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的古代建築是什麼風格
羅曼式 羅曼式(Romanik),又叫羅馬式,是從9到13世紀初的建築風格,因採用古羅馬式的卷、拱而得名。羅曼式建築以教堂為主。主要特徵是厚實的磚石牆、窄小的窗口、半圓形拱卷、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高大的塔樓。羅曼式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沃爾姆斯大教堂是羅曼式建築的一個典型範例。
不過今天鍾導說羅曼和羅馬還是有區別的。羅馬式指羅馬帝國的時代人們的建築設計,而羅曼式則是其他時代的人仰慕這種風格而建造模仿的,更為徹底。康士坦丁大殿就是典型的羅曼式建築。而trier的dom也是。
哥特式 哥特式(Gotik)是13到16世紀流行的建築風格。它最先在法國出現,隨後傳入德國並發揚光大。哥特式建築大部分是教堂,也有市政廳等世俗建築。它的特點是:廣泛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卷,造形挺拔的尖塔,輕盈剔透的飛扶壁以及彩色玻璃鑲嵌的修長花窗。哥特式教堂外觀巍峨挺拔,內部空間高曠,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崇高的感覺。科隆大教堂是世界最宏偉的哥特式建築之一。烏爾姆大教堂鍾塔高161米,為世界教堂高度之冠。另外,北德各地還建有不少磚砌的哥特式教堂。
?
科隆的dom,和trier的親愛聖母教堂 (Liebfrauenkirche)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
文藝復興式 文藝復興式(Renaissance)是隨著人文主義思潮出現的建築風格,最先在義大利興起,從16世紀初開始,在德國流行了百十年左右。它在建築輪廓上講究整齊、統一、合比例與條理性,構圖中間突出,兩帝對稱,窗間有時設壁龕、雕像。在德國文藝復興式主要用於世俗建築,如市政廳、宮邸和富商宅第。最為成熟的建築實例有奧格斯堡市政廳等處。
巴洛克式 巴洛克(Barock)藝術風格起源於義大利。德國建築師把義大利巴洛克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這主要用於教堂和宮殿廷建築。其特點是造型柔和,運用曲線曲面,追求動態,喜好華麗的裝飾和雕刻。巴洛克風格有於教堂有表現神秘宗教氣氛的作用,用於宮殿府邸則給人以富麗堂皇的豪華感。德累斯頓的宮廷教堂和維爾茨堡的主教宮是巴洛克建築的兩個例子。後來在巴洛克式的基礎上還發展出一種纖巧玲瓏的建築和裝飾風格叫洛可可(Rokoko)
?
難怪今天導游說巴洛克和洛可可基本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特別對於我們這些外行來說。從AUGUSTUSBURG SCHLOSS那裡我誤以為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園林風格就是rokoko的建築風格之一。今天看了這個現市政廳,當時的選帝侯的宮殿之後,才知道園林是園林,rokoko或者barock主要指建築本身的設計風格,以及內部的裝修、傢具特點。
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Klassizismus)流行於18世紀後半葉和19世紀。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希臘羅馬的柱廊、廟宇、凱旋門和紀功柱成為效法的榜樣。採用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柏林的勃蘭登堡門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衛城的山門為藍本
2. 如何學習德國標準的裝修施工工藝
我覺得德國工藝和國內的完全不同啊,而且在德國也沒有單獨的裝飾公司,都是建築公司總承包的,是模塊化施工,廠家生產,現場安裝的,所以學了在國內也沒什麼用。如果你在國內做裝修,德國的工藝沒什麼用處,反而增加成本,客戶也不見的能理解德國施工工藝的好。
3. 青島的德國建築風格,源於哪裡
(ps:圖片太難網上傳了,可以根據我說的,在網上搜索到所有的圖片的)
八大關別墅
八大關別墅區位於匯泉角景區北部,西鄰匯泉灣,南接太平灣,最初因有8條以關隘命名的路是以八個關口命名的,即韶關路、嘉峪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這八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方圓數里的風景區,故稱「八大關」(現已增到十條),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特點的風景區。
八大關別墅區匯聚了眾多的各國建築風格,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風格。「一看道旁栽種的花木就知道路名」,這是八大關的又一特點。
花石樓
花石樓位於八大關,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既有希臘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築特色。由於樓內由大理石貼牆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稱之為「花石樓」。
太平角一路1號西班牙式建築,建於20世紀30年代。大斜面屋頂,上層外牆為露木屋架,石砌煙囪,石砌的一樓外牆,寬大的涼台通過落地門窗與室內相通。因上世紀50年代朱德曾兩次住在這里,所以也被稱作「朱德別墅」。上世紀末曾被出租為辦公用樓。現據稱為一台灣商人購得。
太平角一路3號英國鄉村式別墅,建於20世紀30年代,保存完好。現屬青島機關事務局太平灣賓館。
中山路 一條百年歷史的商業走廊
中山路在青島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濟南一樣,是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標,與這座城市歷史的進程同步,堪稱青島的「母脈」。
於1899年開始修建命名為斐迭里街。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更名為山東路。1929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遂改名為中山路。而當地的老市民們則簡約地稱之為「街里」。早年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身著謙祥益,腳登盛錫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樓。」而孩子們的目標則更為明確:「一二一,上街里,買書包,買鉛筆,到了學校考第一。」不難看出,中山路在青島人心目中是他處所無法取代的「黃金之地」。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間,「到即墨路,買小商品」一時間成為當地百姓和外地遊人購物的時尚。
青島天主教堂
本名聖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始建於1932年,於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台,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鍾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鍾,鍾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裝飾系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形式,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也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二提督樓
江蘇路12號建於上世紀初的這座住宅樓最初的住戶有人考證是德國總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樓「。它的外立面非常復雜,錯落有致。紅橙相間的色調更像一座卡通建築。1949年後直至現在,為檢察院辦公地點。
迎賓館始建於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築師拉查魯維茨設計。青島迎賓館原是膠澳德國總督的官邸,故名之總督官邸。是德國威廉時代的典型建築式樣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式建築。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火樓舊址
望火樓舊址也叫「觀火台」,最初為膠澳消防隊的重要消防瞭望塔,也是青島特有的一幢近現代特殊功能建築,坐落於觀象山西北坡,約建於1907年,是當時青島全市最高的建築物。20世紀40年代中期停止使用。
沂水路11號德國總督府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該樓是一座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建築,呈"凹"字形。該樓建成後為德國總督辦公之地,故名"總督府",又稱"提督樓"。為歷屆政權所在地。199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遷新址,這座大樓成為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和青島市政協的辦公處。
沂水路9號海軍營部大樓舊址,始建於1899年。初為德國高層官員官邸,亦稱「十一號官邸」,1912年改稱「營部大樓」。
青島基督教堂
江蘇路15號為青島基督教堂又名德國禮拜堂、福音堂、總督教堂。於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築風格屬青年藝術派和新羅馬風格的結合。室內裝修的某些樣式可見拜占廷時期的痕跡。
江蘇路9號總督府童子學堂,今江蘇路小學,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建造,原建築90年代重建。
南海路23號海濱旅館舊址。於1903年在維多利亞灣(今匯泉灣)修建了海水浴場即今日的第一海水浴場後,配套修建了海濱旅館,是當時中國最好的豪華假日型旅館。日軍第二次佔領青島期間,此處被徵用為娛樂場所,後為進駐的美軍徵用,解放後此處曾作為海軍招待所,現在則為某房地產公司的辦公用樓。
魚山路5號俾斯麥兵營舊址,位於現中國海洋大學院內,德式建築,又名萬年兵營,建於1903-1905年。風格為歐洲中世紀街市建築。現為中國海洋大學教學樓。當年德國佔領青島後,將青島山以鐵血首相俾斯麥命名,並在山上修建炮台和地下工事。後來用時6年在炮台西南建造了俾斯麥兵營。日本第一次佔領青島後,此處作為日軍兵營;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此處又作為北洋軍隊的兵營。
太平路31號是一座德國式建築,建於20世紀初,德佔期間德國亨利親王曾兩次下榻於此,因而當時俗稱為「亨利王子飯店」。1912年孫中山卸任大總統職務後到青島考察商務曾下榻於此。現棧橋賓館。
常州路25號初名「歐人監獄」。其始建於1900年,建築面積8297.5平方米,各種建築20餘棟,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築為主體的建築群,也是19世紀末德國侵佔青島的歷史見證。此監獄自建成之日起,一直使用到1996年。
廣西路33號醫葯商店舊址,德式建築。又名橡樹飯店。建於1905年,德國人庫爾特.羅克格設計,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共4層,檐高18米,紅瓦蒙莎頂。該建築立面為紅色牆體,間以清水粉牆和彩色方形牆磚,上部兩個樓層及兩座煙囪所採用的拱形與曲線具有青年風格派的典型特徵。建築上以花崗岩裝飾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幾塊暗紅色曲牆磚上壓入橡樹葉的圖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紋章上鑿有一根蛇體纏繞的圓杖(醫生的標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頂的一排豎窗採光的高起蒙莎頂,為這幢樓房另外開辟了第四層空間和造型,整個建築屬歐洲青年派風格。解放後,此建築曾作為某機關辦公樓。後對外出租,幾經易手。現為紅房子賓館。
青島路1號德國領事館舊址
1897年建造,1927年設立領事館。歐陸建築風格。1945年閉館。後孔子第75代孫孔祥勉(孔祥熙之弟)購下此處作私宅,命名為"南園"。孔祥勉之女、山東大學教授孔令仁將此樓捐獻給政府。政府辟為"南園孔子紀念館"。
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hurch)
建於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築,建築面積1481平方米,清水牆面,鍾樓高16米,大堂可容納300餘人,俄國建築師尤力甫設計。在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的交匯處。
館陶路13號齊燕會館舊址。1914年建成,在青山東、河北兩省同鄉聚會場所。1925年孫中山逝世追悼會、"五卅"青島集會均在此舉行。青島陷落後,改為敵偽"興亞俱樂部"。解放後為解放軍駐地。
大學路7號-1 為青島道院和世界紅十字會青島分會舊址,青島市博物館原址,現為青島歷史文化博物館。
商河路2號大港火車站(1899年),德式建築風格。膠濟鐵路青島始發第一站,為膠濟鐵路最早的起點,是青島老最小的火車站
福山支路5號康有為故居,始建於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築,德佔時期是德國駐青島總督府要員的官邸。 1917年,康有為第一次來青島觀光後贊譽青島是「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可車可舟,中國第一」。1923年,康有為再次來青,購得此樓,取名「天游園」。1927年3月31日病逝於天游園
黃縣路7號楊振聲故居。楊振聲(1890—1956年),山東蓬萊人,現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國立青島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前身)第一任校長。期間邀請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學者赴青任教,使國立青島大學創建後進入鼎盛時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玉君》。
紅島路4號聞一多故居,位於中國海洋大學校園內。聞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驊,湖北浠水人,現代學者、詩人,從事詩歌創作,出版有《紅燭》、《死水》詩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1930年9月任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時著有《奇跡》等詩。授課之外從事詩經、唐詩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務殺害。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冊。
福山路1號洪深故居。洪深(1894—1955年),字伯駿,號淺哉,江蘇武進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劇作家。1913年考入清華大學後,開始從事戲劇創作活動,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教授、上海戲劇社排演主任、中華電影學校校長、明星電影公司編導主任、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總書記。1934年回到青島,在青期間創作了著名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
4. 德國V4功能牆面怎麼樣哪位在他家做過么
很棒的材料,我是清華小區的,我們小區很多老師做了,德國的理念就是好,一面牆用一輩子,抗裂還耐擦洗,他們的團隊很棒,都是幹事的人,很實在,北京麗澤居然和金源都有店,北居好像也有。
5. 德國國會大廈的建造裝飾
1888年建造中的國會大廈在工程期間尤其是拱頂造成了特別的困難。由於不同的要求瓦洛特不得不將它從本來計劃的中心大會場的上方移向西邊的入口上方。按照這個計劃工程開始,但是隨著工程的進展建築師越來越堅信這個被迫的更改必須還原。經過極其困難的討論他終於獲得了還原的批准。但是此時大會場的支持牆已經完成,根據所有的計算它們不夠強來支撐計劃中的石拱頂。1889年被授命解決這個問題的建築工程師赫爾曼·齊默曼才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法。他將拱頂的高度從85米降低為約75米,此外他建議使用一個比較輕的,對於當時的技術而言相當難的鋼和玻璃拱頂。這樣產生的拱頂為大會場提供自然光,為議會大廈提供了一個庄嚴的頂,同時也是德國工程師技術的一個典範。1888年威廉二世繼位。一開始他對國會大廈報好感。在拱頂問題上他支持瓦洛特將拱頂移回中心的建議。但是總的說來他對這個拱頂不滿——因為他覺得這個拱頂代表著他討厭的議會的權利,此外因為這個拱頂比他的王城宮邸67米高的拱頂高。從約1892年開始他明顯開始厭惡國會大廈。他將它稱為是「庸俗的頂峰」和「完全糟糕的成品」,非官方地他稱國會大廈為「帝國猴館」。對瓦洛特本人他也越來越反感,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瓦洛特有一次即刻駁回了皇帝的一個更改要求。他拒絕向瓦洛特授予多項本來計劃授予他的榮譽。此外他寫信給他的親信菲利普·楚·奧伊倫堡說,他在一次接見中多次得以侮辱瓦洛特。
保羅·瓦洛特試圖創造一個新的民族建築風格,一個在建築中相當於德意志帝國對於德意志小國家和文化圈的統一的新的德意志建築風格。因此整座建築的內部和外部向結合。在外部他主要使用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風格,並結合了德國文藝復興的元素,比如新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和當時非常時髦的鋼和玻璃結構(拱頂)。當時許多人顯然覺得這個結合並非成功,而是非常不合理的多種風格的平行結合。保守派反對拱頂的現代化技術,而革新派則不喜歡主建築臃腫的文藝復興風格。柏林影響很大的城市建築顧問和建築師路德維希·霍夫曼的批評尤其尖刻:他稱這座建築為「高級運屍車」。但是也有一些報道說當時大多數德國建築師對這座建築的評價很高。
1894年12月5日拱頂石被納入。這次慶典也主要是一次軍事慶典。瓦洛特帶領皇帝和皇後參觀新建築。在公眾場合威廉二世滿口挎揚。總建築費用為2400萬馬克。這筆錢主要是通過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戰爭賠款支付的。 總的來說作為議會大廈國會大廈的內部設施優良。其內部建築技術是當時領先的。大廈有一座自己的電站。它擁有中心暖氣設施,房間里有溫度調控、電扇、雙層窗戶、電話、坐式廁所……除德意志帝國議會和聯邦議會的會議廳外還有:讀書廳、多個會議室、一間休息室、存衣處、洗手間和更衣室。圖書館在開始使用時有九萬卷藏書,一共計劃可以容納32萬卷書。檔案館里很快就藏有上百萬文件。這些文件可以通過一個高級的液壓系統送到讀書廳。
但是有一個缺點很快就非常明顯了——大廈內缺乏足夠的議員工作室來讓左右的議員工作。與歐洲其它議院建築相比它的地基為138x96米,比較小。有人寫道:「對他(指議員)來說有……雕刻精細的壁板、國王廣場的美麗景色……有什麼用處,假如他沒有座位坐下、沒有空閑的寫字台來讀書寫字?」此後幾年裡的改建也未能解決這個問題。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比例代表制使得議員的數字從397名增加到600多名,更加加劇了這個問題。1920年代末計劃在國會大廈北部增建,但是這個計劃沒有能夠付諸實行。
大多數房間,包括大會議廳,是用木板覆蓋的,櫟木、白蠟木、漂白的松木和熱帶木材。使用木材的部分原因是為了提高聲響效果,此外木材比石材要便宜。除此之外還有風格問題。瓦洛特主要是按照德國16和17世紀文藝復興風格來設計內部裝潢和傢具的。木材覆蓋的牆壁以及木材的裝飾,比如門上方的扇形的三角裝飾,或者方尖塔裝飾、雕刻的立柱和欄桿以及比喻的人形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官方建築,比如富有城市的市政大廈,中非常常見,因此也被用來裝飾國會大廈。這個非常精心的裝飾往往被參觀者看作是典型的德國式,因此也在這里被使用。與此相反的則是國會大廈的外形,它雖然有一些德國式的風格但是總體上的印象則是當時非常普及的「國際新文藝復興式」。 1894年拱頂石被納入時藝術修飾還沒有完成。這個藝術修飾的目的在於體現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德意志各分國在普魯士的領導下統一。入口處山牆上的帝國國徽以及拱頂頂部的皇冠以及入口上方萊因霍爾德·貝加斯塑造的日耳曼尼亞雕塑群代表著達到的目標。另一方面圖像的許多地方也體現出來德意志帝國是由其不同的分國或者州組成的,比如德國所有州的州徽和王國的國徽、重要城市的市徽以及人形化的萊茵河和維斯瓦河。除此之外在角樓上還有當時時髦的16個形象:藝術、科學、教育等等。為了保持國家統一性的代表以及避免地區間的競爭建築師選擇了德國各個地區的雕塑家來完成外圍的圖案。
國會大廈的山牆瓦洛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說這座建築是為德意志人民(DEM DEUTSCHEN VOLKE)。當時大家都估計這三個詞會在啟用時刻在西部大門上。但是這個部位有20多年空著。一般認為威廉二世親自操縱來阻礙將這三個詞刻上去。但是這個懷疑沒有確鑿證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聖誕節這三個詞才被放上去。一般歷史研究認為有兩個原因:德國社會民主黨同意戰爭貸款,皇帝為此表示「感謝」;或者是因為當時人民已經厭倦戰爭,因此此舉是用來鼓舞人民的戰心。著名的建築師和工業設計師彼得·貝倫斯使用當時非常時髦的Uncial字體塑造了這三個詞。詞本身是用1813年至1815年拿破崙戰爭末期繳獲的兩門大炮的鑄鐵被熔化後造的。每個字母高60厘米。
瓦洛特於1899年赴德雷斯頓任教授,但是直到1912年他逝世依然不時因為國會大廈的裝修問題而從事顧問職務。 在國會大廈改建前就已經有在大廈內陳列藝術作品的計劃,這個計劃在改建過程中被採納。國會大廈是柏林市中心政府區的建築中藝術陳列的中心建築。在改建過程中又有18位藝術家受邀請為大廈提供他們自己的作品。除德國知名的藝術家外,鑒於柏林過去被占的歷史,英國、法國、俄羅斯和美國的藝術家也受邀。除此之外大廈內還陳列著許多收買或者租借的藝術品。大廈內共陳列有近30名現代藝術家的作品。
以下為其中的幾部作品:卡塔利娜·西維丁在1992年就為紀念被納粹迫害和殺害的議員在議院休息室中設立了大型的、題材為毀滅和再生的由五幅照片繪畫組成的藝術品,此外還有放在木桌上的紀念書。
西格瑪·波爾克和格哈特·里希特被受任為西側入口70米高的牆設立藝術裝飾。里希特使用黑色、紅色和黃色的彩色玻璃組成了一個有多種理解方法的、21米高的圖。波爾克則裝飾了一組內容來自政治和歷史的、由五個發光盒組成的拼圖。
延尼·霍爾策在北側的入口處樹立了一根柱子,上面垂直地不斷有彩色的、1871年至1992年間議員的演講和叫喊,按照藝術家的願望不斷有新的演講加入。
喬治·巴塞利茨在南側的入口廳設立了一塊巨大的屏幕,上面投影有倒過來的卡斯帕·大衛·弗里德利希式的繪畫,來強調繪畫中的形式元素。
伯恩哈特·海伊西奇提供了一幅名為《時間和生命》的繪畫。它以德國表現主義的手法體現了德國歷史中眾多關鍵時刻。
約瑟夫·鮑依斯的作品《帶裝備的桌子》是一個長期外借藝術品:一塊用青銅鑄的桌子,上面有一個盒子,前面的地上有兩個球,盒子與球之間有電線相連。這個作品代表自然與技術能量之間的交流。
漢斯·哈克為北側的內院設計了一個藝術品。議員要從他們的選舉縣中帶泥土裝進在一個瘦長長方形的木盒子里。一開始沒有很多議員響應這個要求。一行霓虹燈的字「為人民」不被泥土遮掩。泥土裡長出來的植物隨它們生長。
在改建時大廈的藝術收藏就以及被非常激烈地爭論。比如有人強烈抗議收納海伊西奇的作品,因為他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時期與政府的關系非常近,因此有人認為他的作品不應該陳列在民主議會眾。哈克的作品的爭論更加激烈。他的霓虹燈字行與入口處山牆上的字(為德意志人民)非常相似,因此有人指責他是想修改山牆上的字。哈克表示他認為由於德國近代歷史人民這個詞有一定的問題,但是他想通過他的字行給予一些思考,而不是想否認山牆上的字。藝術顧問會開了三次會議討論哈克的作品,議會也開會討論,最後還是接受了這個作品。
國會大廈中所有藝術品的收購價值為八百萬馬克,這與法律規定的公共建築中為藝術作品出的錢的比例相應。每個藝術品的價值沒有被一一公開。
6. 看德國人講「綠色裝修「
當綠色裝修越來越成為一種概念,很多人認為使用環保材料就是綠色家裝,其實不然,真正的綠色裝修在國內是不存在的,想要做到真正的綠色,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裝修材料,更需要關注設計原則、設計方案、施工程序、室內空氣質量檢驗等方面。在歐洲,將建築構件與通風、採光和遮陽有機整合的綠色裝修技術普遍被看好。據悉,這種技術每年可為法國南部地區節約高達45%能源需求。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在德國巴德索登的一個案例,詳細了解歐洲的綠色家裝修是如何利用住宅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將採光、自然空氣融入整個綠色家裝的流程中。
綠色是「安全」
在德國巴德索登的斜坡上,有一套現代智慧家居樣板房,還未進門前,我們就被它惹眼的外形所吸引:三個大小各不相同的立方體堆在一起,看上去簡約、現代而又大氣。在這件作品中,設計師玩轉了三個元素:層高、視軸,還有平面。當然,不僅如此,這幢房子還有一顆智慧的心——KNX系統,由這套系統管理這房子里的所有部件,大到整個供暖系統,小到一盞小燈,它讓這個地方住起來舒服、安全,而且還節能。
在住宅中,KNX是一個完全個性化的系統,通過各種控制方式的配合,實現舒適、安全、個性的居家環境,例如通過面板的總開關功能,主人可在卧室或正門出入口將家中所有的燈光及有關電源插座關閉,免除樓上樓下奔跑的煩惱;在客廳中輕輕按一下遙控器,即可調出一個家庭影院的場景,窗簾關閉,燈光調至柔和的狀態,空調打開,電視機、功放、DVD打開,一切均在瞬間自動的完成;通過電話控制,主人可在回家之前將家中的空調、地加熱或桑拿打開;通過光線感應控制,在夏天當陽光強烈時可自動將遮陽窗放下,避免室內溫度過高;當主人度假家中無人時,可啟動定時控制功能,定時開啟、關閉燈光或穿簾,模擬家中有人的情景,通過這些智能化的控制,可創造舒適、安全、個性的居家環境。
此外,系統提供的多種形式輸入介面,可與各種系統集成連動。比如,當住宅發生消防報警時,通過報警主機或各種形式報警聯動輸出給EIB匯流排提供報警信號,當EIB匯流排接收到信號後無論該區域的照明情況如何都將普通照明強制關閉、應急照明強制打開等。
綠色是「採光」
設計師利用建築之間和建築自身的構件來相互產生陰影,形成建築自遮陽,達到減少屋頂和牆面自熱的目的。沒有明顯的遮陽構件,主要通過建築自身的凸凹來形成大面積陰影,把主要的採光窗都置於陰影之中,減少暴露在牆體表面的窗洞口尺寸。
建築的許多部位,諸如屋頂、牆體、側窗、屋頂天窗、中庭玻璃頂都是建築維護構件,設計師利用這些構件,盡量讓它們起到通風採光和遮陽作用,而不是一味想著在它們身上添加什麼附加物件來實現節能降耗。
至於為什麼要用立方體這個問題, 設計師是這樣說的:方形最容易體現出層高的變化。另外,在滿足德國城市規劃中對住宅的各項硬性要求前提下,讓窗戶有一個能給用戶更好採光效果的朝向和尺寸,立方體就是一個理想的形狀。確實,在這個窗明幾凈的屋子裡,既可以一整天都和陽光撞個滿懷,也可以爬上特意設計的有頂陽台上,自由地遠眺法蘭克福的天際線。
在德國,利用建築自身條件,自然採光的設計司空見慣
綠色是「空間感」
從第一個立方,也就是旁邊的車庫,走到玄關的時候,細心的人可能會感到一絲異樣:這里是不是有點歪······· · · ·?確實,這里空間是15.5°傾斜的。
可這樣做意義何在呢?
首先,這幢房子是建在斜坡上的,這樣一來從車庫到居室是有平面距離和高度落差的。輕微傾斜的設計使得從玄關到起居區域的距離就大大減少了,可以省去幾階台階的空間,這樣一來客廳的就能有更大的過道。
另外,這樣能最大化地利用層高。在高5.4米的房間里,裝上同樣高的超級落地窗,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採光效果和開闊感。光線進入後,經過潔白無暇的天花板反射,在房間里流溯,交匯於一處。而這一處,又恰好是餐廳這個家庭生活最重要的位置。開了窗之後,這里無疑成了整個建築中採光最好、空氣最舒適的地方,這些設計完全符合德國人對家庭生活的期待。
在廚房和沙發角上方2.7米處,可以看到一個小型的辦公室加閱覽室。這樣的設計,強調的是工作與家庭生活永遠要聯系在一起。確實,2.4米的層高,對於這么一個辦公室是真的挺狹小的。但是這是設計師有意而為之的,為了讓你坐在寫字桌前,對整個環境一覽無余。在上面工作累了,低頭看看老婆孩子,想想就很幸福。
綠色是「智能系統」
德國人在家裝中,除了注重住房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之外,還特別注重以人為本,用智能化設備的使用,提高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
國內人們也認同智能家居的概念。生活質量的進步,傳統的家裝顯然不能滿足大家對於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在這種形勢下,智能裝修就應運而生了。那麼,智能化生活到底會給人們帶來哪些改變?除傳統的大眾周知的燈光調光功能、電器聯動開關外,其他的還有哪些呢?我們就剛才這個德國案例,繼續看一下,德國人是如何使用貼近生活、優化生活的智能化設備。
在文章最開始,我們曾經介紹過,這幢房子有一顆智慧的心——KNX系統。房子里所有部件,大到整個供暖系統,小到一盞小燈都由這個系統來協調。
從房子里的新風系統到空調系統,通過KNX的協調, 讓整個空間一直處於一個舒適的溫度和濕度中。
打個比方,當你出門時,只要輕輕點「alles aus」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6-02,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7. 德國裝修風格誰能介紹一下謝謝~
簡約、干凈、典雅,為一大特點。顏色多以白色和黑色為主。特別是黑色,為德意志民族素來所偏好。他們認為,黑色具高貴、靜穆、深沉和永恆等象徵意義,與其多思、自信而又不苟言笑的民族性相吻合。
來欣賞下德國的裝修風格吧~
...無法插入多圖。。。
8. 快進來討論一下德國哥特式建築風格有什麼特點
哥特式裝修風格起源是歐洲教堂的一種建築風格,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前主要用以教堂建築,現在其高超的設計風格被人們也運用於家庭等的裝修。哥特式風格設計元素主要包括:直上飛天的視覺暗示、層層推進的尖形拱門、華麗復古的花紋搭配。
9. 有人知道德國錫爾特工藝嗎 我有套房子要裝修,最近有個公司給我
錫爾特工藝是歐洲大戶豪宅、高端別墅建造應用工藝技術,錫爾特工藝以德標工程嚴謹的建築工藝品質為標准,吸收歐美環保、健康的工藝元素,在更加註重安全、耐用、環保和精緻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家裝現狀對工藝的原創性提出更高要求。
博採眾長 兼收並蓄。錫爾特技術研究中心每年派考察團赴歐洲、北美等各發達國家進行考察,吸收各國建築施工工藝之長,不斷改進。錫爾特工藝在經過百餘年研究和試驗的基礎上,甄選最好的工藝和材料,集各方所長,逐漸形成現有的高標准施工工藝體系。
錫爾特工藝起源於近代歐洲時期。在盛產地標性建築的歐洲,建築施工工藝逐漸形成體系,並被廣泛流傳應用。
現代歐洲時期,以嚴謹精工聞名的德國,在建築施工工藝上的造詣逐漸超越歐洲其他地區。德國人根據近代歐洲時期形成的建築施工體系,加以完善。1916年,德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威廉·理查德(Wilhelm Richard)在德國地標名城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成立德國錫爾特(WSP Siirt)技術研究中心,同期成立德國錫爾特(WSP Siirt)建築工程集團。此後,正式形成錫爾特工藝體系。
德國錫爾特建築工程集團經歷百餘年發展,從施工工藝、材料、裝飾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工程管理體系,在歐洲列國享有盛譽。此外,錫爾特技術研究中心每年派考察團赴歐洲、北美等各發達國家進行考察,吸收各國建築施工工藝之長,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