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據統計德國擁有高達上千家的百年企業,它們成功的法則究竟是什麼
德國的企業能夠存在上百年之久,自身就是很過硬的一大招牌。而他成功的法則也值得許多企業學習。
第三,德國企業嚴謹的管理模式。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非常害怕員工出現跳槽的這種現象,而德國企業採用了科學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這種現象的發生。而且他們對於自己的員工是非常的重視,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輕易的裁員。同時德國企業的管理還包括他們與客戶之間的關系,推出一系列的服務來維系好與客戶之間所存在的合作。將自己的眼光不僅僅放在現有的合作上更是選擇將精力放在合作之後維護客戶關系。可以說德國企業的這一做法非常的用心。
2. 德國企業的缺點和不足
對於中國人來說他們的缺點 卻是可以供給給我中國人學習的
就如 說到做到 做不到不說
貌似沒什麼 缺點和不足吧
只要能力 不要庸才
3. 德國質量管理和日本質量管理的區別
德國企業管理模式是:核心技術+嚴謹質量
先從德國人的性格說起,筆者的同事出差去德國,回來是這樣和我說的:德國人講求踏實,萬事都從誠實可靠著眼,拿他們的房屋建築為例,雖然在式樣上並不美觀,但朴實無華,整齊大方。每一種材料,如玻璃、鎖、鉸鏈、搭鈕、開關、燈罩、窗簾、衣架等等,縱然是極微末的,也都堅牢穩固,毫不馬虎。
他們寧可失之笨重,極不願敷衍潦草。德國的公園、車站以及其他公共場所用以裝飾的銅像,多半是獅子、馬和肌肉結實的男人,很少用女性作宣傳的。這都是德國民族性格的寫照。
嚴謹的質量:其實可以看出德國人把民族的文化轉嫁到企業管理上面來,德國企業管理,員工的工作態度是非常嚴謹的,在國際市場上,德國製造和德國標准通常代表著高品質,是消費者可以完全信賴的。在這方面,就連一向以高品質取勝的日本人都不得不甘拜下風。
德國企業非常重視產品質量,強烈的質量意識已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深深植根於廣大員工心目之中。
大眾公司在職工中樹立了嚴格的質量意識,強調對職工進行職業道德熏陶,在企業中樹立精益求精的質量理念。
西門子公司以「以新取勝,以質取勝」為理念,使西門子立於不敗之地。就注重產品質量而言,他們認為高質量意識與員工的高素質是分不開的,十分注意培養具有專門技能和知識的職工隊伍,千方百計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
就拿西門子來說,他們有自己培訓學校,據筆者所知蘇州西門子是每年會選擇5個人去德國培訓,培訓期是2年,培訓回來發相當於中國大專文憑證書,費用是全是公司出,回來以後工資升50%,在公司服務8年才可以離開。培訓回來也就是德國技師。
德國的技術:德國特有的技師制度。其實德國的技術對我國嚴重缺少專業技術人員的國家,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的,與其花這么大的錢去培訓出來什麼也不會的大學生,不如大力推廣技師知道。
德國的技術具體體現在研究開發上,就是集中優勢力量,深入研究有限領域,從而產生非凡的獨創性和獨特性。
技師制度和研究開發中的獨創性是德國企業通常採用的兩種方法,這也是德國經濟持久強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日本與德國經歷相當。但是,日本真正的趕超與崛起是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1971年,日本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佔的比重為5%,首次超過英國與法國。
日本人企業管理模式是:日本人的團隊+培訓
因為筆者在日資企業做過幾年,對日資企業的管理模式相對來說比較了解:
日本的團隊精神:在日本雖說目前來說,企業已經改變以前那種終身制度,但是日本人一般的話,都會在企業做完終身的,這是他們企業文化所致。
日本企業是以整體取勝,他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將企業的整體帶入了組織發展的第二階段,企業組織進入了一種整體默契配合的階段,在整個企業中形成了一種員工之間無意識的默契配合,從而使整個組織的效率最高。也可以這么說日本人不一定比我們中國人優秀,做事情也沒有中國人靈活,但是他絕對是團隊合作的魔幻組合。
日本的全面質量管理,就是讓每個員工都參與到企業的各方面活動中,參與到所有企業工作環節的改進和提高之中,通過這種方式,讓每個員工都加入到組織中來,形成一種整體的配合和協作!
日本的企業非常講究整體,不突出個人的作用。他們講求團隊與組織整體的成功,講究為了組織整體而犧牲個體,這既是日本社會的風氣,也是日本企業的最核心的企業文化。正是這種對組織整體的認同,使日本企業在戰後能夠快速崛起和成功。
日資企業的培訓制度
在日資企業做過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這一點,在日本企業裡面,你一進去(當然是級別相當於工程師級別)都會有出國的培訓機會,一般在他們企業一到公司,就會和你簽訂3年合同,下面我還是說個實例給大家:
日本島津儀器,在中國有工廠,他們對員工是這樣的:
重視員工培訓
一般在面試的時候不看重個人的具體技能,而是強調基本素質。進企業後一般會和你簽訂3年合同,盈飛無限實時車間生產質量管理體系(www.infinityqs.cn)在第二年的時候給據你各個的表現,一般會送到日本培訓,一般以2-5周,這就給員工一個發展的機會,這也是留住員工的重要一點。
日本公司一般還會從學校裡面直接進實習的學生,日本企業非常注重與學校的合作。在不同學校之間,企業認為好學校的學生比較好,更加願意優先錄用。他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比較高。
2.注重內部提拔
在日本企業裡面,一般當有一個新的工作崗位的時候,會盡量培訓已有的員工,通過內部調節來滿足需要。
在日本企業中,外部招聘來的管理人員,無論其能力多強,沒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熟悉企業內部的制度和體系,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和個人關系,都是很難開展工作的。這一點我估計在日企企業呆過的人應該是深有體會。
4. 德國經濟發展模式是什麼
(一)主要特點。
德國模式,即所謂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德國認為它實行的是宏觀控制的社會市場經濟,既反對經濟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對把經濟統緊管死,而要將個人的自由創造和社會進步的原則結合起來。它既保障私人企業和私人財產的自由,又要使這些權利的實行給公眾帶來好處。在國家和市場的關繫上,它的原則是國家要盡可能少干預而只給予必要的干預。國家在市場經濟中主要起調節作用,並為市場運作規定總的框架。所以德國實行的社會市場經濟,實際上是國家有所調節的市場經濟,以保證市場自由和社會公平之間的平衡。
(二)社會市場經濟的基礎。
凡是市場經濟能自行調節的,都應讓市場去解決。國家只是為市場的正常運作制定規則,並在市場失靈的地方進行干預。所以德國的社會市場經腿以市場為基礎的。
在德國,國家基本上不規定工資與物價,也不規定具體的生產指標。這些基本上都是靠市場供求關系自動決定的。但是德國農產品的價格不是通肺場形成的,而是由歐洲共同市場規定的,為此,政府每年要補貼幾十億馬克;德國鐵路和郵電的價格也是由聯邦政府規定的,發生虧損時由聯邦政府補貼。
由於競爭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因此,德國制定了《反限制競爭法》等一系列有關法律,並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即卡特爾局(實際上是反卡特爾局),禁止企業與企業就生產、價格、銷售、市場分割達成壟斷協定,禁止妨礙或破壞市場的企業兼並,禁止壟斷對外貿易,禁止其他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壟斷組織或集團;鼓勵中小企業合作,積極參加競爭;保證企業有生產自由、經營自由、投資自由、僱工自由和勞資談判自由。企業間兼並或合作協議,凡有利於競爭的都可以進行,但必須得到卡特爾局的批准,違反者將受重罰。此外,德國還制定有《反對不正當競爭法》,嚴懲假廣告、缺斤少兩、假冒商標、以次充好等不正當行為,以保護競爭者和消費者的正當利益。其他有關法律還有:《調整一般交易條件法》、《折扣法》、《附贈法》、《商標法》、《專利法》等。這些法律為市場的正常運行規定了准則。德國還對某些職業規定了進人市場的先決條件,如手工業者了零售商在開業前必須證明其職業知識。對衛生、法律咨詢、會計咨詢和稅收咨詢等部門,國家要求申請者經過專門培訓並有一定的年齡標准。
德國的工資基本上也是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由形成的,由勞資雙方自由談判,簽訂勞資協定。德國的勞資談判是集體進行的,一般由一個產業部門的工會聯合會和僱主聯合會分別代表雙方就工資增長幅度等問題,每年談判一次並簽訂協議。關於休假天數、解僱通知期限、加班費、獎金等問題,通常幾年簽訂一次協議。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採取中立態度,不加干預。
(三)宏觀經濟管理。
在社會市場經濟中,國家並不直接干預經濟過程本身,但並不是說國家沒有任何經濟計劃。德國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經濟計劃,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但這些計劃僅僅規定一些綜合性指標,對企業並沒有約束力,而要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手段來進行調節。如1974年到1975年的四個短期計劃中,聯邦政府共動用了1000億馬克來刺激經濟,對緩解這一時期的經濟衰退起了一定作用。再如當前改造東部地區的計劃,政府從1990年起每年在東部各州投人1000多億馬克,主要是改造鐵路、高速公路、電信等基礎設施,並採取稅收優惠等辦法,吸引私人資本參與東部的改造。
(四)德國聯邦銀行的特殊作用。
(五)德國的企業組織制度。
5. 德國制度模式的局限性
摘要 一方面,改革是以國家名義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於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須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使俄國工業迅速增長,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順應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因此,具有資產階級性質。是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折點。農奴的人身解放,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6. 工廠建起來了,工人卻不好招了,為何德企和美企與我們截然相反
如今,在黨的帶領下,我國製造業愈趨智能化,綠色工廠也越來越多。然而,工廠建起來了,工人卻很難招到,這是為什麼呢?和我國相比,德企與美企又有哪些不同呢?
智能時代,受科技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單純靠廉價勞動力的製造業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我國發展的要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強盛,越來越多人開始看到中國市場發展的巨大潛力,前往中國尋求發展。
由於經濟的發展,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發達國家逐漸將工廠撤出中國遷入勞動力價格更加低廉的非洲、東南亞等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就業壓力大的問題。
這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路途中所要面臨的其中一個問題。相比起來,德企和美企因為職業教育體系比較完善的緣故,工人素質較高,工廠也比較容易找到與之相配的員工。
看了小編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我國工廠招人難的原因以及我國職業教育與德國美國之間的差異有了一定了解。盡管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小編相信假以時日,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會越來越完善。
7. 德國市場經濟模式的特點和弊端是什麼
特點:社會資本主義。依靠政府強大的社會保障來緩和社會矛盾。優點,社會矛盾少,和諧;缺點,勞動積極性不夠高,國家財政負擔大。更多的自己查資料吧……我說的不太好
8. 德國企業為什麼這樣強
首先定義德國企業。這里提到的德國企業都是私有企業。德國絕大多數都是私企,佔全部企業的95%以上,只有極少部分企業有政府股份,例如德國聯邦鐵路。為何聯邦鐵路有政府參股呢?原因很簡單:這個企業不賺錢。為什麼不賺錢呢?因為德國空運發達、公路運輸及其便捷。眾所周知,德國高速公路四通八達,而且不限速、不收費,以至於人們出行大都選擇開車。但是,在此情況下為什麼還要堅持鐵路運營呢?這就是社會公平。在一個社會里,一定有不能開車、不會開車或沒有車開的人,他們遠行大多依靠鐵路。因此,政府必須讓火車跑起來,即使賠錢,這就是政府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我經常講,天下國企一家親:只要沒有壟斷資源,包括資金、人才、技術和市場,就一定會虧損。在德國法蘭克福不遠處有一家葡萄酒庄,老闆去世後沒有繼承人,於是就由市政府接管。可惜,無論政府派去的人如何經營均無法實現盈利。在長期虧損的情況下,市政府扛不住了,只好尋找新東家。最後,這家酒庄被一個浙江老闆購得,並在當年實現盈利。所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德國,只要公平競爭,私有企業就一定比國企強。德國的企業基本上都是私有企業,它們的確很強。何以見得?首先,我們來看德國的經濟。自2008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歐洲經濟就沒有很好地恢復過。特別是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歐洲經濟更為艱難。盡管如此,德國經濟一直表現亮麗:2010年經濟增長3.6%, 2011年3%, 即使在今年最困難的情況下,德國經濟也有0.8%的增長,而明年經濟預計將會回升到1.8%。別小看德國經濟的增長率,表面看來數字不高,但質量不可小視。德國3%的增長率起碼相當於中國經濟增長的10%。 因此,如果沒有德國的中流砥柱作用,歐債危機將會進一步蔓延。德國經濟之所以這么好,當然是因為德國企業很強。其次,德國是全世界企業隱形冠軍最多的國家之一。什麼是隱形冠軍?有三條標准:第一、產品市場佔有率是全世界第一第二,或歐洲第一;第二、年營業額在5000萬至10億美元之間;第三、名不見經傳。像這樣的企業,僅2006年德國就有1130家。我們說德國企業強大,還有另外一個標准:企業壽命。在中國大陸,中小企業壽命大致在2.5-3年之間,而德國企業至少達到12年以上,因此,德國到處是百年老店。這就是差距。還有一個更為可怕的是德國企業的定價權。何謂定價權?就是我確定的價格,買家不能討價還價。據統計,在全世界,三千多種德國產品具有說一不二的定價權,可以賺取高額利潤,而且不買也得買,因為德國產品具有這樣的特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德國企業如此強大,那麼內在的動因是什麼呢?根據我在德國的長期觀察,現總結為以下幾點:一、堅持高質量和高價格戰略不動搖。德國產品高質量、同時也高價格,這是人人皆知的。要做到這點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即使產品質量很好,但很多買家往往對高價格望而卻步,但德國企業在產品高質量和高價格的態度上從來堅定不移。僅以德國博世公司為例,這家企業生產汽車零配件和汽車維修工具。如電鑽等。大家知道,如果汽車配件和維修工具質量太高,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汽車的零配件和維修工具不容易更換。例如,博世公司生產的電鑽頭,可能一根鑽頭能用很長時間,而其他公司生產的很快就壞掉。產品太經久耐用,對博世公司來說反而不是什麼好事,這家公司因而在一段時期陷入經營困難的境地。出路要麼是降低質量,讓汽車購買者經常換零件;要麼是降低價格,讓人更願意更換產品。這時候,董事會對公司戰略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是,所有的董事都反對降低產品質量,而多數董事則反對降低價格。怎麼辦?公司決定,既不降低質量,也不降低價格,而是尋找新的市場。這個市場就是美國。為何?因為美國車又粗又笨,也很容易壞。博世公司把重心放到美國,很快就起死回生,重新煥發生機。之後,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起來,博世公司就有更大的市場空間了。二、德國企業強大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在企業中,最重要的人是領導者。德國領導者的優秀素質很多,其中憂患意識是不被人注意到的。例如,德國有一個全球五百強企業,名叫辛克全球貨運。該公司董事長Portatius先生在美國次貸危機剛爆發的時候就把自己的股份都賣掉,專做風險投資。目前已購買了德國最大的教育集團,該集團擁有66家職業學院、三所國家承認的大學和3所進修學院。從現在的結果來看,Portatius先生所做的事情似乎也沒有什麼,但仔細分析,他的決定很了不起。為何?你現在知道,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美國金融危機,隨即發展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但是,當時誰能預料得到並通過邏輯推斷出來呢?這種憂患意識其實也就是一種前瞻性的眼光。德國領導者的憂患意識還表現在其他方面。例如,上個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就有人擔憂魯爾區的未來,有人甚至喊:魯爾區快死了。為什麼呢?因為魯爾區賴以生存的是煤炭和鋼鐵產業,而煤礦和鐵礦快要被挖光了。怎麼辦?於是企業領導者開始思考企業轉型升級。大企業如克虜伯公司就決定拋棄鋼鐵粗加工,轉而生產鋼鐵高附加值產品。比如,克虜伯的無縫鋼管全世界最牛,即使善於模仿的小日本也做不出這樣質量的產品。大企業如此,小企業呢?同樣。很多做配套的中小企業也在轉型升級,它們紛紛在產品和技術上下工夫,打造全世界要麼獨一無二的產品,要麼是最先進的工藝技術。這就是德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今天,魯爾區不僅沒有死,相反還活得很好,大量的中小企業正煥發著蓬勃生機。德國重視教育,這是德國企業保持長盛不衰的核心動因。德國高等教育免費,為企業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的管理和市場人才,而德國獨特的職業教育模式為德國的技術人才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因此,學習德國,就是要學習德國在人才培養上打提前量。在企業還沒有入住的時候,政府就要下大力氣開始培養人才,讓企業隨時有人才可用,這才是解決企業問題的根本所在。同時,還要在環境問題上打提前量,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是先保護好環境,讓企業在優美的環境中運營。祝遵義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越辦越好,發展勢頭蒸蒸日上。 #鳳凰名博遵義行# 註:這是我在遵義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慶典暨發展論壇即興演講的回憶。由於時間關系,只講到魯爾區的發展。
9. 去德資企業面試需要注意什麼
德企有三「重」: 能力重於學歷
投資我國的德資企業以製造業為主,如汽車、電子、化工、基礎設施等。這些企業的招聘對象多為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注重應聘人員的業務能力。即使一個售後服務工程人員,也必須有一定的專業技術背景。
據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人事部總監及執行副總裁馬亞(Wilfried Meyer)先生介紹,西門子最青睞年輕、充滿活力的專業人士以及工程師,他們對人才主要從三個方面考察:知識、經驗和能力。知識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商務知識和市場知識;經驗包括本專業領域的實際經驗、項目經驗、領導經驗和跨文化工作經驗;能力包括推動能力、專注能力、影響能力和領導能力。
德資企業不看重學歷,比如西門子,只有在應聘者三方面考核結果都相同的情況下,學歷高的才可能擁有一定優勢。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本科直升碩士的話,很可能會遭到拒絕。因為德資公司認為,只有進科研單位或行政部門的人才有必要讀研究生,實踐性強的崗位經驗更重要,本科學歷就足夠了。
態度重於能力
德國人嚴謹認真、講究邏輯,在選拔本土人才時,更青睞擁有同樣特質的應聘者。WIBU-SYSTEMS公司是軟體及數據信息保護行業中的資深企業,其上海首席代表李海亮先生告訴記者:「我們沒有苛刻、怪異的測試,也不要求應聘者是行內的頂尖高手,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實力去培養員工。但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高度負責。」李海亮總結說,目前上海WIBU正處在由代表處轉變為公司的階段,如果具備較好的教育背景、相對簡單的職業經歷和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就會受到公司歡迎。
英語重於德語
懂德語是否是進入德資公司的必要條件?德國吉瑪股份公司駐華首席代表潘雲喜先生表示並非如此:「在公司,英語是主要交流工具,不管應聘哪個職位,英文的聽、說、讀、寫都要過關。」盡管流利的英語能讓你在德企溝通無阻礙,但如果想做到中高層,還是得會說德語。這不僅更有利於溝通,最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能讓德國人覺得更加親切。