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如何應對經濟衰退
日本維持經濟兩個方面因素支撐了日本經濟。
一個是日本民眾持續減少的儲蓄。在1990年之前,日本人對於住宅和子女教育的投資判斷,都是建立在永遠不會失業,並且薪酬持續增長的預期之上的。
但是,在經濟泡沫破滅後,企業員工變成企業債務償還和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受害者。企業員工在獎金和紅利減少甚至完全取消的情況下,需要支付的房貸和教育費用卻並沒有減少,於是很多人不得不開始動用以前的儲蓄來彌補虧空。
例如個人本來打算存1000元,因為收入減少,現在只能存500元。對個人來說,儲蓄縮水是件不幸的事情,但是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樣反而使滯留在銀行系統的資金減少,從而起到支撐經濟的作用。
另一個支撐日本經濟的因素是政府的財政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從上圖中的政府部分資金盈餘曲線,可以看出來,1990年經濟泡沫破滅後,政府的財政盈餘開始減少,到1992年之後,財政支出已經開始大於財政收入。
這是因為經濟危機發生後,日本政府為了緩解流動性危機,及企業加速償還債務造成的投資低迷,通過發行國債並擴大支出,例如修建橋梁、高速公路等措施,實施財政刺激政策。
通常來說,一旦經濟形勢如預期的那樣穩定下來,就意味著政府的財政政策開始湊效,但是到這種刺激效果開始消退時,經濟頹勢必然會再次出現。
為什麼財政政策只能產生暫時性的效果呢?
因為在六大城市商業不動產價格暴跌87%,1500萬億日元國民財富灰飛煙滅的形勢下,沒有哪一家企業能夠在一兩年內修復遭受重創的資產負債表。
對於一個正常的企業,這樣的修復過程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而對於那些不幸在泡沫高峰期購買了不動產的企業,則可能需要20年。
在這個過程中,只要企業有現金收入,就會繼續償還債務,而只要這個過程不結束,他們就始終不會從個人儲蓄部分借貸,最終迫使政府年復一年地利用財政政策來彌補缺口。
這樣就出現了上圖中的情形,政府的財政赤字急速膨脹,導致了規模龐大的國債。但是正是這些支出,才使得日本在國民財富喪失殆盡之際,依然能夠維持高於經濟泡沫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
如果日本政府當時不以此代價去刺激經濟,那麼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樂觀估計也會跌去一小半。例如美國大蕭條期間,資產價格暴跌摧毀了與1929年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相當的國民財富之後,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46%,直到後來羅斯福上台,實行「羅斯福新政」之後,美國才慢慢從蕭條中走出來。
正是日本政府實施的財政政策,使日本避免了從經濟衰退走向蕭條,也支撐了日本經濟,一步步走出經濟衰退。
另外,1997年日本政府頒布的存款全額擔保政策,也有助於化解危機。因為如果一家銀行出現問題,就會引發公眾對於所有金融機構的擔憂,進而導致大規模的擠兌風潮。
所以,在1997年之後,銀行問題一旦出現,日本政府就宣布所有存款都將受到保障,這一舉措成功地阻止了局勢的進一步惡化,化解了一場規模更大、有可能導致1/3日本銀行倒閉、數百萬億日元經濟損失的危機。
日本政府雖然擁有龐大規模的國債,但是支撐著國民生產總值始終平穩運行,給企業緩解資產負債表衰退預留了時間和空間,也避免了日本民眾大面積失業及收入大幅減少,真正的做到了藏富於民,是日本大衰退中真正的英雄。
2. 二戰後期,德國和日本為什麼越來越不行了
萬惡的軍國主義是沒有出路的。失去了民心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