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德國如何發展成強國

二戰德國如何發展成強國

發布時間:2022-01-23 01:59:40

① 納粹德國是怎麼變得那麼強的

不是納粹很強,是德國很強,德國本身就具有十分優秀的工業基礎和人才儲備,這是他們強國的基礎。至於軍事,德國的陸軍也就有優良的戰爭傳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善戰之國。德國之所以強大,不是因為納粹,而是來源於自身。納粹之所以兇猛,除了德國本身就具有的良好的基礎,更是由於納粹藉助了當是德國人對於一戰戰敗的恥辱和一戰後嚴重的不公平待遇。德國的崛起根本上與納粹無關,納粹只是德國經濟軍事科技和民族仇恨發展到某個階段的必然產物。

② 為什麼德國能夠在二戰時期橫掃歐洲實力怎麼發展起來的

二戰時期德國能夠擁有橫掃歐洲的實力,一方面是由於德國的工業基礎雄厚,另一方面是由於德國採用了先進的作戰方式。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後,德國的總體工業實力領先於歐洲的其他老牌工業強國,僅次於同時期的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限制發展軍事實力,但是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實力仍然十分的強大,這也是德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軍事實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③ 德國曾經也是強國,那麼它以後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嗎

德國是不可能再次成為超級大國了,但是成為一個強國還是沒有問題的。

之所以這樣說,首先就是因為德國自二戰之後就已經徹底的自廢武功了,當然並不是全部清除,而是德現在設立軍隊的目的僅僅是保障自己國家的安全和打擊恐怖分子。

而且作為世界第一的美國也不允許世界上出現第二個超級大國,所以就算德國能夠很好的發展出來,也要面對美國的圍追堵截和各種制裁。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已經被綁架在歐盟的這輛戰車上,雖然在這樣的聯盟中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但是對發展也是一種制約和掣肘。好處和壞處並存。

最後要說的是德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國,雖然並不是超級大國,但是也絕對是一個一般國家的達不到的高度。經濟發展也在穩步進行。

④ 德國是二戰的戰敗國,但為什麼現在發展成世界強國

德國人口多,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工業早完了,由於德國人精益求精的性格讓他們的工業產品在世界上很受歡迎,因此德國有很多工廠,德擁有工業體系比較健全,加上人口多,還有歐洲大多國家的幫助,一個國家的強盛和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有很大的關系。

⑤ 一戰戰敗的德國是如何在二戰前迅速崛起的

從19世紀起,德意志經濟社會發展明顯落後於英、法等國,這刺激出德國人對國家強大的期盼和「落後就要挨打」的焦慮,由此逐漸形成了德意志必須強大的民族共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凡爾塞和約》的規定,戰敗的德國被解除了軍備,民族屈辱、經濟蕭條、社會混亂交互作用,讓驕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實現「強國夢」。而希特勒的納粹黨,敏感地把握住了這種國民心態,適時提出了「修改《凡爾塞和約》、收回失去的領土,把相信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聯想起來,團結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宗旨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失業現象。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台後,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築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朴,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更不鬧緋聞,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

⑥ 德國是怎麼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來奠定基礎發動二戰

1、一戰使德國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2、德國曾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迅速發展起來的經濟強國,即使戰敗也有著相當雄厚的人才實力和技術經驗。
3、一戰後的德國在西方不算富裕,由於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才有了大規模的武器。

1923年,法國以德國中止賠款為由,聯合比利時佔領了魯爾,德國人審時度勢,從印度人那裡引進了一個新開發的絕招——非BL不合作運動,以此來抵抗法比大軍。結果德國馬克貶值速度驚人,據說只有20多年後的本國可以相提並論,很快就使馬克成為廢紙。德國平民深受其苦,不過高層卻很得意,不是要賠幾千億馬克嗎?沒有關系,現在幾萬億馬克也是小菜一碟。已經出現騷亂怎麼辦?不要去管,東方已經有個大傢伙,西方比德國還急呢。於是令人無言以對的結果出現了,在毫無傳奇性,又不光彩,但卻能成功解決當時德國實際問題的非BL不合作運動的威力下,德國不費一槍一彈,一兵一卒,就贏得了這場法德國家較量的階段性勝利。法比軍隊寄希望於轉移德國騷亂的方向,確保不會發生當時一度盛行的革命危機導致美英強力干預,從而可以憑借戰爭形勢來維持自己的佔領。於是法比軍隊在德國境內想盡了辦法,軟硬兼施,希望德國人能夠對自己使用武力,可惜紀律很好的德國軍隊仍然拒絕對德國境內的法比軍隊動用武力。於是在這場類似印度拼忍耐的較量中,美英最終對法國的耐心達到了極限。由於害怕隨著時間增加,騷亂會轉變為革命危機,美英拋售法國國家債券逼迫法國撤軍,於是法比軍隊只好撤出德國。由於比利時之所以敢得罪德國出兵魯爾,完全是法國影響下的結果,因此比利時對法國半途而廢的行徑深為不滿,乃至反目。美英資本趁虛而入,1924年——1930年,流入以美英為主體的外國資本約計300億馬克,占同期德國工業投資的一半,工業固定資本的2/3。為給這些資本保駕護航,美英通過道威斯計劃、楊計劃及一些秘密計劃,提供了一個關於德國賠償和經濟發展問題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對德國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起了輸血打氣的作用,刺激了德國重工業發展,有助於提高德國的賠款能力,只是賠款計劃存在的本身封殺了個人消費的發展,導致原本就不怎麼樣的德國國內市場進一步狹小。同時諷刺的是,德國的重工業賠償物損害了英法自身重工業的利潤率,阻礙了英法重工業的發展,導致它們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出現混亂,終使德國工業產值於1927年恢復到戰前水平,並於次年再次超過英國,形成德國一戰戰敗後戰略大逆轉的物質基礎。德國的戰略大逆轉是建立在大量外國資本流入和對工農壓榨加強的基礎上的,導致了對外國資本和對外貿易的雙重依賴性。1924年——1929年期間,德國工業產值增長32%,出口貿易額卻增長了100%。如此一來,個人消費萎縮,加上守業人的政F定位導致的國家消費發展緩慢,孤單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又因為沒有強制的計劃而無法自我運行,教科書式的生產過剩型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而且情況空前嚴重。

由於1929年經濟危機對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貿易負面影響很大,因此依賴它們的德國經濟迅速惡化。據統計,在希特勒上台時,德國仍有1/3的企業停產,400萬工人失業,而這還沒把半停產和半失業計算在內。

德國國內階級矛盾更加尖銳。1930年——1932年,德國爆發了1818次罷工。1933年剛開頭,就連續發生了三場規模空前的大罷工。於是德國上層決定再次引進一個新開發的絕招——震災療法,這次是從日本人那裡引進的,本質是以國家/社會消費替代個人消費。

1933年1月30日,在西部財閥和東部軍官團的支持下,奧地利人、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勒黃袍加身,在一群據說是愛國的德國人的個人宣誓效忠聲中,粉墨登場成為了德國,而不是奧地利的總理。此人上台不久,便創下選舉政治的一個舊亮點——部署大批流氓控制國會議事場內外,議員不選擇他的議案就不能吃飯;以及一個新亮點——選舉後逮捕任意數量的非N粹黨議員,以此保證剩下的議員中支持者占絕大多數。於是選舉從此就不再需要「浪費時間、金錢與精力」來統計票數,也能得到結果,因此變得簡單起來。希特勒靠著因此得來的「極高的支持率」,開始了他的獨裁生涯。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德國體面人對一個奧地利人的支持和效忠當然也不是無條件的。他們需要德國立刻實行自己的震災療法,解決德國當前面臨的問題。其中,西部財閥需要訂單來解決生產相對過剩型經濟危機;東部軍官團不想再當士兵,需要足夠多的軍官職位來為自己提供足夠多的差事和報酬;跟隨者需要更體面的生活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各項需求的結合,匯成希特勒競選時的名言:「如果我現在掌握政權的話,就把陸軍部長叫來,問他:『全面武裝需要多少錢?』如果他需要200億、400億、600億甚至1000億,他一定能得到。那時我們就武裝、武裝、武裝,直到武裝就緒。」

這樣一來,德國解決生產相對過剩型經濟危機的方法,逐漸往擴充軍隊上靠攏。從經濟需求角度上看,士兵多了,總需要軍官來管理,於是軍官的需求就增加了,這樣可以給東部軍官團提供越來越多的差事和報酬;軍官和士兵不是街頭流氓,他們需要各種各樣的裝備,從坦克到袖標,無所不包,於是大量的需求也就產生了,西部財閥需要的訂單也會越來越多;跟隨者們則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新興貴族,並以此來攫取金錢與權力。

在這個經濟體制下,西部財閥、東部軍官團和希特勒跟隨者的需求都將能夠有效地滿足,可謂皆大歡喜。至於這樣做下去之後會發生什麼事,那是以後的事,反正當時的主流經濟理論也不能預知。因此當1933年3月授權法通過後,新的經濟體制迅速建立起來。

從1933年3月——1939年8月,德國經濟發展狀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三階段是德國經濟的成型階段,尤為特殊。

經濟恢復階段(第一階段):1933年3月——1934年12月。
由於1929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使德國工業大量停產,工人則大量失業。同時,德國金融資本有大量的金融產品需要流動。根據實際情況,N粹採取了相應的對策。

1934年,德國頒布了「德意志經濟有機條例」,把整個國家的產業部門組建成四級經濟組織,由國家政權直接規定各企業的生產任務和定額,並集中規劃原料、人員與製成品。
與此同時,「全國勞動組織法」也展現在德國人眼前,工人社會保險權利被取締,原來積累的失業、殘廢、退職、退休的保險基金被國家政權接收。

這一時期德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把這些閑置的資金、設備和勞力動員起來。
基於此,此輪擴軍不僅沒有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還使德國一舉擺脫了生產相對過剩型經濟危機,連帶擴充了生產資料自我消費。

在這一時期,德國軍事戰略波瀾不驚,沒有什麼特別舉動。但很快,德國就進入了新的階段。

勒緊褲帶階段(第二階段):1935年1月——1936年12月。

閑置的設備和勞力是有限的,當時間踏入1935年時,德國已無閑置的資金、設備和勞力可供動員。而擴軍速度不僅沒有放緩,反而進一步加速,那麼資金、設備和勞力從何而來?N粹主要通過壓縮個人消費來解決。這雖然導致了個人消費資料生產停滯之苦,導致輕工業部門大量倒閉和裁員而重新出現超過90萬工人失業的現象,卻依然使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和國家/社會消費得到了滿足,因此工業在恢復期之後繼續發展。

1935年,德國開始實施強迫無償勞動,范圍包括25歲以下的男女青年。

同年,德國爆發了「麵包危機」和「黃油危機」。很快,在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提倡」下,德國平民一夜之間突然喜歡起黑麵包和人造黃油來。於是白麵包迅速換成黑麵包,黃油則換成人造黃油,

1936年,「四年計劃」由N粹二號人物、空軍司令戈林牽頭啟動,它的目的是使經濟全面轉入擴軍備戰的軌道。

在這一時期,德國軍事戰略開始聒噪起來。

在1935年的開頭,由於空軍司令戈林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數量超過英國,並不斷拉大差距的空軍,壯了XTL的膽。於是XTL迫不及待地於1935年3月9日宣布德國空軍正式成立,並告訴前來談判的西門外JD臣和艾登,德國空軍的實力已經和英國相等。而在失去了空中均勢之後,英國就比較容易被XTL訛詐了。

很快,N粹頒布《帝國防禦法》,宣稱「使全部力量為軍事服務」,公然無視和約的軍備限制條款。並於1936年3月出兵萊茵河西岸地區,接著干預西班牙內戰,形成「三個法XS包圍法蘭西」之勢。

面對德國的行為,英法上層無動於衷,只有以丘吉爾為代表的一小撮目光敏銳者發現了問題的實質。

在1936年底的一次演說中,丘吉爾對局勢的發展做出了預言:「德國正在以德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來擴充軍備。它由一小撮洋洋得意的亡命之徒領導著。在這種專制統治下,經濟日益困難,不滿情緒日益增長,他們很快就不得不在經濟財政崩潰和內亂,或者發動戰爭這二者之間作出抉擇。」

同時,在丘吉爾的努力下,德國的軍備擴充速度和程度浮出水面。
德國戰備的開支
1933年 五十億馬克;
1934年 八十億馬克;
1935年 一百一十億馬克
註:按1936年幣值,12馬克摺合1英鎊。
(數據來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經濟侵蝕階段(第三階段):1937年1月——1939年8月。

當個人消費被壓縮到不合適繼續壓縮,還要繼續蠻干為國家/社會消費騰出消費空間的時候,涉及國M經濟基礎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就被送上了祭壇。從一個現代大國角度來說,這是禁忌的行為,但N粹作為腐朽的產物,自然是可以百無禁忌的。

所謂軍事膨脹型經濟危機,簡單來說就是當軍需產業這種國家/社會消費畸形擴大,不但吞掉了個人消費,還要發展到連生產資料自我消費也給吞掉,從而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的一種與生產相對過剩完全不同的經濟危機。由於生產資料自我消費涉及生產資料的維護、修理、更新和擴充,當折舊大於投資的時候,生產資料別說用於擴大再生產的擴充,就是連簡單再生產的維護、修理、更新都保不住。這樣一來,德國工業體系不可避免地呈現出迅速衰退的現象。

在N粹的領導下,德國軍事經濟發展至此,終於帶來了軍事膨脹型經濟危機這個惡魔。隨著經濟危機迅速加深,德國內部之前暫時壓下的各種經濟問題紛紛暴露,人民困苦不堪,軍事戰略也迅速活躍起來。

⑦ 戰敗後的德國為什麼能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強國

戰後,德國受到了制裁,因受美英法蘇的牽制,最終美國基本接管了德國軍事,失去了國家主權,德國在惶恐中度過。不過,很顯然,德國也不用再為那龐大的軍費買單,這是不幸中的萬幸。沒有了沉重的軍事開支,便可以集結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用於經濟發展中去。
1947年7月,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對二戰中被戰爭破壞的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而聯邦德國(西德)也在被援助者之列。從地里位置來看,德國地處歐洲核心區,又毗鄰這蘇聯,是美國對抗蘇聯的橋頭堡。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遏制蘇聯向西躍進,將德國這個戰爭前線變得強大很有必要。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影響,聯邦德國在金融、技術、設備等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援助,也堅固了西德經濟發展的基石。

⑧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

德國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能夠迅速崛起,主要是由2點原因造成的。首先要明白當初雖然德國失敗了,但是德國的基礎非常雄厚。由於當時德國還是有著一定實力的,所以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打敗。並且在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英國等戰勝國都反對削弱德國,所以德國就利用這個機會可以有發展的機會。當時美國和英國也想要利用德國來壓制蘇俄的勢力。那些戰勝國不僅沒有懲罰德國,反而向德國提供了非常大的經濟支持。就是因為當時這個決定,所以德國才可以在戰爭結束後迅速崛起。

⑨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么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窗口。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政府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這種多軌、多類型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德國如何發展成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