓沒有發生化學反應的氮氣和氫氣重新返回到反應器中去,把已反應的氨通過冷凝分離出來,這樣,周而復始,以提高合成氨的獲得率,使流程實用化。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說是合成氨邁向工業化進程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突破。德國政府極為重視,立即接受和採用了這個新設想。

當年7月2日,哈柏在實驗室製成了一座小型的合成氨裝置模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氨合成裝置的模型。博施同他的部下米塔希一起,作為巴登苯胺純鹼公司的代表,前來接收哈柏的實驗技術和裝置。哈柏當場演示了他的合成氨裝置,這種裝置魔術般地以每小時0.08公斤的速度合成著氨。博施親眼看到了液氨滴落的情況。前來觀看的專家們共同認為,用不了多長時間,它將成為日產幾噸的設備,從而清楚地預見了它的工業化的前景。

巴登苯胺純鹼公司立即買下了哈柏合成氨的專利權,並將其全部研究成果接收下來,雙方還簽訂了協議,其要點是:不管生產工藝如何改進,合成氨的售價如何下降,巴登苯胺純鹼公司每售出1噸氨,哈柏分享10馬克,其收入永不改變。

1919年,瑞典科學院考慮到哈柏發明的合成氨已在經濟中顯示出巨大的作用,經過慎重考慮,正式決定為哈柏頒發1918年度的世界科學最高的榮譽和獎勵——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在合成氨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從此,他躋身於世界著名化學家的行列。

4. 德國魯奇有限公司

魯奇公司是化工領域最著名的工程公司之一,與我國化工系統交往由來已久,該公司以煤化工專長而著稱,我國引入其固定床加壓煤氣化技術生產城市煤氣和合成氨已有50年。魯奇公司隨時代變化,在戰略上作出較大的調整。首先,魯奇公司將煤氣化技術轉給南非薩索,成立了薩索-魯奇公司。其次,魯奇公司將關注的焦點從煤炭轉移到石油和天然氣領域,油、氣、化學品並重,開發較高附加價值產品。現有雇員1300名,去年完成銷售收入11億美元。 魯奇集團 (Lurgi Group)包括三部分,即油、氣、化學品(Oil•Gas•Chemicals,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和金屬(Metallurgy)。魯奇從有色金屬起家,現在向油氣方向發展,但中國依然是魯奇第一大商務活動中心。魯奇公司與中咨公司合資成立了北京魯奇工程咨詢公司,近兩年已開始運作。

魯奇公司目前從事業務包括技術研發與工程咨詢、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市場開發、技術服務等。魯奇公司引為自豪的是其研發能力,在1897年就開始申請了第一項專利。公司有完善的實驗、測試裝置,滿足研發的需求,現有100餘套試驗設備,可與顧客共同研發,共享成果。對持有原料,但不明方向的客戶,可協助其開發,並確保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長久競爭力。目前公司主要從事研發新工藝,現工藝改造的示範裝置,催化劑的分析與評估。

魯奇公司向油氣方向發展最明顯的舉措是開發出以天然氣為原料超大規模生產甲醇的工藝(Lurgi Mega Methanol),其規模可達日產5000噸,目前正在特里尼達和多巴哥以及伊朗建設兩套裝置。該工藝過程為:天然氣經脫硫、預轉化後與氧氣混合,經自熱轉化後與氫氣混合合成甲醇。在甲醇應用上,魯奇開發了以ZSM5分子篩為催化劑,用甲醇制丙烯的MTP技術,該技術值得借鑒。

魯奇公司開發日產5000噸以上超大型甲醇技術,以及延伸開發了甲醇制丙烯的MTP技術,以ZSM5分子篩為催化劑已取得了技術突破,技術經濟可行性評價證實,如丙烯市場售價在380-400美元時,甲醇的成本為80-100美元時,企業的內部收益可達13-25%。結合我國情況,近期評價的多套年產60萬噸大型甲醇生產裝置的成本均在此范圍內,很值得借鑒。

5. 制氨法是誰創立的

20世紀初,農業和軍工業發展對氮化合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於是科學家想方設法固定空氣中的氮,方法之一就是氫固定法,即用氫和氮合成氨。氨是合成氮肥的重要原料,同時本身也是一種氮肥,所以制氨法就成了重要研究課題。但合成氨很困難,常溫常壓下氮和氫反應無法製得,讓它們通過電火花也只有少量產生,因此有人認為不可能合成氨。物理化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質量作用定律、化學動力學、化學平衡原理等理論的問世使合成氨的本質日益清晰。

德國科學家哈伯及其學生在兩萬多次實驗中逐漸認識到合成氨的原理。理論計算表明,氫、氮在200個大氣壓和600℃的條件下反應,氨的生成率為8%,哈伯意識到合成氨不可能實現硫酸生產中的高轉化率。他們採用使反應氣體在高壓下循環加工,配以適當催化劑,在循環過程中不斷分離氨的方法,最終以鋨作催化劑在175~200個大氣壓下和500~600℃時,合成了6%以上的氨,1909年7月2日,成功建立了每小時產80克氨的實驗裝置,合成氨取得了重大突破。哈伯因此獲193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合成氨的方法立刻被德國公司付諸工業生產,在工程師波施領導下,經過5年時間,選用含少量氧化鋁的鉀鹼助催化的鐵催化劑和耐高溫高壓的合成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年產9000噸的合成氨廠,極大地滿足了社會需求。合成氨在化學工業史上意義重大,是基礎理論在工業上成功運用的典範,還開創了化工高壓技術。此外,合成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向理論化學提出了要求,推動了基礎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6. 德國的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怎麼樣

德國的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翻譯成中文是: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
1、在大學整體排名方面,根據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顯示,KIT是世界大學百強高校之一,排名全球第93,德國第4。
2、在學科排名方面,根據2016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學科排名顯示,KIT的眾多學科排名世界前列,其中工程學排名德國第1,化學排名德國第1,材料科學排名德國第2,地球科學排名德國第3,物理學排名德國第4。
3、另外,KIT擁有德國高校同領域中公認的綜合實力強勁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不僅設立最早,而且在教學質量和科研成果上更是首屈一指,蜚聲國際。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縮寫KIT),坐落於德法邊境名城卡爾斯魯厄,是公認的德國最頂尖理工科大學之一,也是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等領域享有盛譽的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被譽為「德國的麻省理工(MIT)」。其校友和教授中誕生過「電磁波的發現者」海因里希·赫茲,「液晶之父」奧托·雷曼,「合成氨之父」弗里茨·哈伯,「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高分子化學之父」赫爾曼·施陶丁格,「汽車之父」卡爾·本茨等世界著名科學家、企業家和社會名人。因其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現和卓越的創新精神,KIT於2006年被德國科研聯合會(DFG)評為首批三所德國精英大學(Elite-Uni)之一,這不僅是德國高校的至高榮譽,還意味著更多的政府資金支持。同時,KIT是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成員,是一所國家級的大型研究中心,是德國九所卓越理工大學聯盟(TU9)成員,歐洲航天局(CLUSTER)成員等。

7. 德國有個著名的工業區...是什麼

魯爾區 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面積497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2%。人口524萬(1983),約佔全國總人口9.2%;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174人。區內城市櫛比,為歐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區。以單一職能中小城市為主。1980年全區10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9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萬以上。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與歐洲各國主要經濟區相距不遠。地形以平原為主,上覆黃土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南北有緩丘和高地,東部為山區,森林較茂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萊茵河自南向北流經本區西部,發源於東部山區的魯爾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為東西流向,注入萊茵河,構成稠密的水網,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以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1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約佔全國硬煤總儲量95%。煤的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其中約3/5為適於煉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區內各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 中世紀時,本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起已有原始採煤業,發展了初步的煉鐵和金屬加工,「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但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是當時德國的「谷倉」。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學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現仍集中全國硬煤和焦炭產量的80%以上、鋼鐵產量的70%左右。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全國年煉鋼能力 4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 6個位於本區。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采礦、冶金、化工設備、建築機械、鐵路機車等;化學工業起源於煤化學,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以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鋅和煉錫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約佔全國30%,發電量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的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煉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聖路」歷來是人口稠密、工礦業集中地帶,有多特蒙德(東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又明顯出現由東向西,即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業基地,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農牧用地約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0%左右,東部和萊茵河以西地區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的小塊農田。主要種植燕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飼料及糧食作物,飼養乳牛、豬和家禽。農業生產面臨工礦、交通和住宅建設佔地日增的矛盾,環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以萊茵河為主幹的4條天然河道,與多特蒙德-埃姆斯、萊茵-黑爾訥、韋恩爾-達特爾恩、達特爾恩-哈姆4條運河,組成稠密的水運網,溝通了魯爾區與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區共計74個,其中杜伊斯堡為全國和歐洲最大的河港。由 5條鐵路干線組成的鐵路網,通往國內和鄰國主要城市。鐵路總長9850公里,年貨運量1.5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3和2/5;鐵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達,總長18900公里,有聯邦一號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線,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化工產品的管道網。

8. 德國SCHULER集團是做什麼的

1、德國SCHULER集團,又稱德國舒勒集團,是歐洲最大的壓機製造商。

2、舒勒集團成立於 1839 年,總部位於德國格平根市,在全球 40 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員工數約為 6,600 左右,主要集中在歐洲、中國和美國。該公司由奧地利安德里茨集團控股。

3、舒勒為客戶提供涵蓋所有成型技術領域的定製型頂尖技術—從聯網型壓力機到沖壓車間規劃。除壓力機外,在其他產品組合中還包含自動化和軟體解決方案、模具、工藝技術以及適用於所有金屬成型工業的服務。

4、舒勒集團的客戶涵蓋了汽車製造商及零部件供應商,以及來自鍛造、家用器具和電子工業等諸多行業的公司。同時,舒勒也為 180多個國家提供了造幣壓力機。作為創新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在成型技術的數字轉化領域為全球客戶提供支持。

5、過去的幾年中,舒勒集團收購了多家德國境內的公司,現在是歐洲壓機行業的引領者,特別是伺服壓機,旗下品牌有Schüler,Erfurt,Mueller-Weingarten,graebner等等。

(8)德國合成氨技術是什麼公司擴展閱讀:

舒勒集團的企業歷史

1、1839 Louis Schuler創建公司。

2、1852 舒勒在倫敦1851年世界博覽會上受到啟發,開始生產用於金屬料片加工的機床工具。

3、1879 舒勒首創採用機械驅動的偏心和拉伸壓力機。

4、1884 設立自己內部的鑄造車間。

5、1895 供應首台造幣機到中國。

6、1900 舒勒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世界首台多工位壓力機。

7、1924 供應首台用於大批量生產的車身零件壓力機。

8、1947 在壓力機製造之外,增設模具製造。

9、1961 開始公司的國際化。

10、1983 調試首台大型零件多工位壓力機。

11、1990 舒勒將首台帶橫桿式輸送的大型零件多工位壓力機引入市場。

12、1999 Schuler AG上市,並進入激光技術領域。

13、2003 調試世界首台緊湊型橫桿式多工位壓力機。

14、2007 將帶伺服驅動的壓力機樣機引入市場兼並Müller Weingarten AG(米勒萬家頓)。

15、2008 把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

16、2009 調試世界上第一條配備伺服直接技術的沖壓線。

17、2010 研發成果:雙伺服驅動技術。

18、2014 舒勒集團成立175周年。

9. 德國南方化學集團在中國都有哪些分公司分別是那幾家

您好!

德國南方化學公司 Süd-Chemie AG 創建於1857年,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經過150年的發展與擴大,形成了一個以研發、生產和銷售各種高品質的催化劑與礦土產品、世界著名的、非常專業的跨國公司集團,在世界70多個國家與地區設有子公司或代表機構。南方化學集團現有員工約5,100多名,2005年銷售額近10億歐元。

德國南方化學集團的主要業務包括二大部分:添加劑及吸附劑業務包括了鑄造業、消費品、制葯包裝等市場;集團的催化劑業務主要為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化工製品、氫氣與合成氣體的生產、能量存貯、水處理以及發動機尾氣和化工廠廢氣處理與凈化而達到環保目的提供各種類型催化劑產品及解決方案。南方化學堅持客戶至上,不斷創新,致力於堅持不懈地拓展其在眾多市場的領導地位。所有產品和創新的通性在於有效利用並愛護自然資源以提升人類生活及其環境的品質。

德國南方化學很早就認識到國際化的機遇,將其業務拓展到歐洲以外的市場。早在60年代初期就在整個亞洲范圍內建立了緊密的業務聯系。它已在亞洲,如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家設立了11家獨資或合資子公司。

30多年來,南方化學集團不斷拓展中國市場。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引進國外的合成氨技術和裝置,南方化學美國公司SCI的前身、美國UCI公司就開始連續向國內的「大化肥」廠供應其所需的各種合成氣及氨合成催化劑。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化學工業和以乙烯工業為龍頭的石油化學工業全面起步,南方化學集團逐步由點到面、由少到多向國內的石化及化工企業提供各種先進、高性能的催化劑和優質的技術服務。其中特別是:生產各種合成氣所用的催化劑、乙烯生產用的碳二選擇加氫、脫除雜質及凈化的催化劑、苯乙烯生產用的乙苯脫氫催化劑、PTA生產用的加氫和丁辛醇生產用的氣相加氫催化劑等產品,已經在國內普遍採用,主要催化劑產品已經在中國國內佔有約60%以上的份額。我們的用戶遍布在包括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海油和中國化工在內的各地企業以及全國各地化工企業,共同建立了長期、密切與良好的合作關系。

為了適應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提供更好、更及時的技術服務,2001年4月德國南方化學集團在上海成立了代表處。

此後,南方化學集團作為最早在中國建立催化劑工廠的西方公司,於2002年在中國建立了南方化學遼河催化劑有限公司,這是一家為化工和石化行業生產催化劑、由南方化學控股的合資企業。

在其添加劑及吸附劑業務領域中,同年又設立了獨資的南化紅山膨潤土(遼寧)有限公司,成為中國最大的鑄造業用優質膨潤土的生產廠。

2005年11月,南方化學集團又成立第二家由南方化學控股生產催化劑的合資公司——上海南方化學金海催化劑有限公司;現在,南方化學金海催化劑有限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德國南方化學獨資公司。

目前,德國南方化學已經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德國南方化學中國地區總部,向中國 用戶提供高性能催化劑、添加劑及吸附劑,並與國內眾多企業商討多方面、多種形式、在不同層面的合作,在更好地滿足中國中國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全面統籌、管理和發展南方化學集團在中國的各項業務。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助您!

閱讀全文

與德國合成氨技術是什麼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