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德國可以用佔領國家的人口進行工業生產,來滿足自己的工業人數不足嗎
德國進行戰時工業生產,主要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國內體系,徵召婦女以及其他不能作戰的人員進行,在戰爭早期,還有很多熟練技術工人留在國內進行生產,到1943年初,由於戰爭失利,彌補國防軍的損失成為第一要務,國內男子從14歲到60歲都被徵召入伍,國內生產就靠女子,以及集中營里的部分勞力,還有就是從佔領區欺騙大量壯勞力運回德國進行生產。另外一個體系是國外體系,德國的佔領國以及仆從國,比如羅馬尼亞,匈牙利這些國家,接受德國指令,進行軍備生產和其他戰爭物資的供應。
Ⅱ 二戰中德國哪來這么多士兵佔領土地
在開戰前夕,德國擁有人口大約6000到7000萬人。之所以不確切,是因為我不知道該不該把其他國家但是屬於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進去。按照鄙人的估計,當時德國可以征發的男子大約在1500萬人左右,年齡階段在18歲到55歲之間。當然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調用。後來在徵兵環境極度惡化的情況下,德國的徵兵年齡甚至放寬到17歲到65歲之間。到了滅亡前一刻,就連12,13歲的小男孩和70歲的老人都被強征去組成國民衛隊。戰爭的慘烈可見一斑。而至於蘇聯。蘇聯當時的人口在1.5到1.8億之間。之所以浮動,也是因為我不知道是否應該把蘇聯剛吞並的波羅地海三過和一部分波蘭的人口加進去。因為他們並不可靠,在戰場上恐怕只會大規模的倒戈。而蘇聯是一個民族矛盾深刻的國家,少數民族佔了人口大約一般左右。就看純粹的俄羅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會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據資料顯示,蘇聯當時可以供給徵兵的俄羅斯族男子大約在1600萬左右,並不對德國占據多少優勢。而全國的可以征發男子大約在3500萬人。而德國吞並了大半個歐洲後,可以作為勞動了的人口則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雖然這些人口並不適合作為士兵被派上殘酷的東線,但是作為後方的勞動力還是可以的。更何況蘇聯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國土大規模淪陷,雖然絕對值並不多,但是人口卻占據了總人口的40%,這就說明了這部分的勞動力並不能被蘇聯人利用。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的一線部隊大約投入300萬人。有的資料最多可以達到550萬人,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德國全國的總兵力,投入蘇聯的不會超過300萬人。首先德國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如果按照這樣550萬人的說法,那德國幾乎動員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蘇聯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發的健康男性)德國需要在法國維持一支非常龐大的佔領軍,到了44年這支軍隊幾乎達到了200萬人,雖然素質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輕視。另外為了維持在北歐的統治特別是維持瑞典的鐵礦石,在北歐德國維持了一支大約40萬人的精銳部隊,來提防英國和美國的登陸。另外在巴爾干,對付越來越「猖獗」的游擊隊和保護羅馬尼亞的油田,德國人又保持了大約50萬人的軍隊,其中在4年內大約有10萬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擊隊中陣亡。還有在中東歐,德國還是要維持佔領軍,那又將耗費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護特別是空軍和防空軍的。另外海軍和空軍的數量不詳細。照此列出,那麼德國在開戰之初至少需要有700萬到800萬的軍隊,動員其人口的一半,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據資料,德國在戰勝法國之後全國兵力大約400萬人,我想擴軍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就擴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軍隊素質和戰鬥力的下降,預備役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傾向於550萬是全國的兵力總和,而扣除佔領軍和國內駐軍,大約可以派出300萬人到蘇聯戰場,另外再加上匈,羅,意的仆從國的軍隊,大約在350萬人這樣的規模還是可以維持的。而至於蘇聯,其數字的確定的確是一個頭大的問題。原因是這樣的。蘇聯在戰爭初期可能有360個左右的師,但是關鍵問題是蘇聯擁有大量不滿員的師,就是保留軍隊的骨幹,普通兵員由戰爭時期的預備役人員來填充。而且這些部隊的訓練和裝備也是比較差的。所以問題就出現了,你無法有確切的數字來確定蘇聯到底有多少滿員的師和半滿員的師,甚至預備役師。還有蘇聯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備軍或者國內秘密警察部隊等等半軍事化或者不隸屬國防部的武裝人員,我也不知道該不該算進去。不過我還是傾向於軍隊的規模在於500萬人左右。這是一個我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數字。大約占蘇聯可以動員人口的15%強(當然包括少數民族和新並進地區)。而且這個數字也於蘇聯剛開始戰爭的損失吻合的上。不過順便要提及的一點就是,蘇聯的一個師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1萬人,而德國的一個滿員師通常在1.4到1.8萬。
Ⅲ 二戰後美國 德國 怎麼恢復人口的
德國二戰死傷了2800萬人,據說1915—1925年的德國女性有三分之二都沒能找到老公,直到60年代左右,德國開始推出很多政策,吸引了很多地方的人到德國去生活和工作,這才讓德國的人口恢復了一些。
至於美國本土沒有受到二戰傷害,人口減少不到恢復過來也就很正常
Ⅳ 德國一戰之後割地賠款,為什麼二十年間就又能發動二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喪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6%的煤產地和一半以上的鋼鐵產業。
至於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不好意思,全部都被戰勝國瓜分了。
除此之外,德國還需要賠償1320億馬克,相當於3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但是在一戰期間,德國的軍費高達470億美元,國內早已是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整個國家的經濟完全處在崩潰的狀態,怎麼可能會有錢來支付戰爭賠款?
當然了,這些錢幫助德國恢復經濟還是可以的,但想要幫助德國籌集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費,那還是捉襟見肘的。更何況1929年爆發了席捲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經濟基礎原本就不牢固的德國更是損失慘重。
想要在數年之間擺脫經濟危機並做好世界大戰的准備,僅僅依靠德國那是不可能的,也只有外來資金的支持,才能進行解釋。
至於這外來資金的來源,還是美國。
Ⅳ 德國二戰後的國內人口遷移的方向是什麼
德國的國內人口迀移主要表現為:由北向南遷移,即由魯爾區向南部新興工業區遷移。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60年前那一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意志第三帝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Ⅵ 在二戰中,戰敗的德國損失了多少領土
二戰打響之前,德國的領土大約為47萬平方公里,略略低於這個數字,但是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的土地變為了35萬平方公里,意思是二戰中德國損失了將近40%以上的土地,割讓出去了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也沒有辦法,誰讓德國首先打響了二戰的第1戰,然後又是戰敗國。
並且德國二戰中土地有所損失,就連在一戰中德國也損失了領土,在一戰之前,德國擁有5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歐洲整個地區除了俄羅斯以外擁有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可是在一戰之後,德國割讓了1/8的領土給其他國家,大約8.8萬平方公里。並且在一戰中還要被迫承認波蘭的獨立,同時還要把波蘭的海岸線割讓出去,所以這就表明了戰爭最好不要輕易的打響,即使是戰勝國,在戰爭中也會損害很多人力物力財力,而戰敗國的下場就更加凄慘。如果德國不是因為參與了一戰和二戰,那麼德國現在的水平可能能夠和美國相並肩,而正是由於德國參戰,甚至還是其中的主導國家,導致德國的經濟水平,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辦法完全復甦。
Ⅶ 二戰德日兩國眾多士兵犧牲,戰後如何恢復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統計數據顯示,共計造成7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其中軸心國主導者日本和德國傷亡為800萬和300萬人,加起來還沒有蘇聯多,他們單單陣亡就超過1000萬人,受傷的還沒有全部算進來。所以毫不誇張地說,蘇聯取勝完全就是靠人數堆積出來的,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兵力做支撐,無法扭轉局勢。
大量的傷亡導致勞動力嚴重缺失,缺乏人口儲備的情況下,非常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但我們在德日兩國身上,卻看不到任何的影子,他們是怎麼做到快速恢復人口的呢?兩國的做法完全不同。首先是日本,日本方面擔心勞動力跟不上,屬於開始鼓勵生育,降低女性的結婚年齡,無底線的增加效率。
有些日本女性15歲就開始生娃了,更低的也都還有,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實現恢復人口,效果也是比較明顯的,只不過因為年齡太小的緣故,容易落下各種疾病,那時候幾乎到三十歲的日本女性,都患上各種各樣疾病,畢竟在還未發育成熟的情況之下,就開始讓她們變成母親,必定會有後遺症的。
即便是外國人,只要符合條件就能夠獲得獎勵甚至是綠卡,如今8200萬人口中,基本可以滿足正常的人口增長需求,不過這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又不得不重視,那就是老齡化,一旦生育率跟不上,大量的老人去世,德國會重回到最開始的階段,屆時想獲得更多的勞動力還有人口儲備,必須要砸更多的錢下去才行,你們說呢?
Ⅷ 二戰後德國,蘇聯,日本都是如何快速恢復人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共有六十多個國家超過23億人口參戰,這是全球規模的戰爭,各參戰國在戰爭中都損失慘重。蘇聯在這場戰爭中人口傷亡非常大,根據記載,蘇聯在二戰中一共有大約2800萬人死亡,其中蘇聯紅軍的死亡數字達到了1400多萬。
德國,它和蘇聯差不多,因為男性戰士們差不多都戰死沙場,人口比例不均。於是他們改變了女性允許結婚的年齡,在德國14歲的女子就可以結婚生子。再加上德國大量徵用別國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有的定居下來,也給德國的人口恢復做出了巨大貢獻!
Ⅸ 如果二戰後盟國不對德國的各個方面進行限制包括割讓大量領土,那麼現在德國的綜合國力可以排世界第幾。
可以排到第二,僅次於美國。
二戰後,以蘇、法、英、美為主的國家,對德國採取了報復行動,其中,尤其以蘇聯為甚。
蘇聯對德國的報復行動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領土侵佔——把邊界向德國境內推進了200公里以上。當然,是讓波蘭推進的,但蘇聯向波蘭推進了相當的里程。
2,經濟賠償——蘇聯向德國索取了難以計數的戰爭賠款,付不起錢就拉走裝備(在中國東北也採取了相同的伎倆),掠奪走了比商定的戰爭賠償更多的物資,最後,連美英法等國都看不下去了,還不情願住手。
3,強奸——據報道,蘇軍在德國強奸了200萬以上的德國婦女,最後德國婦女因為害怕沾染性病,竟被迫找蘇軍士兵當情婦——這樣可以少被強奸、少沾染性病啊。
僅僅蘇聯對德國的如上做法,就讓德國的發展遭遇了極大阻力。這還不是全部,其它國家看似溫柔,但對德國造成的損失更大!請看:
美國的精英政治,看中了德國的科技實力,於是,把德國的頂級科學家盡量請到了美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啊,美國的戰後繁榮,和這批科學家有關密切的關系。
法國不僅要賠償,而且還要土地,當然,由於受到一戰的教訓,溫柔多了。
英國則採取扼制策略,使德國無所適從。
捷克等國家,則利用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把境內的德意志民族驅趕到了德國——要知道,當時的德國,民眾都吃不起土豆,面對難民潮,雪上加霜啊!
以上困難使德國困難重重。
當然,德國憑借對戰爭的悔罪態度(和日本截然不同),逐漸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同情。美國譴責、揭發蘇聯對德國的各種罪行,迫使蘇聯逐漸減少了對德國的非分要求。美國也勸告英國、法國等國家豁免對德國的某些賠款(美國同時也勸告中華民國等國家對日本的戰爭賠款予以減少或者豁免),使德國有了喘息機會——正是利用這一絲一毫的喘息機會,德國重新走上了發展道路,創造了經濟奇跡,進出口貿易很多年排世界第一。不再贅述。
如果不是二戰後對德國的種種限制的話,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絕對可以排到世界第二,甚至是世界第一。
當然,歷史不會重演,以上分析僅僅是假設而已。
Ⅹ 一戰二戰後德國共損失多少領土(不含海外殖民地)
經兩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共損失領土25.3萬平方公里。
德國,一戰前在鐵血宰相俾斯麥時期從1870年開始擁有領土約61萬平方公里,一戰失敗,盛產煤、鐵的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紡織中心西里西亞大部分割給了新獨立的波蘭,德國面積變為53 萬平方公里,與一戰前相比損失8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拓展資料: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376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2017年2月12日,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當選新任德國總統,2017年3月22日正式宣誓就任。
參考資料:網路 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