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上比較有名的心理醫師
1、B.F.Skinner:斯金納(1904—1990),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奠基者。他創制了研究動物學習活動的儀器——斯金納箱。195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8年獲美國總統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獎。
2、Jean Piaget:皮亞傑(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提出了發生認識論。他通過兒童心理學把生物學與認識論、邏輯學溝通結合起來,從而將傳統的認識論改造成為一門實證的實驗科學。曾任瑞士心理學會主席、法沿國家心理聯合會主席和第十四屆國際心理科學聯盟主席。196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3、Sigmund 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思潮和學術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人類學、文學藝術、倫理學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4、Albert Banra:班杜拉(1925— ),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他認為來源於直接經驗的一切學習現象實際上都可以依賴觀察學習而發生,其中替代性強化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197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98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5、Leon Festinger:費斯汀格(1919—1989),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研究人的朋望、抱負和決策,並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他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有很大影響。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197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6、Carl R.Rogers:羅傑斯(1902—1987),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並因「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而馳名。1947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7、Stanley Schachter:斯坎特(1922—1997),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的研究興趣足上癮和悄情緒。他認為人類的情緒體驗是人的生理狀態和地這一狀態的認知解釋共同作用的結果。 196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83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8、Neal E.Miller N.米勒(1909—2002),美國心理學家,生物反饋學說的創始人。1958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1午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9、Edward Thorndike:桑代克(1874—1949),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學習的定律,包括練習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10、A.H.Maslow:馬斯洛(1908—1971),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 196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1、Gordon W.Allport:奧爾波特(1897—1967),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社會促進」(Social 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12、Erik H.Erikson:艾里克森(1912—1994),美國神經病學家,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梢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並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13、hans J.Eysenck:艾森克(1916—1997),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人格、智力、行為遺傳學和行為理論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張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待心理學,把人看作一個生物性和社會性的有機體。在人格問題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經質、內傾性一外傾性以及精神質三維特徵的理論。
14、William James:詹姆斯(1842—1910),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90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15、David C.Mclellend:麥克蘭德(1917—1998),美國心理學家,主要研究興趣是人格、職業勝任能力、企業家精神等方面。他對「成就動機」的研究十分著名。198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16、Raymond B.Cattell:卡特爾(1905—1998),美國心理學家,最早應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對心理測驗的研究,對個體差異的測量,以及對應用心理學的倡導,有力地推進了美國心理學的機能主義運動。他編制的「16種人格因素測驗」應用十分廣泛。
17、John Watson:華生(1878—1958),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華生在使心理學客觀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8、Kurt Lewin:勒溫(1890—1947),德國心理學家,場論的創始人,社會心理學的先驅,以研究人類動機和團體動力學而著名。他試圖用團體動力學的理論來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這一理論對以後的社會心理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19、Donald O.Hebb:海布(1904—1985),加拿大心理學家,提出細胞聯合理論來解釋知覺及在大量腦組織損傷條件下仍能保持一定智力水平的現象。他強調早期經驗對智力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正常環境刺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960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1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79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20、George A.Miller G.米勒(1920— ),美國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在記憶方面的研究十分著名。他1956年發表的論文《神奇的數字7±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對於短時記憶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曾榮獲國家科學獎,196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3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21、Clark L. Hull:赫爾(1884—1952),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心理、機制和適應性行為》、《行為綱要》等。193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22、Jerome Kagan:凱根(1929— ),美國心理學家,對嬰兒和兒童的認知和情緒發展的研究,尤其是對氣質的形成根源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研究表明:個體氣質的差異既受環境影響又受基因制約。198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23、Carl G.Jung:榮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早年曾與弗洛伊德合作,後來由於兩人觀點不同而分裂。與弗洛伊德相比,榮格更強調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
24、Ivan P.Pavlov:巴甫洛夫(1849—1936),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心理學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獎。巴甫洛夫從研究消化的生理過程中發現條件反射現象,從而開創了條件反射的研究,並建立了高級神經活動的學說。後又提出第二信號系統的概念,用來說明人類的語言功能。
25、Waller Mischel:米歇爾(1930—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他在人格的結構、過程和發展,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異等領域的研究十分著名。1982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26、Harry F.Harlow:哈洛(1905—1981),美國比較心理學家,早期研究靈長類動物的問題解決和辯別反應學習,其後用學習定勢的訓練方法比較靈長類和其它動物的智力水平。曾榮獲國家科學獎,1951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27、J.P.Guilford:吉爾福特(1897—1987),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心理測員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應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1950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4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28、Jerome S.Bruner:布魯納(1915—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對認知過程進行過大量研究,在詞浯學習、概念形成和思維方面有諸多著述,對認知心理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作出了貢獻。1962午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29、Ernest R.Hilgard:希爾加德(1904—2001),美國心理學家,早期研究動物和人的條件反射,後來研究人的動機作用和無意識過程,晚年主要從事美國心理學史的研究。1948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4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96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30、Lawrence Kohlberg:科爾伯格(1927—1987),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他繼承並發展了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著重研究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在國際心理學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② 幼兒園園長應怎樣評課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
一、園長評課的意義
意義:指導教師正確理解和把握教育理念,提高教學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園長的課程領導作用,確保幼兒園保教質量的不斷提高,促進孩子全面和諧發展。
注意點:作為園長評課既要肯定教師的進步,又要指出教師活動設計和組織中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意見;要採用平等、開放、問答式的評課方式,它既能夠使教師自有闡釋自己的教學思想,又樂意改進教學中的失誤。
二、評好課的前提
1、聽課要做到「四到」:
「耳到」――仔細聆聽師生對話;
「眼到」――認真觀察幼兒反應與表現;教師教態、表情、肢體語言、所用教具;
「心到」――邊聽邊認真思考,把授課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與「我」作比較;
「手到」――對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用速記的方式作認真的記錄。
2、聽課記錄什麼?
在聽課記錄中,我們要真實地記錄每個環節的時間節點;教師與幼兒的行為;同時還應結合研究的問題和教學目標簡要地記錄:活動的閃光點——活動中有哪些好的地方;活動的不足點——活動中有哪些問題和欠缺,怎樣做會更好;自己的思考點——活動對自己的啟示、所引發的深入思考和自己的建議;並分別用不同的記號作標記。
3、評課前擬好提綱
寫提綱之前,應先對所聽的課進行較全面的回顧,再(jy135幼兒教育 www.jy135.com)看看教材,翻翻聽課筆記,並參考上課教師對這一活動的自我反思情況,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擬出評議的提綱。
提綱內容;本節課的優點或經驗或本節課的主要特點或不足或需要探討的問題是什麼?特色是什麼?你的建議是什麼?
三、評課的角度
(一)從內容選擇、價值點的確定來評
主題背景下的活動要考慮內容及價值點的確定能有效實現主題目標,非主題背景下的活動則能保證孩子各類經驗平衡;內容要具有教育意義,有利於幼兒發展;要切合幼兒年齡階段特點;要具有集體教學活動的價值。
(二)從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達成來評
活動目標是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活動的重要依據。
首先,從活動目標制訂來看,首要的是要符合課改的理念;其次要具體、明確、體現活動特質;再次要適宜,要符合幼兒年齡實際和學習規律,適合幼兒經驗水準,難易適度。
其次,要看目標的達成度如何?
再次,分析目標達成度高或低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目標不適宜?是活動設計不恰當?還是活動組織中的偏差。
(三)從活動的設計來評
看活動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活動環節中;看活動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是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是否能有效地達成目的。
看教師對幼兒的原有經驗、學習特點是如何把握的?對活動特質和學習重點是如何把握的?活動設計是否符合幼兒的認識規律和學習特點,是否能體現年齡特點;活動設計是否符合活動特質的基本規律,是否能關注幼兒主動活動,使教學能引導幼兒主動而有效地學習。
(四)從教育現場的組織情況來評(重點關注師幼互動的情況)
1、看幼兒的行為——觀察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看幼兒學習的狀態——幼兒是否表現出持續專注而有興趣的學習狀態;
看幼兒學習的過程——幼兒是怎樣學習的,以什麼方式學習,他們行為的意義和原因是什麼;
看幼兒學習的效果——幼兒在學習中有否「獲得」,是通過什麼方式「獲得」的,這種「獲得」對幼兒有什麼意義。
2、看教師的行為——觀察教師的「教」是怎樣為幼兒的「學」服務。
看教師行為對幼兒產生的影響是什麼——教師的教育行為是否對幼兒產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是否有助於幼兒的主動學習和發展,是否體現所倡導的教育理念;
看教師的教育行為是如何關注和支持幼兒主動學習的——教師能否把握幼兒的原有經驗,引發幼兒的思維活動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能否隨時關注來自幼兒的信息和生成問題,進行價值判斷,並做出適時、適宜、適度的回應,為他們各自的主動學習及時地提供適宜的支持;
看環境的創設和利用能否對不同幼兒的學習有支持作用——幼兒的學習環境是否蘊含教育目標,能否引發幼兒的問題意識和積極而有意義的活動,能否支持不同幼兒的主動學習;
3、看活動組織的結構——觀察結構、環節、過渡、時間
通常,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從分析活動組織的時間,能較好地了解授課者的授課重點。授課時間設計包括:活動環節的時間分配與銜接是否恰當。
①分析活動環節的時間分配,要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要看有沒有「前松後緊」或「前緊後松」的現象,要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
②分析教師活動與幼兒活動時間分配,要看是否與活動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沒有教師講解時間過多,幼兒自主活動時間過少的現象。
③分析幼兒的個人活動時間與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要看幼兒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集體活動過多,個人思考(教師缺乏等待)、操作時間太少的現象。
④分析幼兒活動時間。要看教師是否關注個別特殊兒童的時間。
4、看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我們評課,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通常,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看位置:位置安排是否合理體現了教師的兒童觀,因而教師的座椅不能太高,要讓孩子看老師時不至於有仰視的感覺;位置的安排也直接影響活動效果,要根據活動的內容而定,要最大程度地有利於活動的開展,也要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視線下,使每個孩子能清楚地與教具互動。
(2)看教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快活、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幼兒,師生情感融洽。
(3)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繫到活動的成敗。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准確清楚,精當簡煉,生動形象,有啟發性。其次,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調整速度。
(4)看操作:看教師放置教學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等熟練程度。有的還要看在課堂上,教師的演示時機、位置把握得當,照顧到全體幼兒。課上演示和操作熟練准確,並達到良好效果。
四、評課的注意事項:講究藝術
①要根據課堂教學特點和班級幼兒實際,實事求是地評價一個活動,切忌帶有個人傾向。
②要以商量的口氣與被聽課老師共同分析研討,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頭上。
③要突出重點,集中主要問題進行評議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談。
④要以事實(數據)為根據,增強說服力。
附:這是評課嗎?
前不久,我去德國進修,其間參加了一堂體育課評課活動,真令我感慨萬千。
那天,一堂四年級的體育課在室內操場進行,執教的是艾默特女士。她身材修長,穿著一件健美服。優美的曲線加上鮮艷的服飾在我這個東方人的眼裡,總覺得酷得過分。10分鍾的熱身操後她開始了本堂課的主題教學:教學一個德國鄉村婚禮上的集體舞。這個舞蹈共有四個動作:向前移三步;向右移三步;右手脫帽、彎腰行禮;將禮帽扔向空中並撿回。20分鍾的教學真是「慘不忍睹」:四年級的學生左右不分,有的左手執帽,有的先移左腳,有的先動右腳;伴著音樂有點彎腰,有的挺身。於是胳膊碰胳膊,屁股撞了頭,混亂不堪。只有一個動作是一致的,那就是將手中的帽子扔向空中,再滿操場的奔跑著撿回來。那些金發碧眼的臉滿是汗水和喜悅,我猜一定是其樂無窮。
在喝咖啡的時間里,我梳理著自己的思路:隔著國情和民風,我不敢直抒其言,但除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外,成功之處有哪些呢?
評課活動開始了。評課老師凱根先向我們作了簡單的介紹:艾默特已有15年教齡,是一位兩個孩子的母親。聽到這里,我簡直懷疑自己的眼睛。如此健美的體型,怎可能是一位母親?而後凱根直奔主題,提了三個問題:
1、你認為上體育課有必要穿得如此專業嗎?
2、你認為這堂體育課完成了教學目標嗎?
3、你認為這堂課有何不足?
艾默特沉默了片刻,說:「我覺得自己穿健美服上體育課有必要。因為,我給學生帶來了美感。常有女學生對我說:『艾默特小姐,我真希望以後像你這樣苗條。』也有男同學誇我說『你的身材真棒。』因此,我想穿專業服飾有利於我的教學。」凱根微笑著點點頭。
「這是一堂體育課,不是舞蹈課!」艾默特繼續說著,「舞蹈動作的標准和整齊,不是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舞蹈只是我的教學手段。我利用學生渴望學會舞蹈的心理,讓他們達到一定的運動量。你們都看到了,我的每一個學生都達到並超過了這堂課的運動量目標;所以我認為我的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沒有什麼遺憾和不足。」
這種西方式的自信,我聽得目瞪口呆。可是從教學目標和手段、教師儀表和教學內容的關繫上細細品味,它的答辯卻自有道理。督導們開始討論了,每一位發言的督導都用問答方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也給艾默特以解釋的機會。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一個教學環節的弊端顯現無遺。那就是整堂課對這個鄉村婚禮上的集體舞沒有一個完整准確的形象感知。隨後凱根先生在總結這次活動時指出,有必要課後讓學生看錄像或光碟,以彌補學生對這個舞蹈整體認知的缺乏。艾默特心悅誠服的接受了。當凱根先生將目光轉向我這個唯一來自東方的女教師時,我真是一言難盡。我想說,如此詮釋教學目標和手段的關系,如此演繹教師服飾與美育的潛移默化作用令我茅塞頓開。我更想說,這種平等、開放、問答式的評課方式,是教師富有個性的教學思維的基底。不過說出口的則是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這種評課方式,它既能夠使教師自有闡釋自己的教學思想,有樂意改進教學中的失誤。我將把它介紹給中國的教師。
註:這里至少給我們有這樣的啟示,艾默特老師聽了評課老師的意見會有所改進的,這就是評課的作用和意義。
③ 誰有 四種典型氣質類型 『丹麥』皮特斯特魯普 畫的關於被坐了帽子的漫畫,急求,謝謝了
第一節 氣質的理論研究
一、什麼是氣質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性情急躁,易發脾氣,喜怒形之於色,遇事缺乏三思而後行;有人說話、做事總是慢條斯理,不輕易動肝火,遇事猶豫不決;有人活潑好動、善交朋友、易適應環境;有人則喜歡獨處、安靜,少言寡語,雖然內心不快,但不立即暴露出來等,這些心理活動的差別是人們不同氣質的表現。所謂氣質(Temperament)是指個體不以活動目的和內容為轉移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性,是一個人心理活動在發生速度、靈活性、強度和指向性等方面特徵的綜合。心理活動的速度和靈活性,主要指知覺的速度、思維的靈活程度、注意集中時間的長短等;強度主指情緒的強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指向性即個體的心理活動是傾向於外部現實還是傾向於自己的內心世界。
氣質是個體心理活動的動力特性,影響著個體活動的一切方面,彷彿使一個人的整個活動表現都塗上了個人獨特的色彩。具有某些氣質特徵的人,常常在不同的活動中顯示出同樣性質的動力特點。例如:有些學生上課時總是坐立不安、考試總是十分慌張、遇事總是沉不往氣等等。說明這些同學具有情緒易激動的氣質特徵。無論人干任何事情,氣質總是表現為不以活動動機、目的為轉移的穩定的心理動力特性。
氣質是相當穩定的。當把氣質同其他個性心理特徵(如能力、性格)進行比較時,多數心理學家都認為氣質是非常穩定的。「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有人曾對同卵雙生子進行14年的追蹤研究,發現他們的氣質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當然,氣質並不是一點不變,在生活條件和教育的影響下,它可以被掩蓋並緩慢地發生變化,使之符合社會實踐的要求,但其穩定性是主要的。
氣質受遺傳影響較大,主要決定於個體的生物學因素(如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特徵)。這也正是氣質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原因。研究表明,新生嬰兒已具有氣質差異。在醫院嬰兒室,可以看到有些新生兒很愛哭,哭起來也很厲害,而有些則文靜一些。蓋賽爾(Gesell)、斯卡爾(Scull)及我國心理學家林崇德(1982)等對同卵、異卵雙生子的研究,均證實了氣質的天賦性及個體間的差異性。
二、氣質研究概況
(一)氣質的早期探索
氣質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古今中外都有對它的研究。早在古希臘時代,著名醫生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在其所著的《論人的本性》一書中就論及氣質的問題。他認為人體內有四種液體,即生於腦的粘液,生於肝的黃膽汁,生於胃的黑膽汁,生於心臟的血液,這四種體液的不同組合,就「形成了人體的特質」。即血液占優勢為多血質,粘液占優勢為粘液質,黃膽汁占優勢為膽汁質,黑膽汁占優勢為抑鬱質。具有不同特質的人有著不同的行事風格。後來,羅馬醫生蓋倫(Galen,130~200)用拉丁語「Temperamentum」一詞來表示這種「人體特質」,這就是英語中氣質(Temperament)的最初來源。
在我國也有對氣質的早期探索,如我國《內經》根據人體陰陽之氣,稟賦不同,將人的氣質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還有運用五行學說將人的氣質分為,木、土、水、火、金五類,也有運用五音類比的。孔子也曾把人分為「狂」、「狷」、「中行」之類,等等。這些早期探索,雖然缺乏科學根據,但由於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確實存在著氣質差異和這些氣質現象,因此多血質、膽汁質等四種氣質類型的名稱一直被眾多學者沿用至今。
(二)氣質的體質分類研究
科學心理學建立以來,學者們對氣質進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許多有關氣質的體質分類學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
1.氣質的體型說
1921年,德國著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克雷奇默(Kretshmer,E 1888~1964)在《體型與性格》一書中提出了氣質的體型學說。他基於對精神病人的研究,將人的體型分為三類,肥胖型、細長型和結實型。肥胖型的人具有躁狂性氣質,善交際,表情活潑,親切熱情;細長型的人具有分裂性氣質,不善交際、孤僻、神經質、多思慮;體型勻稱結實的人,謂之結實型,這類人具有粘著性氣質,固執、認真,理解緩慢,具有沖動性。
美國心理學家謝爾頓(Sheldon,1899-1977)也是氣質體型說的代表人物。為了對人的體質進行分類,謝爾頓從正面、側面、背面拍攝了4000名大學男生的裸體照片,通過對這些照片的分析,發現人體體型主要有三大類,即內胚層體型、中胚層體型和外胚層體型。這三種體質類型相當於克雷奇默所說的肥胖型、結實型和細長型。謝爾頓在對2000名被試進行體型與氣質的研究後發現,體型與氣質關系密切。其關系見表11-1。
表1-1 體型、氣質類型和行為傾向
體 型
氣質類型
行 為 傾 向
內胚層型
內臟緊張型
動作緩慢、愛好社交、情感豐富、情緒舒暢、隨和、有耐心
中胚層型
身體緊張型
動作粗放、精力旺盛、喜愛運動、自信、富有進取性和冒險性
外胚層型
頭腦緊張型
動作生硬、善思考、不愛交際、情緒抑制、謹慎、神經過敏
克雷奇默和謝爾頓的體型說對後人研究氣質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但後來研究表明,體型與氣質之間雖然有某種相關,但相關並不高,也並不像他們所講的那麼簡單與直接。因此該學說並未被科學界所接受。
2.氣質的血型說
氣質血型說是由日本學者古川竹二於1927年最先提出,後經西岡一義等人加以發展。該學說提出以後,在日本、中國及西方都得到廣泛傳播。目前,一些日本和西方學者仍在進行所謂的「血型氣質判斷」。這種學說認為血型和「性格」(日本學者一般把氣質與性格不作區分)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相應的氣質也有這些類型(見表11-2),可以根據人的血型判斷人的氣質,甚至預測愛情和事業。學術界普遍認為,憑人的血型來判定人的氣質類型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也有不少人根據自己的實際體驗認為血型說並不可靠,它已為許多心理學家所否定。
表11-2 血型與氣質之間的關系
血 型
氣質
心理特徵
A
消極保守
性情溫和,老實穩妥,多疑慮,怕羞,順從,常懊喪追悔,依靠他人,獨居少社交,感情易沖動
B
積極進取
感覺靈敏,不怕羞,不易受事物感動,長於社交,多言,好管閑事
AB
A型為主,含有B型的分子
外表是B 型,內里是A型
O
積極進取
志向堅強,好勝霸道,不聽指揮,愛支使別人,有膽識,不願吃虧
3.氣質的激素說
生理學家柏爾曼(Berman)提出,人的氣質是由某種內分泌腺的活動所決定的。他以某種腺體特別發達或不發達為標准,將人分為六種類型:腎上腺型、垂體型、甲狀腺型、副甲狀腺型、性腺型和胸腺型。不同類型的人,具有不同的氣質特點。如甲狀腺分泌多者,感知靈敏,精神飽滿,意志力強;腎上腺分泌多者皮膚濃黑,乾燥,精神旺盛,好鬥等。研究表明,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缺乏或過剩對人的情緒和行為確有影響,但激素說過分強調激素的重要性,忽視神經系統對人氣質的重要影響,這是其致命的局限。
4.氣質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
巴甫洛夫用高級神經活動來解釋氣質。他發現高級神經活動有兩個基本過程,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兩種神經過程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強度即大腦皮層細胞經受強烈剌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二是平衡性即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強度對比程度,若強弱相似為平衡,強弱不相似(一強一弱)為不平衡;三是靈活性即對剌激的反應速度和興奮與抑制過程相互轉變的速度。由此,巴甫洛夫確定了神經活動的四種類型及其外部特徵,並認為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是氣質類型的生理基礎,兩者有一定的對應關系(見表11-3)。巴甫洛夫關於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學說為氣質提供了自然科學基礎,對後來人們研究氣質的生物學性質具有很多啟示。許多學者的研究也發現神經活動類型並不總是和氣質類型相吻合,個體的身體組織、所處的社會環境等其他因素對其氣質也有重要影響。
氣質的體質分類研究雖然對以後的氣質研究有重要啟示,但由於其理論依據、研究手段的局限,大都僅發現了人類氣質的局部規律,所以應辯證地加以分析和對待。
表11-3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與氣質類型的對應關系
高級神經活動過程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氣質類型
強度
平衡性
靈活性
強
強
強
弱
不平衡(興奮大於抑制)
平衡
平衡
不平衡(抑制大於興奮)
靈活
靈活
不靈活
不靈活
興奮型(不可遏止型)
靈活型
安靜型
抑制型
膽汁質
多血質
粘液質
抑鬱質
(三)現代氣質理論
50年代中後期是現代氣質理論研究的開端。人們開始用心理測量等方法來研究氣質的結構和特質,並重視氣質與個體活動及行為的關系。形成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1.氣質調節理論
20世紀80年代,波蘭華沙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簡·斯特里勞(J·strelau)在巴甫洛夫學說的基礎上經過25年的實驗研究,提出了氣質調節說。認為氣質是生物進化的產物,但又受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它在人的整個心理活動中,在人與環境關系中起著調節作用。氣質可以在行為能量水平(反應性與活動性)和行為時間特點(反應速度、靈活性、節奏性等)中表現出來。此外,他還提出了一系列氣質的心理測量法,並探討了氣質與性格、氣質與活動的關系。斯特里勞的理論雖然是現代氣質心理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理論成就。但它並沒有脫離巴甫洛夫學說的基本思想。在氣質與人格關系問題上,有些觀點難以為多數心理學家所接受。
2.氣質EAS理論
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巴斯(A.H.Buss)與普朗明(R.Plomin)經過多年研究形成了氣質的EAS理論。在他們看來,氣質是人格的一部分,是指那些在生命第一年就出現、持續終生並得益於遺傳的人格特點。根據人反應活動的特性,把人分為四種氣質類型:⑴ 活動性的人。這類人愛活動,總是搶先接受新任務,不知疲倦。嬰兒期表現為手腳不停地動,兒童期在教室里閑坐不住,成年時有強烈的事業心。⑵ 社交性的人。這類人渴望與別人建立親密的聯系,愛好社交。嬰兒期要求其保護人在其身邊,孤單時大哭大鬧,兒童期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容易接受教育,成年時與他人很融洽。⑶ 情緒性的人。這類人覺醒程度和反應強度都大。嬰兒期經常哭鬧,兒童期容易激動,成年時喜怒無常,難以合作相處。⑷ 沖動性的人。這類人缺乏控制能力。嬰兒期等不得成人喂飯、換尿布等,兒童期注意容易分散,常常坐立不安,成年時行動帶有沖動性。
EAS理論是當代氣質理論中的典型代表,它所提出的幾種氣質特質及其測量方法為絕大多數氣質研究者所接受和支持,所論及的氣質的性別差異、氣質與學習、環境的關系以及問題行為,都是氣質研究中值得重視的問題。
3.托馬斯、蔡斯的氣質發展理論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教授托馬斯(A.Thomas)和蔡斯(S,Chess)認為,氣質「最好可視為涉及一個人行為方式的一般性概念。它與能力相區別,又與動機相區分……氣質則可視為人的行為的一般風格」(Thomas,A.&Chess,S.(1977),Temperment and Develo-pment,p7)。他們通過對新生兒大量的調查、測驗,發現了在l—3個月新生兒中,存在著明顯的、持久的氣質特徵,這些特徵不容易改變,一直持續到成年。由此,他們提出了九個氣質維度,並根據其中的五個,把兒童氣質分為開朗型、難養型、啟動緩慢型和中間型。他們的研究被稱為「世界上最過硬的心理學研究」。此外,現代氣質理論還包括傑羅姆·凱根(Jerome Kagan)的氣質行為抑鬱性研究等。直至今天,學術界對氣質的探討從未停止過。
三、氣質的心理特徵及其類型
(一)氣質的心理特徵
氣質的心理結構十分復雜,它由許多心理活動的特徵交織而成。這些特徵主要包括:
1.感受性。人對內外界剌激的感覺能力,這是神經過程強度特徵的表現。
2.耐受性。人在接受剌激作用時表現在時間和強度上的承受能力,也是神經過程強度特徵的反映。
3.反應敏捷性。心理反應和心理過程進行的速度(如記憶的快慢、思維的敏捷程度、注意轉移的靈活性等),這是神經過程靈活性的表現。
4.可塑性。人根據外界環境變化調節自己以適應外界的難易程度,它與神經過程的靈活性關系密切。
5.情緒興奮性。包括情緒興奮強弱與情緒外觀的強烈程度。情緒興奮性既和神經過程的強度有關,也和神經過程的平衡性有關。
6.傾向性。心理活動、言語和動作反應是表現於外部還是內部的特性。傾向性與神經過程強度有關,外向是興奮過程強的表現,內向是抑制過程強的表現。
(二)氣質的類型
氣質類型是指在一類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動特徵的有規律的結合。由上述氣質心理特徵指標的不同結合便構成各種不同的氣質類型(見表11-4)。
表11-4 氣質類型的心理指標
氣質類型
感受性
耐受性
敏捷性
可塑性
情緒興奮性
傾向性
速度
膽汁質
低
較高
靈活
小
高
外向
快
多血質
低
較高
靈活
大
高
外向
快
粘液質
低
高
不靈活
穩定
低
內向
慢
抑鬱質
高
低
不靈活
刻板
體驗深刻
內向
慢
一般認為典型的氣質類型有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具體表現如下:
1.多血質。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動作敏捷,思維靈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易轉移,情緒不穩定,感情易表露且體驗不深,易適應環境,喜歡交往,做事粗枝大葉,具有外傾性。
2.膽汁質。精力旺盛,反應迅速,智力活動具有極大靈活性,直率熱情,表裡如一,情緒體驗強烈,易沖動,有頑強拼勁和果敢性,但缺乏耐心,整個心理活動籠罩著迅速而突發的色彩,具有外傾性。
3.粘液質。安靜沉穩,喜歡沉思,反應緩慢,靈活性不足,比較刻板,注意穩定,不易習慣新環境、新工作,情緒不易外露,善於忍耐,堅韌執拗,具有內傾性。
4.抑鬱質。敏銳穩重,情感體驗深刻、持久、少外露,行動緩慢,膽小、孤僻、不善交往,遇困難或挫折易畏縮,有較強敏感性,容易體察到一般人不易覺察的事件,具有內傾性。
丹麥皮特斯特魯普的一幅漫畫生動地描述了四種具有典型氣質類型人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反應(見圖11-1)。
圖11-1 四種典型氣質類型人對同一事件的反應
值得指出的是,人的氣質特徵千差萬別,上述四種氣質類型的分類只是相對的,實際生活中純屬某一典型氣質類型的人很少見,大多數人屬於不同氣質類型的混合型,或近似於某種類型,或介於某些類型之間。
第二節 氣質對個體心理和實踐活動的影響
氣質是重要的個性心理特徵,它不僅與人的其他心理現象有密切關系,還在個體活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氣質,對大學生來說既有理論意義,又對其社會實踐活動,如學習、求職、人際交往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氣質對能力的影響
(一)氣質與智力活動
大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學習,學習是一項認知性很強的智力活動。氣質雖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與成就大小,但它影響智力活動的特點和方式。前蘇聯心理學家列伊切斯的一項研究表明,氣質對智力活動特點和方式有明顯影響。某班有兩位學生A和B,A具有明顯的多血質和膽汁質的特徵,B有明顯的抑鬱質特徵。學生A在學習時表現出精力充沛,在緊張的學習和工作後,只需短時間休息就能恢復精力,很少見他疲勞和學習間歇;他能一下子關心很多事物,復雜情況和變化不會降低他的精力;他對了解新教材特別感興趣,新的知識信息使他精神煥發、興奮,且感到滿足,但復習舊教科書時,缺乏興趣。學生B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很容易感到疲勞,需要休息或睡一會兒才能恢復精力;對簡單作業要進行准備和沉思;學習新教材時常感到困難和疲憊,對復習舊教材表現出主動性,思維有著驚人的准確性和明晰性,抑鬱質並沒有妨礙他成為一個優秀生,也不妨礙他的智力發展和畢業時獲得金質獎章,其思維的深刻性和細致性補償了他智力活動的困難。
國內外研究表明,在中小學時期,學生的不同氣質類型會影響其學業成績,特別是氣質中的情緒性與活動性對學業成績有一定影響。但對大學生的研究沒有發現氣質類型對學業成績有影響(朱瓊瑤,1999)。
(二)氣質與運動能力
氣質雖與能力不同,但彼此又相互影響。有研究表明,某些氣質特點有利於某些能力的發展,而有些氣質特點則會阻礙某些能力的發展。對國家優秀運動員的調查表明,優秀運動員由於運動項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氣質類型的分布。例如,乒乓球運動員中進攻型選手以多血質、膽汁質者為多,防守型選手則以粘液質為多,短跑、跳高、擊劍、摔跤等運動項目膽汁質者較為適宜,體操則以多血質者為宜,長跑、登山活動以粘液質者較佳。日本學者對圍棋選手的氣質類型作過更全面的研究分析,認為氣質類型與運動能力的關系極為密切。
二、氣質對職業活動的影響
氣質作為人行為方式的影響因素,雖對活動效果不起決定作用,但對職業活動,尤其是一些特殊職業活動來說卻具有重要作用。了解氣質,可以幫助大學生選擇合適的專業和職業,也可以根據興趣來「改造」或「掩蓋」自己的氣質。
(一)不同職業對從業者可能有不同的氣質要求,不同氣質的人對職業的適合度不同
世界上的職業,林林總總,各具特色。有些需要從業者有較強的耐受性,注意力能長時間集中,而有些則要求從業者反應敏捷、動作靈活。例如,對於從事紡織工作的紡織女工,要求具有注意穩定且善於轉移、動作敏捷等品質。對醫務人員則要求具有反應靈敏、耐心、細致等品質。一般來說,要求速度的工作,多血質和膽汁質特徵的人更適合;要求穩定、持久性的工作,粘液質特徵的人更適合;要求精細、敏銳的工作,抑鬱質特徵的人更能勝任等。在一般性的學習和工作中,這種影響並不顯著,這是由於氣質的積極方面對其消極方面有補償作用。例如多血質的人注意轉移靈活可彌補其注意不穩定的特點;粘液質的人細致耐心可適當補償其速度的不足。而且,後天形成的性格也會掩蓋其某些氣質特徵。如一個膽汁質的醫科學生可能因為他專業的要求,而在後天培養起謹慎的性格特徵,從而掩蓋其粗心、沖動的一面。
不同氣質特質的人,對不同類型職業活動的偏愛也有所不同。研究發現,在律師、辦公室人員及圖書管理員這三種具有不同刺激負荷的職業中,高、低反應性被試的分布不同:在19名喜愛律師職業的被試中,14人為低反應性的,在23名喜歡圖書管理員職業的被試中,15人為高反應性個體。這說明氣質特徵與個體活動愛好有關,人可以通過選擇活動、職業和環境來滿足由自己氣質特點決定的心理需求。
(二)氣質與特殊職業
氣質對人職業活動的影響在一般職業中表現得並不明顯,而在一些特殊職業人員中,如宇航員、參加國際比賽的運動員、雷達觀察員等,職業對其氣質特質的要求則較為嚴格。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必須經過氣質特質的測定,進行嚴格地選擇和培訓,才能勝任這類活動。比如,一級方程式賽車手,其氣質特質對其職業運動成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在起飛前7分鍾還能睡得很好,情緒穩定性是他成為宇航員的重要條件。英國學者艾森克(H·J·Eysenck)指出,外向的人不能很好地擔任「警戒」任務,據此雷達管理員應該由內向的人來擔任。
(三)氣質與職業成就
在一般職業活動中,氣質並不決定一個人的職業成就,這已為眾多氣質心理學家所公認。在同一職業領域內,人們可以找出不同氣質類型的代表;在不同領域內的突出人員中,也可以找出同一氣質類型的代表。研究發現,俄國四位著名文學家,普希金屬於膽汁質,赫爾岑屬於多血質,克雷洛夫屬於粘液質,果戈里屬於抑鬱質,他們雖屬不同氣質類型,但在文藝領域內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達爾文和果戈里雖都屬於抑鬱質類型,但都在他們的專業方面獲得了偉大的成就。因此,氣質並不能決定一個人職業活動的社會價值和成就高低,任何氣質類型的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專業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出類拔萃的人。
三、氣質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氣質並無好壞之分,但每種氣質都有有利或不利於心理健康的一面。例如,多血質的人情緒豐富,容易適應新環境,但注意力不穩定,興趣容易轉移。抑鬱質的人工作中耐受力較差,易感到疲勞,但感情比較細膩,做事審慎。比較而言,在環境不良的情況下,那些典型或較典型的膽汁質或抑鬱質的人,尤其是膽汁質—抑鬱質混合型的人較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進而影響學習、生活和成功。從神經類型的角度看,對神經系統弱型的人來說,承受外界剌激的能力較低,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剌激下產生心理障礙或心身疾病,如神經衰弱、抑鬱症或胃潰瘍。而對於神經系統強而不均衡的人來說,經常處於
④ 有關兒童心理學書籍
以下是有關發展心理學的經典書目哦:《人生發展心理學》(極好) 詹姆斯�6�1O�6�1盧格著 陳德民等譯 學林出版社
《發展心理學與你》 朱莉婭�6�1貝里曼等著 陳萍等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自我的發展》 簡�6�1盧文格著 韋子木譯 浙江教育出版社
《發展的自我》 羅伯特�6�1凱根著 韋子木譯 浙江教育出版社
《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 沙利文著 韋子木等譯 浙江教育出版社
《兒童發展心理學》 劉金花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嬰兒心理學》 孟昭蘭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好) 林文正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兒童心理學》 皮亞傑等著 商務印書館
《兒童的道德判斷》 皮亞傑著 山東教育出版社
《意識的把握》 皮亞傑著 山東教育出版社
《兒童與青少年情感健康》 馬春華等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兒童發展心理學》 李丹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兒童心理治療技術》 高樺等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小學生心理健康》 楊忠健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父母柔道:少年行為糾錯》 約翰�6�1羅斯蒙特著 鄧磊等譯 北方文藝出版社
《學習的煩惱》 林薇編著 北京出版社
《EQ之門》 勞倫斯�6�1沙皮羅著 施美華譯 經濟曰報出版社
《人生的階段》 勃納德�6�1利維古德 新華出版社
《自我論》 科恩著 文化生活譯叢
成長的階梯――人生發展心理學叢書從嬰兒到青年共五本
兒童只是人生全程的一小部分,在這些書中基本上都有涉及到。如有可能,我希望你能把人生全程的心理發展看完,那不但對於你的事業而且對於你自己的生活及家庭都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希望在看書時你一定會不要因為書中的理論知識比較枯燥而將它們掠過,記住哦,那些理論是這些書的精髓,如果你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你一定會覺得受益匪淺的。我目前經常對周圍朋友說的一句話就是「一本發展心理學改變了我的人生」,希望我說的這些能對於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⑤ 試分析美國"單邊主義"外交戰略的實質.
我來幫您回答吧
所謂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是指舉足輕重的特定大國,不考慮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願望,單獨或帶頭退出或挑戰已制訂或商議好了的維護國際性、地區性、集體性和平、發展、進步的規則和制度,並對全局或局部的和平、發展、進步有破壞性的影響和後果的行為與傾向。單邊主義的本質是無視甚至破壞現有的集體性的規則和制度,單邊主義的核心是逆潮流而動。
即便在冷戰中,多邊主義外交政策雖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傳統的以孤立主義為基礎的單邊主義卻依然不時地影響著美國的外交政策。
首先,縱觀整個冷戰時期,美國雖然十分強調多邊合作的作用,並且主動建立起一系列多邊合作的機制,但是,在相當多的情況下,美國卻僅僅只是將多邊合作機製作為實現自身霸權的工具。如:
1.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利用聯合國組建聯合國軍赴朝作戰,其實質完全是為了美國自身在遠東的戰略利 益,而並非為實現聯合國這一多邊國際合作組織的崇高目標——維護世界和平。
2.美國在冷戰中往往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僅僅出於意識形態斗爭的需要,將多邊主義和多邊合作放在一邊,肆意地單邊行動,造成國際局勢動盪不寧。
3.為了全面遏止共產主義,美國不惜在60年代單槍匹馬地發動越南戰爭,以致不僅造成冷戰中的又一場熱戰,而且與自己的盟國間的多邊合作也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
4.即使在經濟領域,雖然美國是戰後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倡導者,但自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美國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往往通過運用國內的立法來保護本國的貿易利益,其中1974年和1988年的兩個貿易法就都具有非常濃厚的單邊保護主義色彩。
5.1988年的《綜合貿易和競爭法》要求美國總統對外國的「不公平貿易」實施單方面的報復,對違反「美國知識產權」的國家採取單邊的制裁行動等。
實際上,美國的多邊主義外交政策表現得最為充分的時期是在冷戰結束之後的十年。20世紀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因冷戰的驟然結束而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面對失去了對手蘇聯威脅的全新國際環境,老布希政府和柯林頓政府,其中尤其是後者,堅持通過推行多邊主義的外交政策來確立美國在後冷戰時期世界體系中的領導地位。由此,強調國際制度、國際法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堅持在國際政治經濟和環境領域內通過美國的領導實行多邊合作,推動全球的貿易自由化,倡導人權和積極參與多邊的人道主義援助與人道主義干預,促進世界各國政治民主化等成為該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主流。應當承認,1991年美國通過聯合國授權成功地率領聯軍將科威特從伊拉克的軍事佔領之下解放出來;1995年在美國的主持下,通過代頓協議和北約組織的介入解決了波黑多年的戰亂;1997年美國在保護全球環境,遏制地球溫室效應的《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以及2000年柯林頓政府促成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在戴維營舉行和平會談等都是美國多邊主義外交的成果。然而,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多邊主義外交因2001年喬治·W.布希入主白宮而嘎然而止。
布希政府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理論與實踐 在很大的程度上,布希政府所推行的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迅速改變著美國外交政策走向。
首先,布希的共和黨政府單方面拒絕承認一系列強調多邊合作的國際條約,其中包括宣布退出由柯林頓政府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拒簽」任何有關設立國際刑事法庭的條約,並「廢止」前總統柯林頓已簽署的任何有關國際法庭的協議。
其次,布希政府明確表示不再像前政府那樣參與海外的人道主義干預或多邊的國際維和,並且提出將始終堅持不幹預原則,即不介入與美國本國利益無關的國際事務,不為他國的利益或國際利益而犧牲美國自身的利益。
最後,但卻是最重要的,布希政府強調國家安全的至高無上地位,並且認為,為了國家安全美國可以甚至必須放棄雙邊的或多邊的合作,單獨地運用自己的強大的經濟政治軍事力量來保衛自己。出巨資建立國家導彈防禦體系(NMD),迫使俄羅斯同意中止美蘇在1972年簽訂的《反導條約》等都是這方面最為明顯的反映。
表面上看,美國布希政府放棄多邊主義外交政策而推行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顯得有些突兀,但如果追溯布希政府所推行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歷史和理論淵源,則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首先,當前美國共和黨政府所推行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是美國的孤立主義外交傳統在21世紀新的表現形式。如前所述,從較長的時段看,孤立主義是美國外交的傳統,而與孤立主義相聯系的單邊主義則是其表現形式。盡管美國國父華盛頓在提出孤立主義的外交思想和方略時,主要考慮的是如何通過不介入國際事務(主要為歐洲事務)而保護當時還很弱的新生合眾國,但「我們是為我們自己行動,不是為別人而行動的。」的外交思想卻深深地根植美國公眾和政治精英的心中,歷經200餘年而不變。雖然隨著美國實力的不斷發展和國際體系不斷變化,美國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放棄了強調單邊行動的孤立主義原則,推行多邊主義的外交政策,但是,為自己行動而不為別人行動的孤立主義外交思想精髓則根本沒有改變。於是,傳統的孤立主義和單邊主義思想便作為一股潛流在「國際主義」和多邊主義外交政策的背後時隱時現,等待著適當的時機再度顯崢嶸。具有強烈保守主義色彩的小布希政府的上台執政則為孤立主義再度以新的形式凸現創造了條件。
其次,布希政府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是經過較長時間新保守主義的新帝國主義理論准備後推出的。美國的新保守主義理論自其始作俑者列奧·斯特勞斯在上世紀50年代創立以來,至80年代開始風行美國,為共和黨保守派所接受。由於新保守主義反對自由主義的政治理念,因此在外交思想上斯特勞斯的再傳弟子們,如珀爾、沃爾福威茨和阿布拉姆斯等人,反對自由主義所倡導的通過國際多邊合作來保障美國的安全和爭取世界和平,堅持認為美國作為一有著領導世界使命的天定民主大國,應該利用自己的實力在國際體系中按照自己的原則行事,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障美國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就在冷戰結束之後不久,新保守主義學者威廉·克里斯托爾和羅伯特·凱根便提出:「今日世界不可避免的現實就是美國的權力具有多種形式,」同時,「我們警告人們隨著冷戰的結束對美國和平的威脅有增無減,因此,必須倡導通過推行『慈善霸權』外交政策來爭取和平和推進在全世界實現美國的利益和原則。」1992年,在一份內部的防務計劃文件中,現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而當時還僅為國防部低級官員的新保守主義理論家和實踐者沃爾福威茨則更為大膽地提出:作為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主宰著世界,而要保持美國這樣的地位,美國「必須維持各種機制以阻止潛在的競爭對手哪怕是僅僅希望在區域和全球扮演更大角色。」 沃爾福威茨還在該報告中故意不談通過聯合國實施集體安全,而是建議美國「應將未來的聯盟都視為特殊的集合,其通常維持的時間不應超過所應付的危機「。由此可見,布希政府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實際上早已就有了非常充分的理論准備。
第三,傳統的強權政治論也是布希政府否定多邊主義,推行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在很大的程度上強權政治論是西方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主流,美國也不例外,在19世紀推行完全的孤立主義時期,美國十分強調強權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只是否定與歐洲強權結盟而已。1823年門羅總統提出「門羅主義」,1898年美國挑起美西戰爭,以及20世紀初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大棒政策」和建立白色大艦隊等都是強權政治的傑作。這也就意味著孤立主義需要強權的支持,而強權政治論則與孤立主義原則以及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相輔相成。實際上,即使在戰後美國放棄孤立主義的外交原則之後,強權政治論依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主導著美國的外交實踐和處理各種國際問題,只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本國的利益,美國在冷戰時期和冷戰後的十年中比較強調國際組織和多邊合作的作用。毫無疑問,強權政治與多邊主義之間確實不時地會出現不協調,如在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脅的問題上,強權政治的邏輯是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應該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限制,而多邊主義則認為即使擁有超強權力的美國也應該受多邊國際機制的約束。由於強權政治論所強調的是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在國際政治中的絕對作用,因此當美國在冷戰之後成為世界惟一超級大國之後,其邏輯的結論就是美國應該放棄多邊主義而完全實行單邊主義,正如美國持單邊主義的保守派人士所經常引用的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所說的那樣:「強者用他們擁有的權力行事,而弱者只有接受他們所必須接受的一切。」 根據強權政治的邏輯,擁有超強軍事權力的美國有什麼理由不單邊行事而要受多邊的挈肘呢?
由此可見,在2001年喬治·W.布希入主白宮,美國共和黨再度主政之後,美國的外交政策從多邊主義迅速轉向單邊主義似乎應該被視為水到渠成,而不是突然變向。同時,也正是由於上述的幾個方面原因,美國的公眾基本接受甚至可以說是歡迎小布希政府的這種外交轉向,尤其在2001年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之後,公眾對共和黨政府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持非常強勁的支持態度,這一方面可以從當時民意測驗公眾對布希政府的極高支持率中可見一斑,另一方面也可以從2002年共和黨在美國國會的中期選舉中大獲全勝得到某種程度的證明。也正是借著反恐戰爭的大好時機,並乘著公眾積極支持的「東風」,美國保守的共和黨政府一鼓作氣將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推向極端。布希總統於2002年9月向美國國會提交《美利堅合眾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正式提出「先發制人戰略」,繼而發動對伊戰爭。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由此幾乎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點。
然而,也就在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達到最高潮的時候,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的危機開始出現。雖然美國通過運用自己超強的軍事實力,不經過聯合國授權,甚至在沒有得到北約盟國法國、德國甚至加拿大支持的情況下,發動入侵伊拉克的戰爭,並且在短時間內贏得了戰爭,但是美國卻沒能贏得和平,更沒能取得反恐戰爭的全面勝利。布希政府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面臨巨大的挑戰。
以上是網路的內容
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單邊主義的戰略實質是避免美國被「國際慣例」或規則所束縛
既要利用規則來遏制其他大國,又要保持美國的獨立性,超然性
從文明沖突來看,是確保美利堅文明的優勢地位----避免出現多個其他文明圍攻美國的情況
必須要組織出現歐亞大陸的領袖或聯盟---不然美國就會被孤立
有關於文明沖突和美國的戰略,我有幾篇原創的文章您可以參考一下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維京繼承人胡侃帝國之命運
http://hi..com/%E7%BB%B4%E4%BA%AC%E7%BB%A7%E6%89%BF%E4%BA%BA/blog/item/059b1bdfd652d21462279819.html
(原創超長篇 文明的危機----簡述世界新秩序(上)和(下)
http://hi..com/%CE%AC%BE%A9%BC%CC%B3%D0%C8%CB/blog/item/1d75df620f524ed5e6113a43.html
http://hi..com/%CE%AC%BE%A9%BC%CC%B3%D0%C8%CB/blog/item/2b8600554d7e40ccb645ae4c.html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⑥ 求陰風陣陣2018年百度雲資源,達科塔·約翰遜主演的
《陰風陣陣》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C1Y9cWk2k5hRVT7vmjJAw
《陰風陣陣 Suspiria(2018)》網路網盤資源在線播放
導演: 盧卡·瓜達尼諾
編劇: 達里亞·尼科洛迪、大衛·凱根內奇、達里奧·阿基多
主演: 達科塔·約翰遜、蒂爾達·斯文頓、科洛·莫瑞茲、米婭·高斯、傑西卡·哈珀、西爾維·泰斯蒂、安吉拉·溫科勒、瑪高莎·貝拉、英格麗·卡文
類型: 驚悚、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美國
語言: 英語、德語、法語
上映日期: 2018-09-01(威尼斯電影節)、2018-11-02(美國)
片長: 152分鍾
又名: 美版陰風陣陣、窒息(台)
《我是愛》(I Am Love)和《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的義大利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Luca Guadagnino)即將翻拍1977年達里奧·阿金圖(Dario Argento)的義大利經典恐怖片《陰風陣陣》(Suspiria),達科塔·約翰森(Dakota Johnson)和蒂爾達·斯溫頓(Tilda Swinton)將擔任翻拍版的主演。
1977年的《陰風陣陣》講述了美國女孩蘇茜來到德國一所歷史悠久的芭蕾舞學院進修,結果在學校里遇到了一系列神秘事件、女學生接連遭到血腥殘忍的殺害……經過尋訪,蘇茜發現這所學校原來是一群女巫的大本營,而自己將是下一個受害者!最終,蘇茜殺死了黑魔女,逃出了魔窟。
據悉,盧卡·格達戈尼諾翻拍的版本將忠實於原作,故事仍設定在1977年的柏林,而為該片作曲的將是美國當代著名極簡主義音樂家約翰·亞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