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德國在一戰二戰都沒有很強大的盟友
因為那些強大的國家和德國利益並不一致呀。
德國想要打破這一局面,就只能找和它一樣有相同利益訴求的國家。
而這些國家一樣,是被那些強大的利益集團排斥在外的。
它們既然不處在這個利益鏈的核心,也就自然談不到強了。
就比如中國。
中國可以團結英國和美國對著干嗎?
不可以啊。
英美是一家啊,人家的利益訴求是一致的。
所以中國只能自己單干,或是去經營、團結第三世界國家。
一個道理。
簡單來說就是,你想和那些厲害的人做朋友,然而人家根本不和你在一個桌上吃飯。
然後你跑去嘉賓席找人,說咱倆結盟,幹掉東道主。
說實在的,你會死的很慘的。
那位嘉賓非但不會和你結盟,反而會把你賣了向東道主邀功。
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利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理論,去盡可能的團結一切有生力量。
混一張可以在那個飯局吃飯的飯票,然後發展壯大自己,不斷提升席位。
這個時候也不要忘了曾經幫過你的窮弟兄。不然你前路還沒鋪好,自斷後路就更不應該了。
等你混到能和東道主坐在一起談笑風生的時候,自然就會有嘉賓來找你的。
因為無論這是一個多麼牛掰的飯局,總會有吃不飽的人,當然他們也不敢明著干。
然而你們暗搓搓的搞也是可以的。
德國之所以在一二次都輸,就是因為少了這些眼光和手段。
團結了一幫二流子中的二流子,就這還要劃清分界線,覺得自己比這些二流子高一級。
然後還不懂慢慢經營布局,上來就想搞的大的。
然而動靜越大,抵觸越大。浪的嗨,死的快。
❷ 二戰期間,德國橫掃歐洲為什麼就不敢進攻瑞典
二戰時期,歐洲作為戰爭的主要戰場,歐洲絕對大部分國家都曾主動或被動地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瑞典為何卻能倖免於難?
第三:瑞典礦產資源雄厚 且是德國礦產資源的主要進口國
瑞典鐵礦石資源豐富,而德國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主要的鐵礦石來源就是魯爾工業區和瑞典。當時德國每年從瑞典進口的鐵礦石占生產量的三分之一,是德國的主要礦產資源進口國,如果對瑞典採取進攻,首先要有足夠的鐵礦石,才能有厲害的裝甲部隊,而瑞典作為擁有者坐山觀虎鬥的超高智商的一國,不會沒想到這一點,從而可以利用這一點來牽制德國。
❸ 一戰二戰瑞士為何都沒參與
因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國」,這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簽署的協議。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並不是從這里開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遠聯邦建立開始,瑞士在歐洲歷史上就一直扮演著中立國的角色,似乎從來沒有過軍事征服其他地區的行為。但是另外一個原因卻是瑞士在二戰時期對德國採取了妥協屈服的態度,使得德國最終沒有下定決心吞並瑞士。
至於維也納會議,是歐洲列強為了重新劃分拿破崙戰敗之後混亂的歐洲版圖,對瑞士中立國的身份的確立只是一個不很起眼的小協定。雖然維也納會議是通過壓製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張在歐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統而遭到了歷史學家的譴責,但是在一戰之前,這次會議達成的協議為歐洲維持了將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戰時期瑞士的中立國問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瑞士在二戰時期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區。事實上,瑞士在二戰中並不是完全中立的,雖然有資料說瑞士曾組織軍隊反抗德國,但是更多資料顯示瑞士在二戰期間其實是「助紂為虐」,不止在經濟上對德國進行幫助,對猶太民族難民的間接迫害更是為後人所不齒。
瑞士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始於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並在一戰後為1919年凡爾賽和約再次確認。回顧歷史,「中立」為瑞士人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它是瑞士能夠長期和平並發展成為世界最富裕國家之一的重要基礎。
雖然國際認可它是中立國,但是代表不了什麼,也並不是說它有權利不參與戰爭
比利時也曾經是中立國,但是當法西斯德國侵略它之後,它還有什麼中立可言.
瑞士一位外交家對此是這樣評價的:「瑞士公民邁出右腳是一位公民,邁出左腳就是一個戰士。如果要問我們為什麼近200年沒有打仗,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隨時都在准備打仗。」
瑞士男子的服役期從20歲持續到50歲。瑞士全國平時只保留3500人的職業軍人,而一旦需要,則可在48小時內動員35萬人以上受過正規訓練的陸、空軍民兵部隊。 謝謝採納!
❹ 瑞士瑞典不曾參與一戰和二戰嗎
瑞士全民皆兵,在一戰和二戰中得以獨善其身。
瑞典在二戰中曾經和納粹德國合作。以幫凶身份出現過一段時間。
❺ 一戰中各國為什麼要結盟。結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什麼
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三國因為利益關系先結的盟,即同盟國,隨後法國、英國、俄國為抗衡同盟國組成了協約國。都是在為了壯大自己的利益而結的盟。
有利條件就是力量變大了,不利條件就是因為只有利益為基礎而結的盟,內部會有矛盾,比如一戰開戰後,本屬同盟國的義大利就轉投入協約國去了
❻ 瑞典有沒有參加一戰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瑞典自1814年以來,未捲入國際紛爭和戰爭,19世紀末起奉行中立政策,在和平時期不參與結盟,在國際紛爭中保持中立。1905年,瑞典宣布解散挪一瑞聯盟。瑞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保持中立, 但同德國關系密切,增加對德國輸出礦砂等物資。1917 年以後減少了對德國出口並將商船隊的一半噸位租借給 協約國。由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1929—1932年工業生產降低21%,1932年經濟危機達到頂點。社會民主工人黨聯合農民黨於1936年執政,推行財政經濟改革,促使經濟復甦,並提出建立「人民之家」型的福利 國家口號,實行失業救濟、養老金、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和福利政策,並試圖通過勞資雙方簽訂協議和設立勞資糾紛法庭來調解與緩和工人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❼ 一戰中,德國結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從德國內部討論。德國結盟的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的德國。政治,經濟實力還不夠高,還不足以征服歐洲及其世界。因此有相同戰略意圖的國家,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因為同樣的政治利益而達成的同盟體。
從當時的歐洲的格局來看。英國是當時歐洲的主力大國。德國要達到稱霸歐洲的目的。必須尋找夥伴來對付當時的英國。
從地理的方面考慮。德國處於歐洲的中部地區。為了在戰爭過程中四面受敵。所以德國需要通過結盟的方式來增加戰略夥伴。以防止四面受敵
❽ 二戰中,瑞典,瑞士和土耳其是怎麼保持中立的德國為什麼不侵略它們
瑞典屬於早期的中立國之一,國土居於北歐,礦產豐富,資源豐富,軸心國同盟對其只是資源的需求,並未對其進行打擊,況且對於沒有太大威脅的國家,那些本國的政府統治起來會更好。
瑞士,早期中立國,即使荷蘭,比利時等地中立失敗,但是瑞士保留了下來,原因在於瑞士的實力以及經濟上的優勢,軍隊沒有威脅,正好作為保留的好工具。
土耳其,一戰戰敗國之一,對蘇聯並不依附,且沒有大量的軍事實力以供消耗,所以不必擔心這一點。
總的來說,還是本國的統治機構統治起來會更好,至少相比軍事佔領,還是有極大的優勢的。
尤其是作為統治的工具,會減少兵力的分散,這樣還是很好的選擇,因此德國並未閃擊這些國家。
❾ 我發現瑞典這個國家很奇怪 一戰和二戰是都沒有加入哪一方的陣營 它左邊鄰國挪威和右邊的芬蘭多少都有點
北歐由於戰略地位相對次要,資源相對貧乏,因此北歐五國都沒有捲入,為何挪威和芬蘭比瑞典重要呢?挪威是沿海國家,海岸線較長,是塊戰略要地,從修建大西洋壁壘就可以看出,而芬蘭則可以作為攻打蘇聯的前哨,也很重要。而瑞典是永久中立國,但為德國提供了一些木材,礦石。但更主要的是,瑞典戰略地位較低,丹麥和挪威已被攻佔,德國已有進攻英國的橋頭堡。瑞典的戰鬥力也不差,德國沒有耗費精力去進攻對自己沒什麼戰略地位的國家的意義。
總結就是說,瑞典是永久中立國,戰略上無地位,既然攻取無意義,自然躲掉了。
❿ 為何兩次世界大戰,瑞典都能倖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