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中德國海軍及其參加的戰役
愛琴海怒濤:多德卡尼斯群島爭奪戰 1943年
擊沉英國海軍「莫恩」號護衛艦
擊沉「皇家方舟」號(Ark Royal)航空母艦
斯卡帕灣偷襲
擊沉「沙恩霍斯特」號
北冰洋航線之戰 1941年
⑵ 德國的軍事實力怎麼樣
德國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在國際上得到各國的認可,以精細的技術著稱,德國的軍工也是如此,軍事實力在世界上算是大國了。
二戰德國戰敗以後,英、法、美、蘇四國對德國實施了分區佔領,德國不但領土被分割,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而且軍事發展受到嚴格的限制。不要說核武器了,就連大型攻擊性武器發展都受到嚴格限制,這使德國的軍工產業受到嚴重的影響,導致現在德國很多大型武器都需要進口,比如戰機、導彈系統等。
在軍工技術方面,德國在陸地作戰裝備等方面還是很強的,但是在航空工業,雷達系統,電子裝備等方面其發展水平比較差,比較依賴於美國等其他國家。
不過鑒於德國的國防任務,主要是在北約框架下進行的有限的作戰行動,所以實際軍事實力是完全夠用的。
⑶ 二戰中,德國的海軍怎麼樣
既然潛艇與航母之爭是從二戰開始的,並且二戰的許多戰例在今天看來仍有借鑒意義。那麼就從二戰說起吧。
二戰的海上戰爭主要是英美法蘇等國對戰德日,(義大利的海軍實在不成氣候,潛艇部隊的一點名聲還是靠擺弄幾艘微型潛艇得來的)太平洋戰場上,美日兩國在航母對戰方面創造了許多經典戰例,可在潛艇攻防戰上缺乏可陳,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對潛艇破交戰的不重視和戰術運用錯誤。在中途島戰役中,日本的「伊」型潛艇是在得到情報後,趕到預定海域,才發現並擊沉了美軍已經受傷的「約克城」號航母,所以算不上典型戰例。直到二戰結束,美日海軍雖然創造了數個海戰之最,但在潛艇戰方面,除了美軍潛艇部隊確實創造了輝煌戰果但被航母部隊的戰績掩蓋之外,無甚可說。
而在大西洋戰場上,由於德軍偏重於潛艇戰,使得破交與保交之戰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德軍的破交戰主要在於封鎖英國本島和斷絕對蘇援助,後者主要集中在北極圈以內並且規模相對較小,所以沒有前者有名。而圍繞著不列顛島及周圍航線的爭奪,在美國參戰之後,使得潛艇與航母之爭達到了一個巔峰。
德軍的最終失敗並不能單純說潛艇不如航母。首先,從地理上看,德軍沒有海外基地,潛艇部隊的主要基地在法國,即法國布雷斯特港以南的地方,也就是比斯開灣。而從德國本土的潛艇想要到達這些基地,要麼鐵路運輸,要麼就只有繞過不列顛,從蘇格蘭與丹麥之間的海域轉南,才能到達法國基地。而在這一線,北海-英國-冰島-大西洋,要麼是在盟軍路基反潛機的打擊范圍,要麼就是海軍航空兵的作戰區域。
其次,我們都知道,直到戰爭結束,德國都沒有發展出航母編隊,也就無法為其潛艇編隊在廣闊的作戰海域護航,使得航母(主要是反潛機)與潛艇之爭變得不平衡。在美英的立體反潛網面前,僅靠潛艇作戰的德軍(靠大型的水面艦只--戰列艦和巡洋艦--是無法為潛艇有效護航和破交的,而且德軍主要是失敗戰例)顯得有些無力。
雖然德軍將潛艇戰推向了一個巔峰(如狼群戰術),而且在初期創造了巨大的戰果,並且毀於潛艇之手的航母也有很多,可是,實力對比的懸殊,以及之後的技術差距的拉大(如雷達),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德國輸掉了戰爭。可是,假如,我是說假如,德國能發展出一支均衡的海軍部隊,並以潛艇為主力,配合以其他水面即空中力量,未嘗不能與英美一較長短。
可以說,二戰的海戰是美國的航母與德國的潛艇大放異彩的時候,也使各國對這兩種兵器有了新的認識。海上戰爭也從水面戰艦唱獨角,變成了立體戰爭。
二戰之後的局部戰爭,要麼沒有海軍參戰(如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要麼雙方海軍實力對比懸殊(科索沃戰爭 海灣戰爭)。在有美國參戰的戰爭中,航母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往往是不對稱的,壓倒性的優勢,而且航母無一受到對方海軍影響,窘論潛艇。
美蘇之間的冷戰以蘇聯解體告終。其實在此之前,蘇聯紅海軍早已經落後於美國海軍。在今天看來,很多人把蘇聯沒有成熟的航母編隊看作是紅海軍與美海軍對抗處於劣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美蘇海軍真的在海上發生交戰,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鹿死誰手還很難確定。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蘇聯水面艦艇欲在自身防空火力的掩護下突進到美海軍航母編隊附近,實施導彈襲擊,可是美航母編隊不斷拉大與蘇軍的距離並實施不間斷的航空兵攻擊。最終,突破紅海軍的被動防空網(蘇聯沒有有效的進攻型海軍航空兵),給予蘇聯水面艦艇以重創。可是,與此同時,紅海軍的潛艇編隊躲過美軍的反潛網,並潛入美國海軍附近(事實證明是非常可能的),發射潛艦導彈,攻擊美國航母編隊,在飽和攻擊之下,美國海軍也遭受重創。以上只是個人猜測。首先美蘇不可能發生大規模戰爭,其次如果美蘇真的交戰到如此程度,核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我只是想說明一下,在航母與潛艇的對抗中,如同剛柔相對,「剛不能久,柔不能守」,正是如此。
而在此期間,唯一可以討論的戰例就是英阿馬島之戰。而潛艇的突出表現就是英國「征服者」號核動力潛艇擊沉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雖然有種種原因,可是這一戰說明,新一代潛艇在對抗大中型水面艦艇方面有一定的不對稱優勢。
首先,隨著潛艇技術的進步,新一代核動力潛艇以及AIP常規潛艇的出現,使得水下變得「暗流涌動」;而航空母艦的發展使得水面更加「波濤洶涌」。可是,無論進步到何種程度,作為武器,都無法脫離作戰體系,正如同美國的航母需要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和核潛艇保駕護航一樣,潛艇也需要其他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配合。僅憑一種武器制勝是不可能的。
其次,航母和潛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兵器。航母是「全副武裝」的騎士,潛艇是「劍走偏鋒」的刺客。暴露於騎士面前的刺客難逃一死,刺客也可以將疏於防備的騎士斃於馬下。討論兩者的優劣有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單純廣義上是很難進行比較的。如果樓主願意給出一個特定戰爭環境,我很樂意作答。
如果拋開比較,單論兩者的發展,首先要從兩者的特點說起。潛艇的優點是價錢相對較低,隱蔽性好,容易取得不對稱優勢(相對於其他強國),所以近幾年國際潛艇市場異常火爆,東亞,東南亞,歐洲等許多國家或研製自己新一代潛艇,或從他國購買。發展潛艇部隊是快速增加本國海軍實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而航母雖然耗費巨大(很少有買賣航母的),但戰鬥力也是巨大的(只要不被一兩枚魚雷搞定)。美國海軍擁有世界第一的航母部隊和潛艇部隊,但人們往往只注意航母動向而忽視潛艇(這也與潛艇的隱蔽性有很大關系),說明了航母的巨大的威懾力。
最後我要說的是,航母與潛艇只是人類戰爭的工具,毛主席有言:「你看封神榜里那麼多法寶,還不是都被克制的。」這是偉人的名言,我們都需尊稟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⑷ 德國海軍,到底如何
你問的是什麼時期的德國海軍?現德國海軍總兵力約16000人,轄84艘各類艦艇,總噸位近40萬噸,還裝備50餘架海航飛機。但沒有大型艦艇及遠洋潛艇。
⑸ 德國是內陸國家為什麼還要發展海軍
首先,誰說德國是內陸國家,德國有沿海,有海岸線呀,德國是大陸國家是對的,但絕不是內陸國家。內陸國家比如蒙古、阿富汗這樣國界沒有沿海的國家。
其次,德國要發展海軍也是歷史教訓來的,德國以前也不重視海軍,陸軍很強大,包括納粹德國都是這樣的,二戰的時候納粹德國能橫掃整個歐洲就是因為他的陸軍很強大,但為什麼最後還是失敗呢?除了道義上的非正義性以外,沒有強大的海軍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希特勒打敗法國後面對英吉利海峽,沒要強大的海軍只能望洋興嘆,直接導致英美等國有喘息的機會,導致他們能積蓄力量重新反攻。
所以德國要發展海軍,這是正確的抉擇。
⑹ 盟軍登陸諾曼底,當時德國的空軍和海軍都在干什麼
因為當時的盟軍故意讓德國截獲的虛假軍事情報里邊說:英國的空軍會從英國本土飛往德國進行空中打擊,認為盟軍這樣進攻的可能性非常的大。於是就把德國的空軍分派兩個部分,對這些盟軍的空軍進行攔截。關於海軍方面,德國的海軍歷來都不是強項,希德勒想像著在關鍵的時刻,這些海軍,這些德國的海軍,能夠有一些驚艷的表現。所以在這次戰斗中,希特勒就沒有讓海軍參戰。
迄今為止的戰斗表明,德國空軍在法國正經歷一場無望的戰斗。到登陸戰役打響 1周後,盟軍已經到了法國建立的前沿機場,缺乏空中偵察能力給德軍造成了嚴重後果。已經完全破壞了德軍在諾曼底地區的防線,並成功迂迴到德軍後方。美軍的突破完全出乎德軍的意料之外。
⑺ 盟軍登陸諾曼底時,德國的空軍和海軍在幹嘛
盟軍登陸諾曼底時,德國的空軍和海軍在幹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德國用閃電戰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佔領了歐洲大部分地區,沒有一合之敵。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德國逐漸陷入戰爭的泥沼,反法西斯同盟開始了戰爭反攻。
縱觀諾曼底登陸戰役的過程,可以發現,在盟軍的絕對海空優勢面前,德軍在發動攻擊時,都會遭遇敵方優勢兵力的襲擊。而且由於實力對比懸殊,部隊就在這種一面碾壓的戰斗中逐漸消耗衰竭。
⑻ 二戰時德國海軍都有什麼作為
U艇,S艇(Schnellboot,魚雷快艇)和輔助巡洋艦(加裝一兩門火炮的偽裝商船,滿世界打劫盟國商船)表現不錯,幾乎餓死英倫三島。
主力艦隊基本上就是「存在艦隊」(Fleet in Being),除了跑出去打劫商路的戰巡和袖珍戰列艦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表現。
俾斯麥擊沉胡德是典型的戰術勝利、戰略失敗,沒能真正沖出去威脅盟國,而且胡德其實是老戰列巡洋艦,和俾斯麥這樣的戰列艦對打多少有些吃虧。
⑼ 二戰中德國海軍和空軍誰更厲害,或者說誰對德國的貢獻大
空軍吧,畢竟德國的海軍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基本上都是存在艦隊,唯有潛艇部隊成績不錯,但是狼群戰術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還是不行,海軍水面艦隊偶有神來之筆(比如PQ-17),但是大多數時候還是萎靡的。
空軍厲害啊!王牌多,戰斗機性能也很優秀,閃電戰時期空軍的掩護也是功不可沒!只不過空軍腿短的問題直到戰爭末期依舊沒有解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⑽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海軍實力如何
英國的海軍是世界公認的最強,也是在希特勒上台後,德國發展了一個海軍計劃,在海軍上將-雷德爾的主持下,著名的「Z計劃」出台了(德國最著名的戰列艦「俾斯麥號」和「提爾批茨」號就是在這個計劃中),這個計劃要求,德國在未來的幾年內建立一支足以跟英國皇家海軍正面對決的艦隊,雖然因為希特勒沖忙發動二戰而中斷,但是此時的德國帝國海軍所擁有的實力也在繼英國、日本、美國之後的第四,然而隨著鄧尼茨出任德國帝國海軍總司令後,德國的潛艇部隊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
如果德國海軍和日本海軍開戰,德國潛艇和艦艇很快就會對日本進行破交,用不了幾個月日本的商船就沒了,日本剩下的全是軍艦。隨後德國潛艇繼續跑到外海蹲坑,不斷騷擾日本艦船,日本的日子可想而知。二戰中,德國海軍擊沉了盟軍3500艘艦船,其中有2882艘是潛艇擊沉的,德國潛艇擊沉的盟軍艦船總噸位高達1440萬。日本海軍雖然很強,但肯定強不過英美,英美可是把大部分護航力量都派到了大西洋對付德國,日本海軍如果遇上德國狼群只會被整的更慘。一旦日本補給線和貿易線被切斷,商船損毀殆盡,很快就會陷入危機,用不了多久日本經濟和工業就會崩潰。而德國擁有強大的工業和科技,用不了兩年海軍水面艦艇就能超越日本,日本海軍會被堵到東京灣,乖乖接受德國提出和談條件。否則,一旦德軍登陸,日本連投降條件都沒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