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18世紀德國統一的大任落在了普魯士部落的身上,別的部落沒有可能嗎
一、 經濟因素 1.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適應工業革命的潮流,努力發展工業,並且隨著輕工業的進展,重工業也很快開始革新,冶金、機器製造交通運輸等行業迅速發展起來,並較快地佔有主導地位,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生產的產值,魯士的工業生產與軍事工業的發展密切相連,推進普魯士國民經濟的軍事化。 2.從農業來看,普魯士的封建農奴制也開始了資本主義改革的進程。遠在19世紀初,以普魯士為首的許多邦開始初步的改革,廢除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允許農民贖免與土地有關的封建義務,農業逐步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3.普魯士建立了關稅同盟。1853年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有力地促進了小德意志地區的經濟發展。關稅同盟擴大了國內市場,小德意志地區(即不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的經濟同普魯士逐漸』一體化」,在很大程度上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統一中的霸主地位。 4.各邦資產階級已把普魯士看成是自己在德意志的經濟和政治代表。這樣普魯士不但提高了自己在聯邦中的地位和威望,而且在經濟領域已超過了奧地利。 隨著關稅同盟的發展,普魯士開始逐漸佔有明顯的優勢。而且普魯士通過關稅同盟,使其它各邦的經濟逐步納入自己的市場。 二、政治因素 1.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民族統一,因而極力支持普魯士領導統一德意志。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意志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民族統一,結束國家的分裂狀態,最終建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 2.普魯士有強大的容克階級支持統一。在19世紀60年代的普魯士容克階級中有許多已經放棄了過時的封建地租和勞役的剝削方式,而在自己的庄園實行資本主義剝削制,擺脫經濟危機,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並逐漸成為一個擁有雄厚經濟政治實力的階級,但它又是一個具有領土野心的階級,素有「軍國主義」之稱,注重軍事,所以有足夠的力量支持普魯士王朝實現德意志統一大業。同時,容克階級隨著普魯士工農業的迅速發展,愈來愈資產階級化,它們從中看到資本主義帶來的效益,於是強烈的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再也無法再忍受德意志的分裂狀態。 3.俾斯麥「鐵血政策」使統一有了權力上的穩定和軍事基礎的進一步強大,從而為統一奠定了基礎。在俾斯麥的努力下,普魯士王朝建立了一支擁有新式武器,兵役期為三年的強大軍事力量:其中包括步兵81個團,騎兵48個團和炮兵18個團。這樣普魯士成了一個軍事大國,為進行王朝戰爭統一德意志奠定了基礎。 三.外交因素 統一戰爭爆發之前普魯士所處的有利的外交環境。俾斯麥正在1863年支持俄國鎮壓波蘭起義,贏得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感激之情」。俄國這一改變在很大程度上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提供了良好的國際條件。法國作為德國的西鄰它一直阻止德意志統一,害怕德意志統一而變得強大,然而此時法國正陷入侵略墨西哥遠征的泥潭中,干涉普魯士統一是很困難的。此時的英國,忙於干涉美國內戰和愛爾蘭反英民族運動等事務,想干涉也很難單獨行動,何況英國還想藉助普魯士的強大來牽制自己的對手俄法兩國。從上可以看出國際局勢對普魯士是非常的有利,而俾斯麥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等待的就是這樣的時機,俾斯麥因勢利導,積極開展靈活的外交,以爭取各國的中立與不幹涉,為統一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並且在軍事、經濟、工業等方面遠遠超過帝國內其他王國、公國,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是歷史的必然。由於普魯士自強不息,其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在德意志佔有優勢,國際環境多對普魯士有利,其外交政策及其成功,確使它能夠通過王朝戰爭的道路完成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事業。
『貳』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為什麼會被普魯士統一,他究竟有多強
德國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盡管接連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現在又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領頭羊,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的德國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然而到了1871年,最終由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德國從此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那麼為什麼是普魯士而不是其他邦國來統一德意志呢?而非同樣實力強盛的奧匈帝國。
教育因素普魯士王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
一是普魯士將教育劃分為初、中、高三等。初等設制四年,中等六年,高等即為大學。進入中、高等學校必須通過入學考試,從而打破了依據門弟而獲得受敎育權利的陳規。
二是教育重在培養熱愛祖國、崇尚個人自由、自身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的人才。除此之外普魯士王國嚴厲規定只有接受過培訓的合格教師才能任教,這樣一來師資水平顯著提高了。
俾斯麥是整個德意志統一大業的真正意義上的實行者,正是他的鐵血政策與靈活的外交手腕加速了普魯士的統一大業。
然而統一後的德國民族自豪感和國家野心得到了極大的膨脹,正一步步陷入跟英法兩個歐洲強國爭奪利益的泥潭。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其國家又再次分裂,人民遭受了極大的苦難,這與其統一時期確定的軍國主義道路不無關系。
『叄』 為什麼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
普魯士在中世紀的時候就是德意志諸侯中領土最廣、力量最強的邦國之一,按照馬克思的分析來說的話,就是「靠著賄賂的神權、公開的購買、另行的盜竊、對遺產的獵取和分贓的叛賣性條約」,在不斷地領土擴張中發展起來的。在霍亨索倫家族的帶領下,普魯士逐漸建立起了獨樹一幟的軍事官僚制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進入近代的時候,普魯士的德意志可以說是建立在早期工業化為內容和高度發達的國家經濟的基礎上的政治。
從俾斯麥擔任宰相以來,普魯士就開始通過一系列的王朝戰爭進行德意志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的戰爭以及1866年普奧戰爭對於普魯士的統一之路至關重要,尤其是後者。普魯士的勝利確定了在德意志這個未來的民族國家中的領導權問題,奧地利也被成功的排擠出德意志聯邦。
1870年——1871年的普法戰爭標志著德意志統一的完成,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
『肆』 德意志的統一為什麼最終要由普魯士來完成
這個問題屬於歷史選擇了:
自三十年戰爭之後,神聖羅馬帝國基本就只是一個名號(盡管還是很有用),當時的奧地利既是名義上的宗主國(類似於春秋時的周王畿),而且實力也是各神聖羅馬帝國分封地中最強的。
但是這個局面在腓特烈二世那裡開始轉變,他通過七年戰爭等一系列對外兼並的過程使得普魯士後來居上,其力量與奧地利並駕齊驅。盡管在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遭遇重創,但是這段歷史也讓普魯士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當時法國只是軍官教育做得一流,而普魯士直接開始全面教育,腓特烈三世對此的說法是「正是由於貧窮,所以我們要辦教育.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辦窮了,最後辦亡國的.在我看來,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因此在半個世紀里,德國完成了全世界最早的全民普及的義務教育,現代大學制度也在此誕生。
在教育問題解決後,德國的經濟實力也逐步增強——比如西門子公司的誕生。然後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等一排能人的推動下,德國最終統一。
『伍』 19世紀德國為什麼要統一
統一原因
一,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德國需要一個統一的市場。就像在中國,
廣東生產的學習機進入四川不用繳稅一樣,如果這個省要繳那個省要收,這個學習機還賣得出去嗎,光價格就弄死人。
二,政治上,國土和人口是成為大國所必須的物質資源,一個民族要強大,必須要有大量的領土和人口。才能爭霸世界。中國還不是靠人多地多!!!
三,民族感情上,就像我們整天想收復taiwan一樣。
四,只有普魯士才是所有邦國中最強大的,而且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很強。
具體背景:
1,第一次工業革命使普魯士經濟高速發展,但各自為政的現象嚴重阻礙了商品的銷售和市場的保護。
2,腓特烈大帝遺留下的普魯士軍隊戰鬥力強,軍國主義色彩濃厚
3,另外一個強大的邦國奧地利資本主義發展落後,民族成分復雜,軍隊戰鬥力弱,缺乏統一決心。
4,德國周圍強敵如林,只有統一而強大的德國才能保證自身安全。
具體過程:
1,鐵血政策,帝國宰相俾斯麥一方面努力發展經濟,另一方面展開靈活的外交手段孤立敵人。如鎮壓波蘭起義換取俄國支持,宣稱永遠不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使英國沉默。
2. 老毛奇親手打造德國戰車,你現在知道為什麼一戰二戰的德軍如此厲害了吧。
3. 普丹戰爭小試牛刀,普奧戰爭鋒芒畢露,普法戰爭,德國戰車重裝出擊。(打它們是為了奪回他們控制的邦國,而不是因為普魯士好戰)
4. 從法國取得大量賠款和割地。這為一戰二戰埋下了伏筆。
『陸』 為什麼統一德意志帝國的是普魯士,而不是巴伐利亞、黑森或其他
只有普魯士能夠實現國家的統一,有以下幾點原因。
容克階級一直在位普魯士王國站台力鼎,有這樣的比較雄厚的階級基礎,對於一個王國的穩定以及強大有很重要的意義。這些客克地主自從17世紀以來就擁有強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
3
決定了統一隻能走「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的道路。此外,不能忽視的還有人的力量,無論是俾斯麥一帶的名臣鐵血首相的作為以及游刃有餘的外交手段,還是威廉一世的決心以及與俾斯麥的配合與信任,都是一個王朝向前發展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柒』 論述近代德國統一為什麼走王朝戰爭道路並由普魯士完成
如果你問的是中學的問答題,那歷史課本上有標准答案。
以下是我個人的觀點:
當時德國四分五裂,國內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隨著列強殖民活動進入高潮,統一德國便成了德意志民族生存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但在當時,不是所有德國人都這么認為的。只有較強的邦國才會有這種統一訴求。因此,德國的統一一定走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而不可能走自下而上的群眾運動。
統一戰爭一定由最具實力的邦國來進行。當時最強的便是普魯士和奧地利。以條頓騎士團起家的普魯士是一個強悍的軍事王國,而奧地利則擁有廣闊的土地、多民族的人口和繁榮的市場經濟。但奧地利犯了一系列的錯誤。例如聯普攻丹,從丹麥手中奪取北方的2省,但這北方2省距奧地利遙遠,中間還隔著普魯士,丹麥戰爭的結果是奧地利勞師襲遠,自己破壞了它親手建立的維也納體系;而普魯士吞並北方二省之後實力大增,也免去了北方丹麥的威脅,同時增強了他在邦國中的威信,結果丹麥戰爭結束後,普魯士軍隊攜丹麥戰爭之勇揮師南下,奧軍一觸即潰,奧地利退出了德國統一的舞台,也宣告了普魯士將完成德國統一的歷史使命。
『捌』 德國統一為什麼只能走普魯士道路
一、 經濟因素 1.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適應工業革命的潮流,努力發展工業,並且隨著輕工業的進展,重工業也很快開始革新,冶金、機器製造交通運輸等行業迅速發展起來,並較快地佔有主導地位,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生產的產值,魯士的工業生產與軍事工業的發展密切相連,推進普魯士國民經濟的軍事化。2.從農業來看,普魯士的封建農奴制也開始了資本主義改革的進程。遠在19世紀初,以普魯士為首的許多邦開始初步的改革,廢除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允許農民贖免與土地有關的封建義務,農業逐步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3.普魯士建立了關稅同盟。1853年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有力地促進了小德意志地區的經濟發展。關稅同盟擴大了國內市場,小德意志地區(即不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的經濟同普魯士逐漸』一體化」,在很大程度上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統一中的霸主地位。4.各邦資產階級已把普魯士看成是自己在德意志的經濟和政治代表。這樣普魯士不但提高了自己在聯邦中的地位和威望,而且在經濟領域已超過了奧地利。 隨著關稅同盟的發展,普魯士開始逐漸佔有明顯的優勢。而且普魯士通過關稅同盟,使其它各邦的經濟逐步納入自己的市場。二、政治因素1.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民族統一,因而極力支持普魯士領導統一德意志。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意志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民族統一,結束國家的分裂狀態,最終建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 2.普魯士有強大的容克階級支持統一。在19世紀60年代的普魯士容克階級中有許多已經放棄了過時的封建地租和勞役的剝削方式,而在自己的庄園實行資本主義剝削制,擺脫經濟危機,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並逐漸成為一個擁有雄厚經濟政治實力的階級,但它又是一個具有領土野心的階級,素有「軍國主義」之稱,注重軍事,所以有足夠的力量支持普魯士王朝實現德意志統一大業。同時,容克階級隨著普魯士工農業的迅速發展,愈來愈資產階級化,它們從中看到資本主義帶來的效益,於是強烈的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再也無法再忍受德意志的分裂狀態。 3.俾斯麥「鐵血政策」使統一有了權力上的穩定和軍事基礎的進一步強大,從而為統一奠定了基礎。在俾斯麥的努力下,普魯士王朝建立了一支擁有新式武器,兵役期為三年的強大軍事力量:其中包括步兵81個團,騎兵48個團和炮兵18個團。這樣普魯士成了一個軍事大國,為進行王朝戰爭統一德意志奠定了基礎。 三.外交因素統一戰爭爆發之前普魯士所處的有利的外交環境。俾斯麥正在1863年支持俄國鎮壓波蘭起義,贏得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感激之情」。俄國這一改變在很大程度上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提供了良好的國際條件。法國作為德國的西鄰它一直阻止德意志統一,害怕德意志統一而變得強大,然而此時法國正陷入侵略墨西哥遠征的泥潭中,干涉普魯士統一是很困難的。此時的英國,忙於干涉美國內戰和愛爾蘭反英民族運動等事務,想干涉也很難單獨行動,何況英國還想藉助普魯士的強大來牽制自己的對手俄法兩國。從上可以看出國際局勢對普魯士是非常的有利,而俾斯麥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等待的就是這樣的時機,俾斯麥因勢利導,積極開展靈活的外交,以爭取各國的中立與不幹涉,為統一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並且在軍事、經濟、工業等方面遠遠超過帝國內其他王國、公國,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是歷史的必然。由於普魯士自強不息,其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在德意志佔有優勢,國際環境多對普魯士有利,其外交政策及其成功,確使它能夠通過王朝戰爭的道路完成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事業。
『玖』 為什麼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而不是奧地利
1是因為奧地利在義大利佔有大片領土,但是也正在和法國打得不可開交
2在同一德意志的關鍵一仗中,普魯士採用了更為先進的後裝填步槍(子彈從後部裝入,此前的火槍都是要用根鐵條從前部裝入的)
3加入普魯士聯邦的還有許多自由市,能都讓普魯士聯邦更具有資本主義成分
4普魯士的資本主義改革效果更好
5歷史人物的作用:鐵血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